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马家窑文化距今约为多少年
选B。
马家窑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
Ⅱ 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有何不同
马家窑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的继承和发展,故又名甘肃仰韶文化。在时间/顷序上,上承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马家窑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一一前2050年。
马家窑文化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一般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类型,分别代表三个发展时期马家窑类型彩陶在马家窑文化最为精美。马家窖彩陶为泥质红陶,质地细腻,呈橙黄色和土黄色,主要器形是盆、钵、碗、瓶、罐、壶等。马家窖彩陶以明亮的黑彩,在打磨光滑的陶底上绘出草叶、旋涡、波浪、圆点、平行风格等纹饰。无彩陶主要是罐、瓮、甑、砂锅等,其中泥质陶多为素面,夹砂陶多饰绳纹和附加堆纹。 马家窑彩陶 从体型和纹饰上,明显地可以看出,早期器物是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脱胎发展起来 的,晚期器物呈现着半山类型过渡的倾向半山彩陶造型宽厚,纹饰繁密,是马家窑文化的繁荣与兴盛的标志.双耳鼓腹小底罐为最多。半山彩绘壬要以黑红两种相间的锯齿纹构成各种图案,常见 的有漩涡纹、水波纹、葫芦纹,菱形纹,网格纹等;夹砂陶肩部多饰附加堆纹。马厂类型.马厂彩陶多为泥质红陶,表面常涂一层红色陶衣,体型基本脱胎于半山类型,而马 厂罐体型上长下短,腹部上移,耳部变大,以撇口短颈高腹小底罐为其特色。彩绘用 黑、红两色,以四大圆圈为典型纹饰,另外还有蛙纹、回纹、几何纹、波折纹等,早期 常用黑边紫红条带绘制图案,晚期以粗黑线条构成简单的表意纹样。马厂夹砂陶多饰附 加堆纹。
马厂彩陶纹饰相比马家窑、半山类型彩陶制造粗糙,纹饰简单,往往以抽象化的简 单图形,表现想象中的具体实物,由此可见马家窑文化逐渐衰退。马厂类型晚期出现的 菱形纹、编织纹,与后面的齐家文化彩陶纹饰相近。
Ⅲ 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区别
一、年代不同:
1、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4200年-前3300年。
2、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
二、分布范围不同:
1、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
2、全国有统计的仰韶文化遗址共5013处,其分布范围,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陕东一带。分布省份有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9个省区。
三、类型不同:
1、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文化类型,从已经发现的有关地层叠压情况看,马家窑类型早于半山类型,半山类型早于马厂类型。
2、由于仰韶文化内涵丰富,分布地域辽阔,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文化差异很大,形成不同的文化类型。
依据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参照学术界传统看法,将仰韶文化划分为六区、五段、19个类型(或遗存):零口二期遗存、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石岭下类型、石固五期遗存、后岗类型、庙底沟类型、秦王寨类型等。
Ⅳ 中国古代马家窖文化出土的舞蹈纹盆淘气用距今大约多少年
舞蹈纹盆,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1973年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盆高12.7厘米,口径28.5厘米。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最有代表性的原始文化,距今约有五千多年了。它的彩陶是我国原始社会中彩陶发展的高峰。
在盆口内沿壁上,用流畅的笔法勾出三块空白,在每一空白处以平涂的剪影似的手法,画了五个手拉着手的舞蹈人。因为要以单色平涂来表现舞蹈的动态,所以作者选择了特有的角度。人头侧向一边,两腿却正面稍稍分开。头饰与尾饰分别摆向不同方向,加上互相牵引的双手,很容易使人感到他们身躯是扭转着的,仿佛正在踏着有节奏的舞步跳舞。每个人的形象都与整体有机结合,形成整齐的图案。整个队形有强烈的运动感。那周围轻松而流畅的笔法,也似乎透露出韵律欢乐的气氛来。
原始艺术家们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给我们绘出了这种舞蹈的场面和气氛,他们还善于用彩陶特有的工艺装饰程序来表现生活中最实际的题材。一般来讲,这类容器更多是在外壁上绘画,可这件作品却在外壁上只用几条简单而有特色的线条作装饰,而将这些图案与形象的巧妙组合安排在盆的内壁上。也许这些作法有其它功用与观念上的原因,但不可忽视的是,只有画在内壁的图案,人们才能同时看到全部图案。要体现原始舞蹈中那种环绕火堆或猎物的欢腾场面,只有在同时看到这些环形图样时才能稍有领略。如果不是经过对题材与手法的仔细琢磨,是不会作出这样处理的。
这个图案,还可能与某些巫术礼仪活动有关。但在原始社会中,这些活动是很难从人类整个生产、生活中完全独立分化开来的,它们终究是原始人类活动的直观反映。在这个反映过程中的许多观察方法与描绘手法,例如对动态的捕捉、从整体来考虑对象、追求气氛而忽略细节等等,正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中特有的审美情趣的雏形。后来的不少艺术理论,也与这些原始的追求一脉相承。
Ⅳ 马家窑文化彩陶鸟纹壶距今多少年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人在日常生活中,制作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彩陶的成就尤为突出。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陪葬陶器中,彩陶达到80%。马家窑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