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玉文化经过哪些发展过程
在我国,玉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玉器从旧石器时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它记录了人类生活,社会的变迁,比金、银、铜、铁器不知要早多少年。从旧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玉器的佩带代表着人们社会地位。从碾磨的玉器到精美的玉雕作品,玉器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玉的文化随之更加丰富——新石器时代的玉龙、玉璧,商周的玉刀、玉戈,春秋的剑饰、带钩,汉代的瑞兽,唐宋的花鸟发簪,及元明清的大件玉雕,特别是清代,雕琢艺术可以说达到了中国玉雕史的巅峰。
美玉自古便得到了中国人的万般垂爱。人们往往用玉来比喻人的德性,儒家讲究“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去身。”
我国出土资料证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玉器。最初只是小玉块钻一孔用作垂饰,或象磨制石器一样,磨成玉制武器或工具。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才有雕刻花纹或磨得光滑的制品,器形也比较大,比较复杂,可算做工艺品。这一时期,玉器的制造在使用技术和工具上可能与当时的石器制造完全相同,但玉器除实用外,还有其他的需求,有些玉器雕有简单的花纹,这在石器上石很少见的。
新石器时代
距今已有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出现的玉器主要是具有实用价值的有玉斧、玉铲等生产工具和武器。此期玉器简单素朴,薄厚不一,造型不规则。基本上很少有雕琢工艺。到了晚期,玉器才逐步脱离石器,在技术和艺术上走上独 立发展的历程,并为后世玉器工艺的发展与提高奠定了社会的、技术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中国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器形有玉猪龙、玉龙、玉螭、玉鸟、玉勾云形器、玉璧、玉兽等多种形式。玉器表面刻画阴线,兽面纹。特别是七十年代出土、识别的红山文化大型玉龙,更是我国最早的龙之一。
商代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代的农业及手工业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奴隶已被投入各种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手工业内部有了较细的分工。此时的制玉工艺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同时,商代的奴隶们又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青铜工具在制玉工艺中的应用,使琢玉技术显着提高。
殷商时期的玉器,其社会功能已发生较大变化。据不同形制和用途可大致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用具、装饰品、艺术品以及杂器等7类,与原始社会玉器有明显变化。商代早期的二里头文化所出的玉戈、钺、铲、圭、琮、刀、璜形玉等,其造型、雕琢、钻孔、抛光等方面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至殷墟玉器,人物、动物、神瑞等玉雕大大增加,工艺精进,并有很多新的突破,创作了不少精湛的作品。
用做礼器的有大琮、组琮、圭、璧、环、瑗、璜、玦、簋、盘等;供仪仗用的有戈、矛、戚、钺、刀等;属生产工具器形的有斧、凿、锛、锯、刀、纺轮、铲、镰等;日常生活用具有臼、杵、梳、耳勺、匕、觽等;装饰品的数量最多,有佩带饰物、笄、钏、坠饰、串珠等。艺术品较少,妇好墓所出的1件玉龙、2件玉虎、1件怪鸟都是上好的艺术品。
周代
周代重玉之风极盛,周王朝是继殷商之后的一个强大奴隶制国家,农业、手工业都很发达。就玉器而言,由于周朝重要法规《周礼》中赋予玉以德的理想和内涵,周玉离开了殷代玉器发展的轨道,向礼仪性玉器方向发展,并开辟了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时代。由于玉器的世俗化、道德化,自天子以下,人人都佩玉。周代用玉范围之广、重视玉的程度、选用玉的要求和制玉的技术都超过以往。在做工方面,除双勾线外,还出现了粗犷的一面坡线等技艺手法,使造型清晰,简洁有力;细部多用阴线或平行阴线,比较强调在磨光的平面上用阴线突出其粗细曲直的对比、变化,减少了器身的起伏层次。这是西周玉的特点。春秋战国
在玉器工艺上春秋战国处于一个过渡时期。它继承了西周青铜器上的纹饰图案构思,但已出现精雕细琢的崭新风格,玉器造型也倾向于简便,轻巧。春秋战国常见玉器有琮、璜、璧、镯、环、剑饰、佩饰等,其中以玉璧和龙形佩饰最多。此外还有玉带钩、玉玺以及各种葬玉等。
秦汉时期
秦汉(主要指西汉)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此期出土的玉器件头硕大,雕饰豪放,品种繁多,技艺精湛,逐渐形成崭新的时代风格。汉代出现了玉衣、玉握、玉枕、玉剑,佩玉中出现玉舞人、玉鹰、玉熊、玉仙人、骑马、玉避邪、玉玺印、玉鸠首杖、“九窍”玉器(眼盖、鼻塞、耳塞、口含、肛 门 塞、生 殖 器塞)、仕女形在汉代佩玉俱多。玉雕动物在汉代也常见。汉代玉器写实,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体圆雕,雕琢手法突出的是“汉八刀”和双沟碾法(又称“游丝毛雕”)。“汉八刀”反映的汉代玉雕的简洁明快。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因受乱 世薄葬的影响,向来玉器出土极少,这一时期的玉器发展并不突出,其总体面貌及格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这一时期玉器发展处于一个低谷期。其介于传统风格的汉代玉器辉煌期和开放的唐代玉器高峰期之间。
处于商周、汉代以来,中国玉器以礼仪用玉和丧葬玉为主的古典玉器传统至唐宋玉器逐渐以装饰玉、鉴赏实用玉为主的中古风格的过渡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体现出造型简单、用途简化、装饰简朴的风格特点。这即是汉代玉器装饰风格的沿袭,也是唐代粗线条风格的肇始。
隋唐时代
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密切,长安成为国际性都市。这时的手工业极其兴隆,手工艺品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这一时期的玉器主要有礼器、实用器(包括饰件)和宗 教器。另外,唐宗 教盛行,还出现玉菩萨、玉法 轮、玉飞天。这一时期的玉器,尤其是实用器多以圆雕镂雕为主,雕工精湛,造型别致。
南北宋、辽、西夏、金及元代玉器,是在唐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代以来,用于实用和装饰的玉器占据重要地位,玉器的玩赏和使用也从达官贵人走向市民化、世俗化。而由于南北割据和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在玉器上反映出民族和地方特色。两宋玉器,以龙凤呈祥图案为多,由于受到当时道教、理学及书画之风的影响,出现了很多注重神态或以神龟、仙鹤、龙凤等为题材的玉器作品。元代玉器更加世俗化、装饰化,其中民间收藏品中常见两种玉挂件是环饰“春水玉”、“秋山玉”。“春水玉”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猎生活,主要表现为鹘捕鹅的情景,鹘居鹅首,或鹘居雁首,还有一种为镂雕荷芦鹘攫鹅,天鹅、鹘、荷叶为一层,芦叶、荷梗、茨菰为一层,首创“花下压花”玉雕手法。“秋山玉”表现北方少数民族射猎场面。“秋山玉”采取管钻镂空法,多向打孔,使作品出现多层次。
明代
明代的生产力有很大发展,城市手工业、商业繁荣,玉器制造也相当发达。这时玉雕的趋向是进一步走向世俗化。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在工艺领域反映人们要求社会安定,祈求神灵保佑的吉祥图案大为盛行。明代玉器的吉祥图案有八仙、三星等神仙,寿、喜等文字,桃、灵芝、梅、竹、兰、鹿、鹤、鸳鸯等动植物,以及龙、凤、螭虎、角端等瑞兽异禽。吉祥图案有时成为主题图案,有时做装饰点缀,表现出吉祥图案的普遍性与深入性。明代饮酒之风盛行,此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玉制杯壶。
明代玉雕追求婉约流畅、传神达意的风格,刀法粗犷有力,出现“三层透雕法”,镂雕十分精细。明代中期以后,玉琢技艺发展更快,出现了不少琢玉大师,以陆子冈最为有名,由他琢制的玉器,称为“子冈玉”。但明代玉琢在碾磨细研这最后一道工序上,存在“求形不求工”的现象。玉器行称为“粗大明”,“粗”指不表现细部,“大”即厚重,具有时代风格。
清代
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它对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巩固作出了很大贡献。中国玉器的发展,到了清代进入颠峰时期。玉雕技术集历代之大成。
干隆时代玉器是清代玉器的代表,可概括为仿古玉和时做玉两大主流。
干隆帝爱玉如命,干隆时代的玉琢水平达到高峰,远远超过了元代和明代。这一时代的能工巧匠继承和运用了历代琢玉工艺的优秀遗产,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的成就和外来影响,创造与发展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的玉器艺术。尤其是清宫廷玉器美妙绝伦。清代玉雕画面极为丰富,出现了异域风格的画面。技术创制了透雕、高浮雕及各类造型。在清时做玉大量出现的同时。清代仿古玉也大量出现,主要是仿礼器,古佩饰玉,古陈设品等。玉璧仿的较多,多谷纹、蒲纹、变形龙纹,多为装饰。佩件多仿古代璜、块和汉以后的鸡心佩,并且还作出古玉泌。总之,干隆时代玉工出色地完成了集历史遗产之大成而创新的重任,碾琢了丰富多彩的杰出作品,为我国古玉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综观我国古代玉器的流变过程及其各时代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制玉历史悠久,用途广泛,形式繁多,质地莹润,碾琢精湛,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世界玉器工艺领域中独树一帜,充分表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作为我国古代玉器史重要组成部分的传世古玉,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像一颗明珠那样永远放射着灿烂的光芒,照耀着正在蓬勃发展中的现代玉器工艺的宽广路程。
希望对你有帮助
‘贰’ 玉文化的基本信息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着特点。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而由于玉的外表及色泽,人们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中国玉作为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在这个漫长的筛选过程中,“昆山之玉”也就是“和田玉”成为公认的“宝玉”、“真玉”。
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玉石来源约有一百余处,中国历史上在用玉制度方面早已体现出真玉、非真玉的界定。帝王是中国古代最高阶级,和田玉在成为真玉的同时,也就成为帝王用玉。此后,经过无数的岁月,和阗玉方才走入民间。
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石”。它象一颗明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
和田玉与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谓渊源深远。我国考古学者最新研究考证并提出了中国在石器和青铜器、铁器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玉器时代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时代。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运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即是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前身。和田玉在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田玉历来是中国各民族友谊的象征物,和田玉作为历史的鉴证,雄辩地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殷商开始,以和田玉为主体的玉器工艺美术新时代登上了华夏民族的玉坛,才出现了称誉世界的“东方艺术”,才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玉器史,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辉煌成就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珍贵遗产。
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李约瑟)。历代诸子百家以儒家学说诠释和田玉并赋予“德”的内涵,于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说广泛传播,并被全社会所接受,成为我国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
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
内涵
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人墨客及他们笔下的辉煌巨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 可以说,玉的文化主要还是在玉雕工艺上才会得以体现。古语说“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块好的玉石,经过人工雕琢,才赋予其新的价值和魅力。琢艺轩和田玉表示我国的玉雕工艺,源远流长,为世所公认。早在原始社会阶段,我们的祖先就用玉石制作成像镞、矛、刀、斧、铲等一类生产工具和各式各样的玉雕装饰品,如1973年发现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28件用玉料和莹石制作璜、管、珠一类的装饰品,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在奴隶社会,即商周时期,玉雕工艺又有了新的进展,琢磨精细,纹饰优美,并新出现有鱼、龟、鸟、兽面、兔、蚕等形象的玉雕佩饰。常见的纹饰有夔龙纹、蟠螭纹、云雷纹、窃曲纹、方格纹等,特别是当时玉雕阳文线条的出现,是技法处理上的一大飞跃。古人精湛的玉雕技法使玉文化得以充分的体现。
‘叁’ 玉器百花奖的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中国玉器长久以来面对的一个课题。谁也不会否认玉雕艺术承传性的重要,我们是踩着一串长长的前人的脚印走到今天的,这串脚印穿越了八千年的时光。但每个时代的玉雕艺术家,在前人高大的身影之后,也都力争树立起自己的形象,留下自己的贡献和创造。这种勇于超越的理想和气质,是中国玉器行业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工艺创新,不是很难的事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古人面前显得难度很高的工艺问题,在今天很容易就会得到解决,难在文化创新。文化是玉器的灵魂,如何赋予当代玉器以新的灵魂?在这次评奖中,我们看到很多玉雕艺术家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我们不妨以玉牌创作为例。自明代玉牌以特有的形制作为佩饰出现以后,此后广泛制作,风格类型多种多样,这其中以子冈牌最为人追捧,引出坊间纷纷仿效,同代后代均有赝品的情形。子冈牌的魅力,不光在于用料精良,风格精美典雅,刀法硬朗挺括,还在于一代治玉大师陆子冈把当时的文人画风、书法意趣引入玉雕,在方寸之间汇集诗、书、画、刻四艺为一体,其可贵之处正在于艺术创新。后世标注子冈款的玉牌,多从款型纹饰上摹仿,而对其文化意蕴不去领会探究,在形似上倾注功夫,于神韵上却格格不入。本次获奖的上海大师易少勇的白玉牌《玉骨寒香》,作者注明为子冈牌,但并非子冈牌形制,是作者不明白子冈牌有着众所公认的标准?显然不是。这件作品在参评时也没有介绍文字,我在鉴评语中作了如下表述:“该玉牌承继子冈牌精魄神韵,又不拘泥子冈牌范式,一扫流行的繁缛匠俗之气,将子冈牌开创的取文人书画意趣进入玉雕创作的风格,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作者以高峻清逸的文化视觉,在简约中营造意境,于清婉中传递韵致,拒绝奢靡,抱朴见素,着意凸现空灵高远的美学风尚。阴线工艺施用精湛,在转折刻画中提纯笔意,颇具功力,造就了鲜明的个性品格,拓展了玉牌的表现形式。”也许我的解读不无偏颇之处,但作者对玉牌文化品位的追求,在文化创新上作出的努力,却毫无疑问是自觉而清醒的。此外如倪伟滨的白玉《亲情》、马铁军、仵员的翡翠《天涯共此时》、翟倚卫的白玉牌《午茶时分》、李东的白玉套牌《庄子》、时全生的水胆玛瑙《世界日记》、田健桥的白玉《童年》、马进贵的墨玉《错银嵌宝石福寿纹壶》等,都在文化创新上做出了宝贵的尝试。以马进贵的《福寿壶》为例,这是一件填丝嵌宝的痕都斯坦风格器皿,但作者在痕玉特有工艺的基础上,注入民族文化元素,壶柄造型和错银图案大胆“中国化”,夔龙壶柄与痕玉风格壶体中西结合,福寿纹在嵌宝的烘托下,发挥了点睛的艺术效果。玉雕艺术家们诸如此类的创新实践,为玉雕题材带来一种开放性前景,也为古老的中国玉雕艺术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和新的生命活力。
我们如此看重玉雕艺术的文化创新,是基于一种现实隐忧。当前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玉雕艺术本应表现的优秀文化内涵和新时代精神底蕴,在众多流通于市场的作品中愈来愈淡薄。中国玉器和中国玉文化,本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河流的一条主脉,不同历史时代承载着不同的历史精神符号和社会文化信息,这是中华玉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核心原因,而现在大量充斥于市场的玉器作品,文化承载功能萎缩降低,装饰化、赏玩化的功能却膨胀递增,普通消费者对玉器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浅薄层面,比如最为热衷最被追捧的便是祈福除祟功能,这种现象,不光遮蔽了玉雕艺术的灵魂,还对社会心理注入了一种无稽的庸俗口彩化导向,一棵白菜就是“百财”,猴子背猴子就是“辈辈封侯”,一只瓶子里插三杆戟就是“平升三级”,诸如此类,将博大精深的中国玉文化消解为庸俗功利化符咒。缺乏文化创新意识,应该引起玉界有识之士的足够重视。
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厚瑰丽的国学资源,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也构成了一个巨大丰富的中华文化资源宝库,玉雕艺术家如果能建立起一种自觉意识,从其中汲取营养,提取素材,开拓眼界,获得灵感,那么,中国玉雕艺术的文化价值张力和文化生命活力,将会大大得以强化。
‘肆’ 如何看待中国的玉文化
中国人对玉的喜爱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玉的精神也深深的渗透到中华民族的骨子里了。
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
在古时,玉器不仅代表了瑞气,据说他还有通灵的功能。儒学之中治学主要是以现实为本,所以不信鬼神之论,但是在《礼记》之中作者虽然对于鬼神之论是抱着谨慎的态度,但在言论中却也不排除玉有通灵的效果。“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王也。”注:“灌,谓以圭瓒酌鬯始献神也。”《礼记·礼器》:“圭璋特,琥璜爵,鬼神之祭单席。”所以将玉作为祭祀神灵的神器,是因为认为玉能够表达的祝愿给神灵,而这也代表着对神灵的无限崇敬。
因此,玉于古代中国所产生出来的精神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特例,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在中国“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种宝石的意义,“玉”代表了皇权,从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到如今保存在故宫交泰殿里的玉玺,绝大多数都是由玉雕刻而成的;“玉”寄托了人们的祝福,我们说到如意都会想到玉,虽然不是所有的如意都是玉制的,但是,玉的如意似乎更多的承载了幸福如意的祝福,帝王们经常把玉如意作为礼物赐给番邦使节;玉更是为士大夫们所推崇,由于玉质地坚硬,出首温润,无暇纯净,符合了古人对君子的要求,所以一直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
中国玉作为这一独特文化的物质基础,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这个筛选过程极为漫长,可以说贯穿于石器时代的始终。
在这个漫长的筛选过程中,“昆山之玉〔就是“和田玉”成为公认的“宝玉”、“真玉”。 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玉石来源约有一百余处,中国历史上在用玉制度方面早已体现出真玉、非真玉的界定。
帝王是中国古代最高阶级,和田玉在成为真玉的同时,也就成为帝王用玉。此后,经过无数的岁月,和阗玉方才走入民间,遍及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石”。它象一颗明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 和阗玉与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谓渊源深远。
我国考古学者最新研究考并提出了中国在石器和青铜器、铁器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玉器时代,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玉器时代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时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运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
“玉石之路”,即是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前身。和田玉七千多年的开发利用历史,明了我国边疆和中原、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与商贸交流的第一个媒介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和田玉在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田玉历来是中国各民族友谊的象征物,和田玉作为历史的鉴,雄辩地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殷商开始,中国就开辟了以和田玉为主体的玉器工艺美术新时代。由于和田玉登上了华夏民族的玉坛,才出现了称誉世界的“东方艺术”,才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玉器史,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什是人类艺术史上的辉煌成就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珍贵遗产。
由于和田玉的优良玉质,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李约瑟)。历代诸子百家以儒家学说诠释和田玉并赋予“德”的内涵,于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说广泛传播,并被全社会所接受,成为我国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
有七千多年历史的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中国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
中国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
‘伍’ 玉石文化,中国的玉石功能是怎样演变的
我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古代人喜欢佩戴跟玉相关的饰品,我们现代人也特别钟爱玉饰。我国的玉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在寻找工具的时候发现了玉这样好看的石头。所以一开始的时候玉是神玉,一般在祭祀的时候用,后来到了周朝的时候玉就变成礼玉,用来馈赠给亲朋好友。到了汉朝之后,就成为一种普遍受群众喜欢的饰品。
玉石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位,它深深的影响了中国民族的思想精神。例如有个成语叫做另为玉碎,就表达了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玉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浓厚的民族气节,是我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