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礼治精神
中国文化不仅丰姿多彩,而且有着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这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见,所谓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着人们实践的思想,亦即世界观和人生观。无疑,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显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容是丰富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极为丰富的。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有四点: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张岂之先生在其《中华人文精神》中指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点;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2.刚柔相济——穷本探原的辩证精神;3.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4.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5.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6.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7.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
㈡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提倡人应效法日月星辰刚健运行那样奋斗不息、积极进取,坚持独立意志、人格尊严和做人原则。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世界这么大,我只想做个中国人,不是因为中国现在发展了,而是因为喜欢中国文化,文化来源于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令人痴迷,在我看来,这里有最理想、最和谐、最具远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人活着为什么,当然是为了人,这一点我们的祖先想得很清楚,所以我们的文化一直强调以人为本。不要觉得这个问题简单,要知道,与人相对应的,还有两股异常强大的势力,一曰神,一曰物。
我想世界上的宗教可以分三种,一种崇拜神,一种尊重人,一种追逐物。面对过于强大的未知世界,人类很容易产生鬼神崇拜。社会活动离不开物,物是创造幸福生活的必备工具,对物的追求很容易用力过猛,“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以至于本末倒置,把人变成了追求物的工具,走上了拜物教的歧途。自从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来,全世界都被裹挟进科技竞争的赛道,技术创新的力量主宰着世界各国的命运。先进技术本来和幸福没有必然关系,物既能给人自由,反过来也能限制人的自由,但如今拥有先进技术成了生存的先决条件,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摆脱这种模式。
于是,我们深陷科技思维,以为科技可以救国,科技可以造福,甚至将科技上升到了道德上的正义地位。重视科技没错,不过不要忘了,世界上最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就发生在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间。
精神永远高于物质,物质是基础,精神是主宰,没有精神,物质就丧失了意义。世界上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文化的竞争。而我们,拥有很好的文化。与科技思维相对应的,是人文思维,强调以人为中心,保持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既不做神与物的奴隶,也不做天地万物的主宰。子不语怪力乱神。《庄子》说了,“物物而不物于物”。《荀子》里也说了,“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吗,我们当然有,如果说西方信仰神道的话,我们信仰人道。尊重生命,尊重人的生命,人是天地万物之灵秀,如何让人的生命和天地万物一样自然生长,如何让人的生命得到更好的寄托,这就是我们的宗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的人道,也可以称为自然之道。中国文化强调“以史为鉴,以天为则”,我们要向历史学习,向天地万物学习,最终提高自己的德行,决定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命运会和德行有关,大家还记得“德不配位”这四个字吧,有什么样的德行才能达到什么样的地位,哪怕一代帝王,如果德不配位,也不得不接受王朝的覆灭。这是天意,是自然之道,也是民心。
㈢ 什么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它有哪些主要内容
您这个问题太大了。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家、道家、佛家,儒家讲求仁义道德,道家讲求清静无为,佛家讲求万物平等。其中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㈣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落实在政治上是“以民为本”,即民本思想。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思想。
2、刚柔相济的坚忍精神。
刚柔相济是中国人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孔子创立儒家重“刚”,但也不失“柔”。中国文化是强调“儒道互补”的,即阳刚必须与阴柔适当配合。
3、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传承特别重要。儒家传统是以夷制夷,德化怀柔,多采取羁縻政策。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
受中华文明影响较深的东方文明体系被称为“汉文化圈”,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从旧石器时代的发明创造,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中国文化不但对日本、朝鲜半岛产生过重要影响,还对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乃至美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以及指南针技术首先应用于航海,才导致了人类所谓蓝色文明和环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国水运史》);郑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这种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并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枢纽的东亚文化圈。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以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㈤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坚持中庸;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他将其应用在君臣关系上,强调君臣在处理政务时意见“否可相济”的重要性。通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综合平衡,使君臣之间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谐统一关系。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庸。贵“和”持“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基本精神,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而存小异,成了人们的普遍思维原则。当然,由于贵“和”持“中”的观念说到底是一种否认斗争、排斥竞争和简单协同的道德;贵和持中是东方文明的精髓,它对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处事中庸,求同存异,维护集体统一等有其良好作用.
㈥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对中国而言,文化创新诉求正是文化危机意识的集中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实践性反思,从属于文化创新诉求。追溯以往,不难看到,这种诉求可谓由来已久。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存,不仅要通过与异质的他者对话来汲取营养,而且还要通过与自身的历史对话来获得身份的认同和“根”的感觉。当我们开展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这一课题的时候,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来自这两个方面的强烈需要。这是一个关乎华夏民族永恒福祉和文化生存的重大问题。
㈦ 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有哪些
1、包容博大的精神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今天的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融合,也是中国文化开放兼容的一个具体体现。
2、天下大同的精神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重视天下的和谐和相互友爱而非互相的对抗或欺凌弱小。今天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也是大同精神的体现。历史上强大的中国,没有主动侵犯小国。
中国版图的扩大,是在回击当时的外族侵略以及外族文化主动融入中原文化的结果。强大的明朝派遣郑和下西洋,给各国送去的是丝绸、瓷器等各种物品。今天西方某些人的“中国威胁论”,实际上是他们以西方对抗和竞争性的思维、以自己爱好侵略的历史来揣度以和谐大同为核心特色的中华文化的表现。
3、中庸的精神
中庸不是当好好先生,而是一种为人处事上的恰到好处,是一种“黄金分割”的大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智、仁、勇”的结合才是完善的人格,而非强调一端,就是中庸精神的表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就是中庸。“随心所欲”但是“不逾矩”,就是中庸。
4、以民为本的精神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唐朝的李世民就说过:“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毖。”进入现代的中国,“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宣示,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思想一脉相承的。
5、爱护他人和担当社会的精神
“仁者爱人”、“兼相爱,交相利”,都是强调对他人的关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真正的个人幸福,必然是与他人及社会整体的福祉相连。传统文化中的“大人之觉”、“内圣外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倡导,都是强调把个人的能量和才智运用到对整个社会幸福的追求之中。
范仲淹、文天祥……无数的仁人人士,都有担当天下为民请命的情怀和为历史记诵的感人事功。乃至古代贤明的帝王那里“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的面对家国的态度,也都是这种担当天下的文化精神的体现。
㈧ 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是中国文化的魂,也是指导我们民族发展的理论依据。
㈨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中华传统美德。
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要积极传承发展。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要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和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是多种哲学思想完美融合的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而包容性就意味着这是一种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中国文化有强大的同化和改造外来文化的能力,将外来文化的精华,吸收为中国固有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强大的再造改造和吸收的特点。
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的出发点。
中国人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是天地间最灵、最贵的。早在《尚书》中就有“唯天地万物之母,唯人万物之灵”的说法,后来荀子也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而草木水火禽兽都没有,所以人“最为天下贵也”。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不仅最贵,而且最灵。“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化成”,人参与天地之造化,天地因为人的参与而变得有序,人的礼乐精神,人的礼义廉耻的自我约束,人的群居互助思想,使得天地万物得以有序治理,这个有序治理的过程就是以人为本的过程。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人类自身不断繁衍生息,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素养的过程。
㈩ 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是什么
中国文化的特征: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2、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确立,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内容的嬗变,中国古代各种哲学派别、文化思潮的关注焦点,以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看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实践而展开。
3、刚健有为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4、贵和尚中
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乃中国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礼射”不仅贯穿与融合了华夏数千年璀璨的历史文明,而且深度影响了世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为维系和发展优良的社会秩序与生态和谐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礼”和“射”分别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古代中国的《礼记·射义》思想传入江户时代的日本,孕育了日本江户时期射箭中的“文射”仪礼。日本现代的弓道正是将《礼记·射义》和江户时代的《射法训》一道儿奉为国之经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