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原始社会三个时期的文化地点有哪些
中国(旧、中、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早期泛称旧石器时代。从距今260万年延续到1万多年以前,相当于地质年代的整个更新世。 )
早期:西侯度文化、元谋人石器、匼河文化、蓝田人文化以及东谷坨文化(见东谷坨遗址)。
中期:山西襄汾发现的丁村文化(见丁村遗址)
晚期:在华北,重要代表有萨拉乌苏遗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遗址、山顶洞遗址(见山顶洞人)等;在东北,重要遗址有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和黑龙江哈尔滨阎家岗遗址等。 在南方,这一时期出现了几个区域性文化,如以四川省汉源县富林遗址命名的富林文化类型,以重庆市铜梁县张二塘遗址为代表的铜梁文化类型,以及最初在贵州省兴义市猫猫洞遗址发现的猫猫洞文化类型。
中石器时代(距今15 000~10 000年至8 000年,以石片石器和细石器为代表工具,石器已小型化。)
中国发现的中石器时代遗存,已知有陕西大荔沙苑(中石器到新石器早期)、河南许昌灵井(中石器时代早期)和山西沁水下川 (旧石器晚期到中石器时代)等。
新石器时代(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早期:以河北徐水南庄头、江西万年仙人洞及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为代表。
中期:以内蒙古赤峰红山后、河南渑池仰韶村、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为代表。
晚期:以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山东日照两城镇、河南洛阳王湾、山西襄汾陶寺、甘肃临兆马家窑、湖北京山屈家岭湖北天门石家河、浙江余杭良渚遗址为代表。
② 今天的鄂尔多斯东胜区是古代的时候哪个国家的地方
就是它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萨拉乌苏文化、青铜文化源远流长。早在7万年前,“河套人”就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1457年—1464年(明朝天顺)年间,蒙古鄂尔多斯部驻牧河套,始称鄂尔多斯;1648年(清朝顺治六年),鄂尔多斯各旗会盟王爱召,形成伊克昭盟;2001年,撤盟设地级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自然资源富集,拥有各类矿藏50多种,其中煤炭已探明储量1676亿吨,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天然气探明储量800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温暖全世界”的鄂尔多斯品牌服饰从这里走向世界,羊绒制品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世界的四分之一,已经成为中国绒城,世界羊绒产业中心。鄂尔多斯文化艺术璀璨,是世界蒙古族传统礼仪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其中“鄂尔多斯婚礼”和“成吉思汗祭祀”以其独特的魅力载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③ 萨拉乌苏文化的遗址在哪里
在鄂尔多斯草原南端,有一条蜿蜒的河流,它源于陕西西北定边县境内,流经内蒙古鄂托克旗、乌审旗,然后从八吐湾村东折流入陕北境内,与响水河汇合后向东南方向流入黄河的支流无定河。在地层松散的毛乌素沙漠上,冲刷出一条宽阔幽深的“U”字形河谷。这条河流就被称为萨拉乌苏河。
英文:Sjara-osso-gol 萨拉乌苏,蒙语的意思是黄色的水,由此可知这里的河水终年浑黄;在河的两岸长满了摇曳多姿的红柳,所以人们也称这条河为“红柳河”。就是在这条河流一带,曾经是古老而灿烂的鄂尔多斯文明的发祥地。 1922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地质生物学家桑志华,首次在这里发现了一颗“河套人”的门齿化石,此后我国考古学家又多次亲临实地考察。发掘出的大量文物证明,早在35000年前,“河套人”就在这里生活着。而“河套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现在被称为“萨拉乌苏文化”。经过对地质、动物化石和石器的综合分析研究,萨拉乌苏文化被认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萨拉乌苏文化遗址主要在乌审旗的大沟湾村和滴哨沟湾村。 在大沟湾村发现了一处灰烬遗迹,遗迹呈椭圆形,长宽约为1—2米,灰烬中部下限,呈一盆底形洼坑。洼坑附近发现了三十多块破碎的动物烧骨,由此可见这是人类举火烧食野兽之处。同时在大沟湾村还采集到一、二百件石器,这些石器器形比较小,主要有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等。尤以圆头刮削器、小雕刻器和楔形石核较为典型。这些石器虽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细石器有严格区别,但遗址中发现了柱状石核,说明有细石器的存在。萨拉乌苏文化的石器与比他早的北京人文化、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以及比他略晚的山西朔县峙峪文化、河南安阳小南海文化的石器,有许多方面的相同之处。说明他们在文化传统上都属于“周口店第一地点(北京人遗址)—峙峪系”,也说明萨拉乌苏文化与内地有密切的关系。 “河套人”化石到目前为止共出土二十三件,它们包括:1956年在内蒙古乌审旗滴哨沟湾村采集到的一段残右顶骨、一段左股骨;1960年在乌审旗大沟湾村发现的一块顶骨化石;1978—1980年,获得的顶骨、额骨、枕骨、下颌骨、股骨、胫骨、腓骨和肩胛骨等十九件化石,其中出自晚更新世原生地层的有六件;还有1922年发现的幼童门齿化石。通过对“河套人”化石的研究表明,他们生活在距今3.5年到5万年左右。他们的特征已接近现代人,但仍保留了一些原始性,如头骨骨壁较厚,骨缝简单,颌骨粗壮,股骨臂较厚,髓腔较小,这些原始性表明,“河套人”属于晚期智人。根据“河套人”的门齿和头部化石特征来看,它与现代的蒙古人种(黄种人)相近。 在萨拉乌苏河河畔同时发掘出土的还有许多哺乳动物化石残片,如犀牛头骨和牙齿化石、原始牛马肋骨化石、象骨象牙化石,另外还有很多动物腿骨化石残片等。依据动物化石记录:萨拉乌苏组动物群主要有:1、纳玛古菱齿象——这是一类身体巨大,门齿略有弯曲的古象,与现代象相似,在鄂尔多斯发现的门齿化石长达2.4—3米左右。2、披毛犀——体外披长毛的犀牛,这类化石在鄂尔多斯这个时期的地层中发现最多且分布较广,本世纪20年代在萨拉乌苏河曾发现一具相当完整的披毛犀化石骨架。3、河套大角鹿——这种鹿个体高大,身躯粗壮,最特殊的是鹿角眉枝扩展,呈扁平扇状,几乎与头骨垂直,主枝为开阔的掌状而高耸于眉枝之上。这在鹿类中是独一无二的。4、王氏水牛——它是为了纪念发现者蒙古族农民王顺而命名的,这种水牛牛角较为独特,横切面呈三角形。5、诺氏驼——这种驼比现代驼头骨粗壮,个体高大,它是萨拉乌苏动物群中特有的古动物之一。6、鬣狗与老虎——在食肉类中,这类化石发现最多,在萨拉乌苏河的杨四湾一带,发现了一具第四纪虎化石中稀有的虎的后半身骨架。 萨拉乌苏动物群化石至少有45种以上,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化石之乡”。这些萨拉乌苏文化遗物和共存的动物群表明,萨拉乌苏河一带,曾经有很多的淡水湖,那里水草和森林茂盛,成群的动物活跃其间。生活在河湖两岸的“河套人”就是在这样水草丰茂的地方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为人类的历史的发展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④ 萨拉乌苏历史故事
萨拉乌苏在鄂尔多斯草原南端,有一条蜿蜒的河流,它源于陕西西北定边县境内,流经内蒙古鄂托克旗、乌审旗,然后从八吐湾村东折流入陕北境内,与响水河汇合后向东南方向流入黄河的支流无定河。在地层松散的毛乌素沙漠上,冲刷出一条宽阔幽深的“U”字形河谷。这条河流就被称为萨拉乌苏河。
英文:Sjara-osso-gol 萨拉乌苏,蒙语的意思是黄色的水,由此可知这里的河水终年浑黄;在河的两岸长满了摇曳多姿的红柳,所以人们也称这条河为“红柳河”。就是在这条河流一带,曾经是古老而灿烂的鄂尔多斯文明的发祥地。 1922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地质生物学家桑志华,首次在这里发现了一颗“河套人”的门齿化石,此后我国考古学家又多次亲临实地考察。发掘出的大量文物证明,早在35000年前,“河套人”就在这里生活着。而“河套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现在被称为“萨拉乌苏文化”。经过对地质、动物化石和石器的综合分析研究,萨拉乌苏文化被认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萨拉乌苏文化遗址主要在乌审旗的大沟湾村和滴哨沟湾村。 在大沟湾村发现了一处灰烬遗迹,遗迹呈椭圆形,长宽约为1—2米,灰烬中部下限,呈一盆底形洼坑。洼坑附近发现了三十多块破碎的动物烧骨,由此可见这是人类举火烧食野兽之处。同时在大沟湾村还采集到一、二百件石器,这些石器器形比较小,主要有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等。尤以圆头刮削器、小雕刻器和楔形石核较为典型。这些石器虽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细石器有严格区别,但遗址中发现了柱状石核,说明有细石器的存在。萨拉乌苏文化的石器与比他早的北京人文化、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以及比他略晚的山西朔县峙峪文化、河南安阳小南海文化的石器,有许多方面的相同之处。说明他们在文化传统上都属于“周口店第一地点(北京人遗址)—峙峪系”,也说明萨拉乌苏文化与内地有密切的关系。 “河套人”化石到目前为止共出土二十三件,它们包括:1956年在内蒙古乌审旗滴哨沟湾村采集到的一段残右顶骨、一段左股骨;1960年在乌审旗大沟湾村发现的一块顶骨化石;1978—1980年,获得的顶骨、额骨、枕骨、下颌骨、股骨、胫骨、腓骨和肩胛骨等十九件化石,其中出自晚更新世原生地层的有六件;还有1922年发现的幼童门齿化石。通过对“河套人”化石的研究表明,他们生活在距今3.5年到5万年左右。他们的特征已接近现代人,但仍保留了一些原始性,如头骨骨壁较厚,骨缝简单,颌骨粗壮,股骨臂较厚,髓腔较小,这些原始性表明,“河套人”属于晚期智人。根据“河套人”的门齿和头部化石特征来看,它与现代的蒙古人种(黄种人)相近。 在萨拉乌苏河河畔同时发掘出土的还有许多哺乳动物化石残片,如犀牛头骨和牙齿化石、原始牛马肋骨化石、象骨象牙化石,另外还有很多动物腿骨化石残片等。依据动物化石记录:萨拉乌苏组动物群主要有:1、纳玛古菱齿象——这是一类身体巨大,门齿略有弯曲的古象,与现代象相似,在鄂尔多斯发现的门齿化石长达2.4—3米左右。2、披毛犀——体外披长毛的犀牛,这类化石在鄂尔多斯这个时期的地层中发现最多且分布较广,本世纪20年代在萨拉乌苏河曾发现一具相当完整的披毛犀化石骨架。3、河套大角鹿——这种鹿个体高大,身躯粗壮,最特殊的是鹿角眉枝扩展,呈扁平扇状,几乎与头骨垂直,主枝为开阔的掌状而高耸于眉枝之上。这在鹿类中是独一无二的。4、王氏水牛——它是为了纪念发现者蒙古族农民王顺而命名的,这种水牛牛角较为独特,横切面呈三角形。5、诺氏驼——这种驼比现代驼头骨粗壮,个体高大,它是萨拉乌苏动物群中特有的古动物之一。6、鬣狗与老虎——在食肉类中,这类化石发现最多,在萨拉乌苏河的杨四湾一带,发现了一具第四纪虎化石中稀有的虎的后半身骨架。 萨拉乌苏动物群化石至少有45种以上,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化石之乡”。这些萨拉乌苏文化遗物和共存的动物群表明,萨拉乌苏河一带,曾经有很多的淡水湖,那里水草和森林茂盛,成群的动物活跃其间。生活在河湖两岸的“河套人”就是在这样水草丰茂的地方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为人类的历史的发展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⑤ 萨拉乌苏文化遗址的发现过程
1922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地质生物学家桑志华和德日进等人发现并且发觉了这个文化遗址。其中有一颗石化程度很深的人的左上外侧门齿,经加拿大人步达生研究,定名为“ordos tooth”。40年代,我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将其译作“河套人”,并称这一旧石器时代文化为“河套文化”。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考古学者继续对这一地区进行考察,相继又有许多新的发现,最后将这一文化遗址定名为“萨拉乌苏文化”。此后我国考古学家又多次亲临实地考察。发掘出的大量文物证明,早在35000年前,“河套人”就在这里生活着。而“河套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现在被称为“萨拉乌苏文化”。经过对地质、动物化石和石器的综合分析研究,萨拉乌苏文化被认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⑥ 鄂尔多斯简介
一、鄂尔多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毗邻晋陕宁三省区。鄂尔多斯市辖七旗一区,“鄂尔多斯”为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东部、北部和西部分别与呼和浩特市、山西省忻州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盟隔河相望;南部与陕西省榆林市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7°35′24″-40°51′40〞,东经106°42′40〞-111°27′20〞。东西长约400千米,南北宽约340千米。总面积86752平方千米。
二、鄂尔多斯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18个典型地区之一,也是内蒙古的经济新兴城市,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被自治区政府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鄂尔多斯是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最具创新力城市、全国生态园林城市、排名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全国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
三、鄂尔多斯辖1个市辖区和7个旗。
市辖区:东胜区
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
⑦ 内蒙古萨拉乌苏在哪里员那个旗的
摘要 亲,萨拉乌苏文化遗址景区
⑧ 萨拉乌苏文化遗址的人类遗迹
萨拉乌苏文化遗址主要在乌审旗的大沟湾村和滴哨沟湾村。
在大沟湾村发现了一处灰烬遗迹,遗迹呈椭圆形,长宽约为1—2米,灰烬中部下限,呈一盆底形洼坑。洼坑附近发现了三十多块破碎的动物烧骨,由此可见这是人类举火烧食野兽之处。同时在大沟湾村还采集到一、二百件石器,这些石器器形比较小,主要有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等。尤以圆头刮削器、小雕刻器和楔形石核较为典型。这些石器虽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细石器有严格区别,但遗址中发现了柱状石核,说明有细石器的存在。萨拉乌苏文化的石器与比他早的北京人文化、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以及比他略晚的山西朔县峙峪文化、河南安阳小南海文化的石器,有许多方面的相同之处。说明他们在文化传统上都属于“周口店第一地点(北京人遗址)—峙峪系”,也说明萨拉乌苏文化与内地有密切的关系。
“河套人”化石到目前为止共出土23件,它们包括:1956年在内蒙古乌审旗滴哨沟湾村采集到的一段残右顶骨、一段左股骨;1960年在乌审旗大沟湾村发现的一块顶骨化石;1978—1980年,获得的顶骨、额骨、枕骨、下颌骨、股骨、胫骨、腓骨和肩胛骨等19件化石,其中出自晚更新世原生地层的有6件;还有1922年发现的幼童门齿化石。通过对“河套人”化石的热释光最新研究表明,河套人生活在距今7万年到10万年左右。他们基本特征已接近现代人,但仍保留了一些原始性,如头骨骨壁较厚,骨缝简单,颌骨粗壮,股骨臂较厚,髓腔较小,这些原始性表明,“河套人”属于晚期智人。根据“河套人”的门齿和头部化石特征来看,它与现代的蒙古人种(黄种人)相近。
⑨ 河套文化与蒙元文化是什么关系
这是两个不同时期的中华文化。
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创造了八思巴文,用这种蒙古新字,可以拼写其它各民族的不同文字。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河套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20 年代初发现于河套南部内蒙萨拉乌苏河(即红柳河)沿岸一带,前后共发现"河套人"化石23 块,以及大量以细小石器为特征的文化遗物;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文化年代距今约3 一5 万年,是中国境内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文化之一。原与宁夏银川水洞沟发现的旧石器文化统称河套文化,定为旧石器时代中期,后将"河套人"创造的物质文化称为"萨拉乌苏文化",或称"大沟湾文化"。另一个单独命名为"水洞沟文化",也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⑩ 根据考古学理论, 史前远古时代的发展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史前时代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其划分依据是使用石器种类的不同。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中国代表遗址有:早期:山西芮城西侯度文化、云南元谋人文化、陕西蓝田人文化、北京人文化、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等;中期:山西襄汾丁村文化、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等;晚期: 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数量增多,文化遗物更加丰富,技术有明显进步,文化类型也更加多样。如内蒙古萨拉乌苏遗址、山西朔县峙峪文化、北京山顶洞遗址、宁夏灵武水洞沟文化、山西沁水下川文化、河北阳原虎头梁文化、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黑龙江哈尔滨阎家岗遗址、四川汉源富林文化、重庆铜梁铜梁文化、贵州兴义猫猫洞文化等。 新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从距今约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中国代表遗址有:早期: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华南的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等;中期:约公元前7000~前5000年,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等;晚期:约公元前5000~前3500年,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陕西半坡文化、姜寨遗址、浙江河姆渡文化、四川巫山大溪文化等;铜石并用时代:最后一期是铜石并用时代(也可不归入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3500~前2000年。如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山东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湖南澧县城头山城址等。 实际上,石器时代年代划分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陆续出土的一系列遗址以及根据这些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我上面列举了一些,肯定是不完全的,你可以通过进一步阅读来深入了解,再为你推荐四本书吧:张之恒、黄建秋、吴建民:《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希望您能从中了解更多史前时代的考古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