‘壹’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京西太平鼓,北京市门头沟区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0日,京西太平鼓被列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1。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西施传说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刘三姐歌谣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河曲民歌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鲁西南鼓吹乐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京西太平鼓
‘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梁祝传说
祝传说,流行于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的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故事表现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结合含恨而终的婚姻悲剧。
梁祝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一侧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与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白蛇传传说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而其中又以梁祝传说影响最大,无论是其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来说都居各类民间传说之首,是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口头传承艺术。
评弹的历史悠久,清干隆时期已颇流行。最着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干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
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不衰。
‘叁’ 金华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杭州雕版印刷、龙舟胜会、花朝节、炝柿、越剧、舞龙。
‘肆’ 非遗项目有哪些
非遗项目有昆曲、铁花、凤阳花鼓、木活字印刷术、麦西热普、福船等。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浙江昆曲
昆曲,俗称“草昆”、“金昆”,是昆腔流传在金华一带的支派。因长期流动演出于农村的草台和庙会,以农民为主要观众对象,故语言较通俗,追求情节曲折,唱腔也不拘泥于四声格腔,以演武戏、做工戏、大戏为主。在明代之后,一直被视为婺剧诸声腔中的正宗。
实际上是昆曲在衢州(今衢县一带)、金华的一个支流,在语言、曲调上均结合当地习惯予以简化或改变,故称“草昆”。
‘伍’ 隐居温州的刘伯温后裔,留下了哪件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伯温,名基,字伯温,他是历史上的“王佐”、“帝师”,是明朝创立的开国元勋;更是民间口耳相传的神人,能掐会算,未卜先知,身怀济世之才,择明君以匡扶天下,具有雄才大略的得道高人;他失意时着书立说;得志时匡扶天下。刘伯温是大众集体智慧的化身和道德楷模。伟人曾说过,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西湖望云,预测将来谁黄袍加身;夜观星辰陨落,预言将有大将阵亡;上观天象,预知未来天灾人祸。
纵观刘氏家族宗谱世系,我们发现随着时光流逝,刘基家族在人口上呈跳跃式成倍增长。一世为刘基1人,到五世时就有27人。经过600多年的繁衍生息,据估计,刘基后裔现达五六万人之多,遍布温州各地。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天下第一鱼”——青田鱼灯,就是刘基编的鱼灯舞,通过阵图与动作的配合,表现鱼类的生活习性,舞蹈朴素,道具精美,动作奔放,寄托着浙南人们企盼吉祥如意、连年有鱼(余)的美好愿望
‘陆’ 非遗文化有哪些
1、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柒’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等。
1、缂丝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417年(东晋义熙十三年)在国都建康(今南京)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
如今只有云锦还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和独特的技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靠人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非物质文化遗产
‘捌’ 我国3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哪些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17
‘玖’ 非遗项目有哪些呢
非遗项目: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着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
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干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嘉善田歌
嘉善田歌是吴歌的一个品种。 嘉善田歌是浙江一种独特的歌谣形式,是过去劳动者寻求慰藉、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声。田歌有独唱、对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见的是把当地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编成长篇,到处演唱。田歌的曲调有“滴落声”、“大头歌”、“羊早头”、“落秧歌”、“平调”、“急急歌”、“小快板”等。
非遗项目保护措施
建档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建立档案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传达的文化信息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将其纳入到档案系统中,运用档案学理论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实施档案化的管理和保护,以使作为文化和记忆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应有的关照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