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湖南非遗文化有多少

湖南非遗文化有多少

发布时间:2022-06-05 08:39:19

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 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简称非遗协会,成立于2013年11月6日,其隶属于文化部,是一家以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社会团体法人机构。

一、滩头年画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㈡ 常德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中一个进行详细介绍

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容太多,具体的介绍请分别网络搜索)
(共23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1- 国1 常德丝弦
2- 国2 常德高腔
3- 国3 澧水船工号子
4- 国4 澧州荆河戏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
5- 省1 刘海砍樵的传说
6- 省2 津市嘉山孟姜女的传说
7- 省3 桃花源传说
8- 省4 澧州夯歌
9- 省5 安乡硪歌
10- 省6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
11- 省7 石门土家族跳丧舞
12- 省8 常德花鼓戏
13- 省9 临澧九澧渔鼓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
14- 市1 临澧宋玉的传说
15- 市2 石门桩巴龙的传说
16- 市3 汉寿杨幺的民间故事
17- 市4 安乡蚌舞
18- 市5 桃源虾灯舞
19- 市6 澧州皮影戏
20- 市7 澧州大鼓
21- 市8 临澧民间纸扎
22- 市9 桃花源擂茶
23- 市10 鼎城龙灯
常德丝弦
求助编辑网络名片
常德丝弦是流行于湖南常德沅江、澧水一带的地方曲种。明末清初,江浙一带的民歌和时调小曲传入常德后,经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不断演变、发展而成。

目录

简介
历史溯源
艺术特色音乐结构和演唱方法
演出形式和伴奏方法
音乐形式
传承意义
传承人杨建娥
朱晓玲
谌晓辉
简介
历史溯源
艺术特色 音乐结构和演唱方法
演出形式和伴奏方法
音乐形式
传承意义
传承人 杨建娥
朱晓玲
谌晓辉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常德丝弦是湖南曲种湖南丝弦的重要分支,因在湖南丝弦中最为发达,影响最大,已然具有了独立曲种的地位。流传于湖南各地 常德丝弦演唱
,演唱时用扬琴、琵琶、三弦、胡琴等丝弦乐器伴奏而称之为丝弦,还因用常德方言演唱,故称常德丝弦[1]。 2006年5月20日,常德丝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历史溯源
常德是湘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歌舞之风颇盛,亦是名人雅士荟萃之地,素有"文物之邦"、"人文渊薮"的美誉。地方文化也一直受到文艺巨匠们的影响和培育。屈原、王安石、陆游、袁宏道等人曾在这里留下不少传世之作,为常德文化添加了绚丽的色彩,使本地歌舞习俗升到更高的档次。据《常德府志》记载,自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传世以来,历代文人雅士如唐刘禹锡、宋苏轼等也多次荟萃桃花源,他们的诗文很近似于常德丝弦的唱词。此后,《桃花源记》被常德丝弦的艺术家们认为是常德丝弦早期的唱词的雏形。 宋元时期,常德城市的经济进一步繁荣,各地商贾云集,随同而来的江浙乐师、歌女等往返于沅澧之间,他们带来的时令小曲也在滨湖地区逐渐传播。元末战乱,大量外地人涌入常德,使各地的民间艺术广为交流。王府的娱乐活动,对民间歌舞曲艺的发展无疑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逐步形成了常德丝弦这一独特的地方曲种。她上承唐代诗文,有说有唱的形式,借鉴诸宫调、元杂剧、昆曲的音乐格局,从本地及外省的民歌小调、时令小曲中吸取营养,兼容并蓄,用通俗易懂的常德方言演唱。 清中叶以后,由于商业的繁荣,常德的文化艺术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常德丝弦的演唱活动逐渐由文人雅士的自娱自乐走向市场,加上常德人具有大碗喝擂茶的习惯,于是,常德丝弦在茶社中找到了孕育的胎盘。商贾老板为了招揽生意,热闹门面,纷纷邀请丝弦艺人演唱,以示祝贺。随着丝弦艺术的日益流行,道光年间,已有以演唱小曲为业的歌妓。丝弦班社在各地纷纷出现,并涌现出一批有建树的丝弦艺人,他们与文人墨客一起整理编写丝弦唱本。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贺小昆,经他整改并流传至今的传统曲目有《双下山》、《二度梅》、《黛玉葬花》等十多个。

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简称非遗协会,其隶属于文化部,是一家以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社会团体法人机构。
一、滩头年画。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宝庆(现在为邵阳市)隆回滩头镇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滩头年画的种类在最盛期达六十多种。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存二十余种。滩头年画多以祝福新年的喜庆的丰登,免除灾祸的古老民间习俗为题材,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
二、江永女书。
江永女书是现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承及其为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了女书风俗。女书记录的语言是女书流行与众不同的永明土话。
三、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417年(东晋义熙十三年)在国都建康(今南京)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
如今只有云锦还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和独特的技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靠人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
四、西安古乐。
西安古乐又称西安鼓乐、长安古乐、长安鼓乐等,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之一,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它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宫廷音乐的风貌,庄重、肃穆、高雅。乐谱至今依然沿用古老的俗字谱(工尺谱系列)。
五、南音。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㈣ 我国3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哪些

一、昆曲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㈤ 昆曲是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是。
昆曲也叫昆剧,原名昆山,是戏曲的一种。在2001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融合了唱、念、坐、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着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中国的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个是我们从小都知道的长城,2、版式,就是活字印刷,3、京剧,4、书法,5、针灸,6、24节气,7、算盘,8、古琴,9、剪纸,10、皮影戏。

㈥ 截止2021年,长沙市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哪些

活起来,传统技艺走进当代人生活 目前,长沙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区县(市)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全市普查登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66个,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9项、省级17项、市级102项。

㈦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等

1、缂丝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417年(东晋义熙十三年)在国都建康(今南京)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

如今只有云锦还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和独特的技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靠人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非物质文化遗产

㈧ 长沙传统音乐类别的非遗项目有哪些

主要包括桑植民歌、靖州苗族歌鼟、澧水船工号子、土家族打溜子、湘西苗族民歌、麻山锣鼓、新化山歌等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澧州夯歌、安乡硪歌、华容夹叶点子、嘉禾伴嫁歌等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湘儿女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无论在音乐、文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1、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湖南省桑植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先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歌谣,是湖南省桑植县百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传唱、累积起来的民间音乐文化品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桑植民歌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曲调丰富、形式多样 。

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0 。

2、靖州苗族歌鼟

靖州苗族歌鼟,流行于湖南省西南湘黔两省交界沿线地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锹里苗族在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中,模拟大自然的和声及在生产劳动中发现的音律,经过长期的选择与提炼,创造了独具韵味的苗族歌鼟,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靖州苗族歌鼟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气势磅礴,体裁丰富、形式多样。

2006年5月20日, 靖州苗族歌鼟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23。

3、澧水船工号子

澧水船工号子,湖南省澧县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从《澧州志》的记载和一代代老船工的追忆中判断,澧水船工号子早在明代就已产生并获得初步发展,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澧水船工号子以反映船工们苦难生活和劳动场面为主题,没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词,也不需要专门从师,全凭先辈口授,代代相传。这些号子大多因时因地因人即兴而起,脱口而出。

2006年5月20日,澧水船工号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Ⅱ-33。

4、土家族打溜子

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艺精湛,表现力丰富,是土家族独有的艺术形式。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组成的打溜子乐队,能将各类乐器的技巧融于一体,并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演奏技艺。

一般多由3至4人合奏演出,故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五人溜子”是后引进汉族吹管乐器唢呐而成,将吹打结合,更能增添喜庆、欢乐的气氛。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鹤峰县文化馆(鹤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土家族打溜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5、湘西苗族民歌

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苗族民歌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吉首市、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流传区域还包括湖南麻阳、城步、贵州省松桃县)。

湘西苗族民歌历史悠久,演唱的语言是湘西苗语。湘西苗歌的调式很多、曲式结构很完整、旋律独特、节奏自由而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具浓郁的民族彩色。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麻山锣鼓

麻山锣鼓是湖南宁乡境内流传的一种民间吹打乐,是类似于宗教音乐和民歌的曲牌。因发源于宁乡县麻山而得名。最初形成于明未清初。相传由一云游僧所传授,当时作为庙宇化斋时用的礼乐。

清光绪,宣统年间,麻山锣鼓的音乐得到大幅度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个拥有丰富曲牌的乐曲体系,具有独特的演奏形式,音乐名称、乐器形制和曲目内涵,并在湖南省几个县境内流传开来。

7、新化山歌

新化山歌,湖南省娄底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新化山歌是汉、瑶、苗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它起源于先秦,兴盛于唐宋,经明清传承。新化山歌句式长短有致,俚俗方言衬词较多,富于说唱风味。它可以分为高腔和平腔(低腔)两大类 。

2008年6月7日,湖南省娄底市申报的新化山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95 。

阅读全文

与湖南非遗文化有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2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6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7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