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中国有多少水车文化

中国有多少水车文化

发布时间:2022-05-28 14:00:57

⑴ 古代水车随处可见,可水车用来做什么呢

灌溉农田。

水车外形酷似古式车轮。轮幅直径大的20米左右,小的也在10米以上,可提水高达15-18米。轮幅中心是合抱粗的轮轴,以及比木斗多一倍的横板。一般大水车可灌溉农田六、七百亩,小的也可灌溉一、二百亩。水车省工、省力、省资金,在古代可以算是最先进的灌溉工具了。

水车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充分利用水力发展出来的一种运转机械。根据文献记载,水车大约东汉时期出现。水车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见证了中国农业文明,为水利研究史提供了见证。水车的发明奠定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1)中国有多少水车文化扩展阅读

其他灌溉工程:

1、郑国渠:

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

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2、白渠:

中国陕西关中地区古代着名水利工程。白渠开凿于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于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而得名白渠,也常与原有的郑国渠合称郑白渠。

⑵ 我国被称为“水车之都”的是那里

被誉为“水车之都”的兰州

水车博览园
兰州水车博览园

2005年8月26日,被誉为“水车之都”的兰州建起了一处水车博览园,再现了50多年前黄河两岸水车林立的壮观景象。兰州水车博览园位于百里黄河风情线滨河东路黄河南岸。东连中立桥码头、体育公园;西接亲水平台、兰州港、中山桥、白塔山公园等景点。兰州水车博览园由水车园、水车广场、文化广场三部分组成,是一个展现水车文化的主题公园。
兰州水车博览园的南大门(正门)是一个造形独特的木架结构的大门,它寓意着两个意思:
一、它是抽象化了的兰州水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此来表达兰州水车这个主题;
二、它寓意着兰州是一个两山一水的山水城市。大门是由木架组成的,形似两座“山“。它分别代表兰州的兰山和白塔山;左边的水池代表黄河。寓意着兰州是山水相连的美丽城市。
进人大门,是水车博览广场的第一部分——水车广场。水车广场以知名于国内外的兰州水车为主体,并荟萃中外不同形式、风格迥异的水车数十轮。因此,兰州水车博览园是世界上水车品种、数量最多的主题公园。其中,兰州水车以其独到的构造、精湛的工艺、雄浑粗犷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水车的代表。
在水车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雕像,他就是兰州水车的创始人——段续。
段续,字绍先,号东川,兰州人。明嘉靖二年(1523)中进士,任云南道御使、湖广参议、密云兵备副使等,“多有惠政“。在任曾宦游南方数省,对南方木制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祥察其构造原理,绘成图样。晚年回故里后致力于水车的仿制,几遭失败。于是二下云南考察,获得水道翻水之巧思,结合黄河水急等特点,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制成了喇叭口水巷、凹形翻槽和巨轮式的黄河水车。段续的水车成功后,黄河两岸的农民争相仿制,一时间黄河水车四起,使干旱少雨的兰州黄河两岸农田得惠于段续所创制的黄河水车。
这尊雕像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段续创制水车的情景。雕像位于水车广场东端,在南大门的中轴线上,雕像前面是直径26米的水车图案。他左手执图,右手置于胸前,左脚向前跨出,清风将衣摆吹起,面部表情慈祥、生动,似在思索,似在比画,似在指挥,宛若在现场指导建造水车。
段续雕像左侧的是南方竹制筒车,右侧的是段续创制的兰州木制水车。公元1556年,段续就是根据南方的竹筒水车创制了雄浑粗犷的兰州水车。历经四百余年,兰州水车日臻完善。她构造独到、工艺精湛、雄浑粗犷、风格独特。至一九五二年,二百五十二轮水车林立于黄河两岸,蔚为壮观,成为金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由此,兰州被誉为“水车之都“而知名于国内外。
兰州水车直径16米左右,16对辐条由车轴向车缘辐射构成巨轮,辐条顶端置刮水板,刮水板之间置40个长方体水筒,其下为凌空架设的木槽,可引水流。车轴固定在水巷石坝之上,河水涌入水巷,形成急湍,刮水板受力,驱动水车转动,水筒“倒挽河水“,倾入水槽以灌田。一轮水车可灌溉田地三百余亩。
在水车广场展现着各具特色的水车:在我们左侧的是一架推水车(又称水挂子),它依靠人力推动水车,将水提起,倾人水渠,灌溉农田;在我们右侧的是一架脚踏水车,其原理是用力踩动木轮,由传动链条带动水车,达到提水灌溉的目的;
在水车广场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手推水车和脚踏水车,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用刮水板通过水槽的方法,将水提升上来。适用于提升低水位的水(如水塘里的水)用来灌溉。
在众多的水车旁有一座水磨房。
水磨是电力磨面机出现以前广泛使用的磨面工具。由引水道、叶轮、磨轴、磨盘、磨具等部分组成。它以水为动力,带动叶轮旋转,叶轮之上安装石磨,用来磨制面粉。
在水磨房出水处我们有一条蜿蜒小渠名为“曲水流觞“。再现九曲黄河内水车林立、悠悠旋转的景象。
在水车广场西端有一组水池,它由三级七阶大小不等的水池组成,形成一组美丽、壮观的瀑布群,与兰州水车遥相呼应,展现出一个美丽如画的景观。
与水车广场相连的是水车博览园的第二部分——“水车园“。水车园以12轮兰州水车为主景,是历史上的“水车园“旧址。园内黄河奔腾,水车旋转,渠水蜿蜒,各种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再现了黄河、水车与农业生产的和谐景象。
水车广场东侧的是水车博览园的第三部分——文化广场。
文化广场位于兰州握桥之东。由旅游纪念品商店、黄河奇石馆、兰州近代历史博览馆、演出广场等场馆组成,以图片、文字资料、实物、文艺演出等形式多角度反映水车文化,反映劳动人民巧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的实践活动。
在文化园首先看到是兰州握桥
兰州握桥又名卧桥。握桥采用巨木由两岸向河心错落前伸,层层递出,节节相衔,呈穹隆之弓形。桥面上有拱廊,可避风雨;两侧楹栏整齐。桥两端各有翼亭,恰似两拳紧握,故名握桥。握桥在兰州曾享有盛名,为昔日“兰州八景“之一,旧址在今西津东路雷滩河上。
过了兰州握桥,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下沉式广场——露天水幕演出广场。
演出广场以两轮兰州水车为背景,设有一个圆形舞台和能容纳400人的四级半圆形看台。看台与舞台之间是一个扇形喷水池,观众可在观看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时欣赏变幻莫测的音乐喷泉。音乐喷泉既可以为我们提供听觉和视觉享受,又可以起到舞台幕布的作用。
当欣赏了精彩的文艺演出之后可到文化广场的几个场馆去参观。在演出广场南面有一组具有汉唐风格的古建筑群,它古朴典雅,错落有致,与兰州握桥连为一体,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
在这个建筑群里,有一座七级塔楼,名为“览车塔“。登上览车塔黄河美景尽收眼底,水车雄姿一览无余。在览车塔下依次分布着旅游纪念品商店、黄河奇石馆、兰州近代历史博览馆等场馆。

交通:乘140、26路公交汽车可达
门票:10元

开放时间:8:00-18:00,夏天持续到20:00左右

⑶ 水车是谁发明的

发明人不详,根据文献记载,水车大约东汉时期出现。

水车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充分利用水力发展出来的一种运转机械。水车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见证了中国农业文明,为水利研究史提供了见证。水车的发明奠定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水车也叫天车,车高10米多,由一根长5米,口径0.5米的车轴支撑着24根木辐条,呈放射状向四周展开。每根辐条的顶端都带着一个刮板和水斗。

刮板刮水,水斗装水。河水冲来,借着水势的运动惯性缓缓转动着辐条,一个个水斗装满了河水被逐级提升上去。临顶,水斗又自然倾斜,将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农田里。

(3)中国有多少水车文化扩展阅读:

兰州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

1、由于兰州黄河水车当时的技术先进,成本低廉,是很好的水利灌溉工具,改变了黄河两岸靠天吃饭的局面,因此具有依附性特征。

2、由于外藩的迁入和军队驻扎当地屯垦戍边,再加之黄河流域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因而具有广泛性特征。

3、兰州黄河水车是由段续宦游西南诸省时,见当地用竹制筒车汲水灌溉,回兰州仿制而成,因而具有模拟性特征。

4、段续在制作水车时因地制宜,改用榆木、槐木、柳木等,所以具有简朴性特征。

5、自从水车创制以来,一直都屹立在黄河岸边,随着黄河水的流动和惯力,带动水车的转动,因此具有观赏性特征。

兰州水车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兰州及下游人民的贡献是巨大的,对兰州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⑷ 中国古代的“水车”、“筒车”的图案是从中亚传入的

不是的,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

水车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充分利用水力发展出来的一种运转机械。根据文献记载,水车大约东汉时期出现。水车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见证了中国农业文明,为水利研究史提供了见证。水车的发明奠定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筒车亦称“水转筒车”,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庄周《南华经》记载的汉阴抱翁老人耻用的桔槔,即是竖于井边的提水器械。随着社会的发展,提水工具的使用越来越被重视,先后又出现了戽斗、汲筒、龙骨车(又名翻车)和筒车。

戽斗是用粗绳缚于木桶或笆斗的两边,两人对立各执一绳,将河水汲入田间。汲筒是用打通竹节之粗大竹杆,相互连接,随地势高下,用木石支架,跨越涧谷,引水入田。

龙骨车是用连串的活节木板装入水槽中,上面辅以横轴利用人力踏转或利用牛力旋转,沟溪河水随板导入田中。筒车是利用水力运转的原理,让竹筒取水,流水自转导灌入田,不用人力。

(4)中国有多少水车文化扩展阅读:

在中国语境中,“中亚”指的就是苏联解体之后在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独立出来的中亚五国。这个地理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在1843年提出来的,指的是六个国家所处的亚洲中部,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

前苏联官方不把阿富汗算在内,称为“中亚五国”,中国官方也采纳了前苏联的官方定义,故而在中国,“中亚”就等于“中亚五国”。

“中亚五国”是苏联解体遗留下来的产物,如今在经济上高度依赖俄罗斯。在当年的苏联解体风潮中,波罗的海三国率先宣布独立,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进一步积极促成各国独立。

当时中亚五国是反对苏联解体的。但是俄罗斯自身经济衰退,想要甩掉包袱,把中亚五国变成附属国,既缓解压力,也便于掌控,最终形成了中亚五大斯坦国。

⑸ 兰州水车的传承意义

兰州黄河两岸,曾普遍使用水车,夏秋水涨时,水车日夜不停地转动,颇为壮观。因灌溉数量不同,水车的大小不等,大水车可灌溉六、七百亩,小的可灌溉二、三百亩。水车的转动,大致在每年三、四月水涨时开始,冬季水落时为止。
那个时候,上自青海贵德,经兰州,下至宁夏中卫都使用水车,据统计共有水车三百五、六十辆。现在水车已被提灌机械所代替,只保留了为数不多的水车,既点缀着黄河两岸的风光,又给我们留下了时代前进中的脚印,使人们追昔而抚今。
黄河大水车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为中国农业文明和水利史研究提供了见证。水车的发明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
1952年,兰州黄河岸边仍有水车252辆。自电力灌溉技术普遍应用后,水车逐年减少,制作者后继乏人,面临濒危状况,对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进行保护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⑹ 竹制水车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答:一、竹制水车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

二、竹制水车的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

水车,出现正式文字记载中的,大约在东汉时。

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本装置。

2、第二阶段

水车的发展到了唐宋时代,在轮轴应用方面有很大的进步,能利用水力为动力,作出了"筒车",配合水池和连筒可以使低水高送。不仅功效更大,同时节约了宝贵的人力。

3、第三阶段

到了元明时代,轮轴的发展更进步。

一架水车不仅有一组齿轮,有多至三组,而有"水转翻车"、"牛转翻车"或"驴转翻车",可以依风土地势交互为用。

三、水车的作用

1、水车的发明奠定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2、水车是一种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

⑺ 水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主要分布在一些水资源丰富 ,而且有一定落差的地区
如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
水车又称孔明车,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是先人们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高超劳动技艺,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相传为汉灵帝时毕岚造出雏形,经三国时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

⑻ 兰州水车的水车文化

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是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续里居时,创翻车,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农民皆仿效焉。段续,字绍先,明嘉靖二年进士。博学多才,曾宦游南方数省,多有惠政。他在出任云南道御史期间,对当地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后来因为他在朝廷疏奏论事获罪,被贬为河南郾城县县丞,又迁为杞县知县。在此期间,由于他革除积弊卓有政声,又被擢升为湖广参议、密云兵备副使等。晚年回归故里,致力于水车的仿制,经过多次反复,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获得成功。
公元1556年,段续借鉴云南通河的筒车灌溉技术,在兰州创制了适合于本地的水车。开始架设在现今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以后又在现今镇原路北口架设了三轮,以灌溉附近的六百年多亩菜畦果园。水车园这个地名即由此而来。
不过也有人认为,兰州水车既非从西南引进,也非始于明代。理由是五代时期(公元907至960年),大食(唐代以来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作为伊本·墨哈墨尔的《游记》中,载有“中国王城”(指今甘肃山丹古城,也有人认为是指张掖古城)用水车灌溉农田的情况。并由此推断,至迟在五代以前,兰州就已经有了水车,而且有可能是兰州人民的创造发明。这个推断究竟能否成立,还有待于史料的证明。
黄河水车利用水流冲力工作,成为一种廉价高效的灌溉工具。水车小者直径十七八米,大者二十多米,有单辆车、双辆车和多辆车等类型,一辆水车可灌溉农田七八百亩。明末以后,大水车在黄河流域的皋兰、白银、泾川、平凉、银川及陕西得到了广泛使用,促进了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与南方的龙骨水车不同,兰州水车酷似巨大的古式车轮。轮幅半径,大的将近10米,小的也有5米。可提水达15—18米高处。轮辐中心是合抱粗的轮轴,轮轴周边装有两排并行的辐条,每排辐条的尽头装有一块刮板,刮板之间挂有可以活动的长方形水斗。轮子两侧筑有石坝,其主要用途,一是为了固定架设水车的支架,二是为了向水车下面聚引河水。水车上面横空架有木槽。水流推动刮板,驱使水车徐徐转动,水斗则依次舀满河水,缓缓上升,当升到轮子上方正中时,斗口翻转向下,将水倾入木槽,由木槽导入水渠,再由水渠引入田间。
虽然它的提灌能力很小,但因昼夜旋转不停,从每年三四月间河水上涨时开始,到冬季水位下降时为止,一架水车,大的可浇六七百亩农田,小的也能浇地二三百亩,而且不需要其他能源,所以很受农民欢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期内,成为兰州黄河沿岸唯一的提灌工具。
水车的构造,完全以木作成,由车轴的中心向周围辐射出并行的一根根的辐条,辐条的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装有一个长筒似的水斗,在河中筑有V形的石坝,使河水向水车下聚涌,急流推动刮板,水车便转动,同时舀满河水的水斗,便陆续升上来,将水倒入水槽,然后引进农田。兰州市广武门外水车园的水车,便是段续完成的第一部,就以水车园命名该地,并沿袭至今。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兰州黄河水车形成了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由于兰州黄河水车当时的技术先进,成本低廉,是很好的水利灌溉工具,改变了黄河两岸靠天吃饭的局面,因此具有依附性特征。
第二,由于外藩的迁入和军队驻扎当地屯垦戍边,再加之黄河流域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因而具有广泛性特征。
第三,兰州黄河水车是由段续宦游西南诸省时,见当地用竹制筒车汲水灌溉,回兰州仿制而成,因而具有模拟性特征。
第四,段续在制作水车时因地制宜,改用榆木、槐木、柳木等,所以具有简朴性特征。
第五,自从水车创制以来,一直都屹立在黄河岸边,随着黄河水的流动和惯力,带动水车的转动,因此具有观赏性特征。
兰州水车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兰州及下游人民的贡献是巨大的,对兰州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阅读全文

与中国有多少水车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2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