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如何引导文化发展

如何引导文化发展

发布时间:2022-06-05 05:08:24

Ⅰ 如何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关键要解决资金投入的问题。要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坚持政府主导,逐步建立健全同公共财力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要把加大投入力度与改进投入方式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要拓宽投入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努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和社会化。
要建设和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公共文化设施有效覆盖。设施网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全面覆盖。要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向城乡基层倾斜。要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要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要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充分发挥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多提供符合人民群众需求、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
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要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强区域内文化、教育活动场所的综合利用,推动形成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开展城乡共建、区域共建,支援基层文化建设。要坚持加强项目建设和强化运行管理并重,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使各级文化阵地正常运转、持续发展、真正发挥作用。
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践证明,在许多情况下,“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投入多见效少,群众往往不领情不满意。这就要求政府,尽快从大量不该管、管不好、管起来成本很高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标准制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项目实施情况监督检查等方面,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样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Ⅱ 中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1.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2.扶持中小文化企业
(二)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
1.鼓励集聚发展
2.促进产业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4.加强引导调控
(三)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1.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
2.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
3.培育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
(四)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1.坚持正确创作生产方向
2.鼓励文化创新
3.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五)扩大文化消费
1.培育文化消费习惯
2.改善文化消费条件
3.促进文化消费升级
(六)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1.加强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
2.加快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3.发挥科技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
4.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七)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八)健全投融资体系
1.推进银行业全面支持文化产业
2.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3.促进文化产业投资
4.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配套服务
(九)强化人才支撑
1.加强培训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
1.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2.鼓励文化企业开拓境外市场
3、加强国际文化产业交流合作

Ⅲ 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如何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二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四是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五是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Ⅳ 如何推动文化的发展

推动文化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方的努力。一,教育文化部门要给予支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推动文化行业健康发展。二,文化创造者要积极投身创造,特别是创作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三,企业要助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加大创新引导,推广文化普及。四,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氛围,让文化成果能遍地开花,让群众享受文化的滋养。

Ⅳ 如何加快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一个民族保存着还是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它将要强盛或者衰落的标志。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宝贵财富,在网络文明的塑造中,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网络文化也会失去其独立存在的内在根据,文化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便有了可乘之机。那么,如何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为传统文化找一个立身之地,并将其发扬光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利用网络优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化发展。我们要利
用网络文化所提供的信息化手段,将传统文化作为内容,将数字化作为载体,用新的传播方式,先进的文化手段去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接触,从多方面深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首先,要加强中文网站的建设,让传统文化有更多的机会渗透到网络文化之中。要特别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站,从而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传统文化品牌,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占领网上阵地。其次,要充分利“博客文化”来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博客文化是网络文化中最具特色、发展最快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新文化形态,日益被大众所接受。目前大的门户网站几乎都开设了博客专栏,这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无疑提供了巨大的利用与发展空间。
2.创新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自身的竞争力。没有创新便没
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就要被时代摒弃。传统文化要在网络文化时代持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有所创新。首先,与本土先进文化的融合、创新。在今天,越是具有民族性的文化,就越是世界的文化,越会得到他民族、他国家、地区的欢迎。中国本土的先进文化,包括个民族文化的先进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社会意识与行为中,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传统文化在发扬自身的优秀成果时,同时吸取其它本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部分。才能更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这也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它有着西方

文化所没有的优点和特点。当然,因为产生基础的原因,它与西方的文化相比,也有着其落后欠缺的一面。如今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主动提高文化创新意识和竞争能力。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予以维护和继承。另一方面要去其糟粕,吐故纳新,同时要敢于、善于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分,逐渐完善自身的文化体系。“古为今用,洋为我用”,使传统文化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需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3.培养文化主体,尊重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人作为文化主
体,其主动性、积极性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文化主体尊重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首先要培养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只有培养文化主体尊重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问题。传统文化有糟粕的地方,但它是我国文化积淀的成果,其优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魂魄,我们要一分为二地对待它,不能一刀切。其次,要把传统文化的学习纳入学生教育中。现代的学生是在网络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只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纳入学生的日常教育,让他们在日常学习中接触、认识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抵制网络文化对学生思想的“独占”倾向,另一方面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只有他们接受、认同了传统的优秀文化,他们才会积极地利用各种信息手段、交流技术,积极地去弘扬和维护传统文化,从而引起更多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引导更多的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Ⅵ 你是如何引导自己的孩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载体和环境,传统文化离我们远,主要因为古代建筑和旧时东西越来越少,现代商业文化太过盛行,孩子们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和时间都不够,造成了接触少、认知少、理解少的现状。让孩子多接触传统文化,首先要从环境上改变,比如学校和家长多带领孩子去博物馆、古建筑和听国学讲座。让孩子对国学有个直观的认识和印象。另外要有专业的学者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性发扬,形成文化学术氛围,并且通过商业手段让国学值钱,尊重国学人才。学校要形成国学热的教学氛围,多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孩子学国学的热情和志向。

最后,学国学不能死学学死,要活学活用,要与时俱进,要去伪存真,这样才能把国学学习好、发扬好。

Ⅶ 坚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的繁荣兴盛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巍巍中华,日月常新,有文化的繁荣兴盛,才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如何引导文化发展扩展阅读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就包含着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夯实了文化建设的根基。“十四五”时期,切实抓紧抓好文化建设,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核心价值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因此,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即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阅读全文

与如何引导文化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2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6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7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