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跨文化方面的理论有哪些
转载
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理论提出了区分文化差异的方法和维度,对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特定群体的文化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六大价值取向理论(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
最早提出跨文化理论的美国人类学家。Kluckhohn &Strodtbeck
Kluckhohn ,哈佛大学的教授,参与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战争情报处组建的专家队伍,研究不同文化的价 值、民心与士气。
对日本民族心理的研究和价值观的分析、对美国德克萨斯州不同文化与种族的社区共存的大规模研究
成果:《价值取向的变奏》——六大价值取向理论
1、对人性的看法。
美国认为人性可善可恶,是善恶混合体,又可能改变;美国强调制度,尽可能考虑人性恶带来的坏行为。很难改变。“三岁看、老”
中国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制度比较稀松。
2、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
中国人讲求风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美国人更强调通过改变自然环境去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达到自己的目标。人主导环境。
东南亚海啸事件:美国人认为是人类预测不准备;中国及亚洲国家认为是人破坏自然带来的灾难。
3、人们对自身与他人关系的看法。
中国:集体主义
西方:个体主义
4、人的活动导向
美国“强调行动的社会,人必须不断的做事,不断的处于在动之中才有意义,才创造价值。不仅要动,还要快。快餐文化,
亚洲社会。静态取向,安然耐心被视为美德,强调“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强调无为而治。
当美国人发现问题总是倾向于立即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实施;而东方人有时会选择静观,什么也不做,让时间与外界环境自然成熟,再抓时机去把问题解决掉。
5、人的空间观念
中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做公共的东西,没有太多隐私而言;
美国人、德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做个人的私密之处,他人不能轻易走进。
6、人的时间观念
一是关于时间的导向,即一个民族和国家注重过去、现在和还是未来。
一是针对时间的利用。即时间是线性的,应在一个时间里做一件事;还是时间是非线性的,在同一时间里可以做很多事。
中国文化关注过去和现在,而较少注重未来;美国文化很少关注过去,基本着眼于现在和未来,这种导向在中美两国创造的文学、电影和艺术作品中稍见端倪。
美国、德国文化,一个时间做一件事;意大利、中东人,同时做多件事。
该理论没有探索更深层次的原因,即为什么不同国家和民族在这六大价值取向上会如此不同。
二、文化维度理论(霍夫斯塔德)
文化维度理论是当今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是实际调查的产物。起初并无理论框架。20世界70年代初,对分布在40个国家和地区的IBM员工的文化价值观的调查。
成果:《文化的后果》 四个价值维度
1、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着眼于个体还是集体的利益)
2、权利距离(人们对于社会或组织中权利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3、不确定性回避(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
4、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追求物质还是强调人际和谐)
20世界80年代,重复研究,不仅证实前面四大维度,还发现一个新的维度:
5、长远导向与短期导向(着眼于现在还是放眼于未来)发表于《文化与组织》书中。
三、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理论(蔡安迪斯)
霍式理论认为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是同一维度上的两级,即一种文化如果在个体主义上得分高,就意味着在集体主义上得分低;反之亦然。一种文化不可能既很个体又很个体。
蔡认为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不是一个维度的概念,也不是两个维度的概念,二是一个文化综合体。并将这个概念降到个体层面,用它来描述个体的文化导向而非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导向。
‘贰’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定义是什么 注意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定义 不是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谢谢!
"跨文化交际"。它是指具有两种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且生产商品的劳动不是指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有用性质的劳动,而是指共同的人类劳动。再简单一点说,“跨文化”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全球化的环境下,社会流动性的增加以及种族混杂造成了一种社会现象。 而这种现象正是改变传统和现存的文化的最新产物。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创造新文化。
当前,在我们想要了解国外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以前,首先要说明的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容有三项;
第一它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在内的研究;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诸多哲学方面的概念。
所谓价值观,就是用来判断好与坏、是与非的标准。它会将人的行为引领至某个方向。因此,价值观就构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础。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什么行为是好,什么行为称之为不好,都是受这个价值观的来支配的。
第二是指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抛开文化学语言很难学到一门语言的精髓,也很难提高自己与对象国人的实际交际能力;反之在认识文化基础上去学习语言,很多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是指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跨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界线的文化,是对跨文化交际的最大尊重。它要求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人,必须无障碍地去理解另一种文化,进而恰当而高效地与人进行沟通,灵活多样地运用该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在合作中作出贡献。
目前,世界各国对跨文化交际的主要研究都十分重视。特别是美国、法国、曰本等。
‘叁’ 霍夫斯泰德的四个文化维度是什么
荷兰文化协会研究所所长霍夫斯坦德,用20种语言从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在收集了40个国家,包括从工人到博士和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共116,000个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撰写了着名的《文化的结局》一书。根据研究成果,霍氏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可分为四个维度: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以及男性度与女性度(masculine versus feminality)。
霍夫斯坦特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荷兰学者Hofstede认为,企业文化是价值观和实践的复合体,其中价值观是核心,实践部分则包括意识和象征。Hofstede首先提出了明确的组织文化层次结构,他认为,企业文化由价值观和实践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价值观由三个独立维度(对安全的需要、以工作为中心、对权威的需要)组成,而实践部分则由六个独立的成对维度(过程导向——结果导向、员工导向——工作导向、本地化——专业化、开放——封闭、控制松散——控制严格、规范化——实用化)组成。[1]
Hofstede的组织文化问卷立足于企业文化本身的内容和结构,清晰地勾勒出价值观和实践两方面的维度结构。但其模型价值观的3个独立维度不能很好地区分各个组织之间的差异,同时忽略了一些被企业文化学术和实务界所熟知的价值观(如创新等)。由于定性研究的访谈提纲偏重于考察组织内部,忽略了企业文化受外部环境影响,因此在实践部分的维度结构中,也没有出现诸如社会责任这类的维度。[1]
后来,在加拿大心理学家迈克尔·哈里斯·邦德集中在远东地区研究的基础上(Hofstede and Bond, 1988),又补充了第五个纬度。
文化差异的五个指标
那么,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究竟应该怎样来表示呢?霍夫斯坦特从其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得出了以下描述各种文化差异的指标:
一、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权力距离即在一个组织当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在企业当中可以理解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一种文化究竟是大的权力距离还是小的权力距离,必然会从该社会内权力大小不等的成员的价值观中反映出来。因此研究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就可以判定一个社会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例如,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美国员工倾向于不接受管理特权的观念,下级通常认为上级是“和我一样的人”。所以在美国,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更平等,关系也更融洽,员工也更善于学习、进步和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中国相对而言,是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在这里地位象征非常重要,上级所拥有的特权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这种特权大大地有助于上级对下属权力的实施。这些特点显然不利于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和谐关系的创造和员工在企业中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因而要在中国的企业当中采纳“构建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和谐的关系”以及“为员工在工作当中提供学习的机会,使他们不断进步”这两项人本主义政策,管理者有必要在实践当中有意识地减小企业内部权力之间的距离,才会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
二、不确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会感到面对的是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防止的方法很多,例如提供更大的职业稳定性,订立更多的正规条令,不允许出现越轨的思想和行为,追求绝对真实的东西,努力获得专门的知识等等。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防止不确定性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当中,人们普遍有一种安全感,倾向于放松的生活态度和鼓励冒险的倾向。而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会当中,人们则普遍有一种高度的紧迫感和进取心,因而易形成一种努力工作的内心冲动。
例如,日本是不确定性避免程度较高的社会,因而在日本,“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员工广泛参与的管理形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终身雇佣制”也得到了很好的推行。与此相反,美国是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同样的人本主义政策在美国企业中则不一定行得通,比如在日本推行良好的“全面质量管理”,在美国却几乎没有成效。中国与日本相似,也属于不确定性避免程度较高的社会,因而在中国推行员工参与管理和增加职业稳定性的人本主义政策,应该是适合的并且是有效的。此外,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人们较容易接受生活中固有的不确定性,能够接受更多的意见,上级对下属的授权被执行得更为彻底,员工倾向于自主管理和独立的工作。而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会,上级倾向于对下属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清晰的指示。
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集体主义”则指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其中的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和“在群体之外”来区分,他们期望得到“群体之内”的人员的照顾,但同时也以对该群体保持绝对的忠诚作为回报。美国是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强调个性自由及个人的成就,因而开展员工之间个人竞争,并对个人表现进行奖励,是有效的人本主义激励政策。中国和日本都是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员工对组织有一种感情依赖,应该容易构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和谐的关系。
四、男性度与女性度(masculine versus feminality)
男性度与女性度即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价值标准。对于男性社会而言,居于统治地位的是男性气概,如自信武断,进取好胜,对于金钱的索取,执着而坦然;而女性社会则完全与之相反。有趣的是,一个社会对“男子气概”的评价越高,其男子与女子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也就越大。美国是男性度较强的国家,企业当中重大决策通常由高层做出,员工由于频繁地变换工作,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因而员工通常不会积极地参与管理。中国是一个女性度的社会,注重和谐和道德伦理,崇尚积极入世的精神。正如我们上面的叙述,让员工积极参与管理的人本主义政策是可行的。
通过对上述文化四维度调查数据的分析,霍夫斯坦特证实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性是根植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很难轻易被改变。文化差异是由各国的历史传统以及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所产生的,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从霍氏的各文化维度指标值中,可得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就是在同为东方文化圈的中国大陆、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也是较明显的。就如中日两国文化都是一种集体主义导向,但两种集体主义却有较大的不同。此外,除了民族、地域文化差异之外,不可否认,还有投资合作伙伴“公司文化”的风格差异。可以说,公司内文化差距越大,产生文化冲突与困惑的可能性与强度就会越来越大。
当然,文化差异的指标不会只有四个。但即使只考虑这四个文化差异指标,且认为每个指标也都只有两种情况,按照排列组合来分析,也可能有68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类型。霍夫斯坦特的研究方法,和企业文化类型的多样性相兼容。
五、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long vs short term orientation)
第五个维度从对于世界各地的23个国家的学生的研究中得出。这项研究使用的是由中国学者设计的调查问卷,可以说是注重德行而不是真理。长期取向的价值观注重节约与坚定;短期取向的价值观尊重传统,履行社会责任,并爱‘面子’。这一维度的积极与消极的价值取向都可以在孔子的教义中找到,他是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哲学家,生活于公元前500年;然而这一维度也适用于没有儒家传统的国家。
文化四指标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霍夫斯坦特认为,以上四种文化指标或因素对于管理中的领导方式、组织机构和激励内容,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对领导方式的影响
对企业领导方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及“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霍夫斯坦特认为:美国是个人主义最高的国家,因此美国的领导理论以被领导者追求个人利益为基点。然而美国的领导理论并不适用于第三世界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属于集体主义社会,职工关心群体,希望从群体中得到保障,并且愿意以对群体的忠诚为酬报。霍夫斯坦特还认为“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实现职工参与管理的情况。法国和比利时“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很高,因此人民通常没有参与管理的要求,所以企业中很少看到工人参与管理的情况;荷兰、瑞士等国“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处于中间状态,因此企业中存在参与管理,但有一定的限度。
二、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对企业组织结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和“防止不确定性的程度”。这是因为组织的主要功能就是分配权力以及减少或防止经营中的不确定性。法国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大,又迫切要求防止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因此倾向于“金字塔”式的传统层次结构。联邦德国虽然有较强的防止不确定性的心理,但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较小,因此注重规则制度。美国、荷兰、瑞士等国,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处于中间状态,因此在这类国家中是各种组织形式并存。
三、对激励内容的影响
对企业激励内容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防止不确定性的程度”和“男性化与女性化”。美国和其他盎格鲁民族国家是个人主义程度很高的国家,所以这些国家的激励方法多从个人出发,以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获得尊严作为激励的主要内容。第三世界国家与日本是集体主义程度较高的国家,激励就要着眼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过分奖励个人往往行不通。美国人倾向于“男性化”,所以适于把承担风险、进取获胜作为激励的内容。日本和法国虽然也倾向于“男性化”但是防止不肯定性的心理较强,因此一种无危险、很安全的工作岗位就成了激励因素。荷兰和北欧各国人民的价值观倾向于“女性化”,防止不确定性的心理又比较强,因此他们不像美国人那样爱好个人竞争,而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激励因素。
文化冲突的不良后果
总体看来,对世界上大多数管理者而言,管理与其说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是一门艺术,真正有效的管理是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而进行管理,国际企业组织的管理更是如此。事实上,管理不是处理具体的东西,而是处理对人有意义的“信号”。这种信号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因此文化渗透于管理和组织的全过程。在一个具体的国际企业组织中,文化冲突的产生原因主要有:种族优越感、不恰当地运用管理习惯、不同的感性认识、沟通误会、文化态度等等。如果一位国际企业中的经理自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优越,坚持用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观对待与自己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员工,必然会导致管理失败,甚至遭到抵制,这类例子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中并不鲜见。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与习俗,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态度和感性认识,还会造成沟通上的误会。
从国际企业管理实践的角度看,文化冲突的形成原因是国际企业经理人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经营所必须避免与很好解决的问题,否则必然发生文化冲突,而且文化冲突又导致文化困惑,文化困惑又加剧文化冲突,二者的交互影响,会出现以下不良结果:
一、极度保守
文化冲突影响了跨国经理与当地员工的和谐关系,经理们也许只能按照呆板的规章制度控制企业的运行,对员工更加疏远;与此同时,员工则对工作变得不思进取,经理的行动计划实施起来也十分艰难,结果双方都不会有所作为。
二、沟通中断
当经理与职工的距离大到一定程度,自下而上的沟通便自然中断,结果经理人员无法了解真情,双方在不同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三、非理性反应
经理人员如不能正确对待文化冲突,就会凭感情用事。这种非理性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员工非理性的报复,结果误会越多,矛盾越深,对立与冲突更趋剧烈。
四、怀恨心理
对于发生的冲突,冲突双方如不耐心地从彼此的文化背景中寻求文化“共识”,而一味的抱怨对方的鲁莽或保守,结果只会造成普遍的怀恨心理。
企业跨国经营由于处在不同“文化边际域”所产生的文化冲突,对一个渴望实现成功经营的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如不有效地管理,还会造成国际企业市场机会的损失和组织结构的低效率。在内部管理上,由于人们之间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目标和行为规范必将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大,增大企业目标整合与实施的难度,提高企业管理运行的成本。在外部经营上,由于语言、习惯、价值等文化差异使得经营环境更加复杂,从而加大市场经营的难度。
霍夫斯坦特根据他的研究得出了结论:过去80年,理论家和企业家忽视了文化与管理的关系,是一大弱点。霍夫斯坦特还指出:许多管理理论产生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所有管理文献几乎都由美国主宰。可是美国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它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对其他国家不完全适用。有些欧洲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不注意这一点,把引进管理与引进技术同样对待,结果造成经济和人力的重大损失。相反,日本的管理虽然也主要来源于美国,但结合日本国情进行了改造,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全面质量管理小组,其观念创始于美国,但是经过改造以后就成了日本的特色,现在美国反而要向日本学习。因此,霍夫斯坦特明确指出:管理者必须具有“文化敏感性”。
‘肆’ 跨文化管理是如何进行的
组织跨文化管理分以下三大个环节。1)树立正确的跨文化管理观念。理解文化差异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解东道国文化如何影响当地员工的行为;二是理解母国文化如何影响企业派去当地的管理人员的行为。对于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需要采用不同的措施去克服;只有把握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合宜办法。2)选择适合的企业跨文化管理策略。通常企业跨文化管理策略有:本土化策略、文化相容策略、文化创新策略、文化规避策略、文化渗透策略、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占领式策略等。全球化经营企业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时,应在充分了解本企业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使不同的文化得以最佳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3)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是解决文化差异,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其主要形式有:文化教育、环境模拟、跨文化研究、语言培训等
‘伍’ 跨文化意识的定义(包括其四个层次)用英语翻译 谢谢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refers to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mong participants on the cultural sensitivity of the cognitive factors, generally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first, to those who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the surface is the strang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awareness; Second, for those with On the other hand native culture and is considered to be incredibly significant awarenes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three through rational analysis in order to gain awareness of cultural identity: four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point of view of the holder of perceived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fourth level is the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of the highest state of participants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empathy" and "culture into".
‘陆’ 请问一下哲学涉及的维度
哲学属于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科。在我国,哲学系有8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哲学一词,中文最早使用于19世纪末、从日本的汉文“哲学”使用引用过来,它是philosophia(热爱智慧、追求真理)的日本汉文翻译,词义是“以辩证方式,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它是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方式,哲学本身只是展现思维的不同维度,并无对错可言,可若以辩证法来探寻客观世界即存在对错了,符合客观规律为正确,违背客观规律为错误。
‘柒’ 五维度工具是什么意思一种分析方法,关于跨文化交流的。
文化五度维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国家制度、法律影响下慢慢积淀下来,绝对不是什么什么主意、导向这些特定的意识形态下的“哲学”理论所能探讨的。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要了解国家的历史和现状,不能被意识形态、政治理论、“哲学”理论所影响。
中国的哲学教育理论完全来自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些思想在世界范围内是不被普遍接受的,是具有特定政治导向性的哲学,不能用它来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权利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男权主义VS女权主义,长期导向VS短期导向这些字眼作为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必须抛弃。
如有帮助望采纳
‘捌’ 夸文化交流分别有那些理论啊要具体一点的!
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学
什么是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对于不少读者来者来说,跨文化传播是依然一个非常陌生的词语,不过实际上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玄奘取经、郑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跨文化传播对于我们来说不再是稀罕的事情。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跨文化传播了。在因特网上,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与来自境内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聊天、游戏。如果说传播是一种生活方式,跨文化传播则是“地球村”中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随着跨文化传播活动的不断增多,不少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者便开始关注这一现象。很早已前,佛教、基督教的宗教领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以及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便注意到“说对方的语言,根据听众来调整传播技巧”的重要性 (Sitaram & Cogdell, 1976, 第六页) 。然而,系统地研究跨文化传播活动第一人则是爱德华?霍尔,20世纪50年代,爱德华?霍尔在美国外派人员培训学院(FSI)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概念。
什么是跨文化传播学呢?跨文化传播学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一门学科,其英文表达为“Intercultrual Communication 或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我国也翻译为“跨文化交际学”或者“跨文化交流学”。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何进行交流以及研究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跨越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方法和途径。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跨领域的学科,融合了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以及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跨文化传播的主要理论见诸于有关文化差异(文化维度)的着作中,特别是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哈里? C. 特兰狄斯(Harry C. Triandis)、方斯?特龙皮纳尔斯(Fons Trompenaars)、沙龙?施瓦兹(ShalomSchwartz)及克里佛德?吉尔兹(Clifford Geertz)等人的着作中。目前,这些学者的相关理论已经广泛地运用到传播理论和传播情景中,特别是商务、管理和市场营销之中。
二、 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时代背景及爱德华?霍尔其人
(一)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时代背景
跨文化传播学始创于美国并不是偶然的。我们知道,在发现新大陆之前,美国的土着居民是印第安人,后来各大洲的移民都相继涌入美国,于是美国便逐渐成为一个移民大国,一个文化多元社会。在这个宗教、文化多元的社会中,白人占统治地位,印第安人、非洲、亚洲、拉丁美洲以及东欧的移民便自然处于被支配地位。于是,种族矛盾和文化冲突开始蔓延。
二战使得不少欧洲的美国同盟变成了废墟,为了冷战的需要,为了跟苏联抗衡,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大力扶植欧洲经济发展,于是大量的专家、学者、企业员工被派往欧洲;同时,美国经济并未受到二战的太大影响,美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繁荣,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和移民。美国政府发现,许多由美国政府和企业外派的工作人员都因文化差异,无法适应派往国生活,最终无功而返。美国的外来移民及留学生中经历着这种“文化震撼”的也大有人在。可以说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外来移民、留学生、旅游者剧增,外派工作人员不断,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客观上需要一门崭新的学科——跨文化传播学来研究相关的跨文化冲突问题。
(二)爱德华?霍尔的生平
爱德华?霍尔正好处于这个时代,他的生活经历和专业背景使他成为了承担这一使命的人。爱德华?霍尔1914年5月16日出生于美国的密苏里州,先后获得人类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从事过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后研究。1933-1937年曾经在美国西南部的纳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庄工作并研究,写成自传《三十年代的西部》。二战期间,爱德华?霍尔曾经在欧洲和菲律宾服役,并在这些地方从事不同文化中的空间概念研究。20世纪50年代,爱德华?霍尔在美国美国政府部门的外派人员培训学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任教,对外派出国人员进行跨文化技能培训。期间,他提出了“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并撰写了几部非常畅销的有关跨文化传播的着作。
爱德华?霍尔生平和事业主要事件
时间 事件
1914年 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Webster Groves
1918-1932年 在新墨西哥长大
1933-1937年 在美国西南部的纳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庄工作
1936年 获丹佛大学人类学学士学位
1938年 获亚利桑那州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
1942年 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1942-1945年 二战其间,被派往欧洲和菲律宾服役
1946年 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后研究并在美国军队机关府特鲁克岛管理处从事研究
1946-1948年 任丹佛大学人类学系主席并从事丹佛的种族关系研究
1948-1950年 与Eric Fromm一起在佛蒙特州的本宁顿学院教书
1950-1955年 华盛顿特区外派人员培训学院第四课程体系主任
1952-1956年 在华盛顿特区精神病治疗学校任教
1955年 在《美洲科学》杂志中发表了发表《礼节人类学》一文
1959年 《无声的语言》一书发表
1960-1963年 又在华盛顿特区精神病治疗学校任教
1963-1967年 成为伊利诺斯州理工学院(芝加哥)人类学教授;由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资助进行空间关系学和不同种族交往的研究
1966年 《隐藏的维度》一书发表
1967-1977年 成为西北大学人类学教授,直到退休
1976年 出席在日本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主办的跨文化传播会议
1976年 《超越文化》一书发表
1977年 在柏林国际传播协议会议上宣读了一篇论文
1977至今 退休后居住在新墨西哥的圣达菲;偶尔在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协会(SIETAR)的会议中及暑期跨文化传播学院讲学;在新墨西哥大学任教
1983年 《生活的舞蹈——时间的另一个维度》一书发表
1983年 《隐性差异:国际传播研究》一书发表
1987年 《隐性差异:与日本人做生意》一书发表
1990年 《理解文化差异:德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一书发表
(三)爱德华?霍尔的跨文化经历和专业背景
前面我们提到,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跨领域的学科,融合了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以及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爱德华?霍尔能够开创跨文化传播这一崭新的学术领域与他的生活经历和专业背景是分不开的。
爱德华?霍尔是个土生土长的美国白人,自己所属“文化身份”是来自北欧的美国白人文化。从在他的生活经历中可以发现,他前后跟印第安文化、非洲文化和菲律宾文化有过较深的接触。这些经历使得他对各种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也为他从事跨文化研究积累的第一手资料。
爱德华?霍尔四岁时,举家搬迁到El Paso(在美国和墨西哥交界处,属于德克萨斯州),家里雇佣了一位来自Juarez(德克萨斯州的一个镇)的保姆,后来他们又搬迁回了圣路易丝。到了这里,保姆和她的两个女儿便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五岁时,霍尔和一群西班牙小孩同在一个幼儿园,后来在法国也住过一段时间。可以说霍尔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里。“我小时候经常碰到这类事情。我对此非常感兴趣。”
1933-1937年,霍尔在美国西南部的纳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庄工作。他的工作主要是用金钱来激励当地的印第安人修建大坝,以便改善那里的生存环境,提高印第安人的生活水平。与印第安人交往了一段时间后,霍尔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敏感,“我在保留地的时候,常常考虑如何才能跟瓦霍人和霍皮人共事,在这里我发现他们完全不同。要把我的思维方式强加给他们根本就不管用。” 这段期间的接触让霍尔知晓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跨文化关系的第一手资料及其复杂性。” (Hall, 1992, 第76页)
1942-1945年,二战期间,霍尔被派往欧洲和菲律宾服役,期间领导了一个非裔美籍士兵组成的军团。他认为自己的领导工作非常具有创造性,“我非常自己的工作具有创造性,因为我和黑人士兵一道工作。我非常尊敬他们,并且常设身处地的考虑他们的利益。”
霍尔的跨文化生活经历使得他对跨文化传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注意到了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获得了跨文化传播第一手的资料,从此对跨文化传播获得了感性认识;而真正引领他进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应该是受到的学术影响。霍尔先后获得人类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过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后研究,也曾在外派人员培训学院中工作过。这些学习和研究使得他能接触到相关方面的学者,最后形成了跨文化传播这个概念。后来,霍尔把他受到的专业影响分成四个部分:(1) 文化人类学;(2) 语言学;(3) 动物行为学;(4) 弗罗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Hall, 1992; Sorrells, 1998)
三、爱德华?霍尔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贡献
施拉姆曾经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传播学的建立。他说拉斯韦尔、勒温、拉扎丝菲尔德、霍夫德都从各自的研究领域来到传播学这片沙漠中的绿洲,当他们为传播学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便像游牧民族一样离开了这片绿洲,继续其他领域的研究。施拉姆是传播学的创始人,因为他来到这片沙漠中的绿洲后,跟其他游牧学者相反,他留下来了并建立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Rogers, 1994) 。
海默借用了施拉姆的比喻来描绘跨文化传播学的建立。二战后,来自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和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如马格丽特???米德,卢丝???贝尼迪克特,格里果力?贝特森离开各自的研究领域,短暂地涉足这块人类当时很陌生的领域:有关文化与人类互动关系的交叉领域。这些人后来都离开了,霍尔却留下来了,在这块文化与人类互动的交叉领域安家,并把这块领域叫做 “跨文化传播学”。
霍尔首先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相关概念。到20世纪50年代,霍尔的跨文化生活和工作经历已经让他产生了“跨文化” 这一概念,在外派人员培训学院进行跨文化技能培训教学工作期间,他就提出了“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语境文化” (low context culture)概念,他把这些思想进行了梳理后于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一书。该书已经包含了我们理解文化和传播的基本问题,如“什么是文化” ,“文化就是传播”,“时间会说话” ,“空间会说话” 。霍尔非常重视非言语传播问题,该书花了将近20%的篇章来讨论这个问题。这本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61-1969年间便发行了505000册,还被众多着作、杂志和其他出版物转摘,前后被翻译成6种文字。 ( Masao Kunihiro )可以说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传播学这一学科的诞生。在霍尔的努力耕耘下,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跨文化传播学诞生了,霍尔成为了跨文化传播学的创立者。
自跨文化传播学创建以后,这门学科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美国不少大学的传播学院(系)相继开设了跨文化传播学课程,我国外语教学、国际关系等涉外专业中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1970年,国际传播协会中还下设了跨文化传播分会;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传播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 1974年,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协会(SIETAR)在美国马里兰州正式宣布成立;1998年国际跨文化传播学会成立。跨文化方面的着作、杂志也相继出版,如《跨文化传播读本》(Larry A. Samovar and Richard E. Porter ,1972年)、《跨文化传播学》(L.S. Harms ,1973年)、《跨文化传播学入门》(John C. Condon and Fathi Yousef,1975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的不少大学都开设了传播学课程。从大量的跨文化传播着作和文章来看,霍尔依然在该学科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他的着作的引用率依然最高。
我国学者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注意到跨文化传播学这一领域,研究重点为外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大学也相继开设了传播学课程,在我国有关跨文化传播(交际)的着作和外文的影印和翻译文本也相继出版,如关世杰着的《跨文化交流学》,胡文仲着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和《跨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郭镇之主编的《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Larry A. Samovar 和 Richard E. Porter合着的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A Reading的影印版本已经在我国发行,并被麻争奇等译翻译并命名为《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 1995年,我国还召开了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会议成立了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2005年5月举办了第六次会议。可以说,霍尔在文化和传播之间拓展的这一领域已经跨越了太平洋,在我国不断的影响日益扩大。
希望采纳
‘玖’ 如何进行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有哪些要素
做文化沟通,尤其是做跨文化沟通,要记住如下这个法则:注重人类共通的经验与思维,遵循共同的价值与情感,寻找文化上的共性,激发人性中的共鸣。
其实在教中西文化比较和跨文化交际这些课的时候,我就有一个困惑。如果说中西文化比是在不同维度上比较的文化结构,如文化起源、文化选择以及所形成的不同的哲学、文学、艺术、审美、社会制度和社会风俗等等,属于一种静态的比较,那跨文化交际则更侧重于不同文化间各种行为体(个人或国家)之间动态交流,就会发现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分歧大于认同,而这种分歧又根植于深层的文化结构,即价值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