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戏曲文化周是传统文化活起来的首都范本吗
9月29日,2017中国戏曲文化周在北京园博园盛大开幕。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首届中国戏曲文化周,除了亮出了戏曲的绝活,本身也很活。
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文化周既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了标杆,也展示了北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担当。
Ⅱ 长江三角洲的戏曲文化有哪些
越剧、沪剧、昆曲、锡剧、扬剧、丹剧。
长江三角洲的戏剧有越剧、沪剧、昆曲、锡剧、扬剧、丹剧。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一是昆剧,以苏州为中心向长江南北广泛传播。二是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戏曲艺术比较发达的地区。这里不仅孕育了中国戏曲艺术最早的成熟形式南戏,而且“因源而盛,传承下许多丰富多彩的戏曲种类。长三角地区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的鲜明特点,体现了该区域戏曲文化遗产多元化的发展状态。长三角地区的戏曲剧种同样具有许多共生性特点,进而构建出不同而和的戏曲文化生态,并对长三角地区形成别于他处的特色城市群文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Ⅲ 京剧、豫剧、黄梅戏、川剧、昆剧、评剧和秦腔的代表地各在哪里都有什么特点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因人民的社会交往逐渐向东流传到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地区,并以此为中心,发展成型,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着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干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 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它是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变脸的方法大体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面具变脸,是演员根据实际需要,事先将不同的脸谱绘制在以木、纸、布、绸、橡皮等不同的材料上,也就是脸壳来施以变幻。如川剧《变脸》中的水上漂,《活捉三郎》中的阎惜姣等人物的变脸就是用的此种方法。
评剧: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 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待到干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的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你还漏掉一个大剧种,就是越剧
越剧: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越剧演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男女混合班或全部女班。
在1852年前后,嵊县农民创立了落地唱书,这是越剧形成雏形前的最初形式,到了1906年,落地唱书第一次登上农村舞台。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探索,创新至30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戏”,并在国际大都市——上海,站稳了脚跟。
当时,这种年轻的剧种的名称还不统一,有“女子文戏”,“绍兴文戏”,“的笃班”等,称谓不一。1939年,在越剧史上第一位专职编导攀篱和当时“越剧皇后”姚水娟的倡议下,正式将名定为“越剧”。
Ⅳ 弋江区景点
弋江区景点有文化戏曲公园、白马寺、奥体公园、芦苇荡公园、森林奇幻地等。
1、文化戏曲公园:打造集“戏曲演艺、戏曲培训、戏曲展示、戏曲体验、戏曲交流”五位功能于一体的中华戏曲文化中心区。
2、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
3、奥体公园:奥体中心主题公园建设按照国际化城市街景的标准,体现通透、靓丽、清新、大气的景观效果。
4、芦苇荡公园:园内树林葱茏,流水淙淙,夏日幽静清凉,极宜消暑。
5、森林奇幻地:是集产业、文化、旅游、商业为一体的跨界型主题娱乐综合体。
Ⅳ 北京园博会闭园日有什么活动
日前,记者从园博会运营调度中心了解到,闭幕后,园博园将闭园调整,明年春天重装开放。另据了解,丰台区正在规划建设的中国戏曲文化中心选址园博园,未来,园博园将成为一个戏曲主题公园。
随着闭幕日期临近,很多市民都关心,园博会闭幕后,园博园还会不会继续对外开放、是否售票、票价多少。对此,园博会运营调度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11月18日以后,园博园将闭门谢客,直到明年春天才会重新开园。
Ⅵ 在北京丰台建设中国戏曲文化中心有什么意义
依托现有的戏曲历史文化资源,丰台区在发展经济满足群众物质需求的同时,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出发,着力打造戏曲文化中心,为中国戏曲文化中心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Ⅶ 2012中国红歌会北京赛区
我知道,北京赛区已经开始电话和现场报名了,第一场海选定于6月2日上午8点开始,地址在:丰台区嘉园路东,星河城三期马家堡街道戏曲文化中心剧场
报名电话:67578808 67527798
Ⅷ 曲艺之乡是哪里
曲艺之乡不是一个固定的地方,在每一个地方都有曲艺之乡。
1、安徽省萧县
明、清时萧县是着名的曲艺、戏曲之乡,渔鼓、坠子、大鼓、琴书和梆子、拉魂腔、花鼓戏等曲艺、戏曲活动频繁。
2、湖北省天门市
2010年12月3日,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天门市中国曲艺之乡称号。2011年经国家文化部组织评审,天门市被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3、河南省南阳市
1997年10月22日,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南阳市为中国曲艺之乡。 南阳曲艺源远流长,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刻下了最早的说唱艺术痕迹。宋元时,南阳说唱艺术已很盛行。
4、河北省乐亭县
河北省的乐亭县以乐亭大鼓而声名远播,由此也被中国曲艺界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作为中国北方主要曲种的乐亭大鼓,说唱结合,韵散相间,以独具特色的民族形式和自成体系而着称,在以冀东为中心的广大农村普遍盛行。
5、四川省岳池县
2007年,岳池县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的称号。岳池县自唐代置县以来,勤劳聪慧的岳池人民在生活劳作的同时。
吸取先秦至六朝时期的民间文学营养。创作一些带有表演动作的评弹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从自娱自乐到逐渐走入大众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曲艺文化。
Ⅸ 皖南的传统文化
明代中叶,皖南的徽州和池州成为中国东南戏曲文化中心之一,当时着名戏曲声腔如余姚腔和弋阳腔已在这一带流行。嘉靖与万历年间,这一带产生了徽州腔及青阳腔(亦称池州腔) 、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这一些声腔兴起后,很快风靡各地,比如徽州腔和青阳腔被称为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 。长期发展而形成今天的徽剧。徽剧是国粹京剧的前身。
清代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史称徽班进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青阳腔又称“池州腔”,因产生安徽池州青阳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间,江西的弋阳腔流入皖南池州府的青阳县一带,与当地语言、民间戏曲(昆山腔、余姚腔等)、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宗教戏剧、目连还有民歌小调相结合而产生了青阳腔。
青阳腔是弋阳腔“易腔”之后的一个重要腔种。明末清初盛行,与徽州腔一同被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全国主要声腔,清末衰落。青阳腔由皖南伸展到闽、粤、湘、赣、鄂、蜀、晋、鲁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徽剧、赣剧、川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尤其为“四大徽班”进京形成京剧奠定了基础,青阳腔被誉为京剧“鼻祖 ”,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2006年,青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汉族地方戏曲,《中国戏曲志》(安徽卷):“明末清初,徽剧以青阳腔、昆曲及地方俗曲为基础,徽剧是解放后的定名。徽剧的含义并不等于徽戏,它的声腔包括青阳腔、徽戏、徽昆和花腔小调几大部分,以徽戏和青阳腔为主。徽剧是与黄梅戏、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1790年(干隆55年),徽班名艺人高朗亭率三庆班入京。接着,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又相继进京,即所谓“徽班进京”。徽班进京后,又吸取京腔、秦腔、昆曲、汉调等剧种的长处,经程长庚等名艺人的创造改革,大约经过了五十年的孕育,到道光、咸丰年间,遂形成为后来的京剧而流行全国。
2006年,徽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连戏原名弋阳腔,曾经流传于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是中国唯一的历史宗教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堪称戏剧鼻祖。芜湖南陵目连戏。明初,皖南芜湖市南陵县已有以搬演目连戏为主的戏班。之后,皖南的泾县、旌阳、宣城、太平等不少地方都有目连戏班或目连戏演出。徽州目连戏。明万历年间,皖南徽州祁门清溪人郑之珍在过往杂剧、变文及传说等的基础上撰写出《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郑本目连戏一经产生,便在祁门、休宁、石台、婺源、歙县等地广为流传。祁门目连戏原没有固定演出场所,以鼓击节,锣钹伴奏,不用管弦,上寿时则用唢呐。其基本唱腔古朴,为明中叶流行于徽州一带的“徽池雅调”,即徽州腔、青阳腔,保留“滚调”特点。
2006年,弋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傩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被誉为戏曲活化石。以其古朴淳厚的魅力打动人心。池州傩面具吸收和融汇了儒、释、道、巫的宗教意识和民俗、雕、绘画等内容,是汉族民间艺术的精华,也是研究古代汉族文化、地域风情、民俗工艺的文物。
2005年5月,池州傩戏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份,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池州市贵池区为“中国傩文化之乡”。 当涂民歌,流行于马鞍山市当涂县的各类汉族民歌的统称。当涂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誉。当涂民歌,曲调优美,节奏轻快,富有江南水乡民歌的独特风格。民歌在该县流行极广,且种类繁多。
2006年5月20日,当涂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芜湖梨簧戏旧名泥簧,是流行于皖南芜湖、当涂(含今马鞍山市)、江北和县、含山沿江一带汉族戏曲剧种,其发生、发展和形成职业演唱班子在芜湖,又称芜湖泥簧,已有 200 多年历史。明清之际,每年上元、端午、中元盛大演出,祈神祝福,故又称平安戏。由芜湖语言、音调和汉族民间音乐发展而成,汲取二簧、柳子腔和昆曲等剧种唱腔和音律,形成独特的具有浓郁的江南风味的板腔体。
2006年芜湖梨簧戏由安徽省政府审定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南词又称文词戏、文词腔,黄梅戏的姐妹戏 ,流行于安徽省东至县、宿松县等地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戏曲剧流行于安徽安庆宿松、东至等地。原系湖北黄梅一带的渔鼓小调,清末民初由逃荒卖唱人传入安徽。在发展中曾受“饶河调”影响,吸收并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锣鼓。从地摊走上舞台,有近百年的历史。
2006年,文南词被列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项目。
2008年6月7日,文南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