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许氏源于哪里泗阳许氏族谱现在何处
许由(左上图及网站首页LOGO头像),字武仲,生于公元前2155年,卒年不详。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农耕而食。后尧帝又请他作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他死后葬于箕山之巅,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故后人称箕山为许由山。四千一百多年前,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故后世许氏人士多以他作始祖。 许姓的另一种说法是出自姜姓,以国为氏,西周姜姓诸侯国许国始祖为文叔,即许文叔。许由和文叔同为许姓的始祖,只是许由早于文叔1100余年,所以当认定许由是许姓的开姓始祖,而文叔则是许姓的开国始祖。……
—————————————————————————————————————
一、姜姓之后许,原指上古鄦地,后指上古许国,再后则指西周许国和东周许国。指地、指国,并非指人指姓。因为此时许地居民、许国国民皆姓姜,同族同源于姜姓祖先炎帝神农氏;源于姜水,成于许地,封有许国。历史上承认这一种说法的书籍很多,也很一致,其中有唐《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南宋《通志·氏族略》等。至于唐宋以前着作如《汉书》、《史记》、《左传》、《吕氏春秋》以及其他诸子百家之说,多同此议:许民即姜姓许地之民,许为姜后之义甚明。
二、以地为姓许亡国之前,已经有人因地而为姓,但不普遍,是自发的,且知者无多。作为一种现象,此种因地为姓的做法很有其产生的合理性和可能性。也是后来姓氏合一发展进程的萌芽与先例。比如,许国亡国之前,晋有许偃、郑有许瑕,楚之中便有楚国要员许伯。再以后,《左传》中还有许围其人出现于鲁召公十三年,即公元前529年。这些许地人物此时已经姓许,决不是《左传》作者左丘明先生以后事推演前人而冠以许姓。
三、以氏为姓最初以氏为姓的人,对于许氏家族来说,可以寻找到姜信许由。不过,许由当年叫姜信,许由以氏为姓的事是后人追加给他的。他当时因许地而封于许,为上古许国首位国君,尧虽赐其氏为许,但氏当时不用于姓。是后人将其氏称用为姓,史书因此出现许由之名。以氏为姓的事发展到西汉时候,已成定局;司马迁大书特书其以氏为姓之例,不胜枚举。应该说,虽然如此,以氏为姓的事还是少数,并不普及。比如同是一国国君,同是赐氏为吕的伯夷,就没有人将之以氏为姓,都称伯夷,可算一例。因此说,认氏为姓的事,不在多数。
四、以国为姓 以国为姓的事,是许亡国之后,许族流离,四处迁徙,于是以国为姓,非常普遍,逐渐形成当今中国许姓的格局。
五、说文解字:许,听也,从言午声虚吕切。——《说文解字》 平凡而伟大的家族,曾经拥有足以改变历史轨迹的力量。 ——《千秋家国何处寻》 许,炎帝裔族,以天干重仪观测太阳在中午日高天的日影晷迹命名的氏族。“言”是“午”的简化。——《许》 许者,“言”、“午”二字所成也。言者,有言子者、言午者之分。言子者,言密;言虚者也。言午者,言朙;言实者也。故,为许氏子弟者,应以“言朙”、“言实”、“不伪”、“不讳”为立足之本。
六,寻根溯祖: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 西周。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2、传说尧帝时许由的后代也称许氏。许由相传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
七、迁徙分布: 许氏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春秋战国时期,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带迁都。许国被楚灭后,除部分迁居今湖北荆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数许姓就地繁衍或北上迁徙。
许姓北上最初迁徙之地是冀州高阳(今河北高阳),后有许氏复迁回河南宝丰等地。
秦汉之际许姓已遍布今河南、河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此后,北方许姓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安徽、陕西、山西等广大地区。
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姓将佐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
唐僖宗时,侍御史许爱镇守漳州招安,后入晋江石龟。
唐代以后,许姓已大举南迁繁衍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地。
宋末元初,许氏有一支徙居广东。迁至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的许氏,有的融入侗、壮、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许姓被列第十一,也是名门望族之一。
明代永乐年间,福建人许冲怀、许申最先移居台湾,此后许氏又多次向台湾迁徙,在清康熙时有泉州人许远光、许太岳分别入垦云林县麦寮乡和台北县木栅乡的社德坑等,从明末至清代,入台的许姓的人氏越来越多。从台南扩至彰化、台北、澎湖、嘉义等地。以后进而又有从台移居海外者。
泗阳临河熊码头也有许氏族人。建议您到那里找族谱。
‘贰’ 许氏族谱在哪里
许姓 许氏族谱
许氏本宗历代修订族谱及尊祖敬宗事迹简介
翻开华夏五千年文明史,朝代更迭风云变换,国运家史一脉相通。可鉴:传承家族文化之创建族谱难,续修族谱亦艰难。我族现存“老谱”、《许氏族谱》(续编)、《许氏谱书重修卷》等书卷资料,均系我族历代志士仁人经千辛历万苦,耗钱财费精力,为尊祖敬宗,启迪后人作出的不朽贡献。
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岁次丙午正月朔,考元孙儒学生员许胤泰(ID54)字太宗,为老谱书“维”,全文见“资料”栏。系我族尊祖敬宗之先驱楷模。
嘉庆七年(公元一八O二年)许昆(ID401)字玉生,号临溪。例赠修职郎,敕封圣府斋奏厅斋奏,晋封奉直大夫。不辞风涛之苦航海南归扫墓、立志碑、买祭田、招守墓,访求世袭,着手修谱,历经十四世许景卿、十五世许文运,十六世许际闰四代相继编修,于清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成书,历时七十四年。虽未尽善,宜为后人续修族谱奠定伟业之基。
嘉庆八年(公元一八O三年)岁次癸亥十二月望日奉府儒学廪膳生员许景卿(ID655)谨志述:“嘉庆五年弘德公(即许弘德ID48)携来族谱云:’其家旧谱纸腐虫伤,请人代抄抄过即焚’,此抄谱名次配氏俱各明晰。传旧谱名次甚繁,嫌其字满截取半幅,事不必真。”并“族谱序”中首次题二十字许氏命名:景运际光天,家传德丕先,成基贵善启,世泽庆延年。
道光十二年(公元一八三二年)岁次壬辰十二月望日奉天岫邑处士许文运(ID1033)为族谱书“序”,“记”
许文运长子许际开(ID1659)与继子许泽光(ID2089)在庄河南尖常隆屯择地建宅(许氏祠堂)两处:一名《树德堂》,一名《谦德堂》。
许际闰(ID1666)“族谱序”谨序:“许氏有谱自前明洪武二年序起,前明按时修辑,并嘱谱书三十年一修,迄今岂止三十年未修。”在“老谱”中题族谱“凡例”、又续后二十字命名:福厚钟之永,兴朝普乃昌,鸿勋增盛久,祥瑞照忠良;囊括许氏总记地域。
公元一九九三年许氏族谱编辑小组筹委会与辽宁省庄河市南尖镇成立。组长:许丕恩(ID4521)南尖镇政府助理员,副组长:许振德(ID4351)南尖镇大圈村支部书记,主编:许天振(ID6947)退休干部,副编(兼出纳):许寰家(ID5172)退休干部 、许天祥(ID )退休干部、许乃家(ID5528)、许传文(ID4638),记帐:许传凤(ID6994) 。倡议书云:光绪丁丑(公元一八七七年)修订族谱成卷,原定每三十年修整一次,迄今已一百一十五载未能实现,又历十世人丁。立志重修族谱.于一九九七年成书,时隔整整一百二十年。
许令家(ID2797)一九九五年三月为《许氏族谱》(续编)篆“重修族谱序”:明前有谱未能传世,明代有谱被帮贼抄没,清代修谱定上限明朝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下限清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族谱包拥许氏十八世,二百七十八支(际字辈),五百零八年的族史。
许天振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二日,为“重修族谱赠言”缅怀前辈,鞭策后继族人,倾尽肺腑之言(见资料栏)。
许传生(ID3157)一九九五年八月述《许氏谱书重修卷》编填格式:一至十世许胤振(ID57)辈往下分开本支编至第十四世景字辈居椅子圈的族人,将际字辈按支分开填编,并将“丕”字命名改为“胜”、“晓”、“利”。许传忠(ID)参与编填谱卷。
许斌(传字辈)(ID3135)二OO三年农历八月初一,得其父许千家(ID2848)借许传生家藏族谱两册,复印研读后,先是尽其所及所能填补本系遗漏族人,汇成文稿资料逐一发放留存。并与同年十一月开始,利用电脑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在北京“网同”http://cn.netor.com网站上始建:“许氏纪念园”(园区号221)、“许氏族谱”(族谱号953)、“纪念馆(31417)”若干(http://cn.netor.com/m/yuanqu/yq/2003/31431/index.asp?am=221)。(http://www.51xungen.com/)倾尽全力将相关族谱资料实现数据化网络化,为海内外、族内外客人浏览观顾提供便捷,为实现族人沟通和拢络失散族人建立起一个方便快捷的网络平台。将网站园区管理长久世袭下去。许氏族谱网络化数据化的时代业已开始-------------------
许天(天字辈)(ID )2005年4月根据家藏手抄本谱书http://www.rushan.com.cn/xushi.htm(1803年的版本,比南尖老谱早70年)着手整理族谱的电子版本,以扫描或数码拍照方式将老谱也做成电子谱 。另外在“网易”上建了个信箱:[email protected],又建个许氏QQ群10881715,把这里当作许姓沟通联络的“集散地”,和许斌分工维护“电子版本”和“网络版本”许氏族谱,或者共同维护力求相互呼应达到同步性,并且确保管理维护的后继有人,不断发展壮大。
‘叁’ 许姓的由来
许姓的由来!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 西周。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2、传说尧帝时许由的后代也称许氏。许由相传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
二、迁徙分布 许氏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春秋战国时期,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带迁都。许国被楚灭后,除部分迁居今湖北荆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数许姓就地繁衍或北上迁徙。许姓北上最初迁徙之地是冀州高阳(今河北高阳),后有许氏复迁回河南宝丰等地。秦汉之际许姓已遍布今河南、河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此后,北方许姓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安徽、陕西、山西等广大地区。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姓将佐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唐僖宗时,侍御史许爱镇守漳州招安,后入晋江石龟。唐代以后,许姓已大举南迁繁衍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地。宋末元初,许氏有一支徙居广东。明代,福建人许冲怀、许申移居台湾,此后许氏又多次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移居海外者。迁至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的许氏,有的融入侗、壮、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
三、郡望堂号 【堂号】 "洗耳堂":尧帝时有一位高士叫许由。尧老时,想把天下禅让给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脚下去种地;尧又请他出任九州长,他就跑到颖水边去洗耳朵,认为尧说的话污了他的耳朵。许氏因以"洗耳"为堂号。 "得仁堂":伯夷、叔刘在周灭商后,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孔子夸他"求仁而得仁"。许氏因以"得仁"为堂号。 "训诂堂":汉代时有许慎字叔重,博览经籍,当时人夸他说"五经无双许叔重"。他着有《说文解字》,集古今经学和训诂的大成,到现在还是研究文字学必备的工具书。 【郡望】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秦末隐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许猗。 高阳郡:东汉桓帝时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十六国许据的5世孙高阳太守许茂之族所在。 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许氏,为文叔直系后裔。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东汉末年大名士许劭之后。 会稽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着名文学家许慎之后。
四、历史名人 许 衡:元朝理学家。元世祖即位后,与刘秉忠等定朝仪官制,为元统治者策划"立国规模"。与刘因、吴澄并称为元朝三大理学家。 许劭:三国魏大名士。好评论人物,每月更换一名,时称汝南"月旦评"。曾评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几乎称为曹操一生的定论,"一代奸雄"也成了曹操的代名词。 许 浑:唐代诗人。其诗作中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为世人传唱。 许夫人:元初畲民起义女英雄。1278年,她联合黄华起义。当时,元军已入福建,宋臣蒲寿庚降元。抗元将领张世杰转战至闽西南,在她的支持下,讨伐蒲寿庚及元军,屡次获胜。 许道宁:宋代画家。以擅写林木、平远、野水三景闻名。张士逊曾赠诗有"李成谢世范宽死,惟有长安许道宁"之句,以赞其作。 许敬宗:唐初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助武后逐褚遂良,逼杀长孙无忌、上官仪等。 许 行: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许姓着名人物,是战国时楚国人,主张"贤者与民耕而食,饔飧(自理炊事)而治 ",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农民的一种理想,有学生数十 许(火良)光:美籍华裔学者、美国人类学博士。1911年生,辽宁省庄河市南尖镇潮河沿人。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社会系,考取庚款公费生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文化人类学系。1940年取得文化人类学博士学位后,曾返正置抗战烽火中的祖国,在华中大学和云南大学任教,并在西北、西南从事文化人类学考察活动。1944年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康乃尔大学和西北大学讲授人类学,历任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和系主任。这位蜚声西方人类学界的学者,曾到过夏威夷、香港、日本等地实地考察,并把研究心得融合在他的大量着述之中。许教授应用的方法是从每一文化体系的对事对物的看法想法中,抽出若干主要概念概括那个民族的基本主张进行比较研究,作为认识不同文化体系的关键所在。1969年问世的《有文字文明的研究》书中,他从中国文化和民族意识中抽出十四条基本主张,也从美国抽出十数条基本主张。在中国文化的第一条写道:“一个人的最大义务和责任是对待父母的”,“孝道即是用以报答父母给他生命并抚养他长大”。而在美国的第一条则称“一个人的最大关心所在是他的自我利益,这包含他的自我表示、自我发展、自我满足以及独立”。许氏的分析研究引起人类学的广泛注意。1983年5月曾归国访问,就学术问题同中国学者作了有意的探讨,他对中国重建社会学表示高兴。 用心理学法从事人类学研究由来已久,可是美籍华裔学者许(火良)光博士在1961年所着《心理人类学》及1973年的增订本中,就此作了新的见解。许氏认为,心理人类学是现代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科学。他的任务是着重研究人类文化与人类社会人格、社会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许氏就不同民族的民族性,以及不同文化的歧异作了大量深入研究。他应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民族心理学和不同文化体系的差异,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从而使心理人类学成为人类学领域中独树一帜的学派。正因为许博士的独特贡献,他在七十年代当选为美国人类学会副会长、会长。 -------上摘《参考消息》(人物志)《许(火良)光博士和心理人类学》 许天振提供 。 安徽砀山明末清初望郡,许姓自明初以来繁衍多代,问天下有谁能告诉我老谱何在?
‘肆’ 广州许氏家族的介绍
广州许氏家族是清朝至民国年间存在于广州市的一个家族。被历史学家誉为“广州第一家族”。他们的祖先来自潮汕地区。清政府一品官员许应骙,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鲁迅爱人许广平均为许氏家族人士。
‘伍’ 关于许姓的历史
摘要 您好,许姓由北往南迁之说,据说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姓将佐随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唐僖宗时,侍御史许爱镇守漳州招安,后入晋江石龟。唐以后许姓大举南迁繁衍于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宋末元初,许氏有一支徙广东。明代福建人许冲怀、许申移居台湾,此后许氏又多次向台湾迁徙,进而移居海外。迁至四川,湖南、广东、广西、福建许氏,有的融入侗、壮、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
‘陆’ 南京许家是个什么家族
许氏家族,许姓已有3000多年历史,当代许姓主要出自姜姓,河南许昌是许姓的最初发源地,公元前1世纪周灭商后,周武王分封异姓诸侯国,炎帝的后裔姜文叔被封于许,史称许文叔,春秋时许国受郑。
楚等大国所逼,迁移到河南鲁山东南,至战国初许元公时,许国为楚国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至汉代分南、北两支。南支入福建,后迁至广东潮州,南宋末年再迁至澄海县沟南村。
在岭南许氏中,广州“许地”许氏家族最为出名,其开基祖许永名约于清代干隆三十七年(1772年)间,从粤东澄海县迁居到广州,落籍经商,后人在广州高第街购买屋宇,聚居一方,被称为“许地”,“许地”人杰地灵,从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后,许氏家族一直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承担重要角色,家族后人英杰辈出。
其中有抗英功臣许祥光、民国粤军总司令许崇智、辛亥革命元老许崇灏、被称为“铁血将军”的东征名将许济、红军名将许卓、着名教育家许崇清、鲁迅夫人许广平等。
“千秋家国梦,世代赤子心”两百多年过去,如今的广州许氏家族已繁衍到十余代,许氏后人除了少数仍留居“许地”,大多已迁往京、沪、江浙、香港及海外定居。近代中国史上,许氏家族传承了“智、仁、勇”的儒家道义,义无反顾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续写着家族荣光。
‘柒’ 许氏家族的发源地在哪
一、姓氏源流
许(Xǔ 许)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为炎帝的后裔,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2、出自尧帝时许由的后代,以祖名讳为氏。据文献史料及考古发掘所证,许由相传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其后人在许由死后取其名讳为氏,称为许姓。
3、出自其他源流有许氏。清代广西泗城府(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西南)土司及满、黎、瑶、彝、土家、阿昌、回、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均有许姓。
得姓始祖:许由。许由亦称许繇,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老了以后,曾打算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坚决不接受,逃到了箕山下面,自己农耕而食。后来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就到颖水河边去清洗耳朵,表示不愿听到这件事。许由死后被葬于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许由的后代子孙便以其名讳为姓,称为许姓,许由则被纪念为许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许姓最初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许昌东。春秋时,源于姜姓后裔文叔一支,被郑、楚所逼,多次辗转于叶(今河南省叶县西南)、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东南)、荆山(今属湖北省)、容城(今河南省鲁山东南)等地,后被楚所灭,子孙有流落于今湖南省新晃、芷江一带者。这可以说是许姓第一次的繁衍迁徙。秦汉时期,许姓已遍布河南、河北两省的绝大部分地区,后形成许姓历史上最大望族:汝南郡望。此郡望又分支出高阳郡、太原郡、会稽郡等许姓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名门望族。据载,汝南郡的祖先秦末高逸之士许猗,其玄孙许德任西汉安定(今甘肃省平凉、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一带地区)、汝南(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一带)太守,在汝南平舆县定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为避北方战祸而南徙的人群,许姓迁居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地。汝南一支后裔许猛任曹魏幽州刺史,许式任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地区)太守,许茂任高阳(今属河南省)太守,许王圭任南朝桂阳太守,许彦任相州刺史,许永慧萧齐时被封为晋陵县侯,许宗之任北魏定州刺史,许懋任梁朝天门太守。隋唐时期,社会趋于稳定,不管是居于北方的许姓,亦或是迁居南方的许姓,都得到了相当的发展,许姓人口日益增长。上述汝南许姓一支后裔也有新的发展,如许逊任平原(今属山东省)太守,许弘周任楚州刺史,许远任睢阳太守,许岘任袁州刺史。宋元至明清之际,许姓主要特点为南迁及移居海外。宋元时的南迁,促使许姓在南方长于北方的发展趋势,清代移居台湾的许姓,多出汝南一郡,集居于台北、屏东、高雄等地。至此,许姓可谓枝遍天下,广播各地。今日许姓以江苏、山东、云南、广东、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上述七省许姓约占全国汉族许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许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三。
三、历史名人
许行: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许姓着名人物,是战国时楚国人,主张“贤者与民耕而食,饔飧(自理炊事)而治”,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农民的一种理想,有学生数十人。
许慎:汝南召陵(今河南省郾城)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中国古代首部字典作者,着有《说文解字》十四卷并叙目共十五卷。
许劭:汝南平舆(今属河南省)人,三国曹魏时名士,喜评人物,其评曹操为:“清平之*贼,乱世之英雄。”
许衡:元朝理学家。元世祖即位后,与刘秉忠等定朝仪官制,为元统治者策划“立国规模”。与刘因、吴澄并称为元朝三大理学家。
许劭:三国魏大名士。好评论人物,每月更换一名,时称汝南“月旦评”。曾评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雄”,这句话几乎称为曹操一生的定论,“一代*雄”也成了曹操的代名词。
许浑:唐代诗人。其诗作中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为世人传唱。
许孟容:唐代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官至吏部侍郎、东都留守等职。
许敬宗:唐初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西南)人,历任着作郎、中书舍人、侍中、中书令等职。助武后逐褚遂良,逼杀长孙无忌、上官仪等。参与编撰了《武德实录》、《贞观实录》、《晋书》等。
许道宁: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宋代画家,擅画林木、平远、野水三景。
许道宁:宋代画家。以擅写林木、平远、野水三景闻名。张士逊曾赠诗有“李成谢世范宽死,惟有长安许道宁”之句,以赞其作。
许叔微:真州(今江苏省仪征)人,宋代医学家,着作有《伤寒发微论》等。
许夫人:元初畲民起义女英雄。1278年,她联合黄华起义。当时,元军已入福建,宋臣蒲寿庚降元。抗元将领张世杰转战至闽西南,在她的支持下,讨伐蒲寿庚及元军,屡次获胜。
许有壬:汤阴(今属河南省)人,元代着名政治家,他历官七朝近五十年,官至中书参知政事、集贤殿大学士。
许天赐:闽县(今福建省闽侯)人,明朝弘治年间进士,为官刚直不阿,着有《黄门集》。
许孚远:明代浙江省德清人,官至南京兵部左侍郎,着有《敬和堂集》。
许自昌:明代吴县(今江苏省苏州)人,好奇文异书,作传奇《水浒记》、《灵犀佩》等,另着有《樗斋诗钞》、《樗斋漫录》、《捧腹编》等书籍。
许鸿磐:清代山东省济宁人,历任安徽同知、泗州知州,作品有《方舆考证》、《西辽记》等。
许宗扬:清代广西省人,太平军将领。曾随石达开赴皖,随韦昌辉杀杨秀清,后不详。
许景澄:浙江嘉兴人,清末外交大臣,曾出使法、德、意、奥、荷等国,后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许雪秋:广东省海阳(今潮安)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曾任职中华革命军东江都督。
许广平:广东番禺人,鲁迅夫人,建国后,任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中华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等职。
许地山:原籍福建,生于台湾,着名小说家、散文家,着作有《缀网劳蛛》、《空山灵雨》、《印度文学》、《中国道教史(上)》、《大藏经索引》等。
许世友:河南省新县人,着名军事家,少年时曾在少林寺学习武术,早年加入国民革命军,后入中国共产党,一生极负传奇色彩,酒量过人,领导并指挥了许多着名战役,战功卓着。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于1979年中共对越南发动的边境战争中,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指挥了东线的战斗。1985年10月22日因患有肝癌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去世,享年80岁。去世后,当时的国家领导人D.X.P.根据本人“死后尽孝”的意愿,特批许世友将军土葬,D.X.P.的批示为,“下不为例”。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秦末隐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许猗。
高阳郡:东汉桓帝时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十六国许据的5世孙高阳太守许茂之族所在。
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许氏,为文叔直系后裔。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东汉末年大名士许劭之后。
会稽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着名文学家许慎之后。
2、堂号
洗耳堂:尧帝时有一位高士叫许由。尧老时,想把天下禅让给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脚下去种地;尧又请他出任九州长,他就跑到颖水边去洗耳朵,认为尧说的话污了他的耳朵。许氏因以“洗耳”为堂号。
得仁堂:伯夷、叔刘在周灭商后,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孔子夸他"求仁而得仁"。许氏因以“得仁”为堂号。
训诂堂:汉代时有许慎字叔重,博览经籍,当时人夸他说“五经无双许叔重”。他着有《说文解字》,集古今经学和训诂的大成,到现在还是研究文字学必备的工具书。
此外,许姓的主要堂号还有:“高阳堂”、“汝南堂”、“世德堂”、“永吉堂”、“高丽堂”、“敦叙堂”、“敦本堂”、“麟振堂”、“惜阴堂”、“希范堂”、“怀义堂”、“绍鲁堂”、“承文堂”、“聚族堂”、“长兴堂”等。
五、宗族特征
1、以许猗为源头的汝南许姓,不但是众多郡望的主干,而且也是许姓历史上迁徙的主源,就其本支来说,冠冕累世,簪缨不绝,辉煌至极。
2、许姓禀承先人贤德高洁的品质,仁德克俭、惜阴勤勉,涌现出众多名人佚事。
3、许姓字行规整鲜明,透出许姓族人独有的特征,如许步云所参与修纂的《许氏家谱》,内有浙江许姓一支字行为:“龙凤麟彪,聪明智慧,簪缨继美,耕读贻谋。”许引之主修的《许氏家谱》,内有河北许姓一支字行为:“立崇文新金学,乃身宝儒以道德。”许秀堂所修《许氏支谱》,内有江苏许姓一支字行为:“永林鼎瑞,昌秀敏宗,贻俊泽辉。”
〖许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万卷毕览;
五经无双。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许善心,字务本,少年时聪明,被称为神童。在南朝陈曾任散骑常侍,入隋官至通议大夫。博学多闻,家中藏书万卷,无不遍览。接替父亲许亨未完成的《梁史》续修。下联典指东汉·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跟从贾逵学习,曾任太尉南阁祭酒等职。博通经籍,时人评论他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着有《说文解字》,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为后代研究文字及编辑字书最重要的根据。又着《五经异义》,专主古文经学。
汝南世泽;
二龙家声。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许劭与兄许虔齐名,时称“二龙”。
孝宣求剑;
飞琼鼓簧。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宣帝皇后许后,名平君,昌邑人。宣帝刘询出生数月,其父母便因“巫蛊之祸”同时遇害,他被寄养在祖母史良娣家,生活在民间,而许平君也是民间女。当朝中公卿商议立皇后时,宣帝下诏要寻找原来舞过的剑。大臣了解他的意思,便奏请立许后。下联典出传说中的古代仙人许飞琼,为西王母侍女,西王母常令她鼓震灵之簧。
系承炎帝;
源出许昌。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许姓的出处和源流。
评推月旦;
绪衍箕山。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许劭,字子将,与从兄许靖并有名。好评论乡党人物,每月更换其品题,俗称“月旦评”。曾评论曹操为“清平之*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大喜。下联典出尧让位于许由,相传尧把君位让给他,他逃到箕山下,耕凿而食;尧又请他为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到。
彻钟泰岱;
绪衍箕山。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尧高士许由耕于箕山。
忠孝世泽;
节义家声。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许远,与张巡合力拒贼,血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兵粮俱尽,城陷被执,不屈死。
鲁斋道学;
旌邑仙传。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元·许衡,字仲平,号鲁斋,河内人。与姚枢、窦默等人讲程朱理学。曾任京兆提学,在关中大兴学校。元朝建立,他与刘秉忠等制定朝仪官制,后主持国学,以儒家六艺(六经)为教学内容,对汉、蒙文化的融合及交流,起过一定作用。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着作有《鲁斋遗书》等。下联典指东晋道士许逊,字敬之,汝南人,向吴猛学道。后举孝廉,曾拜旌阳令,有感于皇室纷乱,弃官周游江湖,传说宁康年间在南昌西山,精修成仙,并且全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鸡犬也随之升天。宋代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世称“许真君”。
绳其祖式;
世泽绵长。
——佚名撰台湾省金门县许氏家庙联
金门县现有五个乡镇,37个行政村,157个自然村。但当地人民仍习惯以“乡”做为村庄住民的认同体,这可能是受到明清时期的“都→保→乡”地方层级旧制观念的影响,因为当时的“乡”,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地方聚落单元。例如,旧属19都古贤保古坑乡,就是指今日的古岗这一个自然村。 金门与厦门过去同属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管辖,当地方言都还能保留闽南方言古音,例如一般人都把“乡”读成“香”它闽南话读音与拜拜所用的“香”相同。金门家庙多且密度高,更有几个乡是“一乡数庙”的情况,例如琼林就有蔡氏家庙七处,西园有黄氏家庙四处,北山也有李氏家庙四处,盘山有翁氏家庙三处。这些家庙除代表大宗、小宗之区分外,也代表当地姓氏家族的兴盛繁衍景况于一斑。金门家庙大门之左右两扇门板题字(板门联),在后埔(金城镇)是以题“祖德”、“宗功”者较为普遍,但在金沙镇则以门神装饰绘画者较为多见。何培夫认为门神耸立寺庙大门,首当其冲而地位显要,其设置目的不外乎辟邪逐厉、迎祥纳福与安宅镇殿。在民风古朴的金门浏览众多家庙建筑,能够让人同时欣赏到生命礼俗中的善与美,它涵括了各种传统的、庄严的、亲情的、艺术的、宗教的事与物。
孙支挺秀;
祖德流芳。
——佚名撰台湾省金门县许氏家庙联
同上。
-----------------------------------------------------------------
〖许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出岫且从龙;
萦空宁触石。
——许康佐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唐代礼部尚书许康佐《日暮碧云合》诗句联。
-----------------------------------------------------------------
〖许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兄弟六登科甲;
父子四为尚书。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巡抚许进,上联说许进八子六登科甲。下联说许进及子许诰、许论、许赞等四人,皆为尚书。
-----------------------------------------------------------------
〖许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宝树春回双月旦;
锦江瑞霭百花潭。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东汉末汝南平舆人许靖及从弟许劭。下联典出许靖,字文休,举孝廉,任尚书郎。后入蜀汉,历官广汉太守、太傅。“锦江”,地名,在四川,流经成都市。“百花潭”,地名,在成都西郊锦江岸边。
化日光天新气象;
清风明月旧襟怀。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代文学家许询,字玄度,高阳北新城(今河北徐水县西南)人。幼年聪慧出众,人称神童。后司徒府召为掾属,不就。曾为道士,隐居永兴。早卒。有才藻,善为文。精名理,善清谈。好游山水,身体矫健,曾与王羲遍游会稽名山。与孙倬同为东晋着名玄言诗人。简文帝称“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实际上则是以玄言哲理敷衍成篇,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对当时东晋诗坛影响极大。今存《竹扇诗》1首及《白尘尾铭》、《墨尘尾铭》等文。
掬泉洗耳辞尧禅;
解字成文费段笺。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尧予许由天下不受,又授其为九州长,愤而洗耳于颖水之滨。下联典出东汉经学家、文学家许慎着《说文解字》,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为其注释,有《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古经典;
山雨满楼唐律诗。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代诗人许浑,其诗作中有“山雨欲来风满楼”名句。
知人其能九德贵;
闻过则喜百世师。
——许信臣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道光进士许信臣撰书联。
训诂传经千古业;
说文解字万世师。
——许慎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河南省偃城许慎祠联。
但有余闲惟学帖;
即逢佳客莫谈天。
——许庚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代书法家许庚自题联。许庚,字文恪。
-----------------------------------------------------------------
〖许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应侯顺德,贻厥孙谋。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许氏家庙联(1)。庙祀开漳功臣、昭应侯许天正(下同)。
摸索贤才,自明幽暗可识;
品题才物,咸惟月旦公评。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大臣许敬宗(592-672),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西南)人。阴附武后,谋逐褚遂良,杀长孙无忌等。下联典出东汉名士许劭(150-195),字子将。汝南人。初为郡功曹,深受敬重。他好评论人物,每月更换一名,时称汝南“月旦评”。曾评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雄”。
闽海敉平,翊黄宣威昭圣德;
漳州建制,弘扬教化应民心。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许氏家庙联(2)。
整理鲁迅全集;岂止妇女运动旗手;
争夺闽中宝地,实为畲民起义英雄。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中国妇女运动先驱许广平(1898-1968),广东番禺人,笔名景宋。参加过“三·一八”反帝大示威。1927年考入中山大学,担任鲁迅的助教,同年10月与鲁迅绘声结婚,后长期协助鲁迅工作。编辑出版了600万字的《鲁迅全集》。1941年曾被日本宪兵总部逮捕,备受酷刑而坚贞不屈。解放战争时期献身于和平民主和妇女运动,曾任《民主》周刊编辑。建国后,任过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等。1960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下联典指元初畲民起义女英雄许夫人,至元十五年(1278年),联合建宁(今属福建)人黄华起义。此时,元军已入福建,宋臣蒲寿庚降元。抗元将领张世杰转战至闽西南,在她的支持下,讨伐蒲寿庚及元军,屡次获胜。十七年,陈桂龙、陈吊眼在漳州起义,被元军镇庄,退至畲洞与她联合。壮大了力量。十九年,黄华再次起义,又得到她的支持。她领导的畲民起义,保卫了漳、泉、邵武、建宁各地山寨。
三十年前遗爱犹存,行道兴歌思蔽芾;
千百岁后明禋弗替,秋风洒泪荐馨香。
——明·叶向高撰福建省福清市许姓宗祠“许公祠”联
原位于现在西涧寺附近的“许公祠”,属于历史名人专祠。据传,该祠是叶向高为纪念当时任县官的恩师许梦熊批取他为秀才,与陈仕贤共同建造的。叶向高还亲笔为该祠写下的这副对联,此联该祠惜现已不存。
入颍阳、守睢阳、令旌阳,赫赫神仙之府;
汉太傅、唐右傅、明少傅,堂堂宰相之家。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绩溪县家朋村许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许由、许远、许逊。许远,字令威,唐代杭州盐官人。安史之乱中,被玄宗任为睢阳太守,至德年间,遭安禄山部将尹子奇围攻,他与真源令张巡协力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坚持数月,兵粮俱尽后被俘送至洛阳,安庆绪兵败时被杀。下联典指许靖、许敬宗、许存仁。许敬宗,字延族,唐代大臣,杭州新城人。隋代大业年间举秀才,曾在李密军中任记室,后成为秦王(李世民)府十八学士之一。太宗时历官着作郎兼修国史、中书侍中;又助武后赶走褚遂良,逼杀长孙无忌、上官仪;显庆年间任中书令,与李义府同掌朝政。曾主编《文馆词林》。许存仁,名元,字存仁,明代金华人。太祖朱元璋亲自任他为应天府教授,入宫教诸王子,历官博士、国子祭酒,在明太祖身边十余年,从文化、历史到人才选调,多参与议论。
萃子姓于一堂,缅先人祖有德宗有功,为烈为光,春露秋霜明祀典;
衍云礽播诸代,愿吾辈孙也贤儿也肖,能文能武,鸳班鹭序集南洋。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许氏南洋宗祠联。
许姓来源
一、出自姜姓,以国为氏,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据史书记载,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西周灭商后,周成王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为太岳之嗣,也称为许文叔。许国地在今河南许昌市,春秋时为郑、楚等国所逼,公元前576年,许灵公被迫南迁叶地,为楚国的附属;前534年许惮公又被迁城父;前 538年又迁荆山;前529年复迁叶地;前506年再迁容城。战国初期终于被楚国所灭,迁于容城,后子孙分迁中原及江南各地,以国为氏,称为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相传炎帝是上古部落首领少典的儿子,少典娶娇氏而生炎帝。由于炎帝居于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他本人也是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烈山氏,一作厉山氏。后来炎帝向东发展,势力达到中原地区,这样就与黄帝的势力发生冲突,他们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进行了一场战争,结果炎帝战败,于是便退出了中原。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炎帝即神农氏,传说他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时代人们过着采集渔猎生活,神农氏用木制作未、耜,教民从事农业生产。他还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
据载,炎帝的后世子孙伯夷,是唐尧时期的四岳,他的裔孙文叔参与了周武王的伐商战争,西周建立时大封诸侯,文叔被封于许(今河南许昌东),世称许侯,是西周在中原的诸侯国之一。
春秋时期郑、楚等国势力强大,许国不断地遭到这些诸侯国的进攻,由于力量弱小,无力抵御,只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如公元前654年,楚国伐许,许侯无力抵抗,遂肉袒谢罪,楚国才退兵而去。楚成王在位时,又一次进攻许国,许侯只好再次肉袒谢罪,使其退兵。在这种情况下,许国所能做的惟有迁徙,以避其锋芒。公元前576年,即许灵公时被迫迁到了叶(今河南省叶县西南);公元前533年,又迁其国于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东南);公元前529年,再次迁回叶;公元前524年,又迁到了容城(今河南省鲁山东南)。后来几乎每三至五年就迁徙一次,可见当时其所面临的局势之险恶。许国迁到容城后,虽然得到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喘息机会,但是当时周王室衰弱,无力阻止诸侯纷争,许国这样的小国仍不能避免被吞没的命运。大约到战国时期许元公在位时,便被楚国攻灭了,一说为魏国所灭。许国灭亡后,许国宗亲四散逃走,他们虽散居异乡,不忘故国,便以国为姓,这是许姓的一个来源。
二、源于许由
许由一作许繇,相传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年老后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逃至箕山之下,农耕而食。后尧又请他作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他死后葬于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
相传许由之所以这样做,是受了古代隐士巢父的影响。尧先是想请巢父接替自己的君位,巢父不接受。尧又想让位于许由,巢父便教许由隐居躲避。不过后世的许姓人中到底哪些人是许由的后代,不得而知,其世系也不清楚。许姓以汝南(今河省南鲁山、平舆、叶县一带)、高阳(河北省高阳县东旧城)为郡望,他们都是许国之后裔,故许姓的起源应以出之姜姓为主。
许姓迁徒史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郑、楚等国势力强大,许国不断地遭到这些诸侯国的进攻,由于力量弱小,无力抵御,只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公元前654年,楚国伐许,许侯无力抵抗,遂肉袒谢罪,楚国才退兵而去。楚成王在位时,又一次进攻许国,许侯只好再次肉袒谢罪,使其退兵。在这种情况下,许国所能做的惟有迁徙,以避其锋芒。公元前576年,即许灵公时被迫迁到了叶(今河南省叶县西南);公元前533年,又迁其国于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东南);公元前529年,再次迁回叶;公元前524年,又迁到了容城(今河南省鲁山东南)。公元前523年,许悼公患疟疾,太子止献药,悼公饮后非但没有治好病,反而送了性命。太子止见闯了大祸,于是便逃到了晋国。此外,楚国有许伯,郑国有许瑕,晋国有许偃、赵国有许钧、许历、魏国有许绾,他们都是因各种原因从许国流亡到各国的,由于无法归国,便定居于当地。后来几乎每三至五年就迁徙一次,可见当时其所面临的局势之险恶。许国迁到容城后,虽然得到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喘息机会,但是当时周王室衰弱,无力阻止诸侯纷争,许国这样的小国仍不能避免被吞没的命运。
这一时期分布在各国的许姓人大都是许国灭亡后被迫迁去的,他们通常仍可保留贵族的身份。但在战国后期由于社会变革加快,社会分化剧烈,有一部分许姓人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贵族地位,如赵人许历,便是一例,所以他们必须以自己的才干重新博取功勋,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此外,除了以上诸国外,齐、韩、燕等国也有许姓分布,所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其中也有处于社会下层的人。通观这一时期的各国许姓,人数并不很多。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二:一是许国本来就是小国,人口有限;二是许国灭亡后,许姓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基础,他们的活动不为史书记载,故今天便很难了解其全部情况了。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除了高阳地区有许姓分布外,在今山东、河北、河南、陕西、辽宁、山西、湖北、浙江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以陕西、河南、河北的人数为最多,也最为集中。在这些地区也不是均匀分布,而是集中于某一区域,如陕西主要集中在关中,河南则集中在洛阳及豫南一带,河北主要集中在冀中平原。
隋唐时期
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唐代以后,许姓已大举南迁繁衍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地,故唐代以后的许姓名人也多出于此地。
宋元时期
辽国地处我国北方,其境内许姓分布较少。金国消灭北宋后,占据了淮河以北广大地区,这里主要是汉族聚居区,所以金朝统治时期许姓分布要比辽广泛得多。元朝的统治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复杂,故境内分布有大量的许姓人。此外,这一时期许姓的民族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在少数民族中也出现了不少许姓人。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相对比较频繁,有的是政府行
‘捌’ 许姓的起源
历史来源:
一 ;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与许国,称为许文叔。旧址在今河南省许昌市。春秋时为郑,楚等国所逼,前533年迁都叶,前524年迁都白羽 ( 今河南西峡县 ),前524年迁容城 ( 今河南鲁山县 )。战国初为楚国所灭,其后代逐有“许”氏。
二 ; 传说帝尧时许由的后代。历史上并无证实记在此人,为神话人物。
家族名人
许由 字武仲,生卒年不详。上古之高士,阳城槐里人。据传帝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于箕山;尧又欲官之,由谓其言污耳,乃洗耳于颍水之滨。死后,葬于箕山顶,尧号为“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
许慎 (58?~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性淳笃,少博学经籍,师事贾逵,专攻古文经学,时人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官至太尉、南阁祭酒。着有五经异义,今已亡佚。又着有说文解字十四卷,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专着,对后世影响很大。
许景澄 (1845~1900)字竹筠,清浙江嘉兴人。同治时进士,授编修。光绪年间出使日、俄、法、德、义、奥等国,庚子时官至吏部侍郎。后因诋斥义和团,触怒慈禧太后,被杀,后得昭雪,追諡文肃。着有外国师船图表等书。
许世友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功臣,传少林寺出身。
地望分布:河北高阳郡,河南汝南郡。
许姓起源参考之二
许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五,在台湾排名第十一。许姓出自姜姓,许姓的始祖是许由,他是炎帝的后代。许由是帝尧时期一位十分有名的贤士,尧因为他的贤德而想要把帝位传给他,但许由不肯,并且逃到箕山隐居。后来,尧又想邀请他做九州的长官,他就跑到□水边洗耳朵,表示不愿意听。许由的后代,就世代居住在许昌。到周武王时,许由的后裔姜文叔被封在许,建立了许国,春秋末期,许国被楚国所灭,许国的国人就有一些用国名自己的姓氏,从此姓许。 发展和演变:许姓最初在河南发展,战国时因为战乱,开始向四周迁徙,发展到了山西,湖北,湖南,河北。到汉代,又扩展到安徽,山东,陕西,云南,江苏,浙江。唐朝初期,河南的许姓开始有人进入福建,到宋末,已经发展到广东。明朝,福建许姓有人移居台湾,更有一些,迁入湖南,广西,福建等地,并且融入当地的少数民族,如侗族,壮族,土家族等。许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许昌,容城,高阳,汝南,长乐,新城,善里,安定,庐江,长安,昌邑,昆明,会稽,谯郡,安陆,晋陵,中山,太原,长沙等。
许姓起源参考之三
我们在地图和很多书籍中可以看到,有些地方的名称是和一些姓氏的来历有关的。比如萧县、上蔡县,它们和萧姓和蔡姓都有着直接的联系。今天我们向您介绍的许姓,它的发源地就在许昌,可以说,许姓的始祖许由和文叔,他们都在许昌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历史的足迹。
在众多姓氏中,许姓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姓氏。它的起源至今已有四千多年了。
说到许姓的起源,在《庄子逍遥游》、《荀子成相》以及《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众多古籍中,都提到了许由其人以及有关他的传说故事。
在上古的尧舜时期,有一位高士叫许由,是昆吾族部落的首领,他以农耕而食,重义轻利,从而广有贤名,尧帝知道后,要把君位让给他,许由不愿做官,就逃到箕山下隐居起来,尧又请他做九州长,他又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种话,最后尧才把君位传给了舜,几千年来,尧舜禅让的千古美谈,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在姓氏专着《急就篇》中,就把许由作为许姓的开山始祖。
据记载,许由带领着他的部落族人主要在今天的许昌市鄢陵县和登封市的箕山一带生活,从此,源自许由的这一支许姓后人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另据《姓氏考略》和《姓源韵谱》记载,另一支许姓的祖先是源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伯夷。
许姓是炎帝神农氏之后,到了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朝分封诸侯国的时候,周武王把伯夷的后裔文叔封于许地(现许昌市),建立了许国,由于许国比较弱小,经常被郑国和楚国所威逼,所以它的都城就不断地迁徙,到了公元前506年,战国初期的时候,许国就被楚国所灭,许国的子民为了怀念自己的祖国,就以国为姓,从此就姓了许。
现在看来,无论是源自伯夷还是许由,许姓的历史都有数千年了。而这两支许姓的祖先,也同样有着辉煌的历史。有意思的是,这两支许姓的发源地,都在许昌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在中国的历史上,许姓名人为数众多,战国时有一位农家叫许行,他是楚国人,跟随他的数十名学生都身穿布衣,自食其力,以织草鞋,席子为生。许行主张人人必须劳动,任何人都不能例外,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农民的一种朴素的理想。东汉有一位着名的文字学家叫许慎,他集古文经学之大成的着作《说文解字》,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在《说文解字》叙中许慎写到:“曾曾小子,祖自炎神……自彼徂召,宅此汝滨”。意思是我这个许家的曾孙小子,祖先是炎帝神农……我祖上自许昌迁往召陵,从此就居住在汝水之滨。短短数语,许慎就把他祖先的来历和迁徙的情况说的清清楚楚。
许姓人氏早期在河南境内繁衍生息。战国后期开始向山西、湖北、湖南等地迁移。到了汉代,许姓人氏已发展到今天的安徽、山东、陕西和云南、江浙等省。唐初,陈政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氏将佐随同前往并在福建安家落户。
到了明代,就有许姓人氏从福建开始向台湾迁移。
明代的永乐年间,有许氏的族人叫许冲怀和许申二人,带领着许氏就入台了,到了台湾的台南,开荒种地,创立家业。到了清代的康熙元年,又有一支许姓从泉州漂洋过海,到了台湾的新竹、彰化这里来开荒种地,建立祖业。
如今,许姓人氏在台湾经过几百年的繁衍发展,已从最初的居住地新竹、彰化等地发展到台南、嘉义、台中、台北等地。据统计,在台湾一千多个姓氏中,许姓被列为第十一位大姓。
‘玖’ 许氏祖先最早在哪居住始祖是谁
许氏起源---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原创2017-09-20王道生 李立新许由与许氏文化
许氏起源
发表时间:2013-11-20 15:53:05
许姓在宋人编纂的《百家姓》中排名第20位,以2013年最新版百家姓排名第26位,人口总数(截止2010年)约840万人,是源于河南的中华大姓之一。
许姓起源:许姓出自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姜姓,炎帝神农氏是其远祖,因尧舜时代的着名贤人许由而得姓。许由,一作许繇,字武仲,一字道开,是上古时代一位高洁清节之士。相传尧帝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后世把许由和与他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由或巢许,用以指代隐居不仕者。尧、舜禅让的故事,作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范,成为千古美谈,许由也因此成为古代隐士中最早名声显赫的一位。据传他曾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后人因此亦称他为“三代宗师”。
晋皇甫谧《高士传》云:“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阳城槐里的地望,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一带。许由死后葬于箕山,故箕山也叫许由山。《史记·伯夷列传》中司马迁就曾说过:“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而《太平御览》引《西征记》云:“许昌城本许由所居”。在今天河南省的登封市、许昌市、禹州市、鄢陵县一带,沿颍河流域,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许由的传说,保存着大批有关许由的遗迹。许由及其部族活动的颍水流域,正是一千余年后西周武王分封姜文叔的许国的所在地,这从地域上说明许由和文叔之间是有传承关系的。所以,唐·颜师古在《急就篇·注》中说:“许氏,许由之后也。”南宋文天祥在《五云夏造许氏初修族谱序》中说:“按许氏,自由隐许,遂以为姓。今许州箕山有由所葬之处,即其地也。”事实说明,许由是许姓的始祖,登封箕山及颍水流域的许昌市鄢陵县等地是许姓的祖居地。
西周初年,周武王访三皇五帝之后封之以奉祀,找到炎帝之后,四岳伯夷的裔孙姜文叔,把他封在许地(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古今许多学者均认为四岳伯夷就是许由,文叔和许由一脉相承。春秋时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辗转迁徙,前506年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到战国初,传至国君元公结时,被楚国灭掉(一说灭于魏),子孙为纪念故国,以国名为氏,又形成了一批许姓居民,这就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说的:“许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以为太岳之嗣,至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的由来。这些许国子民中有一部分原本并不姓许,为了纪念故国,即以许国国名为姓,这成为早期许姓的又一个重要来源,是许姓的另一个得姓缘由。
由此可见,许氏得姓好象有两个源头,一是许由,系以人名为姓,一是文叔,系以国名为姓。而事实上二者是可以贯通的,古今许多学者均认为四岳伯夷就是许由,“伯夷封许,故曰许由”,许由和文叔一脉相承。此外许由活动的主要区域和许国的疆域也大致相当。因此,可以认为许由和文叔同为许姓的始祖,只是许由早于文叔1100余年,因此,许由则为许姓的开姓始祖,而文叔则为许姓的开国始祖,许姓乃出自人名国名的姓,今天登封箕山及颍水流域的许昌为许姓的祖根所系之地。
迁徙发展:许氏得姓之后,便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历程。许姓的迁徙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战国以前、战国至唐宋以及元明以后。
战国以前这一时期,许姓人的迁徙主要局限于今河南省。许部落发源于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嵩山一带,为了寻求更为优越的生存环境,在许由的率领下,许部落沿颍水向东南迁徙,来到了今天的许昌一带,因这里土地肥沃、草木茂盛,就在这里定居下来。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对这一点有明确的论述:“四岳是姜姓,后来发展为四个分支,即齐、吕、申、许。‘许,太岳之胤也’,在今河南许昌县。传说许姓的始祖许由,居颍水之阳,在今河南登封市。司马迁说:‘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也在这个地方。后来的许国应是从这里迁去的。”颍水流域的登封市、禹州市、许昌市、鄢陵县等地是许姓人的最早活动地域。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许由后裔文叔于许(今河南省许昌市),建立男爵许国,开始了许姓人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许国立国之后,曾经霸于中国,一度成为“东诸侯之最”,相当强盛。后来在郑楚等国的畏迫下,逐渐衰落,被迫不断迁徙。前576年,文叔第15世孙许灵公宁从许迁国于叶(今河南省叶县西南);前533年,文叔第16世孙许悼公买迁国于夷(今安徽省亳县东南);前529年迁荆(今属湖北),同年复迁叶;前524年,许悼公买又迁国于析(今河南省内乡县西北);前506年,文叔第17世孙许哀公斯迁国于容城(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南)。至文叔第19世孙男公结,于前481年为楚所灭。许国在容城灭国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
战国至唐宋这一时期,是许姓由河南省向全国各地播迁的时期。许国自容城灭国后,子孙分迁汝南、高阳等地。汝南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平舆县一带,高阳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东。汝南、高阳后来形成了许姓最着名的两个郡望,并以此为据点向全国各地辐射。东汉末年,汝南许氏分迁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后分别形成望族;战国时期,高阳许氏一支迁于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南朝时期高阳许氏一支迁于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又有一支迁于新城(今浙江省富阳县),后分别形成望族。这一时期,许姓还先后多次自河南分批迁入福建。最早迁入福建省的许姓人是西汉武帝时左翊将军许滢,他于135年奉命自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入闽平叛,今福建同安、金门许氏多为其后;唐高宗景龙二年(708年)许辅乾由中州来闽任武荣州(泉州)刺史,其后分居莆田、晋江等地。唐朝初年,汝南许氏一支迁于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固始许氏在唐、五代时期前后有三支入闽:其一,唐初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固始人许天正入闽平乱,为开拓闽漳立下大功,被许姓奉为开闽漳始祖,其后散居于南安、安溪、海澄、马坪以及广东潮州等地。其二,唐僖宗中和年间(882-885年),河南固始人许爱入闽镇守漳、泉二州,先居瑶林,后迁石龟,子孙遍布漳、泉二州。其三,唐僖宗四年(887年),河南固始人许十一随王审知入闽,后居闽清,其后代主要分布在闽候地区。
元明以后这一时期,许姓迁徙主要是自江西分迁南方各省,并由福建、广东等地播迁海外各地。南宋礼部尚书许贵故籍万安(今江西省万安市),许贵晚年看到南宋江山岌岌可危,为保存家族血脉,他把自己和其兄许富的财产分为九份,平分给九个子侄,让他们分迁各地,散居于赣、粤、闽、鄂、湘、川、桂等省,今广东电白、福建长汀、湖北仙桃、湖南汝城、四川仁寿、广西防城、海南文昌等地许氏均为许贵后裔,由江西万安迁来。此外,另有一支许姓,其祖上为高阳许氏,先由高阳迁汝南,再迁楚州(今河南信阳),再迁同州(今陕西大荔)、西安,最后在元金吾卫上将军许威的率领下,来到今河南灵宝,爱其风土,遂安家于此,这支许姓在明代相继有四人任尚书,在当地形成望族,至今已传26世,有数千人之众,并留下有许家祠堂、许家坟、东崖精舍、石马院等文化遗迹和人文故事。今越南、缅甸、泰国、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许姓人多为许姓闽漳始祖许天正之后,明清时期由珠浦(今福建金门)迁居海外。许姓入台也集中于明清两代,主要由福建迁入台湾:明永历年间,泉州人许友仪、许源兴、许盛森、许怀冲、许申等分别迁入嘉义、台南、云林等县;清康熙年间,又有泉州许姓人入垦新竹、云林等县;雍正年间,同安人许利生入垦新竹县,漳州人许德裕入垦彰化县;干隆年间,泉州人许大岳入垦台北县,漳州人许阿九入垦同县,漳浦人许山河入垦苗栗县;嘉庆年间,泉州有许姓人入垦屏东县。
作者简介:王道生,河南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兼《许氏文化》主编;李立新博士,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两位先后合作编着出版有许由与许氏文化文集《根在箕山》、《历代名人咏箕山许由诗集》、《许氏源流》、《许由圣迹探访与研究》等书、刊。
来源:郑州登封市委统战部(文章来源:河南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会)
‘拾’ 潮汕许氏的起源
潮汕许姓来源
一、秦末戍客说
也和许氏入闽的传说一样,潮汕许姓人家来源之事,最早应追溯到秦末戍客落地生根的遗事。因为秦发兵50万以戍岭南之说确实存在,理论上应该承认其可能性。
在潮汕地方,乃至广东其他地方及广西等地,至今仍有部分许姓人家散落分布,不知族源。对于这些许氏居民,就不应该随便肯定或否定其为当年秦兵戍客的后代。
二、零星南迁说
商贾、官员、游客,隐士及避难者,落地粤东并生根繁衍之后,潮汕许姓人家自然又多了一部分来源。这些外来迁客,多属有籍可寻,有谱可论者。但是,不管来自何方,这些许姓人家的源头总离不开当年许地许族居民。或河北高阳,或山东昌邑,或河南汝南,以及上述地区许氏族人的其他衍生地。
三、依附说及其趣闻
依附说就是外地流民,入潮汕之后依附于本地许氏乡村、富户、豪室等依附主体,落籍为许姓人家,成为潮汕许氏大家庭中之新成分。上述这些人众,大多为庸耕者,即佃农;守坟者,即小户。也有为帮工、为家丁、杂役者,统称依附许。在这一部分人之中,部分人虽然承认许姓新籍,但仍留恋旧姓,于是有“生黄死许”、“生章死许”、“生石死许”等故事,即是活在世上之时称自己为黄姓、章姓、石姓,死后方称自己为许姓,墓碑上刻下许氏某某等趣事。此李衍化开来,宋末元初时期,明末动乱时期,经历兵乱杀掠之后,原本许姓部分人家为了逃避追杀灭族之厄,也有隐许姓于生时,认许姓于死时的做法,同样出现“生章死许”、“生石死许”的故事,成为潮汕许氏探源史上的“趣闻”。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晚期,康王汪海洋部十余万众败退潮梅地方,终被肃清。潮州总兵方耀因此乘势清乡,必欲根绝而全部斩杀。揭阳巨绅许廷犹公,与方耀为同襟手足,姻亲世谊甚厚。廷犹闻知汪部被俘人众之中有部分外省籍许氏人员,多属江西及浙江等省籍人氏,将被斩杀。老先生痛同宗之不幸,欲作挽救,便带着成群子孙,诣军门求情得免。这一帮汪部太平军被释战俘,其实有很多人不是许姓。他们只是临场应对,见机行事,言自己许氏之姓,站入许氏战俘之列,约有四百余人。这些人最后依附于揭阳许氏巨族许廷犹及许锡谦族支之中,成为佃农。兼守揭阳、普宁、丰顺等地田庄及祖墓,是依附许姓事例中典型之一例。
四、自闽入潮说
潮汕许氏人家,来自闽南之说,最为大观,各家多崇此说,证据清楚,历代皆然。这一来源的潮汕许族人家,约占全潮许氏的90%以上,成为潮汕许姓居民的主体部分,是本书的中心的叙述对象,下面分若干层次细述:
1.时间
许氏自闽入潮迁徙播衍的时间,总体上可分为两个时期:一为五代后周恭帝年间(公元955—959);一为宋末元初年间,许氏两度大量自闽入潮。
2.原因
战争。史载是“周恭帝年间,南诏兵革。”“南诏”就是今闽南广大地区,具体则为诏安地区。“兵革”就是战乱,战争以及其带来之祸乱。至于宋末元初之事,更是朝代交替之期。当时除了北兵南下之大势带来了荒乱以外,许氏在东南举兵抗元,元兵杀掠。代表人物有南靖县知县许君辅,文信郎许汉青、以及汉青之妻陈氏许夫人。许夫人就是陈文龙之女,陈吊眼之姑。闽南杀伐之后,许氏凌替,两度南移入潮汕,原因就是兵乱。台湾知名人士许信良先生家族有《认祖诗》八句传世,其中开头两句是:南诏相传世泽长,宋元大难始分张。
这南诏相传之句,用之于潮汕许族,则谓潮汕许氏源自闽南。“宋元大难始分张”则表示宋元之交许氏第二批迁客自闽入潮之情景与时间及原因。
3.代表人物
五代后周恭帝年间,大唐许氏开漳始祖、太尉、翊忠昭应侯、宣威将军许天正第十三世孙,袭宣威将军、朝散大夫许烈率族群自南诏迁居潮阳(即潮州)韩山山前乡,遂为许氏入潮始祖。
许烈长兄许夏臣以及三弟朝散大夫许猷也同时移居马坪,其派系尔后再转入台湾等地,部分人在不久之后又迂回福建,至宋末元初之时也再度外向分迁。
许烈入潮族群创韩山山前乡之后,又分居潮阳、揭阳等地。其中部分人也与马坪许夏臣及许猷部族一样,在不久之后回迁福建。至宋末之后,这些族群又大批自福建迁回潮汕地区,与五代后周恭帝年间落籍潮汕的族人一起,繁衍发展,形成今时潮汕许姓居民创业的格局,其分布范围除了上述潮州市地区、潮安县域之外,还满布揭阳、潮阳、澄海、饶平、南澳、惠来、普宁、陆丰、海丰以及海南、雷州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以及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法国、美国等海外各国。
4.迁移路线与入潮发祥地
许氏闽支入潮路线大多自福建泉州、莆田、漳州、南靖、诏安、漳浦、龙溪等县而入潮。潮汕许氏部族主体族群许烈族系于五代后周恭帝年间入潮走此线路,其弟许猷马坪许氏族支宋末迁入惠潮也走此线路。
至于客属各系许氏入粤,多自河南各省,经福建宁化、汀州、永定、大埔、梅县而潮汕客区,自成捷径。
台湾许信良先生族系《认祖诗》曰:
南诏相传世泽长,宋元大难始分张。
马坪溪边开枝叶,湖广惠潮数处乡。
兄弟昭穆难品序,本支联属更悠扬。
于今欲揭根源自,总把陶公认发祥!
诗中之“陶公”,就是许氏第61世祖,即开漳始祖许天正的父亲许陶将军。当年与陈政带兵开拓东南一方的那位副元帅,应该是许氏入闽的始祖;也是潮汕许氏的闽宗始祖。至于潮汕许氏的始祖,则是朝散大夫、袭宣威将军许烈其人。许氏入潮之发祥地是许烈手创的韩山山前乡,即今潮州韩山师专旧址周遭。这个地方也是名贤许申的祖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