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吴文化和吴地分别是指什么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若以吴语来说,则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x0d吴文化,产生于长江下游金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凭借太湖流域富庶的经济条件、良好的人文环境,吴文化已发展成为一个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区域文化.\x0d对于吴文化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基本有两种观点:一指先秦时期的吴国文化,即狭义的吴文化,主张者多为考古界和博物馆界;二指吴地文化,即广义的吴文化,包括吴国文化的源流及后世吴地文化的发展,主张者多在社会的其他层面.而吴文化的时间跨度,也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吴文化只是指古吴国的考古文化,广义的吴文化应指吴地自有人类开始,直至现今的各种物质、精神的文化创造.两千多年来,吴文化经历了发生、发展、嬗变的漫长过程,从其发展过程来看,吴文化至少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稻渔并重、船桥相望:景观独特的水乡文化”;“吴歌、昆曲、吴语小说:土语十足的吴语文化”;“尚武与重文:由刚及柔的民风习性”;“融摄与更新:适时顺变的开放功能”.\x0d吴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已可追溯到一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后期的三山文化.在古代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吴文化对于中原文化主要是吸收,对海外主要是传播;从明代中叶开始,则逐渐变为愈来愈多地吸收海外文化,并向中原传播,发展成为独具风采的吴语文化.\x0d苏州的文化学术研究中,吴文化研究作为基础研究历史最长、涵盖面最广.大致包括:吴文化地理的研究、吴文化历史的研究、吴文化特征的研究、吴文化内涵的研究以及吴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等.五六十年来,吴文化研究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格局、保护、开发、利用、发展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大量的研究成果.
② 吴越文化是哪里的文化吴文化和越文化又有什么不同
“吴越”这个叫法实际是江浙地区的代名词,而这个词的最早来源,是源自于吴国和越国的国名,用来指两个国家的疆域和核心地区。
从商代后期开始,太湖流域的吴人和越人就开始分别建立起了国家。在当时,吴越两个政权有着极大的深仇大恨,各自成为敌对的对象。不过,虽然两国打得你死我活,积怨殊深,但是却同属一个部落,在语言、习俗文化等方面都是同属于一个民系,可谓是“兄弟”国家。
③ 无锡的吴文化是什么东西
无锡建置沿革:无锡建置沿革:无锡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无锡、宜兴3县。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
历史之变革: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纪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太伯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奉立为君主,自号为“勾吴”。太伯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相传他率领众人开凿了长数十公里的太伯渎(俗称伯渎港)。还栽桑养蚕,制陶冶铜,“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周灭商后,因太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从太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明清时期,无锡依凭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水陆交通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锡西北的芙蓉湖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整治,形成大批良田。农业上由于精耕细作,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春豆夏麦,秋收禾稻,中年之岁,亩得三石”,成为全国“米仓一区”。随着手工业的兴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无锡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码头。米市:早在元代,无锡已是邻近县上交漕粮的集中地。明代,由于兴修水利和水稻育秧移栽技术的推广,无锡粮食产量稳定,无锡之米与苏杭之帛、淮扬之盐、浮梁之瓷、温州之漆相提并称。至清代前期,无锡稻米集散不仅经营规模、交易数量居江苏各县之冠,而且成为漕粮的主要采办地和“产者输之,购者集之”的粮食余缺调剂市场。至雍正、干隆年间,无锡米市已初具规模,“米豆之业甲于省会”,“皖、豫米商纷然麇集,浙东籴贩,靡不联樯”。布码头:随着无锡米市的形成与发展,北方地区,特别是苏北淮扬、高宝湖等产棉区的棉花由购米船队运至无锡,无锡乡间棉纺织业十分兴盛。所以,无锡尽管不种棉花,但四乡农村几乎家家有纺机,户户织棉布。明弘治年间,无锡北门外莲蓉桥南,已形成布列成行的布市。“坐贾收之,拥载而贸于淮扬高宝等处,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明末清初,布码头一度衰落。至清代中叶,无锡家庭棉织业再度兴起,全县织布木机有4~5万台,年产土布300万匹,占全国棉布产量的6.7%。各地布商云集无锡,从北栅口至北塘,形成绵延数里的布市。干隆年间,无锡每年经销的土布达700~1000万匹。无锡有“布码头”之称,与汉口的“船码头”、镇江的“钱码头”,并称为长江“三码头”。
④ 吴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它泛指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吴文化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发育,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清代及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历史上的吴文化成果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在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先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为世人所景仰和瞩目的文化成果。从物质层面看:有被法国启蒙主义大师孟德斯鸠称为“鬼斧神工”的苏州古城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水巷风貌,有令着名爱国诗人屈原叹服的“吴戈”,有巧夺天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有美仑美奂的丝绸,有名列全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有古朴凝重的“香山帮”建筑,有精细雅致的吴中工艺等。有文化层面看:有“百戏之祖”的昆曲,有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声音的苏州评弹,有名家辈出的吴门画派,有历史上被称为“南桃北杨”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等。这些光彩夺目的文化成果,既是苏州对吴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历史性、代表性贡献,也是苏州对中华文化作出的独特而卓越的贡献。
⑤ 苏州的吴文化是怎么样的
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它泛指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吴文化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发育,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清代及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因此,发扬壮大吴文化是每个文化工作者的义务,尤其是吴地的文化工作者! [编辑本段]吴国的建立促成吴文化的形成 据史书记载,黄帝本从少典姓公孙。他的氏族长期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氏族强大独立后改以姬为姓。黄帝是历史上第一个姓姬的人,因而成为后世姬姓和所有从姬姓分衍出的姓氏如吴氏等的最原始、最根本的祖先。黄帝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即西陵氏的累祖、方雷氏的女节、彤鱼女之女以及嫫母。传说嫫母是世界上外貌最丑陋的姑娘,但却生了一颗非常仁爱、善良的心。黄帝与四妃生了二十五个儿子,他们大都又独立成新的氏族首领。在野蛮时代末期开始,那些刚独立出来的氏族的姓氏由部落联盟集团的首领封赐。传说,黄帝吹律定姓,《国语�6�1晋语》这样记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姑、儇、依是也。”其中,只有黄帝与正妃累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继承了黄帝本姓姬,吴姓即从玄嚣这一支发派递传而来,《丹阳吴氏族谱》正是以少吴(即玄嚣)为第二世远祖。
⑥ 泰伯和吴文化有什么关系
泰伯文化是吴文化的开端,可以认为泰伯文化是吴文化。
吴太伯,又称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姬姓,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兄弟三人,排行老大;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父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让,迁居江苏,建国勾吴。
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以今苏南浙北为代表,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吴文化以荆吴和先吴以及最重要的吴国文化为基础,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吴地文化的区域包括苏南浙北的环太湖流域,苏南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区域。弘扬吴文化,是每个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义务。
⑦ 吴文化和越文化有什么不同为何都统称吴越文化
从地理学中,吴朗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省以及江西,福建省和安徽省的一小部分。,吴语言分配面积近14万平方公里,使用大约7000万的人口。作为中国方言,吴语已经成立,直到现象的发展,经历了20多万年。有些学者认为吴郎的原始来源应该是古代教堂。
从第一个秦到六个扇区不同地区的谐波也会不同。浙江省尹吉被称为岳,温州被称为岳叶,东浦,杨悦被称为杨悦,福建地区被称为越来越多,广东就是南岳,广西是西火或罗岳,散落在江汉地区的人叫山。
你知道吴悦的文化起源和吴越文化特色吗?
首先,吴悦文化
吴越文化依靠长江三角洲和杭州湾,北到长江天翼,西,襄阳平原,南部南阳山,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东海洋。这里的河流,许多湖泊,适当的气候,陆地和美丽,山区都丰富,地球特殊名称,普通湖区鱼米香气,太湖流域是世界粮仓,丝绸小镇。上海不仅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的重要门户。南京和杭州是我国六个古都,杭州是世界着名的旅游城市。顶级在上海,南京和杭州,形成了最密集,最经济地发展的“金三角”地区。这是中国的宝藏,人民杰出。
自唐宋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从黄河流域到江南,文化中心将搬到吴悦,宋代之后,吴百年的发展,吴烨文化一直在追求所有文化在我的国家。最高。吴越文化有一个狭隘和一般的意义。狭窄的吴越文化是指春秋时期吴国文化和越南文化的综合症;广义武悦文化是指长江东南部东南沿岸吴悦人民武悦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一般呼叫。吴越文化的范围在本书中表示,主要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
二,吴悦文化源流
现代吴语分布在长江,北部和江淮官方词的五个省份,西部和慧语,交界处,南部的交界处。在历史上,吴朗首先形成在江苏南部(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将延伸到安徽南岸和浙江北部的杭家湖平原,然后去中心部分浙江,南和西南。不同的吴语分布,新年南部北迁移民的情况也将不同。中国南方,浙江,浙江,我收到了更多北迁移民,如西金,王室南峪,丁迪金陵,中原民族归梦和他的近期。北方街道到浙江集中于吉吉县,江苏大量移民以来,近代已在钱塘江北部。因此,这些领域的吴语更有可能受到北部的影响。你知道吴悦的文化起源和吴越文化特色吗?
吴和岳在古代两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概念中。吴也叫吴,他的祖先生活在浙江南部南部的这一领域,浙江南部南部。上一年的上代,周泰王古龚的父亲紫博,钟永治在他的兄弟中制作了王子,楠本到吴,建立了吴国,春秋,杜苏(现在苏州)。越多,也越名,越是古代“越南”分支。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传说是很多夏天。 Yue Guo在该市,它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可以在春秋时期争取武楚的平衡。虽然吴他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区,在太湖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和社会习俗。他们创造的文化是不同的,不同的是相同的。
吴文化的诞生是在南京镇江。南京北部的北宜阳营地重点了大规模的文化遗址。银阳营地文化上方仍然有一层湖文化,这两个文化层呈现了吴文化产生的土壤。由于南京的地理位置,镇江接近中原,导致吴文化被中原文化相对较大,这与宁邵平平平和太湖汝拉的文化显着不同。
天堂和人们仍然很自然
江南花园代表苏州,杭州,无锡,扬州等地门店,苏州花园也代表了江南花园的最高艺术艺术,所以有“江南花园,苏州花园,江南”。苏州花园设计精致,倡导着本质上的花园概念,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代表之一。苏州的狮子森林,谦虚的管理员花园,挥之不去的花园,净大师花园,Canglang受到教科文组织的约束,该组织包括在世界遗产文化目录中。在明清时期,扬州市因商人聚集而熙熙攘攘,而且有许多着名的花园,梅苏林,魔鬼,丰田,嘉轩和五英亩的花园都在明代时期着名。清代八名着名的花园(王紫玉园,媛媛,媛媛,河源,Zhihuyuan,Nanyuan,郑宇石源,花园)。经济发展促进了扬州市建设。
“天国”是中国传统想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应对“上帝”和“人民”的关系,中国人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战国《扬州画舫录》,当天结束,地球,人作为“三人才”,最理想的境界是“天堂的协调”,所谓的“苍缺于天迪陶,天迪”的范围天地,这不是一切事物,“在自然的自然生活中,中国的智慧祖先将是良好的一致性,而且自然并具有自然和谐自然。可以说,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史离不开“天国”的概念,这影响了中国人生的各个方面。
⑧ 吴越文化的特点和成因是什么 吴越文化的介绍买购网
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吴越是先秦时期百越的一支。吴越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今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吴越文化又可细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两者同源同出。
吴越文化有其鲜明的标志形式,如舟揖、农耕、印纹硬陶、土墩墓、悬棺葬以及好勇尚武、淫祀和断发文身,先秦典籍多有记载。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来,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同舟,吴越文化风采依旧。“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文化类型。
吴王阖闾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早期吴越民众以尚武逞勇为风气,晋室南渡(即永嘉南渡)后士族文化的特质改变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 ,开始成为中国文化中精致典雅的代表。
⑨ 什么是吴文化
吴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今苏南浙北为代表,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吴文化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吴地文化的区域包括苏南浙北的环太湖流域,苏南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区域。弘扬吴文化,是每个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义务
⑩ 吴越文化的特点、精髓是什么
吴越文化编辑词条 目录 �6�1一、吴越文化的分布 �6�1二、吴越文化的互相渗透 �6�1三、吴越文化的历史轨迹 �6�1四、吴越文化的深刻内涵与… �6�1五、吴越文化的典型代表 目录 �6�1 �6�1 �6�1 �6�1 �6�1 �6�1 一、吴越文化的分布编辑本段吴、越二国史实见诸文献,始自春秋。《春秋》、《左传》、《国语》等史书都有载。吴王阖闾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这是史书上都注明了的。然而在这以前,吴、越的文化中心又在何方。关于吴都的地望,文献上记载是周太伯奔吴,初居梅里,后居姑苏,此两地皆在苏州、无锡之间,属太湖地域。但我们发现苏州、无锡一带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存没有非常明显的商周文化因素,而宁镇地区长江北岸沿江地带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区却发现大量的西周时期的周文化因素与当地土着文化结合而形成的吴文化遗存。如南京的锁金村、安徽的屯溪等地。这说明吴文化 的早期活动中心不在太湖流域的苏、无,而是在宁镇及安徽一带。
从苏南的武进、无锡、常熟、苏州、吴县、宜兴到浙北的嘉兴、湖州、德清、临安,余杭,再到钱塘江南岸的萧山、诸暨、慈溪、绍兴、上虞、余姚等地的山脊上,密布着许多石屋建筑,时代从西周至战国时期。考古学界或称其为墓葬,或说是住宅,还有的说是军事堡垒。不论其有何用途,这一大范围内都有这种石屋建筑。从其形制、出土器物相同看,它们应是同一性质的文化遗迹。而在吴文化遗存较密集的宁镇地区至今尚未发现此类遗迹。这说明吴文化与越文化的界限是十分清楚的。太湖地区属越文化的范围,而宁镇地区则是吴文化的中心。 二、吴越文化的互相渗透编辑本段西周时期,吴越文化的疆域泾渭分明。到了春秋时期,宁镇地区的吴文化面貌产生了明显的越化,而太湖地区吴文化因素也多了起来。这些变化体现在墓葬中。宁镇地区的土墩墓中,西周时期的墓葬中出土有大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多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类似,而到了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晚期,青铜器就极少见了。到了春秋时期的墓葬中,虽然瓷器增多了,但几乎不见豆了。西周时期的炊器为鬲、 ,到了春秋则以釜、鼎为主,极少见鬲。由这些变化看,中原的因素明显减少,而越文化的因素则逐渐增多,并最终占主导地位。这说明越文化对吴文化进行了大量渗透和同化。如此强烈的变革只能是越族人的入侵所为。这与史书上所言吴越之乱相符。
在太湖地区也可找到吴文化的踪迹。吴国于春秋早期开始进入太湖地区,并向东部挺进,于春秋晚期占有姑苏并以此定都。在考古学上的体现就是春秋时期,太湖地区的青铜器增多。在太湖地区武进、无锡、苏州、昆明等地都有发现,这些青铜器具有吴文化的特点,时代都在春秋晚期。青铜器这种贵重物品只有贵族才用得较多,往往是上层贵族 的标志。太湖地区在春秋晚期出现大量吴文化特点的青铜器,说明吴国的统治者已于此时入主该地,吴人何时定都姑苏?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应在春秋晚期,可能为吴王阖闾时。吴国虽然在姑苏建都较晚。但吴、越两国的文化都早在春秋前期就已交融。吴文化的始创者应是周人。太伯奔吴与当地的土着融合,蛮夷化,形成了吴文化。当地的土着属何种系。据文献记载应属谁夷的一支。他们与邻近的古越族人有矛盾,彼此争战不休,其结果当然是文化的互相渗透。(来源:《中华长江文化大系》)
吴越文化地域空间:主要在上海,浙江,江苏,及福建与江西小部分。
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吴文化、越文化
无论吴越文化、海派文化抑或长三角文化,人们大多首先注目于对其空间概念的把握。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吴地文化”、“越地文化”这类地域文化概念,应当是确切的,开展相应的精致研究,也是必要的。在以往的文化研究中,曾经出现过将吴越文化等同于江浙文化的认识,也出现过将“吴文化”、“越文化”、“海派文化”相割裂的现象,其原因在于受行政区划的束缚,忽略了文化本身的同一性。
回眸历史发展的长过程,“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的文化类型。从文化的源流与发展来看,传统的吴越文化,是海派文化乃至现今长三角文化的渊薮和根基,后者则是前者的延续与新生。这些为进一步把握吴越文化的内涵、特质及其价值取向,并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推进文化整合,提供了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绝非诸种文化因子之间单纯的“传”或“递”,也不是各种传承方式和路径的简单叠加。文化传承的本质,在于各种文化基因的累积和裂变,在于诸种传承方式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与相互作用,从而使文化具有流动性、延续性和再生性。 三、吴越文化的历史轨迹编辑本段自商末周初起,吴和越两个国家分别在今天的江、浙地区逐渐形成,并于春秋时期相继称霸。这一地区在公元前11世纪“泰伯奔吴”之前,已经达到较高的文明程度。这从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马家浜文化时期和良渚文化时期的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到佐证。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六朝时期以前产生并存续于江浙地区的吴越文化,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直到六朝前期,吴越民众仍以尚武逞勇为风气。相比中原地区,吴越文化的落后是明显的。但就总体性状而言,粗犷中蕴涵精雅,是当时吴越文化的显着特征。从近年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春秋吴国大墓的玉器、青铜器中可以看出,吴越人已具有从粗犷中追求精雅的审美心理和实践创造力。
六朝至隋唐的晋室南渡,士族文化的阴柔特质及其对温婉、清秀、恬静的追求,改变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逐步给其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南宋直至明清时期,吴越文化愈发向文弱、精致的方向生长。随着工商实业的萌芽,吴越文化除阴柔、精细之外,又平添了消费特征和奢华之习。到清康乾盛世,苏、杭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天堂,其间不论是经济、科技、教育,还是学术思想、文学艺术,都成为这一文化走向高峰并在全国领先的标示,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进入近代以来,随着全国经济中心和南方文化中心逐步向上海转移,“海派文化”愈来愈被人们所接受和吸纳。建国以后,海派文化虽在特殊境遇中屡经波折,但其精神和理念仍得以顽强地传承和发展。所谓海派文化,绝非专指上海一地的文化,而应当被视为吴越文化在深厚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发展到近现代的一种必然结果。它标示的是,以上海为龙头和轴心的一种文化形态,其覆盖面应当包含如今的长三角地区,而其影响力则远远超越了这一区域的范围。改革开放以来,植根于吴越文化传统的海派文化,日益被注入时代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长三角整个区域成为一片充满生机的热土,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比翼齐飞,乡镇工业异军突起与小城镇的兴盛,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义乌现象相继出现,都不可能是彼此孤立的偶然因素使然,从这一区域的文化传承与更新中,就不难找到现实的注脚。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深度推进,上海作为长三角领头羊的地位愈加稳固。长三角一体化,不仅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区域文化无障碍互动、共同繁荣的急切呼唤。在这种情势下,海派文化必然要以更加博大的胸襟、更为自觉的主动性,不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从而在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充分展现其文化的引领、统摄与辐射功能。 四、吴越文化的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编辑本段江南文化的中心与代表。
今天不论研究吴越文化,还是海派文化,都必须将其置于长三角文明的大背景中。惟此方能历史地发展地把握其主体文脉与核心精神。长三角文化与吴越文化、海派文化相承相继、一路走来,充分展现了归并和重塑传统优势的强大整合力。在当今新形势下,要使之得到应有的张扬和推进,再造长三角区域文化新的辉煌,对其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的充分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溯(长)江、环(太)湖、濒海的“山水形胜”,造就了吴越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这一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今天更要不断强化这种开放开拓的自觉意识,努力将长三角文化打造成“包孕吴越”、“汇通大海”的多元文化体。
二是,聪慧机敏、灵动睿智。吴越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吴越人民世代相袭的聪明才智,非但赋予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出由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长三角文化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位,理当对其予以充分吸纳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三是,经世致用、务实求真。吴越之地商品经济率先起步,市民阶层形成较早,实业传统、工商精神、务实个性和平民风格等,都是吴越文化包括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毫无疑义,大力弘扬崇真向善、淳朴平实、诚信守份的精神,正是目前思想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重任。长三角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求实、务实风格的延续。
四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善于创造、勇于创新是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也是这一区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生动力。只有始终坚持这种永不止息的创新精神,增强突破意识,摆脱狭隘的视域和地域羁绊,才能进一步助推长三角区域的文化整合,在切实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不断谱写新的华章。 五、吴越文化的典型代表编辑本段1:吴语,以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等最为典型
2:昆曲,世界文化遗产,600年历史,百戏之祖,
3:越剧:现今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以爱情为主题,以婉转柔美的唱腔,儒雅的女小生为主要亮点
4:苏州园林,世界文化遗产
5:梁祝传说
6:白蛇传说
7:师爷文化:绍兴
8:杭州西湖
9:宁波天一阁藏书文化
10:佛教禅宗天台宗
11:吴歌,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
12:西塘,堪称"活着的千年古镇
13:乌镇中国江南的封面,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
14:河姆渡遗址
15:唐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