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十万火急!!!仰韶文化彩陶与马家窋文化彩陶特点
仰韶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其年代为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考古学界根据时间和地区的差异将陶器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半坡类型和庙地沟类型。
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其造型以圆底钵、圆底盆和平底盆较多,还有折腹盆、细颈壶、直口尖顶瓶以及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风格厚重朴实。
彩绘纹样中除几何纹样外,还有人面、鱼、鹿等形象,这些纹样一般都画于陶器最显眼的地方。代表作品有《人面鱼纹盆》、《鱼纹盆》和《鹿纹盆》等,纹样形象生动自然,手法简练,笔触粗犷,特征鲜明。几何纹样中主要有并列折线,并列斜线、三角形面构图的二方连续装饰带,单纯而富有装饰效果。二方连续纹饰在我国早期的装饰图样的发展中,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造型特点是将虚实、疏密、正反、阴阳等关系较好地协调组织在一个空间平面之中。图样的多次重复,使看上去简单的图样显得丰富多彩,富有魅力。
庙地沟类型:以河南陕县庙地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距今有5000多年。陶器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曲腹盆盆口较大,口部有折沿;碗型较小,并且是直口。盆的造型挺秀饱满,轻盈但很稳重。纹饰的色彩大多是黑色,一切都饰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分。装饰风格由半坡的写实转向变形,而且是几何花纹居多,通常用圆点、弧型线构成的新月型、叶形、花瓣形等纹饰,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成三角形纹饰图样。
马家窑文化的分类和特点
马家窑文化是以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3190年到公元前1715年。它与仰韶文化相近似,也可能是仰韶文化所派生出来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一般分为三种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马家窑类型:马家窑类型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陶器的制作方法没有太大改变,形制却比以前丰富,主要有盆、钵,罐、瓮、壶、盂、碗、豆、瓶、杯等。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盆、钵等器物使用内外彩绘,少数瓶、壶通体彩绘。纹饰有几何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以几何纹居多,纹样为波浪纹、旋涡纹或垂幛纹。纹饰线条生动流利,装饰图案构成繁密,变化丰富有序。具有代表性的一件是出土于甘肃永靖的双耳四系大彩陶瓮,其造型稳定匀衡,纹饰由旋涡纹、圆圈纹、波状纹、弦纹组成,线条生动流畅,弧线旋转造成强烈的运动感,堪称我国早期彩陶的杰作。
半山类型:以甘肃和政县半山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长颈小口、宽肩大腹的双耳罐是最常见的器物。它们造型圆浑厚重,大方稳定,外型轮廓线转折变化最为考究,是工艺制作最成功的陶器之一。
半山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也兼用红色,组成的黑红间用的类型也较多。红黑的强烈对比与胎地的橙黄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效果。陶器的装饰面积较大,有的装饰带有四五条之多,主次分明,相互配合呼应,结构严谨、规整,形成一个变化多样统一的整体装饰色彩。装饰纹样多是几何纹,最常见的有连旋纹、葫芦纹、平行线纹、大圈纹、波状纹、折线纹、方格纹、锯齿纹等。半山彩陶纹样均以宽窄不同的二方连续样式展开,合围整个陶器。从陶器的顶部俯视,其图案变为优美的适合纹样,妙趣横生。
马厂类型:以青海和县马厂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基本上沿袭半山类型的器物。马厂彩陶装饰纹样略显粗犷简率,最具特色的纹饰是大圆圈纹,卷曲纹,蛙形纹和勾连纹。处理方法上是在二连纹饰的单位中,填以不同的纹饰。同时首次出现雷纹,它与勾连纹为后来的回纹形成奠定了基础。
② 舞蹈纹彩陶盆是什么东西
舞蹈文采陶盆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产物,属于彩陶器,有大通、藏海、宗日三种类型,底色为褐黄色,图案颜色为黑色,我们最常看到的那个盆是属于宗日类型的它属于马家窑文化,都表达着古人对生殖的崇拜,因为在几千年前受生存环境的影响人丁不怎么兴旺,盆外绘制的线条与鱼形图腾表达的内容为水崇拜,表达当时人们想象自己像鱼一样,溺水而不亡的向往,单据有些学者认为,盆内的绘画内容为人们当时狩猎归来燃起篝火手拉手跳舞的景象,制陶的人见此景象画上去的,至于为什么画上去这些图案,那是因为当时部落酋长祭祀的需要很多遗址很少发现舞蹈盆,之就能充分说明他是一件神器。
③ 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舞蹈纹盆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舞蹈纹彩陶盆,磨嘴子出土。口径29.5厘米,高14厘米,敛口鼓腹,下腹内收,小平底, 内外饰彩。外壁口沿边有一圈黑色宽带纹,纹饰下两侧有一对称的圆圈图案;内主体纹饰为两 组对称的舞蹈纹图案,每组双连9人,以圆点为头,头下一些线代表躯体部分,两侧各画一 条斜线互相交叉,表示手拉手之意。躯体下另有一圆点,组成和上面相同的舞蹈者,以示内外两圈共同跳着集体舞。画面笔调简单明快,艺术表现生动活泼,人物造型概括力极强,简单几笔构画出了翩翩舞姿。特别是利用盆的内壁弧形绘出的跳舞者仅9组,但给人的感觉是无数组舞蹈者手拉手尽情欢跳,真实地再现了5000年前的先民们载歌载舞的场面,给人以欢快逼真之感。
④ 谁有彩陶舞蹈纹盆的资料
图片
Image
名称: 彩陶舞蹈纹盆
制造年代: 新石器时代
材料: 细泥红陶
规格: 口径29厘米,高14厘米,底径10厘米
收藏地: 中国历史博物馆
介绍
1973年青海省大通上孙家马家窑文化墓葬中出土。此盆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内壁用黑彩绘有舞蹈人纹,共为三组,每组五人。人人手拉手,跨步为舞,头带头饰,每组成为一个独立的舞蹈场面。画面中,人物突出,神态逼真,饱含着欢乐的气氛和纯真的情趣。
这幅原始的舞蹈图许多学者对它进行了研究,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狩猎舞;有人说是在跳图腾舞;有人说是礼仪舞;也有人说是在跳祈求丰产的仪式。
它的另一个奇妙之处在于,当盆中注入清水,随着水的荡漾,人就像在这种佳境中起舞,视觉上充满动感。
⑤ 舞蹈纹彩陶盆是怎样的
舞蹈纹彩陶盆是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甲区发掘第20号汉墓时发现的。舞蹈纹彩陶盆属于彩陶器,其盆底底色为褐黄色,图案颜色为黑色,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型彩陶的杰出作品。盆内图案生动可爱,构思十分巧妙,是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的精彩之作。此盆具有舞蹈画面简洁明快、笔法酣畅的艺术风格。透过静止的画面,仍能让今人感受到远古的舞蹈艺术家击节踏歌和舞蹈扭动时的那种强烈的节奏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舞蹈纹彩陶盆高度为14厘米,口径为29厘米、底部直径为10厘米,用细泥红陶制成。大口微敛,卷唇鼓腹,下腹内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上部采用了一些简单的线条装饰,作为主要装饰的舞蹈纹却在内壁上部。舞蹈纹共分三组,每组有舞者五人,她们手拉手,踏歌而舞,面向一致。人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更奇妙的是,每组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好像是为了表现空着的两臂舞蹈动作较大和摆动频繁。
在西方现代绘画中,将静止画面上表现为连续运动的景象视为一种艺术创新,而在中国的原始艺术中就已出现了类似的表现手法,这种大胆的创造不能不使人击节赞叹。彩陶盆的设计制作,还体现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熟练和审美思想的进步。舞蹈者的形象以单色平涂的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三列舞人绕着盆沿形成圆圈,下有四道平行道纹则代表地面。盆中盛水时,舞人可与池中倒影相映成趣。小小水盆变成了平静的池塘,池边欢乐的人群映在池水之上,舞蹈的韵味让人心醉。
关于舞蹈的内容,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大家一致认同的是它不仅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群舞的热烈场面,更形象地传达出他们生机勃勃的活力。在这里,彩陶工艺家表现的意境,富有诗情画意。彩陶盆的外壁用三道线装饰,它模拟着三道绳圈将陶盆紧紧地捆扎着。这是一件杰出的优秀彩陶工艺品。
舞蹈纹彩陶盆
⑥ 舞蹈纹彩陶盆是属于新石器时代 什么的文化彩陶
舞蹈纹彩陶盆是属于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马家窑文化,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的孙家寨,直接描绘了原始先民生活场景的图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于是彩陶盆便作为举世无双的国宝而被国家博物馆珍藏。
⑦ 人类最早表现舞蹈形式的彩陶是
人类最早表现舞蹈形式的彩陶是彩陶舞蹈盆(仰韶文化)
⑧ 中国古代马家窖文化出土的舞蹈纹盆淘气用距今大约多少年
舞蹈纹盆,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1973年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盆高12.7厘米,口径28.5厘米。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最有代表性的原始文化,距今约有五千多年了。它的彩陶是我国原始社会中彩陶发展的高峰。
在盆口内沿壁上,用流畅的笔法勾出三块空白,在每一空白处以平涂的剪影似的手法,画了五个手拉着手的舞蹈人。因为要以单色平涂来表现舞蹈的动态,所以作者选择了特有的角度。人头侧向一边,两腿却正面稍稍分开。头饰与尾饰分别摆向不同方向,加上互相牵引的双手,很容易使人感到他们身躯是扭转着的,仿佛正在踏着有节奏的舞步跳舞。每个人的形象都与整体有机结合,形成整齐的图案。整个队形有强烈的运动感。那周围轻松而流畅的笔法,也似乎透露出韵律欢乐的气氛来。
原始艺术家们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给我们绘出了这种舞蹈的场面和气氛,他们还善于用彩陶特有的工艺装饰程序来表现生活中最实际的题材。一般来讲,这类容器更多是在外壁上绘画,可这件作品却在外壁上只用几条简单而有特色的线条作装饰,而将这些图案与形象的巧妙组合安排在盆的内壁上。也许这些作法有其它功用与观念上的原因,但不可忽视的是,只有画在内壁的图案,人们才能同时看到全部图案。要体现原始舞蹈中那种环绕火堆或猎物的欢腾场面,只有在同时看到这些环形图样时才能稍有领略。如果不是经过对题材与手法的仔细琢磨,是不会作出这样处理的。
这个图案,还可能与某些巫术礼仪活动有关。但在原始社会中,这些活动是很难从人类整个生产、生活中完全独立分化开来的,它们终究是原始人类活动的直观反映。在这个反映过程中的许多观察方法与描绘手法,例如对动态的捕捉、从整体来考虑对象、追求气氛而忽略细节等等,正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中特有的审美情趣的雏形。后来的不少艺术理论,也与这些原始的追求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