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和”字有什么文化含义
“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文化含义主要就是代表“和谐”的意思。
和拼音:héhèhuòhuóhú
释义:
[ hé ]
1.平和;和缓:温~。柔~。~颜悦色。
2.和谐;和睦:~衷共济。弟兄不~。
3.结束战争或争执:讲~。媾~。军阀之间一会儿打,一会儿~,弄得百姓不得安生。
4.(下棋或赛球)不分胜负:~棋。~局。末了一盘~了。
5.姓。
6.连带:~盘托出。~衣而卧(不脱衣服睡觉)。
7.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他~大家讲他过去的经历。柜台正~我一样高。
8.表示联合;跟;与:工人~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9.加法运算中,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6+4=10中,10是和。也叫和数。
10.指日本:~服。
[ hè ]
1.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寡。一唱百~。
2.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奉~一首。
[ huò ]
1.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药。藕粉里~点儿糖。
2.用于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已经洗了三~。二~药。
[ huó ]
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面。~泥。~点儿水泥把窟窿堵上。
[ hú ]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和气[hé qi]
态度温和:对人~。
2.和声[hé shēng]
音乐中指两个以上的音同时发响。其作用是配合曲调,增强表现力。
3.和好[hé hǎo]
和睦:兄弟~。
4.和平[hé píng]
指没有战争的状态。与“战争”相对。
5.总和[zǒng hé]
全部加起来的数量或内容:力量的~。三个月产量的~。
Ⅱ 文化形态包含制度文化和什么文化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
Ⅲ 和文化是什么
和”文化也是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创建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
Ⅳ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什么文化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生产文化是主要内容。
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它是企业物质文化的首要内容。
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企业创造的生产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产品包装与产品设计等,它们都是企业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
哲学定义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它涵盖智慧群族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群族基于自然的基础上所有活动内容。是群族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
具体人类文化内容指群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制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
Ⅳ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什么文化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生产文化是主要内容。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它是企业物质文化的首要内容。
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企业创造的生产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产品包装与产品设计等,它们都是企业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
作用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主要的功能和作用。
整合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江。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
导向
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维持秩序
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中国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近现代文化。
中国文化,是以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受中华文明影响较深的东方文明体系被称为“汉文化圈”,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
中国文化不但对日本、朝鲜半岛产生过重要影响,还对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乃至美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以及指南针技术首先应用于航海,才导致了人类所谓蓝色文明和环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国水运史》);郑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这种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并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枢纽的东亚文化圈。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Ⅶ 儒家“和”的文化内涵
儒学“和”的五种内涵
据已有的文献看,甲骨文中已见“合”字的使用,而“和”字最早见于金文(又作钟鼎文,年代约在商代中期到秦灭六国之间),且其通假字“龢”也已见于甲骨文。“和”为形声字,“从口禾声”(《说文》)。因此,“和”字在古代又写作“咊”。《说文·口部》对其的解释为:“咊,相应也。”由此可见,“和”的基本义为“应声相和”。从词源学的角度对“和”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其与“龢”、“盉”二字有着深厚的渊源。可能因为“龢”字表示乐器,因而“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表示乐音的“谐和”或音程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和”字是在吸纳了“龢”、“盉”二字之义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从而具有了调、谐、和谐、和睦等义。郭沫若持相似意见,他认为“龢”为正字,“和”为后起,并说:“龢之本义必当为乐器,由乐声之谐和始能引出调义,由乐声之共鸣始能引申出相义。”到春秋时期,“和”在儒、道、墨、法等先秦各家的论着中都占据了显着的位置,其意义也从音乐领域进一步延伸到政治、伦理、艺术等领域,呈现涵义多元化的倾向。这一趋势在此后得到继续发展,“和”字逐渐涵盖了(具有动作意味的)调、谐、谐和、协调、(具有描摹或修饰含义的)和谐、谐调、适中、恰好、(用以拟状的)和睦的状况、和谐的境界等义,另外还具有主动的“应和”义。但总体来说我们可以辨别出“和”几种主要的用法:
1“和”的价值观内涵——“和谐”
作为价值观的“和”,是“和”字最主要的用法,一般用作形容词,表示“和谐”、“和睦”、“谐调”、“和悦”,或者用作名词,表示和谐的状态或境界。“和”的这种用法暗含着不同甚或对立因素或事物的互补式共存与共处的意思,具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因此常以行为目的或目标的形式出现。例如,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种意义的“和”常与“同”对举,在对比中彰显其价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2“和”的方法论内涵——“融合”
“和”还是达到价值“和”的手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左传》记载,齐景公有一个叫梁丘据的宠臣,齐景公认为只有他和自己“和”,晏婴对此进行了反驳:“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引发了他与齐景公之间的一段有关“和”与“同”之辨的对话: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酰、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这个例子中,“和”成为了一种手段,其所反对和避免的是“同”所带来的弊端:“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在晏婴看来,让不同的因素和谐地互补与共存(方法论的“和”)才是达到味美、声美的途径,也是治国时取得“政平”的手段:“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3“和”的认识论内涵——“(主客)契合”
主体在认识上达到与天地本性的契合,也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便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和”。例如,庄子体悟“天地之德”的“天和”:“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庄子·天道》)另一个例子是解释《周易》诞生及应用过程的“观变”-“立卦”(“生爻”)-“和德”-“尽性”:“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周易·说卦传》)
4“和”的过程论内涵——“合构”
“和”字的本义具有很强的动作性,转化为价值观意义上的“和谐”、方法论意义上的“融合”、认识论意义上的“(主客)契合”后,依然没有丧失其过程性,或曰构成性。这种过程性的意义在作为方法论、认识论的“和”中均有体现。例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道”不是任何具体的事物,而是通过“和”这一手段与方式在生生不息中体现出来的“道”。此例中的“和”具有明显的生成性与过程性。这种意义也可在对“同”和“异”的分析中被理解:“同”字强调的是相同、同一、一样,与“和”的意义大相径庭,“和”字的和谐之义常常是建立在异质因素共存的基础上,因其不同,所以需要调、需要谐,最后才会有和,这与重均质性的“同”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别。同是指事物在各个层面上的无差别的同一性,常为对静态的现象或本质的描述,并不涉及动态的生成性的过程。而“和”因其需要调谐,因此表现出一种过程性,这一点在晏婴的“和与同辨”中就可以看出来。晏婴以作羹为比喻解释“和”的功用,但“和”并没有办法脱离其所处的过程,所以晏婴要解释“和”,得先描述作羹的过程。在这动态过程中,水、火、酰、醢、盐、梅各元素以一种适当的比例相互为用,最终才能形成“和”。
5“和”的存在论内涵——“和生”
“和”还有与“合”十分接近的意义,表示“阴阳和合”,因而具有一定的存在论上的意义,不过此义较弱,不如以上几种含义来得明显。例如,《淮南子》中就有这样的一段话:“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淮南鸿烈集解·氾论训》)第一个“和”作为万物的生成方式,具有存在论的意义,正如汉高诱所注:“和,故能生万物。”(《淮南鸿烈集解·氾论训》)第二个“和”表示物自身的和合结构,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存在论意义。此外,庄子的“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也具有微弱的存在论意蕴。不过,庄子例子中的存在方式不是从普遍意义上讲的,而只是可供选择的一种(理想的)人类生存方式。
“和”字的多重意义在具体使用时通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完全区分开来。正如上文所讲,作为方法论、认识论的“和”与作为过程论的“和”就经常出现意义的交叉与重叠。这种多重含义混合使用的另一种用法就是“和”在一段话中先后出现数次,数次用法各不相同,但它们又有意义的关联性,最常见的是因果关系和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用一源”的特征。《国语·郑语》中有“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这里,第一个“和”主要表示“不同因素或对立面的共存”,是“生物”的条件,同时也含有“阴阳和合”的意思,表示“生物”的途径与方式;第二个“和”既可表示“以他平他”这一手段与过程,也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这一手段与过程带来的和谐结果或导致的和谐状态的含义。“和”的意义在这一语言“流”中也流动起来,在汇合了各意义的“支流”之后形成了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动态性的、过程性的意义“洪流”。
Ⅷ “和”字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意义
1. 顺应人心,天下和平
《周易·咸卦·彖传》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按照这种理解,没有战争并不等于就是和平,如同人体没有疾病并不等于就是健康一样只有作为国家的领导者能够感动普天之下的人心,才会有真正的和平。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是民本主义,即:国以民为本。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虞夏书·五子之歌》)。那么,怎样才能感动人心而做到本固邦宁呢?其一,是发展经济,使人民富裕起来,民富才能国强。《周易·系辞传下》曰:“天志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住。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以仁爱之心博施济众,才能保得政权稳固;使人民获得财富,方能产生凝聚力以聚敛民心。其二,是不伤民财、不拢民安,使百姓安居乐业。所谓“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周易·系辞传上》)其三,与人民共甘苦,“吉凶与民同患”。(《周易·系辞传上》)平时能够使人民衣食无忧、生活安定,战时能够以人民的喜悦与否为依据来做出决定。这样,国家需要出力的时候,人民就会不辞辛劳乃至舍生忘死。所谓“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周易·兑彖传》)其中,“说”与“悦”通。其四,执法如山,公正严明。所谓“明罚敕法”(《周易· 嗑·象传》)、“刑罚清而民服”(《周易·豫·象传》)如此等等。古人云:“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周书·酒诰》)“监”与“鉴”(镜子)通。意思是:人不要从水中看自己,应当从民情中看自己。儒家的亚圣孟子,曾将民本主义发展到了顶峰,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一国之君,能够顺乎天时、应乎民心,可称之为明君。否则,就是昏君。明君治国,会赢得天下太平。昏君误国,会招致天下大乱。在君主时代,恢复天下太平的办法,就是进行社会革命。所谓“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周易·革·彖传》)当代世界,已经进入和正在进入民主时代。中国古代所说的“民主”,如《尚书·周书·多方》中所谓“天惟时求民主”的民主,指的是民之主。西学东渐以来,在德莫克拉西(democracy)意义上的民主,指的是民做主。就国家领导人的历史更替而言,前者靠的是暴力革命,后者用的是和平普选。从暴力革命到和平选举,是社会历史的进步。然而,“得民心者得天下”,始终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法则就世界范围而言,也应当是如此。从以强凌弱到和平共处,从依靠战争开疆扩土到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从武力对抗到平等对话,从技术崇拜到人文关怀,从企图一国称雄称霸于世界到学会尊重世界各国的共同组织即联合国的民主决策和顺应世界人民的民心民意,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历史的进步,不可阻挡,现在,依靠军事手段解决国际战争的作用和影响力正在下降。各国政府的领导人,都以反映全世界人民热爱和平的心声、代表普天下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乃是共同赢得并保持全世界范围内真正而持久和平的重要前提。
2.有反有仇,仇以和解
中国文化对于人世间因利益而产生的仇恨和冲突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即所谓:“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相反相仇则恶,和而解则爱。”([2]第25页)诚然,复仇也有正义与非下义之分。即便是正义的复仇,人们也不主张世代为仇。故而,民间有所谓“冤仇可解不可结”,“冤冤相报何时了”的说法。纵观历史,世代冤仇,长期争战,终非结局。《孙子兵法》曰:“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5]第6页)当战争双方打不下去时,总要通过和谈来解决争端。和谈,就是互相让步。只有互相让步,才能解决争端,故而称作“和解”。互相让步,是以互相谅解、互相宽恕为前提的。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的学说,概括而言就是“忠恕”两个字。忠恕,是仁的体现。仁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否则,冤冤相报,长期争斗,冤仇就会越结越深,从而积重难返,吃亏受害最深的则是双方的平民百姓。因此,“化干戈为布帛”、“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开通豁达精神,一直为中国百姓所称道。
中国有一个“大风与太阳”比赛本领的寓言故事。其意是说:有一天,大风看到一位少年在地上赶路,于是就对太阳说:“我的本领很大,我能把他的上衣吹掉。”接着就鼓起肋帮子使劲的吹了起来,结果是风吹的越大这位少年就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裹的越紧,因此大风始终都没能将他的衣服吹掉。太阳看了之后哈哈大笑,说道:“让我来试试吧。”说完话就发出了强烈的光和热,结果,这位少年由于热得汗流浃背而难以忍耐,最后就把自己的上衣脱了下来。这个寓言中,蕴含着一个天人之和的自然哲理,这就是:违反自然的“人为”,不如顺应自然的“无为”。这种推天道而明人事的中华文化的智慧,告诉人们:解决任何问题,若是顺应自然而从“治本”入手,则标本兼治;否则,若是违反自然并停留在“治标”的水平,则难以奏效。
3.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中国哲学对于“和”、“同”关系的表述有一个发展过程。先秦时期所谓“和而不同”的“和”,是含有差异的辩证的同一性;所谓“同则不继”的“同”,是不包含任何差异的抽象的同一性。后来东汉思想家王充做出了新的表述,指出:“道虽同,同中有异;志虽合,中有离。”([1]第2页)“合”与“和”通,已如上述。这里所说的“同”与“合”都属于辩证的同一性。这就是说,“志同道合”实际上也是包含差异的。所谓“大同必有小异。”([2]第25页)求同存异,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以及不同文化之间互相沟通、互相谅解、加强团结、赢得和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中国文化,也因此而具有较大程度有宽容性和兼容性。例如,在中国的许多寺庙内,可以看到儒、释、道三家共居一室而相安无事的局面。这种情况,在任何一个宗教文化的国度里,都是难以想象的事。又如,中国政府所倡导和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的共识,并为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在改善关系、加强合作、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展望未来,人类刚刚迈进的二十一世纪,是世界各国家进行自我调整、重新组合、激烈竞争并在竞争中进行合作的世纪,也是霸权主义相对衰落、单极世界独木难支、多极世界相继形成的新的世纪。在新的世纪中,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的世界潮流,将会变的更加强大。世界文化是多样性的,犹如自然万物一样。那种想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价值观念、一种思维方式乃至一种生活方式强加于世界各国人民的企图,永远是行不通的。着名的英国万史学家A.J.汤因比,早就对那种认为“只有一个社会——我们的西方社会”的“文明的统一”观点进行了批评,并指出:“这样一种文明统一的理论是一个错误的概念,近代西方历史学家受了他们的社会影响而误入了这一歧途。”([7]第45页)他还讨论了“走向社会和谐的不同途径”问题。([8]第412-414页)诚然,人类走向真正意义的“社会和谐”,至今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的。面对这一复杂而艰难的历史重任,正如本文开头引用A.J.汤因比的那段话所提醒的那样: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就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而言,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实际上,中西文化各有所长。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自然无为”、“以和为贵”、“执中含和”、“和实生物”、“求同存异”等),与西方文化的优秀传统(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思想、效率观念、竞争意识等)之间,在排除偏见、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一步互通有无乃至珠联璧合,必将在环境保护、经济合作、学术交流、文化发展、政治对话、军事克制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http://www.chinesezhouyi.com/harmony.html
Ⅸ 什么是"和合"文化
和合的“和”是“和谐”的意思,和”本身已经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为了突出这一点,就在“和”后面加了“合”,和合是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和”精神的总结。
在先秦时期,和合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概而言之,所谓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连起来讲,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
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在此和合精神的指导下,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9)和什么文化扩展阅读:
秦汉以来,和合概念被普遍运用,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同时也保留各家的鲜明特色和个性。不仅世俗文化各家各派讲和合,而且宗教文化也讲和合。
宗教文化与世俗儒家文化之间也讲和合,在保持各自文化特色的同时,相互融合,相互吸取,由此促进了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和合思想自产生以来,作为对普遍的文化现象本质的概括,始终贯穿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各个时代、各家各派之中,而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
Ⅹ 文化三因子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什么文化
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深层文化是文化的核心, 最能体现一种文化的特质,是最难改变的层面。文化变迁由表层开始,随后相应变更中层,最后反映在人们的观念上,导致深层文化的变动。
另一方面, 观念的变革又会加速表层文化的改变。表层文化总隐藏着人们的一定观念、思想和感情等,是深层文化的物化物。
文化三因子
着名的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将文化结构分解为三个部分,提出了着名的“文化三因子”说法。该学说将文化划分为物质、社会组织、精神生活三个层次。
此外,还有文化三结构说: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
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心态上的反映:书面文化,行为文化,心理文化,艺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