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庆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1、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
提到春节,相信每个人都会想到年夜饭。中国北方小年夜那天晚上一般最后一道一定吃饺子,而重庆人则必须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并且他们在汤圆的数量上有许多讲究。例如正在读书的学生,一般家长会让他们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学业上不断进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吃完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通常是一边打牌,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打牌主要玩斗地主(谁先出完牌谁就是赢家)或者是麻将,也有的一家人一边做汤圆一边看晚会。
2、秀山土家族过年
秀山的土家族过年,同湘鄂西的土家族一样,普遍比汉族过年提前一天,即月大过月二十九日,月小过腊月二十八日,叫做“赶年”。
土家族人民提前过年的由来,有一个故事据说: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间,年关将临,倭寇乘机大举侵,为了低搞侵略,朝廷决定增调土家兵助歼入侵之敌。
但是,要按期到达目的地,不等过年就得出发。整装待发的土家族将士们决定提前一天把年过了再上前线。土家士兵与敌军交战以后,英勇顽强,旗开得胜,立了大功。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个日子,就习惯地提前一天过年。
土家族人民过年这天,各家各户,无论人口多寡,都要蒸子饭和坨子肉吃,其原因,据说是大敌当前,时间紧迫,只有用子蒸饭才能充分保证官兵们开餐的争用,甚至杀了年猪也来不及细切细炒。
(1)重庆传统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重庆是中国唯一辖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辖4个自治县、1个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的区(黔江区)、14个民族乡。
2012年,重庆人口以汉族为主体,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羌族、仡佬族等55个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93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有139.8万人,其次苗族约4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重庆市人口的5.8%。
2. 重庆文化有哪些
重庆属巴渝文化,其中主要包括:
方言文化,重庆本地人所使用的语言,属于四川话成渝片,是川东官话的代表,也是四川话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性方言之一。
节日文化,如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俗。
嫁娶文化,最有特点的就是拜堂。
饮食文化,就有名的就是火锅文化。
3. 重庆最着名的习俗
重庆有23个民族,其中最主要的少数民族是人口约150万的土家族。他们主要聚居在市东南部酉、秀、黔、彭和石柱五个自治县。这些地区交通长其闭塞,使土家族保留了相对较多的巴人习俗,直接承袭了黔江地区,参与土家火热优美的摆手舞,欣赏清新喜乐的秀山花灯,凭栏依傍青山秀水的土家吊脚楼,游客会觉得扑面而来的是神秘而激情洋溢的巴渝遗风。
重庆主城区都市风情独步天下。重庆城建在立体的山水之间,别具一格的立体城市景观和立体交通,会让外地游客经历生动而又神奇的体验。这里虽没有平原城市的壮观精巧与大都市的繁华热闹融为一体的美丽与奇妙。除了古老的石梯坎外,人们会看到,现代化的自动扶梯,电梯和缆车等运客工具,居然被用来连接上下层的街区与马路,特别是重庆连接两条大江的跨江索道车,为中国所独有,令乘客犹如踏云而行,可以在尺喜刺激中缓缓欣赏重庆山环水拥的自然美景。重庆古老又现代的城市建筑和特色交通工具,充满着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历史厚重与深沉的文化韵味。
重庆的水土,特别滋润姑娘的容颜。走在繁华的闹市,如云的美女会使你目不暇接。重庆靓女艳丽妩媚,窈窕时髦,大方热情,使重庆街头成了展示美女的大舞台,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可以说,古代苏杭出美女,如今美女在巴渝。特别值得重庆姑娘自豪的是,在1999年举行的中国六大都市世纪之星选美大赛中,获重庆前三名的青春少女,以其卓越的才貌又一举囊括了全国的前三名,成为我国选美史上的美谈。
4. 重庆还有那些民风民俗
重庆有很多土家族的风俗,如哭嫁,跳丧,年节等。
5. 重庆特色文化和民俗风情有哪些
1、农民版画
重庆的綦江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区,这里有一个独特的民俗就是綦江农民版画这种版画是綦江农民将石刻木雕等特色融入版画之中,这种版画非常的幽默和生动。
6. 重庆传统文化的重庆民间艺术
【綦江农民版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綦江人在传承木板年画的基础上,为这门古老的艺术赋予了更加深厚的内涵和艺术语言。老树绽开新花,綦江农民版画焕发出新的活力。在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牛文,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重庆市民间美术展览办公室主任朱宣咸等着名美术家亲临指导与大力支持下,1983年12月9日,綦江县农民版画展在重庆夫子池展出并获得成功后,1984年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随后在全国十八个城市展出,还漂洋过海,在日、美、英、加拿大、瑞士、挪威等14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所到之处深受喜爱,被国内外博物馆广为收藏。今天,中国美术馆已经收藏70多幅綦江农民版画;荣获了国家级奖励80多幅/次,省市级奖励近100幅/次,綦江农民版画被美术界称为中国的现代派;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文化局先后授予綦江县 农民版画之乡的荣誉称号;1988年,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綦江县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日本日中艺术研究会为表彰綦江农民版画取得的成就,派人专程从日本赴綦江赠送了三座金杯。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新华社、中国文化报等国家级媒体专题介绍了綦江农民版画。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和广西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专题宣传綦江农民版画。法国《图卢兹报》、美国黄河电视台和日本《版画世界》杂志等国外媒体也纷纷报道綦江农民版画。
【铜梁龙灯】是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龙舞和彩灯舞,兴起于铜梁县。从龙、灯彩扎制作到舞容演练,集民间舞蹈、音乐、美术、手工艺品为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铜梁龙灯历史悠久,起于隋唐,盛于明清。民国12年(1923),铜梁民间艺人刘连山等,取各种龙灯长处,创作了蠕龙,其形体完整,比火龙、飞龙长大,玩舞时有如蛇行或蚯蚓蠕动的形态,慢时轻盈秀雅,快则跳跃飞腾,气势磅礴壮观。1984年元旦,铜梁以长达54米的大蠕龙参加重庆市龙灯表演,声誉鹊起;同年,民间艺术家蒋玉林等彩扎9条大蠕龙,赴京参加国庆典礼,在天安门前舞起接受检阅,声名大振。此后,在国家级大赛中五夺魁首,屡获金奖。其品类多,分龙灯和彩灯两大类。龙灯类有蠕龙、正龙、火龙以及彩龙、板凳龙、稻草龙等,彩灯类有鲤鱼跳龙门、泥鳅吃汤圆、亮狮、开山虎、十八学士以及犀牛望月、猪啃南瓜、三条?NB153?、蚌壳精等,加上各种装饰类工艺品,有上百个品种。铜梁龙灯舞蹈套路丰富,因其道具不同而舞蹈各别,情趣各异。主要特色是以大道具、大动作、大场面体现大气势,再配以欢快的民间吹打乐,激烈的民间烟火,烘托出热烈的喜庆气氛。其适应性强,既可在街头、广场、农家院坝表演,又可上文艺舞台演出,保留了传统的民间风味。其盛事是春节龙灯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在县城举办各类龙灯大会演。由黄廷炎等编导,王兴富编曲,铜梁县龙舞队表演的龙舞,在1992年第二届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节暨全国优秀秧歌、民间舞蹈大赛中获优胜奖(大赛最高奖),同年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第二届全国群星奖铜奖。1994年代表中国参加在广州增城举办的国际龙狮大赛,一举夺冠。
【乌江船工号子】乌江江险浪高,上水时,通常是10余条船成群出发,每遇大滩,需集中各船人力共同拉纤,船工们巨大的号子声扎实铿锵,高亢激昂,能压过咆哮的江水声,远传数十里外。其中以夺夺号最为典型,它没有弱拍,没有领唱,也没有歌词,分三组五声部以衬腔呼应。整个号子均以和声式进行,宫调原位和弦、转位和弦交替出现,透视出声部,明亮而强烈。进入高潮时,节奏加快一倍,气氛更加热烈。船过滩一瞬间用长音结束,滩头顿时一片欢腾。进入峡谷,浪平水静,纤夫们又拉着各自的船在险道上慢慢爬行,艄公在船上领唱着极慢的叙事号子(如闹峡号),其声悠扬婉转,轻松柔和,句尾岸上纤夫有一长音衬腔烘托,句间休止较长,可迎来清楚的山谷回音。船行下水过险滩时,船工们喊三拍子的横驶号子,第一拍用领唱,二、三拍用节奏旋律围绕徵调主音在上下四度内跳进,号子流畅自如,张弛分明。进入平水,多是船工们轮换休息或开怀畅饮,这时也唱一些带有情节的数板号子,以调节生活。
【秀山花灯】秀山县素称花灯歌舞之乡。花灯戏源于汉族灯儿戏,后来融入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发展为一种格调新颖,歌舞动人,为汉、土、苗各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花灯戏演员班较小,如花灯唱词所云:灯哥花妹跳花灯,金花银花掌灯人,两个拉丝弦,四个打锣钹,还有一个掌调师,幺哥幺妹来帮腔,将将就就,一行十三人。花灯舞蹈分单花灯、双花灯和花灯戏三种。单花灯由一旦一丑两个角色表演。旦角叫幺妹子或花妹子,多男扮女装,扎假辫,系花裙,着短围衣,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执彩巾。丑角叫花子或赖花子,反穿皮袄,扎腰带,头戴瓜皮帽或扎头巾,右手执大蒲扇。双花灯有两旦两丑或两旦四丑。花灯戏则近似湖南花鼓戏,表现故事情节较完整。花灯舞蹈语汇有200多个,如雪花盖顶、犀牛望月、蛤蟆戏水、白鹤亮翅、扫地莲花、蜻蜓点水等。舞蹈在一张方桌的微型舞台上进行。花子先上台,借故道白请花妹上台,开始旋转唱跳,动作细腻准确,表演别致滑稽。花灯唱词短小精悍,反映日常生活、爱情婚姻、生产知识、历史故事、地方掌故等内容。花灯音乐曲牌400多个,曲式一般为2~4个乐句的单句段。歌词以五、七字居多。衬词轻快活泼,分正调、杂调。杂调生活气息较浓,调式、唱腔都很优美,乃花灯戏精华。经过加工的一些杂调,如《采茶调》、《一把菜籽》、《黄杨扁担》等,流行全国,蜚声海内外。
【土家族摆手舞】是酉阳县土家族在祭祀祖先、祈祷过年、喜庆佳节等活动中的一种群众性舞蹈。多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期间进行,也有在暮春三月夜间进行的。届时,男女老少身披西兰卡普(土花被面),手举龙凤大旗,肩扛鸟枪、梭镖、齐眉棍,浩浩荡荡,聚集于摆手堂或摆手坝。巫师头戴凤冠高帽,腰系八幅罗裙,手摇铜铃司刀,手舞足蹈地进行指挥。场中敲响震天锣鼓,吹起牛角、土号,点放三腰铳,群众于是载歌载舞。摆手舞的形式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大摆手主要用于祭祀,三年或五年举行一次,人数多至成千上万,气氛隆重。小摆手用于一般喜庆活动,人数为数十人、数百人不等,气氛热烈活泼。摆手舞的动作分为单摆、双摆和回旋摆,表现各种祭祀礼节仪式、劳动与战斗动作,如双手合十、屈膝垫腿、观音坐莲台、举刀舞棍、围猎撒网、跋山涉水等,举止简洁,气势粗犷,原始气息十分浓郁。?
【八版锣鼓】是一种民乐演奏形式,流传于重庆涪陵市龙潭地区,已有数百年历史。其技艺世代相传,其中以舒家班和刘家班等演奏最为出色。60年代中期,四川音乐学院为舒家班演奏的八片锣鼓录音,并请鼓师舒培成去学院传艺。八版锣鼓的乐器古朴、小巧,一般有5种:鼓(俗名脚盆鼓,上大下小,只一面蒙牛皮)、马锣(又叫马当子)、大锣(相当于戏曲用中音锣)、金鼓(实为铜质)。一般为5人演奏:鼓居中,右边马锣、包包锣,左边钹、碗锣。少数曲牌由马锣发点,其余由鼓点指挥。演奏的曲牌相传有400多支,但大多失传,60年代的舒家班能打140多支。常用曲牌有一龙摆尾,二凤点头,三狮摇铃,四象翻身,五虎擒羊,六豹金钱,七牛擦痒,八马过河,九猴狮洞,十猪八戒;多鸡放草,双燕含泥,丹凤朝阳,四马投唐,五郎收兵,六位高升,七贤过关,八仙过海,九龙翻身,十龙过江等。八牌锣鼓的主要特色是曲牌多,表现力丰富,能在香会、庙会和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使用。其点子密集,旋律紧凑、明朗,声情并茂,引人入胜。
7. 重庆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綦江农民版画是改革开放后兴起的,綦江的古老文化传统为它的兴起提供了条件。綦江地处渝黔交界处,居住着17个民族,各民族的石刻、木雕、泥塑、剪纸、蜡染、糕模等古老的民间艺术和广为流传的民歌民谣、民风民俗赋予了农民作者生动丰富的表现内涵,他们把这些民间艺术注入了版画之中。綦江农民所具有的独特的豪放豁达、富于幻想的个性,赋予版画以生动、活泼、亮堂、稚拙、幽默等特点,体现了独特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充满乡土乡音的綦江农民版画,历经春秋,长盛不衰 。
8. 重庆民风民俗
民俗文化
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炎黄”的始迹在黄河流域,而从夏禹始,先民的传闻则已开始南渐。禹的出生地相传有三处,都在长江流域,即四川、江西九江和安徽。据大量史籍所载,禹就是生于四川境内的汶山郡广柔县石纽乡,娶江州涂山。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庆。秦灭巴国设巴郡后,巴人更是长足步入了汉化的过程。 三千多年来,重庆处处留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痕。渝鄂交界处,有屈原,王昭君的故里;涪陵周易园,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大足石刻,汇集了中国唐、宋时期石窟艺术的大量珍品;合川钓鱼城,保存着南京军民抗击蒙哥军队入侵的古战场遗址。历代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苏轼、陆游、郭沫若等,都在这里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巴渝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与中国其他地区比较,无不大同小异。重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曲艺、绘画,手工艺品及群众节令活动等,也颇能反映巴渝风俗民情。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重庆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