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龙母文化节是哪个节日

龙母文化节是哪个节日

发布时间:2022-06-03 11:57:41

Ⅰ 龙母的传说是什么

1、传说一

相传,龙母原是一个砍柴姑娘,跟妈妈住在绿桃村耪田种庄稼。一年,腾越坎子凹的黑龙占据了洱海的出水口,把大理变成一片汪洋。老百姓无法安生,纷纷逃往外地。

母女俩无人帮助,无法逃走,只好到苍山的兰峰以割草砍柴为生。一天,女儿口渴,见树上结了一个又绿又大的桃子。她摘下桃往嘴里放,桃子滑到肚里,从此怀了孕,生下一个儿子。女儿怕别人笑语,把儿子丢进深山。山上的大蛇每天给小孩喂食,不仅没饿死,还长得天真活泼。

龙母很疼他,把他抱回家抚养,长大后跟龙母上山砍柴、割草。母子俩有一次割草回家,在龙潭边歇脚,得知龙王生病,孩子被请进龙宫,用仙草治好了龙王的病,在宫时,孩子出于好奇,穿上了龙王的共袍,变成了黄龙,然后打败了黑龙,解除水患,大理重又变成了肥沃的田野。

绿桃村的百姓为他建了龙王庙,尊小黄龙为本主,称小黄龙的妈妈为龙母。

2、传说二

相传龙母姓温,广西藤县人,出生于公元前290年,卒于公元前211年。龙母刚出生遭遇水灾,因家贫无法抚养,父母将她放在一个大木盆里,放在西江上任其顺江漂流,一直来到德庆县悦城,被打鱼人梁三发现。

梁三想抱回家收养,但一想到自己的生活也很贫寒,于是他用力地将木盆往西江里推,但令他感到奇怪的是,没过多久,木盆又漂回到他跟前,他还是希望她能被家庭条件更好的人家收养,于是他再次狠心地将木盆推向江中。谁知,木盆再一次漂回到梁三的身边。

梁三觉得这是上天安排的缘分,最终决定把她抱回家。

龙母长大后,貌美非凡,聪明过人,能渔能织,能医能牧,身附神奇力量。一日,龙母在河边洗衣,见一小孩子掉落水里,也飞快地跑过去把孩子救起,但孩子已经死了,只见龙母在孩子的身上摸几遍,孩子便慢慢复活了。

龙母不仅心灵手巧,劳动勤快,而且具有“辟谷”本领,又学习了岐黄之术,钻研各种医书、药典,经常救死扶伤,义务为乡里百姓服务。于是,大家都把她看成是天上下凡拯救百姓的“神女”,遂拥戴她为氏族的领袖。

一天,温女到江边洗衣服,突然看见水中有一颗像斗那么大的巨蛋熠熠发光,通体晶莹闪亮,于是就把它抱起来,原来是一枚石蛋,带回家里经过了七个月又二十七天,石蛋忽然裂开,爬出五条如蛇状的蜥蜴,生性非常喜欢玩水。温女把它们看作龙子,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似的细心地喂养。

这五条小龙渐渐地长大了,温女把它们携到江边,让它们生活在这里。一天,温女觉得江边草棘丛生,有碍五条小龙的活动,便取了一把大砍刀,把那些草棘灰色的砍掉,没想到,那五条小龙却在这时游上来凑热闹,温女收刀不及,一刀砍断了其中一条小龙的尾巴。于是,它们都游走了。

眼看挥刀误伤了自己最喜爱的小龙,温女吓得瘫坐在地,心疼得好像自己被尖刀扎了似的。没过几天,这里本来风调雨顺的地方,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卷起了掀屋倒树的大风。原来平静的江面,怒涛澎湃。西江两岸,一片汪洋。

不少农田、房屋、市镇都被洪水淹没了,许多人惊慌失措地爬到高坡上、屋顶上避难。大家都说这准是“掘尾龙”发怒了。

龙母面对滔天的洪水流着眼泪祷告说:“我心爱的五小子呀,你们真是能兴云布雨的龙吗?你们是不是因为我误伤了你们当中的一条就掀起了这样的一场洪灾呢?我求求你们,要惩罚就惩罚我吧,但请你们千万不要滥害无辜。”

终于,风停下来了,雨停下来了,洪水退下去了。大家对温女这种为了老百姓免除灾难而愿意承担一切责任的崇高精神,表示了由衷的敬意。

从此,五条小龙感于温女的养育之恩,衔鱼孝敬温女,不断帮助温女与水灾、旱灾、虫灾和官灾斗,造福黎民百姓。

于是,温女被西江流域的百姓们尊称为“龙母”,成为造福百姓,保平安的“神女”。后来西江流域的百姓们及为生计到东南沿海和东南亚某生的群众,世代仍念念不忘龙母的恩泽,建龙母庙,年年都祭祀龙母,企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1)龙母文化节是哪个节日扩展阅读

龙母文化

龙母文化是西江水域“保护神”的赞歌。

古代生产力落后,西江流域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社会不文明,官害严重,人们害怕水旱害,恶浪惊涛,渴望风调雨顺,农渔丰收,安居乐业。于是,龙母豢龙的传说传开以后,人们寄托龙母,把龙母当作水域的“保护神”,祈祷龙母“降妖”,保我水域安宁就是自然的了。

探讨龙母文化对研究神话的起源和作用,对认识我国古代,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百越民族的生活和思想,对宏扬中华民族“龙”的精神,对保护、宣传和利用文物,对开发文物旅游资源,都有积极意义重要。

Ⅱ 梧州龙母诞的简要介绍

梧州龙母信仰起源于战国时代,内容主要包括早期关于龙母的民间口头传说、历史文献资料以及由龙母崇拜而产生的独特的古建古坛、庙宇、民间信仰、节日活动、民风民俗、大量的诗词、楹联、传说、戏曲、小说等等。龙母文化是龙的图腾文化在南国的典型体现对龙母文化的崇尚,是“龙的传人”对“心灵”中的“母亲”的缅怀和敬仰,它是中华民族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龙母文化成为两广及港、澳、台同胞以至海外侨胞寻根问祖的精神纽带,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龙母文化的传承以民间信仰和拜祭活动为主要方式。2000多年来,龙母太庙作为龙母文化的载体, 民间各种参拜龙母的活动成为龙母文化的重要内容。龙母文化以信仰龙母为核心,以传说、神话、故事、祭典民俗等无形文化和由信仰产生的宫庙建筑、雕刻、壁画、文献等有形文化为基本内容,形成了无形文化和有形文化相结合的特征。

Ⅲ 广东德庆龙母庙、南海观音节是什么时候

五月十二龙母诞二月十九 六月十九 九月十九 乃是观音诞

Ⅳ 正月初四是德庆悦城龙母庙什么节日!~~

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

龙母祖庙以神、绝、巧、灵着称于世。

巧——龙母祖庙石雕、砖雕、木雕、陶雕等,建筑雕刻艺术巧奇天工。一块小方砖竟能雕刻出四、五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山门、香亭的蟠龙花岗石雕柱,广泛运用深雕和透雕工艺,使盘龙的口中“龙珠”还可滚动而拿不出来;庙内木雕、陶雕题材广,造工精、数量多、保存好,堪称小型雕刻艺术馆。龙母祖庙无论从建筑技艺、文化底蕴都堪称“古坛仅存”。

龙母祖庙的山门面阔五间,深三间,硬山顶、上履绿琉璃瓦,正脊有陶塑装饰,正中为双龙戏珠,饰以人物、飞禽走兽、花鸟草虫等,具有浓厚的岭南风情,在建筑上也很有艺术特色。山门左右墙头上仅存两件刀法精细的砖雕艺术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香亭在山门之后,平面方正,绿琉璃瓦。内外檐柱均为四根,面阔、进深各三间,比通常的做法省去外柱8根,明间与次间之比为3:1香亭立于高约0.5米的台基上,重檐歇山顶。香亭的蟠龙石柱,是通过深雕和透雕的手法雕刻而成的,石珠能在龙嘴内滚动。

Ⅳ 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1]
三月三也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端口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圩,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
关于壮族三月初三的由来有好几个历史故事:
壮族神话故事-特掘扫墓(大明山原生态龙母文化)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老妪,没有子嗣,后来救了一条受伤的小蛇。小蛇伤好后不肯离去,老妪便对小蛇说:人畜有别,我们人是没有尾巴的,你若想跟我在一起,就要舍弃你的尾巴。后来老妪就把小蛇的尾巴斩掉一小截,小蛇的尾巴变短了,于是人们就把小蛇叫做“特掘”,“特”在壮语里是男的意思,“掘”在壮语里是短尾巴的意思,人们就把老妪叫做“乜掘”,“乜”是壮语母亲的意思。从此,乜掘就把特掘当成儿子一样养着。现在壮族还遗留有相关的风俗,就是把新买小鸡小鸭仔尾巴上的毛拔掉几根,意思就是像这位老妪一样去掉动物的野性,成为人类家里的一员。其实这一风俗和传说反映的是远古人类驯养动物,从野生到家化的远古记忆。没有尾巴也反映人类从从原始人进化成文明人的历程。
后来,老妪年老去世了,邻居们把老妪入殓后,便对小蛇说:特掘呀,特掘!她平日里视你如己出,她走了,看你怎么给她尽孝。小蛇仿佛听懂了人话,眨了眨眼睛,忽然风雨大作,一阵狂风就把老妪的灵柩和小蛇一起卷到了大明山的最高峰上面去了。那时正值三月三前后,后来每逢三月三前后,大明山地区出现极端天气,暴风雨或者下冰雹,当地的人就认为是特掘回来扫墓祭拜他的妈妈了。
人们为了歌颂乜掘的伟大品质和传颂孝道,便给这位老妪乜掘立庙,人们为了表达尊敬,在壮语里将之称为“妲婆庙”、或者是“姥婆庙”(罗波庙),汉文里统称为“龙母庙”。当地的壮族人也开始崇拜蛇,对蛇也是敬而远之,忌讳杀蛇和吃蛇。伴随着随着壮族的祖先骆越民族的文化传播和影响,蛇的形态后来就融入中华图腾龙的形态里,所以后来特掘就成了龙的化身,也就升格成了最初的龙,因此特掘又称为掘尾龙。大明山便成了天然的巨型圣坟,成为了古时候壮族人心灵的信仰,认为人死了,灵魂也会飞回大明山。所以,大明山又被认为是祖宗的墓,变成了壮侗语民族神话信仰传说里的圣山。所以说大明山地区的壮族人才是真正的“龙的传人”。乜掘于是就被尊称为龙母,各地祭拜的神庙都朝向大明山。
之后便有了壮族人传统上扫墓的时间定在三月三。人们会在三月初一的时候,采枫树枝插在门缝和窗缝上,三月三的时候还会做五色糯米饭祭拜自己的祖先和龙母庙。

大明山地区的龙母文化(2张)

壮族历史故事-赛歌择婿

其中一个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壮族历史故事--刘三姐

另一个是在壮乡广为流传的,是为了纪念刘三姐的。讲的是因为歌仙刘三姐以歌为剑,反抗地主,为人民争利,在山上砍柴时被地主割断山藤,坠落山崖,大难不死,被阿牛一家救起,用山歌又开始与地主的对抗,各地的人民奔赴那里刘三姐对歌,同时与阿牛在藤树下对歌结成连理的故事。
壮族历史故事-韦达桂
再一个是相传,很久以前,状乡有个叫韦达桂的人,在一个土皇帝手下当臣相。达桂年纪不大,但学识渊博,才能过人,而且,十分关心壮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给他的俸禄,他都拿回乡分给百姓,自己两袖清风,一无所有。土皇帝因一次韦达桂给壮乡人民禀告要免皇粮而憎恨韦达桂,于是千方百计要陷害韦达桂。一计是叫韦达桂按要求完成一座阁楼,但达桂完成了要求。一计不行,又生二计,叫达桂在清明节时要一个像宫殿后面那座大山一样重的猪头来祭祖,达桂也完成了命令。土皇帝又想出了一条毒计,让达桂在二十天内弄490
个公鸡蛋,因“男人不生小孩,公鸡怎么生蛋?”这话,皇上大怒,下令捉拿达桂。壮家百姓闻讯立刻送达桂到山上的枫树林藏了起来。皇兵上山搜索,重重包围,只见山林里有剩下的糯米饭,就是不见人,皇上下令放火烧山,这天正好是三月初三。皇兵走后,乡亲们上山在一棵合抱不过来的枫树洞里找到了达桂的尸体,大家含着眼泪把他埋葬了。男女老少在坟前放声痛哭。泪水洒在坟上,坟上顿时长出了一棵棵嫩绿的小枫树,一丛丛翠兰的红兰草。为了纪念达桂,乡亲们又在墓旁边建造了庙宇,名曰:“达桂堂”。因为达桂生前喜欢喝酒,吃糯米饭,用喝酒、吃糯米饭的方法战胜了皇帝,后来又因为拿不出公鸡蛋而被害,所以,到了三月初这一天,状乡家家户户都拿着米酒、糯米饭和熟鸡蛋到达达桂墓前祭奠。正当人们陷入哀思时,天空突然雷声大作,从庙堂里冲出一条五色大蛇,这条大蛇向乡亲们点了点头,就直奔宫殿把皇帝给咬死了。
从那时起,桂西一带壮族人家为了纪念达桂,年年到三月初三这一天,村村寨寨都搭起大棚,因为传说在外丧生的亡灵不能进家,因此人们只好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糯米饭等祭品供祭达桂的亡灵,在布棚周围唱起赞美和感谢达桂的壮欢。一代传一代,就形成了现在赶三月三歌圩的习俗。

Ⅵ 五月初八是什么节日

5月 1日 国际劳动节 10月15日 国际盲人节
5月 4日 中国青年节 10月16日 世界粮食日
5月 5日 碘缺乏病防治日 10月17日 世界消除贫困日
5月 8日 世界红十字日 10月24日 联合国日
5月11日 国际母亲节(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日)
5月12日 国际护士节 11月 8日 中国记者日
5月15日 国际家庭日 11月 9日 消防宣传日
5月17日 世界电信日 11月14日 世界糖尿病日
5月18日 国际博物馆日 11月17日 国际大学生节
5月18日 全国助残日(每年5月第三个星期日) 12月 1日 世界艾滋病日
5月20日 全国学生营养日 12月 3日 世界残疾人日
5月23日 国际牛奶日 12月 9日 世界足球日
5月31日 世界无烟日

Ⅶ 关于龙的节日有什么

关于龙的节日有:

  1. 春龙节,旧时山东惠民一带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二月初一。是日,乡人取灶灰作青龙关,以图吉祥。

  2. 龙抬头节,汉族传统节日,时在二月初二,该日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3. 端午节,汉族传统节日,该节虽不名龙节,但在此节却有龙舟竞渡的习俗,据说是为纪念中国伟大的诗人屈原。

  4. 看龙场,湘西一带功族传统节日。每年从农历三月谷雨那天算起,头次逢辰日即为看龙日,习惯称“看头龙”。

  5. 龙船节,贵州黔东南和湘西一带苗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五月间,具体节期各地略有不同。

  6. 龙头节,云南河口大青山地区瑶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初五。是日,当地群众备供品祭祀龙王。

  7. 龙母上天节,云南河口大青山地区瑶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七月二十日。是日,当地群众祭龙,并送龙母升天。

  8. 龙公上天节,云南河口大青山地区瑶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八月二十日。是日,当地群众祭龙,并送龙公升天。

  9. 祭龙节,哈尼族从农历二月二日起,聚居在红河南岸哀牢山中的哈尼人,陆续开始过节。

  10. 龙王庙会,云南丽江地区枘西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十五日。届时,当地群众赴会交流各种物资进行赛马、演戏、展览、广播宣传等活动。

  11. 玩龙灯,虽非节日,但汉族人每逢佳节,盛会,人们或在广场,或在村头湾边,舞起龙灯,以增添欢乐气氛。

(7)龙母文化节是哪个节日扩展阅读:

  1. 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

  2. 常用来象征祥瑞,是汉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

  3. 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4. 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

  5. 《张果星经》云:“又有辅翼,则为真龙”,认为有翼方是真龙。如西周有大量身负羽翼龙纹器皿,乃至青龙在先秦纹饰中也有羽翼,一说青龙为祖龙。

  6. 封建时代,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7.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 而西方神话中的Dragon,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

  8. 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Ⅷ 请问有关龙的习俗有那些

一、“三月三,祭龙王”

我国有的少数民族,把农历三月初三作为祭龙日,特别是水族,在这一天各村寨都聚集到龙王庙举行祭龙仪式,用猪羊供奉龙神,族长念祭词,集体祷告,祈求风调雨顺、无灾无难、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二月二,龙抬头”。据说冬眠的龙,在这天抬头升天,故有民间信奉的“龙头节”,又称“春龙节”。此节是龙文化意识最浓厚的一个节日。民间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二月二,不懒床,懒床压在龙头上”“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之说。

Ⅸ 为什么越南年轻人喜欢玩龙母

龙母的传说

广东《德庆州志·卷五》有:“龙母神生于周秦之世,载《南汉春秋》志乘庙原碑,斑斑可考。”的记述。德庆县悦城龙母庙的《孝通祖庙旧志》写得更加具体:“ 敕封护国通天惠济显德龙母娘娘,温氏,晋康郡程溪人也。其先广西藤县人,父天瑞,宦游南海,娶悦城程溪梁氏,遂家焉。生三女,龙母,其仲也,生于楚怀王辛末之五月初八。”
广西梧州的地方志《藤县志·卷六》,则对龙母的出生之地、生活之地和墓地作了更精确的考证:“按龙母赢秦祖龙(即秦始皇)时之神也。温姓或曰蒲姓……今考粤东肇庆府旧志及悦城孝通祖庙旧志,咸以为藤县人,则无论毓于何都,其为藤之神固可考核而无疑者,然其墓独在悦城,何也?父天瑞娶悦城梁氏,生三女,龙母其仲也……随其母至悦城,心喜其地,欲以为安厝所。因熟记之,及归于溪也,得石卵,剖之出五物,如守宫状,喜水,母豢渐长,放之江遂去,越数年,鳞甲辉煌,复来见母,母知龙子之远迎也。别其父母曰:儿当乘龙至悦城,遂跨龙,薄暮抵江口。……”龙母仙逝后,“立庙祀,极显应,故至今香火独盛云。”可见在珠江流域的西江上下游千百年来,民间始于秦朝有关龙母的传说是有史可据的。
综合上述史料,我们可以知道:
一、龙母,姓温,她的父亲叫温天瑞,是广西梧州市藤县人;
二、龙母的母亲姓梁,是广东德庆县悦城人;
三、龙母出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而生活于并吞六国的秦代的广西梧州藤县,后随母至德庆悦城生活(一说因水灾,童年被放在木盆里,漂流到悦城),仙逝后葬于悦城;
四、龙母有三姊妹,她是老二。

龙母文化的内涵

龙母,是我国民间流传周秦之世的神女,《中国神话传说》记载:“秦始皇时代,有两个传说故事,一个是关于陷湖的传说,一个是关于龙母的传说。”
传说龙母是一位奇女子,其父系广西藤县人氏,姓温,名天瑞;母亲系广东德庆县悦城人氏,姓梁。她一生下来,头发就有一尺长,身体奇伟,脸慈祥。从小喜欢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特别值得珍贵的是,她有一颗晶莹的善良的心,当她长成亭亭玉立少女的时候,就和自己的姐姐、妹妹以及邻居的四位姑娘结成“金兰七姐妹”,立下誓言:要利泽天下,为老百姓做点好事。龙母有预知人间祸福的本领,精通各种医述,经常救死扶伤,义务为乡里百姓服务。当时,各种病疾、水灾、旱灾威胁着西江流域仓吾(苍梧郡)、西瓯各族人民,一逢这些天灾人祸出现,苍梧古郡、西江流域就会疮痍满目,饿殍遍野。聪明、勤劳的龙母,率领“百越”群众战天斗地,战胜天灾人害,让当地的黎民百姓得以安居、生息、繁衍,因而深受人们的拥戴,被推为仓吾氏族的领袖。
使温女成为龙母是拾卵豢龙一件的事。一天温氏到江边去洗衣服,洗着,洗着,突然见到旁边水中熠熠发光,觉得生奇,便慢慢地走过去,只见水中沉着一颗象“斗”那么大的巨蛋,使她感到生奇,于是把它抱起来带回家里,当作宝贝一样珍藏起来。经过了七个有又二十七天,那只石蛋忽然裂开,从中窜出五条如蛇状能活动的蜥蜴,个个非常喜欢玩水,温氏象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似的细心喂养。到长大它们却是五条活灵活现的小龙。五小条感于温女的养育之恩,衔鱼孝敬温女,不断帮助温女与水灾、旱灾、虫灾和官灾斗,造福黎民百姓。于是,温女被西江流域的百姓们尊称为“龙母”,成为造福百姓,保平安的“神女”。后来西江流域的百姓们及为生计到东南沿海和东南亚某生的群众,世代仍念念不忘龙母的恩泽,建龙母庙,年年都祭祀龙母,企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有关龙母的故事,以后我们再细细说来。
文化是一种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它通过书籍、艺术品、民间传说、建筑物等在时间上传之后世,或在空间上向一定地域传播。产生于珠江流域西江上下游以及远播我国东南沿海、东南亚一带的龙母崇拜,其产生的大量诗词、楹联、传说、戏曲,由龙母崇拜产生的一些独特古建筑古坛、民风民俗,由龙母崇拜促进和发展的文物旅游,就构成了一种龙母文化。这同全中国的黄帝、炎帝情结,以及女娲补天、神农偿百草、夸父逐日和孔子文化,东南沿海的妈祖崇拜等同样道理。只不过是崇拜的地域大与小而已。正如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杨应彬写的七绝诗所揭示那样:“龙母出龙国,江声载誉声。原无迷信意,本为济苍生。”这完全道出了龙母崇拜和龙母文化跟封建迷信的本质区别。
对龙母文化我们的初步心得是:
1、龙母文化是龙的图腾文化在南国的典型体现。
“图腾崇拜”是社会初级阶段的一种最早的宗教信仰。我国黄帝、炎帝所出的汉族图腾崇拜物是“龙”。“龙”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民族的族微。古代南方中国人也有崇拜“龙”的习惯,他们在农历正月舞龙,二月有祭龙节,要杀猪祭龙,祈求人畜平安、粮食丰收,五月初赛龙 就是证明。温氏因豢养龙而成为龙母,又因受“龙”的图腾影响而受崇拜,那就容易理解了。
龙母文化中的“龙的图腾”色彩是十分浓烈的。传说中的龙母豢龙,龙衔鱼孝敬龙母;龙母不愿接受秦始皇的礼迎,龙就引船四次南返;龙母仙游后,五龙化作儒生来操办丧事,“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为坟”;五蛇守庙侧直至以后历代皇帝因征战将领的风送转运,胜利奏凯,地主郡县的阴阳协调,雨泽丰收,平民百姓的出入安,旅途顺畅都归功于龙母和五龙的赐福,而不断地给龙母以敕封,无一不显示“龙的图腾”的意义。“龙的图腾”既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精神遗产,又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精神财富,我们海内外的华人自诩的“龙的传人”。 “龙”的精神,即团结整合、利泽天下、奋发进取、天人和谐的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国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办。龙母文化正是龙的图腾文化在南国的典型体现,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信仰自由,发挥这种文化的作用,将能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华人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
2、龙母文化是“龙的传人”对母爱主题的真情抒写。
龙母是古代百越民族中的一位着名人物。在南国的“龙的传人”的眼中,龙母就是他们的一位伟大而又仁慈的母亲。
在传说中,龙母是伟大的,她勤劳、聪敏,不仅有“利泽天下”的理想,而且有“利泽天下”的本领,善织能耕,心灵手巧,既有扁鹊的医术,又有预测风雨,先知祸福的超人功能,更感人的是,她还确有“利泽天下”的实绩,战国和秦时的西江流域还属蛮荒之地,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当险恶,龙母率领南越、西瓯的群众开荒山、治旱涝、导江河、抗洪水,战胜许多自然灾害,使苍生得以安居、生自、繁衍、发展,且因有豢养五龙,雨泽万方,秦始皇礼迎未果的神话故事,而备受爱戴和拥护。
在传说中,龙母又是仁慈、博爱的,这位阿婆、阿嬷在“无意望报”的“豢龙和养物放生”中显示她的“爱”,竟泽及到生物,龙子复来后“蟠旋游戏。亲驯如初”的情景,又真切地表现了久别母子的无限情深。更为高尚的是她的“母爱”是有原则的,她“喜白鹿,常豢之乘以出入。”“但农人恶其害稼,母便断一足,放之南山麓。”然而又对它牵肠挂肚,常渡江去探它。正是这种仁慈、博爱的母亲情怀,又扩而成为“利泽天下”的愿望和行动。这种“母爱”,对当时和后代的普通人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亲切的,人们才越把龙母看成了自己的祖宗、母亲,而四时礼拜,特别是当他们在憧憬追求一种理想目标或者在生命的游戏中遇到挫折,越不可能成为胜利者的时候,他们就越会像祖宗、母亲倾诉一样,向龙母祈祷,从而获得内心的慰藉。千百年来,许多人来参拜龙母,正是怀着这种寻根拜祖的感情而来的,原来并无迷信色彩。
3、龙母文化是西江水域“保护神”的赞歌
古代生产力落后,西江流域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社会不文明,官害严重,人们害怕水旱害,恶浪惊涛,渴望风调雨顺,农渔丰收,安居乐业。于是,龙母豢龙的传说传开以后,人们寄托龙母,把龙母当作水域的“保护神”,祈祷龙母“降妖”,保我水域安宁就是自然的了。
探讨龙母文化对研究神话的起源和作用,对认识我国古代,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百越民族的生活和思想,对宏扬中华民族“龙”的精神,对保护、宣传和利用文物,对开发文物旅游资源,都有积极意义。
欢迎大家对龙母文化及其作用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龙母文化与梧州

一、 龙母文化的形成
千百年来,西江流域的民众把龙母信奉为"水神",这种对龙母的信仰形成了"龙母文化"。过去龙母之所以被封建统治者和文化人所接受和景仰。其根源在于中国人对龙的图腾崇拜,中国人对龙的崇拜与敬意,对于一个养龙的女子自然是充满深深的敬意。由于龙母与她的龙子们竭尽全力带领族人开山治水,造福于民而深得百姓的爱戴。龙母去世后仍时常在珠江流域显灵护助乡亲,因此被民间奉若神灵并立庙纪念。龙母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能为民造福、给善良人民带来好运的神奇人物,这一定位迎合了梧州及其周边地区和粤港澳大批祈福者的心理需求。人们在传播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对内容进行取舍、加工,甚至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神化",使之发展成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在龙母诞这个日子里,众多的信众聚集在一起,共同接受一种道德的教化。经过漫长历史的浸润,慢慢地就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民间习俗,培养和积淀为一种民间文化心理,这种民间文化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也就是千百年来梧州龙母文化影响着西江流域一带,龙母庙依然香火不衰的原因。
"龙母文化"是龙文化在南国的典型体现,无论是历史文化原因,还是民间文学的流传,包括典故、诗歌、戏剧等等,以及建筑和商业文化都体现了西江流域民众对龙母的崇拜,形成一种独特的民俗民风的龙母文化体系。
龙母文化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已不亚于海神妈祖娘娘,梧州也因此享有"龙母故乡"的美誉。

二、 龙母文化的发掘
龙母文化已成为一种可供我们今天开发利用一种文化资源,我们应该从人文角度去挖掘它研究它,从民俗文化方向去研究它利用它,使龙母文化为今天的梧州创造更好的经济环境,增加梧州的知名度,创造出更有影响力的梧州品牌。
目前,我市对龙母文化从历史考证、艺术创作、学术研讨、民俗活动等环节全面加强建设,具有梧州特色的龙母文化正在逐渐形成。近一两年来,我市宣传、文化等部门加强了对有关龙母的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今年龙母文化旅游节前夕,《龙母的故事》、《龙母文化与梧州》两书正式出版,两书详细介绍了龙母的生平和传说,把一个较为完整的龙母形象推到了世人面前,标志着我市对龙母的历史考证工作已基本结束。在龙母文化旅游节期间,我市文艺团体向嘉宾献上两个精心排练的新创作节目:粤剧《龙母娘娘》之教子,合唱歌曲《龙母故乡请你来》。这是我市在艺术上的成功尝试。
我市还召开梧州历史文化研讨会,在会上,来自两广的专家学者对龙母文化的发掘、龙母文化与经济的结合等课题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龙文化与母文化"、"大龙母文化"等概念,为人们理解龙母文化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思路。
一年一度的龙母诞观光本是传统的民间活动,由于我市的正确引导和管理,这一活动得到了健康发展,现在每逢龙母诞,前来梧州龙母太庙参观膜拜的香客数以万计,大多数来自粤、港、澳、广西及西南地区,这些朝拜者中,有三分之一笃信龙母,有三分之二随家人前来,有的是来寻根问祖,更多的是来观光旅游。每年的龙母诞,给梧州带来了人气、商气、财气。"龙母文化"游的火热同时也带旺了交通、饮食、旅宿等第三产业,这一活动已成为西江流域有较大影响的传统民俗活动,推动了龙母文化和我市旅游业的发展。

三、 龙母文化的经济内涵
借助"龙母文化"的影响,挖掘"龙母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含义,使之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这是梧州人民的共识。
以"龙母文化"提高梧州的历史文化品位和知名度,促进梧州与各地的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加快梧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是我市在开发利用"龙母文化"为我市的经济和建设服务所确定的思路。创造节庆活动,进行城市宣传,促进经济腾飞,这早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我市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成功地举办龙母文化旅游节,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实现了文化、旅游、经贸齐头并进,许多嘉宾和游客也因此与梧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0年6月初,梧州市举办了规模盛大的首届龙母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正式亮出了影响深远的"龙母文化"品牌,通过组织开展龙舟竞赛、花灯一条街、名优产品一条街、龙母文化旅游以及经贸洽谈会等一系列活动,展开了招商引资的强劲攻势,共签订了投资项目33个,总投资8050多万美元,其中外资额达4200多万美元,可谓名利双收,依托龙母文化品牌,成功地演好了一出"经贸戏"。

大明山是壮族的圣山。

大明山的壮语名字叫“岜是”,最早记载大明山的汉族古籍《太平寰宇记》把它音译为“博邪山”。“岜”在壮语中是山的意思,“是”也写作“社”,是社神或祖宗神的意思,“岜是”直译就是社神山或祖宗神山。

随着武鸣马头元龙坡遗址、全苏勉岭遗址、安等秧遗址、两江独山岩洞葬遗址、陆斡岜马山岩洞葬遗址等壮族古文明遗址的发现,人们对大明山神秘面纱后蕴藏的文化内涵有了新的认识,许多学者深入大明山地区考察,试图解读她那神秘的文化“遗传密码”

“掘尾龙拜山”的古老传说

在大明山下的武鸣县马头镇,庙口村村民陆叔指着龙头峰东面的一座坟墓形的山峰介绍,这就是当地着名的“莫乜掘”山。“莫乜掘”是壮族地名,译成汉语就是“秃尾龙母亲的坟墓山”。“秃尾龙”壮族叫“特掘”,“特掘扫墓”这个故事在壮族地区流传很广,但像大明山地区这样确指具体地名的却很少。除了“龙母坟”之外,大明山地区与“秃尾龙”故事相联系的地名还很多,如罗波镇的罗波潭叫“龙窟”,传说是“秃尾龙”居住的“龙宫”,罗波镇布凌村的水潭传说是“特掘”化龙的地方,大明山的龙头峰是“秃尾龙”叩头拜母的地方,龙尾瀑布传说是“秃尾龙”扫墓时为母亲挂的挽幛……

流传在大明山地区的“秃尾龙拜山”故事梗概如下:

很久以前,在大明山下的一个村子里,有个贫穷的“娅迈“(壮语寡妇的意思)。一次上山挖野菜时,救了一条几乎冻饿而死的小蛇,从此相依为命。小蛇逐渐长大了,“娅迈”的茅棚已装不下它,娅迈只好拿起菜刀砍断了小蛇的一小截尾巴。小蛇于是变成了秃尾巴的蛇。壮话把秃尾巴称做“掘”,于是“娅迈”给小蛇起名叫“特掘”,人们按照壮族的习惯把“娅迈”叫做“乜掘”(“乜”在壮语中是母亲的意思)。

“特掘”越长越大,“乜掘”只好把它送到河里去谋生。“特掘”走了以后,“乜掘”的门前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出现鲜鱼和鲜果,人们都猜测是“特掘”送上门的。“乜掘”的生活慢慢富起来,成为人们崇敬的仙婆。后来,“乜掘”年老体弱病死了,村里人刚想来为她办丧事,即见狂风大作,雷雨交加,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昂头摆尾凌空而下,把“乜掘”抬到大明山安葬了。于是人们把这座山叫做“莫乜掘”(壮语“莫”是坟的意思)。

“乜掘”安葬以后,“特掘”每年三月三前后都上大明山为“乜掘”扫墓。这就是着名的龙母起源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两广地区有不同的版本,但都叫做“掘尾龙拜山”。但只有大明山的龙母故事最为具体确切,并且地理环境与故事的背景最为吻合:背靠大山,邻近有深潭和通大河的河流。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大明山地区“特掘扫墓”的故事最具有古越人文化的特色,它的地名、人名都是壮语词。全国学术界已一致认定龙母文化是古越人文化,因此可以认定大明山地区“特掘扫墓”的故事就是珠江流域龙母传说故事的原版。

--------------------------------------------------------------------------------

探访大明山龙母村

在清代编篡的《武缘县图经》中有一幅标有“龙母”地名的地图,龙母村位于大明山脚下的雷江圩附近,属于现在的武鸣县两江镇管辖。

在龙母村北面路口竖有一块雕着蛇头的图腾石,大约是明代前的文物。整个雕刻的风格古朴传神。村民都言之凿凿地说,这就是“掘尾龙”“特掘”,是古时传下的守护神像。龙母“乜特掘”也是他们村的人。流经龙母村边的河叫龙河,壮语名为“达鳄”,是蛇河的意思。龙河是武鸣河的上游,发源于大明山渌达峡谷,南流与右江汇合再与左江汇合成邕江。

龙母村附近的蛇溪峡谷口有一个龙母庙,传说古时候龙母庙在大明山上,乡亲们上山祭祀很不方便,都纷纷提议在山下修一个龙母庙。后来龙母显灵,发了一场大洪水,把山上龙母庙的碑冲到了山下现在龙母庙的位置,于是大家就在这个位置上建起了新的龙母庙。

龙母村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着名的独山战国岩洞葬恰好位于龙母村的旁边,这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

着名的广西考古专家郑超雄先生最近对龙母村进行了考察,他认为龙母村是珠江流域绝无仅有的以龙母命名并以龙蛇为图腾的村子,它的文化内涵非常深厚,值得进一步挖掘研究。

龙母崇拜源远流长

清代编撰的《武缘县图经》卷三记载:“龙母庙,县境乡村多有之,祀秦女龙母温夫人”。这一记载证明大明山地区所供奉的龙母神和梧州、广东等地的龙母神是同一个人,并且从这一记载也可看出,龙母崇拜民俗在清代前就已盛行。

记者在大明山下的两江、马头、罗波等乡镇采访时发现,许多村子都有龙母庙和龙神庙的遗址,现在新建的庙宇中也多有龙母或龙神的神位。罗波龙窟潭的罗波庙正殿祭祀的神只虽然是古思想恩府土官岑瑛,但是进门的两侧殿却分别供奉龙母和观音。 大明山地区的壮族人有一个独特的民俗:忌讳吃蛇和杀蛇。一些受外来人影响的年青人杀蛇吃蛇都会受到老年人的责骂。他们传说吃蛇会遭到灾异的报应,在家煮蛇烟尘落下会中毒。这一民俗与珠江流域的民众以蛇为佳肴大相径庭,只有沿江的部分水上人家的风俗与大明山地区的壮族民俗相同。所以有一些民俗专家认为,只有大明山地区的壮族人和沿江的水上人家才是真正的“秃尾龙的传人”。 大明山“特掘扫墓”的民俗对壮族文化影响很大,据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教授介绍,80年代在北京的壮族代表在研究为壮族设定一个法定的节日提案时,就是根据“特掘扫墓”的故事而提议将三月初三作为壮族的法定节日的,后来这一提案获得了自治区政府的批准。可以说壮族的三月三是源于龙母文化。

“龙形”玉雕确证历史大明山下的两江、马头、罗波、陆斡一带在先秦时代是壮族先民骆越族的一个大聚落,在这里的元龙坡一带发现了700多个商周至战国时代的壮族古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文物和。郑超雄先生在他的新作《壮族文明的起源》中认为,大明山下的两江镇至马头乡一带是壮族的一个古方国,是壮族文明的发源地。在元龙坡的一个贵族墓中出土了一个广西历史上最早的玉雕,这一玉雕像一条蜷曲的鳄鱼。在这些古墓中还出土了上万片状如鱼鳞一样的玉片,这些玉片每一片都有一个细小像头发丝一样的小孔,一些专家认为,这就是龙鳞玉衣的玉片,是最尊贵的殡葬衣饰。

这些以龙为装饰的文物的出土,说明远在商周时代,龙就成为壮族先民崇拜的图腾。

出现龙崇拜文物的元龙坡恰好位于大明山“龙母坟”的山脚下。这又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为什么广西的龙文化不产生在出现了贝丘遗址和大石铲文化的邕江和郁江大河边,而出现在一个高地上呢?郑超雄先生在他的新着《壮族文明的起源》一书中这样解释:在新石器晚期,全国出现了一次大范围和持久的洪水期。使古邕江、郁江、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成了一片泽国,人类文明于是向高地转移。

这一场洪水在汉族古籍和壮族《布洛陀经诗》中都有过记载。洪水的猖獗使人们产生了制服洪水的强烈愿望,这便是大禹治水等传说和故事产生的原因。也是龙母故事产生在大明山地区的历史原因。后来大洪水逐渐消退,发生在高地上的青铜文明便逐渐向平原转移,龙文化也逐渐向沿江平原传播。

最近,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区管理局邀请了包括壮学家赵明龙、考古学家郑超雄、生态学博士文军、社会学家苏华清等各有关学科组成的专家组对大明山地区的龙母文化资源进行了考察和研究,一致认为大明山地区是重要的龙母文化发源地。

专家们认为,环大明山地区是壮族龙母文化发源地这一研究成果是壮学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专家们建议南宁市在大明山旅游开发中要重视民族文化的挖掘,重点打造壮族龙母文化品牌。

--------------------------------------------------------------------------------

我家乡就是地处马头和两江之间,我从小听到的《特掘扫墓》的故事都是有几个版本的,故事情节大概相同,不同的是特掘这个主角,有的说是蛇,有的说是鲤鱼,还有说是泥鳅,我过看是蛇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不能把蛇打死,更不可以砍断蛇头,至于为什么,老人也没说,只是看到小孩子打蛇时就会大声喝住。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一辈的人再也没有这种权威了,这种不许这不许那的习俗也日渐衰退了,我们只能从一些古老的传说里找到失去的文化了。

--------------------------------------------------------------------------------

阅读全文

与龙母文化节是哪个节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2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6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7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