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全国的文化馆有多少

全国的文化馆有多少

发布时间:2022-06-05 06:38:24

㈠ 中国现代文化馆在哪里

中国美术馆、国家图书馆、博物馆……都算文化馆。北京最多。

中国文化艺术馆

中国文化馆协会(China Public Cultural Centers Association,CPCCA)是由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文化活动中心、与文化馆(站)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发展历史
2014年9月10日下午,中国文化馆协会成立大会预备会议在北京湖北大厦东湖厅举行。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陈彬斌、副巡视员孙凌平,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李宏,各省区市文化厅(局)公共(社会)文化处负责人、文化(群艺)馆(站)负责人,以及中国文化馆协会筹备工作组成员等出席了此次会议。

会议由陈彬斌主持。他首先介绍,中国文化馆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将于2014年9月11日在京举行。预备会议对将要提请大会审议的中国文化馆协会章程、会费标准、管理办法、候选人产生过程及组成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就相关内容征求与会人员意见和建议。

中国文化馆协会的成立是文化部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强化行业管理顶层设计、实现“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协会成立后,将发挥自身在文化馆行业规划和标准制订、理论政策研究、信息交流、人才培训、资质认定、行业监督等方面的重要引导作用,统筹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推动文化馆事业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提高文化馆(站)的服务效能,提升文化馆行业的社会影响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馆行业建设,从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㈢ 近年来,我国文化领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1、5年出台4部法律1部决定

不到5年时间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审议通过了《网络安全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国歌法》以及《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4部法律、1部决定。出台和修订了一大批文化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可以说力度大、数量多、效果好。

2、推出原创首演剧目近2900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实施了一系列工程,包括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戏曲振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国家美术发展和收藏等。

为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和大范围集中轮训,仅2016年就有10万人次参加基层采风活动。2015年和2016年,全国共推出原创首演剧目近2900部。

3、三分之二的村有文化中心
乡镇(街道)文化站41175个

近年来,我们坚持“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国县级文化馆有3153个,博物馆、纪念馆4109个,文化馆3322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1175个,已经有三分之二的村有了文化中心。

所有社区都有文化活动室,覆盖城乡的国家、省、市、县、乡、村(社区)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

4、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补助从每年1万元提至2万元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确立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着力加强保护传承能力建设。在大规模普查、登记基础上,启动实施了非遗记录工程。积极支持广泛开展传习实践活动,2016年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传习补助从每人每年1万元提至2万元。

5、中国已与20个国家签署合作拍摄电影协议

在对外合作方面,我们已经与20个国家签署了合作拍摄电影的协议。中美、中欧各国、中亚各国的电影合作日趋活跃,开放竞争、合作共赢局面正形成。

㈣ 在中国,文化局和文化馆的区别

简单的来说,文化局和文化馆是有着权力方面的差距的。文化局是一个国家单位名称,而文化馆是一个地方单位名称。文化体育局就是文化局的全称,对于文化局的定位可是一个行政单位。负责的也是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的,但是文化局不包含体育方面的。

㈤ 截止2021年,我国有多少个县级图书馆

共有3217个。
全国共有县级图书馆3212个、美术馆618个、博物馆5788个、文化馆3327个、文化站4万多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4万个。所有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美术馆和90%以上的博物馆已经实行了免费开放,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图书馆,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图书馆是社会记忆(通常表现为书面记录信息)的外存和选择传递机制。换句话说,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装置、扩散装置。

㈥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取得哪些辉煌的成就。文化方面来说

来源:国家统计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不断守正创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正在不断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阔步前进。



一、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公共文化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一)文化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支持不断加强,我国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1953-1957年五年文化事业费总投入为4.97亿元,1978年当年增加到4.44亿元,到2018年达928.33亿元。1979-2018年,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14.3%[1],2018年比2012年增长93.4%。

(二)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新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进行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极其短缺。194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仅有55个,文化馆站896个,博物馆21个。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到“十五”末期,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201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76个,为1949年的57.7倍,为1978年的2.6倍;文化馆站44464个,为1949年的49.6倍,为1978年的9.7倍;博物馆4918个,为1949年的234.2倍,为1978年的14.1倍。从2004年起,全国各级各类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有条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逐步实行优惠或者免费开放。从2008年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博物馆、纪念馆开始向社会免费开放,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广播影视制播能力显着增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优势,积极发展视听新媒体,从以前单一的广播媒体发展到今天具有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广播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构成的传播新格局,拥有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传输覆盖手段构成的现代化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一是传媒规模不断扩展。2018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广播电台播出机构2647个,为1949年的54.0倍,为1978年的21.2倍;2018年实际开办公共广播节目2900套,比2012年增长10.4%;实际开办公共电视节目3559套,比2012年增长8.7%。目前我国的广播影视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二是覆盖范围显着扩大。2018年底,全国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94%和99.25%,分别比1982年底提高了34.84和41.95个百分点,比2012年底提高了1.43和1.05个百分点;有线广播电视服务人群持续扩大。2018年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数为2.18亿户,占全国家庭总户数的49.0%,而1998年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数只有0.28亿户。在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中,数字电视用户数2.01亿户,占92.3%,数字用户数比2012年增长40.8%,占比提高25.8个百分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广播影视新媒体蓬勃发展,2018年全国网络视听注册用户已达到65.7亿个,节目播放次数接近2.7万亿次。三是播出能力日益增强。1978年全国仅有93个广播电台,年播音约7.7万小时;仅有32个电视台,年播出约1600小时。2018年全国共播出公共广播节目1526.7万小时,共播出公共电视节目1925.0万小时。1979-2018年,广播和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年均分别增长14.1%和26.5%,其中,2013-2018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2%和2.1%。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大幅增加,艺术精品纷呈,品牌优势凸显,节目形态、样式日益丰富,较好地满足了受众对节目形态多样化的需求。

(四)新闻出版繁荣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新闻出版业紧紧围绕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出版了大批优秀出版物,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2018年,图书品种51.9万种、总印数100.1亿册(张),分别为1978年的34.6倍和2.7倍,为1950年的42.7倍和37.1倍;期刊品种10139种、总印数22.9亿册,分别为1978年的10.9倍和3.0倍,为1950年的34.4倍和57.3倍;报纸品种1871种、总印数337.3亿份,分别为1978年的10.1倍和2.6倍,为1950年的4.9倍和42.2倍。电子出版业起步于1993年,到2018年全国电子出版物8403种,发行量2.6亿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出版业日趋规范化和精细化,紧紧围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出版了一大批广受读者欢迎的优秀出版物和精品图书。


(五)文化遗产保护成效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我国已逐步构建起了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2018年底,全国共有文物业机构数10160个,从业人员16.3万人。1998-2018年,文物业机构数年均增长5.3%,从业人员数年均增长4.6%,其中,2013-2018年的年均增速分别为8.8%和4.5%。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已达到4296处,较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增加了22.9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3项,位居世界第二;全国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3154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总数达40个,是目前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业态迅速兴起



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到全面展开,我国文化产业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一)文化经济总量明显增加。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8737亿元[2],比2004年[3]增长10.3倍,2005-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9%,高于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6.9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15%、2012年的2.36%提高到2018年的4.30%,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提高。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2004-2012年间,文化产业对GDP增量的年平均贡献率为3.9%,2013-2018年进一步提高到5.5%。

(二)文化市场繁荣发展。2018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7123个,为1978年的5.4倍,为1949年的17.1倍;艺术表演场馆1236个,为1978年的1.1倍,为1949年的1.4倍。2018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从业人员41.6万人、演出312万场次、全年演出收入152.3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72.0%、131.5%和137.4%,演艺市场规模呈现井喷式增长。2018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609.8亿元,比2012年增长1.9倍,2013-2018年年均增长19.6%;电影院线拥有银幕60079块,比2012年增长3.6倍,2013-2018年年均增长28.9%,银幕总数跃居世界第一。

(三)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视听载体、手机出版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2016年、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0.3%和34.6%,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营业收入均增长8.6%。文化新业态已成为引领和示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文化产业集群趋势明显。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日渐明显,许多有竞争力和实力的文化骨干企业[4]数量大幅增加,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建设稳步推进。2018年,全国共有文化骨干企业6.0万家,比2012年增长64.3%,2013-2018年年均增长8.6%;从业人员为845万人,比2012年增长20.9%,年均增长3.2%;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比2012年增长58.6%,年均增长8.0%。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实验园区和335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三、文化投资主体日趋多元,文化消费水平不断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投资和消费水平也明显提高。

(一)文化投资快速增长。在各项政策的引导激励下,我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加大。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3.8万亿元,为2005年的13.7倍,2013-2017年年均增长19.6%,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速8.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0%,比2005年提高2.9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1.8个百分点。从资金来源看,国家预算资金占5.1%、国内贷款占7.2%、利用外资占0.4%、自筹资金占81.7%、其他资金占5.6%,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社会化格局。

(二)文化消费稳步提高。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2018年,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827元,比2013年[5]增长43.4%,2014-2018年年均增长7.5%,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2%。分城乡看,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271元,比2013年增长34.3%,年均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80元,比2013年增长60.0%,年均增长9.9%。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之比由2013年的5.4∶1,降低到2018年的4.5∶1。


四、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逐渐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覆盖面小,主要是与社会主义国家及亚非拉友好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化,已成为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和文化投资并举的“文化走出去”、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格局已逐渐形成,中华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

(一)文化贸易快速增长。一是文化产品的进出口总额稳步扩大。2018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023.8亿美元,为2005年的5.5倍,比2012年增长15.4%,2013-2018年年均增长2.4%。其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84.8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43.2%,占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的18.1%,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二是文化贸易伙伴呈现多元化格局。2018年,美国、中国香港、荷兰、英国和日本为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前五大市场,合计占59.6%。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品出口为162.8亿美元,而2008年仅为55.4亿美元。

(二)文化对外投资有序推进。越来越多具有规模和实力的文化企业积极发展在海外的投资,已成为我国文化领域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2018年,我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投资额为16.9亿美元,分别为2008年和2012年的84.5倍和8.5倍,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重为1.3%,比2012年提高1.1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的70年,是文化建设全面繁荣的70年。展望新时代,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我国文化建设将呈现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崭新局面,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将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将持续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时代风采!

㈦ 成都市文化馆的介绍

成都市文化馆为副省级城市文化馆,坐落于成都市浣花文化风景区,毗邻“杜甫草堂”,文化氛围浓厚。占地面积23.5亩,以综合培训大楼为重点,建筑面积为6512米。馆内景观宜人,园林绿化率几达70%,被称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园林式”文化馆。2010年,到馆活动的群众每年约7万人次,每天开放时间12时。在2007年全国第二次文化馆评估中,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

阅读全文

与全国的文化馆有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2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6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7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