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谁知道罗定文化历史
罗定是千年文化古邑,历史悠久,它位于广东省西部,西江之南,东有云雾山脉,西有云开山脉,南接高雷,西通桂、黔、滇,是西江走廊的交通要冲,自古被视为门庭防卫,抚绥重地。 远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时期,已有人类在罗定大地上生息繁衍。他们居住在今天苹塘、金鸡等地的洞穴中,过着渔猎生活。距今四五千年前,罗定的泷江河、罗镜河、太平河流域,已遍布人类生活的踪迹。早年在罗平横垌背夫山发现的大型战国墓葬,其墓主人就是史料所称的“百粤之君”。 城雕“双龙戏珠”
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在2400多年前,罗定曾经创造过辉煌的远古文明。对此,我国着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先生曾撰文指出:“罗定东邻高要,南接阳春,西界岑溪,是一天然古国,即古称两山之间(云开大山和云雾大山)的古王国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平定南越,设置南海郡,领18个县,其中有开阳县,开阳县治所在今船步镇。秦末汉初南海郡尉赵佗兼并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国,今市境属之。置县不详。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南越地设置南海、苍梧等7个郡。交州苍梧郡下置端溪县。罗定大部分地属端溪县。 吴黄武五年(226),罗定地属广州苍梧郡端溪县。端溪县包括今德庆、罗定、郁南、云城、云安、信宜等的部分地方。 晋永和五年(344),析苍梧置晋康郡,晋康郡领县14。析端溪置龙乡、夫阮、平原三县,是现罗定治地全部置于县的管辖的开始。罗定地有龙乡县、夫阮县及平原县。龙乡县治地在今罗镜、太平;夫阮、平原治地未考。 永和七年(346),改平原县为平原郡,领龙乡县,夫阮属晋康郡。 南朝宋永初至元嘉年(420~432),罗定地包括平原郡、龙乡县及晋康郡之夫阮县。 南齐永明元年(483),废平原郡置广熙郡,析龙乡县置永熙、罗平两县,郡治龙乡县。罗定地括龙乡、永熙、罗平、夫阮4县。 南朝梁天监五年(507)分广州置桂州。自始有广东和广西之分。六年(508)兼置泷州(泷州之名源于今罗定江罗镜段有泷喉,滩高水急,巨石横截中流,十分险要)和建州,此时的泷州州治在今罗镜、太平镇境。建州州治在今附城镇古城。析广熙置平原、开阳、罗阳三郡。泷州辖平原郡(郡治龙乡县)、龙乡县,永业县,开阳郡(郡治开阳县)、开阳县,梁德郡、梁德县;建州辖广熙郡、永熙县、安南县,罗阳郡、罗阳县。其中永业县治在今广西岑溪筋竹镇,梁德郡、梁德县治在今信宜市。 南陈仍按梁设。 隋开皇九年(589),废郡名,改龙乡县为平原县,与开阳县、怀德县、永业县同隶属泷州。永熙县、安南县、罗阳县隶属建州。罗定地有平原、开阳、永熙、安南、罗阳5县。 开皇十八年(598),改平原为泷水县,改罗阳为正义县。罗定始有泷水县名。 大业三年(607),改泷州置永熙郡,废建州。并开阳、正义入泷水县,并安南入永熙。永熙郡辖6个县:泷水县、永熙县,永业县(今岑溪)、怀德县(今信宜)、良德县(今电白)、安遂县(今郁南)。 唐武德四年(621),改永熙郡设泷州,此时泷州州治在今太平镇潭白村周围地方(注:有罗定州志记改为窦州。窦州之名先在罗定出现。在今太平镇潭白小学,遗留有记述当地地名叫窦州的石碑,当地百姓亦讲此为古窦州。在今信宜市境内的窦州原称南扶州,到唐贞观八年(634)才把南扶州改用窦州之名)。析泷水置开阳县、正义县,以泷水、开阳、正义、怀德4县隶泷州,置南建州,以永熙、安遂、永业县隶南建州。武德五年(622)并正义县入怀德县,改永熙县为永宁县。析泷水置安南县。 唐贞观元年(627),并开阳、怀德入泷水县,隶泷州。是年,唐分天下为十道,泷水属岭南道。 唐贞观六年(632),改泷州,重新设置南建州,以泷水县、开阳县、永宁县、安南县隶南建州,而永业县改隶义州。 唐贞观八年(634),改南建州为药州。唐贞观十八年(644),废药州复置泷州,领县如旧。 唐天宝元年(742),改泷州设开阳郡,隶岭南道。乾元二年(759)复改开阳郡设泷州。 宋开宝六年(973),开阳、建水、永宁、正义并入泷水县(县署则设在原开阳县即今船步镇旧县址)。同年废泷州。至元大德八年(1304),知县陈泽将县署迁至原建水羊禄端口即今罗城镇地方。从此直至明万历四年(1576),其间600余年,罗定地域只设泷水县,泷水县辖今罗定及郁南、云安、云城、信宜、岑溪部分地区,先后隶属广南东路康州晋康郡、广南东路德庆府、广南东路德庆州、湖广行中书省广西道德庆路、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德庆路、广东布政使司肇庆府等。 明万历五年(1577),凌云翼征罗旁,平瑶乱,朝廷升泷水县为罗定直隶州,设罗定直隶布政使司。罗定州新开二县,析泷水县东部和德庆、高要、新兴小部分地区建东安县(今云城区、云安县),析泷水县西部、南部(今属信宜合水、思贺等)和德庆、封川小部分地区建西宁县(今郁南县)。罗定直隶州包括本州和东安、西宁两县。罗旁平定,因以罗定为州名,罗定州之东西也安宁,便以东安、西宁为县名。由是泷水之名始革,而罗定之名亦始于此。 清朝设罗定直隶州,州治罗城,辖本州(罗定州)和东安县、西宁县。罗定州直隶广东省。另外,省派驻兵备道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设置。自明万历五年(1577)开州设罗定兵备道驻州治,至清康熙二年(1663),罗定道归并岭西守道。康熙六年(1667)裁撤岭西守道。康熙九年(1670)复设高雷廉罗道驻高州。康熙十六年(1677)年复设罗定道驻州治。康熙二十一年(1682)裁并入岭西巡道分巡肇高廉罗道驻肇庆。雍正八年(1730)析为肇罗道。同治六年(1867)改分巡肇罗阳道驻肇庆府城。 民国元年(1912),政府统一撤销州、府一级建制。罗定州改为罗定县,原隶属罗定直隶州之东安(云浮)、西宁(郁南)县始分出,均隶属广东省。民国时期,罗定县先后隶属广东省南路行政公署、西区善后委员会公署、西区绥靖委员会公署,1936年隶广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5月起隶属广东省第十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建国后,罗定县隶属广东省西江专区。1952年,隶属广东省粤中行政区。1958年11月5日,罗定、郁南两县合并,称罗南县。县机关设在罗城镇,隶属江门专区。1959年1月4日,罗南县改称罗定县。1961年4月10日,析罗定县恢复原罗定、郁南两县建制,罗定县隶属广东省肇庆地区。 1988年3月,罗定县隶属广东省肇庆地级市。 1993年4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罗定县设立罗定市,由广东省直辖、肇庆地级市代管。 1995年4月28日,罗定市为广东省直辖、云浮地级市代管。
‘贰’ 广东潮州古城有什么历史文化
潮州古城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内,是广东省第一批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荣誉称号的两座城市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曾经是“十相留声”之地,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美誉。
潮州有驰名中外的“潮州八景”,有“三山一水绕城廓”的自然景观,更有以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工艺、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等为代表的自成体系、独具一格的旅游文化。
潮州拥有文物古迹700多处,5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譬如下列:
1.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
2.全国历史最长的纪念韩愈的祠宇——韩文公祠。
3.国内罕见的宋代民居建筑许驸马府。
4.集潮州木雕之大成、堪称一绝的“己略黄公祠”。
5.始建于唐朝的开元寺。
6.始建于宋朝的青龙古庙。
7.始建于元朝的天后宫。
8.笔架山宋窑遗址。
9.周总理办公过的涵碧楼。
10.着名的潮州新旧八景。
(2)广东哪里有千年文化扩展阅读:
潮州古城的历史文化景点:
“潮州老八景”是相对于“潮州新八景”而言的。潮州八景旧时有内外之分,内八景是指于古城街巷之间,而外八景则指城外韩江两岸。
(1)内八景:“潮州内八景”为:东楼观潮、西园赏菊、古刹梵唱、府衙钟声、莲花午照、七星步月、奎阁晨晖、芦荻晚眺。由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内八景已逐渐湮没。
(2)外八景:“潮州外八景”为:湘桥春涨、韩祠橡木、金山古松(曾名“马丘松翠”)、凤凰时雨、龙湫宝塔、鳄渡秋风、西湖鱼筏(原西湖与韩江相通)、北阁佛灯。这是潮州古城最美好的风景。
‘叁’ 广东有没有什么千年历史以上的“客家”古镇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在这片土地上,有许多神秘的色彩在等着我们,在中国城市的角落中,总会有我们还未发现的美景,在广东就有着这样一座古镇,有着上千年的文化,但是并没有人关注,在这里并不会收取门票,但是去的人反而却非常的少。
松口古镇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非常的好,周围有山有水,可以说风景十分秀丽,走在古镇的大街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风土人情的建筑,像这种有着千年文化的古镇,在现在也是中国的文化瑰宝,这里的文化气息相当的浓厚,还保留着塔楼和教堂,在马路上也可以看到非常的古老的墙画,如今我们欣赏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肆’ 云浮罗定市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呢
罗定是广东省辖云浮市代管的县级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是全省50个山区县(市)之一,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西南诸省区进入广东的门户之一,又是广东各祖国大西南辐射的窗口。是云浮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县级市。罗定市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着名抗日爱国将领蔡廷锴将军的故乡。改革开放以来,罗定人民同心同德,全力发展经济,特别是1993年撤县建市以后,进一步激发了罗定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增强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投资信心,加快了罗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罗定市自然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扎实、电力供应充足,地理位置优越,连接粤西北桂东南,是广东进出大西南的重要门户。教育基础较好,自古以来,罗定素有“文化之乡”之美誉,设有云浮市唯一一所普通高校——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基础扎实,产业化进程加快。位于广东的它也突出了它的优势,外向型经济起步早发展快。基础建设加快,投资环境日臻完善,交通便利、能源充足、通讯畅通无阻。
同时罗定市也有很多景点十分值得我们去游玩,罗定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有龙湾生态旅游区、罗定文塔、蔡廷锴将军故居、龙龛岩等着名景点。
罗定文塔龙龛岩位于广东省罗定市苹塘镇谈礼村委榃阳村龙龛岩是在一座孤峰下,据传有老龙蜕骨于岩洞中,故名龙龛。岩洞南北走向,卷曲百米,如巨龙穿山而过,留下龙身的印模,绝无人工斧凿的痕迹,真是巧夺天工,人们称谓“龙龛脱骨”。
小编觉得这些地方都可以游玩一遍,感受每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享受。
‘伍’ 去了哪座广东的千年古寨,会让你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越是身心疲惫,越想寻一处宁静,在世界一脚,偏安一隅,静听花开花落,慢赏月落星稀。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个适合漫步散心、抛掉忧愁的好地方,一个已存在千年的古寨——清远油岭千户瑶寨。清远油岭千户瑶寨位于广东省西北部连南县城的西南处,一个依偎在800米高的半山腰的千年瑶寨。瑶寨里居住着一千多户人家,因此也被称为“千户瑶寨”。千户瑶寨始建于唐朝,扩建于宋朝,鼎盛于明清时期。瑶寨里还拥有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瑶族耍歌堂和瑶族长鼓舞。
‘陆’ 距今千年的广东古村在哪里古韵味十足,景美人少,关键免收门票。
古韵十足,景美人少,关键免收门票!
广东属于国内一个沿海省份,这里的经济实力是不容小觑的,除了经济收益令人眼羡以外,这里还是国内名气较高的旅游大省,所到之处,都能看见美丽景色,一景一物都是那样令人心动不已,不论是罗浮山,还是世界之窗,抑或是广济桥都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游客所看见的高楼大厦以外,在这里还包括数量较多的古村落,也是值得游客前往的。这些古村落的呈现,使得很多游客都想前往了解一番。其中包括广东一座低调的古村在内,直到现在距今已有千年时间了,免收门票却鲜有游客。这座古村落就是位于广东韶关市的恩村,这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底蕴的村。
广东低调古村距今千年,鲜为人知免收门票,古物遗迹堪称一流!
‘柒’ 广州文化遗产有哪些
广州名城有许多美丽的风景线,在这些风景线上集中了广州主要的着名自然、文化遗产,是自然风光线、文化风景线,也是广州旅游的主要景观线。
广州的镇海之楼与镇城之石
被称为广州主山的越秀山有座雄伟壮观的镇海楼,又叫望海楼,因楼高五层,谷称五层楼,高28米,为全国最大的镇海楼。明朝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为“压紫云黄气之异者”,奏请朝庭批准,于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把广州城墙扩展至越秀山时,建筑了镇海楼,说是“雄镇海疆”,又可以“壮三城之观瞻”。所以,它既是城防建筑,又是风水楼。明以前,广州出现过三朝十帝,自建镇海楼后,再也没出现过地方皇帝和心怀异志的乱臣贼子。“东南霸气散如烟”,“楼外关河尽汉封”了。正如胡汉民说:“层楼晚望,白云仍是汉时秋”。
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镇海楼历史上多次被毁,又多次重修重建,不下十余次。据说每修一次,广州就发展一次。人们说其“楼冠全城”。清人屈大均说,“虽黄鹤、岳阳莫能过之。”《羊城古钞》说它“辉煌壮丽,为岭南第一胜览”。《广东通志》和《南海县志》认为,“岭南奇观,此为最然”,“实为五岭以南第一楼也。”历史以来,直到今天都被推崇备至。历来古籍记载不漏,并留下很多诗咏和文章,为到广州的国内外旅游者必看之景点。
从风景名胜的角度看,越秀山是广州的主山,而镇海楼则是广州的第一景,600年威镇岭南,其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因这里是“高踞仙城最上头”(丘逢甲语),可以“风起云飞揽九州”(康有为语),“飞楼重得壮南藩,下瞰群峰控北门。江海绕阑天势尽,溪山如掌霸图存”,不仅可以体味古代王者之霸气,而且还可以尽览广州山水城市之胜境,欣尝“一泓珠海抱城流”的美丽风光。
镇海楼现在是广州博物馆,到这里可参观广州建城二千多年的历史文物展览。顶楼正面悬挂着两广总督彭玉麟所撰的对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头摩霄,目空古今;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依栏看剑,泪洒英雄。”几分霸气,几多悲壮,十分脍灸人口。
镇海楼历史上曾先后以“镇海层楼”和“越秀层楼”列为清代和现代的“羊城八景”而闻名中外。
广州不但有镇海之楼,还有镇城之石,就是海珠石。
古代珠江河面宽阔达3000米(今天最窄处只有100多米),烟波浩渺,称为小海,故有镇海楼之名。广州还有镇城之石,就是古代珠江河中的海珠石。由河沙冲积,河床淤塞,至本世纪初,已与北岸连接,20世纪30年代修筑长堤马路时已完全埋在地下,建设了高楼大厦。今年初开挖市政工程时,被挖出来,重见天日。专家们紧急呼吁保护海珠石!市政府已决定将已显露的部分(30-60米)保护起来,供市民和旅游者参观。
古代,屹立江中的海珠石,又叫海珠岛,以镇城之石出名。“神人驱石立,涌出水晶”(明·伦以诜语)。明代梁储《海珠石》诗云:“是谁驱石到江心,天为羊城镇古会。”说这是广州的镇城之石。岛上有慈度寺(又叫海珠慈度寺,建于南汉)、文溪祠、海珠炮台,民国初年辟为海珠公园,为历史上着名的旅游圣地,龙舟竞渡之地。
传说海珠石为异域商人遗珠所化,所以又叫走珠石。清人郑惠南有《海珠石》诗云:“贾胡手持摩尼珠,失手飞珠入东海。宝物通灵莫能秘,陆离夜夜吐光彩。卷白浮出明珠园,珠女珠儿不敢采。”实是一块巨大的白垩纪红色砂砾构成的大礁石,其位置在今沿江西路永安堂至爱群大厦一带,长130多米,宽50多米,因长期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水光波映,闪闪发亮。海揣在游海珠寺时作了一首游览口占云:“南海丽龙不爱珠,水心擎出夜明孤”,说海珠石晚上也会发光。又因珠江潮汐变化而似浮在海上,非常漂亮。明代诗人梁乔升说:“兀然一石江心浮,撞破红潮两道流。”多么动感的关景!
海珠石又因为南宋着名诗人李昴英(又名文溪)在这里读书而出名。岛上修有文溪祠,着有《文溪存稿》。他是广州历史上第一位探花,历任大学博士、校书郎、吏部侍郎等职。所以有人说在文溪祠读书可以中状元。
海珠石(岛)是宋代、明代羊城八景“珠江秋月(色)”和“珠江静澜”的核心景点,历代有关诗咏达50多首。
古城传统中轴线
古城传统中轴线,是从越秀山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人大常委会大楼、市政府大楼、人民公园、海珠广场至海珠桥,全长约5公里的古城区城市传统中轴线。是从南越国赵佗建越王台、越王宫、越王井开始,南汉时期有呼鸾道、游台,明代有观音阁、镇海楼,从越秀山至人民公园、起义路一带,元、明、清、民国直至解放后都是官府衙门重地,历经二千多年逐步形成的,在民国时期建筑了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府合署大楼、海珠桥四个标志建筑后基本定型。
清人陈恭尹用“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来形容广州城的山川形胜,其所说的“峰在地”就是越秀山,“水浮天”就是珠江(古代称海,文革前广州市民从河北到河南过渡还叫过海)。有专家形容这条中轴线是“一条扁担挑起山和水”,充分说明这条中轴线的历史份量。
中山纪念堂是我国最大的纪念会堂(有5000个座位),也是世界着名的中西合璧的传统大屋顶建筑,前苏联总理赫鲁晓夫和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想照样建一个,都没有搞成。纪念堂为红柱黄墙蓝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八角亭式顶盖。堂顶为玻璃镶嵌的园形大吊顶,几十米跨度不见一柱,通风音响一流。顶部的金鼎高达4米,贴金片36166张,重1.8公斤。整个外型庄严雄伟,堪称建筑艺术之杰作。
传统中轴线有四多:文物古迹多,着名建筑多,古树名木多,专业购物街多,文化含金量很高,是广州名城的一条千年文化轴线。她既是一条山水相连自然风光线,也是一条雄伟壮观的景观轴线,是广州首选的旅游风景线。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城市传统中轴线景观带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其建筑形式、体量、高度和风格,必须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协调。”市规划局正在制定保护性的控制规划。
天河新城市中轴线
新城市中轴线是天河新城区和珠江新城建设后规划建设的新发展区的中轴线,北起瘦狗岭,经火车东站(广场)、中信大厦(80层)、天河体育中心、海心沙岛,跨过珠江至琶州塔、洛溪新客运港口的新城区中轴线。天河路以北以中信广场和中国市长大厦、大都会广场为标志的建筑、绿化景观,已经形成,这一带的现代化高层建筑群和绿化广场显示出广州新城市中心的现代都市风貌。她与古城区传统中轴线相比是不同风格和特色风貌,反映了广州城市发展的现代化美好前景,是广州发展都市旅游的最吸引旅游者的美丽景观。目前,附近天河路一带的天河城、宏城广场和广州购书中心已形成人气很旺的购物旅游区,附近的一号线地铁站是最旺的地铁站之一。
白云山、越秀山绿色风景线
白云山被称为广州的“绿肺”,是着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21平方公里,风景秀丽,古树参天,交通方便,是着名的旅游圣地。由30多个山峰组成,主峰摩星岭海拔382.3米,为全山最高点,是每年重阳节市民登高的热点,这里可俯瞰广州全景,新城、古城、南到珠江、北至白云机场,尽收眼底。
越秀山在50年代已辟为公园,是广州市最大的综合性文化休息公园,占地面积82万平方米,其中三个人工湖的水面积6.69万平方米。
白云山、越秀山在市中心区的北廓,东西绵延数十里,古人称为“青山半入城”,是一条非常美丽的绿色风景线。它不但自然景观漂亮,而且对广州市区起着调节气候的作用,环境幽静雅致,空气清新,是市民休闲游览的好去处,也是广州旅游的最大、最好的旅游点,每年接待的国内旅游者达1000多万人次。
这条绿色风景线的文化品位很高,独具特色。
一是历史悠久。历史上就是着名的风景名胜区,自秦汉以来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二是传说故事多。如秦始皇、安期生的传说。
三是文物古迹多。秦汉以来,越王井、呼鸾道、镇海楼、古之楚亭、白云仙馆、九龙泉、天南第一峰牌坊,以及众多的古墓葬和名人遗迹、遗址等。
四是宗教寺庙多。如三元宫、景泰寺、明珠楼、能仁寺、双溪寺等。历史上仅白云山就有13个寺庙。
五是各具特色的公园旅游点多。如越秀公园、麓湖公园、雕塑公园、云台花园、山顶公园、山北公国等。
六是历代羊城八景多,共有11景。
珠江风光旅游线
珠江是广州人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先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建设了美丽的广州城,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岭南文化。
珠江广州河段风光旖旎,两岸的文物古迹和特色建筑很多。如石门风景区,沙面风景区的欧洲风格建筑群,粤海关大钟楼、邮政局大楼、南方大厦、爱群大厦、永安堂、江湾新城建筑群、孙中山大元帅府、琶洲塔、赤岗塔、黄埔军校、长洲要塞、长洲文化旅游风景区、波罗庙、莲花塔、下横档岛、虎门炮台、南沙炮台、龙穴岛风光等。
从南方大厦、爱群大厦到永安堂一带被称为广州的“外滩”,历来都是广州的标志。广州的几大银行总部和宾馆、饭店、戏院、百货点相当多,市有关部门拟把这里建成休闲步行街。
珠江广州河段70多公里,有11座各具特色的跨江大桥,有许多江心岛,其中最大的河南岛有90多平方公里,这里河叉纵横,果林飘香。新滘的万亩果园,被称为广州的“南肺”。
现在,前航道已被辟为旅游航道。近年来,市政府投资数亿元整治珠江提岸,设置灯饰,进行绿化和景观建设,已初步展现了两岸的新美景,这里将建成广州的“塞纳河”。两岸的地盘建筑商大做江景楼盘广告,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珠江夜游是广州的热点旅游线之一。
南越国古都文化风景线
自80年代以来,广州先后发现了西汉南越王墓、南越王宫署遗址的地下石构建筑、南越国御花园和南越国宫殿遗址,是岭南地区的重大考古发现,分别被列为全国五大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这些二千多年前的南越国时期的文物,内容非常丰富,许多为广州及我国首次发现,具有非常珍贵的价值。
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岗山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文帝”赵昧的陵墓,距今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岭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随葬品最多的一座西汉前期彩绘壁画石室墓,《考古学年鉴》定为当年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出土文物1000多件(套),如“文帝行玺”金印、丝缕玉衣等,还有15个殉人。对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开发、城市物质文化发展、南越国历史都有重要价值,墓地现在已建成“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1995年以来陆续在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到儿童公园一带发现的南越国宫署遗址、水榭、御花园和宫殿遗址,反映了当时王宫的物质生活和社会文化情况,特别是地下石构建筑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媲美罗马古城。御花园则是我国首例宫苑实例。可以说是价值连城。目前,忠佑大街到北京路财厅前一带4.8万平方米的地方已列为文化保护区,儿童公园将搬迁,继续进行地下挖掘。市政府已决定在这里建立南越国博物馆。专家们预测不久的将来,还将会给市民一个惊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出土的海外泊来品文物,如银盒、玻璃碗、象牙、玛瑙、铜薰炉、银币等,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物证,说明广州在秦汉时期已和海外通商,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早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证明。
先烈路近现代革命风景线
广州,是我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洪秀全在这里领导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康有为在广州举办“万木草堂”培养了一批维新运动的革命骨干人才;黄埔军校师生在这里举行东征和北伐;孙中山在广州领导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起义,并在这里三次建立革命政权;共产党领导广州起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震惊中外的革命事件,产生了一批革命英雄人物,留下了一批革命纪念建筑和遗址,其中最为集中的是在先烈路,有10多处近现代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是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课堂。其中最着名的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国、十九路军抗日阵亡烈士陵园和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我在1959年到中山大学读书的时候,到广州第一个要看的地方就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墓,因为在读小学时就学习过。这个地方已辟为黄花岗公园,是革命圣地,也是广州主要的旅游点,每年接待的游客很多,仅是国外旅游者就有30多万人次,特别是海外侨胞来广州,都要去黄花岗瞻仰烈士墓,敬献花圈。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位于先烈中路,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于1911年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在广州发动起义,攻打两广总督府而壮烈牺牲的七十二位烈士墓园。1912年广东军政府拨款始建,1919年海外华侨募款建设了墓亭、纪功坊、月台、四方塘等建筑,以后又增建了黄花亭、西亭、正门。1954年又一次扩建,形成了今天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庄严肃穆,绿树成萌,满园黄花的纪念性公园。正门是凯旋式的大门楼,门额上刻有孙中山手书的“浩气长存”金色大字。内有230米的墓道、泮池、石拱桥、七十二烈士墓碑、“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还有孙中山亲植青松和高举火炬的石雕自由神像。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黄花浩气。
十九路军陵园占地5.2万平方米。始建于1928年,主要建筑有花岗石的凯旋门、罗马园柱形纪念碑和半园形柱廊、门亭、英雄题名碑、抗日亭、蔡廷锴、蒋光鼐墓、将士墓、战士墓、先烈纪念馆、浮雕墙和展览馆等。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位于先烈南路和东风路交界处。正门刻有周恩来手书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八个大字。广州起义纪念碑刻有邓小平手书的漆金碑名。陵园中心为烈士墓包,护墙刻有朱德题字:“广州公社烈士之墓”,还有“中朝人民血谊亭”、“中苏人民血谊亭”、四烈士墓、叶剑英碑和广东革命历史纪念馆、广州近代史博物馆。“红陵旭日”为羊城八景之先烈一。
先烈路上还有邓荫楠墓、兴中会坟场、张民达墓、邓仲元墓、朱执信墓、史坚如墓等。
在一条几公里的路上有那么多的陵园、英雄墓和纪念建筑,是全国少有的,这是一条内涵非常丰富的革命文化风景线。
宗教文化风景线
在城市传统中轴线西侧有一条宗教文化风景线,从解放北路——六榕路一一光孝路一一光塔路——一德路有三元宫、六榕寺、光孝寺、光孝堂、,怀圣寺、五仙观,、石室圣心堂等五个宗教的七个寺庙和清真先贤古墓等八个宗教文化旅游点,是一条独特的风景线,特别是佛教、道教的游客很多,人气鼎盛。
清真先贤古墓位于解放北路兰圃西侧,为唐代着名伊斯兰教传教士阿布·宛葛素来华传教在广州逝世后的墓地,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古墓,被国际穆斯林视为圣地。墓园四周用青砖高墙围绕,内作庭园式布局,有敞口厅和拜堂等建筑。附近还有历代知名的伊斯教徒墓地。每年来广州参加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阿拉伯商人及其他来访的阿拉伯朋友都要前往朝拜。
三元宫。位于应元路,其前身是东晋南海太守鲍靓建的赵岗院,唐代改称悟性寺,明万历年间改名三元宫(道教以天、池、水为三元),是广州现存历史最长、规模较大的道教寺庙。宗教哲学思想家和科学家葛洪曾到此修道。三元宫的建筑风格独特。每逢初一、十五人气甚旺。
六榕寺。位于六榕路。始创于南朝刘宋年间,初名宝庄严寺,北宋时改名净慧寺。苏东坡到此游览,见寺内有六棵榕树,便题写“六榕”二字,后人便称六榕寺。内有建于梁大同年间的六榕塔,八角九级(内17层),高57.6米,珠栏碧瓦,丹珠红墙。内藏昙裕法师从海外带回的佛舍利。南有碑廊,有一批珍贵文物。六榕花塔为广州标志的旅游景观之一。
光孝寺。位于光孝路,占地面积31000平方米。寺址初为南越王赵建德王府,后建为制止寺,南宋后称光孝寺。社会流传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的说法,说明光孝寺历史之悠久。禅宗六祖惠能于公元676年(唐仪凤元年)在此削发受戒,建有瘗发塔、六祖殿以为纪念。寺内还有我国最早的东、西铁塔(铸于南汉,又名千佛塔)和诃子树,闻名中外。光孝菩提为宋代羊城八景之一。
光孝路还有基督教光孝堂。
惠福西路有五仙观,建于明代,是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庙。内有五仙人拇扯和五羊塑像,为广州之别称羊城的起源地。还有建于明代的岭南第一楼。明、清二代,分别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
一德路有圣心堂(俗名石室),是广州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全国最大的哥德式石构建筑物,高58.5米,历时25年建成。
‘捌’ 广东最值得去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哪里,当地有什么特色
第一座:高州
高州市,是茂名市代管县级市,在古代高州一直是郡(高兴郡、高凉郡、南潘郡)、州(高州、潘州)、府(高州府)、路(高州路)的治所,明清时期的高州府一直是广东下四府之首。
第二座:连州
连州市, 是清远市代管县级市,在古代连州一直是郡(小桂郡、宋安郡、阳山郡、熙平郡、连山郡)、州(连州、桂阳州)、路(连州路)的治所。清朝时期,连州升为直隶州,直属广东布政司;连山则升为绥瑶直隶厅。
第三座:新会
新会区,是江门市辖区,古称冈州。在古代新会一直是郡(新会郡)、州(封州、允州、冈州)、治所。
第四座:平海
现在的平海,只是一个镇——平海镇,隶属惠州市惠东县管辖。历史上的平海其实也不大,明朝时期实行“卫所制度”,在今平海镇地域设置平海所(千户所),清朝时期改设平海司。现存平海古城。
第十三座:英德
英德市,是清远市代管县级市。英德在古代一直是郡(真阳郡)、州(英州)、府(英德府)、路(英德路)的治所。
第十四座:海丰
海丰县,隶属汕尾市管辖。海丰县是潮汕地区中最接近珠江三角洲的县,而且海丰县是分了又分。清朝雍正时期,海丰县划出石帆、坊廓、吉康三都设置陆丰县;1988年3月成立汕尾市,海丰县划出沿海7镇为汕尾市城区;2011年2月,划出海丰县的鹅端口、小漠、鲘门、赤石四镇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
第十五座:东莞
东莞市,是广东省21个地级市之一。于东晋时期,东莞始立县,初名宝安。唐朝时期宝安县更名东莞县,县治置于涌(今莞城街道)。南宋时期,分东莞香山镇设立香山县(今中山市、珠海市和澳门)。
第十六座:惠州
惠州市,是广东省21个地级市之一。惠州处在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汇地带,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秦朝时期今惠州地域设置有傅罗县,汉朝时期改称博罗县。五代十国时期循州析置祯州,宋朝时期祯州改名惠州。惠州在古代一直是郡(博罗郡)、州(惠州、循州)、府(惠州府)、路(惠州路)的治所。
第十六座:惠州
广东省原来是有1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后来惠州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因此现在广东有15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玖’ 广东有哪些历史文化
1、韶关马坝人遗址:1958年,闻名中外的“马坝人”头盖骨在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3公里处的狮子岩被发现,“马坝人”是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古人类,证明了早在12.9万年以前,广东地区就出现了早期古人。
‘拾’ 广东建有百年古炮楼,坚固无比的千年古村在什么地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古村落脱颖而出,宛若养在深闺的女子,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被大众熟知。提起古村落,大多数人浮现脑海的便是诗人马致远笔下的模样,但其实,古村落的模样层出不穷,此番中山之行,我便无意间邂逅这样一座古村,原汁原味,让人流连忘返。
凝聚了乡亲们的美好祝愿。
继而往前,一颗古老的榕树格外引人注目,榕树十分粗壮,需11人才能将其完全抱住,宛若一尊大佛屹立在路边,不容撼动,古榕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定睛一瞧,树桩下藤蔓下缠绕,密密麻麻,仿佛无数根手指,粗细不一,将树干紧紧环绕,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据说这颗古榕树已有400多年历史,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曹边人成长,成为古村最亲密的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