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亚文化有哪些
亚文化有人种的亚文化、年龄的亚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年龄亚文化可分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可分为城市文化、郊区文化和乡村文化等。由于亚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响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其影响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赋予人一种可以辨别的身份和属于某一群体或集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
现代亚文化:
御宅族:资深ACGN爱好者的泛称,由于ACGN不为主流文化接受,故该族群常为大众误解。
火星文:为网民发明的符号字体,用于减省字数及笔划,本意是提高输入速度。
Brony:美国动画《彩虹小马》爱好者,一般不属于ACG范围内,其分布之广泛足以形成一种次文化。
兽迷:是指受到欧美国家的卡通文化之影响,喜好具有人格或其他人类特质的拟人化动物之虚构角色的一群人。
㈡ 专家口中的“亚文化”是什么,目前中国有哪些亚文化
所谓的亚文化指的就是种种非主流,非普世非大众的文化,主要体现在某些特定的年龄,特定的人群,特定的职业身份,生活圈子和生活状态的特定文化形式,其中的内容和价值观,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看法,然后在这个圈子里面流行。这些类别中的归属关系。相对来说是比较固定的,但是又有许多分化的可能性,从某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分类里面再分化出多种小的分类,这些小的分类也有极大的可能自成一派形成新的亚文化圈子,这也都算是这些亚文化的特色之一。
例如特定物品类,有的人就会喜欢购买这些小众的,精致的制品,例如bjd娃娃(球形关节人偶)、手办、高达模型等等。这些在普通人眼里看上去就是小孩子玩的玩具的东西,在精致的做工底下,其代价是高昂的价格。
㈢ 我国典型的亚文化是什么
典型的亚文化如下:
1、朋克(Punk):也翻译为庞克,英国二战后时期产生的音乐文化,内涵不说外观以皮衣或衣服上打满金属铆钉。莫西干头为代表。随着乐队的演出,朋克文化从舞台走向生活。
2、JK:JK一词来源于日本网络流行语,意为女高中生。慢慢变成了女子高中生制服的穿着。
3、汉服:随着国风潮流,汉服也慢慢产生了很多爱好者。
4、鬼畜文化:以重复、夸张的视频剪辑与拼贴风格为主要特征。从日本传入中国后,视频节奏有所放缓,更重视内容的娱乐性,善于结合知名人物和社会热点进行反讽。
5、杀马特:音译自英文单词Smart(时尚的、聪明的),深受英国上世纪70年代朋克文化、摇滚文化的影响,传入日本后与视觉系风格结合。
㈣ 当代中国的亚文化有哪些
中国我认为目前比较普遍的亚文化是:90后的网络用语“火星文”、追星族、吸毒、山寨、同性恋。。。。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亚文化的概念太宽了,一时无法罗列得完的。
上海的亚文化上面列举这些现象也一样存在,我不生活在上海更多的内容不敢太多表述,我建议你去找一本书《上海如此炫》文汇出版社出版的。
㈤ 亚文化包括哪些呢
爵士乐、摇滚乐与嘻哈、街舞、极限运动、御宅族、ACG、说唱等。
亚文化是一种文化中的一群人,他们将自己与其所属的父文化区分开来,通常保持其一些创始原则。亚文化在文化、政治和性方面发展了自己的规范和价值观。
Gelder 提出了六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识别亚文化的关键方法:
1、 通常与工作有负面关系(如“空闲”、“寄生”、玩耍或休闲等);
2、与阶级的消极或矛盾关系(因为亚文化没有“阶级意识”并且不符合传统的阶级定义);
3、 与领土相关联(“街道”、“引擎盖”、俱乐部等),而不是财产;
4、 离开家庭,进入非家庭形式的归属感(即家庭以外的社会群体);
5、过度和夸张的风格联系(有一些例外);
6、 拒绝平庸的日常生活和大众化。
与主流文化的关系
识别某些亚文化可能很困难,因为它们的风格(尤其是服装和音乐)可能会被大众文化采用以用于商业目的。
企业经常寻求利用亚文化的颠覆性魅力来寻找酷,这在任何产品的销售中仍然很有价值。这种文化挪用过程可能经常导致亚文化的消亡或演变,因为其成员采用了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新风格。
一些亚文化拒绝或修改风格的重要性,通过采用一种可能更能抵抗商业剥削的意识形态来强调成员身份。一旦亚文化成为媒体兴趣,大众市场时尚公司就采用了朋克亚文化独特的服装风格。
㈥ 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它有哪些亚文化
亚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有着多种多样的划分标准。从内涵而言,亚文化是指主文化之下,非主流地位的,在局部地域和群体中所特有的观念及生活方式。每一种亚文化都有独特的价值观。从整体上说,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和主文化并不相悖,这点尤为重要。亚文化的划分有很多种类,比如以地域、地貌、年龄、民族、信仰等不同指标进行划分。通常我们所说的亚文化,主要以地域、地形地貌和非年龄划分下的群体为主。
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亚文化划分方式,即以民族来划分:汉文化、藏文化、蒙古文化等等。也都有各自非常鲜明的特色。不同划分标准的亚文化之间,多有交叉和重叠。如以地域划分为青藏文化和以民族划分的藏文化,两者之间就有着较大程度的重叠。
亚文化现象存在于我国各地和各个民族,这也是中华文明(中国文化)多姿多彩的集中表现之一,亚文化研究也有着十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亟待有兴趣的朋友能够投身其中,为我国灿烂文化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㈦ 亚文化具体指哪些
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亚文化有各种分类方法,罗伯逊将亚文化分为人种的亚文化、年龄的亚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等。如年龄亚文化可分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可分为城市文化、郊区文化和乡村文化等。由于亚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响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其影响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赋予人一种可以辨别的身份和属于某一群体或集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
1950年大卫·雷斯曼(David Riesman)提出大众和次文化的差别,并且将次文化诠释为具有颠覆精神。大众是“消极地接受了商业所给予的风格和价值”的人,而次文化则“积极地寻求一种小众的风格(在当时为热爵士乐)”。于是“听众……操控了产品(因此也操控了生产者),就如同产品操控了听众一般”(Riesman 1950: 361)。
因此,当一个次文化成员“即使没有任何其他人在场,也会聆听某种音乐时,他是在一种想象‘他人’在场的脉络下聆听音乐的——他聆听音乐常常是为了要去和那些‘他人’建立起关系。他对大众媒体的观感受到他所隶属的同侪团体所形塑。这些团体不只是在为音乐分高低而已,他们是以一种更细腻的方式(ibid: 366)”
㈧ 列举中国的几个重要的地区亚文化,阐述这些地区亚文化的特点及对当地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摘要 文化对消费者行为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代消费者行为研究中,文化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产生的影响备受关注,这些都会使人们对商品颜色、包装、方便性、购物时间以及销售人员的态度产生自己的偏好。换言之,就是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了影响。在一个人的一-生之中, 能够确保自身朝着某个方向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是文化,但不同的文化决定着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从而影响人的消费行为,可见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非常重要,值得我们细细研究。
㈨ 中国的亚文化是什么
亚文化,通常是指种种非主流、非普适、非大众的文化,体现为某些特定年龄、特定人群、特定职业、特定身份、特定生活圈子和生活状态的特定文化形式、内容和价值观。
比较常见的,如嬉皮士文化、粉丝文化、嘻哈文化,以及爵士音乐、摇滚音乐等等,常常在不同时代被看作亚文化现象。
亚文化群体,许多是所谓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亚文化则是青少年亚文化。
(9)中国有哪些亚文化扩展阅读:
应该承认,亚文化是客观存在,它反映的是部分没有或者暂时没有进入主流社会体系、获得主流文化认可的“边缘”或者“孤独”人群的文化自我认同。
所有亚文化都体现一定程度的亚文化人群的合理需求,主流文化只有融合这些需求,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文化发展,而不至于限入因循守旧的窠臼。
事实上,如果没有对各种民间诗歌音乐的吸收和整理,就不会有“诗三百篇”,也不会有不断推陈出新的唐诗宋词元曲;当年的通俗音乐也曾经是亚文化,但如今已经成为主流文化一部分;爵士、摇滚,在中外都曾经一度被视为离经叛道,而今早已成为主流音乐重要分支。
从历史上来看,从“对峙”走向“转化”,既是主流文化应对亚文化挑战时应有的态度,也是主流文化自身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的客观需要。
第一,对亚文化应“去粗取精”。
不少亚文化往往会直接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甚至生理需求,宣泄功能比较突出,文化上往往会带有某种“本我”的“粗鄙性”,例如有时较多地使用污言秽语,有时只强调自我感受,暴力、情色等因素也比较普遍,存在某种攻击性、叛逆性倾向等。
主流文化在对待这类亚文化时,应尽可能将这种宣泄性需求通过“净化”方式加以过滤,吸收其原生态的生活质感、艺术的生动性和想象力、情感表达的创新性,使之符合主流价值的文化要求。
在这方面,说唱音乐的主流化、摇滚文化的变化,就是比较现实的例子。“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去掉亚文化中的“粗鄙性”“原始性”,将亚文化的情感表达“艺术化”“社会化”,也是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趋势。
第二,对亚文化应“去伪存真”。
亚文化由于其“地下性”,往往会用更加夸张、激烈,甚至偏激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早就有学者认为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会刻意“罗织”一种“与众不同”的“狂欢”风格,用“被建构性”区别于主流的传统性。
特别是在互联网和市场化背景下,一些新兴传媒平台和逐利资本会利用这种“夸张性”吸引眼球、带入流量、获得回报。商业动机使得亚文化的“虚饰性”“表演性”变本加厉,更加扭捏作态,从根本上背离亚文化本身的“合理性”。
当下,部分低俗网络直播、低俗网红现象、明星丑闻、粉丝偏激行为,反映的就是这种商业动机对亚文化的放大和扭曲。
对于这种现象,一方面文化传媒管理机构应该加强对包括新媒体在内的传播平台的依法管理,避免亚文化现象主流化的泛滥。
另一方面,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夸张性”也可以加以适当“去伪”,使之在真情实感基础上“合理化”“合情化”“审美化”,让亚文化既能够表达特定人群的特定情绪,但又不将这种情绪绝对化、夸张化,导致亚文化成为脱缰野马,与主流文化之间形成巨大对抗和反差。
第三,对亚文化应“存异求同”。
亚文化代表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但这些需求在亚文化中往往会被放大。蔑视社会规范、讽刺教育体系,在亚文化的创作、表演和行为中都是常态,也引发这些年各种粉丝群体之间线上线下的争斗。
主流文化一方面要包容亚文化的差异性,一方面也要赋予亚文化更多的文化共识,例如,引导亚文化关注自由和平等之间的平衡、个性和社会的统一、权利和义务对等、爱和被爱的和谐、痛苦与快乐的辩证、挫折与成长的必然、小我与大我的关联等等,使得“差异”性的亚文化走入主流文化。
也就是说,既尊重亚文化人群对自由、个性、差异的追求,又软化、弱化这种追求的极端性和破坏性,使之能够与主流文化协调发展。
最近,主流媒体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偶像明星参与《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电视节目的制作,体现的正是这种存异求同的努力,获得许多观众包括青少年观众的认可。
因此,一方面,应该适当促成亚文化在资本和新媒介推动下主流化、大众化;另一方面,在包容中转化、在扬弃中引导,也是主流文化面对亚文化挑战的积极态度。
事实上,“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人类的主流文化就如同大江大河一样,总是在融汇各种涓涓细流之后,才有大江东去的生命力。
所以,在坚守主流价值底线的同时,开放包容、积极疏导,才能真正化解互联网时代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形成主流引导下多元文化之间的互动共生,也使得主流文化本身随着时代发展更加具有兼容性、普遍性和共享性。
㈩ 如何解释亚文化目前中国有哪些亚文化
比如大多数人的穿衣风格就是正常的衣服。但是少部分人非常喜欢洛丽塔,非常喜欢JK,或者非常喜欢汉服。这就是一种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说是非主流文化,但是非主流文化总是略显贬义,而亚文化则没有这种贬义。我国的亚文化圈子有很多,首当其出的就是最近出现的汉服文化。其次比较着名的就是游戏圈。最后就是电脑圈。
最后我了解的就是电脑圈。电脑圈最着名的梗就是卡吧和图吧了。三千预算进卡吧,今晚楼下开网吧。卡吧大佬的特点就是“只要再加一点点钱,就可以获得更好的配置”。当然所谓的一点点,换算成亿点点更加合适。而图吧则是另一个极端,图吧大佬都是动手能力顶天的人,而且将省钱归结到极致。而且曾经有图吧大佬,用奔腾四处理器玩起了LOL。处理器和游戏跨越了15年,而且还能流畅运行。果然,“又不是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