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辽朝存在了多少年
辽朝(公元907年~1125年)或称辽国、大辽、契丹,简称辽,是中国五代十国北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辽国原名契丹,后因其居于辽河上游之故,遂称“辽”,“辽”字在契丹语是镔铁的意思。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47年定国号为“辽”,983年曾复更名“契丹”,1066年恢复国号“辽”,1125年为金国所灭。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1218年被蒙古汗国所灭。
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916年改元神册,改渤海国为东丹国,立其长子耶律倍为东丹王,后为辽的藩属。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开封(并定都于此)改汗称帝,正式定国号为“辽”,后被后汉高祖刘知远击退,还都幽州、上京,983年萧太后(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曾复更名“大契丹”,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恢复国号“辽”,1125年为金国所灭 ,辽末,辽贵族耶律淳建立北辽,与西夏共同抗金,后被金灭。辽朝宗室后代耶律留哥与其弟耶律厮不 分别建立了东辽与后辽,最后东辽灭后辽,东辽被蒙古所灭。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灭;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权——后西辽,后又被蒙古(元朝前身)所灭。 辽在与中原和西部各国的交往中,融汇众长,卓有成效地促进了契丹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的迅速发展。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部落氏族社会过渡形成奴隶制度社会,并在向封建社会跃进的同时统治了中国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为中国北部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2. 什么是契丹辽文化
契丹指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亦指这个民族所建立的政权。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她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
契丹文化是辽代文化的主体,在中亚与欧洲均有着广泛的影响,其遗俗遗风,历经金、元、清诸朝,以至今日,相沿不断。
在文化上,契丹人依照汉字创造了两种类型不同的文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契丹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据史书记载,契丹原先没有文字,建立的辽王朝后,由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需要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曾参照汉字的形体结构,先后创制了两种契丹文字,即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用以记录契丹语。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的区别不是因为字写得大小,而是因为创制时间的先后和拼音程度的强弱。先创制的拼音制度不太完备的称大字,后创制的拼音形式比较完备的称小字。
公元920年春正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令创制契丹大字,秋9月制成,诏令颁发。这种大字是采用汉字加以简化或增添笔划而成的。解放前辽庆陵出土的“哀册”上所写的文字,都是大字。后来在庆陵壁画上和许多辽代陶器上,也发现这种契丹大字。
契丹小字,据史载是皇子迭刺创制的。解放后,辽宁锦西县狐山辽萧孝忠墓所出土的墓志和义县、建平县所出土的铜器、银器上的契丹文字,就是这种契丹小字。
契丹文字使用了好几百年,但因通读不易,所以并没有深入民间,可是,它极大地影响了西夏和女真文字,是契丹族对文化的一大贡献。
3. 辽朝总共有多少年
辽朝(916~1125年),是中国五代十国和宋朝时期,契丹族建立的政权,辽朝原名契丹,后改称“辽”。
共有210年
4. 辽国是谁建立的有多少年历史
辽朝的原名为契丹国,于916年建立,开国君主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947年定国号为“辽”,983年曾复更名“契丹”,1066年恢复国号“辽”,直到1125年辽为金所灭。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1211年,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所灭。
(4)契丹辽文化有多少年扩展阅读
契丹源于东胡鲜卑,与同样说蒙古语的室韦、库莫奚是同族异种。唐朝唐太宗在契丹人住地设置松漠都督府,酋长任都督并赐李姓。
五代时契丹迭剌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乘中原内乱统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可汗后于907年2月27日即可汗位。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阻卜等部落,并且握有蒙古地区的产盐区,在军事与经济方面都十分强盛 。公元915年耶律阿保机出征室韦得胜回国,但被迫交出汗位,不久他在滦河边建设了一座仿幽州的城郭。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即辽太祖。
辽太祖收留因河北战乱的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风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们。并且任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与卢文进等汉人为佐命功臣。918年辽太祖建皇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罗城)。两年后创建契丹大字并推行之 。
在军事方面,他于925年东征渤海国,于旧地建立东丹国以统治渤海遗民,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辽太祖一直有南征中原的意图 ,然而于攻灭渤海后的隔年,在回师途中病倒,最后去世。他的妻子述律平宣布摄政,以次子耶律德光总揽朝政,屠杀政敌数百人以稳定政权。927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在述律平的支持下即位,即辽太宗。930年,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辽太宗统一了契丹。
5. 契丹文化是什么
唐末辽初,中国北方契丹族迅速崛起在长达219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了杰出的契丹文化。
契丹族是北方鲜卑族的后裔,祖居今天辽宁西部的大凌河及辽河上游内蒙古赤峰市西拉木伦河(潢河)一带。晋书载:东晋十六国时,前燕慕容皝七年(343年),慕容皝从燕都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攻宇文鲜卑首领宇文归,“尽俘其众,归远遁漠北。皝开地千余里,徙其部人五万余落于昌黎”①。如果每落人数按五至十人计算,当有三五十万人以上。这里所说的“昌黎”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和锦州市义县一带;“漠北”在今内蒙古赤峰市东北,克什克腾和巴林左旗一带。中国历史的前南北朝时期,北朝东北部的宇文鲜卑(也应包括亡国后没归附北魏的部分慕容鲜卑)已演化为契丹族,主要聚集于松漠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土河)流域。流传久远的“白马青牛”故事,形象地表述了契丹人的民族起源。故事的大意为:居住于辽宁西部的宇文鲜卑及部分慕容鲜卑以“白马”为象征,沿老哈河自医巫闾山西端而下,居住于内蒙古东南部及河北省围场一带的宇文鲜卑以青牛为象征,沿西拉木伦河自大兴安岭南端而来,两个同族的南北部落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我们从史籍资料里可以看到当时辽西地区大量关于“白马”的记载,而松漠草原关于“青牛”的习俗也极为久远。至隋唐,前南北朝结束,契丹主动归附。大唐在有效管理下建立起了契丹人的地方政权,唐王朝的主要办法是设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为羁縻州,契丹领地置松漠都督府,并任契丹首领为都督。契丹人对中原文化极为仰慕,政治、经济、文化深受影响。比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契丹人中成了“明星”,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因崇拜白居易(字乐天),竟然给自己起名“黄居难,字乐地”。唐朝晚期,经过长期的熏陶,契丹已经部分脱离游牧生活,基本适应了半畜牧半农业的生产方式,同时已经成为蕃汉杂居的唐王朝肌体的一部分,汉化程度很深了。一些死盯住契丹早期的异族特征,甚或不把很多契丹居地视同唐朝国土的观点是说不通的。有的辽宋陶瓷论者把契丹逐渐南移当做突然闯入中原的草原异族,实际上是把早期内附的契丹和经过二三百年的洗礼,接受了汉文化并同是大唐子民的契丹相混淆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契丹人并不是纯粹的草原游牧民族,它生活的中心区域基本上是在中原和草原的结合部,这一广大的文化板块随着东西或南北的强弱而漂移,或者吸收中原的一部分,或者草原元素增加。
唐末辽初,华夏大地四分五裂,中原藩镇割据,互相争夺,人民灾难深重,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仅以人口为例,唐王朝最盛时的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全国有906万户,唐武宗(841-846年)时剩496万户。从公元907年唐灭亡开始,中国进入后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后周世宗(955-960年)仅120万户,到宋初才恢复为200万户。在中原陷入动乱的时候,祖居辽西、松漠的北朝契丹政权所辖人口超过南朝,势力日渐强大,雄踞北方,中原各藩镇为拉拢竞相趋附。这时的契丹政权其实为中国当时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其领地逐渐扩大、南移,并进入中原。从唐初开始,契丹民族长期浸淫于汉文化,唐会昌法难后,一直到后周世宗毁佛,100多年的时间里,佛教势力在中原几乎陷入灭顶之灾,但却以各种方式向契丹领地转移,契丹领地成了佛教的东方乐土,大批佛教徒的进入势必加剧中原文化在辽地的滥觞。另外从唐末开始,由于战争等各种原因,大批汉人迁居契丹政权领地,契丹统治者将大量的汉族人口视作财富和国力的来源,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更进一步加剧了汉民的北迁。许多汉族名士加入契丹政权,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藩汉共事局面,政权日益强大。于是,比唐朝(618-907年)正式灭亡早三个月,耶律阿保机登位,公元907年(辽太祖初年),契丹(辽)王朝建立。契丹王朝有时称“大辽”,有时称“契丹”,也有时并用。通过对契丹文字的新研究成果,我们知道辽代实行的是双国号制。人们一般认为辽太祖于公元907年建国称“契丹”,是以民族的名字为国号。会同元年,由于燕云十六州的割入,为了笼络燕云地区的汉人,辽太宗把国号改为民族色彩不太浓厚的“辽”。辽朝曾经两次称“契丹”,两次称“辽”,什么时候称“契丹”,什么时候该称“辽”,汉字资料是严格遵守了的。但是,契丹文字却是“辽”和“契丹”同时出现。只不过在应当称“契丹”的时期,在契丹文字资料中把双国号的“契丹”一词置于“辽”之前。在应当称“辽”的时期,在契丹文字资料中把双国号中的“辽”一词置于“契丹”之前。从而推出,契丹人有时改国号为“辽”,是改给说汉语、用汉字的汉人用的。至于说契丹语、用契丹字的契丹人则在称其国号为“辽”的时期,仍在国号中加上“契丹”。在其称国号为“契丹”的时期,仍在契丹语的国号中加上“辽”,以不忘照顾汉人的民族情绪。契丹语这种一国双号的统治策略,是契丹王朝统治者“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一国两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契丹(辽)领地区域广阔,北部为草原大漠,南部是丘陵山地,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主要在南部。与北部纵深之地不同,南部山地尤其是辽西及赤峰地区的历史进程与中原大体相同,某些时点有崛起之势。辽王朝领地南北发展的不平衡,常常造成一些史学家的迷惑,判断易出误差。
唐以后从公元907年始,中国进入第二个南北朝时期。如果把魏晋后的南北朝(420-589年)视为“前南北朝”,唐以后至元统一则为“后南北朝”(907-1279年)。后南北朝疆界初期偏北,后期偏南。南为五代两宋,北为辽金元王朝,最后,元实现了中国统一。契丹北朝比赵宋南朝早建立了53年,中间隔着史称五代的中原政权后梁(907-923)、后唐(923-936)、后晋(936-947)、后汉(947-950)、后周(951-960)。这五个朝代均由唐末藩镇节度使而成,政权走马灯般轮换,互相连年征战,却又都在中原小范围内,南方自有割据的十个王国迭替。北方契丹王朝曾把中原的朝廷作为附属自己的“藩辅”,公元947年(辽太宗会同十一年),曾一度短暂地入主中原,在中原的首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宣布南北统一,天下大同。
唐灭辽兴的一段时间里,不同于中原的连年战争,契丹人统治的地区(今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东南部)没有受到战火的蹂躏,人口增加,经济得到了发展,势力渐强。此地区的南部本来蕃汉杂居,又有大批的汉人因躲避战火而流入;同时,辽太祖屡次出兵中原,将许多州县的中原民众全部整体迁至本土。
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秋,辽太祖“以兵四十万伐河东(今山西)、代北,攻下九郡,获生口九万五千,驼马牛羊不可胜纪。”
公元903年(唐昭宗天复三年)冬,辽太祖“引军略至冀北(今河北省北部),俘获以还。”
公元905年(唐哀帝天佑二年),辽太祖与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结盟于云州(今山西省大同),易袍马,约为兄弟,进兵时为河北卢龙节度使的刘仁恭,“拔数州,尽徙其民以归。”
唐末中原地区大批的汉民迁入辽西和松漠,进一步加速了这个地区的汉化程度,契丹民族和汉族的杂居、融合,也为这个地区的经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大规模地涌入契丹领地,使契丹领地在原有陶瓷生产的基础上迅速吸纳了先进的生产元素,陶瓷业迅猛发展。同时,各类生产生活陶瓷无不带着唐文化的深深烙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契丹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凡事大多以唐为楷模,包括官职制度、器物风格自不例外。
有各种迹象表明,辽代的陶瓷生产在辽早期已经颇具规模,这是由于辽的领地是盛唐的一部分,生产力水平与中原同步为基础的。比如,辽白瓷就是继承唐“南青北白”的传统而滥觞,辽三彩则以唐三彩为渊源,把三彩器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与辽王朝相对应,南朝的五代和北宋仍然以青瓷为主要发展脉络,到北宋中晚期,有了宋辽“澶渊之盟”对和平的保障,北宋人口迅速增加,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的451万户增长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的1090万户,社会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陶瓷业也空前繁荣,一些名窑如耀州窑、临汝窑、龙泉窑等层出不穷,北部定窑等白瓷具有重要地位。宋辽两朝瓷器比较,宋瓷纤巧、华丽,单色釉瓷成就最高,工艺也较成熟。辽瓷粗犷、拙朴。与唐代相比,辽瓷则更多地带有唐人的遗风, 陶瓷器制作基本承袭唐代陶瓷工艺,低温釉陶占相当大的比例,其中三彩陶器亦称“辽三彩”,远胜北宋三彩器。此外有黑瓷及绿釉器等。器形具有北方民族特色,如鸡冠壶、长颈瓶、凤首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花式长盘,注壶等。辽代白瓷和彩色釉陶(即“辽三彩”)具有很高的成就。
关于辽宋两朝的历史叙述经常发生时空错乱,不少时候人们是不小心将金宋时的南宋和辽做比较,其实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习惯上把北宋和南宋混为一谈,但南宋其实连半壁江山也不到了,日常关于宋瓷名窑的一些说法,因跨度太大,不能全面地认识当时全国的陶瓷发展史。如四川省遂宁出土的窖藏宋瓷,有龙泉青瓷和景德镇湖田窑瓷器,湖田窑瓷器确实有冰肌玉骨,秀色夺人的艺术效果,青白釉瓷器色泽莹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但是其生产年代为南宋晚期,南宋和北宋相比是两个不同的时期,既不是一个时间,也不是一个空间。单拿北宋和辽相比,此宋非彼宋,北宋之瓷和辽瓷比起来,应该说是各有千秋。
契丹文化就是辽文化,辽虽是契丹人建立的王朝,但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汉族人口占相当大的比例。从某种意义上说,辽王朝是契丹族与汉族为主的联合政权。
6. 辽代距今多少年
辽代距今1103年。
辽朝(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二百零九年。
辽朝全盛时,疆域东北至今库页岛,北至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与当时统治中原的宋朝相对峙,形成南北朝对峙之势,《辽史》称“幅员万里”。
(6)契丹辽文化有多少年扩展阅读:
太宗大同元年(947年)1月,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开封灭后晋,耶律德光在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大辽。
947年位于中原开封的耶律吼等将领拥立耶律阮为帝,是为辽世宗。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太后述律平想让其子耶律李胡继承皇位,不同意耶律阮称帝。太后派耶律李胡与耶律阮在辽南京北部的泰德泉交战,最后耶律阮打赢了这场战争。
7. 契丹辽的史学成就是怎样的
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阜新活动,至唐末强大,五代时(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辽朝先与北宋交战,“澶渊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平稳关系。辽中叶后,统治集团日益腐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民族起义风起云涌。当女真族展开强大攻势之后,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1125年为金所灭。
由于契丹的名声远杨,国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国称做“契丹”。契丹文化:契丹人为鲜卑族宇文部的一支。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市境内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地区是契丹民族的发祥之地。契丹民族在中国北方建立过长达200多年的辽王朝,辽朝灭亡后又在我国西域和中亚地区建立过长达80多年西辽王朝,西辽灭亡后,又有部分契丹族在今伊朗建立过长达80多年的起儿漫王朝。契丹人建立横跨草原和中原的辽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贡献多、影响大的古代民族。契丹人创造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契丹人的历史文化主要记录在《辽史》、《金史》、《宋史》、《新五代史》、《旧五代史》等正史和《契丹国志》、《金辽史》、《资治通鉴》等其它重要史籍中。
8. 契丹的辽一共延续了多少年,多少皇帝在位
在中国境内的辽持续时间是907-1125,218年,所有皇帝如下:
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氏 讳亿 字阿保机 907-926
太宗:孝武惠文皇帝 讳德光 927-947
世宗:孝和庄宪皇帝 讳阮 947-950
穆宗:孝安敬正皇帝 讳璟 951-968
景宗:孝成康靖皇帝 讳贤 969-981
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 讳隆绪 982-1030
兴宗:神圣孝章皇帝 讳宗真 1031-1054
道宗:孝文皇帝 讳洪基 1055-1100
天祚帝: 讳延禧 1101-1125
还有就是辽国大将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1131年~1211年),80年,所有皇帝如下:
姓名 在位起止 使用年号 备注 谥号或庙号
耶律大石 (1124年-1143年) 延庆(1132年-1134年)
康国(1134年-1143年) 创立者 德宗
萧塔不烟 (1144年-1150年) 咸清 大石妻 感天皇后
耶律夷列 (1150年-1163年) 绍兴 大石子 仁宗
耶律普速完 (1164年-1178年) 崇福 夷列妹,政变身亡,萧斡里拉监国 承天皇后
耶律直鲁古 (1178年-1211年) 天禧 夷列子,乃蛮王子篡位 末主
屈出律 (1212年-1218年) 天禧(未改元) 乃蛮王子,直鲁古婿,灭于蒙古 缺
9. 契丹帝国的辽朝历史
契丹源于鲜卑后裔,北魏道武帝时出现,当时聚居于辽水上游一带,自称青牛白马之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在契丹人住地设置松漠都督府,酋长任都督并赐李姓,后在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反叛自立,并与李唐脱离关系。晚唐时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崛起并征服各部,取代痕德堇可汗后于907年即可汗位。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黠嘎斯、阻卜等部落,并且握有蒙古地区的产盐区,在军事与经济方面都十分强盛。915年耶律阿保机出征室韦得胜回国,但被迫交出汗位,不久他在滦河边建设了一座仿幽州的城敦。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即辽太祖。
辽太祖掠夺中原的人口,收留因河北战争的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风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们。并且任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与卢文进等汉人为佐命功臣。918年辽太祖建皇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罗城)。两年后创建契丹大字并推行之。在军事方面,他于925年东征渤海国,于旧地建立东丹国以统治渤海遗民,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辽太祖一直有南征中原的意图,然而于攻灭渤海后的隔年,在回师途中病倒,最后去逝。其妻述律平宣布摄政,以次子耶律德光总揽朝政,屠杀政敌数百人以稳定政权。927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在述律平的支持下即位,即辽太宗。930年,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辽太宗统一了契丹。 参见:燕云十六州
936年后唐发生内乱,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自称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辽太宗支援攻打后唐。辽太宗遂亲率5万骑兵,于晋阳、洛阳等地击败后唐军,最后协助石敬塘攻灭后唐,石敬塘得以建国后晋。契丹国获得燕云十六州后,将燕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为了统治当地汉族,辽太宗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分治汉人和契丹人、南北两面官的两院制。并且改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
944年后晋出帝即位,他不愿向契丹臣服,上表称孙不称臣。辽太宗趁机率军南下,意图一统中国。947年正月十日,契丹军攻克后晋首都开封,后晋亡,契丹国占领大部分的中原地区。
二月,辽太宗改国号为大辽,辽朝正式成立。虽然辽太宗有意长久经营中国的意图,然而因纵兵掠夺人民财物,以及不让诸位节度使返回镇地,招来中原人民的反抗。四月,辽太宗被迫引军北返,最后在河北栾城病逝。947年位于中原的耶律吼等将领拥立耶律阮为帝,是为辽世宗。在上京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太后述律平想让其子耶律李胡继承帝位,不同意耶律阮称帝。太后派耶律李胡与耶律阮在辽南京北部的泰德泉交战,最后由耶律阮打赢这场战争。在经过大臣耶律屋质的劝阻之下,太后才认同耶律阮的帝位。
辽世宗任用贤臣耶律屋质,进行一系列改革,将辽太宗时的南面官和北面官合并,成立南北枢密院,废南、北大王。后来南北枢密院合并,形成一个枢密院。辽世宗的改革使辽朝从部落联盟形式进入中央集权的时代。辽世宗在位期间,一直不忘占领中原的期望,多次对中原用兵。然而辽世宗好酒色,喜爱打猎。晚年更是任用奸佞,大兴封赏降杀,导致朝政不修,政治腐败。951年九月,辽世宗协助北汉攻打后周,行军至归化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的祥古山时,由于其他部队未到,先行驻扎在火神淀(今河北宣化西)。其间喝酒、打人、打猎,众将很是不满。最后被耶律察割杀死于梦乡中。 951年耶律察割发动政变,杀辽世宗并自行称帝,辽太宗之长子耶律璟和耶律屋质等率兵杀死耶律察割后,被立为帝,即辽穆宗。辽穆宗虽讨厌女色,而无所出,但却经常酗酒,天亮才睡,中午方醒,因此长时期不理朝政,国人称之为“睡王”。辽穆宗前期,朝廷内部不稳,离心离德,大臣经常发生叛乱或是南奔中原的事件:952年六月,萧眉古得欲叛辽南奔后周,阴谋败露,被杀。七月,政事令耶律娄国、林牙耶律敌烈等谋乱被捕后伏诛。953年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宛等人谋反,事情被察觉后被捕。960年七月,政事令耶律寿远、太保楚阿不等人谋反,事败伏诛。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喜隐谋反,事败被捕,因供词牵涉耶律李胡,耶律李胡入狱而死。
由于政局动荡不安,迫使辽穆宗停止了辽太宗、辽世宗一贯执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复因长期战事而消损的国力,与南唐、北汉联合对抗遂渐强盛的后周。959年后周发动北伐,辽朝宁州(今河北青县)刺史王洪举城投降。周军随后攻克益律关、瓦桥关,莫州、瀛州刺史刘楚信、高彦晖也举城投降。当时后周世宗欲一鼓作气,直取幽州,辽穆宗甚至有意放弃燕云十六州。最后后周世宗因为重病而南返,莫州、瀛州归后周领有,而辽军加强防御,不敢南下。由于辽穆宗本人喜好杀戮,经常亲手杀人。同时又爱好打猎到“竟月不视朝”,最后于969年二月被侍人所弑。耶律贤被推举为帝,即辽景宗,改元为保宁。
辽景宗勤于政事,重用贤臣如室昉、郭袭,使辽朝出现一阵清明。辽景宗对辽穆宗时谋反的皇族采比较宽松的政策,因而谋乱者少,上层比较稳定。辽景宗对外政策仍采不主动南伐中原、仅援北汉的方针。辽景宗前期,辽朝与北宋聘史往还,互贺节日。宋太宗赵光义统一江南后,于979年亲征北汉,辽朝派数万兵支援北汉。三月,辽军在白马岭与宋军交战,被击溃,辽将耶律敌烈等人战死。六月,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辽朝改变战略,把主要力量用以固守幽蓟。宋太宗乘胜进攻幽州,辽朝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名将率军与宋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成功击败宋军,宋太宗仅以身免。由于辽景宗体弱多病,有时无法上朝,军国大事大多由皇后萧绰协助处理。 982年辽景宗病逝,辽圣宗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并由萧太后摄政。当时萧太后30岁,辽圣宗12岁,而萧太后之父萧思温于970年被害,无嗣,使得萧太后也没有外戚可以依靠。而诸王宗室二百余人拥兵自重,控制朝廷,对萧太后及辽圣宗构成了莫大的威胁。萧太后先重用大臣耶律斜轸、韩德让参决大政,南面军事委派给耶律休哥,撤换一批大臣,并下令诸王不得相互宴请,要求他们无事不出门,并设法解除他们的兵权。在这些行动后,辽圣宗和萧太后的地位才稳定下来。萧太后摄政二十七年,后改嫁给韩德让。在她执政期间进行改革,并且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使辽朝百姓富裕,国势强盛。1009年辽圣宗亲政后,辽朝已进入鼎盛,基本上延续萧太后执政时的辽朝风貌,反对严刑峻法,并且防止贪污事件。在文教方面,辽圣宗实行科举,编修佛经,佛教极为盛行。在位其间四方征战,对宋战争屡屡获胜,俘获号称杨无敌的宋朝名将杨继业。
北宋立国之初即有意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先后于979年、986年两度北伐,皆为辽军所击败。辽圣宗为了防止高丽与北宋结盟,进而威胁辽朝东部,于993年发动高丽契丹战争以降服高丽,于1009年的东征时最远攻入高丽开城。之后为了解决辽宋之间的长期对抗,以及避免契丹贵族威胁皇权,萧太后与辽圣宗于1004年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坚持而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击败辽军前锋,辽将萧挞凛战死。辽军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主和的宋真宗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协定宋每年贡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各守疆界,互不骚扰,成为兄弟之邦,此即澶渊之盟,从此两朝和好达一百二十年之久。之后辽圣宗结好西夏,而西夏也摇摆于宋、辽之间以图存,形成辽宋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 1031年辽圣宗去世,长子耶律宗真即位,即辽兴宗。辽兴宗其生母萧耨斤(即法天太后)自立为皇太后并摄政,并把辽兴宗的养母齐天皇后萧菩萨哥迫死。法天太后重用在辽圣宗时代被裁示永不录用的贪官污吏以及其娘家的人。辽兴宗因无权而不能救,母子因此结怨。法天太后对辽兴宗并不信任,打算改立次子耶律宗元(即耶律重元)为帝。耶律宗元把这一事告诉兴宗。辽兴宗怒不可遏,于1034年用武力废除法天太后,迫法天太后“躬守庆陵”,大杀太后亲信。七月,辽兴宗亲政,修建陵园安葬齐天皇后。而后,把法天太后接回来,并与她保持十里的距离,以防不测。兴宗母子的感情裂痕始终没有填平。
辽兴宗在位时,辽朝势已日益衰落。而有辽兴宗一朝,奸佞当权,政治腐败,百姓困苦,军队衰弱。面对日益衰落的国势,辽兴宗连年征战,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纳岁币。但是这些反而使辽朝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辽兴宗还迷信佛教,穷途奢极。辽兴宗曾与其弟耶律宗元赌博,一连输了几个城池。他对自己的弟弟耶律宗元非常感激,一次酒醉时答应百年之后传位给耶律宗元。其子耶律洪基(即为后来的辽道宗),也未曾封为皇太子,只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而已。这种下了辽道宗继位后,耶律宗元父子企图谋夺帝位的恶果。
宋夏战争后北宋内外交困之际,使得辽朝趁机侵宋。在征求张俭的意见后,一面派其弟耶律宗元和萧惠在边境制造欲攻宋的声势,一面派萧特末(汉名萧英)和刘六符于1042年正月去宋朝索要瓦桥关南十县地。宋朝派富弼与辽方使节谈判,此即重熙增币。双方于九月达成协议,在澶渊之盟规定赠辽岁币基础中,再增加增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以了结这次索地之争。辽兴宗还派耶律仁先和刘六符再次使宋争得一个“纳”字,即岁币是宋方纳给辽方的,不是赠送的。宋仁宗也委曲求全予以应允,而条件是辽朝须约束西夏与宋和谈。因此,在辽宋和好之后,辽夏关系恶化并发生战争。辽兴宗两次亲征西夏,均遭失败,而西夏最后愿意向辽朝称臣进贡。 辽道宗继位后,1063年七月耶律宗元听从儿子的劝说,发动叛乱,自立为帝,不久被辽道宗所平,耶律宗元自尽,史称滦河之乱。辽道宗在位期间,辽政治腐败,国势逐渐衰落。道宗并没有进行改革图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这时地主官僚急剧兼并土地,百姓痛苦不堪,怨声载道。辽道宗重用耶律乙辛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并听信耶律乙辛的谗言,相信皇后萧观音与伶官赵惟一通奸而赐死皇后。而同时耶律乙辛为防太子登基对自己不利,故陷害皇太子耶律濬,并将其杀害,史称十香词冤案。后来,一位姓李的妇女向辽道宗进“挟谷歌”辽道宗才把皇太子的儿女接进宫。1079年七月,耶律乙辛乘辽道宗游猎的时候意图谋害皇孙耶律延禧,辽道宗接纳大臣的劝谏,命皇孙一同秋猎,才化解耶律乙辛的阴谋。大康九年,辽道宗追封故太子为昭怀太子,以天子礼改葬。同年十月,耶律乙辛企图带私藏武器到宋朝避难,事败被诛。1101年正月,辽道宗去世,皇孙耶律延禧继位,即天祚帝。当时西夏夏崇宗因受到北宋攻击一再向辽求援,并求天祚帝女尚公主为妻。最后天祚帝于1105年将一个族女耶律南仙提升为公主嫁给夏崇宗,并派使者赴宋,劝北宋对西夏和谈。
1112年二月十日天祚帝赴春州,召集附近女真族的酋长来朝,宴席中醉酒后令诸位酋长为他跳舞,只有完颜阿骨打不肯。天祚帝不以为意,但从此完颜阿骨打与辽朝之间不和。九月,完颜阿骨打不再奉诏,并开始对其他不服从他的女真部落用兵。1114年春,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一开始天祚帝并未将完颜阿骨打当作一个重大威胁,但是所有他派去镇压完颜阿骨打的军队全部战败。1115年天祚帝为了解决女真的威胁,下令亲征,但是辽军到处被女真军击败,完颜阿骨打也自称皇帝,建立金朝,即金太祖。辽朝于同年发生内乱,耶律章奴在辽上京叛乱,虽然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但是分裂了辽朝内部。此后位于原渤海国的东京也发生高永昌叛乱自立,这场叛乱一直到1116年四月才被平定。五月女真借机占领了辽东京和沈州。1117年女真攻春州,辽军不战自败。 1120年金军攻克辽上京,守将萧挞不也投降,到1121年辽朝已经失去一半的领土。而内部又发生因为皇位继承问题而爆发的内乱,最后天祚帝杀他的长子耶律敖鲁斡而结束,但是这使得更多的辽兵投降金朝。1122年正月,金军攻克辽中京,天祚帝被金兵所迫,流亡夹山。
由于位于辽南京的耶律大石与李处温等人不知天祚帝去向,他们拥立耶律淳为帝,即天锡帝,史称北辽。天锡帝降天祚帝为湘阴王,并遣大使奉表于金朝,乞为附庸。可是事未完成,他就病死,妻辽德妃称制,改年号为德兴。此时辽臣李处温父子觉得前景不妙,打算向南私通北宋的童贯,欲劫持辽德妃纳土于宋。向北私通金人,作金的内应。后她发现他们罪行而赐死之。当年十一月,辽德妃五次上表给金朝,只要允许立耶律定为辽帝,其他条件均答应。金人不许,她只好派兵死守居庸关,十一月居庸关失守,十二月辽南京被攻破。辽德妃带着随从的官员投靠天祚帝,天祚帝诛杀她。
1123年正月,在上京的回离保(萧干)自立,号奚国皇帝,八月平定。1124年,天祚帝已经失去了辽朝的大部分土地,他自己退出漠外,他的儿子和家属大多数被杀或被俘,虽然他还打算收复首府燕州和云州,但是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希望了。
保大五年二月二十日(1125年3月26日),辽天祚帝在应州被为金人完颜娄室等所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区白城子),被金太宗降为海滨王。1128年,天祚帝病故,遗臣萧术者对故主行人臣之礼。辽朝共历时210年(包含契丹国时期),历经9位帝王。
10. 辽朝共存在210年
辽朝(907年—1125年 ),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八年。
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可汗,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 。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大辽”,改年号为“大同” 。983年复更名“大契丹”。1007年辽圣宗耶律隆绪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复国号“大辽”。1125年被金朝所灭
辽末,辽宣宗耶律淳建立北辽,与西夏共同抗金,后被金灭 。辽朝亡后,辽德宗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灭 。辽朝宗室耶律留哥与其弟耶律厮不分别建立了东辽和后辽,最后东辽灭后辽,东辽则于1269年被蒙古所灭。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地区建立了小政权后西辽,1309年被伊尔汗国吞并。
辽强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沟河 。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后吸收农耕技术,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分开管理,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且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辽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
辽朝军事力量与影响力涵盖西域地区,因此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更将辽朝(契丹)视为中国的代表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