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做好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承
我们要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推动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相融相通。要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深入挖掘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贰’ 如何传承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是各不相同的。
我国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喜气洋洋过春节、张灯结彩过元宵、怀乡祭祖过清明、纪念屈原过端午等各种节庆纪念活动。每个地方又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活动,如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的净街、锦鸡源庙会、纪念文天祥诞辰节、乡村皮影戏、民间剪纸;粤港地区的舞狮、舞龙灯、逛花市;关中耍社火,陕北扭秧歌;彝族的火把节、跳虎等等,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源。
在今天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教育,对营造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中要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新理念。
要把优秀的民俗文化与促进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机结合起来,与地方经济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播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时推动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队伍。
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民俗文化的专业工作队伍,在加强配备、合理使用、精心培养上下功夫,使其成为民俗文化发掘的行家里手。
三、巩固阵地。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文化场馆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对干部群众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开展民俗文化技能传承培训,对民俗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褒扬新风尚,鞭挞假、丑、恶。
四、发展经济。
当今社会,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最高层次竞争力的战略资源,要提升地区的品位,提高当地发展的竞争力,必须要在发掘文化资源,发挥文化影响力上下功夫。通过创意因子,把发展文化作为提升综合实力的突破口。比如说香包,过去只有在端午节时才戴在孩子的身上,寓意祛毒避邪,现在则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品,寓意也拓展为给小孩祈福、给老人祝寿、替男女传情等,可以按不同对象、不同节令、不同场合制作出不同的香包。这都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叁’ 怎样制定调查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计划
1、最好先翻阅家乡的地方史志,节选出重要部分;
2、结合史书,按时间列出发展轨迹;
3、然后对一些遗址或名胜进行现场考察;
4,、结合上述材料按时间编制家乡历史沿革;
‘肆’ 怎样弘扬家乡文化
这个是个比较宽泛的问题,这得根据您家乡的具体情况而定哦~
1.您可以全面了解您家乡的文化特点,制定一个您最想推广的点,或设计一套方案。
2.具体推广的形式可借助互联网,同时配合线下活动。线上活动可通过公众号、微博、朋友圈等发布,线下可根据您选定的文化内容组织相应活动。
3.若预算充足,可与当地传媒相关公司合作,加强推广力度。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谢~
‘伍’ 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查问卷
首先,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要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什么样的文化,它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我们知道,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优秀的部分甄别出来进行传承。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化一样,它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载体,如文化典籍,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等。前者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后者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魂”。这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时,要对传统文化的这两个层面进行区分,搞清楚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载体,不至于一提起传承传统文化,就仅仅想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戏曲,恢复传统节日等等,而忽视了我们传统的自然观、天人观、伦理价值观等等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反之亦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既要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之“体”,更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魂”。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首先明确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指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深入把握的基础上,对那些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发掘、阐发,使它们进入到我们的当下生活中,化为我们精神的血脉,指导我们的实践生活;对那些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整理、保护,使它们得以延续和传承,使当下的人们拥有进入传统的现实渠道和方式。
第二,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还应考虑为什么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者说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仅仅是为了传统延续而传承传统文化,还是为了解决当今中国甚至人类世界中存在的问题而传承传统文化?为了传统延续而传承传统文化固然必要,但传承优秀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参与到我们的当下生活中,为解决现实中的中国乃至人类世界的问题提供启示,而不是让它进入历史博物馆供人瞻仰,告诉后人我们曾经拥有这些东西。传统要成为活的传统,它必须与当下生活中的问题发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中国的现实,分析当下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确立文化建设的方向,根据文化建设的方向,来反观中国的传统文化,看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精神理念,能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启发和思路。我们知道,在当今世界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生态环境危机,精神心理疾患,道德滑坡,贫富加剧等等。面对现实世界中的这些问题,我们的党先后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应该考虑能否为解决或改善现实中的这些问题,能否促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启发和思路。当然,研究中国当下的“现实”,不仅指研究当下的生活世界的现实,还指研究当今中国的文化现状的现实,如果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当今的文化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更好地判断我们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另外,关注文化现状的现实,也包括关注当下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在文化开发、文化保护、文化园区建设和文学经典改编中出现的一些失误等。对于这些文化现实的关注,可以避免在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中继续走一些弯路。
第三,在搞清楚了要传承什么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为什么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后,面临的一个最现实、最艰巨的任务也就是怎样传承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有很多,具体要采取哪一种途径,应依据要传承的主要是哪一层面的传统文化而定。我们前面提到,传统文化存在两个层面:即精神理念层面和形式载体层面。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理念的传承来说,系统的教育应是一个最基本的途径。这里的教育既指由国家和政府主办的各个水平层级上的国民教育,也指受国家教育部门主管的担当着基础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国家和政府主办的教育。无论是国家和政府办的,还是私人团体或个人办的这类教育,他们都有责任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使学校更好地履行这一教育职责,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出全面规划,可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保障无论是政府主办的还是非政府主办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都要传授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方面的内容。通过系统的教育,可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义、诚信、爱人、敬业、合和等等伦理价值观念,渗透进人们的心中,化为人们的血脉,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价值追求。
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并不是赤裸裸地存在的,它存在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文化遗存、传统艺术、传统技能、传统节日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等文化形式或文化载体之中。我们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自然也不能凭空进行传承,而是要借助各种文化形式。虽然各种传统的文化形式都能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但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在不同的文化形式中的显现程度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如在文化典籍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理念无疑是更加直接、更加明显的,因此在中小学的传统文化课程学习中,可根据中小学生心理认知特点,运用适当的方式更多地引入一些哲学、文学、文化的经典名篇的学习内容,而不是像现在一些小学的《传统文化》课本那样主要以介绍传统节日、风俗习惯之类的传统文化形式为主。学生对于形式载体层面上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如对各种文化遗存、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传统节日的了解,则可以通过课堂外的教育和生活实践来进行。但无论是以何种方式接近传统文化形式,前提是必须有可被接近的“实在”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对优秀的文化典籍进行整理,对文化遗存,对传统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节日庆典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现保护。这就是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我们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规划,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之能够有保障地进行。
最后,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应注意的是不能泥古不化,而是要推陈出新,把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时代的以生态和谐和审美生存为指向的生态审美文化。而要进行文化创新,则不能仅仅依赖中国传统的文化。它需要我们站在中国当下现实的基点上,从中国问题出发,既要批判继承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要批判地汲取世界上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相信,在以“自然”为根本,以混沌“中和”为境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潜藏着代表了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能对人类的未来发展产生良性作用的文化基因,但我们并不能由此滑入对民族文化的自炫,陷入抛弃他者视角、无视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危险。
‘陆’ 如何传承本地的民俗文化
在我看来,不可能有效地传承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因为它需要植根于骨骼,而不仅仅是表面; 作为一种文化,它需要在一个社会中使用。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侵蚀。直到今天,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仍然掌握着西方的知识。他们不再用传统的方式思考。例如,有多少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五行的概念。多少年,什么时间,蛋白质,维生素,病毒,多少温度..。和“没用”(那是现代人自以为是、黄白相间的想法) ,不再使用的东西都死了,迟早会腐烂掉。总之,在全球西化的环境下,整个社会发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是把旧东西当成笑话,拿来吧!
‘柒’ 家乡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变化调查的访谈提纲怎么写
方法如下:
1、明确访谈目的,如了解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为家乡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2、访谈的方式,线上访问还是面对面交流。
3、访谈的对象,如不同行业的从业者,在校学生,公园大爷大妈。
4、问题
您是什么行业,专业,现在干啥的家里几口人?
您在这个城市县乡生活了多久?
是什么原因使你来到这里?
刚来的时候怎么安身下来?
那时候这里是什么样的?
5、过去现在对比。步骤,安排地点人物,如何记录总结。
关于家乡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调查报告
一、调查者(即小编):只小编一人。
二、摘要:利用寒假在周边进行一次关于家乡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的调查,从中看出现代人们在对待家乡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的问题。
三、目录:
1、调查对象
2、调查背景
3、调查步骤
4、调查办法
5、调查内容(提炼)
6、调查分析
7、调查结论
8、建议
9、结语
四、内容
1、调查对象:调查的对象大部分是女性,年龄大部分是在二十岁以下的中学生,少部分是36-50岁的中年妇女。
2、调查背景:由于现实条件限制,本次调查本人并没有采用访谈,而是通过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此次调查。
3、调查步骤:编写调查问卷通过互联网发放调查问卷最后收集调查问卷提炼主要信息并进行反思。
4、调查办法:调查问卷。
5、调查内容(提炼):通过六道多选题了解到,大部分调查对象是十分了解潮汕文化习俗,比如潮汕民俗、潮汕民间艺术、潮汕方言、潮汕音乐与潮剧和潮汕饮食文化,少部分了解了潮汕民居和潮汕工艺美术,只有一人知道并了解潮汕侨批文化。
关于潮汕文化风俗传承方面大概有80%的调查对象觉得现在的人们在此方面的表现还行,大概有20%的调查对象觉得良好。有人认为,潮汕文化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缺乏有效整合;太过于古板,不懂得灵活变通。
在对待自己的文化方面,有人留言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应该继续发扬传承。
‘捌’ 传统民俗文化该如何传承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是各不相同的。
我国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喜气洋洋过春节、张灯结彩过元宵、怀乡祭祖过清明、纪念屈原过端午等各种节庆纪念活动。每个地方又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活动,如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的净街、锦鸡源庙会、纪念文天祥诞辰节、乡村皮影戏、民间剪纸;粤港地区的舞狮、舞龙灯、逛花市;关中耍社火,陕北扭秧歌;彝族的火把节、跳虎等等,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源。
在今天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教育,对营造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中要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新理念。
要把优秀的民俗文化与促进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机结合起来,与地方经济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播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时推动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队伍。
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民俗文化的专业工作队伍,在加强配备、合理使用、精心培养上下功夫,使其成为民俗文化发掘的行家里手。
三、巩固阵地。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文化场馆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对干部群众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开展民俗文化技能传承培训,对民俗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褒扬新风尚,鞭挞假、丑、恶。
四、发展经济。
当今社会,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最高层次竞争力的战略资源,要提升地区的品位,提高当地发展的竞争力,必须要在发掘文化资源,发挥文化影响力上下功夫。通过创意因子,把发展文化作为提升综合实力的突破口。比如说香包,过去只有在端午节时才戴在孩子的身上,寓意祛毒避邪,现在则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品,寓意也拓展为给小孩祈福、给老人祝寿、替男女传情等,可以按不同对象、不同节令、不同场合制作出不同的香包。这都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玖’ 家乡生活文化调查以及建议书应该怎么写
方法如下:
1、明确访谈目的,如了解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为家乡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2、访谈的方式,线上访问还是面对面交流。
3、访谈的对象,如不同行业的从业者,在校学生,公园大爷大妈。
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还是生活在当地的外乡人,或者是旅居在海外的华人,谁不对自己的家乡有份难舍的情怀,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喜爱理由何止一百条。家乡是生命的摇篮,记载着自己的人生轨迹。
想起自己的家乡,就会想起家乡的亲人,想起带给自己快乐的童年和充满激情的青春,除了她固有的可爱以外,家乡已经被注入了情感内涵,这种情愫已经融进了我们的生命。
古往今来,家乡一直是文人骚客们谈论的亘古不变的话题。树高千尺,落叶归根,故乡之思,永远都是游子的至诚抒怀。
在他们看来,家乡是他们心灵的依靠、感情的寄托。家乡是缕阳光,冷寂时可以寻得温暖;家乡是个港湾,孤单时可以停泊靠岸。他们借诗言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恋。由此便衍生出了无数千古动人的诗章,在汩汩流淌的华夏文化长河中,卷起层层浪波。
‘拾’ 对家乡民俗文明的传承,我们能做些什么
1、从全局来说,顶层设计是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前进方向。
在顶层设计上,应当给予地方政府充分的执行空间,鼓励地方依据当地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发,让文化在运用中得到保护和传承。
2、提升农村居民文化自觉与主体意识,增强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的主体应当是农民,乡风文明是当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民不断增收,一些传统的优秀农耕文化也在不断流失,新一代青年难以真正扎根农村,在精神文化方面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农村不文明现象逐渐增多。
(10)如何传承家乡文化调查步骤扩展阅读:
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是让乡村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内在保障。一方面,农民群体文化水平较低,辨别能力相对较差,在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时,很容易形成“重利轻义”的价值导向。
乡村文化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帮助农民稳住心神,不至于盲目追求利益。另一方面,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能够为乡村留住人才,不至于让农村人才大量流失,造成乡村人口的“空心化”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