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球化时代 民族文化转型于民族文化融合 有何不同
1.确定基本格调。
现代化本身具有其深层内涵,即文化转型,文化的转型和现代化概念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人的生存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用现代工业文明的技术理性和人本主义启蒙和塑造中国人以构成现代化主体,这是中国文化转型的主导价值目标,同时它又构成了中国现代化文化建构的框架内涵的基本点.
2.文化的主文化和亚文化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转化可以用来作为一个研究的角度,以前的一些传统文化由主文化变成亚文化,甚至产生文化堕距现象。
3.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转型可以采用中国家庭的变化这个角度分析。
中国的城市都热衷于建高楼大厦不但写字楼和酒店“欲与天公试比高”,住宅楼也二三十层不在话下。城市居民居住结构的改变也直接影响到了人际关系的改变:计划生育政策已经使得中国的家庭变小,传统大院式住宅的消失和封闭的高楼住宅使得中国的城市家庭以不可逆转的方式趋向孤立的小单元化。核心家庭成为主流,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步改变。
另外,很多城市年轻人的生活取向——趁年轻有时间有经济有钱时多多享乐,离婚现象很严重,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转型中的一个表现。把这些现象描述出来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转型并稍加分析即可。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论、唯物论等分析历史转型与文化转型的联系。本人认为文化的产生根源和发展载体,其实都是历史问题,传播、传承的过程就是一个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转型过程,文化转型寄予在历史转型中,历史转型又依托于文化转型,理解时要结合起来。
文化融合指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
文化融合是文化调整的方式之一。指两种比较接近的文化体系接触后,原来的文化体系随之消失或改变其形貌,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
中国的传统文化属于东方文化,而东方文化自古以来在其本性上是区别于西方文化的另类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在于,东方文化主情感,主群体,主静止与主和合等等,西方文化则主理性,主个体,主运动与主斗争等等;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各执一端的价值取向既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东方文化(这里主要是指中国文化)将与西方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融合成一种新的世界型文化,——这种新的世界型文化既保存了东西方文化的各自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东西方文化的各自的缺点。中国由传统文化向这种世界型文化转变的过程就是中国的文化转型。
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并不存在自古以来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当整个人类都处于荒蛮时期的时候,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是无东方和西方可言的。把文化区分为东方的和西方只是在两千多年前希腊文化产生以后的事情。当时的希腊人一方面基于亚细亚和欧罗巴之间的世仇,另一方面基于新产生的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文化与地中海以东地区文化的区别,才开始萌发了模糊的东方和西方的概念,——这一概念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中日益得到强化。人类的历史至今已有几百万年,两千多年相对于几百万年而言,只是弹指一挥间。因此,认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自古以来的两种不同本性的文化并没有史实根据。第二,所谓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完全是以地理上的东方和西方为前提的,并分别是与地理上的东方和西方相重迭的,而地理上的东方和西方的划分完全是人为的。——如果愿意,我们可以改变地球上经线的标度,把现在的东半球的一部分地区划给西半球,而把西半球的一部分地区划给东半球,如果那样,我们又如何在文化上区分东方和西方呢?何况事实上,现在的某些东方地区已经出现了所谓的西方文化,而某些西方地区则仍然存在着所谓的东方文化。第三,如果说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自古以来的两种不同本性的文化,即如同某些学者所说的是人性的向两个不同方向的延伸,那么又如何解释在以后的发展中两种文化会融合成一种新型的世界文化呢?诚然,在全球化时代,人们的交往会更加频繁,但交往只能把具有成人基因的少年更快地变成成年人,而不可能把不具备男人基因的女人变成男人,也不可能把不具备女人基因的男人变成女人①,即交往不可能改变人的自然本性。如果两种文化中没有共同的遗传基因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走到同一个目的地的,更不要说相互融合了。所以在这里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本性的文化的命题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将相互融合的命题不能同时成立,二者至少必有一假。这种假是这种理论体系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的逻辑矛盾。
中国所能走的“只能是中西融合之路,综合创造之路”,“通过中西文化的会通、融合创造出一种高度发达的文化”。
在今天,文化融合论的以及各种类似文化融合论的文化转型论之所以特别有市场,不仅蒙蔽了东方的大多数人,甚至蒙蔽了西方的不少人,除了种种主观的原因而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处在各自转型的关键时期。如前所说,东方文化已经发展到了农业文化的晚期,开始了向工业文化的转向,事实上,不少地区已经在许多层次上完成了向工业文化的转向,这样势必出现某些所谓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西方文化经过自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自启蒙运动以来二三百年的发展,其中的工业文化因素——主要是理性主义、个人主义、法律至上和自由主义等等也已经在充分发挥它们的优越性的同时,它们的弊端也日益彰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追求表面上带有东方文化特征的后工业文化价值。东方文化的转型和西方文化的转型实质上是二者按照同一个规律和共同的路径在各自的出发点上向各自的更高的阶段演进,但是,这种情况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似乎东西方文化都各自在朝着对方的方向发展。文化融合论者以及综合创新论者正是被这种假象所迷惑,于是似是而非地得出了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或综合创新的结论。事实上,人们平常所说的几乎所有的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现象,其实只是人们用静止的眼光观察东方地区的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演进的某一个阶段的结果,而如果我们用动态的眼光去观察,它们只不过是由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演进的某一个暂时的阶段。
2. 文化融合,文化殖民,文化侵略三者之间的关系
世界各国各民族,在远古时期因为地域问题,以及交通的落后,均处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中国如此,世界其他民族也是如此。那中国来说,秦汉以前时期我们的文化基本上没有收到外民族的影响,而是自我发展的。自唐代以后,外来文化以宗教为载体,逐渐全方位的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中。但是这种渗透是比较缓慢的,毕竟明朝以前的时期,交通和文化传播途径也不是很发达。自西方工业革命和航海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后,世界很多地区被西方以殖民地的形式占领,中国也不例外,在清代西方的舰船便扣开了中国的大门。无论是赤裸裸的火炮占领,还是以贸易为目的的商端口开拓,伴随而来的便是西方的文化和思想体系的渗入。
自从十八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和频繁。我们不能否认,文化的交流是必要的。世界上各民族,因其发展历史不同,都具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同时也因科技发展水平的不同,造成了经济上和科技上的不均等发展。文化交流,对于世界各民族都是有益的,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长处,来弥补或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管理方法,对于本民族来说,是通往现代化的捷径。
不能否认,中国以及整个亚洲地区,在现代科技的进步上,要远远落后于西方。正是通过文化交流,科技交流,才是的我们抛弃了西方在科学探索上所走过的举步维艰的时期,直接站到现代科技的前沿。而与此同时,在文化的交流上,西方先进的社会管理经验,社会文明理念,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民族的固有思维,使得中华民族在原有的社会的文明基础上,更加具有了现代的社会文明。文化交流的结果,必然是文化的融合。一个民族在接受外来优秀思想和先进科技的同时,必然会将这些融合到本民族的文化之中。西方国家以其发达的科技和航海技术,强迫扣开了闭锁千年的大门,除去侵略和欺凌的因素外,客观上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东西,并经过近百年的吸收而融合到我们文化中。与此同时,在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也被西方国家所接纳融合。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其两面性的,在主流先进的文化被融合到我们的文化之中后,一些不适合于我们民族的,甚至是腐朽的和没落的东西也必然会掺杂而来。一个民族在吸收融合其他文化的时候,并不能使的其他文化在自己的文化中占据主流,如果占据主流了,那就不是文化交流和融合了,那叫做被同化。因此,保持自己的文化和社会观,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交流中所必需的,而抗拒外来文化中不适于自己的因素,以及腐朽没落的因素,便是这种自我保护的做法。文化交流与融合,不能来者不拒,必需以保证本民族文化主流为准则。
再谈谈文化侵略。侵略,顾名思义便是强者强加给弱者的。军事上的侵略,是以强行占有对方土地和资源为形式,而文化方面的侵略,便是强行占有对方的思想意识为形式。军事侵略可以依靠强大的军队,但文化侵略只能通过文化交流。如果是正常的文化交流,比如说美国大片,外国的小说,音乐等,他们所带来的是外国的社会理念和文明理念,这称不上文化侵略,因为这些交流对我们是有裨益的,对我们的社会是有所促进的。但是,如果以占据我们主导思想为目的的所谓文化交流,便是文化侵略。而文化侵略的对象,以面对青少年效果为最佳。
针对我的那个帖子,那位网友认为,干脆闭关锁国算了,那样我们就不会被侵略。上面我谈了文化交流的意义,所以我反对闭关锁国的,闭关锁国意味着为了避免接受外来的不良文化因素,而全盘的拒绝外来文化,也就同时拒绝了占主流的先进文化因素。闭关锁国在如今的世界格局下,其实就是自取灭亡。
写到这里,似乎有人看不明白了,我的观点到底是什么。其实观点很明确,拒绝文化侵略。拒绝文化侵略的首要,是要分清文化交流和文化侵略。那么有网友便会质问:日本的动画片,书籍,音乐,也是文化交流啊,为什么说是文化侵略呢?
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所谓与我们“一衣带水,文化同源“的日本。日本这个国家,因其历史上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在经济上是无法偿还的,在感情上是无法弥补的。因此,我们在吸收融合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时候,所要倍加警惕的是来自日本的文化。因为二战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历史,日本至今仍被国际上禁止拥有军队,这样的做法的实质,便是全世界人民都意识到,日本是一个对于全人类来说的危险因素。没有军队的日本便没有再次武力侵略他国的能力,所以日本人便以倾销文化来达到曾经的敌对国家人民对他们的逐步认同,只有认同才不会产生抗拒,从而使得日本在经济上得到更大的利益,经济的利益便是日后军事的后盾!
也许,日本社会在某些方面有优于我们的地方,比如说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人们的工作态度等。尤其是日本所采用的西方政治体制,更使的崇尚西方的人士同样崇尚日本。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我也认为,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甚至政治体制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因素,但并不能因为对这些因素的认可,便连同着认可日本的一切,也不能因为对这些因素的认可,而麻痹日本以文化侵略求得中国人淡化仇恨的真正目的。这样的思维,往往成为所谓右派人士的思想误区。要认识到,文化认可不能抹杀民族感情。
所以说,我不反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也不反对接受国外的思想,价值观念甚至政治体制。但是,日本例外!
3. 文化融合和文化冲击的区别
文化冲击不可避免,文化融合是大势所趋。
文化冲突指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包容性,存在文化之间的对抗和不协调。有不同的文化,就会有文化冲突。
文化融合指如果两种不同文化长期共存,必定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是对立统一的。
4. 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合性的区别
区别就是包容和融合这两个词的差别,包容指宽容大度的意思,指对外来文化不排斥,接纳。是一个文化对其他东西的接纳。融合是指两个以上文化的融合,没有宽容大度的意思。是一个过程,中性的词语。
5.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怎么区分
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其体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体现,文化又对经济政治起反作用。 交融:科技进步拉动经济增长,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文化产业的崛起。
6. 融入和融合的区别
融入,一般是说有主体,比如说我们的几千年的文化,在这期间有很多少数民族的文明思想融入进来。就是说不曾改变我们的文化是作为主体存在的。
融合,一般是说两者,或者更多的方面混合在一起,虽然不是说泾渭分明,但大都还保留着各自的特色。比如说西方文明和东方文化融合,就是这样的。
7. 如何正确理解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关系
文化冲突不可避免,文化融合是大势所趋。有不同的文化,就会有文化冲突,如果两种不同文化长期共存,必定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文化融合。
传统文化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民族都因其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有别于其他民族,它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在创造人类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而且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这些传统文化对几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等都有着深层次的影响.那么作为大学生如何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在现今校园文化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使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注重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又要注重借鉴和吸收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中的先进的东西;同时还要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必要的阵地和其他物质条件,但是更主要的是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增加其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忽视硬件建设,会使校园文化活动无从开展,忽视软件建设则会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舍本逐末.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使大学生健康成长、科学的对待传统与现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必要手段.要做好这一工作,应当讲究科学的方法和原则.
8. 交融和融合的区别,对于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分别用哪个
交融,显然是针对两个主体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而言的;而融合,则是一个主体内部发生的内濡过程.因此,对于民族文化可以说交流互动或交融,对于区域文化可以说融合.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9. 文化适应与文化融合有何区别
个人观点:
学校与企业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不可否认的,因为企业主要以自身盈利为目的,而学校更重要的责任是要培养人才。但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专业不对口,有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方向不一致等现象。企业与学校的文化差异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有不利的,因此,个人认为,校企文化融合对解决校、企人才衔接有着重要的意义。
1、校企文化融合可以在培养人才方面进行有效的沟通,达成统一的人才培养意识和方案,对大 学生的个人发展有较大意义;
2、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更快地接受企业文化;
3、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意识的培养,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4、有助于大学生实习及毕业后较快地融入企业,追求职业发展。
……
10. 文化融合与文化侵略有什么区别没
“侵略”定义:是一个国家或种族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它国的征服行为。战争时期,一个国家强行改变另一个国家的教育方式,强制新一代学习入侵国语言文字,是文化侵略;和平时期,发达国家垄断发展中国家文化市场,并改变其国民的风俗习惯,阻碍其文化传承,这也是文化侵略。文化侵略的目的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经济利益,从销售文化产品中获取丰厚的利润;另一种是政治利益,推广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支撑本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隔阂和民族差异消除的过程,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本质区别是:民族融合是本国各民族之间为了消除隔阂和差异的一种团结方式。文化侵略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有步骤、有计划地改变被占领国民风俗习惯文化传承等等来改变。要征服一个民族,就要征服她的文化,要征服她的文化,就要征服她的人,而要征服她的人,最有效的就是征服她的儿童,从小改变孩子们的价值观,淡化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从而使他们屈服于外族的文化,最终让他们抛弃自己的民族。
外族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战争年代,他们的侵略工具是大炮加飞机,在和平年代,他们的侵略工具则是文化。他们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文化载体,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机会,大肆推行它的价值观、政治理念、文化理念,这是一种“隐性”的文化侵略。而文化侵略比政治侵略、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对一个国家的伤害更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