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维吾尔族有多少种文化

维吾尔族有多少种文化

发布时间:2022-05-27 15:53:27

❶ 维吾尔族服装、饮食、文化50字

维吾尔族住房一般是泥土建筑,用天窗采光,屋内设有壁炉,屋顶平坦,可以晾瓜果和粮食。饮食以面粉、玉米、大米为主,喜吃瓜果。日常的食品有馕(烤饼)、面条、抓饭、茶、奶等。维吾尔族服饰:城市妇女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农村男子穿长袍,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耳环、手镯、项链是妇女喜爱的装饰品。

❷ 维吾尔族的相关知识

维吾尔族总人口达987万人(2009年),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共计941.3796万人(2006年),约占新疆总人口的46%。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着居民。这两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规模汇合,至16世纪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联合”。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开封、郑州等地。维吾尔族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❸ 维吾尔族的人文文化并与蒙古族作比较。快一点求求你们了。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从事畜牧业;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要居民;以绿洲灌溉农业.
蒙古族:阿尔泰语系;信奉藏传佛教;能歌善舞,喜摔跤、爱赛马;
维吾尔族:阿尔泰语系;信奉伊斯兰教;能歌善舞,“十二木卡姆”,又名十二部大套曲,是古代维吾尔族人民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长期在民间流传;
蒙古族:牧区住圆形穹庐顶的蒙古包,穹庐顶已成蒙古族建筑标志;其特殊服饰主要有:首饰、长袍、腰带、靴子.长袍称蒙古袍,靴子尖稍向上翘起;以羊、牛肉奶为主,用手抓羊肉或清水煮全羊款待客人.忌吃虾、蟹、鱼、海味等食物;
维吾尔族:房屋一般用土坯建筑,屋顶平坦,开天窗.室内砌实心土炕,大门忌朝西开;男子穿长袍,妇女多穿西式短上装和裙子,或穿宽袖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男女老少都喜爱戴四楞绣花帽;喜喝奶茶,佐以馕.“抓饭”是民族风味甜饭.夏季多吃瓜果,节日或待客以烤作羊招待;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维吾尔”是维吾族的自称,是“团结”或“联合”的意思.历代史书上的“袁纥”、“韦纥”、“回纥”“回鹘”都是维吾尔族的不同音译.

❹ 维吾尔族有哪些有代表性的文化传统

男女都爱戴花帽,妇女用各种天头巾包头。人人都爱跳舞,都爱听维吾尔音乐。男人见面会右手抚胸说一句“阿萨拉姆艾利空”(愿真主赐给您幸福平安),问候对方。被问候的人也会回一句“我艾利空姆艾萨拉”(愿真主也赐予您吉祥平安)。然后两人会伸出双手握手并且用维吾尔语互相问好“亚合西木塞Z”(您好吗),请注意一定是双手才是最礼貌地。维吾尔族人对妇女有特别的保护,所以汉族男士一定不要去和妇女握手。也尽量不要和妇女说话。说了她们基本也听不懂,所以尽量和她家里的男士交流。音乐方面,有热瓦普,弹拨儿,手鼓。。。还有维吾尔族留给世界最宝贵的财富“十二木卡姆”,可以去了解一下。

❺ 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活动

手鼓舞

补充:
维吾尔族风俗习惯
维吾尔族住房一般是泥土建筑,用天窗采光,屋内设有壁炉,屋顶平坦,可以晾瓜果和粮食。饮食以面粉、玉米、大米为主,喜吃瓜果。日常的食品有馕(烤饼)、面条、抓饭、茶、奶等。
维吾尔族服饰:城市妇女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农村男子穿长袍,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耳环、手镯、项链是妇女喜爱的装饰品。
维吾尔族婚俗:青年男女婚姻自由,婚礼隆重热烈。
维吾尔族丧葬:实行土葬。人死后净身并用白布裹身,用移尸木匣抬到墓地入葬。节日有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维吾尔族礼节:待人接物很讲礼貌,在路上遇到尊长和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后把身体向前倾30度,并连说:"艾斯拉姆艾来孔!"当行路人无处进餐和住宿时,只要说明来意,主人虽不相识,也会殷勤招待;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入坐让长者坐在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吸烟;老人无论到哪里去作客,他骑的马不论是卸鞍子,还是饮马、喂马,都由年轻人去做,走时,年轻人给老人备鞍,扶老人上马;家里来了客人,全家都出来欢迎,然后女主人以十分真诚的态度,用盘子端来茶水;老人吃饭时或到别人家里去,常常双手摸脸做“都瓦”(祝福仪式)。
维吾尔族禁忌:吃饭或与人交谈时,忌擤鼻涕、打哈欠、吐痰,饭毕有长者领作"都瓦"时,忌东张西望或站起;禁食猪肉、驴肉、狗肉、骡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动物的血,衣着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忌双腿伸直,脚底朝人;接受物品或请茶,忌用单手;未经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动用主人家的物品;到别人家去,一定要让年长的人先进门。青壮年妇女一人在家时忌外人进去;新婚夫妇的洞房忌随便闯入;见到门上挂有红布条,表示妇女分娩或小孩出疹子,忌外人入内;不要和妇女开玩笑;在公共场合忌光着上身,更不能穿着背心、裤衩到别人家里去;忌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禁止在住地附近、水源旁边、墓地、清真寺周围和果树下面大小便、吐痰或倒脏水;禁止携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禁止在墓地附近修猪圈、厕所,不许牲畜在墓地内乱跑,不许从墓地上取土;不得用自己的水桶或罐子在水井或涝坝内打水,要先用公用水桶打水,然后倒入自己的桶或罐内;北疆地区,禁止在长辈面前讲诙谐或揶揄的语言。

❻ 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有哪些

饮食文化——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喜欢吃烤包子、烤全羊、烤羊肉串、抓饭(用大米、羊肉、清油和胡萝卜等做成)、馕(特制火坑中烤出的面饼)、拉面等。饮料一般喝茯茶,也有喝砖茶的。茶水中加入牛、羊奶煮成奶茶喝。
抓饭:
原料为大米、羊肉、葱头、胡萝卜和植物油。先将羊肉放入锅用清油炒,稍后放入葱头、胡萝卜丝,加盐、孜然等佐料后一起炒,加适量水,再将洗好的大米放入锅内,不要搅动,用文火焖熟。
烤羊肉串:
最常见的一种制作方法是,将上好鲜羊肉切成大 小均匀的薄片,拌以葱头未、黑胡椒,腌制约半小时,穿于铁扦 (或木签)上,在特制的烤炉上烤,并上下翻动。快熟时,再往羊肉串上撒以适量的孜然粉、精盐和辣椒粉。其味咸辣、孜然香味扑鼻,令人垂涎欲滴。烤羊肉串时忌用明火。一般以优质无烟煤 (或木炭)做燃料,烤肉时,点燃炭火,稍后待烟尽火旺时,再将 羊肉串架在烤炉的槽上烘烤。
烤全羊:
其制作方法是,选用肥羊,宰杀后剥皮,去其内脏及蹄,用一根钉有大铁钉的特制木棍贯穿羊身,并将羊脖子卡在铁钉上,然后用面粉、鸡蛋、精盐、姜黄、胡椒粉、孜然粉等配料调制成的汁均匀涂遍羊身,放入专用的馕坑中,盖口焖烤约1小时左右即熟,全羊呈黄色。
薄皮包子:
将羊肉、羊尾油切成丁,配以葱头未、孜然粉、精盐、胡椒粉等佐料调制成馅,包入擀得很薄的死面皮,上笼蒸熟, 晶莹透亮,常与抓饭一起食用。
馕:
馕是维吾尔族餐桌上的必备食品,其种类达50多种。呈圆形,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同时根据不同口味配之以芝麻、葱头、鸡蛋、植物油、黄油、牛奶、盐、冰糖等原料,有发面和死面两类。烤馕的炉具用粘土做成模子,呈罐形。有的是用小号水缸打掉底部,倒过来, 四周用砖垒齐。烤馕时,先点燃木柴或煤,待烟出尽,坑内到达一定温度时,往坑壁洒少量盐水,将生馕贴于坑壁加盖封口,片刻即熟。
“艾克曼”馕:
中间薄边厚,中间有许多花纹,直径30厘米 左右,大的可达50厘米,为馕中之最。
“托喀其”馕:
直径约5厘米,厚约1厘米,面中和有牛奶、清油或羊油、酥油,吃起来脆酥可口,为馕中最小者。
“格尔黛”馕:
亦称“窝窝馕”,厚约5厘米,表面光滑晶亮,外脆内酥。
“西克曼”馕:
将冰糖水均匀地涂在馕的表面,烤熟后结有透亮的冰糖晶体,甘甜酥脆。
“果西”馕和“果西格尔黛”馕:
意为肉馕和“肉窝窝馕”。其制作方法是, 将鲜肥羊肉切成丁,佐料以葱头未、精盐等,掺进发面和匀,烤 制而成。
“喀克玛”馕:
死面,和油。一层面涂一层油拧在一起, 擀薄后烤成,具有香、脆、酥等特点,久放不变质。
拉面:
亦称拉条子。用面粉和面,拉制成圆条状,并由此而得名。做拉面要掌握好和面和技制两个环节。和面时要放适量的盐水,对用盐量的把握直接影响到拉面的质量,所以要恰到好处。技术成熟的厨师一次一把子可以拉几公斤面。拉面常用的配菜是过油肉、青椒炒羊肉、圆白菜炒羊肉和芹菜炒肉等。
炒面:
炒面的制作方法是将和好的面揪成约两厘米见方的面片下锅过水,或把过水的拉面切成3—4厘米的小段,和羊肉、葱头、西红柿、青椒等爆炒,其风味与拉面又迥然不同。
烤包子:
将半肥的羊肉切成丁状,配以葱头未、孜然粉、胡椒粉等调制成馅,用擀成很薄的死面皮包好烤制而成,烤熟后其色泽黄亮,肉嫩味鲜。
36》彝家传统名吃精粹
彝家饵块:
“云南十八怪,粑粑当饵 ,鸡蛋拴着卖,背着娃娃谈恋爱……”每当担及饵块,不由自主地便会在耳边回响起彝家小孩常挂在嘴边的这个顺口溜。饵块是云南彝族普遍喜爱的食品。每当农历岁末,家家户户都要挑选最好的大米或糯米,淘洗浸泡后,用甑子蒸熟,然后放到碓中舂细如泥团状,再用手揉捏为长方、椭圆、扁圆等形状,食时切成长条薄片,即为饵块。曾有“门换新联户换米,还舂饵块备香厨”的诗描绘彝家人在岁末备米舂制饵块的生活画面。
彝家饵块汔法很多,为适应不同口味的需要,可将饵块切片或切丝,采用烧、煮、炒、卤、氽等烹制方法,制成花色品种繁多、口味各别的饵块。将铒块切为4毫米厚的小方块,配上安宁葱白、宣威火腿等配料,调以酱油、精盐、味精,再用熟猪油炒熟,即成炒饵块。味美隽永,食后认人久久不能忘怀。春节期间或清明时节,别具风味的炒饵块是云南彝族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煮饵是云南彝族所普遍喜好的又一种吃法。饵块切成细丝后,用沸水稍烫后便盛入碗中,然后浇入鸡鸭汤或骨头汤,或浇上以猪、牛、鱼等肉加工成的各种臊子,即成花样繁多、风味各异的“粑肉饵块”、“炸酱饵块”、“鳝鱼饵块”。还可做成以清淡、素净、味鲜见长的鸡 、豌豆尖、烤鸭等饵块,叶绿汤清,汤味纯正,食之备感清馨适口。在彝族民间,还有用食糖配上炸麻花和自酿甜白酒,制成如“麻花饵块”、“甜白酒饵块”等独具彝族饮食风格和习惯的特色饵块。若把压制成片的饵块放到栗炭火上烤成焦黄色,然后涂上芝麻酱,再夹上几片卤牛肉或油条,吃起来更是酥脆香甜。
路南乳饼:
具有独特风味的云南路南乳饼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制的风味食品。它以便于贮存、细嫩洁白、营养丰富、鲜香酥美的特点,成为彝族人民喜爱的传统名吃。路南乳饼是把山羊奶挤出来煮熟,加酸桨水点制,排出酸水之后整形而成的。外形极似白色豆腐块。乳饼的吃法,随着烹调技术的不断发展日益增多。用蒸、烩、煎、炸等多种烹调方法,可烹制出口味有别、形美色鲜、琳琅满目的各种佳品。蒸乳饼,把乳饼切成薄片,中间夹上火腿肉,放在碗里加适量清水,配上调料,放在甑子里蒸熟后即可取出食用。烩乳饼,把乳饼切成方块,配上作料后备用。然后在炒锅里放油置于火上加热,放入姜片、葱花煸炒,待姜片、葱花炒得发出清香味后,再把乳饼放进锅里炒几下,加适量的水煮熟后盛碗食用。煎乳饼,将乳饼切成片,放到油锅里煎,油不宜过多,也不宜煎得过火,取出来放上精盐或用辣椒、葱、酱油配制成的蘸水蘸吃。炸乳饼,将乳饼切成方形,放在油锅中炸,待乳饼炸黄、炸脆后取出盛在盘中,放上调料,即可食用。
威宁荞酥:
自古以来,荞麦是彝家人的主要粮食作物和惯于食用的主食,在彝族包含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时至今日,各类营养丰富的荞麦制品仍同彝族人民相伴。在彝家山寨,无论婚丧喜事,逢年过节,还是宗教活动,饮食祭祀都离不开荞麦食品。彝族人民熟制的荞麦食品有“千层荞饼”、“荞年糕”、“荞凉粉”、“虫荠饼”、“蛇荞饼”、“荞麦饭”等多种。而以清香甜酥着称的贵州威宁荞酥为最上乘。
威宁荞酥是贵州彝族的传统名嘱点心。约5千克一个,是用荞面、红糖、菜油、小豆、芝麻、玫瑰、瓜条等原料精制而成的带馅糕点。有扁圆和扁方形两种,正面刻有花纹,色泽金黄,具有清香甜脆,美味独具的特点。据说这种点心早在明朝初年就已负盛名,传说是由明代贵州彝族女士司奢香的厨师丁成久创制的。始为专供土司奢香夫人食用,上刻有九龙捧寿的图案,曾在朱元璋生日时进献,被列为贡品之一。后来才慢慢变为民间大众的食品。
墨江麻粹:
彝家人都喜食用糯米为原料烹制而成的各类食品。墨江麻粹是云南墨江彝族春节来临吃年饭必不可少的传统仪器。墨江麻粹,以糯米为主要原料,是按一定的比例配上甘蔗、红芋、红薯、红糖和一种叫山豆根的原料加工制成的。其制作方法是,把以上原料捣烂,然后取其汁拌入蒸熟的糯米饭里,将糯米舂成糍粑,趁它还未干硬前,按人们的喜爱,做成绣球、灯笼、金鱼、小狗,小猫、小兔等等各种形状,用线穿成串儿,然后晾干储备。食用时,取下放入滚油里炸至金黄色时捞起,根据喜好可放盐或糖,拌均匀后例可食用。入口香酥甜脆。
石烤粑粑:
彝族石烤粑粑是独具风味的,它的烹制方法特殊。在烹制时,将石头烧烫,再将用水调好的糊状荞面或麦面均匀地倒在石板上,片刻便成石烤粑粑。若喜食香脆一点的荞饼,可将饼的两面多烘烤一会儿,呈徽黄状即可。若有蜂蜜,涂些许在饼的两面,吃起来更是香脆甜味。
所莫(炒面):
彝家人喜食的一种食品。凡外出劳耕打猎,或远出访亲会友,炒面必是彝家人常携带于身的干粮。燕麦炒面、大麦炒面和玉米炒面是凉山彝族惯于烹制的3种炒面。炒面以其味道香美,携带方便,食法简易,易于消化而受到彝家人的喜爱。特别是那些年迈而无法食用硬食的老或尚未长齐牙齿的小孩,炒面便成了他们的饮食佳品。
在凉山彝家人的饮食意识中,炒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凡嫁出去的女儿回家探望父母,若给双亲带点炒面和鸡蛋,会被认为是最孝敬的女儿。因此,在凉山彝语里,炒面和鸡蛋成了子女带送食用礼品孝敬父母的象征和代名词。
炒面的制作方法是,将燕麦(或大麦、玉米)炒熟炒香,冷却即磨碾成粉即成。食用时,取些许炒面装入碗中,加凉水 匀即成。多加水可调制成粥解渴,少加水则可调成炒面馍状充饥。

❼ 维吾尔族的文化节有那些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炸油馓子、烤馕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3] 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

❽ 维吾尔族的文化瑰宝是什么

十二木卡姆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贡献,她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喜怒哀乐。她集传统音乐、演奏音乐、文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身,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

木卡姆历史渊源流长,背景广阔而深远,与维吾尔族人民的历史时代同步发展。尽管属于维吾尔族民俗范畴的部落众多,地域辽阔,其音乐文化也具有多层次多源流的特点,但她仍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而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音乐。十二木卡姆的源流,从时代和地域因素上讲主要有两点,一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和田音乐以及刀郎音乐。这种时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织渗透,浑然一体,形成产生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特征、道德观念及其心理素质的民族调式特点。这种特点则是通过独特的音乐形式、演奏方法以及独特的演奏乐器加以体现的。

无论“木卡姆”在名称学上有何含义,它只表示经过规整的某个音乐套曲的专用名称。从16世纪开始,在音乐大师克迪尔罕、雅尔坎迪、阿曼尼落罕(乃菲丝)等人的引导下,经过众多民间乐师的挖掘、收集和整理,终于形成现在的规模和样式。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包括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尔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步姆。十二木卡姆还有一些地域性变体,其中比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当属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第一个木卡姆均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等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由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 维吾尔木卡姆是维吾尔诗歌的音乐表达形式。每个木卡姆配上那些含义隽永、内容丰富、色彩斑斓、朗朗上口、轻松活泼、便于演唱的古典诗词以及格则勒(双行诗)、民谣而显得情趣盎然,生机勃勃。尤其是维吾尔诗词中那最富韵味的格则勒的十八种格律更使木卡姆乐曲显得新颖而别致。从而使文化宝库中的这颗无价之宝日臻完美,光彩照人。

❾ 维吾尔族的文化是什么

文化:维吾尔族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如《突厥语词典》、《福乐智慧》和大量的古代文献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多姿多彩的歌舞和众多的乐器,使维吾尔人成为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有叼羊、达瓦孜、秋千、摔跤等。在民间还举行一种包含歌舞、说唱、诗歌朗诵等项内容的麦西莱甫活动。

节日:维吾尔族的节日主要有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等。

宗教:维吾尔族古代曾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拜火教)和佛教,从公元10世纪初起初步改信伊斯兰教。

服饰:维吾尔族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 绚丽多姿的服饰便是维吾尔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路多样、色彩鲜明。
维吾尔族人十分讲究衣着打扮,男子传统服装为条绒无领黑色或花条布袷袢,黑长裤。脚穿套鞋,冬天高寒地区则穿毡筒。腰系质地不同的方形腰带,维吾尔语称“法嗒”,头戴小花帽。女子无论春夏秋冬,都喜欢穿色彩绚丽、图案别致的艾德丽斯绸宽袖连衣裙,外罩黑色金丝绒对襟绣花小坎肩;
维吾尔族人,无论男女都喜欢戴花帽。花帽,又名“朵帕”,吐鲁番人叫“伯克”,维吾尔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也是馈赠亲朋好友、贵客佳宾的珍贵礼品。吐鲁番花帽与新疆其他地区的花帽形制、花纹、色彩有明显不同,其主要特点是红花绿底,大花底空小,颜色红火鲜艳,镶黑色绒布边,这种花帽,尤为老年人所喜爱。用珍珠串成图案的“玛勒江伯克”,高雅华贵,受到文化艺术界女士们的青睐,而宗教人士则喜欢戴帽沿用羊皮做成的“赛勒布西吐玛克”。在城市,吐鲁番男子常戴短沿硬壳圆形鸭舌帽,知识分子则喜欢戴做工考究的礼帽。
在吐鲁番农村,许多维吾尔族群众喜欢穿套鞋,维吾尔语叫“喀拉西”。这是一种用橡胶制成,穿着卫生,既保暖,又能保护皮鞋寿命的短腰胶鞋,无论是做礼拜还是做客,只要脱去外面的套鞋即可,方便、实用、卫生。套鞋“玉德克喀拉西”为圆头,为一般人所喜爱;“买塞喀拉西”为尖头,则受到中老年人和宗教人士的欢迎。


婚俗:维吾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 婚姻一般要经过择偶、说媒订亲仪式(克其克恰依)、商定彩礼、订婚仪式、尼卡(宗教仪式)和婚礼几个阶段。婚礼极为隆重和热烈,男女双方家中都要请客,客人赠送礼品,婚礼一般举行三天。

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

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❿ 维吾尔族文化

长发的问题,我觉得依各人所好而定,没有什么普遍性的,就像其他民族中也有人喜欢留长发,有人就喜欢短发,多以这种问题无法盖棺而论,至于汉语的问题,生活在北疆的维吾尔族同胞基本都会普通话,南疆特别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同胞相对来说汉语水平较低,因为南疆百分之90都是维吾尔族人,所以环境导致汉语使用率不是很频繁,但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南疆的越来越多年轻维吾尔族同胞也掌握了汉语,打个比方,就像你去广东,年轻人都会说普通话,而上了年纪的人基本上不会说也听不懂普通话,但是随之时间的流逝教育的普及,全国普及普通话只是时间问题,打了这么多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阅读全文

与维吾尔族有多少种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2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