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理解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在这一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的发展。“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一切社会的发展变革都是按照这个原则进行。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形态。一切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的产生发展、变化、与消失,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所引起的。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从一种社会形态到另一种更高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都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依据和基本标志,也是社会生产关系变革和进步的源泉和内在依据。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首先,发展生产力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加快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根据和本义。如果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不仅超越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就是在国际事务中,要实现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平等对话,同发达国家进行广泛的平等交往与合作,要维护国家的安全和主权,维系民族的稳定、人心的向背,也是困难的。从前落后就要挨打,现在落后就要被淘汰。社会主义求生存,求发展,发展生产力是唯一出路。其次,发展生产力还是人民富裕幸福的根本所在。一个非常浅显却又确凿无疑的事实是,满足需要,实现利益,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内在推动力,也是人类选择、创造各种社会形式、社会组织体制的潜在尺度。如果一种社会形式、社会组织体制长久地扼杀人的需要,抑制人的需要的满足,阻碍人实现切身利益,那么,这种社会形式、组织体制就久远不了,人们就会打破这个桎梏而选择和创造一种新的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生活得更好一些的社会形式和组织体制。社会主义之存在,被人们所选择,就因为它能使多数人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而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日子,唯一的出路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大力发展生产力。最后,发展生产力是走向未来社会的根本出路。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比较有保证地逐步创造物质条件,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使得这种共同富裕持久巩固,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甚至衰落,才能造就一代新人,为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铺平道路。
加快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一是变革经济行为方式即实现市场经济,二是调整经济结构。科技信息化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我们要密切关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又要占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超越。劳动者知识化是先进生产力的智力支撑。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现代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科学技术的最具活力的创造者、传承者和运用者。我们要不断地提高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以加快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停止了生产就既不能生存,也不能发展,而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发展开始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等,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科学、文化、教育都发展不起来,更谈不上繁荣。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唯物主义,就在于它是用社会的物质生产及其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来解释社会的政治、精神生活,强调物质生产和生产力对理解社会的基础意义和决定作用。
② 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在今天的发展,不外乎两种形式:一是依靠自身动力新陈代谢,革故鼎新,谋求发展;二是积极进取,对外开放,吸收包容中外优长,以达到创新发展的目标。传承文化的方式,也不外是两种途径:一是尽可能完整地保护传统文化生态,以文献档案的方式作用于当下;二是有选择地汲取阐发,与当代文化相融以传续发展。中华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其在今天的繁荣发展,正如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所指出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选编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其中,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造发展并形成于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华传统文化充满着丰富的智慧和优秀的精华,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尤其是在思想伦理、道德价值观、行为操守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民族特色,追求时代精神,主动吸收他人成功的文化经验成果,发展现代科技,创造现代文化形式,在与世界其他国家和而不同、既合作又竞争的历史进程中寻求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成为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短短的30多年时间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的快速发展所遭遇的挑战和困难几乎是全方位的,但是中国走出了一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在国际上树立起全新的大国形象,这正是得益于中国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巨大的勇气和底气,努力践行“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中华传统文化所取得的成果。“转化”是在已有基础上做出顺应时代的变革与完善,“创造性”则是在前人没有的条件下从无到有的新创新建;“发展”是在既有基础上的向前开发拓展延伸,而“创新性”是在旧有基础上新的发现、发明、创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正是需要在前人创造的文化基础上,创新思想理论,创新价值观念,并通过理论成果和文化产品的传播,教化国人,进而确立并形成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与文化理念。
中华民族在历尽百年屈辱之后痛彻意识到:只有国力强,文化才能强;文化强,国力则更强的深刻道理。我们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转变发展模式,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物质富裕、文化水平提升的成果,增强国人文化需求的意识和文化消费能力是基础;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服务体系和思想道德教化,统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提升国民人文素质、文化修养、行为养成、艺术鉴赏水平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是前提;整理挖掘国粹、研究阐释新义,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觉、自信意识是要务;不懈努力,不断推出和积累真正具有世界水准的人文学术研究成果和文艺作品,鼓励艺术大胆创新实验是核心;增强文化传播能力,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人文交流方式,提升高端文化对话的参与和发声意识是重要的举措。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一面旗,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为中国的伟大变革与复兴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动力支撑。(冯远)
③ 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国民素质,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理念。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做人做事原则和精神文化资源,对提升国民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弘扬为人之道,提高人的品格。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如何为人的优秀理念,强调人格在提高人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历来肯定人的人格尊严和道德价值,儒家思想强调人要有理想、有道德,如果国人的道德品格得到提高,严于律己,交通道路上的闯红灯现象就会大量下降,也不会出现当下社会热议的“扶不起”。崇高的品格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念是提升国人品格的良药,对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人的品格。
弘扬爱国主义,增强国人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对他人的关怀和义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国人的价值观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当下国人关心的是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普遍追求个人利益,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爱国主义精神是传统文化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强调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人与国家的优秀理念,对于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加国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国人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就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代表着国家形象,做到严于律己,这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
弘扬和谐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传统优秀文化一直十分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当前社会出现了很多与自然发展相违背的现象,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正是恰当地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也是现代社会和谐思想的体现,天人合一思想是优秀传统文化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当下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低碳型经济与国人素质息息相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可以帮助国人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的行为对自然发展的重要性,这样他们就会自觉地规范约束自己,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素质。过度浪费资源危害环境的现象就会大幅减少,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④ 如何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一论断高度概括了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揭示了文化、经济和政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目前,在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出现了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文化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到来,包括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娱乐等在内的文化产业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已经成为重要的消费领域。特别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必然会依托和带动相关的产业,如视听业的发展就会带动新的电视设备、音响设备、传输设备等的研制和生产,从而使产业间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间的相互渗透,会给其他的产业注入更多的文化含量,帮助和促进其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优势品牌,从而给其他产业带来巨大的文化附加值。
(历史上,国与国之间实力的较量往往体现在对土地、人口、能源和技术等因素的占有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人们不再仅仅注重经济和军事力量,而越来越看重包括政治、文化、科技和国民素质在内的综合国力的作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是物质基础,战略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意志、动员人民的能力等精神因素是使物质基础成为实际起作用的综合国力的必要条件。一切经济和军事的手段最终必须通过人的掌握运用才能发挥作用,而人是受到政治、文化等因素深刻影响的社会主体。在综合国力中,文化的功能在于通过对人的塑造和影响来增强或者涣散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从而最终影响综合国力的实现。)
鉴于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提高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的任务十分迫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当前,我们必须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敢于迎接国际竞争中的挑战,大力推动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出口,展示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的良好形象,为更多的中国商品走向世界铺平道路,充分发挥文化在提高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⑤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向现代化转型
1.确定基本格调。
现代化本身具有其深层内涵,即文化转型,文化的转型和现代化概念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人的生存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用现代工业文明的技术理性和人本主义启蒙和塑造中国人以构成现代化主体,这是中国文化转型的主导价值目标,同时它又构成了中国现代化文化建构的框架内涵的基本点.
2.文化的主文化和亚文化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转化可以用来作为一个研究的角度,以前的一些传统文化由主文化变成亚文化,甚至产生文化堕距现象。
3.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转型可以采用中国家庭的变化这个角度分析。
中国的城市都热衷于建高楼大厦不但写字楼和酒店“欲与天公试比高”,住宅楼也二三十层不在话下。城市居民居住结构的改变也直接影响到了人际关系的改变:计划生育政策已经使得中国的家庭变小,传统大院式住宅的消失和封闭的高楼住宅使得中国的城市家庭以不可逆转的方式趋向孤立的小单元化。核心家庭成为主流,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步改变。
另外,很多城市年轻人的生活取向——趁年轻有时间有经济有钱时多多享乐,离婚现象很严重,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转型中的一个表现。把这些现象描述出来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转型并稍加分析即可。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论、唯物论等分析历史转型与文化转型的联系。本人认为文化的产生根源和发展载体,其实都是历史问题,传播、传承的过程就是一个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转型过程,文化转型寄予在历史转型中,历史转型又依托于文化转型,理解时要结合起来。
附:本人是社会学专业学生,有机会可以深入交流下此类问题QQ237111170
⑥ 文化产业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
文化产业对社会的发展起的作用: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文化娱乐产业的繁荣代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下,文化产业正值大发展、大进步,也是大混乱的时候,可谓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有很多精品,很多积极的作品和文艺工作者,也出现了一批流氓、人渣,甚至披着人皮的狼。这个行业需要规范,需要整顿,甚至,需要一次彻底的扫黑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