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世博会中国馆会设计成这样的饿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核心建筑之一——中国馆正式动工建设。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第一副主任委员、执委会主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宣布中国馆开工。中国馆开工建设是世博会筹办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世博会园区建设的核心工程已经全面启动。世博会中国馆建筑方案确定 名为"东方之冠" 世博网3月8日消息:2009年3月8日下午3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主题是“政协委员谈上海世博会”。万季飞、周汉民、成岳冲、杨澜等四位委员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我们从背景材料当中看到,西班牙馆将以环保材料为建材,内部也将使用竹子,瑞士展馆种满绿草和蒲公英,中国观众非常关注中国馆将有哪些有特色的、标志性的、新的内容展示给观众?
[ 万季飞]现在各参展国陆陆续续把他们的参展方案公布,各个国家都显示出了各个国家的特点,而且有的展馆很有创意性。作为中国馆,大家都非常关心,中国馆建筑方案是采取了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的方式,经过层层遴选,也经过专家的讨论、认定,最终形成了这个方案,这个方案是什么?叫“东方之冠”。
这个馆是斗拱形的特点,它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特点。它的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16个字:东方之冠、鼎 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国家馆展示的主题就是东方的寻觅,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通过城市的管理、城市的建设、城市的生活和城市的产业各方面内容,来反映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价值观。
在中国馆里面还有31个省区市,港澳地区也来参加中国馆的展示。现在已经进入到设计阶段,大家都非常努力,也采取了公开招标方式,专家评论。我们国家地域大、民族多,风俗习惯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城市发展不同,这些不同、这些特点一定使我们的中国馆呈现出绚烂多彩、朝气蓬勃、文化厚重这样一个中国。中国馆也是上海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也将永久地保存。像法国世博会艾菲尔铁塔的诞生,也保留在巴黎,成为巴黎旅游名胜。我想中国馆耸立在黄浦江,一定也引人注目。同时中国馆也和黄浦江边上的另一个建筑,东方明珠塔遥相辉映,一中一西,我想也能够达到美学上的和谐。
[编辑本段]东方之冠建筑透视
地理位置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位于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核心区,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为主题的中国馆是整个世博园区的标志性永久建筑之一,是世博园区内最高的新建场馆建筑。其西侧为世博轴,东侧、南侧、北侧分别为规划15米宽的云台路、南环路、北环路。地铁M8号线在园区内穿过,地铁周家渡站与国家馆地下结构相连。
建筑简介
整个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个部分组成。国家馆高63米,架空层高33米,架空平台高9米,上部最大边长为138米乘以138米,下部四个立柱外边距离70.2 米,总建筑面积约为2.7万平方米。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地区馆和港澳台馆将为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提供展览场所,展示中国多民族的风采及城市变迁。中国馆将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让世界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两个展馆可以同时宽松地容纳7000名观众。
建筑技术与构造
国家馆的建筑面积为105879平方米,钢结构重2.3万吨。场地西侧、北侧和东侧为地上两层高的地区馆,其南侧为中华广场。
官方描述——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
·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
·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中国馆钢结构尺寸
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国家馆结构体系为钢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以四个混凝土核心筒作为主要的抗侧力及竖向承载体系,核心筒结构标高为68米。
每个核心筒截面为18.6米×18.6米,相邻核心筒外边距约70米,内边距33米;屋顶边长为138米×138米。
.
中国馆建筑重要技术尺寸钢结构效果图
在34米以下,仅存在16根劲性钢柱,即每个核心筒的四个角部设置截面为箱形(800×800)的劲性钢拄,劲性钢拄从底板起始达60米,与屋顶桁架顶高度相同。从33.75米起,采用20根巨型钢斜撑支撑起整个大悬挑的钢屋盖。巨型钢斜撑底部与核心筒内的劲性柱连接,中间通过层层楼层钢梁与核心筒连接,顶部通过钢桁架与核心筒连接,锚固于劲性钢柱上。
为提供巨型钢斜撑底部的结构水平刚度,在33.15米处设置了劲性楼层(楼板内含钢梁)。33米劲性楼层,20道巨型钢斜撑及楼层与屋顶桁架层共同构成了整个钢屋盖的主要受力体系,提供了各楼层的承载支托。
现场拍摄 钢结构焊接特点及难点
中国馆所用的工程结构钢材以Q345B和Q345GJC为主,均属低合金高强钢,这在目前超高层钢结构中应用比较普遍,焊接性能较好。只是随着强度等级的增加,焊接的难度亦会增加。
根据目前的资料,中国馆中需要焊接的最厚钢板达到60mm,属于厚板焊接。还要考虑到巨型钢材斜撑的焊接收缩问题,需要针对评估。
虽然整个塔楼结构高度为68米,并不算高。但由于结构大悬挑的特点决定了绝大多数的高空焊接作业为凌空作业,焊接条件十分危险。同时,国家馆工程的收尾阶段刚好是12月冬季,还需要考虑冬季高空焊接的措施。
总结中国馆的焊接情况,就是“构件截面大、钢板厚,现场高空焊接量大”。
目前中国馆钢结构工程已胜利完成!上海市机械施工有限公司严格按照焊接工艺要求施工,SGS依照中国馆无损检测工艺执行监督,对现场的工字梁及箱型梁的对接焊缝、T型焊缝进行了无损检测,共检测23000吨钢结构!经检测发现,其超声波探伤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余下2%亦于完工前全数完善),施工质量过硬,让世人刮目相看。
[编辑本段]大事记
10年2月8日 中国馆正式竣工。
09年6月23日 中国馆正式通电
09年5月 中国馆亮起“中国红”
08年1月30日 展示设计方案答疑会
07年4月25日 项目建筑方案公开征集
07年12月18日 开工建设
[编辑本段]设计理念
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编辑本段]主体构思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除国家馆的“斗冠”造型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在地区馆最外侧的环廊立面上,将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34 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供参观者停留休憩的设施表面,将镌刻各省、市、区名称34字,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团结共同进取。
[编辑本段]技术特点
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在四季分明的上海,无论展会期间各种气候如约而至,让观众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W-E玻璃,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可能会喷涂一种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地区馆平台上厚达1.5米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国家馆顶上的观景台也可能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主体建筑的挑出层,构成了自遮阳体型,已经为下层空间遮阴节能了。所有管线甚至地铁通风口都被巧妙地隐藏在建筑体内。
[编辑本段]象征意义
中国馆运用立体构成手法对传统元素进行开创性的演绎,它的建筑语言简练而直率,传统建筑构件的繁复度大大降低。直线条构成了平衡与稳重,四柱之中的空间感增加了通透。挑空33米形成的巨大空间,增加了建筑的通透感和公共性、开放性,与广场的联接又增强了它的平民化。层层叠加、向上展开的倒金字塔型有一种振翅飞翔、御风而上的动感,使这个建筑具有很强的标志性和不同凡响的外观,并予人超时空的想象。它的立面也是很丰富的,多层次的,也为光与影的变化、与大自然的对话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在外观上,它通体披一层鲜亮的红色,予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广阔的园区里非常醒目,远远望去,它有一种坚固而空灵的雕塑感。外墙参照了故宫外墙的颜色。上层建筑的贴面可以是轻质金属,也可以是轻质陶瓷。柱子是钢筋水泥的。
②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如何体现传统文化的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1]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
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③ 中国馆古意新风的融合
英国伦敦的水晶宫,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原子球馆……都是历届世博会为举办地留下的标志性建筑。黄浦江畔,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留下怎样的建筑呢?
“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作为世博会主办国建造的最重要展馆之一,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核心展示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期盼。细细品味,中国馆的设计方案中凝炼了众多的中国元素。同时,这些传统元素“古”意“新”解,透露出新鲜气息——
中国馆大面积地采用大气、沉稳的“故宫红(中国红)”作为建筑物的主色调,色彩夺目,又容易被世界理解。
中国馆组成中,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 ,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如同雕塑高耸于上,宛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延展于下,寓意社泽神州 ,富庶四方。
国家馆63米的绝对高度中,下部33米完全挑空,这些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平坦延伸的空间,为人们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开放场所。而这种开放性、公共性,是国际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理念。
国家馆以整体大气的斗冠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要素。同时,传统的曲线设计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这种简约化的装饰线条,自然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
中国馆的空间组合秩序由“规”与“回”两部分组成,它们都源于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的原型。“规”源于传统中国建筑的仪式化空间。在象征自然本质的中心对称空间模式中引入人的步行,从而使单个空间演变为有层次递进感的空间序列,这正是故宫中空间秩序的由来。“回”源于传统中国建筑的非仪式化空间,用人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体验赋予看似无序的自然山水以结构性的秩序,从而使自然空间升华为人文化的可把握的自然之精华,这正是江南园林空间秩序之原由。中国馆方案将这两种模式融为一体,在国家馆的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平坦延伸的空间之间引入了不同模式的人的活动。
一方面承载着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一方面又要展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走在“古”意“新”风之间的中国馆肩负着诸多“使命”。它必将成为黄浦江畔的又一个标志性建筑。
④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
1.主体建筑结构是斗拱式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2.中国馆颜色叫做中国红,是传统宫殿的主色。
3.馆内展出了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宋朝汴京城的繁华景象,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代表。
4.中国馆花园名为《新九洲清晏》,九洲清晏是圆明园历史上最早建成的区域之一,其名寓意“九州大地,河清海晏,天下升平,江山永固”,用水系根据中国典型的气候和地貌,分隔出一个个小洲。
⑤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是怎样体现中国元素,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馆“东方之冠”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融合了多种中国元素,并用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和构成,国家馆的造型还借鉴了夏商周时期鼎器文化的概念。鼎有四足,起支撑作用。作为国家盛典中的标志性建筑,光有斗拱的造型还不够,还要传达出力量感和权威感,这就需要用四组巨柱,像巨型的四脚鼎将中国馆架空升起,呈现出挺拔奔放的气势,同时又使这个庞大建筑摆脱了压抑感。这四组巨柱都是18.6米×18.6米,将上部展厅托起,形成21米净高的巨构空间,给人一种“振奋”的视觉效果,而挑出前倾的斗拱又能传达出一种“力量”的感觉。 通过巨柱与斗拱的巧妙结合,将力合理分布,使整座建筑稳妥、大气、壮观,极富中国气派。同时向前倾斜的倒梯形结构,是现代建筑向力学的又一挑战。将传统建筑构件科学地运用,是中国人的又一创造,它向世界传达了一个大国崛起的概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中国馆的造型具有标志性、地域性和唯一性的特征,它的外表是什么颜色,这又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那么,什么颜色最能代表中国特色呢?设计者自然想到了“中国红”,一种代表喜悦和鼓舞的颜色,一种大气、稳重、经典的颜色。可是红色在大型建筑中非常难用,由于红色的波长强、刺眼而跳跃,搞不好会有飘起来的感觉,从而影响整体形象。其实,中国红是一个概念比较模糊的颜色,大红的对联,火红的灯笼,红红的中国结,这些都叫中国红。可是在不同的历史时空环境中,它又呈现出多种审美表达。如故宫太和殿所展示的“红”就达五种之多,怎样在现代建筑中用好“中国红”呢?为此,设计者专门请来中国美术学院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反复试验,现场观察,实物对比,最后商定中国馆不可能用一种红,而是借用故宫红的色彩,采取多种渐变。于是,就有了中国馆外表从上到下,由深到浅四种红色的“退晕”渐变,上面重一点,下面轻一点,既传统又时尚,丰富了中国红的内涵,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层次感和空间感,极富生气和活力。中国馆披上了“中国红”,传达出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展示着“热情、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这是对中国特色的又一最好解读。 东方之冠,高高耸起,象征着中华的鼎盛与繁荣。而舒展平卧于国家馆之下的地区馆,则形成深厚的依托之态,为人们活动提供了厚重坚实的平台。它的布局借鉴了《禹贡》对疆土的概括,即“九州”之说。这个在圆明园中也有体现,其文化理念和空间意识的文化之根,可追溯到《周易》。 国家馆和地区馆的巧妙布局,主次有序,象征着国家一统的精神,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地区馆周边自然折转的空中游廊、台阶步道和园林小品,相互衔接得异常完美,建筑外观镌刻有叠篆文字,环廊外侧立面印有中国历史朝代名称,象征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的小品表面,还刻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和各地区间的团结合作。所有这些都对中国特色做了全面而细致的表达。
⑥ 从中国馆看中国文化
中国馆,外观为红色,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寓意“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我们乘电梯到达第一展区:探寻“东方足迹”。首先看到一个超大环幕影院,播放的是一部长8分钟的影片,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城市化建设中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极富视觉冲击力的要属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
原本5米多长,细致而真实地记录城乡、街市、水道间繁盛热闹的北宋宣和年间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今河南开封的全景式的构图画卷,被艺术地放大到100米长。图上人物栩栩如生,电子水波光粼粼,再现于展厅中,传达着中国古典城市的智慧。
第二展区:展开“寻觅之旅”。我坐上梦幻般的轨道游览车,沿途观赏了木结构建筑、拱桥、庭院、园林、斗拱等,以古今对话的方式,让我领略了中国城市建设规划的智慧,完成了一次充满动感、惊喜的参观体验。
第三展区:聚集“低碳行动”。在这个展区,中国向世界展出了风能、海藻生物和光能三种新型清洁能源的利用技术。聚集以低碳为核心元素的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展示中国人如何通过“师法自然的现代追求”来应对未来的城市化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式的回答”。
⑦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①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中国馆斗拱等元素的使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③立足社会实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传统文化的创新需要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对中国馆传统的斗拱造型大胆的革新,简约化的装饰线条,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同时,环保、节能等新技术的使用也体现了时代精神。
⑧ 有哪位设计的行家知道中国馆都运用哪些设计元素呢
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交融。首先第一个谈谈传统是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一个宝贵的文化财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是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如果离开了传统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传统作为稳定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前提条件,要不断的创新才能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没有传统的文化是没有根基的文化,离开了创新就缺乏了动力。推动文化的发展关键是创新,在吸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的增强原创能力,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第二个和谐观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中国文化形成了儒道互补的和谐体系,还有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厚德载物的价值观,其核心观念就是和谐。我们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老子都对和谐观都有精辟的论述,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见这是我们中华文明各个层面共同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趋向。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念主要表现在自然和社会的适应方面,并形成鲜明的形态特征。我们的城市是方形的结构,像故宫这种棋盘式的格局,我们的结构体系是木构造体系,与西方的石头斗拱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这个是我们东方建筑的特点。我们这个建筑有很多很有价值的构建,其中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独拱,这个既是一个受力的构建,还是一个艺术的构建,把受力和艺术完美的结合起来。
我们的民居充分体现了对地理和资源环境的变化以及家族血缘关系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这里仅仅提一些例子。我们的园林更是具有高超的艺术,使中国的造园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技术。还有我们在城市园林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这个是我们现代中国建筑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所以说我们现在应该创作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作品。
下面我重点谈谈上海世博会。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创作定位,中国馆的主题是“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如果我们这个馆的设计放在美国也可以,放在巴黎也可以,显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见的。所以中国馆的创作首先要体现有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特色、中国的元素。
另外我们这个世博会是一次人类科学进步、交流和展望未来的盛会,所以也必须体现时代的要求。所以说中国的特色和时代的精神是中国馆的两个基本点。中国馆对中华文化的诠释,中国馆是由国家馆、地方馆和港澳馆组成,国家馆采用架空升起、地方馆水平展开,它们是和谐共生的关系。
那么怎么体现我们中国的文化精神呢?我们从对中国的印象里面,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是中国的汉字、中国的京剧、中国的红颜色,一看就是中国的文化符号。还有我们中国有非常丰富的出土文物,还有中国的问鼎、陶瓷器,这些东西对我们很有启发。还有棋盘式的格局,中国木构架的体系跟西方是完全不一样,中国的红颜色、中国的园林、中国的斗拱等等都得到了很多的启发。我们把这些元素加以整合、领会以现代的手法提炼构成东方之馆的造型,来表达中华的元素。
大家非常关注的是我们穿什么衣服?我们经过多方面的研究,从故宫里面提炼,我们发现故宫的红是由多种红组成的,最终我们采取由四种红构成我们的衣服。为了使这个红色能够让人家感觉到非常大气、整体,我们的图案也经过非常严格的分析和试验,最终形成了目前这个造型。还有我们中国馆是架在中国的园林上面,这个是地方馆33米平台上面一个大的平台上。这个主要体现了现代技术的应用,体现了环保、绿色技术的应用,比如了太阳能的利用、路面排水体系等等,还有本身的一整套的绿色技术的应用。
由于架空形成了很多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有9米的、13米的屋顶观景台,使得这个建筑跟城市之间形成了非常融洽的公共交往空间。现在这个图就是施工一个多星期照下来的角度,这个是地方馆和国家馆的情况。
地方馆是用中国篆体文字组成的,这个是一个通风斗是技术上的要求,我们把它做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图章、印章,每一个是2.7米×2.7米。下面有一个多媒体的介绍,我给大家放一下。
这个建筑是一种精神的表达,你可以感觉到它是一个斗拱,或者是一个官帽,但是它是中国的,希望能够表现我们中国蒸蒸日上的姿态,表现我们中国人民的自强、自信,也激发我们爱国的情感和奋发图强的自信!谢谢大家。
⑨ 中国馆所包含的中国元素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是上海世博会最耀眼的一颗明珠,是世博会呈现给世人的第一展品。它将怎样展示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世博会倒计时300天来临之际,记者探访了进入冲刺阶段的中国国家馆建设工地,一睹“东方之冠”的真容。
中国的才是世界的
“从头至尾,中国国家馆的设计都有一个原则,就是让人远远一看,就知道这个建筑一定是中国的。”在设计者看来,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这就是中国国家馆的最大亮点。
如今,这一理念已化成一抹美丽的“中国红”。记者登上中国国家馆60.6米高的屋顶观光层,这里今后将是整个世博园的制高点。近观,一轴四馆、阳光谷以及地区馆正在建造的屋顶花园尽收眼底;远眺,卢浦大桥、东方明珠等上海标志性建筑一目了然。
而站在这样的高度,聚合起来的“中国元素”更加夺人眼球。目前,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和地区馆、香港馆、澳门馆组成。国家馆和地区馆这两部分的空间位置与取向,分别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富有雕塑感的造型主体———“东方之冠”高耸其间,形成开扬屹立之势;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般延展于国家馆之下,形成浑厚依托之态。
国家馆居中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拟斗拱。“匠人营国”中的九经、九纬之道,成为国家馆屋顶平台建筑构架的文化基础。传统建筑中斗拱榫卯穿插,层层出挑的构造方式,则成为国家馆建筑形态的文化表达。从黄浦江对岸远眺,其气势有城郭墙垣之威武;从世博轴上近观,其形态如楼台门第之高耸。若沿江而下,轻舟渐近,则可见国家馆以浦东陆家嘴现代建筑为背景,雄踞浦江之滨。
而平卧于国家馆之下的地区馆,它的四面或以台阶步道,或以园林小品与周围环境巧妙衔接;建筑外观上还镌刻着古代叠篆文字,悬挑在基地最外侧的环廊立面,印出中国历史朝代名称,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为休憩设置的小品表面,则镌刻中国各省区市名称,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和各地区间的团结与进取。
“悬空穿外衣”奥秘何在
形如“东方之冠”的中国国家馆,如今已有近一半面积“穿”上了“外衣”,那标志性的“中国红”,更引人注目。
中国国家馆的红色并不是用油漆刷上去的,而是由5000多块红板组成,整个国家馆的外墙,还包括1232块玻璃。中国国家馆从33.3米的高度起,层层外挑,呈拱斗型。由铝板和矿棉制成的红板,每块重约44公斤;而长达4米、宽1.35米的三层夹胶中空玻璃,比红板还要长一半,每块重达390公斤,且要以135度的外倾角斜铺在外立面上……高难度的“着装工程”紧锣密鼓,现场却见不到任何脚手架。
“悬空穿外衣”奥秘何在?“这种能够悬空作业的平行移动电动车,帮了大忙!”上海建工四建项目部现场技术负责人颜洽愉介绍,借助这台“新式武器”,施工人员无需脚手架,也能到达合适的作业点,实施板材的吊装和安装。
预计到今年8月份,整个国家馆约6.8万平方米的内外墙体以及四根立柱的“外衣”都可安装完成。与此同时,国家馆其余部位也都在同步“就位”。预计9月底,整个中国馆展区就将正式移交,进入布展阶段,年底正式竣工,向世界亮相。
寻觅“中华智慧”之旅
上海世博会要向世人展示“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中国国家馆将向中外游客拿出怎样的“绝活”呢?“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这是明年5月1日,中国国家馆将撩起的神秘面纱。
目前中国馆的展示深化方案已基本确定,与“内心的红”相协调,中国国家馆展示也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但中国不会像一些海外机构担心的,因为人口众多、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占有越来越多的资源,相反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有足够的智慧,引导当代中国走出一条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之路。
中国国家馆的整个展示,将是一次寻觅“中华智慧”的旅行,一次体会智慧真谛的感悟。比如,中国古代讲究“道”,讲究“和”,注重各方面关系的协调,特别是注重与自然的和谐,这一点对于当代应对气候、环境与能源危机是非常有价值的。同样,对于当前方兴未艾的环保科技、新能源产品,中国也最有需求、动力和实力去研发、应用,从而为未来世界作出更大贡献。这些理念在中国国家馆三层展示大厅都会有精彩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