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为什么叫左翼文化运动

为什么叫左翼文化运动

发布时间:2022-05-23 14:11:00

Ⅰ 什么是左翼

左翼,基本解释为作战时处于正面部队左侧的部队,引申为政党、派别、团体中的左派。在政治中,“左翼”,又称“左派”,与“右翼”相对。

是用来称呼一些政治信仰的专有名词,在不同国家或不同时期则有不同的意义。一开始,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左翼是指在议会中坐在左侧,反对君主体制,支持激进改革的人。

主要观点

在哲学观、历史观上,左翼一般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信奉“人民史观”(即“时势造英雄”),其政治主张是偏向下层人民,草根阶层的。

左翼反对贫富悬殊,追求社会公平和“均贫富”,认为贫困是由于“不公正”而造成的,国家、社会应对个人的不幸负责。

左翼梦想一个和谐的、公正的社会,在经济政策上主张加强国家宏观控制,扩大税收,特别是针对富人的税收,扩大公共福利,甚至不惜举办国家公共工程来解决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左翼总的来说是变革的、进步的,是自由主义和民主政治的原教旨阵地。

Ⅱ 左翼文学de名词解释

左翼文学是中国左翼文学作家联盟的简称。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1936年解散。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着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主张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去评判现存的文学现象,强调对社会黑暗面的暴露和批判,强调作家的世界观和作品的真实性。

(2)为什么叫左翼文化运动扩展阅读:

左翼文学运动给中国带来了有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化派”、“拉普”和波格丹诺夫的“文艺组织生活”论均成为中国左翼文学的理论来源。

鲁迅、瞿秋白、茅盾、胡风、周扬、冯雪峰等人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是用经过苏联革命实践检验过的马克思主义来总结中国左翼文学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

是“依据社会潮流阐明作者思想与其作品底构成,并批判这社会潮流与作品倾向之真实否”的优秀文学理论作品,对中国左翼文学直至以后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Ⅲ 左翼文化运动所处的时代背景

在蒋介石“四一二”叛变后,一大批革命的文化工作者陆续聚集到上海,使上海成为这个时期的革命文化中心。1927年冬,由蒋光慈、钱杏屯、孟超等人创办了太阳社,由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等人创办了创造社。这两个革命文学团体的成员虽然大多数是共产党员,但他们无论在政治经验、马列主义水平,都处于幼稚阶段,加之受国际、国内“左”倾情绪的影响,表现了较为严重的急躁情绪与宗派主义情绪,特别是对“五四”以来有成就的进步文化人士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甚至持贬低和否定的态度,视为异己力量进行攻击,鲁迅、茅后等人也对这两个团体的某些主张提出过尖锐批评。为了加强党对国民党统治区文化战线的统一领导,团结和组织广大的进步文化工作者反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1929年下半年,中共江苏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成立一个统一的文化界组织的指示精神,在上海组成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1930年初,我党根据进步作家统一自己组织的要求,在“文委”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多次酝酿和讨论,于3月2日在上海召开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选举鲁迅、沈端先(即夏衍)、冯乃超、钱杏屯、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并决定成立马克思文艺理论研究会、国际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创办《萌芽月刊》、《拓荒者》等刊物。

在“文委”的领导下,又相继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和电影、音乐小组等左翼文化团体。为便于统一领导这些组织和团体,“文委”于1930年10月,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简称“文总”)。参加“文总”的共有八个左翼文化革命团体,其中阵容最大、最为活跃、最有影响力的是“左联”和“社联”。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及其所属团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界的统一战线组织,团结和争取了大批左翼文化工作者,同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很高水平的文艺作品和理论着作,宣传了马克思主义,锻炼造就了一支马克思主义的文艺队伍。而鲁迅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被毛泽东誉为是“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Ⅳ 请问为什么要叫左翼又为什么要叫右翼,给代表什么意思

左翼、右翼的说法来自法国大革命时的一次会议。资产阶级都坐在左边,贵族坐在右边,从此左翼代表激进和革命,右翼代表传统和保守。
文革之前的反右运动,就是自称代表工人阶级的革命反对被认为是代表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落后和保守。
但激进、保守、革命通常是相对的。有时候表面上是复古、保守,实质上却是激进、革命的。
目前中国的情况是“扫描时下中国思想界,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形成的思想格局——激进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的三足鼎立,已经演变为二元对垒:对阵的一方,是做派上显得十足的道义凛然的新左派。……”

Ⅳ 世界左翼文化是指什么

左翼和右翼在政治传统上指一个社会内部政治领域的两种意识形态,尤其是在民主社会。在现代西方国家,政治通常被分为右翼或左翼,即保守主义(右翼)和社会主义(左翼),在美国,广义上的自由主义指左翼政治,而在欧洲,自由主义则指更广泛意义上的右翼政治。但是到底什么是左翼,什么是右翼?至今并没有一个确切的一致的定义,关于左翼和右翼有不同的观点:第一,迈克尔?雷克顿沃尔德(Michael Rectenwald)认为,左翼主张在文化领域和其他方面的平等主义、民主和多样性,右翼则主张少数人的不可缓和的统治
所谓左派右派之分是个历史的产物,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而这个资产阶级革命中所诞生的名词,又被马克思主义做了进一步的引申,所以要讲清左派右派这个问题,还和你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有关。 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或无产阶级的立场,所谓左派就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人群,而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所以在今天左派就是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群。有一个经常和左派右派混淆的问题就是左倾和右倾的区分。同样是主张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因为对现实的认识不一致,因此就产生了对采取何种措施的分歧,认识落后于实际情况的,我们叫做右倾,认识超前于实际情况的,我们叫做左倾。一方面,无论左倾右倾,都属于左派,属于认识上产生了偏差;另一方面,无论左倾右倾,都会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危害,因此就需要即防左又防右。对认识上有偏差的左倾或右倾派,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思想上给以帮助,促使他们转变。所谓防,只是说要防止在策略上出现左或右倾,不是说象防贼一样的防人,甚至是把他们作为革命的对象。 对于无产阶级来说,主张资本主义,极力为资本主义社会辩护的,就是右派。由于右派极力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历史向社会主义前进,所以右派是代表着逆历史前进方向的势力。而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资本主义社会当然是要万万年的,因此他们并不承认主张实现社会主义的是什么左派,在他们那里,左派恐怕是要被称作空想派、乌托邦的。但右派在如何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上,也还存在路线之争,主要地区分为改革派与维持派(也称保守派)。改革派就是要割除一些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行一些改良,这就必然要向社会主义学习和靠拢,其政策主张也就必然更多地反映了中、下阶层的利益,由此,一般也称其为左翼或左派。而维持派(或保守派)则更多地要求维护传统的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反对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因此其主张就必然更多地代表上层阶级的利益,一般称其为右翼或右派。不过也常常不用左右派的称呼来表示,比如,美国的民主党属左翼,但通常称之为自由派,而美国的右翼共和党则被称为保守派。 与左倾和右倾的概念相对,在政策的具体实施上又有保守、稳健和激进的区别。比如激进的右翼极力反对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对已进行的改革拼命反对并主张撤消之,一般称为极端保守派,而激进的左翼就主张实行大胆的、迅速的改革,这大概是叫极端自由派吧。我们可以看到,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两派的主张变得模糊起来,都在向中间靠拢,也就是保守的保守派和保守的改革派在互相靠拢。 其实左派也有保守、稳健和激进的区别,但这通常和右倾、左倾混在一起,不容易区分。 用“左”或“右”来区别派别的习惯来源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三级会议。 当时的国民公会里山岳派在左,吉伦特派在右。 山岳派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中的革命民主派,因坐于会议大厅的最高处得名。1792年吉伦特派退出雅各宾俱乐部后,山岳派实际上成为雅各宾派。 哲学上讲: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是正确的认识,如果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当时的实际,就是正确的;如果超越了当时的客观实际,做了条件不成熟的事情就是左倾盲动(冒险)主义;如果落后于当时的实际,条件成熟了还不去做某种事,一般叫右倾保守(投降)主义

Ⅵ 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具体内容目的意义

30年代文艺思潮与运动
通常意义上的“30年代文学”指1928年到1937年这一阶段的文学,也称为“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8—1937)是国民党政权由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伏的历史时期,为维持思想统治,国民党政府曾做过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的种种努力。……尽管掌握政权的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在思想文艺领域却未能形成具有影响力与号召力的独立力量。在30年代决定着文学的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1—192页。

30年代基于不同政治立场的文艺群体
在文坛上占主流地位的是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作家的创作。
1.国民党党制文艺——“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宣言:《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以民族意识为中心的文艺运动》(1930.10)等。
刊物:《前锋周刊》、《前锋月刊》(1930);《黄钟》(1932)等。
代表人物及作品:潘公展、朱应鹏、王平陵、黄震遐、傅彦长等;小说《陇海线上》、《大上海的毁灭》,诗剧《黄人之血》等。
2左翼文学运动(“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3“自由主义作家”群体(“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在文艺观点上对国民党的党制文艺和左翼文艺都有不满,更强调文学的“独立性”。
..
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左联”的成立
一、革命文学兴起的背景
1.国际背景:1928年正是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波澜壮阔地展开的时候。当时苏联和西欧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活跃,日本乃至朝鲜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高涨,给了中国革命作家以推动和鼓舞。1928年和1930年在莫斯科和哈尔科夫先后召开了两次世界革命作家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还成立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苏联有“拉普”——20世纪20~30年代初苏联最大的文学团体,“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俄文缩写的音译。日本则有“纳普”——“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的简称,1928年成立,并创建机关报《战旗》。)这都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兴起造成了很大影响。
2.当时国内革命斗争形势发展的现时需求:20年代初期,恽代英、肖楚女、邓仲夏等共产党人就开始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5年茅盾发表《论无产阶级艺术》,1926年郭沫若发表《文学与革命》等成为30年代革命文学的前奏。
1927年“4·12”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单独领导革命,政治上的独立要求文学上的独立。
大革命失败后,大批革命知识分子汇集于上海。(因为上海有外国人开的租界可以为他们提供避难之所)包括鲁迅、郭沫若、茅盾、阳翰笙,李一氓、成仿吾、钱杏邨、洪灵菲等;后来都成为革命文学重要力量。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
二、30年代重大的文学争论(3个)
①“革命文学”论争(1928—1929)
1、争论双方:一方是后期创造社的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彭康、“太阳社”的蒋光慈、钱杏邨等,一方是鲁迅、茅盾等。
2、论争双方的代表性文章:
“革命派”: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杜荃(郭沫若)《文艺路线上的封建余孽》等。
鲁迅:《“醉眼”中的朦胧》(1928.2)、《文艺与革命》(1928.4)《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1929.5)等;茅盾:《读〈倪焕之〉》,《写在〈野蔷薇〉的前面》等。
3、论争焦点:
“革命派”夸大文艺的作用,片面强调文艺的宣传作用,强调作家必须转变世界观而且将这一转变看得过于简单;错误地否定五四启蒙文学的成就,批判鲁迅、茅盾等进步作家。
公开声称现在的“一般的文学家大多数是反革命派”,譬如鲁迅、茅盾、叶圣陶、郁达夫等作家均应遭受批判,把“五四”以来新文学当成资产阶级文学而给以全面否定(李初梨)。说鲁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钱杏邨);鲁迅是中国布尔乔亚最良的代言人,是对于无产阶级最恶的煽动家,是中国的老骑士,老“堂·吉诃德”(李初梨),鲁迅是“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是对于社会主义的“二重反革命”(杜荃)等。

鲁迅的观点:
1)不应夸大文艺的作用;文学应该起到为革命宣传的作用;然而,文学毕竟是文学,文学不只是宣传,文学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文学的这些特点和规律依然应该受到尊重
2)作家世界观的转变不是凭一时的热情和简单的口号,要有切实的作品和真正革命的思想。

4.“革命文学”论争的意义:
积极意义
1)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
2)双方由“论战”到联合,促成了“左联”的成立。
消极意义
1)论战双方均流露出一定的宗派主义情绪,呈现出30年代文艺领域一系列论战所共有的非理性色彩。
2)虽然因为共产党高层的介入而终止了这场论战,但双方争论的焦点问题并未得到有力澄清,革命文学派的“左倾”幼稚病仍然遗留到了后来的“左联”中。

②关于“文学给基于遍人性”的论证。批评对象是新月派及其所宣传的人性论。
③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论证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胡秋原一方强调艺术的独立性。

、“左联”的成立及左翼文学
1、“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
时间地点: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霞飞路召开,解散于1936年
发起人:鲁迅、冯雪峰、柔石、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等40余人。
理论和行动纲领:艺术反封建阶级、反资产阶级、援助并从事物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主要的文学活动:①创办刊物。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成立后的《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等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节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③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④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左联成立后设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并在1931年决议《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中将“文学的大众化”作为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问题”。
⑤文学思想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的提倡。

2、对30年代左翼文学的认识
1)一般而言,狭义的“左翼文学”特指30年代与“左联”有关的文学创作活动;不能等同于“无产阶级文学”、“工农兵文学”、“延安文学”等概念。
2)30年代左翼文学的成就离不开“左联”的倡导和扶持,但不能简单地完全归因于“左联”这一政治色彩浓厚的组织。
3)我国文学史上对30年代左翼文学有着两种极端的评价:一是惟左翼文学为正统,忽略或排斥沈从文等非左翼作家(以建国初的文学史叙述为代表);一是以左为“祸”,否定或贬低左翼文学的成就(文革十年对30年代“文艺黑线论”的错误批判和八九十年代的一些学术观点)。
2000年以来,“左翼文学”重新成为研究热点,对“左翼文学”的评价也愈加公正客观
4)“左翼文学”阵营的构成很复杂,不能笼统地用某一个标准对其进行判别。可以包含不同层次:
鲁迅作为一个左翼知识分子坚持对社会思想的改造;在他的着作中并没有坚持要推翻国民党政权(不同于共产党的政治理想)。
郭沫若、丁玲、张天翼、蒋光慈、柔石、殷夫等既是共产党员又是很有才华的作家。
茅盾(曾经是党员但后来与党组织脱离了联系,但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介于真正的党内人士和自由知识分子之间。
戴望舒、郁达夫等人仅仅是同情无产阶级的杰出作家。
冯乃超、周扬等人则更多的是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而缺乏文学创作的才能。
5)30年代左翼文学虽然成分复杂,但仍有其共性:
其一,战斗性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作为强权压迫下的文学的特点。
其二,对社会底层的强烈关注——体现了左翼文学对“阶级”意识的强调。
其三,对社会重大现实题材的关注和在理论上对形式大众化的倡导(在创作实践中未必能很好地贯彻——区别于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学)。
30年代文艺思想论争
一、左翼作家对“民族主义文艺”的批判
傅彦长:《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用“民族主义”抹杀阶级意识,用文艺的“中心意识”维护国民党的专制统治。
瞿秋白在《屠夫文学》里痛斥“民族主义文学”是“鼓吹杀人放火的文学”(1931.8)。
茅盾《“民族主义文艺”的现形》,鲁迅《“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均对其本质进行了深刻批判。
二、与新月派的论争
1928年3月,新月社创办了《新月》月刊,徐志摩在发刊词《〈新月〉的态度》中就对包括“功利派”、“偏激派”、“攻击派”、“主义派”等在内的文学派别进行批判,这必然与左翼文学的主张产生了矛盾,一开始就引来左翼阵营的批评。
随后即有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对梁实秋等人的反驳,鲁迅的杂文最有说服力。(P155—156)

Ⅶ 什么是左翼文学

左翼文学运动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五四文学革命后最重要的文学运动。它所形成的文学理论在新文学界举足轻重,保持着强大的、主导性的影响。

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不但是时代的主导思想,也是世界左翼文学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中国左翼文学将自己与祖国被压迫人们的命运、与世界被压迫人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人民性和世界性是中国左翼思潮的两个鲜明的特征。

(7)为什么叫左翼文化运动扩展阅读

左翼文学运动给中国带来了有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化派”、“拉普”和波格丹诺夫的“文艺组织生活”论均成为中国左翼文学的理论来源。

鲁迅、瞿秋白、茅盾、胡风、周扬、冯雪峰等人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是用经过苏联革命实践检验过的马克思主义来总结中国左翼文学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

是“依据社会潮流阐明作者思想与其作品底构成,并批判这社会潮流与作品倾向之真实否”(冯雪峰《社会的作家论·题引》)的优秀文学理论作品,对中国左翼文学直至以后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Ⅷ 青岛左翼文化运动起因

青岛的左翼文化运动
左翼文化运动是在世界共产主义思潮和革命文艺运动中产生的。20年代末30年代初,无产阶级左翼文化运动在苏联、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一批党和党所影响的文化工作者冲破国民党反动政治的高压,在新开辟的革命的思想文化阵地上,展开了英勇的战斗。
1929年6月,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宣传工作决议案》。根据此决议案的精神,10月成立了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直属中央宣传部领导。1930年3月2日,经过党的建议和筹划,有党内外作家参加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正式成立。来自创造社、太阳社、引擎社、艺术剧社等进步文艺社团的成员约50余人出席大会。会上阐明了成立左联的意义,在于“有目的、有计划去领导发展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加紧思想的斗争,透过文学艺术,实行宣传与鼓动而争取广大群众走向无产阶级斗争的营垒。”(潘汉年:《左翼作家联盟的意义及其任务》,《拓荒者》1卷3期。)左联面临4项任务: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宣传与斗争;确立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理论的指导;发展大众化的理论与实际,加紧大众化作品的创作;自我批判的必要。左联成立大会上还通过了设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会、国际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创办机关刊物。左联设有中共党团,潘汉年任党团书记。左联是国际革命作家联盟所属支部之一,常驻代表为萧三。
继左联之后,在文艺界又有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简称美联)、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社联)、中国左翼世界语联盟(简称语联)先后成立。这些左翼文化团体内大都设立了党团。为了把进步文化力量集结于党的统一领导下,1930年10月,成立了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简称文总)。
左联成立以后,活动范围不断扩展,除上海总部外,还在北平、天津、保定、广州、南京、武汉、东京建立分盟或小组。青岛也成立了左联组织。1932年春,在中共青岛市委的领导下,在青岛大学外文系、物理系就读的中共地下党员王弢、俞启威组织部分进步学生,秘密成立了新文学研究会、时事研究会、读书会等文学团体,借以发动组织群众。新文学研究会即是青岛的左联组织。成员有王弢、俞启威、李林等,由王弢负责。同年夏,王弢因领导学生运动被国民党青岛当局通缉,此项工作由俞启威负责。
同年10月,中共党员乔天华从烟台来到青岛,与青岛党组织取得联系,后以崇德中学(今青岛市第十一中学)教员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任中共青岛市委青年委员和青岛左联党代表,与中共青岛市委宣传委员俞启威一起领导青岛左联的工作。俞启威、乔天华又发展了王涛、周浩然、杜宇、姜宏、于黑丁、王令菲、陈迈迁、郭锡英等加入青岛左联组织。
青岛左联组织通过读书会、时事讨论会等方式开展活动,定期学习马列主义经典着作,交流心得体会,并在《民报》、《晨报》、《时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积极从事文学创作。1933年初,青岛左联组织了进步文学社团--汽笛文学社,成员有周浩然、郭锡英、彭也夫、于黑丁、姜天铎等,由乔天华指导该社党的工作。汽笛文学社除秘密散发进步刊物外,还公开印发文学月刊《汽笛》。《汽笛》出版后,在工人和学生中广泛传阅。半年后,汽笛文学社的活动引起国民党青岛当局的恐慌,姜宏被捕,周浩然、于黑丁遭通缉,《汽笛》被迫停刊,汽笛文学社也停止活动。
青岛左联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当时的政治活动。时青岛左联的主要活动点,一个是位于龙口路的荒岛书店,一个是位于江苏路的德国教堂院内。1933年7月,进步青年孙乐文(1934年入党)、张智忠(1934年入党)在龙口路南端开办了荒岛书店,专门经营新文学书刊,同时作为青岛左联小组的秘密联络点。由于临近山东大学和市立女中,因此吸引了一批在校师生。当时在山大任教的老舍、洪深、赵少侯,在市立中学(现青岛市第一中学)任教的王统照、汪静之,在文德女子中学(现青岛市第八中学)任教的孟超,在黄台路小学任校长的王亚平,在《青岛晨报》任编辑的萧军,在《青岛民报》任编辑的于黑丁等,经常到荒岛书店阅读。荒岛书店的活动一直持续到抗战爆发。
青岛左联组织还有海光文艺社。成员有乐于泓、季焕麟、吕福田等。海光文艺社与汽笛文学社同时成立。在《青岛时报》上开辟《海光》文艺副刊,进行革命文艺活动。
青岛还成立了剧联组织。1932年4月,王弢、俞启威组织青大进步教职员成立了海鸥剧社。王东升、张福华、李云鹤(江青)等相继加入剧社担任主角。海鸥剧社成立后,经党支部研究同意,向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作了汇报,被剧盟批准为青岛分盟小组。5月28日,海鸥剧社在青大礼堂首场演出了《月亮上升》和《工场夜景》(独幕话剧)。《月亮上升》是英国爱尔兰剧作家的作品,叙述了一个民族革命者的故事,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工场夜景》由易扬编剧,反映惨遭剥削的上海产业工人的生活及其反抗斗争。当晚演出时,校内外"观众不下千余人,济济一堂,诚属空前盛举","颇得观众的赞美"。此两出话剧在九一八事变后演出,很有现实教育意义,青大学生深受鼓舞。6月30日,上海左翼作家联盟的机关刊物《文艺新闻》发表了《预报了暴风雨的海鸥》,报道了海鸥剧社的演出活动,热情赞扬了演出的成功。
1932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后,地下党员俞启威因社会关系的掩护于秋季回校,担任山大党支部书记,并以崔嵬、杜建地、杨裕昆、李秀美、李岱思等为骨干,恢复了海鸥剧社。并将演出扩大到社会上,先后在山大礼堂演出《一致》、《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在青岛大舞台演出《乱钟》、《SOS》、《婴儿的杀害》等话剧。1932年初,崔嵬接到上海陈鲤庭创作的舞台剧《放下你的鞭子》,将其改编为街头广场剧《饥饿线上》,并亲自参加演出。海鸥剧社还深入崂山农村,用当地方言为农民演出话剧;同时学习上海剧联工人剧团的经验,深入工人宿舍区演出话剧,深受工人阶级的欢迎。1933年夏,因叛徒出卖,俞启威被捕入狱,崔嵬等避险离去,海鸥剧社停止活动。
关于青岛左联组织情况以及被破坏情况,1933年9月24日,中共青岛市委向中央报告说:“关于群众组织,除了反帝组织尚未组织外,其余赤色工会、贫民团、失业工会、左联、剧联、读书会、社会科学研究会、世界语学会等,都已相继建立……左联有社员二十余人,剧联十余人,均受破坏而瓦解。读书会、社会科学研究会、世界语学会等,现尚有一部分存在”。
同年12月,中共山东省工委着手恢复青岛党组织,同时成立了左联的指导机关学生读书会、文学会等群众社团。21日,中共中央收到的《山东青岛工作报告》中说:“……最近左联加强了组织发展,成立了三个分组,女中一组三人,自由职业者一组四人,报馆学生一组四人。这些都是纯粹的群众,无党员在内,而工作是活跃的,发展的前途很顺利。”
同年底,省工委被破坏,左联工作受到影响。但由于左联成员很多是群众,左联活动延续到1934年。
1934年6月,中共青岛市委筹备委员会成立,高嵩任常委。28日,高嵩向中央报告说:“……对于他们这一团知识分子,我们决定一面监视,一面训练,决定允许他们的要求——开展左翼作家的组织,同时准备发行一种文学刊物。”
同年9月,青岛市委又遭破坏,青岛左翼文化运动受到很大影响,但是左联仍有活动,并一直持续到1936年全国左联停止工作。
除左联、剧联组织外,青岛还建有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世界语学会、社会科学研究会等左翼文化组织。此外,一些全国左联成员也曾到青岛开展左翼文化活动,他们或短期停留,或长期工作,如孟超、洪深、艾芜、陈荒煤、郁达夫、王余杞、端木蕻良、王亚平、蒲风、刘芳松、余修、丁玲、胡也频、臧云运等。其中丁玲、胡也频仅在青岛短暂停留。由于保密,全国左联成员与青岛地方左联并未发生组织关系,而是分别开展工作。
青岛左联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团结了一批当时有名望的作家、学者,如王统照、老舍等,这批作家、学者对推动青岛的左翼文化运动作出了很大贡献。
30年代,青岛左翼文化运动成就卓着,在青岛革命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并成为中国左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岛党的事业和革命文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Ⅸ 左翼文学思潮是如何形成的

左翼文学运动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五四文学革命后最重要的文学运动。

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不但是时代的主导思想,也是世界左翼文学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中国左翼文学将自己与祖国被压迫人们的命运、与世界被压迫人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人民性和世界性是中国左翼思潮的两个鲜明的特征。
左联是中国左翼文学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1936年解散。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着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主张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去评判现存的文学现象,强调对社会黑暗面的暴露和批判,强调作家的世界观和作品的真实性。主要文学活动: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努力输入苏联及其他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还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Ⅹ 新文化运动左翼和右翼是什么意思

座椅表示为激进派右翼表示为保守派。
左翼,基本解释为作战时处于正面部队左侧的部队,引申为政党、派别、团体中的左派。右翼又称右派,源自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在制宪会议上,当时来自第三阶级(市民和农民)的自由派参议员坐在主席的左侧,而第二阶级(贵族阶级)的成员则坐在右侧。
左翼和右翼政治观点的区别,表现哲学观、历史观上,也表现在对经济的政策上,表现在变革与保守上。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叫左翼文化运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2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