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什么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深琛的植根于老百姓当中的历史深远的不断传承的历史文化。有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高原文化等等。
Ⅱ 中国文化源头有那些内容
中国的文化发源于大河文明,主要的是长江、黄河。之后形成具体的文化内涵,比如华夏之龙。
Ⅲ 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哪里
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哪里?
华夏文明5000年,中华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基础,中国文化通过不同程度的整合而形成最终的华夏文化,在源源不断的历史长河中,究竟哪里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4,文化自信我们作为中国人,而中国作为最后的一个大国,历史文化悠久,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多种文化。比如说:儒教,道教等等,这都是我国人类发展中的智慧结晶。都是中华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现在放眼全球,有谁能比中国的历史更加长远?有谁比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更深?我们必须要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对中华的起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它就是在上古时期黄河长江流域不断地发展与繁衍,才形成了如今这个历史厚重的中华文化。在这里也希望大家能够不断地宣传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让我们的文化也能够走向全世界。能够让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以上就是笔者的观点,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欢迎来讨论。
Ⅳ 中国文化源头是什么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 (一)、《易经》是宇宙的法则
古人曾言:“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在皇家“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编列中,《易经》均居首位,将易学视作何等重要.那么《易经》是什么?占卜家说它是占筮书,气象学家说它是天文气象书,农业家说它是农事书,历史学家说它是历史哲学书,而文学思想家说它是一部文字优美结构严谨的人文书……众说纷纷,就如瞎子摸象各言其是.《易经》是一部无字天书.“易是先民的一种科学,一种符号逻辑,代表了数理的,宇宙生命、个人生命的作用,是叙述人类太阳系统的宇宙中,日、月运行的一个大法则.”《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宇宙代数学,智慧中的智慧,包括了科学、哲学、宗教,一切都函蓄了.对中国的哲学、史学、文学、艺术、伦理、宗教以及天文、历史、数学、医学、气功等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享有极高地位.老子道家的“无为而不为”的思想,佛教“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都是易学的阴阳辨证对立统一观.天地间易经的哲学没有迷信,可是却有宗教家绝对的严肃精神.《易经》说的是宇宙社会、人事最高的道理,变是最普通最平凡的道理,历史上人们一直用它来指导安邦治国齐家修身.只是由于文字艰深,过于精练,在芸芸众生中学易者就不多,“百姓日用而不知”了.我在此将对如何学习易学、运用易学、指导人生和事业,谈谈自己治学的经验和体会,把大家带上通神之路.
(二)、《易经》的理论、原则和法则
历史上《易经》有三种:一、神农时代的《连山易》;二、黄帝时代的《归藏易》;三、周文王被囚里所作的《周易》.《连山易》、《归藏易》已失传,现在所言的易经即是《周易》.
《易经》有三大理论精华:
一)、阴阳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面,即对立又统一,互根互换.
二)、五行生克制化:将世上一切事物都归类于水、火、木、金、土五类,它们相互制约相互生成.
三)、天人合一:人和宇宙信息全息,互补调谐.
《易经》有三个原则:
一)、不易:任何一种事物总是常常处在相对稳定状态中,这时事物内部阴阳两个对立面处于相对稳定之中.
二)、变易:任何一种事物,当它内部阴阳双方在矛盾斗争 中,由量发展到一极值时必须会出现质变.
三)、简易:宇宙间天地自然法则本来就是简朴平易的.
《易经》有三大法则:
一)、理:即易理.易经中的哲理,探讨宇宙人生的能变,所变与不变之原因.
二)、象:《易经》中用卦象、爻象来表现世界生成发育万有现象,从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
三)、数:河洛理数,是现象中的数理,推演它的变化过程,而知人事与万物的前因和后果.
掌握了《易经》的三大理论,明白了三个原则,就可以用三大法则来认识事物,适应事物,依据易经的法则来察往彰来,索隐探赜.也就是可以运用易学进行占卜,即现代人说的预测.
这里必须强调只有用易学理论和原则作指导,运用易学法则进行预测的,才叫易学(或周易)预测,否则是不能称为易学预测.
(三)、八卦是宇宙万物运化的最高标志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述唯物辩证法时说道:“任何事物都由矛盾着的两个对立面组成,它们即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无不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实际上它阐述的这一个唯物认识论的基本法则是我们先人早就有的唯物世界观,是易学思维的基本观点,伟人毛泽东用现代语言来叙述清楚它.他所说的两个对立面即我们上述的事物两种阴阳对立的属性,八卦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四个阴阳对立面,万事万物发展变化无不由于阴阳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而形成新的对立统一.易学概而言之为两大功能:第一大功能为认识论,即如何认识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第二大功能为方法论,即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方法和手段来适应或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生,求得最好的生存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为两论,他的“矛盾论”即对应易学的认识论,而“实践论”即对应易学的方法论.
易学的表现形式为八卦,整部《易经》从头至尾就是说卦解卦.《易经》由伏羲创八卦,文王被囚里演易而作卦辞爻辞,即《易经》的经部份,孔子写出学易心得,称十翼,即《易经》的传部份,由经和传两部份组成我们现在学的《易经》,也称《周易》.由于《易经》文简意深,文字古繁,今人不易理会读懂,但要学习易学及周易预测又必须读《易经》,为了便于学习,不少学者将古《易经》用白话译出,我本人喜读的是湖南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由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及弟子徐庭芹着译的《白话易经》.《易经》的经部卦辞爻辞为古人断卦的经验,暂可缓读.而作为后面的传部即孔子作的十翼是必读不可,且应逐字逐句反复领会.由于全部《易经》是说卦,卦是《易经》的核心,要理解《易经》首先就必须要学好卦,理悟卦,看活卦,能随时随地用八卦对应万事万物,解释万事万物的运化,从而成为人生命运和事物的主宰.
Ⅳ 儒释道哪个才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为什么
哪个都算不上是源头。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而释道儒三教的创始人中年纪最大的老子不过出生于约公元前571年,距今才2500多年,在老子之前还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此中华文化的源头必然要向前追溯。
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炎帝(神农)和黄帝(轩辕)是我们现在可以确认的比较古老的祖先,再向前还有伏羲和女娲,不过这些更多地是与上古神话混在一起了,无法为科学证据所证明。
至于释迦摩尼,出生于约公元前565年的古印度,与老子和孔子都是同时代的人,而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更晚,大概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公元60年左右)。
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就被中华文化给同化和改造了,与印度的原始佛教有了非常多的差别。我们之所以将释道儒三教并列,甚至有时候会讲三教合一,正是因为他们都是被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改造过的,是一个树干上生出来的三个分支而已。
Ⅵ 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什么地方起源
中国古代文化应该起源于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主体是黄河文明。
形成: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黄河文明的发展期是它的升华阶段。从时代来说主要是夏、商、周三代。这时的黄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以今天的河南省为核心,大中原地区文化即中原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
其他文明:在这一时期,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地区性文明,如在长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汉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在黄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在东北有燕山地区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红山文化。
中断:各个地区性文明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学术界都给以高度评价,但是到后来有的文明中断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黄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气蓬勃,吸纳、融合了各地区文明精华,向更高层次发展。
华夏文明的主体是黄河文明,黄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区,黄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圈内。河洛文化最大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国都文化连绵不断。黄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国时代,黄帝都有熊,颛顼都帝丘,尧都平阳,舜都蒲坂;黄河文明发展期的夏商周王国时代,夏都阳城、阳翟、斟鄩、老丘,商都亳、隞、相、殷,周都丰镐、洛邑;黄河文明兴盛期的帝国时代,西汉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阳和开封。上述都城均在河洛文化圈内,几千年的建都历史,形成了具有极大影响的国都文化。这是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点。
第二,树大根深的根文化是河洛文化又一特点,有许多文明源头都在这一地区。如最早出现的国家在这里,近年启动的文明探源工程所确定的四个重点即临汾的陶寺、郑州的古城寨、新寨和王城岗也在这里,《河图》、《洛书》和《易经》等被誉为传统文化源头的元典、华夏文化重要纽带之一的汉字也产生在这里。由于历史上各种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向四方播迁,甚至播迁到海外。据姓氏专家研究,中国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于中原。现在播迁在外特别是海外华人,多自称是“河洛郎”,并且前来寻根拜祖,河洛地区成为文化寻根和姓氏寻根的圣地。
第三,大一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了传统的民族基因。善于吸收、包融、开放、凝聚的民族个性,在河洛文化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但最突出的还是大一统的民族基因,从邦国、王国到帝国的几千年中,人们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强大,反对分裂,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优秀的传统现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坚如磐石的凝聚力和灵魂。
【选自网络】
Ⅶ 中华文化的起源
中华文化起源于黄河文化,我们是炎黄子孙
Ⅷ 简述中国文化的源头有哪些
:“中国传统经学序列里有所谓的五经传统——诗书礼易乐,《乐经》为群经之首,孔子也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是儒家教育人格养成的最高阶段,只是秦火以后,《乐经》不传,所以以《春秋》替补,后世遂以《易经》为群经之首。所以,了解中国思想源头,最宜以《乐经》入手。虽然《乐经》已被焚毁,但好在《礼记》保存了乐经的思想残迹,参以《吕氏春秋•十二月纪》的文字,可以大致可还原乐经的思想轮廓。孔子说:‘做易者,其有忧患乎’。一则以乐,一则以忧,概括了西方存在哲学意义上现实生存的两种基本情态。所以,必须《乐》和《易》相互参读,才能入其门径。”
Ⅸ 中华文明起源的三个源头及其代表文化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产生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黄河和长江莫属了。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有一过渡地带,这一地带也是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主要是汉族)相互争夺的主要区域,在这一区域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断获得直接的交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