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传统文化教育的热潮越来越兴盛
因为随着时代毫不留情的往前发展,这些“老时代”的传统文化自然越来越会被甩在后面。如果任其消失,是我们自己历史文化不可估量的损伤。因此当然要对传统教育进行提倡,扩大其影响力,注入新的时代特色,让其延续下去。
现在传统文化教育的热潮,是因为有越来越多人看到了、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美丽。汉服、茶艺、国画、古典器乐,时代阻碍了它们的发展,但也是时代让它们有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它们有了新的能量,也让人们选择去将这种美好传承下去。
⑵ 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兴盛的主要因素有那些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兴盛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因素。
一,制度的变革,汉代的“文景之治”与“汉武盛世”这些都是继承了秦朝改封建为郡县而有的发展。同样道理,隋朝废除贵族与士族的权利,这种变革到了唐朝才有了“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秦与隋因为改变制度,所以必然引起当时的利益集团的反扑,这就必然导致了秦与隋的短命。汉与唐,都是在秦与隋的制度上做了一定的让渡,像汉初也分封了很多王。唐初也尽量不去动阀门贵族的利益。所以说,秦与隋是开创者,汉与唐是继承者。制度的改变,可以加强国家的治理,合理的分配社会资源与财富,所以王朝就是兴盛。
同样,一个制度在用了太久之后,就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就会形成新的弊端。这些弊端又是造成封建王朝衰败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国的儒家文化可以说就是为封建王朝而生的,也可以说是儒家文化塑造了各朝各代的封建王朝。儒家的思想与文化为封建王朝的繁荣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如,汉武独尊儒家,用儒家思想来统一国民思想,调动全国的资源。所以“汉武盛世”才会有。同理,唐宋的文化之发达,也为唐宋的封建王朝的兴盛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
三,土地的合理使用,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土地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开渠,灌溉,兴修水利,这些都是扩充土地资源的方法。土地够多的时候,人口就会增长,经济就会繁荣,就会形成盛世。当这种合理的分配被打破时,就是封建王朝衰败的时候。土地兼并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严重的问题,土地兼并严重的时候,就必然是封建王朝衰败的开始。
四,社会和平与商业的发展,“康乾盛世”就是这种国家和平与江南经济发展下发展起来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商业慢慢的在封建王朝中起到的作用变得重要。在和平的环境下,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五,封建王朝的行政能力与史治的廉洁。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凡是盛世时期都是高效的行政能力与廉洁的史治的。
六,变法,变法与制度的变革不同,制度的变革都是全面的变革,变法是主要是指经济上的变革,像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等等。都是经济变法站封建王朝兴盛的最好例子。当然,这种变法有时候会起到反面的作用。像北宋的王安石变法。
纵上所述,让封建王朝兴盛的是这六点,让封建王朝衰败的也是这些。所谓是“水可载舟 亦可覆舟”是也。
⑶ 你认为隋唐时期科技的兴盛与哪些因素有关
公元581年至960年,这380年是中国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并达到繁荣昌盛的隋唐五代时期,亦即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期.隋唐社会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为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在发展的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强大的国家.
首先,社会制度先进.公元5世纪至11世纪,是世界中世纪的早期,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这时,西欧直至北非、中亚、东亚,都刚刚进入封建社会,比起中国落后了一个社会发展阶段.
其次,生产发展水平高.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生产部门衣业,在隋唐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锄、铲、镰、犁都有大的改进.水利设施得到修复和新的开凿,而更为广泛和完善.
第三,长期统一.自开皇九年(589年),隋重新统一以后,隋唐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长期保持统一的大国.分裂割据只占短暂的时间.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最大的国家.
第四,文化繁荣发达.隋唐时期,采取开放政策,不仅大量吸收外域的有用文化,而且将中国繁荣发达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得到了整理,道教文化在政府扶植下有了发展,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礼俗的巨大影响而中国化了.在隋唐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盛的顶峰,佛学水平超过了印度,并使中国取代了印度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文化政策相对开明,文禁较少,又使这时的科学技术、天文历算进步突出,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绚丽多彩,诗、词、散文、传奇小说、变文、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塑,都有巨大成就,并影响着后世与世界各国.
第五,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文明先进而富庶强大的中国是当时世界,特别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隋唐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在长安有各国使臣、商人,有胡人所开的店铺.汉唐都有中西交流的丝绸之路,而汉代中外直接交往还只限于中亚、印度,最远的是班超副使甘英到达波斯湾~
⑷ 传统文化到底能不能兴盛起来
很难。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生存环境。
在媒体大肆宣传金钱至上的今天,想要人们重回危机四伏的古代环境才有的传统文化,真的很难。
现在物质条件比古代丰富太多,人们不用象古代那样一定要族群生活才能生存,所以对亲情友情乡情都不太重视(只有紧密团结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所以人与人之间必须诚信才能长期共存)。又因各种媒体利用各种形式吹捧嫌贫爱富(主题基本就是谁富谁光荣),物质欲望一但被刺激起来,再想收回就非常困难了,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指的这个说的了。
于是,在各种广告和各种营销手段铺天盖地压向人们并不断刺激大众消费欲望时,就有了现在的拼富拼爹拼权拼奢侈用品等现象流行。为了钱可以举刀向亲人们头上砍去。
至于你说的拯救信任危机?那能为个人换来钱财吗?你越信任我,我才越能利用你的信任更多赚你的钱甚至要你的命!
你能让企业不去营销概念吗?你能让商家不做广告吗?最重要的是,你能下令让各媒体不继续吹“谁富谁光荣”吗?如果不能,则你要拯救信任危机的想法,很难做到呢。
⑸ 为什么说唐宋时期是传统文化进入辉煌和鼎盛的时期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拥有最先进文明的王朝。唐朝实行
相对宽松的统治政策,重农重商,大力发展经济,国力空前强盛。加之南北文化的融合,中
外文化的交流,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等多种因素,造就了唐代文学的空前繁荣。诗歌、散文、
传奇等都得到繁荣发展,唐代文学作家作品数量之多,成就之高,影响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一个国家,朝代的兴盛,主要由两个方面看。一是经济实力,二是文化层次。唐宋是中国所有朝代中发明最多的两个朝代(最少的是清代) 而经济实力普遍也能达到人民富足的层次 所以说唐宋是中国历史最辉煌的时代。
⑹ 现在国家为什么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民族的强盛始于文化
现在在一些小区的围墙上到处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画面,可见国家领导是比较注重传统文化的。那边文化的倡导与民族的兴盛有什么关系吗?小编在这里说说自己的看法吧: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儒家的精髓,百率孝为先,儒家文化是把孝放在第一位的,圣贤之人在家必须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友爱弟妹。在外对朋友诚信,对国家忠诚。那么这样的人必然会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人民的楷模,如果大家效而行之,那么这样的人会层出不穷,国家也必然会日益兴盛,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弘扬传统文化是社会和平美满,国家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值得大力提倡,大家觉得呢?
⑺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伦理道德,源自易经、道德经的自然人生感悟,以及数千年来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当然还包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与人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进行斗争所产生的“谋略思想”。
⑻ 中华十大传统文化
中华十大传统文化 详细如下:
琴
最早出现的是古琴,原为五弦,后增至七弦。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传说不可尽信,但却能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后来又有了古筝,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经过一代一代人的传承演变,成为21弦琴,流行至今。
棋
主要是指围棋和象棋。
围棋的起源: 尧舜以棋教子。中国古代四大艺术之一。
中国象棋大约起源于战国时代,那时盛行着一种文博象棋,每方有棋子6枚。唐代,象棋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一些变革,已有“将、马、车、卒”4个兵种,棋盘和国际象棋一样,由黑白相间的64个方格组成。后来又参照我国的围棋,把64个方格变为90个点。宋代,中国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药的发明增加了“炮”之外,还增加了“士”、“象”。
书
书法,乃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艺术。它的形成、流传和发展,是有其深远历史和复杂的文化背景。
简而言之:(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画
中国的绘画发展至今,主要有以下历史演变:
一、先秦两汉时期民族绘画风格的初步形成;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发展阶段;
三、绘画趋向全盛的隋唐五代时期;
四、蓬勃兴盛的二宋时期绘画;
五、以笔墨情趣为主流的元代绘画;
六、明、清时期绘画流派的涌现;
七、继承与发扬并存的近现代绘画。
诗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诗的题材繁多,一般分为古体诗和新体诗。如四言、五言、七言、五律、七律、乐府、趣味诗、抒情诗、朦胧诗等。
诗的创作一般要求押韵,对仗和符合起、承、转、合的基本要求。
酒
中国酒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茶
中国茶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流行至现代。
唐代陆羽《茶经》的出现,是茶文化形成的标志,陆羽更被后人尊奉为“茶圣”“茶神”。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中国茶文化,更是糅合了中国佛、道、儒、医疗、插花、香道······
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花
我国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在唐朝时盛行,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
插花是一门艺术,同雕塑、盆景、造园、建筑等一样,均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简单来说,插花即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之枝、叶、花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致美丽、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故称其为插花艺术。
香
祭祀用香、佛前供香······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国粹,香的命运是跌宕起伏。它萌芽于远古祭祀之礼;起始于春秋佩香之德;成型于汉代和香之贵;成熟于盛唐用香之华;普及于两宋燃香之广;完善于明清品香之势;衰败于乱世征战之忧;回春于安定和谐之世。
以上回答 仅供参考
⑼ 中国民族文学的兴起与发展,会被传统文化所影响吗
每一种事物的出现一定是依附于某种文化而兴起的,中国民族文学的创作也绝对不能脱离传统文化。无论是在新文化时期的反传统思想下的精神覆盖,还是在近代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之中,传统文化始终在影响着中国民族文学。
民族文学的兴起于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后者对前者的制约作用才让文学创作不断取得突破,总结来说,传统文化对中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是起到积极作用的。
⑽ 诗为什么在唐朝兴盛,而词为什么又在宋朝兴盛呢
唐文学比起文学史上着名的建安、太康、齐梁诸时期来,是一个规模空前的发皇时期。自建安以来在文学形式上极被重视的声律和对偶化运动,唐朝达到了完成的境界,并且得到大发展。东晋以来对骈文处于劣势地位的散文运动,唐朝也达到了完成的境界而大为发展。近体诗(律诗)和古文(散文)是代表唐朝文学的主要文体,由此破坏了或者派生了其他若干文体,影响后代文学至为巨大。刘勰《文心雕龙》说,六朝以前各种文体无不溯源于六经。照这样说,两宋以下至语体文流行的一千年间,各种文体的渊源,应该是唐朝。唐文学所以如此重要,只是因为它吸收南朝文学的英华,并创造出融合南北的新境界。 一 初唐诗人 南朝士族生活优裕,偷安成习,以能作五言诗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会作诗,就无法参与社会活动。诗提到这样高的地位,实是南朝士族衰朽堕落,精神萎靡的表现。这种陋习到唐朝愈益盛行,这是因为南朗士人作诗,固然由于“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以取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不过还未曾明文规定诗为禄利之路。唐朝以进士科取士,作诗成为取禄利的正路,后来甚至非科第出身的人,不得为宰相。唐朝文人几乎无一不是诗人,只有好不好的区别,不存在能不能的问题。唐时作诗的人既多,诗篇自然也不少,经过时间的淘汰,较好的部分被保存下来,清康熙时辑《全唐诗》,尚存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亲人,时间是公正的裁判者,被淘汰的诗篇和诗人,可能比上列数目要大得多,不过湮没无闻是毫不足惜的。没有理由该对应当湮役的事物表示惋惜。大抵诗人(一切文人)必须先有高尚的抱负,尽管是迂阔不切事情的抱负,有了抱负,才能产生高尚的意境,高尚的意境又产生高尚的作品,当然,作诗的技巧,如声律对偶之类,也很重要,但始终居于辅佐地位,作主导的不能不是意境。 二 盛唐诗人 唐玄宗开元时期,唐朝政治经济发达到了最高峰。代表唐朝的文学——古近体诗,也达到了最高峰。开元时期,天下安宁,士大夫生活富裕,有人制得佳篇秀句,即传诵人口,流播远近。有些诗人所作被采入乐章,名登朝廷,为统治阶级所敬重。作诗是得名的捷径,因此几乎全部文人,都用全力作诗,大诗人接踵而出,每个大诗人都得到社会的尊敬和优厚的待遇。 三 中唐诗人 盛唐中唐交界处,不必机械地划分,唐代宗大历年间有不少着名诗人,其中卢纶、韩翃(音宏hóng)、刘长卿、钱起、郎士元、皇甫冉、李嘉祐、李端、李益、司空曙等人,号称大历十才子。他们多是天宝年间进士,正遇安史大乱,他们做的诗,没有一人能象杜甫反映现实。伸张正义,足见这些人不过是能作诗的普通文士,做诗不能表现时代的特点,只能被看作普通文士做普通诗。杜甫死后(大历五年杜甫死),经过一个不长的时间,到了唐德宗时,杜诗的影响深入诗苑的各方面,几个大派别都是从杜诗派生出来。中唐诗苑盛况并不亚于盛唐,所差是在一些作者,虽然各有创造,自成大家,但未能超出杜甫已经开辟出来的境界。从这一点说,中唐比盛唐不免落入第二流。 四 晚唐诗人和词人 一般总以为诗至晚唐,已入衰境,诗苑中只剩下一些残花败叶,不再有中唐时期那种胜景。其实晚唐时期几个主要诗人,非但不比中唐主要诗人差,而且成就还高出中唐诗人。首先是晚唐诗人脱离五言七言诗的旧形式,开辟出诗的新体长短句(词)的广阔境界。其次是起源于六朝,完成于唐朝,作为唐诗特长的律诗,至晚店达到最精美的程度。当然,唐诗经中唐人穷搜苦索,连穷寒境鬼境都搜索到,境界尽辟,似乎山穷水尽无路可走了。晚唐诗人开辟艳情一境,其中一部分确是说男女相悦之情,一部分则是模仿楚辞,托言夫人香草借以写君臣朋友问的恩怨离合。所以对晚唐诗,不能看作全是房中之言,也不能看作全是模仿楚、骚。大抵唐文宗时,牛李朋党互相陷害,党争开始激化,以后愈演愈烈,界限非常分明,准要是牵连入党局,谁就被摈出仕途,在政敌当权的时候,休想仕进。宦官,势力自唐宪宗以来,比任何势力都强大,有些士大夫投靠宦官取得富贵,有些人不肯对宦宫屈身,满怀忧愤,又不敢公开议论,招致祸害,士大夫在朋党宦官双重压力下,避免吐露平直的语言,有意说得恍惚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埋没意绪,不使敌人发现踪迹,用心是很苦的。盾朝风教废弛,习俗淫靡,晚唐淫风愈盛,诗人沾染陋俗,并不讳言情欲,不过,多用曲折隐约的语言来谈情,往往与寄兴于美人香草的文意(“为芳草以怨王孙,借夫人以喻君子”)混淆难分。 注: 另一个词的中心产地是南唐国。面临亡国危机的南唐中主李璟和亡国后充当俘虏饱受耻辱的后主李煜,都是杰出的作者,特别是李煜,俘虏生活迫使他不能无动于衷,词中隐约地带有亡国的怨情,因此,他的词不觉有异于一般醉生梦死的词人,虽然他本人到死依旧是个醉梦中人。温庭筠是词的创始者,李煜则是词的扩大者,从李煜开端,北宋词的境界大加开辟,花间派作者只占其中的一部分,词不专为闺房私情而写作,在文学上的地位提高了。李璟喜爱文学,罗致冯延己等不少文士,《全唐诗》收冯延己词多至七十八首。冯延己人品极卑劣,所作词却不失为一个名家。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是我或者说我们这几代所知道的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最早纲括。既然每个突出的朝代都有自己的文化代表形式,就有它自己的时代元素。诗与唐朝和词与宋朝似乎都有相同的承启条线,唐诗在隋朝前的古诗中延续发展及至巅峰,而宋词也是在唐末民间起源的曲子词基础上发展来的,它经过了五代十国的兴起,所以在宋朝达到兴盛。除却时代的涤洗让宋词一路发展成规成模外,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兴盛则是宋词兴盛的社会根源。及此,唐诗得宠于统治者,而宋词更入流于宋的政治。之于宋,宋词不在是统治者欣赏的玩物,它已经越上了政治舞台,宋朝皇帝虽非个个大词人,却都有爱词之雅,北宋的亡朝皇帝更是个成就极高的词人,虽然他是政治上的弱流。因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故除开皇帝,像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这些大政客更是出了名的取得高超词就者。而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更是名垂千古。由此之见,词于宋,不盛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