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王莽的文化在哪里学的

王莽的文化在哪里学的

发布时间:2022-03-11 16:23:47

‘壹’ 王莽是如何成为新帝的

(公元前46年~公元23年)

在位时间:公元8年~公元23年

曾用年号:始建国、地皇

谥号:无

庙号:无

安葬地:不详

公元前48年,汉宣帝去世,汉元帝即位,生母王政君升任皇太后,外戚王氏集团开始形成。

公元前46年,王莽出生。

公元前22年,王莽被任命为黄门郎,后升射身校尉,开始进入专权的王氏集团。

公元前16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逐步进入统治核心

公元前8年,王莽升任大司马,成为外戚王氏集团的核心。

公元前7年,王莽被免职,一直到公元前2年,才重新回到长安。

公元元年,王莽被封为“安汉公”,此后,王莽逐步清洗朝中异己,将大权独揽。

公元8年,王莽代汉自立,建新朝,开始一系列改革,但均以失败告终。

公元23年,王莽被攻进长安的起义军所杀。

王莽此人,应该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毕一生之力,就为了做两件事情,第一是代汉自立,第二是施行新政。

为此,王莽费尽心思,一路向上,终于能够代汉自立,可以开始施行他梦想中的新政了。但他为此付出的,是30余年为博取官僚民众好感的良苦用心,是代汉自立后17年的艰难改革,是被起义军乱刀斫尸的结局。而他所进行的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对大,但也是最失败的一次改革。

同时,他的改革也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历次改革不同,他基于《周礼》设计了一套“复古”的改革蓝图,试图建立天下之土皆归国,天下之业界国有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国家制度,有些史论评价,王莽所进行的是带有空想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也就是说,王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不过,对于王莽所进行的改革,遭到了逐步形成的大地主集团的抵制,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也没有一个自上而下齐心协力“干革命”的官僚集团,使得老百姓也不领情,最后内外皆乱,义民群起,王莽政权陷入了农民起义军的重重包围中。

王莽在代汉自立前一直颇有心计,又善于施忍术,于是朝廷内外赞美声四起,纷纷向皇上推荐这个举世难得的贤良之人。王莽也就是凭借这些溢美之词椎波助澜,逐渐掌握了大权。但是在代汉自立后,王莽却刚愎自用,疑神疑鬼,而且还演出了一场场花样百出的闹剧。这就与他代汉前的性格大不相同,甚至格格不入。王莽身上竟同时具有两种严重对立的性格,很难让人解释清楚,不过,从他年龄来看,王莽代汉自立后已经有50多岁,之前又经历了30余年明争暗斗的官场生涯,难免会产生一种压抑多年后猛然爆发的发泄心理,加上年老头昏,这些闹剧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贰’ 王莽是儒学大师吗

他是一个儒学大师,这个在当时应该算是公认的,他做学问方面应该很好,但是他的问题就在于他的学问方面做的太好,也就是说他想恢复西周时期的一些制度,这在根本上是违背当时社会的发展规律,所以他最后也失败了,和他个人的一个经历,或者说是学问有关系。

‘叁’ 王莽在哪里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 、王永之弟。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太祖,也称建兴皇帝或新帝,大约于公元8年-公元23年在皇帝位。

‘肆’ 请问王莽是什么学历

:9年-13年,天凤:14年-19年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字巨君,受汉朝的刘氏禅让,建立了“新朝”(9年—23年在位),后来在新朝政权结束后,汉朝恢复了其政权。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是王莽篡汉立新朝,同时也有史学家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而无私的社会改革者。胡适指他是1900年前

‘伍’ 王莽改制的文化

在教育、祭祀、法律、音乐、漏刻、建筑、历法、度量衡、车辆制作的方面也有革新措施。 居摄三年(公元8年),王莽奏请太后,称得“铜符帛图”,并借此“请共事神祇宗庙,奏言太皇太后(即孝元皇后王政君)、孝平皇后(即王嬿,后来改封为黄皇室主),皆称假皇帝。”该奏中请“以居摄三年为初始元年,漏刻以百二十为度,用应天命。”奏可。
此次改漏刻为一百二十度,是和该奏中所说的汉哀帝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的故事有关。王莽该奏中称,“及前孝哀皇帝建平二年六月甲子下诏书,更为太初元将元年,案其本事,甘忠可、夏贺良谶书臧兰台。臣莽以为元将元年者,大将居摄改元之文也,于今信矣。 当时汉哀帝在改元诏书中对漏刻进行改革,“漏刻以百二十为度”。颜师古曰:“旧漏昼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此本齐人甘忠可所造,今贺良等重言,遂施行之。事见李寻传。” 天凤六年(公元19年)春,王莽见盗贼多,乃令太史推三万六千岁历纪,六岁一改元,布天下。下书曰:“紫阁图曰‘太一、黄帝皆仙上天,张乐昆仑虔山之上。后世圣主得瑞者,当张乐秦终南山之上。’予之不敏,奉行未明,乃今谕矣。复以宁始将军为更始将军,以顺符命。易不云乎?‘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李竒曰:“易道生诸当生者也。”师古曰:“下系之辞。体化合变,故曰日新。”)予其飨哉!”欲以诳燿百姓,销解盗贼。众皆笑之。
地皇元年(公元20年)“改元曰地皇,从三万六千岁历号也。” 始建国元年做新嘉量以统一容积。

‘陆’ 王莽的历史功绩的历史功绩,多多益善。可以从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等说起

望采纳!谢谢!
王莽首先,恢复了上古的井田制,均分天下土地。

贫富不均已经发展到了极端,严重地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只有改革土地所有制,才能长治久安。

上古时代,之所以人人富足,是因为土地均等。因此,王莽规定,人均土地一百亩,多占土地的人家,不管是富豪巨室还是普通百姓,立刻要无条件交出土地,分给贫民,土地不许买卖抵押。

第二项,是禁止奴隶买卖。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的生命是天地间最尊贵的。买卖人口是“悖天心,逆人伦”的罪恶行径,必须立刻停止。原有的奴隶,一律恢复自由民的身份。一道令下,三百六十万奴隶获得了解放。

第三项,是由政府垄断经营盐、酒、冶铁和铸钱,防止富商操纵市场,勒索百姓。王莽下令建立国家银行,贫苦百姓可以申请国家贷款,年息为十分之一,这样就杜绝了高利贷对百姓的盘剥。
第四项,从皇帝到百官,都实行浮动工资制。如果天下丰收,皇帝就享用全额生活费,如果出现天灾,或者治理不当,就按比例扣减生活费。百官的工资也根据百姓的生活水平浮动。百姓丰衣足食,工资就高;百姓饿肚子,官员也要跟着饿。

王莽厉行惩贪。他下诏清查所有官吏的家产,发现贪污者,没收所有财产的五分之四,用来补充国家财政经费。他建立举报制度,举报查实,立予重奖。

王莽又改革了全国的官名。名不正则言不顺。他按照《周礼》的规定,设了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按照《禹贡》的规定,把天下分为九州,恢复上古地名。按古书的记载,把太守改名叫大尹,都尉改名叫太尉,县令改名叫县宰,御史改名叫执法,长安改名叫常安,未央宫改名叫寿成室。

王莽在长安城中心建了一个王路门,在门下坐了四个人,叫谏大夫,面向四个方向,听取四方百姓对政府的意见。这是按照《周礼》而设。

蛮夷之国,名字也必须低贱,这样才符合上古礼制。他把匈奴单于改名为降奴服于,把高句丽改为下句丽。

王莽兴致勃勃地和儒士们讨论着官员、地名和人名,引经据典,头头是道。这种讨论,使他的思绪回到了学生时代,给他带来了纯粹的快乐,他就像一个儿童,兴致勃勃地建着沙上之塔。

‘柒’ 王莽的身世如何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 河北大名县东),出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四十五年),红极一时的外戚王氏之家,他的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但父亲王曼早死,未能受封,接着哥哥去世,由他担起全家生活的责任,莽极为孝顺母亲而有声名,尊敬嫂子,照顾侄儿,生活俭朴,平日博学多览,手不释卷,学习“礼经”,拜陈参为师,为人谦恭有礼,结交社会贤达俊士,折节力行,宗族称孝,师友归仁,为一时人望之所寄。随着年龄的增加,社会历练的增长,王莽体认到除读书之外,还须伯叔父的帮助,因而对伯叔父刻意的恭顺,官居大司马的大伯父王凤生病时,莽亲自煎药尝汤,守在榻前数月,不眠不休,比王凤的儿子还孝顺,王凤临死前告诉妹妹皇太后王政君,要她照顾王莽。在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二二年),拜莽为黄门郎,稍后拔为射声校尉( 掌管善射武士的军官)。西汉自中叶以来,皆以外戚辅政,元帝皇后王政君,历佐四世六十余年为天下母,莽以姑母为凭借,初以谦恭下士,勤俭廉朴,收揽人心,后以爵位益尊,节操益谦,常把自己的俸禄和皇帝的赏赐,分给宾客,甚而卖掉车马,救济穷人,朝野上下皆赞王莽,声望之高,超越了伯叔父。

‘捌’ 王莽为什么要提倡礼教文化

为夺权铺路的,既能提升自己的公众形象,又可以引导下层民众的思想,事实证明可以忽悠的了一时,不能忽悠的了一世。

‘玖’ 关于王莽的史料



这个孩子瑟缩在北风中,穿得显然单薄了些。他不得不站在街角,因为王凤府门口已经被拜年的人和车马包围了。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提篮子的小手已经快握不住了。那篮子里,是一份贵重的贺礼:一坛宛城名酒。为了准备这些礼品,孩子的母亲费了很多脑筋:他们一年到头的所有收入,能有一大半是花在这些礼节上了。

终于出现了一个空隙,孩子立刻钻了进去。大门两侧的石台上已经站满了等候的人。孩子直接来到守门人面前,要求进去。

“我是大司马的侄儿,我叫王莽。”孩子低声解释,为自己不得不做这样的解释而感到羞愧。

门人的目光像刀子一样毫不留情地戳在孩子的脸上:“我怎么没听说过?从哪来的?”

“大司马是我四叔,我是他亲侄子。去年过年我也来了,那时看门的不是你。”孩子嗫嚅着,脸越来越红,门口的人都用奇怪的眼光看着这对谈话者。

“亲侄?”门人打量着这孩子普普通通的装束,越发不相信孩子的话了。“撒谎都不带打奔儿的。有事找大司马以后再来吧,这两天肯定没时间。”

孩子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流了出来。他“啪”地把手里的篮子摔在了地上,酒洒了一地,一转身拨开人群,跑了。



这并不是王莽受到的第一次伤害,却是他记忆中最深的一次。

作为当今皇帝的亲表哥,谁都会以为王莽是在锦衣玉食中长大的,其实远非如此。

父亲去世时,王莽刚刚四岁。那时候,王家还没有发迹,出门连马车都没有。后来,姑姑王政君被选为宫女,又成了太子妃,王家也没有得到多少好处。直到王莽十四岁时,王政君成了皇太后,王家才突然显赫起来,五个叔叔同日封侯。

在汉朝,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王莽的叔叔都进入决策层,连带着众多的表兄表弟也都迅速入仕,整个朝廷成了王家的天下。《汉书·元后传》描写王氏一家的熏天气焰时说:自此时起,朝廷要官都出自王家门下。王氏一族,穷奢极侈,各路官员贿送的奇珍异宝,四面而至。后庭姬妾,各数十人,奴仆以千数。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大兴土木,楼阁连属弥望,假山高台,凌驾于长安城除皇宫外所有建筑之上。

这些雄伟的建筑中,却找不到王莽的家。由于父亲早死,王莽家并没有享受到封侯的待遇,只是得到了太后的一笔定期补助。姑姑和叔叔们忙于扶植私党,揽权纳贿,大兴土木,几乎把这对孤儿寡母给忘了。没有权力自然就缺少收入来源,和叔叔们比起来,王莽母子的日子相当清苦。

贫困因为对比而放大,伤害因为敏感而更深。对早熟的王莽来说,由地位及贫富差距而引起的屈辱感无疑是早年经历中的重大心理事件。

因为上学时乘不起车马,王莽要步行穿过长安街上的乞丐群,小乞丐们的眼神经常让他一整天都心情抑郁。冬天的早晨,他经常能在街头看到冻饿而毙的尸体,达官贵人驱着高头大马从尸体边走过,不屑一顾。王莽却不能视而不见。

走在路上,他常常要躲避各种各样的车队。这些车队通常会绵延半里地长,在长街上疾驰而过,半个城市如同地震般战抖。如果谁躲避不及,被车马刮踏,只能算你自己倒霉。车马过去后,人们会纷纷掸着身上的尘土,对车队发出恶毒的咒骂。

王莽不会开口骂人,但他内心的反感肯定比别人更甚。因为车队的主人,往往是他的表兄弟们。对于这些整天名车宝马招摇过市的表兄表弟,他既厌恶又鄙视。虽然同处一个城市,王莽却与他们相隔这样遥远。华丽的外表掩藏不了他们内心的浅薄、愚蠢和无能,如果没有叔叔们的权势,他们不堪一击。

贫困和苦难会赋予人正义感的说法至少在王莽身上得到了验证。因为他们,王莽终生厌恶铺张和招摇。

好强的寡母节衣缩食,把他送到名儒陈参门下,学习《礼经》。像所有的寡妇一样,她在王莽身上寄托了太多的希望,特别当她的长子早夭使王莽成了独子之后。虽然不太识字,她却每天都要陪王莽温书到半夜。她剥夺了王莽的童年,不允许王莽和街上的孩子玩。她要王莽出人头地,光大家声,为她这个被人忽视的寡妇争取生活加倍的报偿。

孤儿往往天生严肃,眼神里有一丝忧郁的底色。生活早早就教会他们如何应付挫折。王莽学习非常刻苦。他深知成绩对自己的重要性:这是他个人奋斗的重要资本。与权力中心的遥远距离形成了强大的张力,深刻的屈辱体验化作了向上攀登的不竭动力。地处孤寒冷眼旁观使他观察到了社会的黑暗,圣贤的教诲灌注给他巨大的道德激情,而不幸的生活又铸造了他坚强的意志。“不患寡而患不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赏信修睦,选贤与能”,这些话在他口中读出来异常地慷慨激烈。他希望自己的智商将最终帮助自己走入权力中心,把这些寄生虫一样的表兄表弟踩在脚下,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公平、更合理,而自己也最终将留名千古,光耀万世。



中国文化早熟。早熟往往是一种有问题的成熟。

中国传统思维的简单化、一元化、以偏概全曾经并且仍在给中国不断制造问题。在过去的中国人看来,孝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一个人孝顺,就意味着他会遵守秩序,忠于国君。从这个逻辑出发,中国人创立了幼稚的社会赏罚机制,那就是,把官位作为“德行”的报答。

《孝经外传》记载的第一个典型人物是大舜。据说舜的父母兄弟对他都不好,合谋要杀死他,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孝顺父母。尧帝听说了,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后来又把帝位让给了他。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孝子就得到了最丰厚的奖赏——帝位。

所以历朝历代,千奇百怪的“孝悌”行为层出不穷。古制父母死后守孝三年,可是东汉人赵宣一连二十多年都住在墓道里,因此成了着名孝子,名气很大,被举为孝廉。同样是东汉人许武,自己做了官,为了使两个弟弟也取得做官资格,在分家的时候故意欺负两个弟弟,把家产都据为己有。而弟弟们尊重兄长,毫无怨言,成了“悌”的典型,名声远扬,也被举为孝廉。之后,许武才公布了自己私藏的分家文书,说明是为了使弟弟们成名才这样做的。结果许武也受到了赞扬。原因是他为了弟弟们的前途,自己甘愿被人误解,承担骂名,于是他也被举为孝廉,一门三孝廉,美名遍天下。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英模机制的尴尬。许武给中国人的逻辑思维出了一道难题,而答案是这样令人啼笑皆非。往往是,一个人的行为越突出、越超乎寻常、越不近人情,他的社会声望就越高,所得到的官位就越显赫。



不管怎么说,王莽早年的恭俭孝顺出自天性,并非伪装。

而系统的儒家教育,无疑引导王莽强化自己性格中的这些品质,并且形而上之。在他的时代,道德在正统观念中是超越一切的最高价值,道德完善被认为是人生的最终目标。就像他为自己的学业感到自豪一样,他也希望通过良好的品质获得人们的肯定。

而在意识深处,他的道德完善热情,则是出于在道德上压倒其他王氏子弟的隐秘愿望。他要用自己出众的德行,来反衬自己诸多表兄表弟的放纵;他要凭道德资本,战胜这些平日视他如无物的人。这是他惟一的优势,他不能不充分发挥。

然而圣人的教导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现实的。圣人错误地认为人的本性是完美无缺的,要求人严格克制自我的欲望,把自己装到“理”的牢狱,修炼到一举一动都符合“天理”。

按照儒教理想色彩浓郁的礼仪规范去为人行事,在现实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种种障碍和尴尬。青春期的王莽和所有的愤怒青年一样单纯倔强,他把这些障碍当成了对自己定力的考验,当成了“为贤作圣”路上必然的磨难。他认为这个人人放纵苟且的社会是不合理的,和庸人的信念不同,圣人之徒必须让社会适应自己,为此他就要带头克己复礼。被圣贤之道折服的他立下宏誓大愿,要以古人为榜样,特立独行,做一个错误世界里正确的人。他事母至孝,对长兄的遗腹子视如己出。他为人慷慨,经常周济别人。他恪守古礼,路上遇到年纪比自己大的人,一定要退避三舍,躬身等长者走过,才直起身子。每次去见师长,他都郑重其事地沐浴,然后穿戴整齐,带上礼品。这些礼节只见于古书的记载,在上古实没实行无法考证,反正在王莽所处的西汉末年早已失传了。所以当王莽必恭必敬地躬着身子躲在路边给人让路时,别人投向他的目光,更多的是惊诧。然而王莽不以为意,经典的力量使他的脚步充满自信。

所以他的行为自然就很“出位”,很引人注目。然而,王莽的真诚和单纯也一目了然。西汉末年,人心还古朴,赞扬者毕竟多于指指点点者。以当今皇帝亲表兄之尊,王莽“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谦恭孝友,确实与他那众多不知天高地厚的表兄形成了鲜明对比。在那个十分关注人的道德品质的时代,王莽年纪轻轻,就确立了优良的社会形象。而这一形象被他的那些骄奢淫逸飞扬跋扈的至亲反衬,显得更加光彩照人。



虽然受到忽视,王莽毕竟是皇帝的至亲,这一社会关系使他拥有普通人无法企及的潜在优势,一旦机缘巧合,优势就会转化成巨大的现实利益。

公元前二十二年(成帝阳朔三年),大司马王凤病重。王莽遵从孝道,赶到王凤府上去照顾病人。王凤所患大约是脑血栓后遗症,偏瘫在床。王莽代替仆人,亲自给王凤端屎端尿,“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尽心竭力。

疾病使王凤感觉到了异常的虚弱和无助,他没有想到是这个平时没怎么关照过的侄子给了自己最需要的亲情。而自己平日里提携备至的子侄,从小娇生惯养,谁能吃得了这样的苦。不要说收拾秽物,就是探望一次都是待不一会儿就匆匆离去。相比之下,王凤不禁为自己以前对王莽的忽视深感愧疚。弥留之际,王凤郑重地把王莽托付给太后,要求多加关照。

根据王凤的遗愿,朝廷任命王莽为黄门郎。以前,每次王氏子弟入仕后,经常能听到各种风言风语,而任命王莽后,王政君听到的却是由衷的欢迎之声。大家都觉得,这样出众的人才早就应该进入仕途了。太后对王莽不禁刮目相看,她没想到这个几乎被自己遗忘了的侄子居然拥有这样的影响力。老谋深算的她立刻看到了王莽的价值:他有助于挽回王氏家族不佳的名声。不久,又升王莽为射声校尉,进入中级官员行列。

王莽给官场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王莽一点也不因身为外戚而有任何骄气,对任何人都是和和气气,谦恭有礼。王氏子弟大都不学无术,而王莽却精通典籍,学问出众;王氏子弟争相揽权纳贿,王莽却清廉自守,一尘不染;别人处理政务难免掺杂私心,王莽却不偏不倚,处事至公。大家提起王莽,有口皆碑:对王莽不遗余力的赞誉实际上就是对其他权贵行为的批判。

这一年王莽二十四岁,达到了心智完全成熟的成年。谦恭和气的外表下隐藏着说出来会吓任何人一跳的雄心:他要彻底改变这个不合理的社会,为天下立万世太平之基,使自己跻身孔孟之列,被后世永远景仰。

这是一个真诚的儒家式的雄心壮志。

要达到这个目标,他首先要一步步攀登到权力的顶峰,成为王凤那样的人物。

从自己的晋升之路中,他已经切实体会到了声誉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攀登过程中,他下意识重复自己的成功经验,他的道德热情被进一步激发,行动也更加有力。

他俸禄不多,却经常倾囊资助别人,特别是自己以前的同学。

他倾其所有,把长兄的遗腹子的婚事办得隆重盛大。侄子婚礼那天,正好王莽的母亲身体不适,在婚筵上,王莽屡次离席,进入后堂。客人们不解其故,询问仆人,才知道是王莽不放心母亲的病体,去服侍母亲用药了。

他买了一个漂亮的女子,放在家中。此举引起了人们的纷纷议论:王莽也这样好色?在众说纷纭之际,王莽对朋友公布了答案,原来,这个女子是他为朋友朱博买的。这位朱博,政绩卓异,可惜一直没有儿子,王莽此举是为了帮助朋友延续后代。

王莽的行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像所有乱世一样,西汉末年也是个道德沦丧的年代。越是污浊的空气中人们越渴望清新。

不知不觉,王莽入仕已经六年,可是由于洁身自好,不结交权贵,不请托送礼,官位升迁得很慢。

终于有人出来发言了。公元前十六年(成帝永始元年),王莽的叔叔成都侯王商向汉成帝上书,要求把自己的封地分给王莽。这实际是为王莽讨封。有人带头,众多儒学名士也趁机上书,颂扬王莽的品行。于是,在三十岁这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封邑一千五百户,晋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由此,王莽经常随侍在皇帝和太后左右,成为一个颇有影响力和权势的大臣。虽然如此,他的作风依然不改,居官恭谨有加,地位越高,为人越谦和。他把封地上的贡赋全部用来资助儒生和名士,自己依然简朴度日。他是个工作狂,工作起来通宵达旦,把自己任内的事处理得井井有条,非常符合儒家标准。太后和皇帝都庆幸选对了人,不断委以重任。又过了八年,深受舆论支持的他接替退休的叔叔王根,成为大司马,社会舆论终于把他推上了权力的高峰。



汉朝时候,流行天人感应论。董仲舒说,国君受命于天,如果称职,上天会让他江山永固;如果荒淫无道,就会更换代理人。当然,上天是讲道理也讲策略的,给犯错误的人出路,在改朝换代之前,会降下种种异常的自然现象来警告皇帝,直到确认这个人不可救药了,才会从他手里收回成命。反之,如果皇帝任务完成得出色,上天就会降下种种祥瑞,鼓励他再接再厉。

董仲舒说,皇帝轮流做,然而,这种轮流是有顺序的,这个顺序就是“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比如秦朝是水德,那么,继承秦代的汉朝就是火德。

西汉末年,社会上经常流传着改朝换代的传说。每年,都会出现一些小道消息,说是某地某地出了什么怪事,预示着将要改朝换代了,汉朝的火运已经到头了,土德皇帝将要出现了。

大汉王朝的气数看起来也确实快要尽了。

西汉末期,贫富分化达到了社会不能承受的极点。贵族拥有土地动辄几十万亩,而常年有数百万流民无家可归。上层社会风气奢侈,糜费巨大,而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卖身为奴。灾异频发,饿死者的白骨相望于道。人民的不满情绪越来越浓,整个社会充斥着紧张不安的气息,起义的烈火在四野蔓延。

皇室也惶惶不安,汉成帝自己在诏书中也不得不痛心疾首:“灾异数见,岁比不登,仓廪空虚,百姓饥馑,流离道路,疾疫死者以万数,人至相食,盗贼并兴。”

皇帝一次又一次下罪己诏,到天坛去跪拜上天,承认错误,可是形势丝毫不能好转。

元凤三年(-78)正月,泰山脚下突然降下一块巨石。一位儒生上书昭帝,说泰山乃神山,泰山坠石,预示将有匹夫而为天子。他劝皇帝顺天应人,择天下贤者,让出帝位。

理所当然,这位天真的儒生被砍了头。

可是,后继者居然络绎不绝。宣帝之时,当时的一个小官盖宽饶又上书,建议皇帝传位于贤者。

这次皇帝没敢动手杀他,而是迫令他自杀了。

汉成帝时,一个叫甘忠可的普通儒生写了一本《包元太平经》,宣称汉朝天命已终,应该重新受命,这样就能延续汉朝的命运。他还组织了许多学生,到全国各地去宣传自己的理论。甘忠可被关进了监狱,但他的弟子锲而不舍地继续宣传,到了哀帝时期,居然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建平二年(-5),汉哀帝真的举行典礼,宣布重新“受天命”,改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

可是改号之后,天下甚至比以前更乱了。建平四年(-3),有传言说大祸将要降临,关东各地的人民“无故惊走”,数十万人手持麻秆在全国各地奔走祈祷,据说这样可以避免天崩地裂的大祸。几万人聚集到长安城里,半夜三更祭祀“西王母”,点火游行,“击鼓号呼相惊恐”,弄得整个长安城彻夜无眠。

看来,文字游戏骗不了上天,上帝改朝换代的决心是已经下定了。



登上了权力顶峰的王莽俯视天下,看到的是一片末世衰败的景象。

混乱他不怕,他甚至希望再乱一些,那样,他的能力才会更好地体现。他要让奄奄一息的大汉王朝在他手里重新强壮起来,他要让流离失所的百姓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他相信自己的雄才大略,相信自己已经掌握了圣人之学,他用《周礼》和《论语》为指导,澄清天下,应该指日可待。

他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改造帝国的计划。

他首先希望以自己为表率,扭转社会奢侈的风气。他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刹住浪费之风,自己上下班坐的马车、穿的衣服,都俭朴得不能再俭朴。

做了大司马之后不久,王莽的母亲病了,达官贵人纷纷到王莽家探望。出来待客的妇人穿着粗布衣裙,脸上也不施脂粉。贵夫人们都以为是王家的女仆,及至介绍才知道竟然是王莽的夫人,轰动效应可想而知。一时间,王莽家的俭朴作风传遍长安,奢侈之风果然大减。

第二步,王莽通过艰苦的斗争,动员政府通过了着名的“限田令”,禁止豪强大户占有过多土地。

上任第二年,王莽又以王太后的名义,宣布把王家的所有土地,除了坟园之外,全部捐给贫民,以此带头推动“限田令”的实施。

这几把火烧得非常漂亮,一时间,王莽为首的政府获得了极高的支持率,整个下层社会欢欣鼓舞,以为天下大治的时候终于就要到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极权政治中,每个人的政治生命都是脆弱的。汉成帝的死打乱了王莽的整个计划。

公元前七年(成帝绥和二年),王莽上任不到六个月,汉成帝去世。由于无子,召定陶恭王子继承帝位,是为汉哀帝。

哀帝上台的第一件事,是大搞自己的裙带。他违背礼仪规定,擅自尊自己的祖母傅氏为恭皇太后,与王政君并尊。并且在宴会的时候,把傅太后的座位与王太后平等安放。

这是完全不符合礼法的事情。傅太后的名称本来已经可疑,即使真的做了太后,与王太后也有正庶之分,怎能并尊!王莽见此情形,严厉斥责太监:“定陶太后藩妾,何以得与至尊并!”立刻命令把傅氏的座位搬到一边。

傅太后一怒之下,索性不出席宴会。就这样,王莽不识时务地得罪了新帝。公元前七年(成帝绥和二年)七月,王莽被免职,回到南阳封地闲居。

奋斗了几十年的成果就因为一次大义凛然而失去了。做模范有时必须付出代价。

这一年王莽三十九岁。



这次挫折,对以政治为生命的王莽来说,无疑是严重的。但是,王莽有着钢铁般的性格,挫折于上升期的他,就像给好钢淬一次火,只会让他更加坚韧。

在血亲社会,血缘是最有力的理由。新帝登基,王氏的血统立刻贬值。王莽和王政君都是明智之人,他们顺从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离开政治中心,过起了隐居生活。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就看上天是否能再次给他们机会了。

然而,王莽并没有真的闲下来。二十年的政治生涯已经使他由一个单纯的儒生变成了政治动物。他已经深深领略了权力的滋味,这滋味让人尝了一口,就再也不能放弃。他渴望着再过日理万机废寝忘食的生活,渴望着再次见到人们在他面前必恭必敬诚惶诚恐,渴望再一次体验掌握千万人命运的强大感和改造山河建功立业的成就感。如果能够再次掌握权力,他甘愿付出任何代价。

多年周旋在政治旋涡之中,王莽已深谙政治的玄机。他的理想主义丝毫没有动摇,但是他实现理想的方式却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刚入仕途,他只知一味刚强,做事恪守原则,说话直言不讳,这种性格使他在宦海沉浮的前几年吃尽了苦头。而现在,他在刚强中已经糅入了一丝阴柔,做事更讲究方式方法,他知道了进退,知道了等待,知道了利用他人的弱点。

他一如既往地维护着自己的道德形象,他知道,这是他政治生命的基础。人们对道德楷模的要求是苛刻的,他们把慷慨的赞美送给你的同时,要求你在道德枷锁下不能有一丝松懈。因此,他必须倾尽全力,战战兢兢,把自己打扮得毫无瑕疵。为了这一点,他有时也不得不矫饰自己。道德于他,此时已由单纯的目的变成了手段。

他知道了,为了达到光明的目的,有时要用不光明的手段。

在闲居的日子里,王莽做了这几件事情:一是倾心结交官员特别是知识分子,建设自己的人际资源网;二是密切关注朝廷政局变化,同时又绝口不谈政治,不惹是非;三是继续进行自己的形象建设,丰厚自己的人格资源。

真是天将亡汉,刚刚登上帝位的汉哀帝恰好是历代皇帝中最不争气的一个。上任之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外戚,祖母傅太后和母亲丁后两家的亲戚一股脑拥进朝廷,当仁不让地占据了各路要津。这个时候,人们才又想起王氏外戚的好处,王家虽然骄奢,但毕竟大都是有能力的人,在他们的控制下,朝廷的运转基本正常。而傅、丁两家大都是草包,因为意外的机缘成了皇亲,便如同乡下人进城,恨不得一天之内把所有的东西都抱回家去,刚刚进入长安就忙着起宅第,买仆人,讲排场,比阔气,一上任迫不及待地钩心斗角,卖官鬻爵,大开贪贿之门。一时间,整个政府上下鸡飞狗跳,乌烟瘴气,长安城的奢侈之风再一次兴起。

哀帝做的第二件事是搞起了同性恋。他喜欢上了一个叫董贤的漂亮侍从,两人很快就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哀帝停止了王莽的“限田令”,一次赏赐给董贤二十万亩土地,不久又任命二十二岁的董贤为大司马。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意,哀帝甚至想把皇位让给董贤。

汉朝的衰败在哀帝手中达到了顶点,混乱的朝政加剧了人民的痛苦。他使汉王朝丧失了最后一点人心,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局势,哀帝如上文所述,搞了一次荒唐的“再受命”仪式。这个仪式反而再明确不过地说明了大汉王朝已经丧尽人心。

王莽不动声色地观察着长安城内的一幕幕光怪陆离的闹剧,平平静静地读书养性。这时,他家里出了一件意外之事。他的二儿子王获因事一怒之下,失手打死了一个奴役。

当时的豪贵之家,每家都有几百名奴隶。奴隶是可以像牛马那样在市场上公开买卖的,没有人把他们当人看,失手打死了,官府罚几个钱就了事了。

王莽却不这样看。“天地之性人为贵”,在儒家看来,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奴隶制本来就是不合理的。奴隶也有自己的生命尊严,也有自己的基本权利。

经过痛苦的权衡,王莽命令王获自杀以赎罪。只有这样,他才能维护世界观的统一。而且,下意识中,王莽明白这样处理,会带来巨大的轰动效应。

全家上下一下子乱了套,王莽的妻子急得要和王莽拼命,终日以泪洗面,儿子女儿都在王莽面前连日长跪,为王获求情。

作为一个政治家,王莽的儿女之情是比较淡薄的,但并不是没有感情。做了这个决定之后,他也经历着痛苦的煎熬,那毕竟是自己从小看着长大的亲生骨肉。更何况,这次所有的亲人都站到了对立的一边。

然而,王莽已经习惯于在情感和礼法发生冲突时无条件地倒向礼法。四十年来的修身磨炼似乎就是为了面对今天的考验。要做改天换地的圣人,要做出经天纬地的大事,他就不能按常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得把自己变成刀枪不入的超人,变成超越世俗情感的神,这样才能承担起挽救天下的重任。天理和人欲的交战中,后退一步,就前功尽弃。

上天也许是用这件事来考验自己能否承担大事。王莽把拳头握得紧紧的,关节都要碎了。他以为自己已经炼就了铁石心肠,但是,现在他发现,自己的心还保持着几分弹性。每一个夜晚,他都几乎要向感情投降,然而随着天明的到来,理智又一次占了上风。

王莽的意志最终不可违背,经过几天的争执,王获终于自杀。

这件事震动了整个社会。人们没法不震动,人们没法不感动,人们没法不敬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他确实已经接近了圣人的高度,让人只能仰视,心怀惭愧。在这个裙带成风的黑暗时代,王莽的行为像一盏明灯,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希望。

王莽像一个高明的演员,给人们留下了最动人的造型。是啊,在这个纲纪崩溃的时代,人们最痛恨的是上流社会的穷奢极欲,最痛恨的是裙带成风。而王莽恰恰恭俭勤政,恰恰大义灭亲。他准确地击中人们感情中最脆弱的部分,让所有人的心都成为了俘虏。

公元前二年(哀帝元寿元年)正月初一,发生日蚀。在汉朝人看来,这是上天明确无误的警告。哀帝惊恐不已,下诏让大臣们献策。郁郁已久的大臣们纷纷上书说这是上天对王莽遇到的不公正待遇的反应。鉴于舆论的压力,哀帝只好以侍候王政君的名义让王莽重返京师。



还没等王莽为重新获得权力进行更多的努力,公元前一年(哀帝元寿二年),二十五岁的汉哀帝突然去世。而在此之前,他的祖母与母亲傅、丁两后都已去世。上天又一次向王莽露出笑脸。

在汉哀帝胡作非为的时候,王政君默默地独居深宫,不动声色,而现在,这个资深女政治家以迅雷之势采取了行动。在哀帝去世的当天,她就驾临未央宫,收取了皇帝的玺绶。接着召见大司马、皇帝的情人董贤,问他打算怎么处理皇帝的丧事。乳臭未干的董贤在王政君面前居然吓得连句完整话都说不来了。王政君马上拈出了这个人的轻重,命使者火速召王莽进宫。

王莽又成了大司马。

王莽做的第一件事是罢免董贤,此人早已成为哀帝的替罪羊,成为人人痛恨的目标。董贤畏罪自杀后,没收其财产四十三亿,充实国库。

王莽做的第二件事是选立中山孝王之子,九岁的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此人与无子的哀帝血缘最近,立他为帝顺理成章。同时,王莽命令,平帝的亲属不得进京,以绝外戚之患。

接着,他把傅、丁两氏的外戚全部赶出长安,任命自己那些名声良好的朋友亲信占据要津。挖傅、丁两后的坟墓,以平民愤。

三件拨乱反正的大事做罢,整个大汉天下欢声雷动。久久压抑的人心得到了充分的舒展,人人

‘拾’ 王莽的家乡在哪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金滩镇的北沙窝庙村

阅读全文

与王莽的文化在哪里学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3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01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82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8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19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6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8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3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2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7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2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2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5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3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