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除了蓝天、草原、牛羊,还有哪些符号能代表蒙古文化
很多人都向往蒙古大草原,因为喜欢在平原上奔跑,那样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无聊的时候可以放羊放牛,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谈起内蒙古,除了蓝天、草原、牛羊,还有哪些符号能代表蒙古文化呢?我认为还有蒙古包、成吉思汗、蒙古文等可以代表蒙古文化,当然还有他们的服饰也是蒙古文化的体现,下面我们来详细的分析一下吧。
最后一般对于蒙古族来说,他们都有各自的语言,比如蒙古文就是他们文化的象征。蒙古文是他们用蒙古语拼写出来的文字,一般说出来的话外人都难以听懂。谈及到蒙古文,这是世界上目前最少的文字之一,蒙古文是他们交流的语言,也是它们生命力的重要象征,更是蒙古文化的标志。
‘贰’ 内蒙古自治区有哪些非遗项目 请给我列举一二 非常感谢!
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
荣列榜中。
呼麦
呼麦是蒙古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又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
2006年,蒙古族呼麦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蒙古族呼麦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它的造型、制作材料,还是它的音质音色、音乐表现风格和演奏方法,均体现着蒙古族的性格内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历史形态,表达着蒙古族对自然宇宙哲学性的思考和体悟。
蒙古族马头琴历史悠久,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马头琴就己存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马头琴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这些流派又与蒙古族内部和外部的聚散离合以及历史变迁密切相关。
2006年,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盛会。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就举行过盛大的那达慕。镌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1225年,为庆祝蒙古军西征胜利,曾举行盛大的那达慕。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登基时也举行过那达慕。到元、明朝时,射箭、赛马、摔跤(蒙古族传统的男儿三技)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清代,那达慕逐步形成由官方定期举行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旗、盟为单位,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习至今。那达慕大会多半选择在牧草茂盛、马羊肥壮的七、八月份举行。现代那达慕除举行传统的“男儿三技”、蒙古象棋等赛事外,还增加了文艺演出和建设成就展示、商贸物资交流等内容。
那达慕在蒙古草原上流传和发展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那达慕上的各项活动是力与美的显现、体能和智慧的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全面地展示了草原人民的综合素质。那达慕也是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娱乐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成为蒙古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具有广泛、厚重的文化内涵,深刻反映了蒙古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2006年,那达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吉思汗祭典
成吉思汗祭典是窝阔台汗为了让毡帐百姓永世纪念成吉思汗的盖世功勋而创建的祭奠活动,到忽必烈时正式颁发圣旨,规定了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种祭礼。经过近800年的延续,已经形成了包括四季大宴、八白宫祭奠、祭天、苏力德祭祀等内容的颇具蒙古族传统的固定祭祀文化。
成吉思汗祭典是蒙古贵族最高规格的祭祀活动。一般分为日祭、月祭、四季祭祀(春季白苏鲁克大宴、夏季淖尔大宴、秋季羯羊大宴、冬季特斯满大宴)以及弥俩祭、公羊羔祭、诸台吉祭等等。成吉思汗祭典每季、每月都有一定的讲究和不同规格的形式,在所有祭典中最隆重的一次是春季大典。成吉思汗祭典,完全保留了13世纪的蒙古族帝王祭祀仪式。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长生天、祖先、英雄人物的崇拜;在祭典形式上再现了蒙古民族古老的火祭、奶祭、酒祭、牲祭、歌祭等礼俗; 由此产生的具有浓郁特色的诸多珍贵的祭器,表现了草原民族对大自然和动物的艺术审美特征。
成吉思汗祭典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完善,彰显了蒙古民族传统习俗、礼法、信仰、观念以及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传统文化,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也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对研究成吉思汗和成吉思汗陵,研究蒙古民族历史文化,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乃至世界历史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叁’ 内蒙古草原文化风情介绍
网络里有很齐全哦,去看看
草原盛会一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壮、稻谷飘香的8月份举行。
蒙古包: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一般高七八尺,宽丈余,先用木杆、牛皮订成网状方架数片,然后连成园仓式,再用园木组成伞形园顶,顶中 央有一个圆形天窗,晴启阴合,用以流通空气,吸收阳光,是草原牧区最喜欢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游人最感兴趣的下榻场所。
祭敖包:这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活动,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向、道路、边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举行。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圣的净地。
献哈达:哈达以白布帛或丝绸为主,长短不一,一段约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长,两端有丝脱出,约半寸许,其长短均视被交者和场合而定。献哈达是蒙古族迎送客人、馈赠礼品、年节交往中的礼节,有时还伴随吟唱和祝词,更染敬重的气氛。
手扒羊肉:蒙古语称手扒羊肉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简便实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刚屠宰后的羊,挑选好的部位,(头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锅,原汁清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调味齐全,不加任何调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术,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时不用餐具,用手扒着吃。
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洁白的哈达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理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万不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谢绝主人的敬酒,否则他会认为您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交朋友、不能以诚相待。
[编辑本段]民间文化
安代舞:安代流行内蒙古,起源于库伦旗。传统安代以唱为主,伴以舞蹈动作,是科尔沁“博”治病的一种方式,带有迷信色彩。1949年以后,逐渐变为自娱性民间舞蹈,经过不断完善与发展,由民间进入剧场,成为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
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达那巴拉》、《那木斯来》、《劳工之歌》等;赞美故乡、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的歌,如《诺恩吉雅》、《母亲的恩情》、《金姐》等;哀歌、格言歌、摇篮曲、讽刺歌,如《波茹莱》、《都吉娅》、《丁格尔大喇嘛》等,仪式歌包括祭祀歌、安代歌、婚礼歌、宴歌、酒歌等,如《四季》、《金珠尔玛》、《篝火歌》等;反映妇女生活的歌,如《万梨》、《高小姐》、《德力格尔玛》等;情歌,如《韩秀英》、《达古拉》、《金叶玛》等。
鄂尔多斯婚礼: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驰名中外,它的许多健康的内容,优美的情节,至今还保留着,沿用着。
[编辑本段]传统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主要部分。首饰是蒙古族妇女逢年过节、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平时牧区妇女不戴帽子,常用红、绿绸缎缠头。蒙古袍是牧民喜爱穿的衣服。袍子宽大,长袖高领,钮扣在右侧,衣边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色因人而异。腰带是穿蒙古袍时,扎腰用的长带,多为绸、缎布料,颜色与袍色协调。男子扎腰带,把袍子向上提,显得精悍潇洒。而女子则把袍子向下拉展,显得苗条矫健。牧民穿的靴子有两种,一种叫蒙古靴,靴头尖向上翘,靴腰长有图案,四季都穿。另一种叫马靴,圆头长腰,结实耐用
‘肆’ 内蒙古有哪些文化
内蒙古基本横穿中国文化也很多,饮食文化东西部有明显不同,西部区主要以面食为主语言文化差异化很大,最主要是民族文化中的蒙古长调非常美,真正的悠扬。 再有在内蒙古的赤峰市有一个全世界有非常有名的红山文化。
‘伍’ 内蒙古有哪些历史文化
周朝时期,内蒙古中西部(河套以及周围地区)由楼烦、林胡,狄族等游牧民族居住,东部地区居住着东胡族。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340-295)以如今河北省和山西省为据点,对此地区奉行扩张政策。灭狄族中山国(如今河北省)之后,赵武灵王击败林胡以及楼烦二族,设云中郡,与近代意义上的呼和浩特相临。赵武灵王还修筑长城,绵延至河套地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始皇派蒙田逐匈奴驱出该地区,后并入赵国原有的长城,形成了中国的万里长城。始皇保留当地两大郡:九原郡以及云中郡,并迁入三万户人以巩固该地区。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这些举措被废。
西汉时期,公元前127年,武帝派卫青大将军再次北驱匈奴以取得河套地区。之后,武帝继续实行在河套地区建居住地的政策,以抵御匈奴。同年,武帝在河套地区设立朔方郡、武原郡。如今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在当时由鲜卑控制,后期鲜卑在力量以及影响上都令匈奴黯然失色。
东汉时期,曾降于汉朝的匈奴开始在河套地区定居,并在当地与汉族移民相互来往。西晋时期,匈奴贵族刘渊在该地区建立汉赵帝国,由此开启了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在汉族政权与其他政权的交替中逐渐衰落。
‘陆’ 内蒙古符号文化都有哪些
1、内蒙古大草原
内蒙古大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河西走廊,地势起伏绵延,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全区草原总面积13.2亿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0.2亿亩,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是我国最大的草场和天然牧场。
蒙古族礼俗:
1、爱畜
如在草原上遇见畜群,汽车与行人要绕道走,不要从畜群中穿过,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畜主的不尊重。
2、做客
乘汽车到牧民家做客者要看蒙古包附近勒勒车上是否拴着马,不要贸然驶入,免得马惊挣断缰绳跑失。进包要从火炉左侧走,坐在蒙古包的西侧和北侧,东侧是主人起居处,尽量不坐。入座时不挡住北面哈那上挂着的佛像。进包后可席地而坐,不必脱鞋。不要坐在门槛上。
3、敬茶
到牧民家做客,主人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柒’ 你觉得内蒙古有哪些特色文化
长江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是自古我国三大文化,内蒙古主要以草原文化为主黄河文化为辅,草原文化中有蒙元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
‘捌’ 内蒙古历史文化
多元化的蒙古文化
根据历史记载,蒙古人大约于公元7世纪登上历史舞台。然而,在此很早以前,蒙古人的先民就活跃于蒙古草原。《敕勒歌》说:“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它质朴地描写了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游牧民族文化写照的一个侧影。从地理环境来看,南抵中国长城,东达大兴安岭,北与西伯利亚草原连成一片,向西与广大中亚草原相通。在这地域极其辽阔的草原上,从匈奴、鲜卑、突厥到契丹、女真诸族,其社会发展都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有的还建立了显赫一时的帝国。虽然作为统治者的民族成分不同,文化也各异,但这些文化彼此是有一定继承性的。蒙古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在上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文化。同时,也可以说游牧文化发展到蒙古民族也臻于成熟和完善。
中国人认为,他们的农业文明比游牧文明要先进,而且,游牧民族是落后的。从来很少有人对此表示怀疑。其实游牧民族开放式的“流动性”,比古代农业民族保守的“安土重迁”,有其进步性。游牧文化根植于广阔无边的大草原之中,人们的视野极其开阔,加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春夏秋冬辗转于不同的牧场和营地,因而多以流动、变化的角度去观察自然界,所以人们的思考方式,也就越具有辩证的思维方式。游牧民族长期同大自然搏斗,生活于艰苦的环境之中,因此具有充分的冒险精神和勇敢进取的民族性格。另一方面,由于游牧经济的脆弱性,以及对生活用品的需求,迫切需要与农业民族进行交易,有时甚至以战争的方式进行掠夺。所以说游牧民族文化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蒙古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草原特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游牧文化。
公元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后,在蒙古人的历史上,曾发生过两件大事:其一是西征中亚、东欧;其二是南下入侵中国。这两件事对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意义。西征和南下,使蒙古人开阔了眼界,广泛接触和吸收了东西方各民族的文化,尤其是与突厥民族和中国文化的接触。如西征中,蒙古军队就俘获了大批中亚工匠,并将他们带回蒙古,随着这些人的到来,一些中亚伊斯兰文明也相继传入蒙古地区,使蒙古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又如元朝的建立,使蒙古人与当时高度发展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其版图有所谓“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蒙古元朝,实为游牧民族文化与农业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结果。一时间出现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五教并存的局面,颇有相互影响、兼收各家所长之处,沟通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蒙古民族游牧生产方式与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使蒙古民族传统的文化产生了飞跃,显示出新的更强的活力。
蒙古文化思想史表明,一个封闭的民族是难有出路的。每一种文明都包含它独有的智慧和知识,多种文明对一个民族的启迪作用,不是相加,而是相乘。异质文化冲撞的结果,是成倍的增长。成吉思汗的伟大的一面,是他对异族文化的学习、借鉴和包容并蓄。正因为如此,
蒙古民族传统文化才在中世纪世界文化史上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并占有一定的地位。
因此,在对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反思中,我们主张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强调多样性。
‘玖’ 请问内蒙古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在中央政府门户网上发出通知,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蒙古有17个项目入选,分别是格萨(斯)尔、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蒙古族四胡音乐、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蒙古族安代舞、二人台、乌力格尔、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蒙古族搏克、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成吉思汗祭典、祭敖包、那达慕、鄂尔多斯婚礼等17项。
截止2021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公布至第五批,内蒙古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公布至第六批。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服务平台
蒙古族搏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