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淄博市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淄博市属于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代管高青县、桓台县、沂源县以及张店区、临淄区、淄川区、博山区、周村区和高新区。
‘贰’ 淄博在古代隶属于齐国,有一段800年辉煌灿烂的齐文化。你知道齐国的起源与哪一历史人物和制度有关吗
齐国源于姜尚就是姜子牙的封地,于齐。 分封制。
‘叁’ 山东省淄博市在什么地方
位于中国华东地区、山东省中部
淄博市位于北纬35°55′20″~37°17′14″,东经117°32′15″~118°31′00″之间,地处鲁中山区与华北平原的接合部,南依沂蒙山区与临沂接壤,北临华北平原与东营、滨州相接,东接潍坊,西与山东省省会济南接壤。
市域形态南北狭长,南北最大纵距151千米,东西最大横距87千米。地理位置处山东中部,交通发达,是沟通中原地区和山东半岛的咽喉要道,是山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5965平方千米,占山东省总面积的3.8%。
淄博历史悠久,是齐文化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淄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的故都,因齐国最早兴起蹴鞠运动,被国际足联认定为世界足球起源地。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手工业专着《考工记》、第一本农业专着《齐民要术》以及最早阐述服务业的专着《管子》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写成的。
齐文化具有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特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源之一。淄博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着名人物,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孙武、左思、房玄龄以及蒲松龄、赵执信、王渔洋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3)齐文化发源地在哪个省扩展阅读
建置沿革
1945年8月成立淄博特区,设专员公署,隶属鲁中行政区,此为淄博成为政区名称之始。9月撤销。 1946年1月二次成立,7月又撤销。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8月再次成立淄博特区,隶属鲁中南行政区。1949年7月成立淄博工矿特区。
1950年5月成立淄博专区。1953年改为淄博工矿特区。1955年3月,设立省辖淄博市。1959年1月,建立淄博专区,淄博市改为专区辖市,淄博市辖博山、张店、淄川、周村4个区。1961年1月,撤销淄博专区,淄博市恢复为省辖市,仍辖原4个区。
1970年1月,临淄撤县建区,划归淄博市。1983年10月,桓台县划归淄博市。1990年1月,沂源、高青两县划归淄博市。至此,淄博市辖张店、博山、周村、淄川、临淄五区和桓台、沂源、高青三县。
1992年11月,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2年9月,齐鲁化学工业区成立。2011年1月,文昌湖旅游度假区成立。2015年11月,管理区域调整后的淄博经济开发区挂牌成立。
‘肆’ 齐鲁文化主要指哪个省
,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
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着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在今天的山东省。
‘伍’ 淄博市是哪个省的
山东省
‘陆’ 战国时期齐国都城在哪
临淄。
临淄齐国古城是中国西周至战国齐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旧临淄县城)的西、北面,东临淄河,西依古系水。总面积达20余平方公里。
临淄齐国古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成,是列国中最为繁华的都城之一,也是当时候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记载,姜氏自太公始,经西周、春秋时期,传位31代,治齐达六七百年之久,史称姜齐。公元前386年(康公十九年),大夫田和迁康公于东海,篡权自立,仍都临淄。
改安邑为安平,改棘邑为画。历经8代君主,治齐达160余年,史称田齐。
公元前284年(赦王三十一年),燕将乐毅陷齐70余城,唯莒、即墨两城未下,临淄归燕属5年。公元前279年,田单复齐,立襄王法章,返都临淄。
(6)齐文化发源地在哪个省扩展阅读:
临淄齐国故城:
1、城址布局
临淄齐国故城分大城与小城2部分,总周长约21.3千米,总面积达16平方千米。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隅,是国君和主要大臣居住的宫城,南北2千米,东西约1.5千米,周长约7.2千米,小城墙基一般在20米-30米宽,最宽处达55米;
大城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外城,南北4.5千米,东西3千米,周长14.1千米,大城墙基宽分20、25、30、34、43米不等,大城西墙被压在小城北墙之下,表明大城建造年代早于小城,城墙都是用土夯筑而成,夯层分3厘米-7厘米不等。
桓公台宫殿建筑遗址区,位于小城的西北部,是一座高大的夯土台基,名叫桓公台,俗称梳洗楼、梳妆台,北距小城北墙约200余米,高14米,南北86米,东西77米。
此台,秦汉时称环台,魏晋时称营丘,唐长庆年间建齐桓公和管子庙于其上,故名桓公台。台为齐国宫殿高台建筑遗址。
10号宫殿遗址,位于小城的东北部,东距小城东墙约300米,在桓公台以东约1000米处,中央为战国时期修筑的夯土台基建筑,平面上总体南北长达87.5米,东西宽113米,台基虽仅1层;
但高度在3米以上,且周围壁面立柱镶板,装饰完善,台上建筑有彩绘木门以及铜构件,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依据工作顺序命名为齐故城10号遗址。遗址整体地势明显高出周边,为战国时期齐国的一处重要宫殿遗存,俗称“金銮殿”。
2、城址城门
因东、西城墙沿河岸弯曲而建,故出现城墙拐角24处,仅沿淄河东墙就有14处。史书记载,齐城有门13座,已探明11座,其中小城城门5座:南门2座,东、西、北门各1座;
大城城门6座:南、北门各2座,东、西门各1座。按交通干道的走向和城门的布局,还有西门1座,约在齐都镇永顺村北,排水道口以南,俗称“三圣门”。另一座是东门,在河崖头村南,或葛家庄以北,俗称“雪门”。
3、城址干道
临淄齐国故城大、小城内发现10条干道,其中小城内有3条,大城内有7条。小城内干道:东侧门大道,保存约1200米,宽8米;西门大道,长约650米、宽17米;
北门大道,南伸尚存1430米,宽6至8米。大城内干道:东部南北干道,自南墙东门通向东北,全长3300余米,宽20米;
中部南北干道,全长4400米,宽20米;北部东西干道,自东门西行偏西北,直至西墙,长约3600米,宽15米左右;北墙西门大道,南伸,与北部东西干道相接,存650米,宽6米多;
中部东西干道,长2500多米,宽17米左右;西门大道,东伸约1000米,宽10米至20米。此外,在离南墙200至300米处有一条与南墙平行的道路,长约1900米,宽4至6米;
西墙附近与西墙平行的南北道路,南通小城北门,宽4至6米。除后2条和小城北门干道可能是晚期的道路外,其余均为故城早期的主要交通干道。
大城的2条南北大道与两条东西大道在东北部相交叉,形成一“井”字形,这一带应是都城中最繁华的市井中心。
‘柒’ 齐国、鲁国的建立者分别是谁齐鲁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鲁国是周朝诸侯国之一,鲁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都城曲阜,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之一隅。鲁国也是孔子的故乡。伯禽下传九代到武公九年时,鲁国发生变故,直到后来周宣王立鲁孝公为止。孝公下传两代到隐公、桓公时,鲁国再次发生政变。桓公之后到鲁庄公时期,鲁国多次与齐国发生战争。庄公儿子愍公、厘公时期,鲁发生庆父之乱。厘公下传两代到宣公时,襄仲杀嫡立庶,从此三桓强盛。宣公下传三代到昭公时期,三桓发兵攻击鲁君,鲁国公室从此名存实亡。昭公之后的定公、哀公都是被三桓逼到国外流亡死去的。鲁悼公以后鲁国渐渐衰落,到第33位国君顷公二十四年(前249年)是,鲁国被楚国灭亡。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清人高士奇语)。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 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各国诸侯了解周礼也往往到鲁国学习,鲁国是有名的 礼仪之邦。鲁国与周礼的这种密切关联,使得鲁国形成了谦逊礼让的淳朴民风,同时 也使鲁国国势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齐国是周朝诸侯国之一,姜姓(名尚,字子牙,即是姜太公),侯爵。田氏代齐后,史称“田齐”,妫姓。是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
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姜太公)的封国。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周公旦摄政时,三监作乱,淮夷叛周,周公命令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有了征伐权,成为周王朝东方大国。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着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