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山西哪有些革命旧址、遗址、历史古迹
山西的古迹
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涌现出一批风景区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遥(第二批)、祁县 、新绛、代县(第三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第一批)、山西省临县碛口镇(第二批)、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 (第三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汾市(13处)
丁村遗址 旧石器时代 山西省临汾县丁村,位于襄汾县城南五公里的地方
丁村民宅 明至清 山西省襄汾县山西襄汾县城南4公里丁村
陶寺遗址 新石器时代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
牛王庙戏台 元 山西省临汾市临汾县魏村
霍州州署大堂 元 山西省霍州市霍州市东大街北一侧
千佛庵 明 山西省隰县城西一里许的凤凰山巅
山东岳庙元至清山西省蒲县城东二公里的柏山之巅
柿子滩遗址旧石器时代山西省吉县东城乡西村
曲村--天马遗址 周 山西省曲沃县曲村、翼城县
大悲院宋、金山西省曲沃县曲村北
侯马晋国遗址 东周 山西省侯马市遗址在侯马市汾、浍两河交汇处
广胜寺 元、明 山西省洪洞县东北17公里霍山南麓
洪洞玉皇庙元山西省洪洞县
晋城市 (14处)
姬氏民居 元 山西省高平市城东北18公里的陈怄镇中庄村
崇明寺北宋至明山西省高平市东南15公里的圣佛山东麓
开化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的舍利山腰
游仙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南10公里的游仙山麓
定林寺元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东南5公里的七佛山南麓
南、北吉祥寺 宋~清 山西省陵川县城西15公里的礼义镇
龙岩寺金、明山西省陵川县晋城市陵川县梁泉村
小会岭二仙庙北宋至清山西省陵川县晋城市陵川县小会村
崔府君庙金至清山西省陵川县晋城市陵川县礼义镇
西溪二仙庙金至清山西省陵川县晋城市陵川县西溪村
青莲寺 唐至清 山西省晋城市东南17公里的泽州县硖石山腰
玉皇庙 宋至清 山西省晋城市东13公里府城村后的黄土岗上
晋城二仙庙 宋 山西省晋城市东12公里的泽州县金村乡东南村
泽州岱庙宋至明山西省泽州县晋城市冶底村
长治市 (18处)
正觉寺金至明山西省长治县看寺村
观音堂明山西省长治市
潞安府城隍庙元至清山西省长治市
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 1938年 山西省武乡县
洪济院金至清山西省武乡县沁县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北隅
武乡县大云寺宋至清山西省武乡县
会仙观金至清山西省武乡县东25公里的监漳村西
沁县大云院宋至清山西省沁县郭镇
原起寺宋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辛安村
法兴寺 唐 山西省长子县 城东南15公里的慈林山
崇庆寺 宋 山西省长子县紫云山
三嵕庙金至清山西省壶关县乡南阳护村
天台庵 唐 山西省平顺县东北25公里王曲村
大云院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顺县西北23公里的实会乡实会村北龙耳山中
龙门寺 五代~清 山西省平顺县西北65公里的石城乡源头村北二里许的龙门山腰
淳化寺金山西省平顺县
明惠大师塔五代山西省平顺县长治市平顺县虹霓村
九天圣母庙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顺县城西10公里处的北社乡东河村西的土丘上
吕梁市(6处)
马茂庄墓群东汉山西省离石市
安国寺明山西省离石市
太符观金至清山西省汾阳市
兴东垣东岳庙金至清山西省石楼县
香严寺金至明山西省柳林县
则天庙 金 山西省文水县
晋中市(11处)
榆次城隍庙 元~清 山西省榆次市
乔家大院清山西省祁县
平遥城墙 明 山西省平遥县
镇国寺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遥县
双林寺 明 山西省平遥县
慈相寺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遥县
平遥文庙金至清山西省平遥县
祆神楼 清 山西省介休市
介休后土庙明、清山西省介休市
旌介遗址 商 山西省灵石县
资寿寺明山西省灵石县
阳泉市 (2处)
关王庙 宋 山西省阳泉市
大王庙金至明山西省盂县
朔州市(3处)
广武汉墓群 汉 山西省山阴县
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 辽 山西省应县
崇福寺 金 山西省朔县
运城市(22处)
马村砖雕墓宋、金山西省稷山县
青龙寺元山西省稷山县
绛州大堂 元 山西省新绛县
福胜寺元、明山西省新绛县
稷益庙明山西省新绛县
太阴寺金山西省绛县
万荣东岳庙 元至清 山西省万荣县
万荣后土庙 清 山西省万荣县
万荣稷王庙金山西省万荣县
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山西省临猗县
禹王城遗址 东周至汉 山西省夏县
司马光墓 北宋 山西省夏县
西阴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山西省夏县
东下冯遗址新石器时代至商山西省夏县
解州关帝庙 清 山西省运城市
泛舟禅师塔唐山西省运城市
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唐至明山西省永济县
永乐宫 元 山西省芮城县
西侯度遗址 旧石器时代 山西省芮城县
清凉寺元山西省芮城县
广仁王庙唐山西省芮城县
芮城城隍庙北宋至清山西省芮城县
忻州市(11处)
洪福寺金山西省定襄县
阿育王塔元山西省代县
边靖楼明山西省代县
雁门关明山西省代县
平型关战役遗址 1937年 山西省繁峙县
岩山寺 金 山西省繁峙县
南禅寺大殿 唐 山西省五台县
佛光寺 唐至清 山西省五台县
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 1938年 山西省五台县
显通寺 明至清 山西省五台县
广济寺大雄宝殿元山西省五台县
大同市(12处)
云冈石窟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善化寺 辽、金 山西省大同市
华严寺 辽、金、清 山西省大同市
平城遗址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方山永固陵北魏山西省大同市
大同九龙壁明山西省大同市
悬空寺 明 山西省浑源县
荆庄大云寺大雄宝殿金山西省浑源县
浑源永安寺元山西省浑源县
曲回寺石像冢唐山西省灵丘县
觉山寺塔辽山西省灵丘县
许家窑一侯家窑遗址 旧石器时代 山西省阳高县、河北省阳原县
太原市 (5处)
晋祠 宋 山西省太原市
龙山石窟 元 山西省太原市
晋阳古城遗址春秋至五代山西省太原市
窦大夫祠元至清山西省太原市
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山西省太原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山、交城庞泉沟、宁武芦芽山、阳城莽河、五鹿山
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宁武万年冰洞、五台山、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大同火山群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
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博物院
B. 山西名胜古迹简介
(1)平遥古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今山西省平遥县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
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明信片的主图再现了这一风采。
悬空寺创建于北魏后期(大约为公元471至523年),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存寺院建筑是明、清两代修建后的遗物,背山面东,好似嵌于恒山上的一座精美雕刻。
前人曾以“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凿石为基,就岩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的话语来概括悬空寺构建之精妙。此语果然言之甚对。悬空寺的楼阁殿宇危楼耸起,对峙而立,离地约有百尺,附于绝壁之上,着实令人惊叹。目前,寺内共有殿宇40间,之间有栈道相连,曲折迂回,参差有致,高低错落之间凸显寺院布局之精密。
C. 寻访调查山西有关历史的遗址及传说,进行考察分析。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周朝时,山西是唐国的领地。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战国时,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国,与秦、楚、齐、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山西设有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郡等五郡。到隋时,太原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渊父子起兵于太原 ,建都长安后,把太原尊为“北都”,意即“别都”。五代时期,后唐 、后晋 、后汉和北汉都是以山西为根据地起家。在中国封建社会期间,山西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越是乱世越是显得重要 ,谁拥有了山西,谁就可以称雄天下。所以,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金元时期,山西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北部居领先地位。明代时,设山西行中书省于太原,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开始称为山西。
早在18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就在晋南芮城大(黄)河拐弯处的一个叫西侯度的地方,点燃了人类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把火,从此,开启了一个伟大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同位于晋南的襄汾,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丁村人”遗址、陶寺夏代遗址,驰名中外。侯马的春秋晋城遗址,展示了春秋霸主晋国都城的辉煌雄伟。另外尚有汉末黄巾军郭太部屯兵的白坡垒;以及史威村金代建筑的“普净寺”,丁村明、清居民建筑等宝贵文物。
山西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雄关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全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着名的旅游景点有:大同旅游区的云冈石窟、悬空寺以及中国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朔州旅游区的应县木塔、崇福寺;忻州旅游区的五台山、芦芽山、代县杨家将故地;太原旅游区的晋祠、天龙山石窟、窦大夫寺、玄中寺、卦山和天宁寺、文水则天庙;晋中的平遥古城、昔日晋商的豪宅大院;临汾旅游区的尧庙、洪洞县的大槐树、广胜寺、吉县黄河壶口瀑布、侯马晋都遗址;运城旅游区的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壁画、夏县司马光墓、永济黄河铁牛、永济普救寺和莺莺塔,万荣飞云楼,等等。其中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D. 山西高速改扩建项目工地,挖出4千年前龙山文化遗存,这有哪些价值及意义
这些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存填补了我国在这一时期的空白,对研究起到了重要性的作用。
要知道这是一个4000多年前人类活动的遗址,所以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所以在这个地方的研究可以对我们历史的形成起到非常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其中发掘的一些遗址也将填补考古史上的空白,无论是文物、文化还是历史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只有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才能对古代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有更充分的了解,这对人类未来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只有摸清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才能更好的传承我们的文化。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我们才能对古代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
E. 山西目前有多少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山西运城稷山县太阳乡下王尹村的遗址这处遗址为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距今约4500年)遗址
山西省河曲县刘家塔镇平头村的一处缓坡地带,这是河曲境内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西安市周至县发现两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泽州县大东沟镇辛壁村东长河东岸的一个东高西低的台地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的古文化遗址。
大名县赵鸭窝磁山文化晚期。磁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因最早发现于武安市磁山村而得名,距今8000年左右,属新石器时代中早期。
F. 山西高速扩建挖出4000年龙山文化遗存,此处遗址有哪些考古意义
据山西电视台报道,当地考古人员在山西省晋城的一项高速公路扩建项目中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存。那么这次发现有哪些考古意义呢?
这次遗址的发现意义非凡,它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在晋城地区的空白,为晋城地区史前文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G. 泽州县有什么古文化遗址
闲下来的篮球名人堂成员奥尼尔近日造访母校 ——路易斯安那州大学 这位篮坛大佬的到访 把一众学弟学
H. 山西省泽州县下村镇最有特色地事物有哪些
泽州县下村镇位于市区西北部,西傍沁水、北邻高平,是该县一“煤铁大镇”、“经济重镇”。全县最高山武圣山就坐落在该镇,着名的长河水就发源于此山。
该镇煤、铁、石膏、瓷土等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厂矿林立,镇办、村办私营企业百余个,国营、县营企业有成庄煤矿和王坡煤矿、岳南煤矿等。下村镇水资源丰富,有5个水库、两个塘坝,水面积800余亩,为全县之首。
泽州最高山———武圣山
武圣山,又名吾山、梧山、吾槡山、武神山,位于泽州县西北36公里处,属太行山脉,为西北走向。西至沁水县贾寨村,北至高平市东岭村,东接香山,南至圣公寺、上河掌。武圣山海拔1346.6米,是全县最高山,俗称祖山。山中藏有丰富煤、铁资源。站在武圣山头,全县轮廓尽收眼底。坐落在山腰的圣公寺历史悠久,四周松青柏翠,云雾缭绕,鸟语花香,环境优雅,为诵经修行圣地,历代文人墨客曾留下不少诗篇。相传,明永乐年间皇帝曾到过这里,封该寺为皇家寺院,并赐“万岁”金匾一块。10多年来,该寺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维修重建,现已成为全县一着名的旅游景点。
2009年4月11日,晋城市遗址专题调查队在泽州县下村镇河东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该遗址位于晋城市泽州县下村镇河东村村南约100米长河东岸一南高北低的台地上。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100米,分布面积约1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3—0.5米,采集陶片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灰陶残片,纹饰有素面、细绳纹,可辨器形有磨光泥质灰陶方唇折腹小底罐等,另在地面采集陶纺轮残件1件,细石器5枚,均为燧石质。从采集标本看,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类型
I. 晋城泽州县免费景点有哪些,晋城泽州县哪里好玩
珏山
青莲寺
17公里处的郊区寺南庄北侧硖石山中,为山西省境风着名的佛教寺庙 。
青莲寺分为古、新两部分,依傍丹河畔山势展开。古青莲寺在下,新青莲寺居于上。古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唐代咸通八年(公元867年)重修并赐名青莲寺。古寺东侧有明代建造的砖砌藏式佛塔,西侧建有唐代建造的惠峰石塔 。
府城玉皇庙
府城玉皇庙位于晋城市区东北13公里处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北岗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明代碑刻记载:“隋时居民聚之北阜,建庙宇三楹, 内绘三清神像。”北宋熙宁九年(1 0 7 6年)在原址上重建,题名“玉皇行宫”。内设大殿、廊庑、山门等建筑,并彩绘壁画,塑造神像,当时已初具规模。金泰和七年(1 2 0 7年), 因庙宇败陋椽栋毁坏,当地群众曾集资大修一次。但为时不久,又遭兵乱破坏。元至元元年(1 3 3 5年)再次复修。其后虽经元至正十五年(1 3 5 5年)以及明清两代屡次修葺。现存建筑的基本格局则是元至元元年重建时所形成的 。
J. 高都铸币处遗址又称高都遗址
高都遗址,又称垂都遗址,因高都古称垂都而得名,是山西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址位于晋城市泽州县东北21公里的高都镇保伏村北寨上附近。
1955年曾出土新石器时期的陶片、瓦片、骨针等物品。
1996年调查,断面上可看到灰坑5座及文化层。文化层距地表深50厘米左右,厚度约2米。从采集的陶片看,时代单纯,均属龙山文化遗存。
据古籍记载《泽州府志》载:“夏桀居天门,始迁于垂”。天门,即晋城市泽州县南的天井关。垂,指的就是垂棘山。垂棘山下一古洞口有前人所刻的“夏桀王迁都处”。这里早期被称为“垂都”,又因为这个地方位于丹河岸边,地势较高,所以后来改称作“高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