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阅读答案
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除了血缘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想我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共有56个民族,血统本自不同,然数千年来同舟共济,音声相通,认同自己是伏羲、神农、黄帝、蚩尤的子孙,靠的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条无形的纽带。我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汉族,然而汉族本身就是在中华这块辽阔的大地上多民族混血而来的,世界上没有纯血统的汉族,汉族首先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共同体。道学的龙文化是中国诸子百家之学的总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中华民族能在数千年间衰而复兴、亡而复存,靠的就是道学文化的根没被砍伐和挖断。中华民族能把百千种异族的异质文化融会成华夏民族文化,能在历史上引进印度的佛教文化,能在近代汲取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显然不是“严夷夏之防”的儒学文化起的作用,而是“海纳百川”的道学文化创造了奇迹。北宋末年金人侵占了中国北方,虽然在今天看来这是一次中华民族内部的不同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但在当时看来却使汉民族面对国破家亡之痛,于是有岳飞、韩世忠等名将面对异族的入侵奋起抗争。中华民族的知识分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他们面对异族入侵也深深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危机,虽然后来金世宗认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在历史上有“小尧舜”之称,但当时中华民族的知识分子却为保存传统文化煞费苦心。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王重阳熔道、释、儒三教文化的精华于一炉,以“三教合一”为号召创立全真道,并由此发展出性命双修的丹道文化,保存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从此之后,全真道不灭,内丹学不失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会断灭,因为内丹学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华。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丧权辱国之痛,西方列强包括自称“脱亚入欧”的日本,皆张牙舞爪、磨刀霍霍,力图宰割中国,中国人在这些帝国主义强盗眼中成了可以任意欺辱甚至屠杀的牛羊。当时中国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将中国多年野蛮专制、积贫积弱的原因,追索到最深的文化层次,发现和平、专制、驯良、忠孝的儒学“羊文化”在西方征服、民主、竞争、自由的“狼文化”面前相形见绌,愤而提出“不读中国书”,“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上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衮衮诸公将西方时髦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引进中国,“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弃旧图新,革命自强”的思潮成了时代的主旋律,鲁迅先生面对处在危亡之际的中国社会发出时代的最强音:“救救孩子”!
中国13亿人民告别了多灾多难的20世纪,同全世界人民一起迈进21世纪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以无限深情缅怀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崛起而流血牺牲、奋斗不息的先烈。正是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打败了曾在中国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的帝国主义强盗,收回了被列强割据的香港、澳门,使中国人重新赢得了民族尊严。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真正熟悉和研究过老子、孔子等中国哲学的仅限于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少数学者,甚至连保障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的中医和针灸等医疗技术也仅是各大医院角落里的小科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被国人自己边缘化了。历史上中华民族引进外来的佛教文化,是以中国老子、庄子的道学文化做桥梁,以道学术语理解、比附、解释佛学,称之为“格义佛教”阶段。而近代中国哲学的研究,是由胡适、冯友兰等学界前辈肇其端,胡适首将道学文化作为中国哲学之始基,冯友兰则始终以儒学文化贯通中国思想史,然他们却都是以西方哲学的模式来剪裁中国古代哲人的思想,即以西方哲学“格义”出“中国哲学”。好在胡适、冯友兰那一代学者都有深厚的国学功底,虽以西方这些的观点透视中国哲人的思想,但仍不失为一种新颖的研究方法。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这些的研究又照搬了前苏联的政治模式,仅限于给中国哲学家划定“阶级成分”,或分别归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以这种中国哲学教科书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没有胡适、冯友兰那代学者的国学功底,又没有真正的西方哲学功底,直到他们穷年累月熬成教授、博士生导师,再教出来的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承传则或几乎息矣。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少数学者对中国哲学研究的现状即这般模样,我认为真正以中国人自己的观点对中国哲学的研究至今还没有起步。哲学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哲学的研究尚且如此,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可想而知。一个忘记祖宗、丧失传统、认贼作父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丧失自己文化根基的民族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充当“小伙计”,我中华民族真正的“老祖宗”伏羲、神农、黄帝、蚩尤(中国之战神)开创的民族传统不能丢!从少儿到中学以至初中,是一个人性情定型、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记忆力最强的智慧待开发期,古人正是在这一时期诵习中华圣贤经典,接受本民族文学、音乐、美术、书法等所谓“琴、棋、书、画”的艺术熏陶,以打下扎实的国学根底。而现代的教育制度则从幼儿时期便将孩子推入残酷竞争的应试教育之中,这就难怪青少年犯罪激增,社会道德沦落,人生的价值观日益自私和缺乏诚信。失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只是一群黄皮肤、黑头发的二等公民,从人生信仰、思维方式、生活习俗,乃至城市风格,衣食住行等皆失去民族特色,民族精神必将一蹶不振。
㈡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阅读答案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正如恩格斯所总结的,“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这些文化都适应了各自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无优劣可言。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个先进,哪种落后。
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汉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在世界多数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条件下,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而代之。
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直到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带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待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同类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已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期,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㈢ 文化也能打造吗 阅读理解答案
C
拒绝深层的文化,只要光怪陆离的部分
对原有文化胡乱改造
假造景点古迹
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无法打造。
打造文化的手法是拒绝深层文化,只要光怪陆离的部分,对原有文化胡乱改造,
假造景点、古迹。是对文化的破坏。
㈣ 什么叫做文化阅读答案
17.研读文章第①②节,说说文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8.联系语境,解释第②节画线句中加点词“不霸道”的含义。(3分)
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19.第③节写了简朴的农家妇女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20.分析第⑥⑦⑧节的论证思路。(3分)
17.(3分)①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②如何对待他人,③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
18.
(3分)能够尊重别人,对弱者有怜悯之心,对同类有谦让之心,不损害别人利益。(答出尊重他人就得3分)
19.
(2分)这是举例论证(1分),通过农家妇女换裙装来见客人,表明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体现出一种文化底蕴(1分)。
20.(3分)第⑥⑦节分别举例论证(1分),(第⑥节例举斗笠老伯不让我坐报纸例子,
第⑦节例举法国指挥官保护巴黎古城例子,)第⑧节在此基础上归结出论点: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就是文化(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