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西夏文化是怎么来的

西夏文化是怎么来的

发布时间:2022-05-25 17:43:15

‘壹’ 西夏文化的简介

西夏是中国中古时期的一个王朝,是党项族拓跋氏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建立的王国,统治着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与宋 、辽鼎足而立,号称宋代三国。但就在其鼎盛一时之时,却在1227年 被兴起于蒙古的成吉思汗及子孙所灭。然而,神奇的是西夏国以及他的文化却在一夜之间神秘地消失了。只留下西夏王陵、承天寺塔等为数不多的遗址,等待着后人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西夏王陵又称西夏陵、西夏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区,被世人称为:“东方金字塔”。以“头枕青山,脚依黄河”之势分布着九座帝王陵和140 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占地近50平方公里。西夏王陵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王陵之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占地教超过10万平方米,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每当夕阳把最后一缕余辉洒在它上面时,更使其显得雄壮和神秘。

‘贰’ 党项人所建立的“西夏”之起源,究竟是怎样的

党项族是古西羌族的一支,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在最早的汉文文献记载中,将党项人称作“党项羌”。“Tangghut”(党项)这个名字起初出现在鄂尔浑突厥鲁尼文碑铭中,时间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党项这一名字来源于某种阿尔泰语系的形式,可能通过于阗语或粟特语从吐蕃的自称衍生而来。

‘叁’ 西夏的文化


西夏文化深受汉族河陇文化及吐蕃、回鹘文化的影响。并且积极吸收汉族文化与典章制度。 发展儒学,宏扬佛学,形成具儒家典章制度的佛教王国。 然而也是崇尚儒学汉法的帝国,立国前积极汉化;虽然夏景宗为了维护本身文化而提倡党项、吐蕃与回鹘文化,并且创立西夏文、立番官、建番俗等措施;但自夏毅宗到夏仁宗后,西夏已经由番汉同行转为普遍汉化 。文学方面以诗歌和谚语为主。在艺术方面于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有丰富的佛教壁画,具有“绿壁画”的特色。此外在雕塑、音乐与舞蹈方面都独特之处。
西夏起初是游牧部落,佛教在1世纪东传凉州刺史部以后,该区佛教逐渐兴盛起来,在西夏建国后开始创造自己独有的佛教艺术文化。内蒙古鄂托克旗的百眼窑石窟寺,是西夏佛教壁画艺术的宝库。西夏是时期兴建大量的佛塔与佛寺,以承天寺塔最有名。在额济纳旗黑水城中发现的西夏文佛经、释迦佛塔、彩塑观音像等,是荒漠的重大发现。另外西夏也大力发展敦煌莫高窟。公元1036年西夏攻灭归义军后,占领瓜州、沙州,领有莫高窟。从夏景宗到夏仁宗,西夏皇帝多次下令修改莫高窟,使其更加增添了几分光辉。当时莫高窟涂绿油漆,接受中原文化与畏兀儿、吐鲁番风格。 此外,表现西夏文化的还有西夏文,又称蕃书。西夏设立蕃学和汉学,使西夏民族意识增强,百姓“通蕃汉字”,文化也增加了许多。
李元昊曾经颁布秃发令,命令全国男人三天内必须秃发,违者格杀勿论。西夏还设立蕃学和太学。史家戴锡章《西夏记》曾言:“夫西夏声明文物,诚不能与宋相匹,然观其制国书、厘官制、定新律、兴汉学、立养贤务、置博士弟子员。尊孔子为文宣帝,彬彬乎质有其文,固未尝不可与辽金比烈!” 西夏儒学的发展是一种处在儒家影响下的官僚体制与政治文化,制度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从李继迁伊始至西夏末年,历代帝王莫不学习与模仿汉制。例如李继迁时“潜设中官,尽异羌人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李德明时“大辇方舆,卤薄仪卫,一如中国制。”。西夏党项世代皇亲宗室,崇拜孔子,钦慕汉族文化。 除了崇儒尚文,还编写了一些融合和宣扬儒家学说的书籍,如《圣立义海》、《三才杂字》、《德行记》、《新集慈孝传》、《新集锦合道理》、《德事要文》等。其儒学经过夏景宗、夏毅宗、夏惠宗与夏崇宗的提倡,到夏仁宗之时出现盛况。
夏景宗在建立官制的同时设立了蕃学和汉学,作为文化培养的摇篮。 以博学多才的野利仁荣主持蕃学以重视蕃学,并于各州蕃学里设置教授,进行教学。西夏大致设立了五种学校:蕃学、国学、小学、宫学、太学。西夏建立学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人才的需要,尊孔子为文宣帝。西夏在中后期还发展科举制度,夏崇宗后期开始设童子科实行科举考试,公元1147年夏仁宗策举人,立唱名法,复设童子科。西夏后期基本以科举取士选拔官吏,不论蕃汉及宗室贵族由科举而进入仕途成为必然的途径。
西夏崇尚汉文化,但汉文创作的文学作品传世不多,大多以诗歌和谚语为主。诗歌有宫廷诗、宗教劝善诗、启蒙诗、纪事诗与史诗等几类。西夏诗歌有韵律,一般为对称结构,通常是五言或七言体,也有多言体,每一诗句的音节数目不同。比较有名的有颂扬西夏文创制者野利仁荣的《大颂诗》。史诗性的作品《夏圣根赞歌》,内容多为民间传说,遣词造句带有浓重的民谣色彩。 其中开首三句:“黑头石城漠水边,赤面父冢白河上,高弥药国在彼方”,被西夏学学者用来研究党项历史源起。另外还有赞美重建太学的《新修太学歌》,具有宫廷诗的风格。夏崇宗重视文学,本人曾作《灵芝歌》与大臣王仁忠酬唱,传为佳话。
西夏谚语对偶工整,结构严谨,字数多少不一,内容广泛地反映了西夏社会的各种面向、并涉及百姓生产、风俗与宗教等内容。着名的西夏谚语集《新集锦合辞》,是由西夏人梁德养于1176年初边、1187年由王仁持补编,共有364条, 其内容有“谚语不熟不要说话”的记载,“千千诸人”、“万万民庶”都离不开谚语,凸显出谚语对西夏人民的重要性。
西夏皇帝十分重视西夏国史的编撰工作。斡道冲于李德明时期就掌管撰修西夏国史之职,其后代亦同。夏仁宗时设置翰林学士院,命王佥、焦景颜参照宋朝编修实录的办法纂修国史,负责修《李氏实录》。1225年南院宣徽使罗世昌罢官后,撰写《夏国世次》,可惜已失。
西夏立国前夕,夏景宗为了建议属于本国的语言,派野利仁荣仿照汉字结构创建西夏文,于公元1036年颁行,又称“国书”或“蕃书”,与周围王朝往来表奏、文书,都使用西夏文。文字构成多采用类似汉字六书构造,但笔画比汉字繁多。 西夏文学家骨勒茂才认为西夏文和汉文的关系是“论末则殊,考本则同”。西夏文创制后,广泛运用在历史、法律、文学、医学着作,镌刻碑文,铸造钱币、符牌等也都使用西夏文。夏廷又设立蕃学,由野利仁荣主持,选派贵族官僚子弟翻译汉文典籍与佛教经典等。为了翻译汉夏文字,又有骨勒茂才于公元1190年所撰写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序言有西夏文和汉文两种,内容相同。谓“不学番言,则岂和番人之众;不会汉语,则岂入汉人之数。”表明本书目的在于便于西夏人和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是现今研究西夏历史的重要钥匙。
【图册资料来源 】 西夏建国,正需要巩固和发展奴隶制度,展开大规模的掳掠和镇压,保守的儒学当然完全不适合新兴的西夏国的需要。元昊和野利仁荣极力消除儒学的影响,顺应本民族的发展需要,也在文化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定仪服——元昊建国称帝,不再采用宋朝的衣冠,改穿白色窄衫,戴红里的毡帽,脑顶后垂红结绶。这是采择了吐蕃赞普和回鹘可汗的服制。文武官员的服式也有规定。文官戴戴幞头(幞音符f*),穿靴执笏,穿紫衣、绯衣,基本还是宋朝的样式。武官按照等级戴镂金、镂银和黑漆冠,穿紫衣,系涂金的银束带。平民穿青绿衣,以分别贵贱等级。
制礼乐——元昊又参用宋制,改定朝仪。每六日,官员朝见皇帝,称“常参”。九日朝见,称“起居”(问候皇帝起居)。凡吉凶、嘉宾、宗祀、燕享等,改宋九拜礼为三拜。
德明时,礼乐都照宋制。元昊对野利仁荣说:“本族风俗,以忠实为先,战斗为事。唐宋的缛(音褥r))节繁音,我很不喜欢。”元昊下令废除宋朝的五音,改为一音。
建蕃学——元昊创制西夏文字后,又命野利仁荣主持建立“蕃学”(党项学)。用西夏文字翻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书,选拔党项和汉族官僚子弟入学学习。学成之后,出题试问。学习精良,书写端正者,酌量授给官职。 西夏人大致上以佛教为主要信仰,在建国之前则是以自然崇拜为主。党项族在唐朝四川松潘地区时,就以“天”为崇拜。 当党项族迁移到陕北之后,由自然崇拜发展到对鬼神的信仰。 在建国之后,仍然崇尚多神信仰,有山神、水神、龙神、树神、土地诸神等自然神。 例如夏景宗曾“自诣西凉府祠神”。夏仁宗曾在甘州黑水河边立黑水桥碑,祭告诸神,祈求保护桥梁,平息水患。除了崇拜鬼神,党项族还崇尚巫术,并且备受重视。党项族称巫为“厮”,巫师被称为“厮乩”,是沟通人和鬼神间的桥梁,主要负责驱鬼与占卜。在战争前实行占卜以问吉凶,于战争中经常施行“杀鬼招魂”的巫术。
除了佛教以外,西夏也包容其他宗教。西夏有流传道教,例如夏景宗之子宁明就是学习道家的辟谷术而死。 《文海》解释“仙”字为“山中求道者”,“山中求长寿者”。在西夏晚期,在在沙州和甘州一带还有流传景教和伊斯兰教。例如《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敦煌(唐古忒省)与甘州有部分景教和伊斯兰教徒。 西夏的艺术文化十分多元且丰富,在绘画、书法、雕刻、舞蹈与音乐都有成就。 绘画 绘画方面,以佛教绘画流传至今,主要呈现在石窟与寺庙壁画等,现今以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最为丰富。早期学习北宋风格,后来受回鹘佛教与吐蕃藏传佛教的壁画艺术的影响,最后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线条采用铁线与兰叶描为主,辅以折芦、莼菜条;敷彩大量使用石绿打底,使画面呈独具风格的冷色调的“绿壁画”。绘画内容分别有佛教故事与说法、供养菩萨与人像以及洞窟装饰图案等,以《文殊变图》、《普贤变图》、《水月观音图》与《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图》最为有名。此外,也可在《千手千眼观世音像》内的《农耕图》、《踏碓图》、《酿酒图》与《锻铁图》中观察到西夏社会生产和生活内容。木刻版画方面,大多来自西夏文和汉文佛经中。在黑水城出土的大量佛画中,有《文殊图》、《普贤图》、《胜三世明王曼荼罗图》等等。内容浓抹重彩,色调深沉。而版画《卖肉图》和《魔鬼现世图》,描绘生动,反映出西夏绘画的深度。 书法 书法在楷书多见于写经与碑文,篆书见于碑额与官印。夏仁宗时期的翰林学士刘志直,工于书法,他用黄羊尾毫制作之笔,为时人所效法。雕塑方面十分发达,有铸铜、石雕、砖雕、木雕、竹雕、泥塑与陶瓷等。其特点比例均衡,刀法细腻,十分写实。泥塑以佛寺塑像为代表,多运用写实与艺术夸张手法,刻划现实生活的人物形象。例如夏崇宗时期修建的甘州大佛寺释迦牟尼涅槃像、敦煌莫高窟第491窟西夏供养天女彩塑等等。其他陶瓷艺术品也是刻工精细而生动。 音乐舞蹈 西夏在党项时期的乐器以琵琶、横吹,击缶为主,其中横吹即竹笛。后来接受中原音乐的文化,李德明时采用宋制制乐而逐渐繁多。夏景宗建国后,革除唐宋缛节之音,“革乐之五音为一音”。 公元1148年,夏仁宗令乐官李元儒更定音律,赐名《鼎新律》。西夏音乐十分丰富, 且设有蕃汉乐人院,夏惠宗时曾招诱汉界娼妇、乐人加入乐院,戏曲如《刘知远诸宫调》等也已经传入西夏。 西夏时期的舞蹈在碑刻和石窟壁画中留有生动的形象,富含唐宋舞蹈与蒙古舞蹈的风格。如《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碑额两侧的线刻舞伎,舞姿对称,裸身赤足,执巾佩璎,于豪放中又显出妩媚。榆林窟第3窟西夏壁画中的《乐舞图》,左右相对吸腿舞状,姿态雄健。 建筑雕塑 党项人多住毡帐。定居的屋室,只有有官爵者才得覆瓦。建国前后,大批汉人工匠来到夏国与党项工匠一起,修建了宫殿寺庙。皇帝陵墓也具有很大的规模。1972年清理的夏王陵八号陵(它被推断是夏神宗遵顼的陵墓)由阙、碑亭、月城、内城、献殿、灵台、内神墙、外神墙、角台等建筑组成。它们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展开,严格地遵从了唐、宋建筑的格式,但也显示了党项的某些民族特点及其他民族葬俗的影响。现存天祐垂圣元年(公元1050年)建造的承天寺塔(在宁夏银川)和天祐民安五年(公元1094年)重修的凉州护国寺感应塔(在甘肃武威),虽经后世重修,仍现当时建筑的宏伟。
甘州卧佛寺的大卧佛,体形魁梧,仪态庄严,是雕塑像中的杰作。夏王陵区出土的石马,通体圆雕,神态生动。王陵碑亭遗址发现的石雕人像的造形奇特,线条粗壮,面部和肢体都突出地表现出强力感。在同一地区发现的已残损的竹雕上,有庭院、松树、假山、花卉和人物,布置适宜,形态优美。
党项人从隋唐以来,盛行收继婚制,允许娶庶母、伯叔母、兄嫂、子弟妇,只是不娶同姓。富有家庭的男姓家长可以收养众多的妇女,实行多妻制。党项人旧俗,死则焚尸,名为火葬。西夏建国以后,皇室、贵族多改行土葬,并仿汉人制度修建豪侈的陵墓。

‘肆’ 历史上的西夏王朝是怎样开始的

近千年前,西夏文明消失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今天,当人们再次注目矗立于中国西部荒漠中的西夏王陵,无异于端详一块难得的西夏文明的古老化石。

西夏,在中国的历史上曾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是一个以党项民族为主体,包括汉、吐蕃、回鹘等多民族的国家政权。隋代之前,善于游牧的党项人开始崛起。不久,他们征战南北,占据了今四川、甘肃、青海及内蒙的部分地区。到了宋代,党项人与宋、辽展开了或叛或附的反复较量。1032年,党项首领李元昊立足怀远(今银川),取消宋赐赵姓(其实他们一直沿用唐赐李姓)。不久,李元昊登基称帝。

从此,西夏开始了它近200年灿烂的历史。受汉文化的影响,西夏有了自己的方块文字和历法,有一套完整的政治体系和宗教体系。可以说,这个善于征战的民族在融合了多民族文化的同时也造就了自己辉煌的文明。至今,被称为东方文化宝库的敦煌莫高窟还有专门反映西夏佛教和游牧生活的壁画。

‘伍’ 西夏是怎么建立的又是因为谁而灭亡的

西夏是唐朝分崩离析后,原来在青海放牧的人,在镇压黄巢起义立功,首领拓跋恩恭被授官为夏州节度使,赐李姓,封夏国公,统辖夏,绥,银,宥四州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地方政权

同年夏又取与宋辽平等的地位。在成吉思汗死那年灭国。即1227年亡国。从神宗英文皇帝李遵顼,一个当状元书生,博览群书,统领军事废襄宗自立皇。与蒙古宋战争却屡战屡败,斗争十三年死于1226年。早四年给次子献宗李德旺,又抗拒蒙古四年,被成吉思汗攻西夏连失数城给吓死。献宗侄李𪾢即位,又抗击一年西夏被蒙古所亡,未帝李𪾢投降被杀。西夏灭亡。

西夏是一个神秘国家政权了也用中原文化与技术也用汉式礼仪。在王安石变法后,宋国力增强,宋神宗为北宋积贫积弱开始了开边活动,由王韶主持收复了宕叠洮岷河临六州的战役,到熙宁六年(1073年)占领了熙河地区

斩获不顺蕃部人二十万人,招抚大小蕃族三十万帐也耗费了北宋朝廷巨大人力物力财力。才隔绝西夏与吐蔷的联系,从右翼边境压迫西夏。初步解决西夏对宋威胁,消除西部之患。让西夏崇宗向宋臣服。使西夏国势日益引弱微 在金朝兴起,西夏国附金金朝掌控命脉。又受蒙古崛起入侵。加上多次发产弑君内乱,经济崩溃,政治腐败敌入侵就灭亡了

‘陆’ 西夏文化的介绍

西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西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夏文字则是西夏文化中最为耀眼的明珠,放射出迷人的光彩。

‘柒’ 谁知道关于西夏的历史

西夏的起源及建立
西夏是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封建政权。

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踪到唐初。这个时候羌族中的党项族开始强大起来。其中拓跋赤辞投降唐,被赐姓李,迁其族人至庆州(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内),封为平西公。自此在此定居。唐末党项族拓跋思恭平黄巢起义有功,再次被赐姓李。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

宋初赵匡胤削藩镇的兵权,引起李氏的不满。虽然他们一开始服从宋的命令,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文字(西夏文)。1038年10月11日称帝,国号大夏。

西夏的疆域
西夏与宋辽对峙时期疆域图(点击放大图片)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统治范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员辽阔

西夏的经济
西夏瓷器欣赏西夏处西凉地区,是游牧民族,经济并不发达.西夏经济的来源是靠侵占宋的土地而成的.西夏在太祖(李继迁)时期占领了宋的灵州(今宁夏灵武)和兴州(今宁夏银川)等地,又向西占领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和瓜州(今甘肃安西)等地.这些地区丰饶五谷,经常种植蔬菜,水果和粮食.党项人在这个广阔的农田里耕作,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西夏经济的发展.并且,西夏长期与汉人杂居,农业技术也达到很高水平。史书曰:“耕稼之事,略与汉同”。

西夏本来没有瓷器,瓷器靠掠夺宋人来获得.宋夏庆历和议以后,西夏与汉族人民交往的同时学会了制瓷技术。西夏毅宗时期,西夏开始兴建瓷窑,开始生产自己的瓷器,发展制瓷业。西夏的制瓷中心位于"塞上江南"银川平原.其瓷器既吸收中原地区的优点,也有本民族的特点如淳厚朴实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西夏瓷器。西夏瓷器还远销到海外。

西夏崇宗、仁宗时期,西夏经济大大的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起来,四方的物品会集到兴庆,进入了西夏经济最鼎盛的时期。

西夏的文化
西夏本是游牧民族,佛教东传甘肃以后,西夏内部开始创造独有的佛教艺术文化。内蒙古鄂托克旗的百眼窑石窟寺,是西夏佛教壁画艺术的宝库。在额济纳旗黑城、绿城子中发现的西夏文佛经、释迦佛塔、彩塑观音像等,是荒漠的重大发现。

另外,我们还不得不提起敦煌莫高窟。大庆二年(1036年),西夏人消灭瓜莎归义军,开始统辖敦煌地区。此时西夏将自己的民族特色融入莫高窟中,使其更加增添了几分光辉。从景宗到仁宗,西夏皇帝多次下令修改莫高窟。当时莫高窟涂绿油漆,接受了几分中原文化,还有一些畏兀儿、吐鲁番风格。西夏将自己强悍的民族精神和别具一格的文化也让这座佛教建筑显得更加光辉灿烂。

此外,表现西夏文化的还有西夏文,又称蕃书。西夏设立蕃字院和汉字院,使西夏民族意识增强,百姓“通蕃汉字”,文化也增加了许多。

西夏还设立蕃学和太学。

西夏的统治

西夏初期及中期
西夏建国后采取联辽抗宋的战略不断入侵宋边境。夏宋之间的战争一直到1044年才平息。宋承认夏的割据地位,夏对宋称臣。另外宋每年“赐”夏若干财物。但同年夏与辽之间又爆发了战争。夏取得了与宋,辽平等的地位。

李元昊死后,他不满2岁的儿子李谅祚成为皇帝,由其母没藏氏专政。辽攻西夏,夏大败,向辽称臣。李谅祚子李秉常即位后被其母梁氏幽禁。1063年吐蕃禹藏花麻归夏。梁氏又发动与宋的战争。失败后被迫让权于李秉常。李秉常死后他三岁的儿子李干顺即位,梁氏再揽大权。重新发动与宋和辽的战争。李干顺亲政后采取依附辽,于宋修和的策略。战争逐年减少,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115年金朝立国,开始对辽的进攻。1123年辽天祚皇帝兵败逃到西夏。同时金使到西夏劝李干顺将辽帝擒拿送往金,以保障西夏不被金攻击。李干顺看到辽灭已不可挽回,答应了金的条件。从此西夏归服金。

金灭北宋时西夏随其尾迹而入,获得了数千里的土地。

李干顺死后其子李仁孝即位,西夏境内发生了强大的饥荒和地震,民不聊生,以此发生了巨大的人民起义。李仁孝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从桓宗到神宗
李仁孝死后,其子李纯佑即位,政治腐败,国势日益衰落。1206年他的表兄弟李安全篡位,杀李纯佑。李安全改变了与依附金的政策,开始依附此时不断强大起来的蒙古族。他发动了与金长达十多年的战争,使两个国家被削弱,而且,他统治时期,西夏百姓十分贫困,军队非常衰弱,政治腐败到极点,而李安全自己却十分腐败,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四处怨声载道。再说李安全附蒙抗金的策略并没有给他带来蒙古的友好。早在1205年蒙古就开始进攻西夏。至1209年蒙古三次出征西夏。夏无以抵挡。1211年西夏内部发生宫廷政变,李遵顼篡位,李遵顼仍然保持着襄宗(李安全)的作风,西夏政治更加腐败。1216年西夏因不肯派兵帮助成吉思汗西征,触怒了蒙古,次年蒙古第四次进攻西夏。1223年,由于李遵顼声称自己不愿做亡国之君,便让位给太子李德旺。

西夏灭亡
西夏在襄宗、神宗一再的腐败下,终于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尽管献宗李德旺是治国之才,仍然挽不回西夏政权覆灭命运。李德旺打算趁成吉思汗西征之际抗击蒙古。不料机密泄露,1224年蒙古攻克银川。李德旺向蒙古投降,送人质,才得免灭国。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胜后又开始对西夏的进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𪾢被推为皇帝。1227年李𪾢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时已死,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𪾢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遗嘱被杀,党项族也被灭族。西夏灭亡。

西夏军队编制
最小单位是 抄 每抄由三人组成,主力一人,辅主一人,负担一人。

‘捌’ 西夏是什么民族呢

主要民族有党项族、汉族、回鹘族与吐蕃族等。

西夏人大都身材修长高大,充分表现出党项羌人粗犷、剽悍、豪爽的民族性格。社会等级分明,以日常服饰礼仪区分。

西夏文化深受汉族河陇文化及吐蕃、回鹘文化的影响。并且积极吸收汉族文化与典章制度。发展儒学,宏扬佛学,形成具儒家典章制度的佛教王国。

然而也是崇尚儒学汉法的帝国,立国前积极汉化;虽然夏景宗为了维护本身文化而提倡党项、吐蕃与回鹘文化,并且创立西夏文、立番官、建番俗等措施;但自夏毅宗到夏仁宗后,西夏已经由番汉同行转为普遍汉化。

西夏对于回鹘、吐蕃等少数民族采取怀柔与招抚的方式,似乎比宋朝还要好。例如西使城(今甘肃定西西南)吐蕃首领禹藏花麻不愿降宋朝,又受到宋军王韶的攻掠。夏毅宗立即派兵支援,将宗女嫁给他。禹藏花麻遂把西使城及兰州献给西夏。

人口数量

关于西夏人口的变化,各家说法不同。根据《中国人口史》赵文林与谢淑君的版本推算,西夏人口峰值在1038年,243万人,后因西夏和辽朝、北宋陆续发生战争而不断减少,战争停止后又缓慢回升。

1069年,西夏建国后的人口峰值,230万人,后又因为战争不断减少。最后在1131年至1210年年间,人口一直维持在120万左右。

而《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的版本推算,西夏人口的峰值在夏景宗超过300万。1127年后,西夏人口一直未超过300万。根据《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吴松弟的版本推算,西夏人口的峰值在1100年夏崇宗时期,大约300万人。

西夏人口密度低于北宋各路与唐朝各道的人口密度,然而比唐朝的陇右道高。这是因为西夏领土大多是由沙漠组成,适居范围不大,在加上西夏采取全民皆兵的制度,因连年战事不断,人口消耗不少。

‘玖’ 西夏文字已成死亡文字,西夏文字有着怎样的历史

随着我们对西夏王朝的深入了解,以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政权创造的璀璨的西夏文明也开始不断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的西夏文字便如同茫茫苍穹中划过的流星,在释放出一束耀眼的光芒之后消失在历史的夜空中,成为一种死亡文字,为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应该说对于西夏文的构造、文字和字意的研究,是从西夏碑面世到额济纳旗发现西夏文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后才真正开始的, 在研究西夏文化的过程中,由于西夏文物资料遗失无几,只有少量的石刻瓦砾保存下来,较为完整的实物很少,因此作为西夏文与汉字合璧的西夏《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后世的研究者们正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着这个被历史遗忘的神秘王朝的踪迹。

‘拾’ 西夏的历史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其创建者为夏景宗李元昊。
党项族原属于羌族的一支,居地在今青海东南部黄河曲一带。从唐末,经五代到北宋,党项拓跋氏均以中原王朝节度使的身分统辖以夏州(今陕西横山)为中心的五州之地。经过李继迁(元昊之祖父)、李德明(元昊之父)两代人的艰苦努力,实施依辽和宋、用兵吐蕃与回鹘的战略,向西发展占领西凉府(今甘肃武威)、甘州(今甘肃张掖北)、瓜州(今甘肃安西东)等州,控制了河西走廊,为李元昊的称帝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李德明死,李元昊继位,不再接受封号,废除唐、宋所赐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号“兀卒”(青天子)。随后,李元昊实行变发式、定服饰、造文字、简礼仪、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并升兴州为兴庆府,扩建宫城,准备建国称帝。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他开始不断向宋发动攻势,在府州(今山西府谷)、环州(今甘肃环县)、庆州(今甘肃庆阳)等地击败宋军。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疆域,东临黄河,西界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小方盘城),南接萧关(今甘肃环县北),北抵大漠。盛时辖地二十二州,包括今宁夏及陕西北部、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西夏共历十帝,前后一百九十年。与辽、北宋及金、南宋先后鼎立。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响很大,官制的设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地方行政编制分州、县两级,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国防要地有时也设郡、府。
西夏的军事制度是在党项的部落兵制的基础上吸取宋制而发展起来的。枢密院是西夏最高的军事统御机构,下设诸司。军队由中央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中央侍卫军包括“质子军”、皇帝卫队和京师卫戍部队。“质子军”人数约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选拔善于骑射者组成的一支卫戍部队,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号称“御围内六班直”,分三番宿卫。另有皇帝亲信卫队3000人,是从境内各军中精选出来的强勇之士组成,皆为重甲骑兵,分为十队,每队三百人,随皇帝出入作战。京城地区还屯驻一支训练有素的卫戍部队,共2.5万人,装备优良,是中央侍卫军的主力。擒生军人数约十万,是西夏的精锐部队。主要任务是承担攻坚和机动作战。因在战斗中生擒敌军为奴隶,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军由各监军司所辖,共有50万人,军兵种主要是骑兵和步兵两种。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时不脱离生产,战时参加战斗。
党项族原来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狩猎,通过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到西夏建国时,农业生产已成为西夏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西夏建国后,景宗李元昊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并亲自主持修筑了从今青铜峡至平罗的灌渠,世称“昊王渠”或“李王渠”。以后,兴庆府、灵州一带,一直是西夏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西夏统治者也较重视畜牧业生产。国家专门设立群牧司负责畜牧业的管理。西夏的畜牧地区主要分布在横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带,牧养的牲畜以羊、马、驼、牛为主,还有驴、骡、猪等。由于农、牧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西夏的冶炼、采盐制盐、砖瓦、陶瓷、纺织、造纸、印刷、酿造、金银木器制作等手工业生产也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在西夏统治者的倡导下,党项族是同时期接受汉文化较多的一个民族。可以说,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西夏于末帝宝义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灭。

阅读全文

与西夏文化是怎么来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2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