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的文化
法国:
国名: 法兰西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France,La Republique Francaise)
国庆日:7月14日(1880年议会立法确认攻克巴士底狱日为国庆节以纪念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遗产日:9月的第三个周六和周日(1984年正式开始,最初的活动在9月的第三个周日举办,在当时的文化部长雅克·朗的推动下,诸多深宫中的历史文化遗产敞开大门向公众开放,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进而保护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最初名称为“国家文物开放日”,到1992年,开放时间延长为周六和周日两天。)>>>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从左至右分别为蓝、白、红三色。法国国旗的来历有多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巴黎国民自卫队就以蓝、白、红三色旗为队旗。白色居中,代表国王,象征国王的神圣地位;红、蓝两色分列两边,代表巴黎市民;同时这三色又象征法国王室和巴黎资产阶级联盟。三色旗曾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据说三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
国徽:法国没有正式国徽,但传统上采用大革命时期的纹章作为国家的标志。纹章为椭圆形,上绘有大革命时期流行的标志之一——束棒,这是古罗马高级执法官用的权标,是权威的象征。束棒两侧饰有橄榄枝和橡树枝叶,其间缠绕的饰带上用法文写着“自由、平等、博爱”。整个图案由带有古罗马军团勋章的绶带环饰。
国歌:《马赛曲》
国花:鸢尾花
国鸟:公鸡
国石:珍珠
国家元首:总统希拉克(Chirac),1995年5月当选,2002年5月连选连任;国民议会议长帕特里克·奥利耶,2007年3月当选;总理多米尼加国·德维尔潘 (Dominique de Villepin) ,2005年5月任职;国防部长阿利奥-马里(Michele Alliot-Marie ),2002年5月任职;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让-路易·德勃雷 (Jean-Louis Debre),2007年2月任职。
自然地理:面积为551602平方公里。位于欧洲西部,与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峡与英国相望,濒临北海、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原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脉有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汝拉山脉等。法意边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为欧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卢瓦尔河(1010公里)、罗讷河(812公里)、塞纳河(776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屿。边境线总长度为5695公里,其中海岸线为2700公里,陆地线为2800公里,内河线为195公里。西部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中部和东部属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从西北往东南由600毫米递增至1000毫米以上。
人口: 全国人口为6339.21万(截至2007年1月1日),包括400万外国侨民,其中200万人来自欧盟各国,移民人口达到49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1%。通用法语。居民中90%的人信奉天主教,另有约400万穆斯林及少数新教、犹太教、佛教、东正教徒。
首都:巴黎(Paris) ,截至2007年1月1日,巴黎人口为215万,包括市区和郊区的巴黎大区人口1149万。 奥塞博物馆——欧洲最美的博物馆
行政区划:分为大区、省和市镇。省下设专区和县,但不是行政区域。县是司法和选举单位。法本土共划为22个大区、96个省、4个海外省、4个海外领地、1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区。全国共有36679个市镇。
简史: 公元前高卢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纪,罗马的高卢人总督恺撒占领了全部高卢,从此受罗马统治达500年之久。公元5世纪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10世纪后,封建社会迅速发展。1337年英王觊觎法国王位,爆发“百年战争”。初期,法大片土地被英侵占,法王被俘,后法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于1453年结束百年战争。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形成中央集权国家。17世纪中叶,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废除君主制,并于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国。1799年11月9日(雾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夺取政权,1804年称帝,建立第一帝国。1848年2月爆发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国。1851年路易·波拿巴总统发动政变,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国。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战败后,于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国直到1940年6月法国贝当政府投降德国,至此第三共和国覆灭。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国军队残酷镇压。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遭德国侵略。1944年6月宣布成立临时政府,戴高乐 (右图 )担任首脑,1946年通过宪法,成立第四共和国。1958年9月通过新宪法,第五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戴高乐当选总统。
诺曼底登陆
政治: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任期5年(2000年6月改为5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有权任免总理和批准总理提名的部长;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有权解散议会;可不经议会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在非常时期,总统拥有“根据形势需要采取必要措施”的全权。在总统不能履行职务或空缺时总统离职期间由参议院议长代行总统职权。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拥有制定法律,监督政府,通过预算,批准宣战等权力。国民议会共有577个议席,任期5年,采用两轮多数直接投票制、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根据2003年7月法国民议会通过的参议院改革法案,自2004年起参议员任期由9年缩短至6年,2010年总席位由321人增至340人,每三年改选一半。由国民议会和地方各级议会议员组成选举团间接选举产生。1995年7月31日,法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宪法修正案。这项法案使总统有权更多地使用公民投票来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法国总统在政府或参议院、国民议会的建议下,可将所有事关公共权力组织、法国经济或社会政策的改革方案交由公民投票表决。总统府——爱丽舍宫,总理府——马提翁宫,国民议会——波旁宫。
巴 黎 歌 剧 院
经济:法国经济发达,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主要工业部门有矿业、冶金、钢铁、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纺织、化学、电器、动力、日常消费品、食品加工和建筑业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开发、航空和宇航等新兴工业部门近年来发展较快,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航空和宇航工业仅次于美国和独联体,居世界第三位。钢铁工业、纺织业占世界第六位。但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的工业部门,其中钢铁、汽车、建筑为三大支柱。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逐步减少的趋势。第三产业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中电信、信息、旅游服务和交通运输部门业务量增幅较大,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70%。法国商业较为发达,创收最多的是食品销售,在种类繁多的商店中,超级市场和连锁店最具活力,几乎占全部商业活动的一半。法国铁矿蕴藏量约为10亿吨,但品位低、开采成本高,所需的铁矿石大部分依赖进口。煤储量已近枯竭,预计于2005年关闭所有煤矿。铝土矿储量约9000万吨。有色金属储量很少,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石油储量只有3000多万吨。天然气储量2500亿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气的75%依赖进口。水力资源约为1000万千瓦,能源主要依靠核能,水力资源和地热的开发利用比较充分。森林面积约1530万公顷,占欧盟森林总面积的21.1%,人均拥有绿化面积0.3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8.2%。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副产品出口国。粮食产量占全欧洲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农产品出口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随着法国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不断减少,法共有耕地面积5491.9万公顷,其中61%为农业用地、27%为林业用地、12%为非农业用地。农业用地的96%为家庭所有。农业的传统地区结构为:中北部地区是谷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产区,西部和山区为饲料作物主产区,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区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产区。机械化是法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手段,法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食品加工业是法外贸出口获取顺差的支柱产业之一。欧洲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有24家在法国,世界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有7家在法国,法国的农副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市场的11%。法国是世界着名的旅游国,平均每年接待外国游客7000多万人次,超过本国人口。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风景区及阿尔卑斯山区都是旅游胜地,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名城、卢瓦尔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诺曼底的渔村、科西嘉岛等。法国一些着名的博物馆收藏着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法国也是世界贸易大国,其对外贸易有两个特点:一是进口大于出口,造成贸易逆差,进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业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机械、汽车、化工产品、钢铁、农产品、食品、服装、化妆品和军火等,法国葡萄酒享誉全球,酒类出口占世界出口的一半。法国时装、法国大餐、法国香水都在世界上闻名遐迩;另一是非产品化的技术出口增长较快,纯技术出口在整个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显要。法国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税收高于美、日等国,其中主要来自增值税,其它还有所得税、公司税、社会福利税等。法国旅游胜地——埃维昂>>> 世界最高的桥梁——米约大桥
文化:17世纪开始,法国的古典文学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时期,相继出现了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大仲马、雨果、福楼拜、小仲马、左拉、莫泊桑、罗曼·罗兰等文学巨匠。他们的许多作品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其中的《巴黎圣母院》、《红与黑》、《高老头》、《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译成世界文学作品,在世界广为流传。近现代,法国的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颇有创新,不但出现了罗丹这样的雕塑艺术大师,也出现了像莫奈和马蒂斯等印象派、野兽派的代表人物。从17世纪开始,法国在工业设计、艺术设计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关实用美术、建筑、时装设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校也早已凭借其“法国制造”的商业硕果而闻名海外。法国人喜爱体育运动,比较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有足球、网球、橄榄球、地滚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车环形赛等。比较有名的大学有巴黎大学、里昂大学等。戛纳国际电影节是世界五大电影节之一,每年5月在法国东南部海滨小城戛纳举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国际电影节之一,为期两周左右。1956年最高奖为“金鸭奖”,1957年起改为“金棕榈奖”。 历史悠久的法国咖啡文化
新闻出版:主要报纸有《费加罗报》、《世界报》、《法兰西晚报》、《解放报》、《人道报》、《巴黎日报》。地方报纸主要有《西部法兰西报》,它是法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北方之声》。主要周刊有《快报》、《观点》、《新观察家》、《巴黎竞赛画报》、《费加罗杂志》等。法约有6000家出版社,其中较大的有331家。通讯社有世界五大通讯社之一的法新社。1835年创立。法国国家广播公司成立于1975年,下设6个广播电台。此外,还有国家广播公司和地方共同投资的17个独立的地方台。为加强对外宣传,国家广播公司专设独立的法国国际台,对外广播几乎遍及全世界。1982年政府通过法令,取消国家对电台的垄断,允许私人和团体设立电台。目前,全国私营电台近1300家,主要有卢森堡电台、蒙特卡洛电台、欧洲一台等。现有4家全国性国家电视台。20多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线电视台,另有许多可通过卫星接收的电视频道。
名胜:巴黎凯旋门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广场(现称戴高乐将军广场)的中央,是法国为纪念拿破仑1806年2月在奥斯特尔里茨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而建的,12条大街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气势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工程由建筑师夏尔格兰设计,1806年8月奠基,历时30个寒暑,于1836年7月落成。凯旋门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门,中心拱门宽14.6米,门楼以两座高墩为支柱,中间有电梯上下。在拱形圆顶之上有三层围廊,最高一层是陈列室,这里展示着有关凯旋门的各种历史文物以及拿破仑生平事迹的图片;第二层收藏着各种法国勋章、奖章;最低一层则是凯旋门的警卫处和会计室。 图集:法兰西的华美乐章
埃菲尔铁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钢铁结构的高塔,被视为巴黎的象征。因法国着名建筑师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建造而得名。建于1887—1889年。塔高300余米,塔身重达9,000吨,分三层。第一层平台距地面57米,设商店和餐厅;第二层平台高115米,设有咖啡馆;第三层平台高达276米,供游人远眺,底部面积1万平方米,在第三层处建筑结构猛然收缩,直指苍穹。从一侧望去,象倒写的字母“Y”。该塔由1.8万余个组成部件和250多万个铆钉构成。有电梯或徒步登塔顶。入夜,塔顶发出转动着彩色探照灯光,防飞机碰撞。塔旁竖立长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顶安放斯塔夫埃菲尔镀金头像。
卢浮宫 (Palais Louvre)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 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右畔、巴黎歌剧院广场南侧。原是一座中世纪城堡,16世纪后经多次改建、扩建,至18世纪为现存规模。占地约45公顷。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决定在原城堡的基础上建造新的王宫,此后经过9位君主不断扩建,历时300余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伟辉煌的宫殿建筑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纪念日时,法国“国民公会”决定把昔日的皇宫辟为国立美术博物馆;同年11月18日,卢浮宫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其全部工程于1857年完成。在卢浮宫口字形正殿的西侧,伸展出两个侧厅,中间的空地形成卡鲁赛广场。宫的东侧有长列柱廊,建筑巍峨壮丽。其画廊长达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纪以及欧洲文艺复兴期间许多艺术家的作品。馆藏品达40万件。卢浮宫美术博物馆分为6大部分:希腊和罗马艺术馆;东方艺术馆;埃及 艺术馆;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雕像馆;历代绘画馆。展览按不同流派、学派和时代划分。一层展出雕刻。二层油画,三层是素描和彩粉画。八十年代初,法国政府实施扩建和修复卢浮宫的“大卢浮宫计划”。
巴黎圣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是最着名的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规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筑上的价值而着称。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绪利曾设想将两座较早的巴西 利卡式(长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 亚历山大三世奠基,高圣坛于1189年举行奉献仪式,1240年唱诗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门廊、祈祷室和其他装修在其后的一百年中陆续建成。内部平面130×48米,屋顶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顶始终未建。教堂经过历代的损坏不得不 于19世纪重修,只有三个巨大的圆花窗仍保持着13世纪的彩色玻璃。后堂的飞扶垛特别雄健优美。
巴士底狱遗址(Place de la Bastille)位于巴黎市区东部、塞纳河右岸,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军事堡垒。“巴士底”一词的法文原意是“城堡”。这座古城堡拥有8座巍峨坚固的炮台,兴建之初是用来抵抗英国入侵的。1380-1422年,这座城堡被改为王家监狱。整座城堡占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墙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楼,四周掘有宽24米的深沟,设吊桥进出。早在16世纪,这里就开始关押囚禁政治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曾两次关押在这里。在法国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狱已成为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奋然起义,14日,攻占了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毁了巴士底狱,在其旧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广场,并把拆下来的石头铺到塞纳河的协和桥上,供路人践踏。1830年,法国人民又在广场中心建立起一座纪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铜铸成的圆柱体,人称“7月圆柱”,在柱顶端是一尊右手高举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着被砸断的锁链象征着获得了自由。在监狱遗址前方立着一块牌子,上写:“大家在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国将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天定为法国国庆日。
先贤祠 (le Pantheon)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时代建成的圣·热内维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归国有脱离宗教后,改为埋葬“伟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间,它又归还教会。先贤祠中的艺术装饰非常美观,其穹顶上的大型壁画是名画家安托万·格罗特创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绘画的主题改变,先贤祠具有了“纯粹的爱国与民族”特性。先贤祠内安葬着伏尔泰、卢梭、维克多·雨果、爱弥尔·左拉、马塞兰·贝托洛、让·饶勒斯、柏辽兹、马尔罗和大仲马等。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当地人常也简称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钢架林立、管道纵横,并且根据不同功能分别漆上红、黄、蓝、绿、白等颜色。因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外观极像一座工厂,故又有“炼油厂”和“文化工厂”之称。这座设计新颖、造型特异的现代化建筑是已故总统蓬皮杜于1969年决定兴建的,1972年正式动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开馆。整座建筑占地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0万平方米,地上6层。整座建筑共分为工业创造中心、大众知识图书馆、现代艺术馆以及音乐音响谐调与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巴黎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 in Paris)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是法国最着名广场和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之一。广场始建于1757年,是根据着名建筑师卡布里埃尔的设计而建造的。因广场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骑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广场”。大革命时期又被改名为“革命广场”。1795年又将其改称为“协和广场”,后经名建筑师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终于1840年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23米高、有3400多年历史的埃及方尖碑,这是路易-菲利普于1831年从埃及卢克索 移来的着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记载着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迹。石碑两侧各有一座喷水池。池中精致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广场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别象征着8座在法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马赛、波尔多、南特、鲁昂、布勒斯特、里尔和斯特拉斯堡。1793年大革命时期,巴黎人民奋起捣毁了路易十五的铜像,并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
香榭丽舍大街 (Ave des Champs-Elysees)东起协和广场西至星形广场,全长约1800米,街道最宽处约120米,是横贯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在法文中“香榭丽舍”是“田园乐土”的意思。过去,这里曾是一片低洼潮湿的空地。17世纪路易十四在位时,曾在这里植树造林,使之成为专供宫廷贵族游乐的禁区。后来,图勒里公园的东西轴线向西延伸,在这里建成了近1公里长的林荫道。以后又加扩展。1709年才将其命名为香榭丽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隆布万街为界,分成风格迥异的东西两段。幽静的东段体现了田园风光,长约700米,一排排梧桐苍翠欲滴,街心花园夹在万木丛中时隐时现。东端的星形广场中央有巍峨雄伟、遐迩闻名的凯旋门。大街附近有波旁宫、玛德琳娜大教堂。这里还有图勒里公园、卢浮宫、市府大厦和爱丽舍宫等名胜古迹。西段长1100多米,西端的协和广场是巴黎的另一个交通要冲。法国的一些重大节日——7月14日国庆阅兵式、新年联欢都在这条着名的街道上举行。
历史名人:法国剧作家莫里哀 :1622年1月15日生。本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参加剧团以后用的艺名。莫里哀10岁丧母,外祖父经常带他去看闹剧、喜剧和悲喜剧。50年代,莫里哀开始编演一些闹剧及喜剧《冒失鬼》()。1658年回巴黎主要从事古典主义喜剧创作,一系列作品问世,如《可爱的女才子》(1659)、《斯卡纳莱尔》(1660)、《丈夫学堂》(1661)、《太太学堂》(1662)。1664-1668年,是莫里哀的创作高峰阶段,主要剧作有《伪君子》(1664)、《唐璜》(1665)、《吝啬鬼》(1668)等。1668年以后,莫里哀还写了一些讽刺作品。莫里哀一生写了30多部喜剧。他塑造人物性格适当引入了闹剧因素,充分运用日常语言等方面对喜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莫里哀于1673年病逝。
伏尔泰( 1694-1778年):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原名弗朗索瓦玛利阿鲁埃,伏尔泰是笔名。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伏尔泰经历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个封建王朝的统治,目睹了封建专制主义由盛转衰,一亲身感安到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腐朽和反动。青年时代因发表反对封建贵族统治的作品,两次被关进巴士底狱。1725年出狱后,旅居英国三年。他主张“开明君主”统治,实行君主立宪。伏尔泰创作了许多着作,他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宗教迷信,宣扬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主张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主要着作有:《哲学辞典》、《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路易十四时代》等。还写过有关中国的历史剧《中国的孤儿》。
卢梭(1712-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生于日内瓦钟表匠家庭。当过仆从、秘书、家庭教师、乐谱抄写员。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认为私有制是人民群众遭受社会压迫的根源,但不主张彻底消灭私有制。主要着作有《社会契约论》(旧译《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忏悔录》等。
拿破仑 ·波拿巴(1769-1821年):法国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8-1814年)。生于科西嘉岛阿雅克修城。毕业于巴黎军事学院,曾任炮兵少尉、少校。1793年土伦战役中立下战功,破格提为准将。督政府时期率军进攻意大利(1796年)和埃及(1798)。1799年11月发动政变,成立执政府。1804年称帝。1812年对俄战争溃败,帝国瓦解。1815年在滑铁卢战败。被流放到大西洋中圣赫勒拿岛。
雨果(1802-1885年):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国贝桑松的一个军官家庭,他才华横溢,创作力经久不衰,文学生涯达半个世纪之久。人道主义是贯穿于他作品的主线。雨果出身于军官家庭。童年时随父到过意大利、西班牙,1814年定居巴黎。青年时代他走上了为社会进步而斗争的道路。1831年发表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表现出作家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1848年“二月革命”开始时,雨果已成为坚定的共和党人,并当选为制宪会议的成员,成为法国国民议会中社会民主左派的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立即发表宣言进行反抗,不幸遭到失败。同年12月,雨果被迫逃亡到布鲁塞尔。在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期间,雨果始终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独裁政权的斗争,并坚持写作。1862年完成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7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雨果返抵故土。1872年完成了他最后一部小说《九三年》。1885年5月22日病逝于巴黎。雨果一生追随时代步伐前进,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61年,当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后发出了满腔义愤。他义正辞严地写道:“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还给被劫掠的中国。”
毕加索故居博物馆
每年5月8日,法军仪仗队
纪念二战胜利
外交: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欧盟创始国及重要成员、北约成员(但不参加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自1958年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以来,历届政府一直沿袭戴高乐将军制定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维护民族独立。欧盟是法外交的立足之本。法致力于推动欧洲建设,将欧盟建设成真正独立一极,发挥法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推动多极化,发展、加强欧亚等区域间合作;努力协调与大国的关系;保持并发展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关系,推动发达国家增加对非援助;积极参与中东和平进程及有关热点事务;加强同亚洲、拉美的政治、经济关系。
㈡ 以色列当前政治体制并不完善,为何他们国家依然发展那么好
以色列虽然政治体制不完善,但是其国民文化素养及文明程度很高。为什么以色列70年战争不断,还能成为发达国家?虽然以色列长期有来自美国的帮扶,但是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商业自由程度、新闻自由程度和整体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其中以色列的信息、通讯、电子、化工、生物技术、医疗设备、精细加工均达到国际水平,甚至在一些高科技领域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正是因为他们不断努力,才没有被时代所抛弃,才会在世界的舞台上取得一席之地。
㈢ 有哪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值得研究
政治包括:民族问题,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民族凝聚力,国家向心力,当前时代背景。领导集体,的政策措施,宗教信仰,人口,国土面积等等。
经济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国际经济贸易中所处的地位,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CPI指数。资源数量,资源利用率。
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统,传统节日,民族,民族历史,宗教信仰,哲学,地理文化。
军事包括:国防能力。
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体育,文化教育、组织教育。其实说到底教育属于文化里的。
其实在我看来主要就分为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经济。科技可以作为文化的分支也可以单列出来。
还有就是自然:包括:资源(可再生、不可再生)、地质构造、水文、空气、大气成分、地理区域吧。供参考。
㈣ 谁能详细介绍一下西班牙这个国家最好从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介绍,越详细越好!
西班牙(西语:España),正式名称为西班牙王国(西语:Reino de España),是一个位于欧洲西南部的国家,与葡萄牙同处于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及安道尔公国接壤。它的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的休达和梅利利亚。其北濒比斯开湾,西邻葡萄牙,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的摩洛哥相望,东北与法国、安道尔接壤,东和东南临地中海。海岸线长约7800公里。境内多山,是欧洲高山国家之一。
中文名称: 西班牙王国
英文名称: Reino de España
简称: 西班牙
所属洲: 欧洲
首都: 马德里
主要城市: 马德里,巴塞罗那,塞维利亚
国庆日: 10月12日
国歌: 《皇家进行曲》
官方语言: 西班牙语
货币: 欧元
政治体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㈤ 国际上,不论是利益也好,政治形态也好。和我国关系最好的前几名国家是哪些
你好
国家就跟个人家庭式的,要想在这个大集体中生存,就不能闭门自己发展,一定要多结交朋友,多去学习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国关系好的国家有俄罗斯,跟俄罗斯关系好只是战略上的合作伙伴,两个国家都是互惠互利的存在。
我哥跟巴基斯坦的关系很不错人们乘巴铁,中国在巴基斯坦的地位很高,并且也受到了巴基斯坦人民的拥护和热爱,因为在巴基斯坦最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中国伸出援手。
我国跟非洲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我国帮助非洲。进行基建和道路修建。
㈥ 中国日本韩国台湾,哪个国家(或地区)把古代的文化传承得最好,哪个最差谢谢!
日本应该是最好的,例如他们所穿着的和服就是我们中国唐代时期的衣服,还能一直传承到现在,还有一些很古老的东西也知道完善保护,而中国队这方面的文化传承一直不太好,只有在被揭露了或者快毁坏以后才知道保护,在这方面中国的台湾要做的比中国大陆好
㈦ 中国韩国日本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地位比较
(一)日本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日本的国际战略基本上是围绕它与美国的关系展开的。以美国人的视角从日本的立场出发看待亚洲,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战争和占领淡出历史舞台,亚洲变得更加重要,而日本的重建和经济影响力也使它成为这一地区占有绝对领先地位的经济强国。事实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所寻求的不只是在某一时期充当亚洲与西方的中介。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及20 世纪70 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经济在80 年代的全球金融市场中迅速崛起,而这更使得日本完成了从美国的附庸国到支持国的战略关系转变。
完成这一转变的日本在很多方面对美国的政策给予了大力支持。[3]它协助完成了对国际金融体系的一些基础制度的革新,带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某一时期曾是最大的国际援助贡献国。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在干预金融市场和重新调整世界主要货币币值等方面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也因此为本国企业在多个生产领域的外向型发展提供了机会。尽管在20 世纪80 年代,日本对美国开放其市场的要求表现出了不情愿,但是在90 年代还是慢慢屈从了美国的压力,开放了其商品、服务及资本市场。
作为美国的坚定支持者,日本把亚太看做一个它可以行使经济领导权的地区。在各国政府都致力于塑造各自国家经济发展规划时,日本政府想利用国际援助、贸易和建议等直接手段领导亚洲,同时以值得效仿并且有吸引力的经济成功模式对亚洲国家实施间接影响。日本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一个发展的、完善中的亚洲。它希望把提高生产力作为焦点,以此转移人们的视线,避免政治上的争吵并驱散历史造成的对它的敌意。日本注重拉动出口和对外合理投资,为促进有竞争力的产业的繁荣创造政治条件。因此,地区发展和日本的强大自然地被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所谓的双赢局面恰恰可以为日本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的不对称披上自由主义的外衣。
事实证明,这个策略在政治上是行不通的。在20 世纪60 年代,由于其他亚洲国家对日本及它所提出的各种计划的质疑和敌视,日本为正式的地区融合方案所做的设计纷纷失败。20 世纪70 年代初,经历了数次无情拒绝的日本政府转而关注一些非正式的以市场为基础的亚洲地区融合方案。它开始青睐一些更为松散的非政府机构。这些机构通过吸收尽可能多的成员以扩大日本的影响,有的甚至可以在没有日本参与的情况下运作。在1985 年日元戏剧性的升值后,日本企业很快发展起全新的大型分包商及子公司网络。现在日本企业的国外供给线在地区范围内运作,它们为日本的纺织、汽车和电子等行业提供了地区性的基础结构。无论是生产厂商还是买家都需要这些复杂的多层次安排。因此,日本的对外投资对具体经济部门接收投资的国家以及这些国家所在的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日本的介入促进了东亚地区经济的一体化。而现在,韩国、朝鲜、中国台湾、东南亚以及中国企业更为这种一体化趋势提供了新的动力。
能够不断吸收亚洲出口产品的美国开放市场(先是来自日本,然后是韩国、中国台湾以及新近完成工业化的东南亚国家,最后是现在的中国)是实现地区化进程的结构条件。一个可渗透的亚洲地区经济的出现,需要美国消费者对亚洲低价产品的“好胃口”,需要美国向亚洲产品开放的市场。而且这完全符合美国的大战略,那就是支持开放性市场的自由化,尤其是那些正在经历迅速工业化却趋向保护主义政策的经济。如果失去大商场中的美国货架,就不会有那么多亚洲经济奇迹,更无从谈起亚洲地区主义。
日本的国家安全战略更直接地体现了它作为美国支持国的角色。[4]由于受到反战主义大众文化的限制,再加上不得不顾及颇有争议的和平宪法第九条, 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及九一一事件之后,日本政府一直奉行支持美国的政策。这种坚定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显而易见,委身于美国的安全保护伞下,可以得到军事、经济和政治上的好处。对于日本来说,它之所以能做到只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用在国防开销上,是因为美国纳税人负担了大笔费用。随着日本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扩大,美国也对其施加了更多压力:美国政府要求日本政府在地区安全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同时也要承担更多义务。日本的两位首相中曾根和小泉纯一郎一直是美国值得信赖的伙伴,他们都适时地抓住美国政策所提供的政治开放空间,使日本以自信甚至武断的姿态出现在国际事务中。
(二)中国
中国加入全球市场,逐步发展成一个可信赖的地区强国,而且将会在全球事务中担当主要角色。这是苏联解体后,影响美国帝国体系的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当然,这不是说中国已经能够取代日本,成为在亚洲有绝对优势地位的经济强国。实际上,中国与日本之间仍有很大差距。在2002 年,日本GDP 占全球GDP 的13.5%,这一数字几乎是中国GDP 所占全球GDP数据的4 倍。与购买力平价标准相比,市场调剂外汇能更好地衡量地区经济活力。日本的市场调剂外汇以4:1 的比例领先中国,而如果按人均计算,这一比例跃升为40:1。经历了10年的经济停滞,日本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总GDP 所占比值从72%下降到65%。在同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即使是这样,中国GDP 占日本GDP 的百分比只是从13%增加到了23%。[5]也许在未来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直到2005 年中国仍大大落后于作为世界主要出口国的德国。有些记者和政治家在80 年代曾经大肆吹捧日本的经济发展,现在也有人盲目称赞中国。不过无论怎样,确实有一些重大变化正在重塑东亚和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
中国作为一个可信赖的地区强国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这一点可能还没有被所有人接受,但是它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6]20 世纪70~80 年代,中国从一个革命者的角色转变成了一个有现实主义头脑的国家。中国的政治思路倾向于权力政治。这使得很多观察家想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德国。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耻辱之后,中国究竟是不是要恢复往日的光辉?体育中的国际政治、对能源的不断需求、排外的民族主义、经济上的重商主义、无不印证着这种猜测。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使很多现实主义理论家没了用武之地,于是他们卷起铺盖,把视线转移到了东方。在这里,他们看到了一个“有足够敌对气氛”的地区,而中国台湾正是那个最有可能被点燃的导火索。[7]
但是中国外交并没有一直遵循权力政治的思路发展,这种变化使现实主义者们大失所望。中国意识到增强经济实力和“和平崛起”会带来更长远的好处。因此,在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时候,中国成了多边主义的积极拥护者。从2002 年9 月以来,美国的国家安全策略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把美国定位成了革命者,而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充当了现状维持者的角色。在反恐的斗争中,美国政府追求的是长久性的彻底变化。即使在有时间和机会争取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美国也想拥有先发制人进攻的权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和其他许多国家一起坚持认为,正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所引领的多边主义时代一样,国际授权(动武)是合法而且必不可少的。中国既要顾及其领土主权利益,又得考虑多边主义外交的需要,包括棘手的朝鲜核问题。因此,它必须提倡反对霸权主义。对中国来说,中国式的“跟风”政治是更加合理的选择,远比在东亚地区效仿当年欧洲的均势政治安全得多。
这并不能排除未来中国国家安全政策与美国政府不同部门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在外交政策的制定上,中国的运作方式是统一的,而美国不是。几十年来,正是美国的立法部门和行政部门之间不断产生的矛盾,一直深刻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政策。比如在促使日本做出贸易让步的过程中,美国的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来自国会的压力,可以增加对外谈判时行政部门讨价还价的筹码。在中美关系敏感的台湾地区问题上,美国行政部门倾向于支持中国政府(一个中国)的政策;另一方面,台湾当局在美国国会以及整个美国政治系统所进行的长期游说活动,给一直试图扩大政治影响的台湾当局提供了回旋周转的余地。在任何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中,国会(对中国台湾)的支持使美国总统不敢轻易放弃这个小岛。
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并不会妨碍渗透性地区的形成,而会从结构上成为形成渗透性地区的诱因。这是在美国帝国体系中,中国的上升趋势所具有的特殊性。散居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不会回归中国,但是他们会与中国密切合作。[8]19 世纪,成百上千万中国人离开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到东南亚的不同地方安家谋生,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中国移民在不同的国家成为当地的经济精英。他们长期持久的家族关系是他们在地区市场发家致富的关键。不断有亚洲国家在其他新兴发展型国家的帮助下创造自己的经济奇迹。而海外华人的关系网就是连接政治精英和国外企业的重要中介。虽然华人经济的核心仍然是家族控制,但是很多股份和行政控制权还是逐渐被当地的政治精英们所接管。据报道,20 世纪90 年代的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经济,单就经济规模而言,列世界第4 位。
和“亚洲”这个概念一样,“海外华人”的内涵也是模糊易变的。对于19 世纪散居在外的华人来说,方言、家乡、血缘关系还有行会都是造成分割的因素,因此他们缺乏统一的认同感。后来,中国又深陷在内战和革命动乱中。虽然东南亚各地的华人都过着流亡国外的生活,但是这不足以抵消他们在各个国家所形成的不同政治经验和观点。如果要定义海外华人的文化特征,那就是他们几乎不受限制的机动性。通常,他们以家庭为中心的经济组织、建立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责任上,而不是以法律和国家凝聚力为基础。
1949 年中国共产党掌握政权之后,这些跨国界的经济网络成了需要中国面对的一个难题。在1953 年的人口普查中,海外华人被算做中国人口的一部分。1954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规定海外华人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拥有代表权。[9]但是和印度尼西亚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冲突使中国政府改变了政策。华人的民族向心力被视为对这些国家政权的“威胁”。1957 年以后,中国采取鼓励海外华人获得当地公民身份的对外政策,并支持华人们接受当地教育。1975 年和1978 年的中国宪法取消了海外华人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的代表资格。在过去30 年中,大量海外华人在他们的新家园接受了公民身份。现在海外华人指那些在东南亚出生并拥有当地国籍的华人。他们以很大的比例控制着东南亚经济。海外华人拥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高达80%的公司法人权,拥有大约40%的菲律宾公司法人权。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无论是中国中央政府还是各地方政府,都通过鼓励外商投资、允许汇付、发展旅游业等方式,努力加强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和海外华人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和中国台湾的关系。巴里·瑙藤(Barry Naughton)所谓的 “中国经济圈(China Circle)”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海外华人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不断加强的结果是台湾迅速的产业空洞化。尽管台湾当局试图抵抗中国经济的巨大引力,但是现在有近100万中国台湾商人住在中国内地,这使得台湾当局的努力付诸东流。
从20 世纪70 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吸引了约5 000 亿美元的外商投资,这大约是自1945年以来日本得到的全部外商投资的10 倍。据估计,在1985~1995 这10 年中,中国2/3 的外商投资实际上来自国内,一些中国商人利用香港规避国内税收,真正意义上的外商投资只占1/3。而1995 年以后,外商投资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2 500 亿美元的外商投资中,大概一半来自中国台湾,还有一部分额外投资来自东南亚。[10]尽管没有具体数据,但是随着亚洲商业网络在全球的扩大,未来海外华人与中国内地之间更加紧密的商业联系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中国崛起和亚洲在世界政治中的角色是由这些非正式、以市场为基础的商业联系所确定的,而不是那些正式机构。因此,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不是国内现象,而是一个地区现象。由于身处亚洲,在很多问题上,中国与亚太及美国帝国体系密不可分。
㈧ 世界上那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最好
世界上没有哪个政治制度是完美的,无论是哪个制度,总是会有弊端的。
实际上,换个方式提问,什么是政治?用当年邓公的话来解释,四个现代化就是最大的政治,稍微变一下,让人民安居乐业就是政治。
政治制度并没有完美的国家。任何国家都有可能遇到政治危机。但是政治体制确实有很好的国家。
北欧的一些国家和新加坡,可以说是政治体制最好的国家了,不说别的,像腐败、贪污,在他们那里是稀有动物,因为他们有很好的政治、和社会体制来防止腐败、贪污。
至于中国,不要以为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其实,中国的制度是最为直接的,将权力集中在一个党派的手里,实际上是加速了政策的实施效率。
民主不过是有钱人骗人的游戏,其实,政治永远都是有钱人的玩具,像美国,哪一届总统不是富翁?
楼上的那位,说话很轻巧,显然是对政治不太了解,如果政治是那么简单的事的话,谁都能干了。
㈨ 美国政治文化的特点
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国家,其最突出特点应该是三权分利,立法权归议会,司法权归联邦法院,行政权归总统,作为没经过封建社会就进入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国,其不同于英法,所以虽然三权分利是由法国的孟德斯鸠提出的,并在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引用,但最彻底的还是美国,其1787年宪法明确提出了三权分利原则!
意识形态因素在美国对外政策中有着重要地位,意识形态是美国对外政策中的理念,是美对外政策重要指导思想。从美国意识形态因素在对外政策中的运用的历史考察分析中,可知美国意识形态因素的特点:即扩张性、顽固性、多元化的统一以及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影响美国意识形态有两个因素,即国家利益和政治文化。国家利益“民主化”的界定已经决定着美意识形态因素在对外政策中的地位。美国“清白无罪”、“乐善好施”、“例外论”等独特的政治文化对美加强意识形态在对外政策中的分量起了巨大的促动作用。
㈩ 在政治、经济、文化、旅游4个方面比较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差异
政治方面:
1英国:
政体为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圣公会的“最高领袖”,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军官、各属地的总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国圣公会的高级神职人员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宣战媾和等权力,但实权在内阁。议会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机构,由国王、上院和下院组成。上院(贵族院)包括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及主教组成。
2法国:
典型的半总统制半议会制的民主共和制的国家,国家政权带有鲜明的阶级性。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任期5年(之前是7年,于2000年6月根据全民公决结果改为5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有权任免总理和批准总理提名的部长;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有权解散议会;可不经议会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在非常时期,总统拥有“根据形势需要采取必要措施”的全权:在总统不能履行职务或空缺时,由参议院议长代行总统职权。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拥有制定法律,监督政府,通过预算,批准宣战等权力。
3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于1949年5月23日生效。基本法确定了德国五项基本制度:共和制、民主制、联邦制、法制国家和社会福利制度。1956年、1968年曾作过较大修改。1990年8月两德“统一条约”对《基本法》某些条款又作了适应性修订,10月3日起适用于全德国。
德国国会大厦[10]《基本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辖。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议会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联邦议院行使立法权,监督法律的执行,选举联邦总理,参与选举联邦总统和监督联邦政府的工作等。联邦议院选举通常每四年举行一次,在选举中获胜的政党或政党联盟将拥有组阁权。德国实行两票制选举制度。
4美国:
美国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宪政立宪共和国,有世界上最早并仍在运作的成文宪法,并经立法机构批准产生。在某些州,司法系统官员也通过多数制选举产生。1776年7月4日制定了宪法性文件《联邦条例》。1787年5月制定了宪法草案,1789年3月第一届国会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作为独立、统一国家的成文宪法。1865年和1870年通过的关于废除奴隶制度和承认黑人公民权利的第13条和15条修正案;1951年通过的规定总统如不能行使职权由副总统升任总统的第25条修正案。宪法的主要内容是建立联邦制的国家,各州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包括立法权;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鼎立,并相互制约。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职权集中于总统一人,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不对国会负责。总统的行政命令与法律有同等效力。
经济方面:
1英国:
英国作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实体、经济强国以及金融中心,并连续第二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海外投资国。私有企业是英国经济的主体,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在过去的三十年间,政府大量减少了国有资产,并减缓了社会福利计划的发展。十八世纪时英国本地产小麦开始不敌北美廉价小麦,放弃大量种植小麦,大量从美洲进口粮产,逐渐转以乳畜业为主,较为集中,高度机械化,效益十分高:1%的劳动人口能够满足大约60%的食品需要。
2法国:
法国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之一,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法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第三产业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中电信、信息、旅游服务和交通运输部门业务量增幅较大,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70%。由于发债问题,法国发行了43亿欧元的10年期国债。尽管融资规模达到了预期上限,但收益率情况却并不乐观。平均的中标收益率为2.98%,超过了3月1日同类发行中的2.91%。认购倍数为2.56倍。在法国国债发行结果公布后,该国基准的10年期国债价格走低。10年期法国国债收益率周四早盘升至3%上方,5年和30年期法国国债的收益率也不同程度走高。
3德国:
德国是个靠科技兴国的国家,德国是世界第四经济大国。是全球第四大工业国。根据2011年人类发展指数,德国的生活水平排名世界第9位。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汽车品牌奔驰、宝马、大众都位于德国,德国依靠世界最先进的汽车品牌和技术成为欧洲最强者。在医疗领域和技术创新上名列世界前列。德国是世界第二大商品出口国和第三大商品进口国,几十年来,德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处于世界的绝对领先地位,被誉为“出口冠军”。
4美国:
经济体系兼有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特征。在这个体系内,企业和私营机构做主要的微观经济决策,政府在国内经济生活中的角色较为次要;然而,各级政府的总和却占GDP的36%;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社会福利网相对较小,政府对商业的管制也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文化方面:
1英国:
英国实行5-16岁义务教育制度。1998/1999财政年度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公立学校学生免交学费。私立学校师资条件与教学设备都较好,但收费高,学生多为富家子弟。英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拥有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水平,是近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发源地。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也拥有一大批世界上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为英国和世界培养出许多杰出科学家和政治家等。绝大多数的英国人都信奉基督教,尽管当前去教堂做礼拜的信徒人数并不多,每周大约只有110万人。穆斯林是英国国内最大的非基督教团体【超过150万人】,此外,佛教、印度教、锡克教和犹太教也拥有大量的信徒,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
2法国:
17世纪开始,法国的古典文学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时期,相继出现了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大仲马、维克多·雨果、福楼拜、小仲马、左拉、居伊·德·莫泊桑、罗曼·罗兰等文学巨匠。他们的许多作品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其中的《巴黎圣母院》、《红与黑》、《高老头》、《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译成世界文学作品,在世界广为流传。侦探小说方面有莫里斯·勒布朗的侠盗亚森罗平,和乔治·西姆农的梅格雷探长。
3德国:
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德国的18世纪文学走向顶峰。歌德、海涅、席勒、莱辛和格林兄弟都是杰出的代表。20世纪最着名的作家有托马斯·曼、海因利希·曼和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和贡特·格拉斯分别于1972年和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德国有3000多座博物馆,收藏内容十分丰富。此外,每年都举行各种艺术节、博览会和影展等。法兰克福和莱比锡是德国图书出版业中心。德国图书出版量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占第二位。
音乐是德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德国造就了各个不同时期的音乐大师,如贝多芬、巴赫、门德尔松、瓦格纳等。柏林爱乐乐团更是享誉世界。
教堂、宫殿和古堡德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德国人时间观念比较强,无论是在商务上还是在私人交往上,德国人注重准时。德国人重视商业信誉,一般不轻易更换合作伙伴。
4美国:
在美国,教育管理是州或地方政府的责任,而非联邦政府。不过,联邦政府教育部可以通过控制教育基金来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有法定义务在公立学校接受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教育;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分公立、私立两种,大部分是公立学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另外,中小学校一般免费或半费供应午餐,学生由校车定点接送。
旅游方面:
1英国:
着名景点
【爱丁堡】爱丁堡城堡荷里路德宫苏格兰威士忌中心
【巴斯】罗马古浴场普尔特尼三拱桥皇家新月型大厦
【格林威治】格林威治公园海事博物馆千禧巨蛋
【剑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圣玛利教堂
【伦敦】国会大厦和大本钟莎士比亚环球剧场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杜莎夫人蜡像馆
福尔摩斯博物馆格林威治天文台海德公园汉普顿宫肯辛顿宫伦敦塔圣保罗大教堂
塔桥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温莎古堡西敏寺
【温莎】温莎城堡温莎乐高乐园伊顿学院
“泰晤士河”为英格兰最长之河流(英国第二长河,次于354公里的塞文河),也是全世界水面交通最繁忙的都市河流和伦敦地标之一。
2法国:
法国平均每年接待外国游客7000多万人次,是世界第一旅游大国。超过该国人口。2010年,法国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球最适合居住的国家。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风景区及阿尔卑斯山区都是举世闻名旅游胜地,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名城、卢瓦尔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诺曼底的渔村、科西嘉岛等。法国一些着名的博物馆收藏着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凡尔赛宫,埃菲尔铁塔,塞纳河游船,作为地标式景点,巴洛克风格的凡尔赛宫殿和花园可是不能错过的景点。菲尔铁塔。此时,可以在梧桐树影下,沿着塞纳河步行至埃菲尔铁塔,沿途安静而美丽。埃菲尔铁塔亮灯的瞬间,最为美丽,可不要因为置身塔内而错过这一美好的瞬间哦!塞纳河游船也是巴黎不可错过的活动之一,游船结束后,不要急着返回,参与到巴黎青年之中,在塞纳河岸喝喝小酒,是个感受巴黎好时机。
蒙马特高地所属的区是巴黎最年轻的区,也散发着巴黎的活力。这里有风景秀丽的蜿蜒小径,有高大神圣的圣心教堂,有画家聚集的小丘广场,有夜夜笙歌的红磨坊,还有写满爱情的巴黎爱墙。巴黎是艺术家的天堂,而蒙马特则是艺术家的聚集地。这是一个和谐包容了宗教、艺术、香艳和爱情的地方。
3德国:
德国一直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根据德国旅游业中心(DeutscheZentralefürTourismus,DZT)的报告,2004年来德国的外国游客首次超过4500万人次,并且持续增长,这些游客中的大部分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美国和亚洲。柏林、慕尼黑、法兰克福和科隆是最受外国游客欢迎的德国城市,最受欢迎的联邦州是巴伐利亚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和巴登-符腾堡州。
相比较外国游客喜欢游览大城市,德国人自己更喜欢去小城镇和具有乡村风味的地区,北海海岸、波罗的海海岸、黑森林和博登湖是最受欢迎的度假胜地。德国拥有15座国家公园、93座自然公园和14个自然保护区,从北部的河口一直到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德国人还喜欢步行远足和骑自行车出游,总长超过190000千米的远足路线贯穿整个德国,自行车线路也长达40000千米。
德国的各类音乐会、艺术展览、戏剧表演、国际性大型体育比赛、街头庆祝活动和圣诞市场也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德国的节庆活动很多,比如慕尼黑啤酒节、科隆“克里斯托夫上街日”(ChristopherStreetDay,骄傲游行)、柏林文化狂欢节(KarnevalderKulturen)、美因茨狂欢节、科隆狂欢节等,都是享有悠久历史和国际声誉的民间节庆。
4美国: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民族文化使它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国家。在大平原的西部大山区,有着名的大峡谷国家公园和黄石国家公园;靠太平洋的西海岸地区有风光绮旎、阳光灿烂的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和洛杉矶就位于此。在北部近加拿大边界附近,有着名的五大湖游览区,其中最壮观的景点是尼亚加拉大瀑布。此外,位于美国西面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也是全球闻名的度假胜地。还有适于冒险者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美国共有21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其中2项与加拿大共有),其中包括8项世界文化遗产,12项世界自然遗产,1项双重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