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应如何保护
文化遗产是民族,国家记忆的精神及物质根源。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精神所在,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
② 什么叫文化遗产并说说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
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在巴黎举行了第十七届会议,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这个公约中,文化遗产的现代含义得到了充分的界定。
首先,它给出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经典定义,其中前者可以概括为:“文化遗产”即从历史、艺术、科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une valeur universelle exceptionnelle)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
其次,明确规定了:在“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 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即国家主体承担遗产传承的责任。
第三,确立了“世界遗产”的概念,认为上述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因此,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合作予以保护”。
最后,是“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内,建立一个保护具有突出/独特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称为‘世界遗产委员会’”。由这个委员会制订、更新和出版一份《世界遗产目录》,即由委员会按照自己制订的标准认定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财产。
http://review.artintern.net/html.php?id=2048&page=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主要有4个方面:历史研究——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科学价值、发展旅游——经济价值、可持续发展。
1、历史研究——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研究城市、人类发展历史,借古丰今,有利于促进城市发展。
2、科学研究——科学价值
历史古城、建筑、构筑物(如中国的赵州桥、都江堰,埃及的金字塔)等有很深奥的科学道理,有的甚至是现在人们还不清楚的科学理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保护凝聚了3000多年历史文化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对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3、发展旅游——经济价值,有利于更好地经营城市
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丰富、美丽、迷人,吸引着中国人,更让外国人向往,是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是人们游憩、观光、获得美的享受的重要场所。平遥古城98年旅游收入达90万元,近年均增长率为200%多;小小的周庄(小镇),年旅游收入达2亿元,增长率也是惊人的。
随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收入不断提高,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增长。我国张掖市比日本的高山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更丰富、更有价值,然而,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值的比例,张掖市不到10%。而日本的高山市在70%以上,以旅游为生。
总之,历史文化遗产是有重要的意义。国家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遭受地震时,国际上给了相当数量的捐助。
4、可持续发展
全球《21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功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在80年代初做平遥、周庄规划时,做了保护古城镇开辟新区的规划,并呕心沥血地奔走说服,保下了平遥古城、周庄古镇,平遥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周庄也已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阮仪三教授当然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大功臣。同时,当时接纳保护意见的决策者也是大功臣。
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很丰富、很有价值。遗憾的是在经济开发中遭到了建设性的破坏。70年代的太谷等城,不亚于平遥,现在却荡然无存。福州的“三坊七巷”在旧城改造中给“改”掉了,这些十分令人心痛。专家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开发中对历史文化的建设性破坏超过了“破四旧”、“文革”。西部有“丝绸之路”。有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城市经营中,一定要吸取经验教训,有意识地、特别重视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华夏文化,造福子孙后代。
http://www.klfcn.com/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1604
③ 什么叫文化遗产请举例说说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从二零零六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能赐予现代人的,是它有助于现代人对自身、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的理解。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本质的意义是人类所作事情的记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通过恢复人类过去的记忆服务于现在的。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它蕴涵着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是有价值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于各类遗产的价值,主要从历史、艺术、审美和科学角度进行阐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则专门强调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认为,不同类型的遗产其价值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看,人类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艺术、科学、教育及经济等方面。
历史价值。文化遗产是由特定历史阶段、特定种群民族、特定地域范围的人民世代沿袭传承下来的,生动地保留并表现了这些人群的生存状态、生产习俗、生活风貌、伦理观念,反映当时的自然生态状况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状况,因此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离开了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特定文化遗产,我们很难对这个国家、民族、地区的历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从这一意义上说,文化遗产是认识一个民族、一方地域、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鲜活的方式和内容。
艺术与科学价值。文化遗产的艺术与科学价值,主要是指文化遗产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凝结,如从埃及金字塔、古希腊神庙及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先人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创造力。
教育价值。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主要是指文化遗产对后人的启迪意义,当人们看到先人留下的独一无二的珍贵遗产时,会感受到心灵的震动,获得真善美的启示,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调适自己的身心与行为。从这一意义上说,文化遗产是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经济价值。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可以看做是其历史、艺术、科学及教育价值的外化或现实体现,正是因为文化遗产对于人类来说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及教育价值,因此也能为遗产所在地或拥有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如旅游门票收入、纪念品收入等。当然,对于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我们不应过分看重,不然,有可能会损害文化遗产的其他价值,这也就是后面要阐述的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问题。
正因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人类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所以其进行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④ 为什么“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当事人的问题,可以从发下几个方面看:(包括,但不限于):
1,因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损毁了,就算修复得再好,也不是原来的;
2,城市的发展速很快,在快节奏的今天,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会被遗忘,特别是城市;
3,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4,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
5,现在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许多古建筑,搬来许多洋建筑,城市逐渐失去个性;
6,在城市建设开发时,应注意吸收传统建筑的语言,这有利于保持城市的个性。
⑤ 人类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
1、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2、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5)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扩展阅读: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网站了解到,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近日在接受记者时强调,做好文化遗产工作核心是围绕四个字:保护、利用。
他分别从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方面介绍了相关情况。
在文物保护方面,首先是建立和落实好中央文化文物部门以及省市县四级文物保护责任制,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拥有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了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责任主体。
保护文物失职必追责。如2017年北京针对明十三陵文物丢失案,追究了17名相关责任人责任,包括6名局级干部。2016年,河北针对清东陵被盗和违法建设案,处理了12名责任人。2017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生6起火灾事故,处理了23名相关负责人。
除了保护,也要严厉打击文物犯罪。近几年,成功打掉了一批长期猖獗、影响恶劣的文物犯罪团伙,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特别是去年公安部门两次发出A级通缉令,公开通缉20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员。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文物盗窃和非法贩卖活动。
最后,要把文物保护纳入法治轨道。按照文物法规定,各地进行基本建设工程前必须先进行考古勘探调查,之后才能开工建设,有效保护了地下文物。
雒树刚指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主要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精神。首先是进行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人来传承的,现在有一批非遗传承人岁数比较大,我们抓紧抢救性保护,把这些老工匠、老艺人的工艺传承下来,同时培养年轻的传承人。二是实行生产性保护,特别是把传统工艺和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于民间、死于庙堂”,只有和群众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利用好文化遗产,才能发挥好文化遗产的作用,才能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雒树刚强调。
利用好文化遗产,首先是让人民群众“无障碍”“零门槛”接触文化。
雒树刚介绍,现在除了遗址性文物保护单位以外,已有4246家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免费开放数量还将继续扩大。现在群众到博物馆的参观热情越来越高涨,去博物馆参观的人次从2014年的7亿多人次增长到2016年的9亿多人次。一批精彩展览受到群众热捧,如故宫的“石渠宝笈特展”和“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等。今后要推出更多精品展览,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传统戏剧普及工作正在进行,相关部委联合实施了“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两个工程,争取实现“一人一场戏”“一村一场戏”的目标。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上也做了大量工作。如电视节目《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舌尖上的中国》等受到观众喜爱。
“文化文物部门要继续落实好责任,文化遗产工作就是要保护好、活起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雒树刚强调
⑥ 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大力保护非遗
1、保护非遗文化遗产能够帮助各族人民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文物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保护非遗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
2、保护非遗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3、保护非遗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6)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扩展阅读:
非遗文化遗产中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并且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需要。
⑦ 国家为什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是国家在21世纪初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国及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状况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普查所得的资料和数据,作为全面分析国情的重要资料之一,是国家或地区主管机构制定文化政策乃至制定国策的重要依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的基础。因此,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对全国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进行的普查,无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还是对国情的调查,都具有重要意义。
(7)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2005年订定《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正式发布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十大类: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以及民俗。此名录每两年更年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县、市、省三级名录逐级申报、评审。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对某地区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的行为或表现,如民俗、文化、信仰、传统、知识和语言等各种非物质形式的智慧财产。
若是物质形式,则依《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的世界遗产评定准则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各项文化和自然遗产,是教科文组织的另一项不同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