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如何传承水稻文化

如何传承水稻文化

发布时间:2022-03-07 12:02:47

① 水稻的发展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野生稻驯化和栽培技术的进步,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我国栽培的水稻属亚洲栽培稻,其祖先种为多年生的普通野生稻。

宋代水稻栽培种植有了提高,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逐渐得到推广。

明清时期,南方已经可以种植双季稻、三季稻。在长期栽培中,培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我国古代稻作技术。

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掘报告,我国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炭化稻谷或茎叶的遗存。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遗址和桐乡罗家角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遗存,已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

古人栽培水稻的历史遗迹,以太湖地区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最为集中,长江中游的湖北省次之,其余散处江西、福建、安徽、广东、云南、台湾等省。

新石器晚期遗存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山东也有发现。出土的炭化稻谷已有籼稻和粳稻的区别,表明籼、粳两个亚种的分化早在原始农业时期已经出现。

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等。

我国水稻原产南方,大米一直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民的主粮。魏晋南北朝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更促进了南方水稻生产的迅速发展。唐宋以后,南方一些稻区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稻米的供应基地。

② 什么是稻米文化

中国稻文化堪称博大精深。自从稻谷被古代中国人发现并栽培种植以来,就孕育了多种文化成果,从物质上的生产工具,到精神上的神话传说、宗教、生产习俗、生活方式、生产技术乃至饮食文化等,无所不包。

中国人大都很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这个“炎”指的就是炎帝。炎帝又被称为“神农氏”,大约生活在距今5500年前,他发明了耒耜(一种种田工具),教人们耕种五谷,遍尝百草,发明医药等,与轩辕黄帝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稻米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作用还体现在文字上。古代皇帝每年都要祭“社稷”,社的本意是“土神”,稷的本意是“谷神”。可见稻谷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影响。在我国,由稻米组成的词语还有很多。“精”和“粹”的实意就是精选的米。

在农耕习俗和宗教信仰上,稻谷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北京先农坛还保存着一块完整的稻田,杭州玉皇山下也保存着一块南宋时期的“八卦田”,这都是古代皇帝用于祭祀的场所。几千年来,这种风俗和信仰已深深烙在中国每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中。在畲族,每年在稻谷黄而未熟时,要用少量的新米做成米饭,置于神龛上,插上香火请神仙和祖先“尝新米”。

当然,在饮食等方面,稻米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如长江流域的居民,大多以稻米为主食,他们用稻米为原料,发明了粽子、元宵、米粉、年糕、清明团子、发糕等大量的食物品种,并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资料来源于: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3344

③ 中国种植水稻的历史追溯到什么时代

根据已有考古和研究结果来看,种植水稻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

三个万年以上的古稻遗址有: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其中玉蟾岩遗址经年代测定为距今一万二千多年,这时候的稻谷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含有籼、粳特征)之间,因此被认定为是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古栽培稻类型

后两个遗址的时期要更早一些,属于旧石器末期至新石器早中期,但没有发现稻谷的碳化颗粒,只是发现了稻谷的植物硅酸体。

以往我们教科书上告诉我们,国内发现的最早的水稻是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但根据严文明教授的《中国稻作文化起源》来看:“这里发现的稻谷遗存极为丰富,单是1973年冬至1974年春第一次发掘时,就在第4文化层发现约400平方米的稻谷、稻壳和稻草堆积,其厚度从10-20厘米到30-40厘米不等,最厚处达70-80厘米。。。颗粒大小接近于现在的栽培稻,比现在野生稻大得多,加以还有许多稻作农具共存,可以肯定这些稻谷堆积的遗存属于栽培稻的收获品”,说明处于新石器中期的河姆渡时期的稻作农业已经发展到相当一定的程度了,所以在这之前肯定是有前例的,也就是说河姆渡的稻作农业是被传播过来,不是独立发展而来的。

但,中国那么大,随着考古的发现,可能会有更多新的成果被发现,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文献:

中国稻作文化的起源探析,黄剑华

再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④ 水稻的发源地在

水稻原产于中国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曾种植水稻。

水稻是稻属谷类作物,代表种为稻(学名:Oryza sativaL.)。

水稻按稻谷类型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还有其它分类,按是否无土栽培分为水田稻与浮水稻;

按生存周期分为季节稻与“懒人稻”(越年再生稻);按高矮分为普通水稻与2米左右的巨型稻;按耐盐碱性分为普通淡水稻与“海水稻”(其实它主要使用淡水)。

(4)如何传承水稻文化扩展阅读:

水稻的分布范围:

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区,中国北方沿河地区也种植稻。也就是说,除了南极洲之外,几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长。

世界上种植水稻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种植面积将近5千万公顷,总产量为1亿5千万吨。

中国水稻的种植面积为3千万公顷左右,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国是世界上水稻产量最高的国家,总产量高达2亿吨以上。

⑤ 什么是稻作文化

1、由此而衍生的有关衣食住行的种种风俗而被称为“稻作文化”.江南水乡妇女的民俗服饰通常是包含衫、裤、鞋、束腰、作裙、包头、卷绑和胸兜等在内具有显着地域特色的一整套装束

2、在盛产稻谷的东亚,象日本、韩国、东南亚、中国南方稻谷生产还有其文化内涵,称为稻作文化.在当今的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国民以大米为主食,把大米自给作为基本国策

3、而稻作文化是指人们以水稻种植为主要生存和发展方式的文化.1973年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大量稻谷遗迹证明新石器时代江南一带就居住着以种植水稻为生的人类

4、日本学者曾将三苗文化称为稻作文化.[14](P133)1988年11-12月,湖南考古研究所发掘的澧县彭头山遗址,发现了距今八九千年的稻谷壳,“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稻作农业资料之一

⑥ 稻作文化的稻谷

稻(学名:Oryza)是草本类稻属植物的统称。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单子叶,性喜温湿,成熟时约有1到1.8米高,叶子细长,约有50到100厘米长,宽约2到2.5厘米。稻米的花非常小,开花时,主要花枝会呈现拱形,在枝头往下30到50厘米间都会开小花,大部分自花授粉并结种子,称为稻穗。一般稻穗的大小在5到12毫米长,2到3毫米厚度。
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稻的栽培起源于中国,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现时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亚洲、欧洲南部和热带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区。稻的总产量占世界粮食作物产量第三位,低于玉米和小麦,但能维持较多人口的生活,所以联合国将2004年定为“国际稻米年”。 由于稻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据知目前世界上可能超过有14万种的稻,而且科学家还在不停的研发新稻种,因此稻的品种究竟有多少,是很难估算的。有以非洲米和亚洲米作分类,不过较简明的分类是依稻谷的淀粉成份来粗分。稻米的淀粉分为直链及枝链两种。枝链淀粉越多,煮熟后会黏性越高。
籼稻(Indica rice):有20%左右为直链淀粉。属中黏性。籼稻起源于亚热带,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期短,在无霜期长的地方一年可多次成熟。去壳成为籼米后,外观细长、透明度低。有的品种表皮发红,如中国江西出产的红米,煮熟后米饭较干、松。通常用于萝卜糕、米粉、炒饭。 粳稻(Japonica rice):粳稻的直链淀粉较少,低于15%。种植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生长期长,一般一年只能成熟一次。去壳成为粳米后,外观圆短、透明(部分品种米粒有局部白粉质)。煮食特性介于糯米与籼米之间。用途为一般食用米。 糯稻:中枝链淀粉含量接近100%,黏性最高。又分粳糯及籼糯,粳糯外观圆短,籼糯外观细长,颜色均为白色不透明。煮熟后米饭较软、黏。通常粳糯用于酿酒、米糕。籼糯用于八宝粥、粽子。 稻的植物剖面绘图
稻叶在幼年时,跟杂草非常相似,一样具有长扁型的外观,农人多依赖稻叶特殊的叶耳与叶舌来区分。叶耳就是稻叶叶环的两端长出耳状之物,叶舌则是稻叶叶环内长出的薄膜。稻叶的叶脉是平行的,中央有很明显的中脉,呈绿色,在中肋,边缘或尖端有时也会有紫色色素。
稻子的根呈胡须状,细短而多,随着稻的成长数量会增多,稻株旁也会不断长出小枝来。
稻成为稻穗后,一株稻穗约开200-300朵稻花,一朵稻花会形成一粒稻谷。稻花没有花瓣,也很难看到雄蕊雌蕊,它们都由稻花的内外颖保护着。稻在自体授粉时,雄蕊上的花药会破裂,花粉相当细小,会随风力,稻的摇摆,落到隔壁雌粉上头。与雌粉子房中的胚珠结合,发育而成胚芽,也就是人类食用和摄取营养的主要来源。在胚芽附近,还有浆状的胚乳会不断增加,使子房日渐肥大。外观上则会看到绿色的稻谷上有细毛,称为稻芒。
由外而内分别有稻壳(颖)、糠层(果皮、种皮、糊粉层的总称)、胚及胚乳等部分。图片
稻的生长非常快,最久一年,最快则三到四个月,就能从发芽、开花、完成结实的过成。稻的种子在伸出幼芽的时间仅需两三天,幼芽抽出第一片叶子,又只需要三天,因此在气候温和的地区,一年可种三期稻。农人选稻种时,多会将其泡在水中,轻而浮起的稻种会被淘汰,剩下来的就会培育成稻苗。湄公河下游,有一种水稻(浮稻)生活在水,叶随水涨生长,最长有8米,越南人叫魔鬼稻(这种水稻最早由百越中的骆越人种植,在湄公河,红河,萨尔温江与伊洛瓦底江下游)。 稻生长的最北限是中国的黑龙江省呼玛。但主要的生长区域是中国南方、台湾,最高可以在2500多米的澜沧江高原上种植,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区,中国北方沿河地区也种植稻。也就是说,除了南极洲之外,几乎大部份地方都有稻米生长。
在2003年统计,全世界的稻作产量高达5亿8900万吨。在亚洲就有5亿3400万吨的产量。而全世界稻田总面积可达150万平方公里。目前,最大的稻米出口国为泰国。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统计数据库,2005年各大洲稻米产量如下: 地区 稻作面积(公顷) 生产量(稻谷,公吨) 全球 153,511,755 614,654,895 非洲 9,130,990 18,565,960 亚洲 135,657,614 556,018,828 欧洲 565,249 3,235,900 北美洲与中美洲 2,061,010 12,431,243 大洋洲 58,300 451,300 南美洲 6,038,592 23,951,664 资料来源:农业统计数据库 而各主要产稻国家的产量如后: 国家 稻作面积(公顷) 生产量(稻谷,公吨) 孟加拉 11,000,000 40,054,000 中国 29,300,000 184,254,000 印度 43,000,000 129,000,000 印尼 11,800,901 53,984,592 日本 1,680,000 10,989,000 泰国 10,200,000 27,000,000 美国 1,352,880 10,012,190 资料来源:农业统计数据库

⑦ 中国农耕文化是种稻谷文化还是种小麦文化

中国农耕文化是种稻谷文化。
稻谷名称是华夏民族文字、文化的产物。
尽管中国之地新石器初期就有稻谷存在的历史事实,但这毕竟距今有1.2万年的历史,当时的中国之地还没有文字、文化以及名称产生和传承。而伏羲一画所开人文之天、仓颉创造象形文字中稻谷类名称,则是距今8000年至4000年之后的事了。农耕文化和黄帝史官仓颉创造象形文字之后,华夏民族人文历史上包括稻谷在内的百谷或五谷文字、文化,才开始出现和传承,且与炎帝农耕、仓颉或古人造字之地密切相连。

⑧ 有讲中国水稻发展或者水稻文化的书吗

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稻米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主食。水稻生产不仅担负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并肩负实现种粮增效、稻农增收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使命,也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我国农作物的单产需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50%以上才能满足粮食的安全供给[1]。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包括水稻科技,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2-3]。在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分析未来10~15年我国水稻发展趋势[3],瞄准现代水稻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坚持前瞻性、战略性、方向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发展原则,从原创技术、共性平台技术、关键技术、重大产品和产业化示范等五个层次,全面部署现代水稻科技发展战略,对于大幅度提升我国水稻科技创新水平,实现水稻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水稻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国际趋势与特点
目前,以追求高效高产、营养健康、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现代水稻科学技术体系正在快速形成,并显示出以下趋势和特点:
一是相关科技革命深刻改变水稻的科技面貌。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领域中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等新学科和新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使人类对生命本质、生物进化与起源的认识不断深化,生物遗传设计、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控制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探索水稻生长奥秘、水稻生命的本质、稻种起源等方面正在向前所未有的深度发展,由此带来了深刻的水稻科技革命,使传统水稻科技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二是水稻科技的研究领域大大拓展。现代水稻科学在不断分化和吸收新营养的基础上,相互渗透、交融,形成许多新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促进现代水稻技术研究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分子设计、环境修复、生态保护、数字农业、精准农业、食品科学等新领域不断涌现,精彩纷呈,与传统水稻科学结合,产生了众多的新颖学科并具有深远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如生物技术的应用不断拓宽,针对抗逆、优质、高产等问题可以对水稻进行遗传设计和定向改良;在环境修复、食物营养等方面也显示出水稻科技发展极大的潜能,这些都将产生巨大的潜在商业利益和机会,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促进新的生产方式、伦理、观念和文化的产生,进而发生影响深远的社会革命。
三是水稻技术组织综合化、技术应用集成化。在解决水稻某一重大问题时,越来越需要不同学科、专业的联合协作。例如,优质高效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的选育,需要种质资源、遗传育种、生物技术、生理生化、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生态环境、数理统计、信息技术等不同学科领域技术专家的协同合作。同时,现代水稻技术更加强调技术各环节、方面的集成应用,如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等都是技术集成应用的典型,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发展。
四是水稻科技全面数字化和信息化。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对水稻的科研、生产、经营、流通、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发展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 数字水稻、精准施肥、精准施药等技术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预期将彻底改变水稻科研的组织方式和传统水稻的生产经营面貌。
五是水稻科技研究理念、手段、方法、技术和组织方式的规模化。现代水稻科技愈来愈呈现出鲜明的大学科特点,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等前沿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推动一系列新的技术领域、技术标准、技术平台、技术专利、知识产权、技术工艺和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其工业化、系统化、智能化、网络化、集约化、一体化的研究和组织方式,产业化组织、社会化协作、企业化管理、规模化投入、高通量数据处理和计算等特征,带来了水稻科技传统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组织方式的革命,使现代水稻科技不再是科技人员个人的事情,而是规模化、社会化、组织化、国家化、国际化、网络化的协作和合作行为。
六是水稻资源高效利用化和生产环境保护化。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下,实现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文明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既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成为现代水稻技术研发必需的约束条件和追求的目标之一。
七是水稻科技自身的产业化。现代水稻科学技术本身正在成为重要的高技术产业。现代种业、食品制造、设施农业、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数字化农业信息服务、高技术旅游观光等农业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崛起,并且出现了研究、开发、产业一体化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⑨ 水稻的发展史

水稻的发展史:

1、1964年,袁隆平先生提出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开展不育系选育研究。

2、1973年,三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杂交稻配套成功。杂交稻的培育与应用,使我国水稻生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1987年,袁隆平提出发展杂交稻的战略目标,并指出杂种优势利用与植株形态改良相结合可作为培育我国超级杂交稻的重要技术路线。

4、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等机构提出了超级稻这个概念并启动了超高产育种计划。

5、1996年,我国农业部组织实施了“中国超级稻研究”项目,开展株型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级杂交稻研究。



水稻的繁殖方式:

进行催芽首先的第一步就是晒种,选择一个天气晴朗将水稻种子暴晒一两天,但要注意的是不要直接在种子放置在水泥地上,这样会将种子直接晒死,最好准备一块苫布,将种子均匀的摊在上面,晒种时是不是翻动下,确保晒得均匀。

晒种可以增加种子的透水和透光性,还有杀菌的作用。晒种完成后,将种子放置在一个干燥、阴凉的地方放凉备用。

晒种后就是开始选种,选种主要是选取优质的种子,剔除劣质种子,这样在播种后才能使秧苗生长健壮、整齐。可用清水选种,先将种子浸泡在水中,待种子吸水后会下沉,而空壳种却会上浮,这样就可选取颗粒饱满的优质种子,提高发芽率。

⑩ 请问,水稻的发展历史

* 水稻历史资料 *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史记·夏本纪》关于"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表明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陕西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汉时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6世纪30年代,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专述了水、旱稻栽培技术。晋《广志》中并有在稻田发展绿肥,增加有机肥源,培肥地力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地区,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京能军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运。当时由于重视水利兴建、江湖海涂围垦造田、农具改进、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江南稻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拼作栽培体系。水稻挽救了中华文明 水稻种植,在中国作为一种大规模的农业,大约在北宋的时候兴起。自从宋朝从越南引进优质品种的占城稻之后,水稻真正担当起了承载中华文明的重任。 水稻是一种喜爱水热性气候,需要大量水资源的作物,非常适合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种植。这种作物产量非常高,农民撒下去的种子通常可以收获二十倍左右的稻谷。这与小麦四倍于种子的产量相比显然是非常可观。再加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可以种植两季甚至三季,这意味着同样面积的土地,可以种植的水稻要比小麦多出好几倍。这对于因为粮食危机不断陷入动乱的古代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福音。 更重要的是,种植水稻的土地不需要休耕,只需要每年适当补充养料就可以持续不断地耕种,产量也不会降低。比起种一季就得休耕一两年的小麦来说,更是大大缓解了人地之间的矛盾。再加上水稻常年浸泡在几十厘米深的水中生长,避免了麦田反复灌溉使水分大量蒸发造成的盐碱化问题,地力衰老的周期大大延长,无形中也延长了农业生产衰落的周期。 从北宋开始,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重心便正式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与小麦农业一同衰落的中华文明也在水稻农业中重获生机,避免了重蹈古埃及和两河文明覆辙的命运。 一千年前的分水岭 如果把宋朝看作是小麦经济和水稻经济的分水岭,我们会发现,水稻接掌中国农业之后,中国统一王朝的更迭周期要比过去延长了。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开始算起,到北宋建立之前,中国一共经历了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等十个时代更迭,历时1180余年,平均每个朝代只有100多年的时间。如果把南北朝和五代十国那几个短命王朝分开计算的话,这个数字还要更小。 而从北宋到清朝灭亡,一共有北宋、南宋、元、明、清五个王朝,历时950余年,平均每个王朝接近二百年。可见北宋以前朝代更迭非常频繁,这与黄河流域的小麦农业不无关系。而北宋以后以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作为帝国生存的基础,显然大大改善了帝国的健康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宋之后的五个王朝中,元朝存在时间最短,只有70年,这一方面与蒙元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有关,另一方面很可能也因为元朝统治者来自草原,将统治的重心放在了北方,而忽略了转移到了南方的经济中心。 从历史上的人口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从未超过六千万,但是北宋以后人口急剧增加,达到一亿,到清朝末年达到了四亿。作为人口增长的基础,主要粮食作物发生变化无疑具有决定性意义。 从小麦到水稻的转移给中国政治的格局也带来深刻的变化。北宋以前的三千余年间,中国的人口、经济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繁荣,相对于北方游牧民族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因此游牧民族虽然屡次南侵,却始终不能深入到帝国的纵深地带,从来没能在中原站稳脚跟,很快就被赶回北方草原。 但北宋以后,由于经济重心转移到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人口大量南迁,使中原地区变得空虚起来,从此给了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机会。北宋与辽,南宋与金的恩怨就是这种状 况的写照。随后,蒙古和满族也都先后成为了中国的统治者。这在北宋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我们也错过了机会 在世界历史上,一个时代的危机,往往可以成为开启下一个时代的契机。古代西欧的人们与北宋以前的中国人一样,常常面对粮食供应不足的危机。自从罗马帝国衰亡之后,欧洲分裂成为大大小小的民族国家,长期缺粮使他们内乱频繁,战争不断。他们不像我们这样幸运,并没有水稻来救急,于是便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解决生存问题,包括大力发展工商业,用工业产品从远方换来粮食。饥饿让欧洲脚踏实地地走向了世界,并最终找到了工业化的道路。 相比之下,我们似乎很幸运,在我们的文明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在我们的祖先面临饥饿的时候,我们利用水稻这种植物成功地应付下来,使历史发展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从此我们仍然呆在家里继续着自己的生活,祖祖辈辈守着一亩二分地,因为我们相信,只要想尽办法精耕细作,这块土地上的植物就能够生长出养活我们的果实。无论是商业还是工业都显得没什么必要,甚至是不务正业,我们始终守着最让人感觉踏实的农业。于是,机会在贫瘠的小麦田陇中到来,很快又从肥沃的水稻沟渠中流走了。

采纳哦

阅读全文

与如何传承水稻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3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9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79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8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16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6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7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3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0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2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7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1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1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50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3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