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中国的大众文化
邹广文、常晋芳对“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作了较为全面的界定:“当代大众文化是一种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民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简单地说,当代大众文化具有市场化、世俗化、平面化、形象化、游戏化、批量复制等特征。”(
② 大众文化的特点
以韩剧为例说明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1、大量化2、类型化3、日常化4、娱乐化5、商业化举例1:
长达170集的韩国电视剧《看了又看》前晚播完了大结局,但许多观众却意犹未尽、欲罢不能。虽然这部讲述家长里短、看似“婆婆妈妈”的电视剧,又被安排在深夜时段播出,可在该剧播出的3个多月里,却吸引了无数观众每晚守在电视机前看得有滋有味。它表现的是没有虚假矫饰的百分之百的平常生活。在犹如小河淌水般静静流过的100多集故事里,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也没有豪华的场景,说的是几对年轻人在追求理想爱情中的快乐和苦恼,婆媳之间、夫妻之间、妯娌之间相处中的矛盾和无奈,这些平淡朴素的琐事,却让人感到特别真切,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处处流露出令人感动的亲情和温馨,其中蕴涵着很多做人的道理。观众从中可以触摸到普通韩国家庭的真实生活状态,看到韩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与新的生活观念的冲撞。
举例2:
《大长今》,是韩国一部大型励志剧。讲述了一代奇女子徐长今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朝鲜王朝历史上首位女性御医,被中宗赐“大长今”称号。
《大长今》2003年9月15日开始在韩国播放,收视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并以47.8%的高收视率获得2004年度收视之冠,尤其是2004年3月23日大结局时的收视率竟然达到57.8%,播放达七个月之久,直接收益100亿韩元。更夸张的是,《大长今》播完后相当一段时间电视观众急剧减少,有人称这种现象为“大长今后遗症”,因为《大长今》之后没有可以和它媲美的电视剧出现所以造成了收视率严重滑坡。2005年9月1日起,《大长今》在湖南卫视播出,自开播以来,平均收视率稳定在4%,平均收视份额17.3%,收视表现一直稳居全国同时段的第一位。
举例3:
《豪杰春香》在05年开年就令KBS大火了一把,“春香”在韩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她与李梦龙间纯真的爱情故事妇孺皆知。《春香传》是韩国人喜闻乐见的历史剧,曾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歌剧,动画片等多种形式。这次,全尚基导演经过精心构思,终于将电影《春香传》改编成了电视剧。在剧中,每集的最后几分钟,都对原版古装故事的特别改编,让人会心一笑。本剧核心搞笑人物是高二就结婚的李梦龙和成春香,典型的不见面想,见面就死掐的欢喜冤家,一段很清新的爱情故事,两个不富有的年轻人,他们的爱情既不复杂也不庸俗,简单而直接。影片的音乐和每集的片尾也是一大亮点,略带美国黑人风格的电子乐和影片的节奏配合的天衣无缝,让人听着音乐就想笑,每集的结尾也是严重恶搞原版《春香传》。
举例4:
《新娘十八岁》是一部以类似漫画手法展现的清新爱情喜剧。女主角是古怪精灵的十八岁高中小太妹,而男主角却是严肃认真的二十八岁英俊检察官,两人在家族长辈的安排下订下娃娃亲,由命运的安排相遇,直到相知、相爱。男女主角迥然的个性、身份以及家庭背景碰撞出一串串妙趣横生的喜剧场景。同时,也展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韩国传统风俗。
③ 新时代以来大众文化的形式有哪些
如今大众文化的形式主要有三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在前进的同时,人们的思想也在变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于是这种现象给了文化一个推动力,让更多形式的文化出现在了人们眼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种潜移默化的转变从知识付费就可见一斑。那么,新时代以来大众文化的形式有哪些呢?
第三种形式是电视、广播以及新媒体。沿袭时代的缩影,电视和广播在如今并没有退场,甚至逆流而上,创新出了不同的形式。例如现如今电视已经可以联网观看网络视频、广播也更新了内容和内涵。新媒体更是我们现在接收文化的主要形式,网络的进步让更多自媒体出现,同时出现了更多的文化传播者。实际上,小编只是列举了三种但新时代以来大众文化的形式远不止这些。
④ 当今的大众文化现象有哪些
当今的大众文化现象有商品化。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在技术世界中已经丧失了艺术品的创造性,呈现出商品化的趋势,具有商品拜物教的特征。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出:“由于出现了大量的廉价的系列产品, 再加上普遍进行欺诈,所以艺术本身更加具有商品性质了。
艺术今天明确地承认自己完全具有商品的性质,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但是艺术发誓否认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反以自己变为消费品而自豪,这却是令人惊奇的现象。
大众文化的特点: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关系密切。大众传播由专业群体使用大众媒介,大量、迅速地传播信息,对受众施以影响。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机械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电子媒介。大众媒介的应用,拓展了大众文化的公共领域和大众文化的对象、范围。
人们接受人类存在的在象征意义上超越民族和无可改变的物质特性越快,那就越好。许许多多的异域风情、珍禽异兽,国内外高水平的音乐会、运动会,过去无法亲临现场观看,现在则在影视中随处可见。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大众文化
⑤ 举例说明大众文化的特征
1、属性的商品化
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文化与工业联姻的结果。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它具有由文化产业机构生产供现代大众消费的商品属性。高雅文化往往羞羞答答,不承认其商品特性,或者有意淡化它,似乎艺术一旦与商品结缘,就浑身沾满了铜臭,亵渎了审美的圣洁。
大众文化一开始就以商品的形式出现,从不隐讳自己的商品属性。反之,作为文化商品,它极力开拓文化市场,以文化、审美去获取最大的利润。电影制片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杂志社、网站等正是这些文化商品的生产机构。
2、传播的媒介化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关系密切。大众传播由专业群体使用大众媒介,大量、迅速地传播信息,对受众施以影响。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机械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电子媒介。大众媒介的应用,拓展了大众文化的公共领域和大众文化的对象、范围。
3、制作的标准化
现代科学技术为大众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手段,不仅表现在传媒方面,而且表现在生产制作方面。高新技术的引进、器材设备的更新,尤其是电脑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大众文化的质量。
同时,大众文化的制作方式纳入了工业程序化的生产流程,日趋社会化、集团化。因此,大众文化能够像工业产品那样,生产程序化、规模化、批量化和标准化,形成了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文化工业。
4、审美的日常化
就文化的审美而言,大众文化突破了艺术与非艺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在以往很长的历史时期,美和艺术都疏离普通民众;
而在今天,借助于大众媒介、文化工业等手段,美和艺术普及化了,审美的经典性与日常性从针锋相对走向了和谐统一,原先遭受经典美学打压的欲望、诱惑、利益等被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处于文化中心或热点的不再是传统的经典艺术,流行歌曲、电视连续剧、广告、时装、模特表演、网络文学、畅销书以及动漫、网上视频、网络游戏、手机视频、手机短信等审美形式不断涌现。
5、形式的娱乐化
在市场经济社会,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社会大众都是普通人,他们对文化的态度,具有明显的世俗消费倾向,在这方面与文化精英有了差异和区分。
在整个社会的文化格局中,大众文化不像精英文化那样强调理性反思, 而是注重感性愉悦,它以创造娱乐大众的文化形式,达到吸引社会公众,获得商业利润的目的。
6、趣味的时尚化
大众文化要制作感性愉悦的文化产品,最初往往吸收、借鉴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特点,创作出原创性的新模式,随即迅速地通过媒介或批量化生产而流行,形成时尚潮流。
⑥ 当代中国有哪些大众文化流行现象
文化建设变成文化产业的建设势不可挡。事实上,这不过是开端而已,远不是终结。虽然一些文化产业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但整体而言依然具有许多困难。对此姑且不论,就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中国和西方如美国相比还存在非常大的距离。但关键不是人们是否要坚持走文化产业的道路,而是人们如何走文化产业的道路。
目前的文化产业建设必须面对当前中国文化现状的种种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文化在不同方面的非均衡性发展。
首先是精英和大众文化的差异。中国的文化精英在文化的消费方面无疑具有优越性。他们是大学教授、文学家、艺术家和其他文化专业人士,除了阅读哲学、宗教和艺术等方面的书籍之外,还在各种不同的时间出入美术馆、画廊、剧院等。与此不同,一般大众也许主要是消磨在电视机前,为各种节目特别是流行的电视剧所吸引,当然也有可能到歌舞厅去唱歌和跳舞。精英和大众文化的差异无疑是显着的,正如传统所说的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差别。但现在的问题是,精英文化缺 少对于大众文化的引导,相反,大众文化往往借助于流行文化构成了对于精英文化的冲击。
其次是城市和乡村文化的距离。因为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异常突出,所以在文化方面的差距特别触目惊心。城市的发展日益趋向现代化,但乡村的建设比较而言是落后的,甚至是停滞不前的。当城里人借助各种现代的技术如有线电视、互联网和各种先进的文化设施享受各种文化产品的时候,乡下人只能收看电视中的几个节目。也许乡土文化更多的是各种传统的节庆,婚丧嫁娶,还有麻将和赌博等。一个典型的城市和乡村文化的距离的范例是超级女声的比赛。当城市为此狂欢和痴迷的时候,乡村对此却极其冷淡和毫无兴趣。
最后是中国和西方文化的矛盾。当代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对世界封闭的国家,而是面向世界,以主动的姿态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这也导致中国当代的文化不仅保持了中华民族自身的,而且包容了世界的,其中主要是西方的。于是我们看到两种情形,一方面是儒家文化的复兴,如读经、尊孔和办国学院,另一方面则是基督教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的引进,如最突出的是在青年大学生中基督教神学的介绍和西方生活方式的接受。在一定范围内,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强势。一个极其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面对西方情人节的玫瑰、烛光、美酒和咖啡,中国富有浪漫、想象和诗意的七夕却被人遗忘,而且即使被冠以中国情人节的美名,也激起不了那些痴男爱女的向望。
除上述所说的问题之外,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它们都是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和必须解决的。但这种文化产业的非均衡性或者是非和谐的发展还不是当代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最根本性的问题在于文化本性受到了伤害。必须承认,文化的产业化从行政控制中解放出来,甚至从某种狭隘的政策、政治、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文化产业的发展自身却具有一个致命的危险,即文化在产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时候,逐渐丧失文化自身的本性。在市场经济的游戏中,对于当代中国文化构成威胁的因素有三个: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它们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三种文化。
第一,虚无主义的文化。虚无主义主要否认人生和世界意义,也就是基础、目的和价值等。在当代中国文化中,传统的价值也就是儒家所主张的价值已经不再具有规定性,它至多只是一个文化遗产和遗迹。如传统的春节不仅是家人的团圆,而且也是对于天地的膜拜和对于祖宗的追思,但现在的春节却完全改变了其本性。在饥饿的岁月里,它是饱餐的时机,但在温饱的年代里,它几乎只是一个例行公式。人们不敬畏天地,但未必就崇拜上帝。如在西方的圣诞节,人们到教堂去赞美上帝,在家里和亲人相聚。但在中国的圣诞节,人们往往和朋友们狂欢。既不是天地,也不是上帝,而是各种体育和娱乐明星成为了我们时代的偶像。他们并不代表某种最高的原则,而是因为他们在某个领域里第一,是名人。但最具时代特征的是各种类型的造星运动,它将一个非英雄变成英雄,如芙蓉姐姐。这些人物几乎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可以说,他们就是虚无主义的明星。
第二、技术主义的文化。当代的各种文化只要它试图进入市场的话,那么它们都必须借助于技术,最主要是传媒技术、信息技术。例如广告就是极端情形。一种文化产品已经被技术处理过了,而广告对于这样一个技术化的文化产品还要进行再度技术处理。就技术方面而言,当代文化不同于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虚拟化。一个虚拟的文化产品所呈现的特性为:假的如同真的。因此人们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如同生活在现实世界里一样。但这容易混淆现实和虚拟的界限,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的网络依赖症就是如此。正如人们依赖酒精和毒品所制造的麻醉和幻觉一样,网络依赖症就是对于虚拟世界的依赖。它无非表明,人被技术化了,人被技术所制造的虚拟世界所控制了。
第三,享乐主义的文化。当文化成为产品的时候,它就要提供给人消费。所谓消费就是满足人的欲望。人有各种欲望,有身体的,有社会的,还有精神的。但身体感官欲望的满足,亦即享乐,成为了消费最直接的形态。因此一些文化产品便直接或间接地将享乐主义作为自己的原则。于是不仅所谓的娱乐文化,而且一般的文化也奉行这样的口号:娱乐至上,娱乐至死。更有甚者,有的文化产品为了刺激人们的欲望,诲淫诲盗,宣传色情和暴力。这种文化就不是一般的享乐主义了,而是假丑恶,是走向犯罪。
⑦ 什么是中国影视的大众文化的源泉
什么是中国影视的大众文化的源泉。中国影视的大众文化的源泉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古典经典,民间文化大众化,红色经典。在发达的大众传播媒介技术基础上,以通俗,流行,从众的大众文化为支持,国内影视过度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
中国影视的大众文化介绍
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大众消费文化特别是视觉文化以其商业性,娱乐性,通俗性博得了大众的喜爱,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完美逆袭,迅速占据了文化市场。
中国文化的大众化转型,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经济的进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社会和泛大众文化消费群体的形成。
影视艺术既是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又是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大众艺术。影视是集传播,艺术,文化,商品于一身,影视艺术生产是一种特别面高尚的艺术生产。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每一个时代都有符合这一时代的文化媒介,这是一个全民在欢,理性衰微的时代,躲在书备涉猎文字已成为少数人的孤独之旅,看视频影像已成为多数人的消遣狂欢。
⑧ 当代大众文化现象有哪些
当代大众文化之所以会有“消费性、快餐化”的称号,原因在于大众文化的消费性来去的速度加快,并且参与的人数众多。这种消费型的大众文化已成在中国颇具影响、文化上占主要地位的一种文化。同样,当代的大众文化,它的涉及面逐渐延伸,且形式多样化,已经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会的各方面无不也受着大众文化的影响,而且在百花齐放的大众文化中衍生出许多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的发展,虽然有不利的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使大众文化趋于全面化、多样化。
关键词:大众文化;时代主流;衍生现象
在当代的大众文化中,历史一直是其范畴内的讨论热点。在商品经济盛行的消费型大众文化中,像以消遣、娱乐、休闲为时尚的商品一样,历史类作品也是很抢手的,具有娱乐性、吸引性的事件被拍卖和供人们消费。人们更对那些具有聪明才智,文韬武略的历史人物崇拜羡慕。国人对像之前中国被压迫的事件仍就无法释怀。而大众每每看到这些就痛心不已,并希望通过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吸取教训且总结经验。但大众历史虽有助于大众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但它从历史中获得利益破,使得历史不再变得那么深沉,还有穿越剧、穿越小说的编写,使历史变得面目全非。而且对历史正面完善化,导致大众对史实了解不全面,也丢弃了文学应有的批判功能。与此同时,因大众喜爱对史料进行借鉴与利用,造成了文化领域艺术创造力、想象力和辨识力的缺乏,从而使文化失去发展活力。
⑨ 如何认识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 或 mass culture),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叛》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9)中国的大众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主要特点
1、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 大众文化通论关系的消费行为。
2、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
3、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
4、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最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 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5、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6、大众媒介性,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大众媒介,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类。
7、日常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8、类型性。
⑩ 中国大众文化有哪些比如什么。。。。
酒文化,风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