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海人的物质文化
您问的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吧?上海十大非物质文化有沪剧、铜锣书、上海绒绣、顾绣、越剧、浦东说书、毛笔制作技艺、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滑稽戏、上海龙华庙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合称“文化遗产”。
⑵ 上海值得带回家的特产有哪些
1、高桥松饼
高桥松饼为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四大名点之一,因其入口酥松而得名。又因酥皮层次分明,每层薄如纸,别称千层饼。
相传明末清初,浦东清溪镇上每家每户都会做塌饼招待亲友,在清溪镇毁于倭寇焚掠后,制作技艺便传至浦东高桥镇。
七宝方糕,是以糯米、芝麻、豆沙、枣泥、赤豆还有桂花等多种材料为原料制作的糕类小吃。
七宝方糕的来历与我国着名的文人范仲淹有不解之缘。据说,宋朝着名文人范仲淹小时候家境贫寒,一日三餐全是粥。每到冬夜读书,他就把粥盛在盘子里冻结,然后割成一块一块的,肚子饿了就吃上一块。
他的同窗好友石海卿知道此事后,便叫人用糯米粉仿照范仲淹的制作方法,做成了糯米糕,天天送去,一直到范仲淹中举,他们给方糕取名叫“白软糕”。现在的七宝方糕就是由此流传下来的,有祝愿高升的寓意。有诗说得好:“人心有多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
⑶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有哪些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有:
1、京剧
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在中国各地都有广泛的表演,但北京、天津和上海仍是主要的演出中心。京剧的唱、念主要使用北京方言,剧本则遵循一系列注重形式和韵律的严格规则而创作。京剧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戏曲审美理想的集大成者,并且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得到广泛认可。
⑷ 上海的南翔小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吗
上海南翔小笼包,又叫南翔小笼馒头,源自上海嘉定区南翔镇。该品素以皮薄、馅多、卤重、味鲜而闻名,是深受国内外顾客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之一。
原料辅料
一、原料:
新鲜猪前腿肉、上等精白面粉、煮熟肉皮冻
二、辅料:
精制油、食盐、白糖、葱花、姜末
三、配比:
1.每两面粉制作小笼10只。
2.每只小笼用猪肉馅3钱。
3.每公斤猪肉馅加适量肉皮冻。
4.每公斤猪肉馅加适量清水、食盐、白糖、葱花、姜末等。
步骤
一、制作:
南翔小笼包
1、馅料:将鲜猪肉加工成肉酱,置于容器内,然后按配比加肉皮冻及适量的清水、食盐、白糖、葱花、姜末等一起搅拌,搅匀成馅待用;
2、面坯:将精白面粉加适量清水拌和揉成面团,然后撒上适量干面粉和适量精制油,反复揉和,做成柔软适度的面团待用;
3、小笼:按用量配比将面团匀分成小笼面坯,然后用手将小笼面坯压成圆形薄饼状,放上猪肉馅,用手将饼状面坯包起,再用手指折叠捏合成小笼包,并形成14道以上折褶。
二、烹蒸:
将小笼放入有草垫的竹制小笼格内,用旺火沸水蒸5分钟即可。
三、成品:
1.形状:小笼出笼时呈半透明状,形如荸荠,14个以上折褶均匀清晰,小巧玲珑,具有赏心悦目之感;
南翔小笼包蘸酱
2.味感:拨开小笼面皮,肉馅内的汤汁约一食匙,口感滑爽不腻、鲜美纯正、清香悠悠;
3.特点:皮薄、馅大、汁多、味美、形美。
营养价值
在畜肉中,猪肉的蛋白质含量最低,脂肪含量最高。瘦猪肉含蛋白质较高,每100克可含高达29克的蛋白质,含脂肪6克。经煮炖后,猪肉的脂肪含量还会降低。猪肉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可以使身体感到更有力气。猪肉还能提供人体必需的脂肪酸。猪肉性味甘成,滋阴润燥,可提供血红素(有机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猪排滋阴,猪肚补虚损、健脾胃。
⑸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苏绣。
苏绣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清代确立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艺术特点:
清代苏绣更是盛况空前,苏州被称为“绣市”而扬名四海。当时针法之多,应用之广,莫不超过前朝,山水、亭台、花鸟、人物,无所不能,无所不工。加上宫廷的大量需要,豪华富丽的绣品层出不穷。苏绣后来吸收上海"顾绣"以及西洋画的特点,创造出光线明暗强烈、富有立体感的风格。
⑹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上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5项。
1、江南丝竹
中国民间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 “国乐研究社”等组织。2006年5月20日,由江苏苏州太仓市和上海市联合申报的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锣鼓书
旧称“太保书”,“太保”是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是在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艺之一,因演出时由演员自击锣鼓演唱故事,民间亦称之为“堂锣书”、“神鼓书”。新中国成立后,合其名称为“锣鼓书”。锣鼓书有着极广泛的群众基础,堪称曲艺的杰出代表。在当地家喻户晓,影响甚广。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十锦细锣鼓
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距今已近300年的历史。于2008年6月成为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4、上海道教音乐
是一个各乐种成分相互融汇、并具有江南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道教色彩的音乐。它伴随着上海道教浩繁的斋醮科仪的进行,灵活巧妙地在各种场合穿插运用,有时鼓声震天,气势磅礴,以示召神遣将、镇邪驱魔;有时丝竹雅奏,余音绕梁,使人身心清静,如入缥缈之境。
5、上海龙华庙会
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华东地区历史悠久并沿袭至今的传统庙会之一,它是商品集市、民间信仰和民间娱乐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性庙会,是独特的海派庙会。它不仅对上海地区,而且对长三角地区曾经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6、嘉定竹刻
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以刀代笔,以书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点和传统技艺。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徐行草编
徐行古镇是江南着名的草编之乡,黄草草编是上海嘉定徐行的传统手工艺品,上海嘉定区劳动人民利用黄草杆茎编织成玲珑精致的生活用品,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精细美观,轻巧方便,成为一方名产,其黄草编织历史悠久,饮誉中外。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上海市徐汇区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棉麻纺织品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唐代手工棉纺织技艺得到明显提高,清代达到繁盛时代。2006年5月20日,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⑺ 目前 ,被列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江南丝竹、昆曲、京剧、越剧、沪剧、锣鼓书、顾绣、竹刻(嘉定竹刻、宝庆竹刻)、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⑻ 上海有什么特产可以带回家
1、上海面塑
上海面塑是地方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已有百余年历史。开创者当推被人称为“面人赵”的上海着名面塑艺术家赵阔明。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以传统戏剧和神话传说为主。
作品人物形象逼真,神态生动,色彩鲜艳丰富,被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他的女儿和徒弟们继承了他的技艺,在国外现场表演中被誉为“东方的明珠”、“中华之国粹”。
面塑体积小,携带方便,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褪色,因而成为旅游者赠送亲友,留作纪念之佳品。
用黄草编织而成的草编制品如草编包、草鞋等既美观大方,又轻巧适用。黄草1861年-1879年(清同治年间),形成了以徐行镇为中心的黄草编织区,成为当地农民一项主要的家庭手工业。
⑼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有:白杨村山歌,浦东地区哭嫁哭丧歌,陈行谣谚,沪上闻人名宅掌故与口碑,上海花样经,杂技与竞技,舞龙竞技,鸟哨,耍石担石锁,摇快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