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上海将要建成的文化地标,外形酷似“天空之城”,何时开放呢
大家都知道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各大城市都在积极的建设发展之中,整体上而言,国内众多的城市综合实力都有着显着的提升。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文化地标的建设也得重视起来,没有文化的穿插,城市就等同于是“水泥”森林,文化底蕴也是城市的内涵,所以近些年来国内各大城市对于文化地标的建设也是非常的重视。
上海天文馆建成之后不仅将成为其一座新的文化地标,还将成为爱好天文的人们旅游打卡胜地,这座天文馆将会在2021年择期对外开放,如今已经基本上建设完成,届时人们可以在这里来赶赴这场和宇宙的约会。
Ⅱ 深圳在建一座文化地标,共建设三大馆,投资多少呢
大家都知道,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各大城市都在积极建设发展之中,整体上而言,城市的综合实力都有着显着的提升。在我国众多的城市当中,深圳的发展状况一直都是非常的不错,从前的小渔村如今成为国内的一线城市,在国际上知名度都很高,深圳发展的脚步是很快的。如今深圳是很多人向往的发展之地,如今也是我国知名的旅游城市。
等到这座宝安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完成之后,将进一步提升完善宝安城市文化品位,为人们日常活动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家对于该地标文化的建设是不是很期待呢?
Ⅲ 北京有哪些具有文化标志性的地标建筑
引言:北京是世界着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有很多具有文化标志性的地标建筑,比如故宫博物院、天安门、八达岭长城、天坛、国家体育场等,下面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这些标志性的地标建筑。
三、结语
八达岭长城是古代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祈福的场所。国家体育馆也称为鸟巢,举办了2008年的奥运会,经过改造以后,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国家体育馆承办男子冰球全部赛事,女子冰球决赛部分赛事及冬残奥会冰橇冰球部分的赛事。我们可以一起期待。
Ⅳ 杭州将新添一处打卡之地,建一座大型文化地标,何时建成呢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不论是城市还是人拥有一个良好的形象都是非常的重要,就拿城市来说,一座城市拥有良好的形象对于其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如今国内各大城市对于境内的高楼建筑、道路交通、公园绿化等方面的打造都很重视,尤其是文化地标的建设更为重要,一座城市文化是底蕴更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地标的打造是可以代表城市对外展示的名片。
杭州之江文化中心的四大馆,每一个馆的造型都比较的独特,所代表的的寓意也都各不相同,大家对于这座新文化地标的建设是不是期待已久了呢?
Ⅳ 广州将要建成的文化地标,展现岭南园林特色,投资多少呢
大家都知道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地标建筑,所谓的地标建筑就是该城市对外展示的城市名片,比如说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北京的鸟巢等,这些建筑的知名度都很高,而且如今很多城市的地标建筑还发展成为了知名的旅游打卡景点,助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近些年来国内各大城市建设的地标建筑有很多,有的建筑在高度上吸引人瞩目,有些建筑则在设计形态上别出心裁。
广州文化馆虽然建设进度不是很快,但是也在努力打造中,等到该文化馆建设完成之后,将成为广州的又一座地标建筑,大家对于该文化馆的建设是不是很期待呢?
Ⅵ 深圳在建一座城市文化地标,内设9个艺术空间,占地多大呢
占地面积是,1万平方米,知名度和名气都特别的高,而且也是一个艺术主题类型的场馆。
Ⅶ 政府如何打造有生命力的城市地标
弘扬正大气象,传递正能量
人们关注文化地标,本质上是表达对美好城市生活的渴望,希望从城市建筑、景观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所以,那些受到大众认可和喜爱的文化地标,必然符合城市文化建设的主流和趋向,传递积极、健康、阳光的审美趣味。这就要求文化地标具有正大气象。在这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例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旅游,对于成都而言,这片繁育“滚滚”的小山林无疑具有文化地标的意义。走进基地,从林区开发到场馆设计,以及各种景观、装饰,都充分发掘了国宝熊猫的文化内涵,宣扬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些精神元素不但是满满的正能量,而且能唤起人们在熊猫这一物种上寄托的家国情怀,以及理解现代社会发展为何迫切需要环保生态理念。
相反,在前几年“经营城市”的浪潮中,有些地方出现了不少“奇奇怪怪”的建筑,有的还试图将其打造为新的文化地标。最终,不但没有被当地民众接受,而且被冠以各种“外号”,沦为了城市建设的“反面教员”。究其原因,就是过于追求外观的夸张“夺目”,在所谓“先进”“现代”甚至“超前”的设计理念主导下,以丑为美,以“怪”制胜,违背了国人关于什么是美的基本共识,无法承载当代中国发展的美学要求。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说明,新时代的文化地标建设应充分表征城市正面形象,体现城市生活中最动人的文化篇章。
突出地域特色,增强辨识度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实际上,水土与人之间还有个“中介”,这就是文化。水土孕育了文化,文化滋养了人。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度,每座城市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密码。解开这些密码,就能获得一次心灵的洗礼。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必然是内在于其所在城市的文脉传承,并与这座城市的当代生活节奏合拍。
尤其是在全球化、网络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世界正在变得扁平,文化的地域差异逐渐缩小。也正因为如此,那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景观更容易受到青睐,千篇一律、抄袭雷同则会遭到鄙弃。这是因为前者更有辨识度。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地标并非孤零零的存在,只有当它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共同的意境时,才能展现出作为地标的魅力。这些年城市建设高歌猛进,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令城市的面貌变得相似。我们不管走到哪里,似乎都是一片钢筋水泥的丛林。那些曾经触动古人心灵柔软之处的景致,或镌刻着历史足印的古迹,虽然得到保存,但因为丧失了周围环境的衬托而变得无力与冰冷。因此,文化地标建设必须与城市开发大局整体统筹和规划,才能彰显其文化涵育的功能。
融入日常生活,提升影响力
生活是文化的土壤。有生活感的文化更让人觉得舒适、安全和宁静。任何有活力的文化必然是源于生活,又与生活交融在一起。文化地标,也只有落地才能成“标”。而所谓“落地”,简单说就是要融入城市当下的火热生活。
纵观这几年引人注目的文化地标,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感。
坐落在北京前门地区的“北京坊”,既像商业区,又像文保区,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既有书店文创,也有办公楼,还有旅店餐馆,人们来到这里可以满足生活需要,同时又得到文化的享受。
上海的“思南公馆”汇聚了花园式洋房建筑,集历史与现实、时尚与人文于一体,给人的文化感受也与“北京坊”相似。
再如成都的文殊院,走进寺庙,感受到的是纯正的佛教文化,在院外的小吃店来一碗甜水面,或坐在竹椅子上喝起盖碗茶,又会被充满烟火气的成都世俗生活所感动。
再如杭州,说起西湖荡舟、雷峰夕照、富春山居图、断桥相会、灵隐寺礼佛,说起宋城千古情、印象西湖、阿里巴巴在线淘宝等,我们就会自然地想起杭州。或灵秀或厚重,或传统或前卫,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迁和丰富,构筑起杭州丰富的视觉层次和城市文化的光辉。
在这些地方游览体会,深感其对城市精神和文脉的精准洞察和展现。实事求是地讲,这种舒适、快意的感受是人头攒动、喧嚣无比的地方所无法比拟的,而它所寄托的文化格调,也更加高明。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或许都得益于其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姿态和格调。其实,所谓城市,不过是文明生活滋长和汇聚的地方。文化地标建设也只有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提炼精神内涵,才能捕捉到城市精神的真谛,才能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文化地标塑造城市的“精气神”
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在传播城市形象方面有巨大的流量效应。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打造新文化地标的现象也引起社会关注。
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文化地标首先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融为一体,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勾勒出现代北京的美丽风景。反之,若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滥造钢筋水泥地标,即便再大的“手笔”,也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一个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
走进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的铸造厂车间及生产设备,拉近了人们与老工业基地的时空距离;漫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间,曾经的老房子、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面对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成为广受认可的文化地标。
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文化地标还应当发挥服务公众的功能。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来自于生活。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
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人们才能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的认知。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建院以来,为观众带来1万多场演出,开展大量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及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更加持久。
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善其服务功能,让其在与公众的“紧密连接”中收获持久口碑和影响。
Ⅷ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如何建设好城市地标
市”,提几点建议。
一、农贸市场建筑规划:城市“地标菜市”的定义
对于大多数开发商投资商来说,“地标”一词是他们心里所想的,当然,所谓地标并不是说农贸建筑要有多高,而是在于城市的消费情感认同。
作为引导式的农贸市场来说,它将会拥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像杭州红石板农贸市场,已经发展成为杭州对外的城市形象及精神文明输出窗口,并在商业、文化、旅游等多方面都得到了有效发展。
二、农贸市场建筑规划:融入文化故事性
如今,“买菜”这一最为日常的消费行为也讲究寻求文化归属感。农贸市场可依托城市文化背书,在农贸市场建筑规划中融入文化元素,以文化故事为背景的农贸市场,更易成为城市地标。
天津中山路农贸市场就是个较为成功的案例,打造“农贸市场+博物馆”的形式,并在市场中制造多种文化场景,例如:亭檐式岛台、民国风经营房、农耕用具展示区等,通过不同时期的菜市场景还原,来追溯明清集市、民国租借地菜市历史。
三、农贸市场建筑规划:迎合顾客的兴趣爱好
顾客的兴趣爱好是农贸市场建筑规划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迎合顾客的喜好就是留住了顾客的脚步。如今,消费需求由当初的解决日常生活所需上升为寻求精神情感上的回归。
这种回归可能存在于文化、音乐、娱乐等各方面,设计师们在规划农贸市场建筑空间时,可结合人们的消费爱好,适当融入图书馆、电玩厅、电影院等,让农贸市场除了能买个菜外,还能提供更多的消费空间,为打造地标菜市提供条件。
Ⅸ 你印象中的成都是什么样的
来成都第8个年头了,对这个城市感觉比对家还要熟悉了。我印象中的成都是一个来了就走不脱的城市。
从来没见过一个城市这么爱吃的!都已经晚上10点了!你们为什么还要排队吃火锅!能不能让我不排队吃上一次!春熙路的某网红火锅,我们中午去吃,还必须要11点半之前到。因为就算工作日,中午12点就开始排队了!是不是不用上班啦?大中午的这么多人吃火锅!虽然我也是其中一员。真心稍微好吃点的饭店就要排队啊!而且好吃的路边摊,很多开着各种豪车来排队吃的。这就是成都,一个好吃嘴的城市。
成都还有很多很多的不一样,欢迎你们来成都感受一下,我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