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的传统文化以什么为乐
问题不太清楚,可以解释一下吗?
㈡ 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乐器有什么
我觉得最能代表中国的乐器是古筝,因为古筝起源于战国时期,它的历史比较悠久。
㈢ 什么是“礼乐文化”
礼乐的产生
关于礼乐的产生,已知的文献中有各种说法,如礼乐本于神说:《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说,神者品“品物之本,礼乐之祖……”;如礼本天地人的统一和秩序说:《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上子产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还有礼根于人类自身繁衍延续的欲望说:“孝,礼之始也”[1]“夫礼,始于冠,本于昏”[2]。楚简《性自命出》提出了“礼作于情,或兴之也”[3]。这一提法在先秦及后儒中是罕见的,而在楚简中却屡见,如《语丛一》上有“礼,因人之情而为之”[4],《语丛二》上有“情生于性,礼生于情,严生于礼……”礼乐生于人情这一命题颇具人文精神,在那个思想自由的时代,无疑是一曲人性解放的欢歌。类似的说法在别处还可以见到,如《礼记·坊记》上有“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史记·礼书》上有“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议,……礼者,人道之极也。”
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进入文明社会的独特创造,到西周鼎盛时已有极其繁多的仪节格式,《礼记·礼器》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这些仪节格式的基本特征就是恭敬。《左传·僖公十一年》上说:“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孔子集语·劝学》引《尚书大传略》说:“子曰:……不敬无礼,无礼不立”。《管子·五辅》上说:“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逾越。”可见,恭敬作为礼的基本特征,是先秦儒家乃至以外的其它学派都公认的,楚简也不例外。《五行》上有“安而敬之,礼也”,“行而敬之,礼也”,“恭而博交,礼也,”[5];《性自命出》中有“宾客之礼必有夫斋斋之容,祭祀之礼必有夫斋斋之敬,居丧之礼必有夫恋恋之哀”[6];《语丛一》上有“礼生于庄”[7]。以上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礼的恭敬、庄敬的特征。
至于“乐”,其基本特征是“和”。“和”本来是指音素上的和谐关系。《老子·第二章》:“音声相和”。《荀子·乐论》《礼记·乐记》:“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老也。”“乐者,审一以定和也。”“乐者敦和”“乐者,天地之和。”这表明,和就是乐的基本特征。这说明,音乐上的“和”逐渐演变出与“礼”相配合,起辅助作用的、用以和谐各种礼义关系的一个概念。如《尚书·虞典》有“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指人与神灵的沟通、和谐。《国语·周语下》有“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于是乎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和成,上下不罢。”——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礼记·乐记》上有“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即观乐之精义——作者注)其深矣。’”——这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楚简中也有类似的话,如《五行》有“和则乐”,“和则同,同则善”[8]。《尊德义》有“治乐和哀,民不可惑也。反之此,往矣。”[9]由这里可以看出,和谐乃同,同则一致。因音乐可以和谐感情,使人际关系融洽,使人在行为上向善。甚至对于人感情中的哀悲之情,也可以通过音乐得以渲泄,使不良情绪趋于平和,不会使人心惑智乱,作出有违礼义的事来。
礼乐的教化功能
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就是教化,这也是圣人制礼作乐的本意。《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胃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云:“君令而不违,臣恭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礼乐之教就是和谐人的情性,使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婆媳(姑妇)均能和睦相处。孔子也十分重视礼乐之教。作为首创私人教育的教育家,他把礼乐之教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他“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10]用《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要求学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11],认为对人的教育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2]。荀子在《乐论》中更明确地说:“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报口腹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总之,先秦儒家是非常重视礼乐的教化、教育功能的,这在楚简儒家文献中也有反映,如《尊德义》上说:“是以为政者教导之取先。教以礼,则民果以劲。教以乐,则民弗德争将。”[13]《性自命出》在论证了礼乐生于情的基础上,强调了用《诗》、《书》、礼乐进行教化,“圣人比其类而论会之,观其先后而逆顺之,体其义而节度之,理其情而出入之,然后复以教。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14]这就是说,通过论会、逆顺、节度、出入等手段,养性理情,使德生于心中。“君子美其情,[贵其义],善其节,好其容,乐其道,悦其教,是以敬安焉”[15],这里要求统治者以人情为美,以仁义为贵,修善节文,整齐仪容,乐顺天道,悦于教化,便可形成恭敬安详、礼乐融融的人间气象。
值得注意的是《性自命出》特别注重探讨乐教功能发挥及其规模性。“凡声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拨人之心也厚。”[16]这是讲音乐对人的感动作用。孟子在《尽心上》中也说过类似的话:“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此外,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人有不同的作用,“闻笑声,则鲜如也斯喜。闻歌谣,则舀如也斯奋。闻琴瑟之声,则讠季 如也斯叹。观《赉》、《武》,则斋如也斯作。观《韶》、《夏》,则勉如也斯敛。咏思而动心,胄如也,其居次久,其反善复始也慎,其出入也顺,司其德也。郑卫之乐,则非其声而从之也。” [17]这里作者显然是推崇健康向上,能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的高雅纯正的音乐、舞蹈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音乐队教化功能。在本篇中,作者反复论说音乐与哀乐的联系,对哀乐十分重视,“凡至乐必悲,哭亦悲,皆其至情也。” [18]在《尊德义》中讲得似乎更明白:“由礼知乐,由乐知哀” [19]为什么能“由乐知哀”呢?因为“至乐必悲”,故“由乐知哀”就如同“由乐知至乐”,“至乐”是表达了“至情”的,作为音乐极点的“至乐”和情感极点的“至情”的统一谐和,正是教化所追求的目标。作者对这种“至情”表达的过程还进行了描述,因“至乐”最能激发人崇高悲壮的情感,并通过“戚然以终”,通过“游哀”,通过忧、戚、叹、辟、踊,最后使得内在情感得以渲泄,进入一种悲剧性的审美境界。这既不会抑制人,也不会失礼,可以使人情绪平衡,身心和谐,达到以乐养性,以乐怡情的目的,最终使礼乐之教落到实处。
注释:
1、 《左传·文公二年》
2、 《礼记·昏义》
3、 《郭店楚墓竹简》第179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以下引文出于该书者,只写页码,不再详注)
4、 第194页。
5、 第150页。
6、 第181页。
7、 第194页。
8、 第150页。
9、 第174页。
10、 《史记·孔子世家》。
11、 《论语·雍也》。
12、 《论语·泰伯》。
13、 第174页。
14、 第179页。
15、 第179——180页。
16、 第180页。
17、 第180页。
18、 第180页。
19、《尊德义》,第173页。
㈣ 什么是文化娱乐
娱乐文化是人类的工作之余从事的一种以放松身心,增加生活情趣的活动消费项目如登山、攀岩、蹦极、漂流、滑雪、潜水、越野、溯溪等以其挑战性和刺激性得到许多人的青睐。
是人类文明形式的重要补充,它有利于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开阔眼界,互动交流等作用。
(4)文化什么乐扩展阅读
常见娱乐文化:
1,舞狮
狮猊,又称金猊、俗称虎狮。其道具是用竹架、纸张扎成经过彩绘的虎狮头(重约8—10市斤),兼具虎、狮及貔貅等动物特征并加以夸张的艺术形象。
加上连接色彩斑斓的棉布狮被及狮尾,全长一丈余。舞狮由两人各执狮头和狮尾动作协调地起舞,并有大头和尚(头戴面具,身穿长袍皂服)、紫微仙童配合演出,有的狮班还增加美翠娘等角色。
2,舞灯
鱼灯,又称鲤鱼灯。道具是用竹篾编成鱼的骨架,裱上薄棉纸,彩绘成一条青黑色的鳄鱼和九条红色的鲤鱼。鱼长5尺,宽2尺许,鱼腹处装上一支竹棒,供支撑舞动时用。
鱼灯队一般20人,分成两组互相替换。表演者每人舞动一支鱼灯,以左右两手上下左右交替舞动,使鱼身回穿梭摇摆,在装在鱼腹中的鱼灯照耀下,黑夜时分好似活鱼游动。
㈤ 文化娱乐项目包括哪些
1、舞狮
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
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2、舞龙
又称玩龙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吉祥。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从春节开始舞龙,然后二月“龙抬头”、端午节也舞龙。
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传统的一种民俗文化。
3、灯舞
历史悠久的中国民间舞。主要在元宵节表演,至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灯舞源于灯节,是灯的制作工艺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彩灯作道具的舞蹈形式,因灯的造型不同而有各种名称,其表演以南方见长。
明、清两代己盛行灯舞,清代文献中记载比较多。灯舞主要在夜晚表演,彩灯照耀中灯、人相映情趣盎然,或通过彩灯形成不同的队形、图案,或摆成“吉祥”“天下太平”等字样,或在变化与穿插中表现各种意境。
4、竹马戏
从民间歌舞“跑竹马”表演发展而来的地方剧种。它发源于闽南漳浦、华安等县,流行于长泰、南靖、龙海、漳州、厦门、同安、金门等县(市)以及台湾。
5、中国戏曲
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㈥ 西周"礼乐文化"中的"礼"和"乐"各指什么
礼乐就是等级的代名词
㈦ 昆曲以文化乐什么意思
您是问昆曲和文化乐是什么意思吗?
1、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2、文化乐:以文化乐“是指”以文“化乐”,这其中的"文"在本文中划分为两种含义,其一是文字即是艺术歌曲的文字部分。通过分析歌词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理解艺术歌曲的风格。
㈧ 什么是文化娱乐
娱乐文化是人类的工作之余从事的一种以放松身心,增加生活情趣的活动消费项目如登山、攀岩、蹦极、漂流、滑雪、潜水、越野、溯溪等以其挑战性和刺激性得到许多人的青睐。
是人类文明形式的重要补充。它有利于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开阔眼界,互动交流等作用。
戏舞曲艺
1、钱鼓舞,也叫“抛钱鼓”。即以钱鼓为乐器和舞具,通过“弹鼓、拍鼓、摇鼓、抛鼓”等手法发出不同音响,用闽南方言演唱地方戏王月英和郭华追求婚姻的故事。
原由一对少男少女表演,男少年以手摇响装有铜钱的六角形单面皮鼓和女少年以双手击打着两块各六寸长的竹板,相互配合,且歌且舞。
2、竹马戏,旧称梨园戏。以闽南方言唱曲,明万历年间从闽南传入海陆丰各地。演具系竹扎布罩,彩绘成马状。另制马头、马尾两部系于演员腰部作坐骑边走边舞。原为12个儿童骑着l2头竹马,扮演《昭君和番》故事。
后删除毛延寿和两个太监的角色,存9个儿童分别演王昭君、国舅、番王、旗军等,开始时绕场一圈谓“踏四角”,每人唱一支曲子,边唱边作策马徐行、奔驰、跳跃等舞蹈动作。全场有跑竹马、搬仙、送子、演戏文和钱鼓舞五个部分。
3、英歌舞,是一种具有南派武功特点的大型群众游行舞蹈。场面宏大,气魄雄壮;主要分布在甲子、南塘、博美、湖东等地。表演的内容取材于《水浒传》梁山泊107名好汉潜入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故事。
㈨ 文化娱乐项目包括哪些
文化娱乐业包括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艺术业和娱乐业。其中新闻出版业包括新闻业和涵盖图书出版、报纸出版、期刊出版、音像制品出版、电子出版物出版、其他出版的出版业;文化艺术也包括文艺创作与表演、艺术表演场馆、图书馆与档案馆文物、文化保护博物馆、纪念馆、群众文化活动、文化艺术经纪代理及其他文化艺术;娱乐业包括室内娱乐活动、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活动及其他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