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升学生体质体能的措施方法
2. 浅谈如何全面提高学生体质的几点建议
3. 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
4. 如何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
【摘要】中学生参与体育状况调查入手发现,学生身体素质具有持续下降的趋势。针对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状况,必须要让体育课落到实处,且要加强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探寻学校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根源,从而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学生 身体素质 提高 现在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现状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观念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他们对学校体育缺乏科学认识,认为学校体育就是体育课,而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积极分子和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时间,与己无关,因此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导致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原因。(剩余2947字)
5.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提升意识。要从思想上去引导学生了解运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运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运动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意志品质的考验,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培养学生参加全民健身的意识,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主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二、加强锻炼。在学校经常组织一些有趣适宜的体育活动,让这些活动吸引住他们,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乐趣,在乐趣中提高身体素质,利用集体主义精神,注意培养班级体育骨干。即在一个班中培养部分爱好体育,有组织能力的学生,让他们来带动和督促不爱运动的学生。如保证好早操、课间操的同时,吃过下午饭后五分钟慢跑,十五分钟参加其他体育项目的活动。每天晚上睡前女生一组仰卧起坐、每组20至30次。男生一组俯卧撑,每组,每组10至15次。这样不仅规范了学生的作息时间,同时也在无意之中提高了身体素质。但教师要注意在体育课中进行无意抽查,检查学生是否课后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三、增加身体素质训练。身体素质训练包括灵敏性,柔韧性,速度,耐力等。发展灵敏素质,和采用的方法是极其广泛的如:看手势定方向、反口令练习等,一般来说在青春期前,女生比男生灵敏素质稍好一些,在青春期后,男生的灵敏素质明显高于女生。所以,在青春期前,要抓紧对女生的灵敏素质训练;完成任何一项运动,都需要柔韧素质,它是掌握技术、提高运动质量不可缺少的因素,对某些运动来说,柔韧还有显示动作完美、姿态优美的作用,发展柔韧素质的练习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被动练习和主动练习;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占优势,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高,反应快,是发展速度素质的最佳时期;对中学生来说,他们无氧代谢能力较差,不宜过多过早进行无氧代谢耐力训练,以免使心肌壁增厚,心腔变小,所以对他们主要是发展有氧代谢,改进氧气输送系统和肌肉代谢功能,可进行无氧代谢训练,但强度不宜过大。
6. 如何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
现在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到学生身体的健康上来,所以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日趋上升。然而,当我们面对现在学生的体质健康时,其状况让人担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调查发现,家长对子女体质、学习、生活及心理都比较关心,但有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的关心、溺爱,家长普遍最关注孩子的身体,但又不注意身体与营养的关系,这样就导致了身体素质下降,有家长还认为运动会阻碍或降低体育运动量或质。2、绝大部分的学生不但有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家长布置的,参加这个培训班,那个辅导班,导致学生没时间运动,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无力参加体育运动,或没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3、我国中小学生膳食营养摄入存在很多问题,学生的体质令人堪忧。4、因为学校尽力追求安全,不敢进行一些运动量较大的锻炼项目。5、大多数人只追求学生语、数、英成绩,对体育及学生体质健康几乎不闻不问。为了使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切实符合“三个面向”,我们在教学中,在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同时,应大力推广《中小学生体质评价标准》,使学生的体质状况引起家长、学校的充分重视,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的正常发育,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人才。
我个人的看法:
一、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充分利用体育多种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要强化学生增强体质的意识,必须培养学生学习体育活动的兴趣。教学中,首先要掌握好课堂节奏,调动课堂气氛。如果只重视动作技术的准备,忽视教学艺术的研究,只注意自己"教授"
,而忽视学生"接受"
,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因此,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案,教法更新颖多变。只有当学生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后,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去锻炼身体,弥补自己的缺陷。
三、通过保证每天一定时间内的体育锻炼活动,充分使孩子动起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些趣味性浓的运动项目,真正让学生的身体运动起来。
四、早操、课间操时间较短,内容单一,学生缺乏兴趣。也许有人认为达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然而,这正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质,发展耐力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在小学阶段,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使学生在文化学习的同时,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上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把此项工作放在应有的高度给予重视。体质健康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一种长期的、广泛的、潜移默化的综合性教育,而家庭在养成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引导,为广大青少年带来充满健康阳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