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力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宗教都是多义的名词。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中所想的与之相关的观念,可能大不相同。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
这种思想,所以谓之反思的,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照西方某些哲学家所说,为了思想,我们必须首先明了我们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我们对人生开始思想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
凡此种种“论”,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就连人生的概念本身、宇宙的概念本身,知识的概念本身,也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无论我们是否思人生,是否谈人生,我们都是在人生之中。也无论我们是否思宇宙,是否谈宇宙,我们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不过哲学家说宇宙,物理学家也说宇宙,他们心中所指的并不相同。哲学家所说的宇宙是一切存在之全,相当于古代中国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其定义是“至大无外”。所以每个人、每个事物都应当看作宇宙的部分。当一个人思想宇宙的时候,他是在反思地思想。
当我们思知识或谈知识的时候,这个思、谈的本身就是知识。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哲学家若要坚持在我们思想之前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他就在这里陷入邪恶的循环;就好像我们竟有另一种能力可以用它来思想我们的思想!实际上、我们用来思想思想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用来思想的能力,都是同一种能力。如果我们怀疑我们思想人生、宇宙的能力、我们也有同样的理由怀疑我们思想思想的能力。
宗教也和人生有关系。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
这样来规定宗教一词的含义,实际上与普通的用法并无不同,若照这种含义来理解,就可以看出,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着作中找到许多资料。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中国的丧祭,和尚和道士一齐参加,这是很常见的。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例如,德克·布德教授(derk bodde)有篇文章,《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其中说:“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在一定意义上,这个说法完全正确。但是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如果不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为什么事实上大多数民族以宗教的观念和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这种追求如果是人类基本欲望之一,为什么中国人竟是一个例外?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是否意昧着中国人对于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毫无觉解?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有人会倾向于把超道德价值叫做宗教价值。但是依我看来,这种价值并不限于宗教,除非此处宗教的含义与前面所说的不同。例如,爱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价值,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实际上是宇宙。严格地讲,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从而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比,后者是道德价值。所以,说基督教的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是很成问题的。它是准超道德价值。而斯宾诺莎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超道德价值。
对以上的问题,我要回答说,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四十八章)这种损益的不同暂且不论,《老子》这个说法我也不完全同意。现在引用它,只是要表明,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
B. 哲学与文化的关系
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有什么的哲学就有什么的文化,一种哲学总是产生于一种文化当中,是对一种文化的总结、继承和发展。
人类文化上的进步,是以哲学上的进步为前提的,哲学是文化的结晶,哲学是文化的结果,一种文化必将孕育一种哲学,哲学的产生又必将推进这种文化的发展,文化和哲学这种互相交替的前进就好像一个人的双脚在地上行走一样。一种文化必将产生一种哲学,同样的,一种哲学也必将推进和发展一种文化。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存在和意识、物质和思维何为本源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一元论)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属于二元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
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为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C. 哲学和文化、宗教有什么区别
个人观点:哲学与宗教有联系和区别,文化只是这两者的有形体验或变态加工。
1、哲学有流派 比较松散,宗教有组织比较严密
2、哲学崇尚的是某种观点但不拜偶像,宗教也崇尚某种观点,同时崇拜偶像。
3、哲学多为理论论着,宗教多为人生体验。
4、哲学是从宗教发展来的,是较宗教个性化了的 细化了的观念。
5、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哲学观,是自由的。宗教观念不容背离,可离非道
6、哲学是统治阶级控制系统体制内人员的主要工具。宗教是普罗大众的,臣服于社会上层的组织。
7、哲学有不可见性,通过指导某一团体,间接参与社会,宗教有可见性,直接参加社会。
D. 哲学与流行文化的关系。。最好是流行歌曲的
建议:“摇滚着的思考”-- 从摇滚乐入手 -- 摇滚精神及摇滚态度,首选崔健创作的歌词(部分隐喻)。
“互联古今” -- 有关互联网文化发展的探讨,可参考《失控》。
E. 为什么说哲学是文化的核心
哲学是爱智慧。追问哲学的本质,是在反思活动中完成的。哲学一是追问本原问题,二是追问有无问题。
对于起源意识来说,不仅眼前的一切事物都是不可靠的,而且连自身的身份都是可疑的。因此,哲学追问本原的努力,既是追寻世界源头的努力,也是寻找与发现人自身的努力,也就是使自己成为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成人”的努力。这是一种返乡之旅,以“过去”的维度理解我们当前的生活与世界,使当下世界不只是具有实用的意义,还呈现出“历史的意义”。这也是一种“未来之旅”,从当下的现象世界摆脱出来,才能真正返回本原。彻底的返回就是彻底的解放,就是自由。
本原意识也是一种时间意识,即从有到无与从无到有的意识。有无之间永远存在着断裂,哲学就在有无之间进行摆渡。从当下世界摆脱出来而返回源头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解放过程,那么,从源头处打开可能性而打开为了,则是从无到有的创造事件。但是,解放与创造都是一种自由的存在。哲学的摆渡,也就可以说,哲学就是在实践者自由,维护者自由。
哲学是一门通学,穷古今之变,面对现实,理解现实,开辟现实。
哲学更是一门经天纬地、安身立命的“大学”,其使命在于昭明天下普遍之理于普天之下。
哲学也是一门亲证的科学,切己-为己的科学,安己之心而安天下人之心。
哲学是一门纯粹科学,不以任何经验事物与经验功用为考量的学问。因为只有排除一切经验因素,哲学才能找到一切经验事物的基础,也才能发现贯穿古今之变的最高原则。
F.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哪个好
你好,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哪个比较好?这个问题其实非常非常的简单哈,答案就是肯定是中国哲学比较好一点啦。因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文学方面还是哲学方面都是比较西方国家发达一些哈,谢谢啦!
G. 本科学哲学及东亚文化。复旦(几乎必进)和争取留日哪个好。
我觉得还是留日比考复旦好。我并非崇洋媚外之徒。中国哲学的源远流长及博大精深,我是越来越有体会。但在日本,一则仍可较系统的研究中国哲学,且有其他哲学如欧美、东方、非洲等哲学作比较;二则跳开这个环境,你可能能更全面的看到中国哲学的全貌。不说别的,起码“哲学”这一远东词汇最早就是由一日本学者译定。说远东近代哲学由日本开始系统的、全面的开展,似乎不算为过。历数百年来,复旦出了几个为国人普遍认可的、为国为民的大家?微乎其微。而百年来,自日本回来为国人认可、牢记的大家---孙文、启超、树人、百里、中正、达夫、恩来、沫若等等,数不胜数。------------------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H. 经济,政治,哲学,文化,哪个最难
经济,需要足够的智商啊
I. 自考汉语言文学和哲学哪个专业好些
建议你自考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被称做万金油,意思是就业面广,对自身文化修养更是一种提高,再者汉语言的自考会容易过一些,精力花费少
哲学的学习我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更是一种思维和视野的学习,这些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看看相关的哲学书籍,多思考,效果是一样的
J. 哲学,文化类的好书推荐!
推荐一本比小说更好看的有关历史的书:<庵上坊>,三联书店去年出的.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本史学(美术史)着作,真正轻松而又有思想,有文化内涵的.
我看了之后觉得:原来历史就是这么"创造"出来的呀!原来历史学是这么轻松的东西呀!
一开始,是因为庵上这个地方有一座精美的贞洁牌坊,当地人特别自豪,总是愿意给外来的人讲这座牌坊的故事.
故事的本来内容是完全的真人真事:一个当地大户马家的儿子(书生?)身体不好,家里为他说了门亲事想冲冲,新媳妇是一个翰林的女儿.可是结婚那天下了一场大雨,当地人认为这不吉利,新婚的小两口因此不能圆房.那个马家的儿子本来身体就不好,一郁闷就死了.新媳妇成了寡妇,孝敬公婆,过了些年也死了.后来马家发了大财,为了炫耀财富,就向官方请示,请了一份圣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给那个苦命的女孩造了一座节孝牌坊.
可是当地人讲故事的时候却总不免加进许多自己的发挥,讲故事的心理很复杂,里面包含着对能工巧匠的赞叹,包含着对地主的羡慕和嫉妒,也包含着对美丽的寡妇的同情甚至意淫.于是,讲来讲去,故事里的内容越加越多了,细节也越来越丰富了.最后,这个越讲越神奇的故事,竟然就被载进了地方史.变成了黑纸白字.
这应该算是一种集体创造的"小说"吧.而且这"小说"还真完整,情节跌宕曲折,读者能在里面找到爱情和亲情,也能找到谋杀和复仇,更夹杂着家族的荣誉感和兴衰史,贯穿着一条悲剧的主线.再说,里面的名字又都属于真实存在过的人,看起来就更像是真有那些事似的.俗话说,谎言重复一千遍也能成真理,故事讲多了,人们都相信了,以为那就是历史.
可这还不算完,新中国一建立,革命的作家又来了,他们又用另一种方式改写了这个故事,看看人家改完的故事,你才知道,什么叫"创作"!我们泱泱大国,诚信为本,早早就会架空历史了哈哈!
就这样看进去,跟着他们转了一圈,视线再回到这座牌坊上:石头刻得真细致,图案雕得真漂亮(书里有好多漂亮的图),不由让人心里一惊,或许,本来就什么都没有,这里立着的,只有石头罢了.
这书文笔优美,语言很生动,属于越看越有趣的那种,希望你也喜欢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