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红山文化在何处,有什么特殊之处
红山文化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乡,红山文化令人瞩目之处,一个是它独具特色的“坛”、“庙”、“冢”;另一个则是在墓冢中大量出现的精美玉器。
2. 红山文化是怎么样的
红山文化是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一支新石器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关于红山文化的认识历经曲折,最初发现时只不过当做一种普通的地域文化,以彩陶“之”字形纹陶、细石器和石质掘土工具为基本特征,没有什么太突出的看点。时间步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起西辽河流域,南到大凌河流域、渤海湾北岸,并延伸到燕山以南的区域内都发现了许多红山文化的典型遗址,也涌现出了大量区别于以往普通遗存的重要发现——女神庙、积石冢、祭坛及大量随葬的精美玉器,从而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于红山文化性质与地位的认识,大家开始把目光集中于红山文化,关注它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构成和发达的史前文明。
红山文化的重要发现都与原始宗教有关,最能反映当时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发展程度。在辽西凌源牛河梁和喀左东山嘴遗址,与原始宗教相关的设施层出不穷,非常有代表性。牛河梁遗址绵延10余公里的多道黄土山梁上,有规律地分布着女神庙、积石冢群和祭坛等大型遗迹,并由它们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宗教祭祀群,其场面之大、设施之全、等级之高,在史前时期是不多见的。
玉龟女神庙位于牛河梁主梁的北山丘顶部南侧的一处平缓坡地上,平面为“亚”字形,面积75平方米,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构成,半地穴式的土木结构。多室建筑南北总长18.4米,东西宽在7米以上,结构比较复杂,包含一个主室和几个相连的侧室和前后室等。单室建筑长6米,宽3米左右,结构比多室简单。在女神庙内发现了红陶彩绘的壁画和祭器残块以及泥塑的熊爪、鹰爪和鸟翅等,并出土了具有绝高艺术性的泥塑人物群像,皆为女性。已发现的人像残块有头部、肩部、胸部、手臂、腿部以及鼻和耳等,分属6个不同的个体,与真人大小接近,位于主室中心的大鼻、大耳竟为真人的三倍大小。特别是这里出土了一尊与真人大小相当的彩色头像,高22.5厘米,出土时呈鲜红色,眼眶、面颊尤其鲜艳,唇部涂朱。头像虽然缺了半边耳朵,但造型依旧十分传神,嘴角微微上翘,脸颊随着上下唇的翘张而微显笑态,流露出一种神秘感。眼球的处理更为精妙,在凹陷的眼窝里嵌入两个淡青色的圆玉片,使日艮睛显得炯炯有神。头像眉骨、颧骨很高,具有典型的东亚蒙古人种特征,应是依据蒙古人种女性艺术夸张神化而产生的女神形象。
积石冢环绕女神庙而建,散布于各个山头,分为多个把点,多选择在高度适中的岗丘顶部,一般是一个山冈一处石冢,积石冢平而形状分为圆形、方形两种,以石板搭建成坟墓,墓室、墓盖、墓底、墓界均为石板,边缘垒砌规整。每一处积石冢群均是小墓围绕中心大墓,四周又砌筑石墙以为框界,一个家内一般只有一个中心大墓,均居于冢的中心部位,与小墓之间形成明显的主从关系。大墓上积石封土,形成高耸的山头,在山岗之巅层层迭起,具有后世帝王陵般的气势。大墓墓主皆为男性,其随葬品亦明显多于周边小墓。除了玉器以外,一般不随葬其他的物品。陶器多摆放在冢上,是一种红色的筒形器,不是实用器,都没有底部,被成排地竖立放置在冢周围的一圈台阶上,与丧葬仪式或墓上祭祀活动有关。
祭坛是积石冢的附属设施,在牛河梁遗址祭坛是积石冢内由石桩围成叠起的圆坛,形成三圈三层的结构。在东山嘴遗址,祭坛坐北朝南,南北长60米,东西宽40米,南端为空旷的场坪,中央为卵石铺砌的圆台,北侧为一方形的祭坛,分内外两重,内置许多密排立置的长条列石相聚成组。祭坛遗址内出土有残破陶祭器、女性裸体陶塑像、石器、玉器等,并发现大片红烧土面,是一处由祭场、祭台、祭坛组成的大型露天式宗教礼仪活动场所。
红山文化的另一独特之处是有大量精美的玉器。首先是墓中只随葬玉器,这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中普遍随葬有陶器迥然不同;其次是玉器在墓葬中的位置比较固定,同种器物常成对出现,左右对称,充分反映出浓厚的宗教祭祀色彩。墓葬玉器除常见的玉镯、玉箍、玉璧等之外,还有玉龟、玉蚕、玉凤等动物造型,勾云形玉佩是其代表性的玉器种类,而最为夺目的亮点,则是玉龙。玉龙大体可分两类,一类半圆形,体形细瘦,长鬃飘飞,形似英文字母“C”,称“C形龙”,另一类呈环形,环体肥厚,形象似猪,头部肥大,双耳饱满,嘴和鼻梁上有活灵活现的皱纹,两只圆圆的大眼睛微微突起,称“玉猪龙”。玉猪龙也是中国龙文化最早的形象起源。在红山文化中极其罕见,在一些大墓中也只有一两件,且置于墓主的胸前,显得非常珍视,不应是一般人所有,也不是一种简单的装饰品,而更像一种图腾物,可能是红山文化先民们的族徽。
红山文化女神庙是中国最早的神殿,其规模和组合形式表明它不会是一个民族或部落所能拥有,而只能是为整个文化共同体所共有。牛河梁又正处于红山文化分布区内四通八达的中心地带,它应是该文化一处高层次的聚落中心。女神庙里的女神像,以真人为依据塑造而成,比例适中又极富表情,供奉的可能是一位代表生殖繁衍的“母性之神”。更有人认为她就是红山人的女祖。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历程中精彩的前奏,其玉器不仅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以玉为佩、以玉为祭、以玉为葬等哲学观念,因此,红山文化又被称为“远古玉器中心”。
3. 什么是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经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体为5500年前。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在石器中烟叶形、草履形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是富有特征的农耕工具,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
(3)红山是哪个地方特色文化扩展阅读:
历史价值: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
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
4. 赤峰红山文化的特点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赤峰红山的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有方形半地穴式房屋,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其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很高水平,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常见,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因赤峰境内多有龙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先民应为龙的传人。
5. 中国的红山文化在哪里
概述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多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
6. 中国的红山文化在哪里
中国的红山文化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
红山文化是位于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距今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是中国已知出现最早的文明。主要分布在热河地区(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热河省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6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末在辽西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对辽宁凌源、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13年,赤峰市与朝阳市宣布将联合对红山文化进行申遗。
7. 什么是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郊的红山而得名。它的分布面积之广,是绝对能让你震惊的,它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以及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历史之悠久,距今已有五千年到六千年,而它延续了足足有两千多年。红山文化,可以说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之一。
红山文化是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它的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红山文化的晚期逐渐父系氏族过渡。红山文化时期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还有饲养业,如猪、牛、羊等,狩猎、渔猎。在石器中烟叶形、草履形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是富有特征的农耕工具,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而在同时期细石器工具发达,细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镞等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