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城墙文化知多少

城墙文化知多少

发布时间:2022-05-23 13:23:46

A. 城墙蕴含的科学原理

城墙的规模是国力强盛的标志。封建社会越发展,城池就越坚固复杂,它体现了创业君王的雄才大略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
地震能量是以波的形成传播的,可简单分为横波与纵波,它们分别导致房屋建筑左右与上下摇动。房屋受到不同方向来的力,导致受力不均匀,一旦超出其承受范围后,就会导致房屋崩塌。
圈梁和构造柱的原理:
在地震中,圈梁和构造柱起到捆绑作用,就像用彩带给礼盒打包一样,牢牢的困住礼盒,防止晃动,从而保证房屋不散架,做到大震时裂而不倒塌。
近百年来,各国建筑抗御地震破坏的方式,都是大大提高建筑物结构的强度,即采用抗震技术来对抗地震作业,然而地震这一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仍然严重的破坏和毁灭人类建造的供人类生存发展的建筑物,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么,面对无情的地震,除了用抗震技术与地震进行对抗外,还有什么其他方式能够让建筑物抵抗地震对其造成的破坏呢?
第二部分:隔震技术
通俗的说,隔震技术就相当于以柔克刚。隔震技术就是在建筑物的基底设置隔震层,把上部结构和下部基底隔离开来,从而在底部消耗地震能量,避免或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传递,进而有效地保障上部结构,确保建筑不至倒塌。
使用隔震技术的房屋的地震反应,仅相当于地面地震动的1/4至1/2,这样不仅达到了减轻地震对上部结构造成损坏的目的,而且建筑装修及室内设备也得到有效保护

B. 西安城墙的现代文化

西安地铁标识以城墙为主要符号,其主色调为中国红和白色,看起来有点类似一枚“城墙章”。标识整体形象采用方形,设计中城墙和地铁隧道相扣,将西安标志性建筑城墙与地铁隧道的元素有效结合起来。
“城墙章”的设计采用方形,打破了国内原有地铁标识设计中大多采用的圆形和不规则形的设计,属国内首创。方形渗入了中国古代印章的涵义,在某种意义上蕴含着地铁为市民服务的一种承诺。 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创办于1993年,由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市体育局等单位承办,每年11月份举行。
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路线从永宁门城楼东侧200米处出发,经文昌门—和平门—长乐门—朝阳门—解放门—安远门—尚武门—玉祥门—安定门—含光门—永宁门城楼西侧终点处,全程13.7公里。
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已吸引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马拉松爱好者参赛,随着赛事的逐渐成熟,民众的知晓度和关注度也逐年提升。

C. 中国古代城墙还保留有多少

1、西安城墙
陕西省西安市古城墙,是明朝洪武3年到洪武11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代和元代城墙基础上扩建的。
2、南京城墙
江苏省南京市古城墙,始建于元至正26年(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19年(公元1386年)。
3、荆州城墙
湖北省荆州市古城墙,据传为三国时关羽守荆州时所筑。原为土城墙,南宋改建为砖墙。现城墙为清顺治3年(公元1646年)所重建。
4、襄阳城墙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县的古城墙,原城墙在元末被毁,现城墙为明初重建。
5、兴城城墙
辽宁省兴城市的古城墙,是明代的宁远卫城,在清代改为宁远州城,始建于明宣德3年(1428年),宣德五年(1430)又增筑外城,外城周围9里124步,高如内城,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
6、平遥城墙
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县的平遥古城墙,建于明洪武3年(公元1370年)。
7、北京城墙
北京的城墙现在还有几处遗存:(1)东南角楼附近城墙:位于崇文区崇文门以东到东便门一带有一段保存最完整,且长度最长的北京内城城墙,外加一处箭楼——内城东南角楼。(2)西南城角附近城墙:位于西城区西二环西便门桥附近,是北京最早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城墙遗址,里面有一座“八瞪眼”箭楼。(3)德胜门箭楼:位于西城区北二环德胜门桥北。(4)正阳门城楼及箭楼:正阳门俗称前门,是北京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门,位于天安门南侧。以前的北京城门包括:城楼、箭楼、瓮城三个部分,只有正阳门保持着城楼及箭楼。可惜的是,由于修建二环路,大部分的城墙都被拆除。
8、阆中城墙
四川省阆中市的阆中古城墙,为明代古城墙。阆中古城在战国时即为巴国国都,现保存有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古民居街院、寺院楼阁等,其历史文化居我国现行五大古城之首。
9、开封城墙
河南省开封市的开封古城墙,是河南省保存下来规模最大的一处城垣建筑。现在的开封城墙是清代的建筑。
10、大理城墙
云南的大理城,简称叶榆,又称紫城,现在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15年(公元1382年)。
11、歙县城墙
安徽省歙县的古城,府城始建于隋朝末年(公元617年前后),起初城廓略小,唐中和二年(882年)扩建成后来的规模。
12、潮州城墙
广东潮州市的潮州古城墙,始建于宋代,但为低矮土城;皇五年(1053年)重建。
13、凤凰城墙
湖南凤凰城的凤凰古城墙,始建于清康熙43年(1704年)
14、汀州城墙
福建汀州的汀州古城墙,始建于唐代。
15、建水城墙
云南建水县的建水古城墙,建于唐元和年间(810年前后)。建水古城历经12个世纪的建设,至今保存有50多座古建筑,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
16、临海城墙
浙江台州市的临海古城墙,有“江南长城”、“江南八达岭”之称。自晋代开创以来,已有1600余年,迭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不断修筑增扩,其主体部分一直保存到今天。
17、寿县城墙
安徽寿县,古称寿春,今城墙为南宋宁宗12年(1206年)建康都统许俊重筑。
18、夔州城墙
重庆市奉节县的夔州古城墙,“夔州古城墙”属三峡库区地面文物迁建工程中最长的古城墙。始建于明成化10年(1474年)。
19、榆次城墙
山西省晋中盆地东北边缘的榆次老城位于榆次城区南部,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初建成时为土城,明嘉靖20年(1541年),土城墙全部砌为砖墙。
20、隆里城墙
贵州省锦屏县的隆里古城墙,是一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军事屯堡。
21、青岩城墙
贵州省贵阳市南郊的青岩古镇,自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设青岩堡至今已有620多年了。
22、曲阜城墙
山东省曲阜市孔子故里的明故城城墙,始建于1512年至1522年(明嘉靖元年),这是曲阜明故城的南城墙。曲阜明故城是为护卫孔庙而建。“移城卫庙”,这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也极为罕见。故城墙高约9米,底部宽约8米,城周长约4.8公里。故城墙内为曲阜老城区,面积约平方公里。城外护城河宽、深约3.3米,城与河之间距7至10米不等。故城有5门,且均建有瓮城。上世纪70年代末,曲阜明故城因历史原因大部拆除,仅留正南门、北门和西北、东北两处城角。
23、盘橐城墙
新疆喀什市的盘橐城,又名班超纪念公园,位于喀什市东南郊多来提巴格路以南,公元74至91年间,是东汉名将班超在此驻守长达17年之久的城堡遗址。
24、巍山城墙
云南省大理州南部巍山县的巍山古城墙,始建于元代,明洪武23年(公元1390年)扩建。
25、凤阳城墙
安徽省凤阳县的明中都皇故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后来营建南京故宫和北京故宫的蓝图。享有“东方巴比伦”之称。
26、归德城墙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的明归德府古城墙,始建于唐代,睢阳城在明弘治15年(1502)时被淹,次年筑土围城。正德6年(1511)在旧城北重筑新城,以元代城墙为南城墙。嘉靖37年(1558)包砖建成。
27、洛阳城墙
河南省洛阳市的洛阳故城有二: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东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十八里今洛阳市区。洛阳是我国7大古都之一,以三个最而着名。一是建都最早,二是历史最长,三是朝代最多。据说在这建都的先后有13个王朝,100多个帝王,延续1600多年。
28、广府城墙
广府古城墙,位于邯郸永年,四周环水,处于永年洼地的中央,又有滏阳河绕城而过,素有“双水绕城”之说。
29、苏州城墙
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古城墙,可以上溯到2500年前。两千多年前的夯土围城,早在五代时期就已改成了砖砌。上世纪50年代以前,苏州的城墙还是连绵的,只是经过了全国性的毁城浪潮后,苏州的城墙也就成了现在这样残缺不全的了。
30、长城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

D. 南京明城墙有多少年历史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全部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历时达28年。

南京明城墙,整体包括明朝时期修筑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墙,现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墙,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现完整保存25.1公里。

其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是继中国长城之后的又一宏构。



(4)城墙文化知多少扩展阅读

南京明城墙历史悠久,民间流传着许多的传说故事。

1、明初建造南京城,所需巨额费用大部分摊派到江南富户的头上,其中浙江吴兴的大富翁沈万山单独认捐了洪武门至水西门的造城费用。

传说聚宝门建筑之初,城墙屡建屡坍。有人献计要朱元璋使用沈万山祖传的聚宝盆,朱元璋用计强行征用,并把它埋在第一道瓮城东面的墙下,城门果然修成。于是人们将这座城门称为聚宝门。

2、在南京水西门到中华门之间有段城墙,高度比别处城墙矮得多。传说原来这段城墙是安徽太平县人负责修建的。太平县土地贫瘠,民工缺吃少穿,大家敢怒不敢言,消极怠工。眼看期限已到,城墙还未完工,民工对负责检查工程的官吏谎称说:“不知是破了什么风水,我们这儿的人个个得了黄病,能吃能睡,就是不能做。”

那官吏看到他们脸色蜡黄,就连忙回宫向皇上禀报。实际上民工们是拿荷叶将脸擦黄的。皇上随后下了一道圣旨:为体恤太平民工,城墙没完成的就不罚了。不过,既得了黄病就要忌盐,从此太平县再也没有官盐供应了。对这段城墙,人们称之为矮城。

3、在金川门和兴中门之间,有一段百余丈长的城墙,传说这是朱元璋的一位宠臣负责督造的,这位大臣不把造城墙的事放在心上,眼看到最后期限只剩十来天,要备料、派工、挖土、砌墙等等,时间根本来不及了。

这位大臣急坏了,想出一个主意,用大毛竹把这百余丈地方搭成一个大栅栏,筑在城外一道宽阔的河边上。完工的期限到了,朱元璋带着文武大臣从聚宝门一路巡查,查到这里,由于河道太宽,他们远远观看,谁都没有发现问题。

大臣刘基还夸赞道:“皇上,城外挖一道护城河,这个办法太好了!应该命令城外都挖,与这里连接,出入城门要过桥,岂不更加安全!”朱元璋一时高兴,赏赐了那个宠臣。可事隔不久,事情败露,朱元璋大发雷霆,以欺君之罪杀了那宠臣等一帮人,拆掉了竹栅栏,补筑了那段城墙。不过,这栅栏门的地名却一直传下来了。

E. 长城文化知多少长城究竟是如何成为今天的世界奇迹的

长城诞生于公元前七百多年,几乎伴随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它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长的一道军事防御工程。当时中国的北方居住着许多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没有耕地耕作,为了生存牧民们便骑上快马闯入中原地区掠夺粮食。游牧民族飘忽不定的行踪和迅疾猛烈的攻击力,总是令中原边疆的农民甚至军队束手无策。为了阻挡游牧民族的进攻,中国北部各诸侯国开始用城墙把烽火台加以连接,形成早期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很清楚游弋在北方的草原民族是帝国存亡的最大边患。从公元前214年开始,他下令拆除原来诸侯国之间相互防范的长城,把原来燕、赵、秦三国专门用来对付游牧民族的旧长城进行修缮、连接,并在北部边疆的其他地方增修新的长城。

到了汉朝,随着汉武帝的东征西讨,汉朝国力日益强大,疆土从中原地区扩展到西域一带,凭借长城的保护,中原和西域乃至中亚、西亚的贸易往来日渐昌盛,沿着长城的轨迹形成了着名的丝绸之路。

公元7世纪初,李唐王朝建立,唐朝不仅是东方,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强大国力的本身就是一道令人望而生畏、难以逾越的万里长城。因此唐朝无须修筑长城,这种自信来自一个泱泱大国强盛的国力和宽广的胸怀。

在中国历代长城中,明长城的工程最为坚固,军事防御功能也最为完善,从一开始长城的主要功能就是着眼于对骑兵的防御。今天万里长城成为一个文化的符号,与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一同为被誉为世界奇迹。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四,材料升级。到了唐代以后,制砖技术有了发展,对城门及附近的城墙,开始采取用砖包砌,内填黄土的方法来修筑了。这样构筑的城墙比版筑夯土墙坚固多了。唐、宋时,砖还比较贵重,不能广泛使用,到了明代,不仅制砖业规模宏大,砖的产量大增,砖价低廉,而且砖的质量和制砖技术都有了很大提高,砖已普遍用于居民砌墙。又由于用砖砌墙,不仅能承受较大的垂直载荷,而且它的强度大大高于版筑土墙及坯垒土墙。因此,此时也多用青砖来砌筑城墙了。砖砌城墙,不但能有效阻止敌人步、骑兵的行动,抵抗冷兵器的袭击,而且也能抵抗当时火器的袭击。砌砖时使用的胶结材料,宋代以前是用黄泥浆,宋代以后,石灰砂浆才逐渐普遍使用。到了明代,在砌筑城墙时,广泛采用石灰砂浆和糯米汁一起搅拌后做胶结材料,这样大大增加了胶结力。明长城不少地段的砌筑,均用糯米汁掺拌砂浆,直到今天,砖缝的砂浆胶结力仍很坚固。

F. 西安唐城墙的历史文化

唐城墙遗址公园如同古都西安繁华都市的一条碧玉带,这里体现了古遗址上西安人的现代生活,扑面而来的是古韵新风尚、人居新观念的崭新理念,历史文化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解读和传播,在这里,人文和谐的生态宜居区正在形成! 这既是推动历史文化进入市民生活的创新形式,也是对历史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有益探索。 唐城墙遗址公园内设有儿童游乐场、健身娱乐场、棋盘休息区、音乐播放区等多个娱乐设施及景观设计,尤其是公园内的“吟诗坛”,人们昵称为西安的“回音壁”。当你站在“吟诗坛”的坛心位置,即使窃窃私语也能回音四起。还有“唐诗迷宫”,这些都是唐城墙遗址公园璀璨的“闪光亮点”之一。 唐城墙遗址公园为开放式的唐文化艺术长廊,它为西安市民、海内外游客提供了一处艺术享受、文化鉴赏、活动休憩的高品位场所。 唐城墙遗址公园与以唐代曲江池遗址为核心的曲江池遗址公园; 以唐大慈恩寺遗址为核心的大雁塔广场景区; 在唐代曲江芙蓉园遗址上重建的盛唐文化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 以曲江寒窑故事发生地为渊源而规划建设的寒窑遗址公园; 以秦二世陵文物保护点为依托的秦二世陵遗址公园等六大遗址公园,构成了曲江新区的休闲娱乐新天 地,在曲江15.88平方公里范围,集中如此之多的遗址公园,在国内外实属罕见,显示了西安和曲江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历史文化遗产从隐性资源成为显性景观,使文物转化为文化,使遗址转化为胜迹,曲江新区也必将因此成为人们观赏、学习、旅游、体验古都文化的首选之区,成为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环境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理想之地,成为世界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成功典范。 一走进公园,立即感受到浓浓的大唐文化气氛。散布在草地上的音箱不断的播放优美的音乐,吟诵唐代的诗歌。一片片绿色的草坪上置有表现唐代生活和文化的雕塑。草坪中有座雕塑门很有特色,西面顶端镌刻着“前无古人”,下面分列左右的是青龙,白虎;东面顶端镌刻着“后无来者”,下面分列左右的是朱雀和玄武。“前无古人”和“后无来者”八个篆书大字,用来赞颂唐代大诗人登峰造极的成就,真是恰如其分。 由西向东把唐城墙遗址公园走了个遍,才在唐城墙遗址公园东北角见到了“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由一米多高玻璃围墙围起来的二处唐城墙遗址,每处大约有18平方米,是城墙的地基部分,说明牌介绍,墙基宽3.8米至3.9米,两次夯土筑成。唐代城墙完全是夯土筑成,外表也未包砖。

G. 城墙的发展历史

城墙作为城市、城池和城堡的抵御外侵防御性建筑,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墙从结构和功能分,主要由墙体、女墙、垛口、城楼、角楼、城门和瓮城等部分构成,绝大多数城墙外围还有护城河。从建筑的原材料分,分为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青砖砌墙、石砌墙和砖石混合砌筑多种类型。
旧时农耕民族为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
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都是由土或砖石筑砌的刚性实体,并具有一定的厚度与高度。其所在位置,一般都在城市或建筑组群的周围,起着分割空间、阻隔内外的作用。这种采用人工修造的建筑屏障来围护一定空间的方式,究其渊源,最早恐出于原始社会房屋的壁体和围墙,以后发展为聚落的寨墙,当聚落扩展为城市时,才逐渐演变成目前的形式。以后,它又被人们使用于国境及边界,并进一步发展为具多种内涵的强大边防体系。由此可见,城墙产生和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它的对外防御性。而对空间或地域所进行的划分或隔绝功能,则是次要的。我国最早城墙的出现,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主要存在于当时的各类城市。随着城市的不断增加,以后历代都曾大量建造。由于古代战争中的进攻手段一直相当原始,因此城墙这种并不十分先进的防御构筑物,在我国竟然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 城墙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中的发展又是如何?除了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以外,另一个来源就是中国古代文献。内中有关于筑城的记载亦复不少。例如涉及太古时期的有:《汉书·食货志》:“晁错复说上曰:……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汉书·郊祀志》:“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轩辕本纪》:“黄帝筑城造五邑。”《黄帝内经》:“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史记》补《三皇本纪》:“人皇……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主城邑。”以上载述中之神农、黄帝、人皇等,都是太古时传颂的领袖人物,其时代约相当于我国新石器时代之中晚期。文献所载既为筑城,则构有城墙乃是必然之事。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在我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及四川诸省,先后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已超过三十座,例如山东章丘城子崖、寿光边线王、阳谷景阳冈、茌平教场铺,河南登封王城冈、淮阳平粮台,湖南沣县城头山,湖北天门石家河、荆门马家垸,四川新津宝墩、都江堰芒城、崇州双河……且多数之城墙保存相当完好,由此可以证明古代文献记载当时已建有城市的不误。
然文史述及夏代建城之记录绝少。《吴越春秋》称:“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又《淮南子》载:“夏鲧作三仞之城。”按鲧乃夏禹之父,曾为舜治天下水祸而不成,其时稍早于夏朝之始建。夏代自禹迄桀,先后共十四世十七王,历时四百年,帝都即已移迁六次(依古本《竹书纪年》)。史载禹即位时,诸侯来朝者万人。由此推知,全国各地开展之筑城活动应不亚于前世。《管子》有云:“夏人之王(城),外凿二十七虻蝶、十七湛……道四经治水……民乃知城郭、门宫、闾屋之筑。”目前虽缺乏此时期城垣实例,但从夏禹时曾在各地大力治水,而夯土筑堤与筑城同出一源,故推测其技术与经验均已超过原始社会,应当是无问题的。
商代统治时间长达六百年,共历十六世三十王,史载迁都亦有六次之多。而商汤建国之际,诸侯共有三千之众,其建城数亦不会少。目前发现的商代城址,从早商到晚商,从帝都到诸侯城,都有若干实例。除晚商都城殷(今河南安阳)未发现城墙外,其他各城均有构筑,且施工技术亦见显着进步。
周代进入封建社会,裂土分茅,大封诸侯,诸侯之下另有附庸,于是又出现了一次筑城高潮。到春秋、战国期间,因各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筑城活动更为增加,除建新城外,修补与扩建工程亦见频繁。这时的城市,已不仅是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与居民麇集之处,而且也是封建等级的象征。表现在城市的具体建设方面,就是不同等级的城市,其城市面积、城墙、城门与角楼的高度均有区别。如《五经异义》载:“天子之城高七雉,隅高九雉。”而《周礼·考工记》又称:“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文中之“隅”,乃是角楼。“雉”是度量单位,约高合一丈,长合三丈,由此可知,当时各级城高以九、七、五……级数衡量的,即以二丈为差数。但这项制度,至春秋、战国时、因诸侯僭越,而使礼崩乐坏,已不再为社会所遵守。 秦始皇削平群雄,统一中国,建立前所未有的集权霸业。然而其统治中心咸阳,迄今尚未发现都垣,与前述之晚商都城殷同为我国古代城市中之特例。但秦咸阳宫仍发现宫垣,且始皇的骊山陵亦用陵墙两道,表明当时并未摒除使用城垣的制度。
汉代是我国最强盛的第二个封建王朝,筑城活动亦十分活跃,特别突出的是西汉长安和洛阳的建造。据《汉书·惠帝纪》载:“元年……正月城长安。”“三年春,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六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六月,发诸侯王,列侯徒隶二万人,城长安。”“五年……正月,复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五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九月,长安城成,民爵户一级。”这是正史中最早与最详细记录筑城之载述。通过考古发掘,知西汉长安之平面为不规则之方形,城垣总长度为25.73公里。而《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又谓:“(惠帝元年)始作长安西、北方。”《汉宫阙疏》亦载“(孝惠帝)四年筑(长安城)东面,五年筑北面”,则与前者有所出入。但至少二者都说明筑城是分期分面进行的,这对集中使用人力,缩短运输路线,便于管理监督并在较短工期内早见成效等方面来说,无疑是十分科学与合理的。根据《汉书·地理志》,西汉至平帝为止,共有“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筑城数量之多,可想而知。依《后汉书·郡国志》,知东汉有“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较西汉略减。 三国时曹魏都邺城,平面为东西3000米,南北2160米之矩形,城垣总长10.32公里,并于其西墙上构筑铜爵、金虎、冰井三台。这种在城墙上建造楼台堂榭并连以阁道,又在其下营掘洞窟以贮存粮食、兵器等的方式,也就是将观景、游乐、储备、防御诸功能综合为一体,可说是对三代以来盛行于帝王宫室的高台建筑别出心裁的改进,同时也将城墙自古以来主要供防御的职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三台后来又被扩建与沿用,经后赵、前燕、东魏而迄于北齐。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漳水》:“(邺)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之为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220),魏武所起……其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间……(后赵)石虎更增二丈。立一屋,连栋接檐,弥覆其上,盘回隔之……又于屋上起五层楼,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又作铜雀于楼巅,舒翼若飞。南则金雀台,高八丈,有屋一百九间。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书,亦谓之石炭。又有粟窑及盐(窑),以备不虞。”由此可见三台宏伟壮丽之一斑。
两晋、南北朝时战乱频起,各地割据政权为巩固自身统治,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筑城。例如位于今陕西靖边县北之统万城,为十六国夏之都城。依《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赫连勃勃)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十万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勃勃自言:‘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阿利性尤工巧,然残忍刻暴,乃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就目前考古发掘,该城筑建时已用三合土,为我国已知古城之最早者。此外,又利用城墙内构作仓库,似受邺城三台之影响。 城门是城市内外交通的出入口,其建筑之规模、数量常依城市的大小、形制、方位、用途等因素来确定。早期的原始社会城市面积都较小,如占地仅0.034平方公里的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仅辟南、北两门。而面积较大的湖北天门市石家河古城(1平方公里)则辟有四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口的繁衍,城市的面积也相应的扩大,城门数量亦有所增加。例如周代齐国都城临淄,占地面积21平方公里。其大城(郭城)有城门8处,小城(宫城)有城门5处。鲁都曲阜面积10平方公里,外垣有城门11处。而作为诸侯附庸的羊舌邑城(今山西洪洞县境内),面积约1.53平方公里,故仅辟城门2处。
决定城门位置及数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日益强化的宗法礼制影响。特别是从周代开始,“位居中为尊”、“数列九称贵”等法则,已为社会所公允。虽然目前我们对两周王都的具体情况了解很少,但从《周礼·考工记》中所描述的王城看,都是每面9里的方形平面,而王宫居中,并依南北与东西的中轴线,于每面城垣中部对称开辟三门。这种平面制式,在不同程度上为后代多数帝都所沿袭。例如西汉长安、东汉洛阳、北宋东京(水门在外)、金中都、明清北京等。随着功能需要的变化,一些城市的城门数量亦有所增减而不囿于上述规定。例如北魏洛阳有城门十三(北二、东三,南、西各四);隋、唐洛阳仅有十门(东、南各三,西、北各二);元大都十一门(东、南、西各三,北二);明南京十三门(城市平面不规则,北四门,东一、南三、西五);北京初建时仅九门(南三、东、西、北各二),至嘉靖时兴建南城,东、西各增一门,城门总数增为十一,清北京仍沿此。
一般地方城市(郡、州、县)大多都在四个方向各开一门,早及原始社会时期山东寿光县边线王、湖北荆门市马家垸等古城即已如此。这种形式的实例,自汉、唐沿至明、清,各地仍然比比皆有所见。
在大多数情况下,城门都是经由陆路交通的旱门。由于某些特殊的自然条件(如城市一部地势低洼,附近有可通行之河道、湖泊等所提供的便利),有些城市就设置可供水路交通的水门,如湖南沣县新石器时代城头山古城、湖北江陵周代楚国纪南城、江苏苏州宋代平江府城等。
早期城市辟城门处的城墙,与其他处同一厚度,如河南淮阳龙山文化时期平粮台古城所示,且为宽度不大的单门洞式样。将城门两侧墙体向内外伸出以形成城台(很可能是列于城门两旁之阙的发展)的实例,最早见于山东曲阜鲁故城。此部面积及厚度增加,既有利于防守,又可在上面建造城楼。后者平时可供宴集及观景,战时则作为了望与指挥所在。 它们均建于城墙转角处,平面常作凸出之方形或圆形,上建角楼,功能与城楼相仿。在文献中最早见于周代之《周礼·考工记》,文中称之为“隅”,其高度较城墙高二丈。实例则首见于汉代边城,如前述内蒙潮格旗朝鲁库仑古城之四隅,均建有45度斜出之方形平面角台,顶部面积约5米×5米,形制甚为规整。与此相类似的构筑物,在其他边城中亦时有所见。
前述十六国夏都统万城,其东、西城隅均建有角台。另敦煌北魏249窟西顶《阿修罗王故事》及257窟《鹿王本生故事之四》中所绘城郭,皆有角台之表现。北宋东京之皇城建有角楼,见载《宋史》卷一百十三。辽上京临潢府之北城为皇宫所在,故建有角台。其他如庆州故城等亦有。金代吐列毛杜1号古城之角台,为直径约12米之圆形平面。西夏王都黑城子亦如此。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垣,均围见有角台之痕迹。 这是依一定距离在城墙外侧建凸出的墩台,平面有长方形和半圆形,因外观狭长如马面,故名。它一般宽度为12~20米,凸出墙垣外表面8~20米,间距为20~250米(一般为70米),即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以内。特点是能够自上往下从三面攻击城下的敌人。由于火器出现,宋、金以后的城墙,已很少使用这种构筑物了。
马面之名称,首见于《墨子》中之《备梯》与《备高临》二篇,内中所述“行城”者即是。表明至少在战国时,已被普遍用于城市防御了。
现存之最早马面实物,见于甘肃夏河县北之汉代边城八角城。其内城尚存马面五处,计东南一处,西南及西北各二处。马面宽12.2~38.5米,长6.7~11.7米不等,且布置为非对称式,乃是依需要而设。
在对北魏洛阳之发掘后,于其北垣广莫门西侧发现马面一处。其平面大体呈方形,突出城垣外侧11.7米(约相当于城厚2/3),正面宽度约13米。另西垣北端之承明门北,亦发现马面残余。它们都是中原地区都市发现建有马面的另在敦煌石窟壁画中,如北魏249窟西顶之《阿修罗王故事》所绘城郭,即有马面之形象。此项间接资料,亦可为洛阳马面实物之补充。
十六国夏都统万城之东、西二城尚存马面48座,平面为矩形,间距40~70米。其中最大者宽约19米,凸出垣面14米,残高亦相仿佛。
北宋汴京外城构有马面,间距百步(约合150米),载见《东京梦华录》。而南宋《平江府图》中之城垣,亦排列平面为矩形之马面。据图中所绘,除东南、西南二隅角台外,其东、西城垣各建马面20处,南垣11处。盖彼时金兵屡屡南下,不得不为此以策安全也。
辽、金故城之位于北边者,大多均置有马面,但亦有所区分。如辽上京临潢府之北城为皇宫所在,故其外垣之东、北、西三面均建有较密之马面,分别为13、12、19座,间距九十步(合135米)。南城称汉城,为平民居住,因而设置较少,现南垣大部为白音戈洛河破坏,仅残留马面两处。位于黑龙江省克东县之金代蒲峪路故城,平面为不规则椭圆,沿墙置半圆形马面39座,间距50~70米,较他城排列密集。
元上都亦仅于内城垣设马面。内城平面为方形,每边设马面6座,间距140~190米布置手法与辽上京如出一辙。史载元大都亦建,但未见实物,情况已不可考。
明代京师如南京及中都凤阳,均未建马面。永乐时迁北京,亦未于城垣建置马面。后嘉靖三十二年(1553)加建南城时,始于垣间构马面(时称敌台)172座,面积有大小两种,间距为60~100米,估计是配置不同射程武器之故。
明代地方城市如西安,为秦王藩封,其城垣建马面98座,平面为20米×12米矩形,间距120米。又如山西平遥县城,建有敌台71处,间距与西安相仿。沿海城市如江苏南通,为御倭寇侵袭,城垣亦建有马面。
明长城最西端之嘉峪关,有围垣两道。外为罗城,其西侧因系交通要道及主关门所在,故城垣特别高厚(墙高10.5米,顶宽5.3米)。而南、北罗城垣仅高3.8米。内为关城,墙高9米(另加垛1.7米),底宽6.6米,顶宽2米。其南、北垣中央各置一有敌楼之马面,平面矩形,距关城四隅之角台各约75米。综观全部城垣(计罗城垣长1100米,关城垣长640米)中,马面仅此两处。估计此项构筑物之减少与趋近消亡,恐与火器应用之日益普遍有关。 古时称之为“城池”者,就是城墙与护城河的合称。后者又谓城河、城濠或护河。它一般环绕于城墙外侧,少数也有在城墙内侧再修一道内护河。大城内若建有小城,如帝王都中之宫城,州府郡城中之子城等,其城下也常凿有护河。前者如明、清北京之紫禁城,后者如宋平江府城之子城。
就现知古代城市而言,建有一道城垣与一道外护河的为数最多,其实例最早可上溯到我国的原始社会。如湖南沣县城头山古城之外濠,至今宽度尚达35~50米,深度亦在4米左右。它系利用天然水道再加以人工整治开掘而成,除防御功能外,亦可供舟楫交通及城市供排水调剂之用。其有内、外城垣及相应两道护城河的,如北宋汴京开封及南宋平江府城等。建有城垣三道及城濠三道的城市,如筑于春秋时期江苏武进县奄城。其面积虽小,但制式特殊,在我国目前尚属孤例。
护城河道在城门前,常掘成为外凸的缓弧形,可使入口处有较大之活动面积与空间,并由此架设桥梁、以交通内外。所架桥梁,大多为固定式样的平直木桥或石桥。使用拱桥者甚少,因不利车马通行,又防御时阻碍视线。在河道水面不甚广阔时,也有使用可拉曳起落的木质吊桥。在水流湍急或水面甚宽的天然河道上,亦有连舟为桥的事例。 为了避免城门不致直接暴露在敌人的攻击下,常在城门外侧添筑城墙一道,以形成一区面积不大的防御性附郭,这就是所谓的瓮城。瓮城者,顾名思义,一旦敌人进入此处,就会遭到四面围攻,犹如瓮中之鳖。
瓮城平面有矩形和半圆形两种,其墙垣均较主城垣为低且稍薄。而对外交通门道,大多置于侧面,与主城门曲折相通,以有利防守。帝都主要城门及其瓮城门,通常位于同一轴线上,这是为了使皇室车马迅速通行。建于明代初期的南京聚宝门(今中华门)瓮城,采取了三层重叠的布置方式,其纵长深度共达128米,并于城墙内辟有屯留兵卒和贮放军需的券洞27处,门券上方又有防御火攻的蓄水槽、注水孔及多道可阻敌之闸门。这些,都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城门防卫的措施。
我国瓮城的使用始于何时?目前尚未有定论。就已知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资料,汉代以前似未曾出现。如汉代都城西安、洛阳亦无遗物可凭。现有之实物遗址皆得自两汉北境之塞外边城,例如内蒙居延破城子边堡、潮格旗朝鲁库仑(蒙语为“石城”)古城、甘肃夏河县八角城……破城子边堡仅侧辟门一处,门外建无女墙及雉堞之曲尺形土垣,其空旷之南面即为入口。这可说是矩形平面瓮城的最简单形式。朝鲁库仑古城东墙辟一门,其外之矩形平面瓮城辟门南向,与上述边堡布置大体同一制式,惟城垣全由石砌。八角城之外城垣破坏甚烈,原有情况已难以判断。内城作对称十字形平面,南门外有一小瓮城,平面矩形,南北15.30米,东西10米,入口辟于东侧。该城东、西两面亦各有一门,但外无瓮城。
解放以来对唐长安及洛阳的多次发掘,至今均为发现建有瓮城之遗址,文献内亦无此类资料。1984年在江苏扬州对建于唐代之南垣进行发掘,于其城门外发现瓮城一座,平面呈矩形,现尚留存其东墙及南墙之一部,以及南墙东端的瓮城门道。根据各地层出土文物判断,其建造及使用之上限应不迟于晚唐,并经五代、宋、元、明、清各代沿用。
宋代中原及江南城市建有瓮城者甚多,文献及实物皆有所见。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载:“东都外城方圆四十余里……城门皆瓮城三重,屈曲开门。唯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二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这里明确地说明了屈折开门和贯通直达在形式上的不同,是出于使用上的区别。依元代刻印之《事林广记》所绘东京汴梁图,其罗城之陆路诸门,均建有平面呈半圆形之砖砌瓮城,而各水门均未建有,一若南宋所刻《平江府图》中所示者。另南宋景定《建康志》亦绘有府城之瓮城,其平面为矩形,亦屈曲开门。
辽代都城如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巴林左旗林东县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喀拉沁旗宁城县)及庆州故城(今内蒙巴林右旗白塔子村)等,均于城门处建平面为矩形之外瓮城。
金代城市及边堡建瓮城者尤多,如位于内蒙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吐列毛杜一号古城,仅辟有东、南二门,但均构直径约20米之圆形平面瓮城,出入口俱南向,临门更建照壁一堵,为其他瓮城实例所罕见。黑龙江省伊春市之金代故城,平面为椭圆形,于东南、西南隅各开一门,门内均建矩形平面之瓮城一区。
元代早期城市如上都(位于内蒙锡林格勒盟正蓝旗黄旗大营子东),其外,内城亦建有矩形或半圆形瓮城。矩形者门正对主城门,半圆形者屈曲开门,似依前述宋代之制。元世祖忽必烈所建之元大都(今北京北城),肇创时未建瓮城,及至元末农民起义,方于各门处仓促建造。1969年修筑北京地下铁道,在拆除西直门明代箭楼时,无意中发现被包砌在内之元代瓮城垣及门道,为今日所知唯一元代瓮城遗物,惜因工期急迫,致被全部拆除。
明代仍多使用瓮城,如明初南京聚宝门瓮城,其制度似仿北宋汴京者,俱见前述。及迁都北京,各城门仍建瓮城,至清代依然保存,依干隆时之《京城全图》,知清中叶时各瓮城之设置状况。总的说来,仍依照宋代以来之布置原则,即瓮城平面分为矩形与半圆形两类,前者置于主要城门外,主城门与瓮城门同在一直道上。次要城门前置半圆形瓮城,其间城门与道路曲折相通,即瓮城门辟于侧面,但又与邻近之另一瓮城门遥相呼应。如内城(北城)东墙北端之东直门瓮城,其门开于南壁。而东墙南端之朝阳门瓮城,其门则开于北壁。内城南墙正中之正阳门,为北京内城之正门,其瓮城面积较他门为大,并开门三处。南壁中央之门与正阳门直通,供皇帝御车行驶。东、西壁各开一门,供人众日常生活交通出入。此外,各瓮城正对都门之一面,均建有砖砌箭楼一座。各楼对外及两侧墙面上,均开方形射孔四列,以增加防守时之杀伤力。此项设施,亦为前代所无。

H. 长城文化知识10条

长城文化知识如下:

1、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2、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 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3、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4、万里长城,是中国伟大的军事建筑,它规模浩大,被誉为古代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以雄峙中国北方大地的万里长城为中介的南北广大地域所构成的长城带,横贯今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和吉林、黑龙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相当一部分地区,也包括历史时期处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朝鲜半岛的若干地区。

阅读全文

与城墙文化知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2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