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牌楼是哪个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

牌楼是哪个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2-05-30 08:08:04

⑴ 在周代就有牌楼了,那最早的牌楼是用来干什么用的呢

古时又叫绰楔,绅楔等,在北京还能偶尔见到,要想看到更多的牌坊,就要到安徽的古村落去,在皖南徽州地区,牌坊是与民居、祠堂并列的建筑,到处随地可见,几乎成了徽州的标志,被誉为“牌坊之乡”。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读句对此作为生动描绘:“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随着时代不同,逐渐发展出牌楼的形式,牌楼可以看作牌坊的高级形式,前面已提到了两者区别,但是两者在称呼上没有严格的界定,往往可以通用。

⑵ 牌坊的来历。

1、来历
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开始用于祭天、祀孔。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宋代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又改灵星为棂星。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不仅置于郊坛、孔庙,以及用于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处,景观性也很强,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等效果。另外一种说法是,就结构而言,牌坊的原始雏形名为“衡门”,是一种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门。
2、简介
牌坊,汉族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3、现代作用
现代城市建设中牌坊则多被用为有传统特色的标志物,建于风景区或街区等入口位置其中粗制滥造、比例失调者众多,但也不乏精美壮观的成功之作。

⑶ 牌坊是什么中国人为什么要立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开始用于祭天、祀孔。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宋代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又改灵星为棂星。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不仅置于郊坛、孔庙,以及用于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处,景观性也很强,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等效果。 老北京的牌楼比别的城市多。数百年国都,使北京牌楼也就多起来。元大都时,全城分为五十坊,明代分为四城三十六坊,清代分五城,但坊没变,这也是北京牌楼多的一个原因。北京有东单、西单、东四、西四几处热闹的商业区,都因有过一座或四座牌楼而得名。后来人们慢慢地把牌楼二字省略,50年代初这些牌楼又被认为有碍交通而被拆。但是“老北京”仍很难把它们从记忆中抹去,因为这些牌楼与附近街道建筑群构成的场所,不仅仅是交易之处,而且是露天客厅,富有人情味。澳门“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象征,也是澳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历史上苏州街巷中也多立牌坊,可惜解放后大量拆除移建。昆明金碧路上的金马坊与碧鸡坊,据说设计神秘,六十年出现一次双影交错的现象,几乎成了老昆明的象征和镇城之宝,视为昆明的“凯旋门”,可还是在六十年代被毁。 在皖南徽州地区,牌坊是与民居、祠堂并列的闻名遐迩的建筑,被誉为古建“三绝”,几乎成了徽州的标志。古徽州享有“礼仪之邦”美誉,原有牌坊一千多个,现尚存有百余个,形态各异,被誉为“牌坊之乡”。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 现代城市建设中牌坊则多被用为有传统特色的标志物,建于风景区或街区等入口位置其中粗制滥造、比例失调者众多,但也不乏精美壮观的成功之作。 牌坊(牌楼)种类: 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为某人记功记德。如山东省桓台县新城镇“四世宫保”牌坊,是明朝万历皇帝为当时新城人兵部尚书王象乾所建。王象乾文韬武略,威震九边,加功晋爵太子太保,追赠曾祖、祖父、父亲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之衔,故额题“四世宫保”。 二是贞洁道德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在安徽歙县有许多这类牌坊。云南楚雄黑井镇有一座节孝总坊,是清朝末年由慈禧太后下令建造的,表彰本地的节烈妇女。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四类为标志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 牌楼从形式上分,只有两类——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顾名思义,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如果分得再详细些,可以每座牌楼的间楼和楼数多少为依据。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在北京的牌楼中,规模最大的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宫苑之内的牌楼,则大都是不出头式,而街道上的牌楼则大都是冲天式。 北京的牌楼从结构上分可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木牌楼,这类牌楼数最多。其地下部分用柏木桩,称地丁。基础以上各根柱子的下部用“夹杆石”包住,外面再束以铁箍。街巷的木牌楼顶部出檐甚短,做成悬山或庑殿式。每根柱端耸出脊外,柱顶覆以云罐(也叫毗卢帽)以防风雨侵蚀虫蛀。楼顶所用之瓦,街巷诸坊多用黑色布瓦。 第二类是琉璃牌楼。这类牌楼多用于佛寺建筑群内,在北京仅有三间四柱七楼的一种。其结构是,在石基础上筑砌6到8尺的砖壁,壁内安喇叭柱,万年枋为骨架。砖壁上辟圆券门三个,壁下为青、白石须弥座,座上雕刻着各种风格的艺术图案。壁上的柱、枋、雀替、花板、楷柱、龙凤板、明楼、次楼、夹楼、边楼等均与木坊相似。所不同的是,这种坊用黄、绿琉璃砖嵌砌壁面,威严壮观。 第三类是石牌楼。这类牌楼以景园、街道、陵墓前为多。从结构上看繁简不一,有的极简单,只有一间二柱,无明楼;复杂的有五间六柱十一楼者。由于本身的结构特点,有的虽为三间四柱式,却只有花板而无明楼。石坊的明楼比较复杂,浮雕镂刻亦极有特色。如果石质坚细,不仅浮雕生动,而且其精细的图案历经数百年也不泯没。 第四类是水泥牌楼。这是近代建筑艺术的产物,新建的数目不多,大多数是用于古牌楼的搬迁和加固工程。 第五类是彩牌楼,这是一种临时性的装饰物,多用于大令、庙市、集市的入口处,令期一过即拆除,一般用杉杆、竹竿、木板搭成,顶部安装五彩电灯泡,色彩缤纷。南方牌坊牌坊,一种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形状像牌楼的建筑物,旧时多用来表彰忠孝节义的人物”。千百年来,牌坊繁衍发展,不仅遍及华夏城乡,而且还远涉重洋,屹立于异国他乡的许多地方,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标识。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据有关专家介绍,就结构而言,牌坊的原始雏形名为“衡门”,是一种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门。关于“衡门”,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最早记载是《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据此推断,“衡门”最迟在春秋中叶就已经出现。 这种“衡门”后来被运用到城市中各个居民区之间的“坊门”上。从春秋战国至唐代,我国城市居民区都采用里坊制,“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称为坊门。起先,这种坊门就像“衡门”那样,由两根立柱架一根横木构成的,只是柱侧安装了可开合的门扇。 随着城市建设的繁荣,人们对坊门的建造开始讲究起来,改由两根高过门顶的高大华表柱中间连一至两根横梁及门扇组组合而成。后来,一些坊门由只剩下了华表柱和作为额枋的横梁,因其华表柱远远高出额枋,呈冲天状,后来便逐渐发展成冲天牌坊,成为牌坊最主要的形制。宋代中叶以后,封闭式的里坊制逐渐被开放式的街巷制所取代,原先坊与坊之间的隔墙纷纷被拆除,而坊门因具有地名标志的作用被保留了下来,成为无墙体相连的跨街独立、自成一体的建筑。 随着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封建意识的普及和深入,明清时期,牌坊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出现了大量多柱、多间、多楼牌坊。不过,这时的牌坊已经成了统治阶级麻痹人民思想、维护统治的一种形式。 牌坊不仅建筑结构自成一格,别具风采,而且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熔古人的社会生活理念、封建礼教、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古代的民风民俗于一炉,具有瑰丽的艺术魅力、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座石牌坊都是一件石雕工艺品。中国传统的石雕技法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平浮雕、阴线刻等,在石牌坊的雕刻中都广为应用。 由于各地区民俗风情、经济发达程度、气候情况、建筑材料等条件不同,以及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大小的不同,牌坊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多有差异。据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馆长介绍,牌坊一般分为石制和木制两种,南方主要以石制为主。在闽南地区的牌坊,多是四柱三开间的门楼式牌坊,多是竖立在要道(如驿道)上。

⑷ 牌坊的来源及分类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 "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衡门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

牌楼从形式上分,只有两类——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顾名思义,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如果分得再详细些,可以每座牌楼的间楼和楼数多少为依据。

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在北京的牌楼中,规模最大的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宫苑之内的牌楼,则大都是不出头式,而街道上的牌楼则大都是冲天式。

(4)牌楼是哪个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唐代,我国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唐代称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

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这种形式,于是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牌坊

⑸ 北京牌楼经历了哪些历史变迁

首都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的中心,而且还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馆。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有据可考的牌楼就有300多座。

中国的都市管理始于"街坊"延续至今。元大都时,全城分为50个街坊。明代分四个城(区),36个街坊。清代分五个城(区),仍是36个街坊。"有街必有坊",自宋代牌坊走出街后,凡有条件能建牌楼的地点,无不以立坊为荣。这也是北京的牌楼数量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史料记载,圆明园共有各式牌楼11座。其中安佑宫前的混合牌楼最为奇特。之所以称它为混合牌楼,是因为它是木牌楼、琉璃牌楼和石牌楼混合而成的乌头门式的牌楼。

北京的牌楼无论是质和量都属世界之最。有些牌楼由于年久失修而毁,有些是过去对旅游事业重视不够,牌楼随景点被遗弃。有的是交通受影响而毁了牌楼。尤其是在史无前列的浩劫中,大量的历史文物被捣毁。就连旧民宅房脊上的"蝎子尾"都被视为"四旧"而砸的稀巴烂。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扩建长安街,当时周总理提议将两座长安街牌楼迁建于陶然亭公园,这本是非常明知的保护文物的最佳措施,后来长安街牌楼已经成了陶然亭公园的一景。但是"文革"期间"四人帮"认为这是保护了"四旧"而强行把牌楼拆除了。

戒台寺的石坊是目前北京现存的最古老的牌楼了。这座石牌楼和十三陵的大石坊一样,也是仿木精雕彩绘的牌楼。与众不同的是戒台寺石坊雀替是金刚力士的雕像,在北京的牌楼中实属独一无二。

屡遭劫难的北京城,有些古老的文物被荣幸地保存下来了,有些牌楼经过政府的大力资助又恢复起来了。但是牌楼的建筑造价必定很高,再有就是过去牌楼的遗址,现在有的已经开发了新的建筑。尤其是有些街牌楼,也就不必要再修复了。像崇元观前的"三界圣境"牌楼,南顶碧霞元君祠的"广生长善"牌楼,薛家湾的"关帝圣境"牌楼,显佑宫等牌楼,都因景点被遗弃,牌楼随之被毁。

明代隆福寺前的"第一丛林"牌楼,是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建筑的,后来听信了山西巡抚都御史朱鉴所言,恐伤风水,将牌楼拆去。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重修隆福寺,也没建牌楼。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10年)隆福寺毁于大火后又重修。但一直也没建牌楼。1993年隆福寺商厦再遭大火,一片灰烬惨不忍睹。1999年新建的隆福大厦不但建了门脸牌楼,还建了街牌楼和正门仿石牌楼。

可是,也有些庙宇、园林,虽然几经修建,还是没能把原来的牌楼恢复起来。如戒台寺木牌楼、天坛木牌楼、黑龙潭龙王庙木牌楼......。尤其是颐和园南门的圆夹杆石的木牌楼等等。

密云县文庙牌楼,位于县城内鼓楼东大街路北。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始建,占地4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牌楼为四柱三间棂星门式。牌楼三个门,东为金声门,西为玉振门。门内有人工凿砌的"泮池",池上建有两座并列的单孔小石桥。不过,现在都已不复存在了。

北京的牌楼年久失修,又苦于资金匮乏,1934年旧北平袁良市长为修有轨电车,曾提议用钢筋水泥代替木料,因而翻修了许多街牌楼。

为了保护北京的牌楼,还有些小故事值得一提。1934年,由于京城要修有轨电车,东四牌楼被脚手架支起,借口妨碍交通,有人要把牌楼立即拆除,以防伤人。大军阀张作霖听到此消息后,立即打电话制止说:"何人主动拆毁?查明即将此人枪毙!"结果,东四牌楼不但没人敢拆,反而连同西四牌楼一起又重新装修。一个电话救了八座牌楼。

尽管北京城屡遭磨难,但北京是历史文化古都,北京的市民必定是较有文化教养。大批的文化古迹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就是佐证。目前大量的文物古迹正在得以全面的恢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不断地增多。人们也在充分地享受着祖先为我们留下的重多宝贵遗产。

街道牌楼

在老北京的街道上,一座座牌楼随处可见,时至今日由于各种原因已所剩无几,但其地名是可以查寻的。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东、西长安街牌楼;前门五牌楼等都是其典型代表。

⑹ 北京牌楼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作为装饰性建筑和作为街巷区域的分界

标志

牌楼也叫牌坊,历史上曾叫过绰楔、坊楔、华表等名称。牌楼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和北京古建珍品。

一座座古牌楼凝聚着中国的历史,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体现出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无穷智慧。

牌楼的作用有的是作为装饰性建筑;有的是为了衬托出主体建筑的气势;有的是为了表彰、纪念某人或某事;有的是作为街巷区域的分界标志等。

北京是牌楼最多的城市,因为北京具有数百年的建都史,在此期间修建了许多座殿堂、庙宇和大建筑群,这些建筑里面,一般都有作装饰或分界标志的牌楼。

另外,在京城相对来说需要纪念和表彰的事件、人物要更多,所以此类装饰性的牌楼也随之建造了许多座。

元大都时,全城分为50坊,明代分四城(区),36坊,清代分五城(区),坊依旧。这样牌坊作为街巷区域的分界标志,在京城建造的数量也很多。

⑺ 历史最悠久的牌楼是什么

据考察分析,牌坊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衡门”至迟在春秋中期就已出现。衡门是什么呢?当时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在组合的建筑群落中,牌楼虽属于起点缀作用的装饰品,但也相当于“门面”;书要封面人要脸,牌楼就是街道或建筑群的身份证。牌楼是中国建筑的文化符号,清末访问过北京的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在其《变化中的中国人》一书中写道:“只要有石头的地方,沿途你就会看到一些横跨主路的纪念性拱门。这些建筑就是经过官方许可后建立的名闻遐迩的‘牌楼’。”

广西已发现的最古老木质牌楼——燕窝楼,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整座牌楼不用一根钉,由324根榫木卯装而成。

燕窝楼又称燕子门楼,位于距桂北重镇全州县城以北约16公里远的永岁乡石头岗村,原是永岁乡石岗村的蒋氏宗祠。牌楼始建于明代弘治乙卯年(公元1496年)。现存门楼由石岗村明代工部侍郎蒋淦亲自主持设计,于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动工,总建筑面积446平方米,主建筑有牌楼、门楼、祠堂(分上、下殿),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建成,全是木质结构。

其中牌楼高12米,宽8米,上4层,下3层。整座牌楼不用一根钉,由324根榫木卯装而成。因牌楼上的如意斗拱形似“燕窝”而得名。牌楼上的梁枋、雕刻、彩绘,工艺非常精致,是广西区内发现最早的带有如意斗拱的木质牌楼,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1993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门楼的两边有一副由明东阁大学士叶向高书写的槛联:“累朝荣荫家声远;历代科名世泽长。”

奇特的是,这门楼上,还常有燕子来这里安家,在这里飞进飞出,让这“燕子门楼”更加名副其实。

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600多年历史。2009年6月10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在北京揭晓,海口骑楼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⑻ 北京牌楼经历了哪些历史演变

北京牌楼最早的雏形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从大量出土的公元25~220年的"凤阙"画像砖上,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的牌楼的建筑图案。

到宋代,宋代上层人物为表彰"优秀街坊",亲笔题写匾额,居民则大修牌楼以挂牌匾。尤其是府衙门前,更要建造考究的牌楼。

在宋代,不但到处都建有街牌坊,而且桥牌坊也已出现。在宋代的两幅名画《金明池龙舟夺标图》和《清明上河图》上就能看到像"表"一样的桥牌坊。虽然较小较简单,但它标志着宋代的牌楼已经走出街坊了。

1264年元世祖定都燕京,当时的建筑规划要在"千步廊七百步,建棂星门",这就是北京最早的石牌坊。

元代在北京建都时,把京城分为46坊。每坊都有坊门,这实际上是承袭了宋朝的城市管理制度。

到了明、清时代,虽然取消了"街坊制",但牌楼的建筑形式还是继承了下来。尤其是坛庙陵寝仍建棂星门式的牌楼。

经过历史的演变,发展到元代,牌楼才有了固定的建筑模式。牌楼从建筑材料分,有木牌楼、石牌楼、琉璃牌楼和彩牌楼等;从用意来讲,可分为贞洁牌坊、功德牌坊、街牌坊、山门牌坊等,牌坊的结构有两柱一间、四柱三间、六柱五间等多种形式;牌楼的楼顶,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十一楼等等,其建筑形式一般有硬山式、悬山式、歇山式、庑殿顶等等。

虽然牌楼成为一种独立建筑,但它原有表彰功能和标志的功能依然保留。

通常在形式上将柱子上加屋顶的称为牌楼,不加屋顶的称为牌坊;但有许多地方并没有严格区分,统称为牌楼或者牌坊。

目前,京城现存的古牌楼大部分都是明、清两代的。北京故宫午门五凤楼是阙式建筑的最高形式,并在两旁设有"阙左门"和"阙右门",以点明午门为大阙楼。还有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南门牌楼、八达岭的秦始皇艺术馆门前的牌楼、京郊良乡县城牌楼都是仿阙式的牌楼。

总之,牌楼是中国的特有建筑,它不仅是一种在主体建筑物前端的陪衬性建筑,装饰美化着环境,增加景观的气氛;而且是一种具有一定标示意义的建筑,在过去也常用于表彰升官、守节等,其建筑意义与文化内涵源远流长。

⑼ 牌楼象征着什么

牌楼,又名牌坊,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类型,其建筑布局细腻,结构紧凑,形式多样,远看巍峨壮观,近看玲珑剔透,首都北京是牌楼最多的城市。随着历史的演变,牌楼已成为我国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象征着威严、荣誉、表彰。

⑽ 三牌楼,四牌楼的来历及含义

1、传在明朝宣德年间,有一对夫妇来到南京,就住在当时还很荒凉的三牌楼地区,靠卖豆腐为生。因为他们的豆腐做得味美可口,所以生意倒还不错,日子也说得过去,可是这对夫妇年纪越来越大却仍无子女。一天晚上,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这时老汉听见门外有婴儿的啼哭声,心想外面下这么大的雪,怎么会有婴儿的哭声呢?

于是老汉披上衣服出门一看,见门口果然放着两个刚刚出生的男婴。老汉赶紧把两个男婴抱了进来,老伴见了说:“这准是哪个穷人养不起孩子,知道我们膝下无子,给我们送来的。”又说,“反正我们做豆腐,以后就喂孩子豆浆吧!”

说来也奇怪,没过几个月老伴居然怀孕了,也生了一个男孩。这样一来,家里一下子多了三张吃饭的嘴,老夫妇俩要养活三个孩子实在是力不从心,只得用豆浆喂养他们。三个孩子一块长大,情同手足,长得也十分相像。到了读书的年龄,老夫妇省吃俭用,一视同仁,让三个孩子都去读书,三兄弟很懂事,学问长进很快。

后来,三兄弟同科考中进士,被传为美谈。三兄弟做官后,为官清正廉洁,政绩卓着。皇帝知道后,认为老夫妇扶贫救弱,教子有方,就命令三兄弟每人为父母建一座牌坊,以示表彰。三座牌坊一字儿排开,十分壮观。久而久之,老百姓便把这里叫做三牌楼了。

2、四牌楼

明朝时期,在鸡笼山下成贤街设国子监,覆盖今天成贤街两侧东南大学及周边地区,鼎盛时期,建有四座牌楼,故得名"四牌楼"。

(10)牌楼是哪个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三牌楼的历史沿革:

1、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6月5日,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举办规模盛大、轰动中外的商业博览会——南洋劝业会。

2、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同盟会成为在野党。同年3月3日,同盟会在南京三牌楼第一舞台召开本部全体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黎元洪为协理,宣布改组为公开政党。

3、2000年后,为了结合历史传统营造文化氛围,南京市鼓楼区在三牌楼大街和福建路的交叉路口,新建一块近千平方米的绿地广场,修建记录“三牌楼”来历传说的雕塑。

阅读全文

与牌楼是哪个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2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6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7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