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评价中国戏曲文化,传承戏曲我们可以做什么
中国戏曲有一种“奇特”的精神,它没有西方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但是有其自身的悲剧特色。中国戏曲对于带有悲剧性的情节内容更多是肯定而不是完全否定,这样乐天知命、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很值得推广。
传承:
1、坚守文化自信是戏曲发展的重要基础。
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中国文化艺术审美传统精髓的坚实基础之上的,对作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审美符号之一的戏曲艺术独特的审美韵味、表演绝技的深刻理解与精深传承,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2、重拾中国戏曲的信念和自信
戏曲研究者应该重拾中国戏曲的信念和自信,把中国戏曲放在东方文化中加以审视,重视对中国戏曲价值的开掘。
(1)学校如何弘扬粤剧文化扩展阅读:
扮演剧中人物分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行当从内容上说,它是戏曲人物艺术化、规范化的形象类型。
从形式上看,又是有着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每个行当,都是一个形象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相应的表演程式系统。举例来说,老生就是一个形象系统,其中包容着一系列中年以上的、正直刚毅的男性人物形象。
如京剧《空城计》中充满智慧的军事家诸葛亮,京剧《四进士》里的宋士杰等。这些人物的性格气质比较接近,在表演上也有一整套相应的程式。
如念韵白、用真声演唱;风格刚劲、质朴、淳厚;动作造型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由于这类人物必须戴象征着胡须的髯口,因此又有一套髯口上的功夫。
❷ 说明你对中国戏曲的现状和传承的方法及意义
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戏曲界提出的“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问题,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讨和积极实践的问题。
传承的方法
1、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总体规划。鼓励地方设立戏曲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扶持本地戏曲艺术发展。
2、支持戏曲剧本创作。加大对戏曲剧本创作的扶持力度,实施戏曲剧本孵化计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戏曲企业的优秀戏曲剧本创作予以支持。
3、支持戏曲演出。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将地方戏曲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地方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农村为群众演出。
4、改善戏曲生产条件。把简易戏台纳入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范围。实行差别化的戏曲教学排练演出设施用地政策,进一步完善有关用地标准和建设标准。
5、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重点资助基层和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县级以下(含县级)转企改制国有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和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在购置和更新服装、乐器、灯光、音响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对地方国有戏曲艺术表演团体捐赠收入实行财政配比政策。落实已有的税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戏曲表演团体。
6、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加强学校戏曲专业人才培养,对中等职业教育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实行免学费。实施“名家传戏——戏曲名家收徒传艺”计划,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青年表演人才培养机制。
畅通引进戏曲优秀专业人员的通道,按照特人特招、特事特办原则引进优秀专业人员。将转制为企业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和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纳入职称评审范围。切实保障戏曲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权益。
7、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争取每年让学生免费欣赏到1场优秀的戏曲演出。实施优秀经典戏曲剧目影视创作计划,扩大戏曲社会影响力。
意义: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发展历程
戏曲音乐是中国汉族戏曲中的音乐部分,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其中以唱腔为主,有独唱、对唱、齐唱和帮腔等演唱形式,是发展剧情、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表现手段。
唱腔的伴奏、过门和行弦起托腔保调、衬托表演的作用。开场、过场和武场所用的打击乐等则是渲染气氛、调节舞台节奏与戏曲结构的重要因素。
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最显着、最独特的艺术特点就是“曲”,“曲”主要由音乐和唱腔两部分构成,辨别一个地方戏剧种主要依靠声腔、音乐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语言,如:四川的川剧、浙江的越剧、广东的粤剧、河南的豫剧、陕西的秦腔、山东的吕剧、福建的闽剧、湖北的汉剧、河北的评剧、江苏的昆剧等。
❸ 关于粤剧的作文
列举的传统历史很重要要
❹ 戏曲如何传承与创新
作者:莫岸洪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看戏、听戏曾经在很长的历史上成为人民群众最喜爱的娱乐形式之一。但在21世纪的当代社会,传统戏曲在文化娱乐市场上却不太景气。虽然国家对戏曲的传承发展一直给予大力支持,虽然各大剧种不断推陈出新、陆续有新编戏曲面世,但是在文娱市场上,传统戏曲相比流行歌曲、影视剧、动画片、歌舞剧、网络游戏等,明显处于劣势,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2015年面世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在票房上取得了惊喜,三年来持续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与热捧。
粤剧电影《柳毅奇缘》剧照
《决战天策府》为我国首部“互联网+戏曲(粤剧)”,由广东粤剧院出品及排演,取材自3 D武侠网游《剑网3》,在此基础上改编创作。据报道,创作团队旨在用传统粤剧文化艺术结合现代时尚的网络游戏元素,针对年轻受众群体,创作一部思想积极向上、富有武侠风格的创新型粤剧,力求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文化品牌,并吸引、培养新一代粤剧观众。从市场结果上看,《决战天策府》达到了创作目的,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据报道,该剧已在北京、上海、广州、珠海、佛山等城市演出超30场次,超过5万人次进场观演,单次票房达到20万元左右。这在戏曲艺术的演出票房上,是很不错的成绩。从粤剧《决战天策府》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戏曲的复兴希望,也可得到传统戏曲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启示。
传统戏曲在市场上的逐渐低迷,源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娱市场也得到迅猛发展,各种文艺娱乐形式层出不穷,尤其是随着影视剧的发展与普及,得到老百姓的喜爱与追捧,对戏曲市场的冲击力最大。三十多年来,戏曲市场逐渐萎缩,以至观众以中老年居多的地步。虽然客观上如此,我们也大可不必对戏曲市场产生悲观消极的态度。因为随着我国国力的逐渐强盛,国民的文化自信心也在逐渐增强。并且在近年来,国家加大弘扬传统文化的力度,在文化建设上、在各层次教育上也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弘扬力度,因此,国民尤其是新一代年轻人对戏曲的鉴赏能力必定也在逐渐提升。那么,戏曲市场也必然不至于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但是,在当代对戏曲有利的大文化背景下,我们梨园从业者也必须“居安思危”,有所作为,才能肩负振兴戏曲的重任。戏曲从业者,包括剧作家、编导、戏曲演员等,如何才能有所作为呢?笔者认为,那就是要在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上下工夫。
戏曲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体的,不能分割。传承,是要传承传统戏曲的艺术精髓,保持我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例如,我国戏剧是写意的、唯美的,这是跟西方戏剧不同的特色,这个必须坚持与弘扬。还有传统戏曲的唱腔,也应该传承精髓与特色,可以借鉴流行歌曲或美声唱法进行创新,但不能泯灭特色,否则就不成为戏曲了。在唱腔创新上,近年来流行的例如“京歌”等“戏歌”就是很好的艺术创新,这是戏曲唱腔与流行歌曲的结合,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与推崇。
创新,是要在保持戏曲特色的基础上,创新传统戏曲的表演内容与艺术形式。一方面,戏曲在表演内容上要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传统戏曲,演绎的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表现的是古人的思想感情,其主旨虽是惩恶扬善,弘扬美德,但对于现代社会的部分受众,难免显得不合时宜,应该多编一些能表现现代人生活和情感的剧目及曲目,这样才能吸引当代观众。即便是演绎古人故事的剧目,也应该在思想内涵方面接上地气。2015年推出的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在票房上取得不俗的成绩,得到很多观众的好评。虽是改编近年来流行的粤剧《伦文叙传奇》,但能顺应当代观众的社会心理,描写的是广东乡村的“贫困生”伦文叙勤工俭学、自尊自强,白天卖菜晚上读书,最终因品学兼优考上状元的故事,这对当代年轻观众颇有激励意义,可称是一部穿古装的青春励志片。因此,传统戏曲的改编与新编,应该顺应与表现现代人的社会心理,主旨仍要坚持惩恶扬善,弘扬美德,但要让传统美德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要能够引起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
另一方面,戏曲在艺术形式上也要面向市场,不断探索革新。从传统戏曲的演变史上看,戏曲一直都处于优胜劣汰、革新演变的过程。戏曲行业内有人对我国目前一些剧种已经消失或濒于消失表示遗憾,呼吁国家应该大力扶持。我国戏曲史上曾有“花雅之争”,在清代中期,“雅部”的昆山腔和弋阳腔虽然受到清政府的大力扶持与保护,而作为“花部乱弹”的各地方戏曲虽然受到清政府禁演打压,但在民间蓬勃发展,最终“花部”对“雅部”是压倒性的胜出。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下,各个剧种、曲艺的从业者应该增强市场意识,在艺术上不断探索创新,使戏曲在文娱市场上能站稳脚跟。戏曲的艺术创新,不仅可以在剧本上,在“唱、念、做、打”上下工夫,还可以和现代流行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等艺术娱乐形式相结合,探索普及与弘扬戏曲的新途径。例如前文开头提到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创造性地将传统粤剧与网游结合,为了打造符合年轻人审美的粤剧,从角色形象包装到音乐,以及舞台空间,广东粤剧院的主创团队花费一年时间做了诸多调整创新。演出时,虽然唱腔、表演动作仍是传统的粤剧,但呈现在舞台上的语言与传统文化的隔阂都已消弭,只剩下梦回唐朝的江湖,与那段爱恨情仇交织的故事,令观众大呼过瘾。虽然该剧也受到一些质疑,但在戏曲市场上,该剧的艺术创新无疑是成功的,值得我们借鉴与进一步探索。
广东粤剧新世纪以来在戏曲动画片和戏曲电影上也有探索、创新的努力。戏曲片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迅速发展壮大的电影艺术品种,但毋庸讳言,随着中国电影走向市场化之后,戏曲片日渐衰落。2004年,世界第一部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憨驸马》开播,红线女再次把粤剧电影带回舞台银幕。除了上文提到的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还有2017年推出的粤剧电影《柳毅奇缘》也在今年春节影城开场中受到观众欢迎,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因此,粤剧在艺术形式上的传承与创新,值得全国其他戏曲品种借鉴并进一步探索、发展。笔者认为,未来的戏曲革新与演变,还可以产生新的剧种,传统戏曲在文娱市场上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必定是“金子”。
笔者相信,只要戏曲从业者能够直面市场,以市场的生存与竞争意识大胆进行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那么戏曲市场的低迷现状不仅可以改变,戏曲的新的春天也会来临。(莫岸洪)
来源:中国艺术报
❺ 学好粤剧的要素
粤剧是一种唱腔多样化的剧种。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善于吸取其它剧种的长处,她的唱腔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能力。
粤剧是岭南剧派的主要品种,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香港、澳门,在东南亚和欧美等华侨聚居的地区经常有演出。明代弋阳腔、昆腔、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在广东常有演出,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广东风行,随后,出现广东“本地班”,汇集众腔之长,独创自己的特色。后以梆、黄为基础,溶汇弋、昆诸腔,并与南音、粤讴、木鱼、龙舟等广东民间音乐曲调结合,遂成为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腔调有梆子(源自江西省的弋阳腔和江苏省的昆山腔,相当于京剧的西皮)、二黄(源自安徽省的吹腔和高拨子)、西皮(源自陕西省的秦腔,相当于京剧的西平调)、南音、粤讴、龙舟、木鱼、咸水歌、梵曲等。伴奏乐器多样,除高胡、三弦、月琴、沙鼓、高边锣等民族乐器外,现代还运用了小提琴、大提琴、萨克斯管等西洋乐器。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灯光方面较多吸收话剧、电影、西洋歌剧的特长,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粤剧角色分类原在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大行当,后来演变为生、旦、文武、武生(须生)、公脚、小武、六分、拉扯等行当。清末民初,新编剧本层出不穷,剧目总数累计约有五至六千个。
近百年来,粤剧界人才辈出,曾涌现出薛(觉先)、马(师曾)、廖(侠怀)、桂(名扬)、白(驹荣)等流派及一大批才华出众的演员。
❻ 如何学好广东粤曲粤剧
最佳答案 你可以报考粤剧团或者拜师,以下是关于粤剧目前发展状况,希望对你有用
广东共有省、市、地区粤剧团30多个,民间社团、街头票友演出更是不计其数。以广东粤剧院为例,平均每年在国内演出110场,每场演出上座率基本保持9成以上,一场票房盈利在2—3万元以上。这一方面说明粤剧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广泛的基础,它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点、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形式与粤语流行地区民众深层文化心态十分契合;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年粤剧同仁在粤剧发展中努力的结果。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粤剧在佛山民间如鱼得水。据不完全统计,佛山全市目前有正式名称的“私伙局”206个,加上无名无姓的“私伙局”数量已经超过了400个,村村有、镇镇有,佛山粤剧根系枝繁茂盛。
据悉,这些活跃在民间的“私伙局”有以下特点:一是坚持以“弘扬民族文化,打造特色品牌”为宗旨,长期利用业余时间在自娱自乐之余,为当地村民或居民提供欣赏、娱乐的好去处;二是坚持在传唱传统粤剧(曲艺)的基础上,自编、自导、自演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新曲目,不断探索伴奏及演唱的技能、技巧,以丰富粤剧(曲艺)的表演内容和程式;三是坚持活动在基层,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不忘培养和培育新人,发挥了扶持、熏陶和感化青少年的功能,目前一批年青有为而有潜力的曲艺人才脱颖而出;四是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自愿、无偿送粤剧(曲艺)下乡,年活动达到6180场次,是基层文化建设的“轻骑兵”;五是以自身的不懈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不少团队还在区级、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参与演出、评比并荣获了多项殊荣。
其中顺德区的均安、容桂、大良,南海区的盐步、大沥、平洲,禅城区的澜石、石湾、普君,三水区的西南,高明区的荷城等一批“私伙局”已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❼ 普通学校应该引导戏曲文化进校园吗
从表面上看,不少学校对戏曲进校园持乐观态度,积极性很高,甚至在每年的工作总结中都有专门的章节来表述戏曲进校园工作的开展情况。可实际上,一些学校的戏曲进校园工作更多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里,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除了偶尔组织学生观看一两场戏曲进校园专场演出之外,无论是在教学计划的安排还是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也无论是在师资力量的配备还是在相关活动的设计,都难以看到戏曲的身影。其结果必然是,戏曲虽然进了校园,但是很难出成果。
虽然学校是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的关键因素,但是如果戏曲文化向校园的输入不能制度化、常态化,此项工作也难以有效开展。当下的实际情况是,由于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几乎很少有学校与专业的戏曲团体和机构形成了有效对接,因而也就难以形成健康的戏曲文化校园传播生态,学生对戏曲的了解多半是一知半解或一鳞半爪,缺少系统化学习戏曲知识的机会或条件,学生了解戏曲、喜欢戏曲甚至爱上戏曲多半只是一种美好的期待,戏曲进校园也只能成为戏曲“近校园”。
戏曲进校园与戏曲“近校园”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结果却大相径庭。“近”即靠近,是一种只需初步了解或浅尝辄止的状态。而“进”表达的则是深入、是融合、是一种需要有结果的期待。所以,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关键是要努力构建戏曲文化抵达学生灵魂深处的传播体系,通过建立有效机制破解当下戏曲进校园工作面临的难题,让戏曲文化在校园扎根,避免戏曲进校园变成戏曲“近校园”。
❽ 如何传承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广府音乐文化
传承岭南文化,青少年是关键。老师也是传承岭南文化的关键,“教师是传承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教师都不知道什么是岭南文化,如何传承?
广府民系人口众多,幅员广大,整个珠江三角洲并西江、北江、东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乃至广西的钦州、梧州、南宁等地区,多是操粤方言的,其人口占广东人群结构的70%以上。下面我也是列了三点。
第一,历史传承地位。广府民俗根在中原,它是在大量吸收中原民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的甚至是中原文化的直接再现,比如说吃饺子,还有人群结构,大部分是从珠玑巷过来的,但是现在也有很多假的,我姓叶,我发现珠玑巷有三家叶氏宗祠,我问哪一家是真的,随便找一个屋子挂一个牌,希望你捐一点钱,所以要考究一下,看哪一个是真的。很多风俗跟中原是相同的,然而由于地缘、人群结构的关系,加上语言、经济发展等因素,使得广府民俗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形态。它善于吸收外来民俗的影响,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表现出企图超越传统的导向。
过去广东人务实不讲究穿,穿的很随便,过去人们说广东人是“顾食不顾穿”,现在变成了“要靓不要命”,不断引进千姿百态的时装,应该说广东的时装在全国也是有引领地位的。广东人选择比较多,而且追随时尚的心态跟内地人有一些不同,比如说刚刚改革开放时,喇叭裤穿进来,广东人也有穿的,但是过几个月没有人穿了,我到北方看,喇叭裤正在北方流行,并且在那里流行的时间比较长。半导体收音机刚刚传进来,广州也有,后来很快也就过了,到内地一看,很多人为了显示他的富有,拿着一个双声道的收音机,在街上晃来晃去。前几年报道温州是全国最富的城市,富的流油,我是93年去温州的时候,温州姑娘戴着很大的金牌在路上走,都是真的,要追一个女孩子,要送一个真金的金牌,显示一下,挂着。但是广东人不这样,即使有,也不会挂在外面,挂在衣服里面。这是不一样的。八大菜系粤菜是后起的,但是博取中西饮食之所长之后,今天的粤菜是比较闻名的,潮州菜也是比较闻名的。到北京去千万不要吃白斩鸡,酱油是不咸不甜的,我去北京他们请我吃白斩鸡,说你们不是喜欢吃白斩鸡吗,我说我们广东人吃的跟你们不一样,是要吃那些没有结过婚的小母鸡。这些方面都是有自己的特点,还有广东地区四大名镇、四大名园,广东政治、经济的优势,还有便利的交通,向外辐射,波及整个岭南地区。
第二,交融辐射地位。广府文化处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民俗也不例外,民俗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不是对等的、兼收并蓄的,因此辐射能力也是比较强的,岭南画派、摄影、音乐等等,对岭南地区都是有很重大的影响。西方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方面的许多风俗,经过广府地区传入内地,如饮食方面,广州是最先开设西餐厅、咖啡馆,引进西式美点的商业城市,什么荷兰水(汽水)、冰淇淋等一概引入,在娱乐方面,歌舞厅、夜总会次递而来。衣着方面,西装、领呔、燕尾服、荷兰帽,“是的棍”(手杖),也逐渐推开。还有比如说“打波”(打球)、“士多”(商店)。我孙女的网络语言比我多的多,今年小学毕业,11岁了,很多网络语言都是她给我翻译,还有打电脑,也是她给我打。
第三是表率典范地位。由于广府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人文素质较高,广州又为历代郡治、州治、省会所在,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是吸收中原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的第一站,又是向岭南各地辐射的源发点,广府地区的器物、艺文以及风俗习尚,均为整个岭南地区所效仿和追求。许多地方都以“广州有什么,我们也有什么”为自豪,广府民俗成为岭南民俗的表率和典范。如中山的小榄、封开的江口,甚至广西的梧州、云南的河口,都以“小广州”自称。广州“饮早茶”的风俗,早已普及整个珠江三角洲,由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始创的中山装,也早已成为我们的“国服”。广州的年晚花市,中山小榄、佛山、江门、湛江、梧州都有举办,还有广州人的运吉风范。还有上门的话,不要空手而来,因为广东话“空”同“凶”,不太吉利。关公的刀不应该竖着拿,而应该是拖着,而且放关公的地方不要面向东,这是一个忌讳来的,向东就打败仗了。这些东西不管好坏,只要广州人一做,那么在全省各地就会很快推开,可见它在岭南的民俗里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新春喜庆民俗的内容,虽然随着社会的演进不断变化,但其深沉的内涵没有变,祈年、庆丰、祝颂、娱乐,不少事象传承千年,历久弥新。拜年风俗年年不同,年晚花街趋时变奏,龙狮技艺日益高超,年宵食品花样翻新,但都不离一根红线,在欢乐祥和中透出一种礼仪仁爱的光芒,这就是传统的根脉,必须守住,让其生生不息。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打造世界上最大的、最多姿多彩的、多元一体的民间节目——中国年。每逢春节,都有几千万人从各地赶回家乡与家人团聚,这种年的情结,是亲情、乡情、民族情、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如此隆重的节日。现在我们国家也是准备把春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了相关工作的办公室。就象韩国申请端午祭准备了三十年,有大量的资料,我想我们要做这项工作的话,也是需要做大量的准备。
戏曲音乐是广府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粤剧以粤方言演唱,是广东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以后又在伴奏乐器上大胆采用了一些西洋乐器,大大增强了烘托唱腔和戏剧动作的效果。主要有粤剧、粤曲和咸水歌等。广府文化戏曲音乐需要我们去关注她、了解她和保护她,让我们携手共创广府文化美好未来!
❾ 学校应该如何弘扬粤剧文化
学校想要红月季文化的话首先你需要去了解越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