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华文化的形成原因
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辽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而中国文化的形成又与中国的地理环境存在紧密的联系。中国不但疆域辽阔,而且地理环境比较优越,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而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并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而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也造就了不同区域文化。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重农抑商和安土重迁的观念;生活在海滨的人民则致力于海上交通与海外的联系;北方游牧则以迁徙和战斗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这些强烈的地域特点使中国文化的多样性非常明显。但是正因为中国地理条件过于优越,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其中也有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当时中国是东亚及至全世界最强大最富足的国家,完全做到自给自足,但人们长期处于这种优越感和自我陶醉中,仅满足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而闭关锁国,继续着原有的发展模式,抗拒和排斥着新的、先进事物和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这正是重农抑商,重土安迁等传统保守的农业思想在后期给人们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弊端。但中国农业经过长期的生产过程,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科学为着称于世。并且中国传统节日,均来自于农事,是由农业节气演化而形成的,并不像许多其他民族那样,多源于宗教。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教集体主义和尊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君主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但很大程度也制约了人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而中国文化的特点则有一下几点:
1.同化力。即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
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中一部分。例如佛教文化的传入和中国化。它并不是中国本土的文化,经过几百年,佛教高僧东渡等都不能使佛教文化完全征服中国的士大夫。结果,佛教一部分变成中国式佛教,一部分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其原因之一可能是中国人民受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之久,难以接受新的思想并为之改变。原因之二可能是佛教来源于外国,其弘扬的思想和观念与中国传统思想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有一部分思想可能还与中国传统思想相反,不利于中国统治者的统治,所以在一方面,中国传统者可能对这些思想进行打压或者将有利于自己统治的思想替代它或融合于佛教中。
2.融合力。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则黄河
域文化,而是在汉民族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稀缺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区域文化——如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为什么中国文化具有如此之大的融合力呢?首先中国历史经历了战乱与稳定的周期性运动,国家的分裂时有发生,特别是游牧民族的侵扰与入住中原,使得中原人民与游牧民族接触机会大大增加,他们之间需要沟通和互相融入对方的生活,其间正是不同的文化的交流,碰撞乃至融合。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极具魅力,先进性,以及其精湛的农业技术文对部分游牧民族生存的帮助,使得中国文化占据主要地位,并且不断融合了其他文化的精华。其次是当时统治者的政策及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如当时忽必烈深刻意识到“国家单行汉法无疑也”,为游牧民族“汉化”以及汉民族文化的融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清朝时,满汉贵族入住中原不久,便已“习汉书入汉俗,渐忘我满洲旧制”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极大的融合力,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不断“侵袭”,我们在众多文化中似乎有点迷失自我了,美国大片,韩潮等新鲜文化的冲击着我们,有的年轻一代在这些文化中分不清孰对孰错,只是一味跟风,丢失了传统美德而崇尚外国那些时尚但是却被视为糟粕的文化。在这个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擦亮眼睛,分辨清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之处……
3.延续力,即中国文化长期以来明显的先进性多次同化以武力入住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如宋元时期契丹,蒙古人南下,多次建立起强大有力的统治政权,但其总是被先进的中原文化所同化。其原因同上,中国的先进性及其悠久性。传统文化几千年的源远流传,影响了众多中国人民,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奉献着。但传统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其的重视似乎还不够,像之前韩国竟然将我国的端午节说成是他们的传统节日,而中国的茶道由中国传播到日本的,但是现在日本却将茶道发扬得比中国本土还好……在外国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并发扬光大时,我们却只顾着看外国的文化,而忽略了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保护和弘扬……经过这些刺激后,我们新的一代是否该反省一下加大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其延续性……
4.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越地域,超越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如数千万计浪迹天涯的华侨华裔,在他们意识中,从未忘记自己是中华儿女。其原因有一、地理位置:自上古时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由一开始的自我优越意识上升到后来的民族自豪感。是一种对自我对本民族的自我认识感和自信。二、由于中国曾经的落后和遭受了众多入侵的战争,使得众多中华人民拥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心,一心为中国的繁荣昌盛而奉献自己的一份力,不屈不饶地位中国的胜利而奋斗着的民族精神。三、中国传统思想的潜移默化,中国传统的“落叶归根”
“根”的思想深深埋在每一个人心中,不管是华侨还是台湾人民,他们总是心系中国(大陆),认为自己永远是个中国人!
中国文化人在渊源流传着。而将其发扬光大的重任则落在我们年轻的这一代上……
② 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哪里
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哪里?
华夏文明5000年,中华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基础,中国文化通过不同程度的整合而形成最终的华夏文化,在源源不断的历史长河中,究竟哪里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我们作为中国人,而中国作为最后的一个大国,历史文化悠久,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多种文化。比如说:儒教,道教等等,这都是我国人类发展中的智慧结晶。都是中华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现在放眼全球,有谁能比中国的历史更加长远?有谁比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更深?我们必须要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对中华的起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它就是在上古时期黄河长江流域不断地发展与繁衍,才形成了如今这个历史厚重的中华文化。在这里也希望大家能够不断地宣传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让我们的文化也能够走向全世界。能够让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以上就是笔者的观点,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欢迎来讨论。
③ 中华文化的来源是什么
最初谈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是外国人,他们认为中国的古老与落后是很矛盾的,何以一个有着悠久文明起源的民族会如此落后,由此怀疑中国文明是否是自己产生的,于是有了外来说,认为中国文明是从外值入的,特别以西未说为主,当时研究的资料十分缺乏,再加上没偏见,所以很容易有此观点,还十八年来,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再次成为热点,很多外国学者都对此感兴趣,不同的是现在几乎没有人认为是外来的了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开始今天的讲座。
一、考古学对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所做的贡献
对于历史,走过了一条信古、疑古、了解考古的路《史记》从黄帝本纪开始,所以讲历史的人都从此讲起,此为信古,后来整理国故发现很多不可靠,特别对周代以前的历史特别怀疑态度,被称为疑古,自然,由于文献记载及传抄的错误不能把一切当成信史,怎么办呢?
1928年成立考古组,走上了考古的路,在对安阳的发掘中,找到了殿墟,内有城区,甲骨片,五陵制铜作坊等,打破了周代以前中国无信史的说法,1952年在河南郑州发现了商代早期的都城,1956年在洛阳发现都城级遗址,据考证此为夏代都城,旁边有一商代都城,这一发现一方面为判断夏商分界提供了依据,同时把中国文明起源推到了夏,夏鼎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中说到中国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因为夏朝的文明已经很成熟,寻找起源必须往前找。
二、中国文明起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中国属于东亚,面朝太平洋,背俯亚州腹地,周围有明显屏障,成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平分为三大块,第一块为青藏高原,这海拔5000多米不可能有星期文明起源,第二块为西北干旱区纬变离海远,属内陆气候,到现在人口也不多,也不可能,第三块为东部,地势低离海远属季节气候带集中了80%以上的人口和经济,走文明起源的最佳环境,其中最好的的是华北华中两块,分属黄河长江流域,是文明发展的中心,从旧石器时代以前就有人看准在共河长江流域,人口容集,也就有了食物压力特别是过冬,人们地种植物,用来储备,由此产生了农业,中国是两种农业的发源地,形成了两个农业体系,分别是黄河流域的小米和长江流域的大米,这为文明起源提供了广阔的基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说明中国文明不可能从外来,而且证明中国是文明独立起源之一。
三、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
约公元前一万年的新武器时代中国就开始了农业并且不断改进,公元前七千年前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得到相应发展,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很多这时的遗址都发现有各类作物的痕迹,这时人群集中而且比较固定,形成比较大的部落,这时人们的房子差不多没有贫富差别,特别体现在墓葬上。到公元前五千年前三千五百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大量增加,不过房子还是无我大差别,流行多人合葬没有个人财富,到了新石器晚期来,在文明最发达的地区有了好的房子和墓葬。到铜石并用时代早期,情况大变,农业更加发展,工业也得到发展,如玉器,清器、高级陶器,丝绸等都在此时出现,开始有贵族和平民的差别,贵族不断追求物质享受,只有高档工业品的出现,才有可能产生财富,财富导政争夺,于是有了武器。
④ 中华文化 是怎样产生的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展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文化。包括文学艺术,衣食住行,交往,风俗习惯等一定的规则和惯例
⑤ 中国文化的形成
中国文化的基础是源于伏羲体系的文化后来分成以炎黄为代表的黄河文
化、以蚩尤为代表的三苗文化和以大禹为代表的长江文化。夏、商、西周、春秋
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尊王、大一统等思想观
念;礼乐、宗法、分封等制度形成。这些都影响了中国文化数千年,流风余韵至
今犹存的巨大文化建树,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中国文明是土生土长的独立的原生文明。中国文明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技术得以发展。中国文明起源和文化社会诞生之间,经历了大约三千余年。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同步发展。商、周是中国早期文明社会的繁荣时期,以宫庙为主体的城市和以玉器、青铜器为礼器的出现,是中国早期文明社会的标志。中国从氏族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时,并未削弱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政治相结合,构成了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实行血缘政治统治。祖
先崇拜是牢固的血缘关系的反映,从商周以来便成为中国宗教的主要形态,而且一直影响到后世。秦始皇统一,改血缘政治为地缘政治,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这对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衣、食、住、行以及传统哲学思想的奠基,加快了中国文化前进的步伐;科技、文艺和史学的雏形开始建立,创立出文字还有例如四大发明等伟大的成就;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再由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皇朝,这些都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形成。从汉唐到宋元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居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当16,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产生并大踏步前进的时候,中国却落后了。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文化史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而轻自然的倾向,也是其中原因之一。由于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广泛影响、儒学在古代学术史上,关于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关于技术性控制的实验,以及二者之间相互联系验证的操作,都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中国伦理型文化还有一个突出的外在形式上的特点,这就是它的经学传统。
所谓经学,是指中国文化长期以儒家经学为主流,
有着一以贯之的传统,形成了独自的特色。中国的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年,足以表现出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中国文化的融合力,
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也是一种文化生命力的表现。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者黄河流域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华各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人话都融汇于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⑥ “华夏文明”是怎么传承下来的,起源于什么时候
五千年前,在古代黄河流域的华山与夏水之间,由炎黄二帝带领着诸多部落,成立了华夏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最早的“华夏文明”。而之所以能将文明传承至今,是因为中国人民经过千年的拼搏,不断的艰苦奋斗,经过历朝历代的改良,才使“华夏文明”得以传承。
一、远古部落时期
正因黄帝处于“三皇五帝之首”,被人尊为华夏始祖,之后部落贤人倍出,尧舜禹分别继位,点燃了‘华夏文明’的第一把火。尧帝开创禅让制先河,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舜帝孝顺慈心,劳作时不远鞭抽耕牛,纵是被继母陷害仍旧以孝当先;禹帝三过家门不入,只为平活水土,“开九州,通九道”,成立夏朝,这就是文明的第一段传承。
以上三个时期为整个“华夏文明”的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后又经过了历朝历代的改善和完整,人们用生命将其传承,才有了现在的“华夏文明”!
⑦ 华夏文化是如何确立的
中华文化是华夏民族在自己生存的地域建立起来的,是人类生活实践文明进步的一种特有产物,它涵盖范围广,涉及历史,地理,风俗,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意识等的积淀物。其核心动力是一种信仰。
⑧ 华夏文明是如何形成的
嵩山地区还吸收和融入了若干周边地区的其他文化因素,如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西北地区的龙山时代文化,东南地区的马桥文化,还有一些来自豫北、冀南地区的文化因子。
可以这样说,在中华大地上,没有一个地方像嵩山地区那样,在新石器时代后期至青铜时代早期那样,能广泛而大量地吸纳来自各地的文化精华。这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作为世居嵩山的先民来说,又必须有一种广为吸纳的宽广胸怀。四面八方的文化潮流,蜂拥而至,是抵拒还是吸纳,这本身反映了一方居民的气度和胸襟。嵩山先民以其特别开阔的胸襟和特别浩大的气度,吸纳了四方文化,并将这些文化投入到嵩山这一文明炼炉之中,经过汇聚、碰撞、交融、升华,逐步形成了华夏文明。
⑨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有一过渡地带,这一地带也是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主要是汉族)相互争夺的主要区域,在这一区域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断获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中华文化的起源。来源:康永盛世文化传播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必须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现在的人当然知道,生了病要去医院诊疗。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医”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一)先谈一谈巫的治病,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简单的。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腹泻”之类,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感冒发烧”等。当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时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神。但是病是现实的,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聪明的巫便改换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当然没有经过白老鼠、白兔子、猴子做试验,直接做临床,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结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没有影响,有的更严重了。巫又把它记录下来,什样的草治什么病,把植物的形状绘出来。到神农时候又把它整理归类汇编成“神农本草经”,所以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指此事,绝对不会是用自己做试验。
(二)再关于问事:先民所问的事,以气象为主。主要是为了打猎。让我们回想一下,气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学仪器,尚且无法预测气象的变化,巫又有什么本领可以确实预测呢?然后巫发现对于事情发展的推断,不如用药治病一样那么直接,那么明显,会产生极大的落差。对于人民的问题,又不能不回答。聪明的巫对于人民所提的问题不再予以明确的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给对方一个暗示。而其比喻多随兴采用民谣歌词。一直流传到伏羲,把历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归纳成六十四个个案,这就是《易经》的由来。“医”和“易”是一对双胞胎,是人类文化的两大主轴,有关《易经》的版本流传:在人类没有符号文字之前,是采用结绳记事,《易经》的八卦的“阳爻”,“阴爻”是用一个大结,和二个小结分别做代表。一串一串绳子结挂在墙壁上就是“卦”的由来。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而组合成的,因此每一个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个三爻卦相联结,所以便称做“连三”。又因为三爻卦中没“三”这一卦,只有“山”“艮为山”。由结绳进步到符号文字以后,把“三”连结起来就像“山”如干卦的排列是“”好像两个山字连结起来的样子,故把“连三”改为(连山)了。由于文明的进步,人类知识渐开,对周遭事务的认知也有改变,故对(连山)易有所修订整理。至黄帝时代,发明了文字,把原先挂在墙壁的(连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号。发现易的排列,应该由坤干两卦开始。而且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干排在干卦前面,排在第一,为了正名故改为(归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纣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为了避免纣王对他起谋反的疑心,所以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不敢读。只有弄一本(归藏)易来读,以示胸无大志。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来。(归藏)易经周文王修订整理即改名为《周易》。对《周易》发扬最有力的是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反鲁,六十八岁获得《周易》,发现自己心中一切的疑问,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满足的答案。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可见其用功夫之勤。并为《周易》写了十篇文章,阐扬《周易》的理论。最后感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自叹读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岁读到《周易》的话,就不必周游列国,到处问道了。《周易》经过孔子整理后,就定稿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敢更改只字词组。所以(连山)、(归藏)、《周易》实际上是一本书,由于版本不同而书名亦有所异。
[编辑本段]早期文化
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经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其中出土的龟甲契刻符号与约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类同和相似之处,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发现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当华夏文明在中原发展的时候,现在的中国疆域内还分布着其他各种文化。其中,距今5000年到10000年的文化,近代以来考古发现的金陵北阴阳营文化、高邮龙虬庄文化、嘉兴马家浜文化、余姚河姆渡文化、含山凌家滩文化、潜山薛家岗文化、天门石家河文化、巫山大溪文化等,分布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等地。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古蜀文明,更是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⑩ 华夏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
华夏也称“夏”、“诸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原住民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广阔的疆界与和雅的礼仪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服饰纹章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疆域广阔的意义。
《辞海》解释称“中国古称华夏”。
周朝于西周时期称王天下,自称华夏。以西周时期的周朝领地为华夏,分天下为四夷。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自此奠定了“华夏”一词的成型与传承。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夏人,姬姜诸侯国又被称为诸夏。“诸夏”,乃“诸多夏国”、“华夏列国”之义,非为“华夏”之别称。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夏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东汉以后华夏族开始接受“汉人”的称呼,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至今。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也就是说,“华夏”一词的合体使用最早形成于周朝。
周人以蕞尔小邦,崛起渭上,不仅代替文化较高的大邑商,成为古代中国的主流,而且开八百年基业,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代。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国,若干平行发展的文化,各在一个地区滋生发达,相互影响,彼此交流。但是今日号为中国的东亚大陆,在新石器时代并未出现任何一个主文化,其势力范围可以笼罩全局。
殷商时代未能开创一个超越政治力量的共同文化。因此殷商的神,始终不脱宗族神、部落神的性格。周人立国多求助力,新创之周实际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力量上,还须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
于是周人的世界,是一个“天下”,不是一个“大邑”;周人的政治权力,抟铸了一个周文化的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这一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个文化秩序的延续。这是周人“华夏”世界的本质。中国人从此不再是若干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而是一个大融合共发展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夏世界求延续,华夏世界求扩张的长篇史诗。中国三千年来历史的主旨是以华夏世界为文化主流,这个主流也同时代表了天下,开化的天下。
周朝分封在外的诸侯,一方面是华夏的代表,一方面也与各地方原有的文化接触与交流。西周三百多年来,华夏意识渗入中原各地,分封网的触角深入各地,当地文化一方面汲取新成分,一方面反哺华夏文化,经过三千多年的融合,西周代表的华夏世界终于铸成一个文化体系,其活力及韧度,均非政治力量可以比拟。在此过程中,政府不复仅以人治为本而趋于组织化与制度化。封建的分封制度不再只是点状的殖民与驻防,而趋于由邦国与田邑层级式的组织。甚至世官世禄的贵簇社会,也因若干新兴力量的出现,而较为开放,逐渐形成了华夏文化的长期持久的凝聚力。
另一方面,西周文化不断扩散,其文化的同化力也极为强大。任何文化体系本身若不具有普遍性和开放的“天下”观念,这个体系就难以接纳别的文化成分,也难以让别的文化体系分享其输出的文化成分。华夏文化在西周形成时,本就有超越部族的天命观念以及随着道德性天命而兼具理性主义。为此,华夏文化不致有强烈的排他性。西周一代,周人文化的扩散,正由其不具排他性。春秋时期,南方的楚文化与中原华夏文化相激荡而渐趋融合,为华夏文化增添了更丰富的内涵,对南方文化的吸纳而统摄为更广大的华夏文化,这一成就,也当归功于华夏世界有广大的包容性及开放性。
华夏文化体系,兼具坚韧的内部抟聚力,及广大的包容能力,遂使中国三千年来不断成长不断扩大,却又保持历史性共同意识。世界上若干伟大文化体系中有些有内聚力强的特质,如犹太文化系统;也有的有包容力强的特质,如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两大系统。中华民族的华夏文化却兼具这两个特点, 从而使当今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生命根基,亦使中华文化深深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西周,是孔子心目中的圣堂。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他深刻代表了华夏文化的特性。儒家学说是华夏文化的阐释,儒家理想人格是择善固执,是以仁恕待人,这种特性,可称为外圆(包容)内方(执善),也正是华夏文化的化身。儒家文化的基本特性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而其成形期,正是在西周形成华夏文化本体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