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炎帝和裴李岗文化哪个更早

炎帝和裴李岗文化哪个更早

发布时间:2022-06-08 04:31:06

‘壹’ 黄帝炎帝之前是什么样的历史

三皇五帝之前的中国历史称为史前时代或者原始社会时期。

元谋人是中国远古遗存中目前所见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着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这些都是所知较早的原始人类踪迹。

中国史前时代的各种文化是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直立猿人为主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约50至40多万年前
河套时期——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20至10余万年前
山顶洞人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0至1万5千多年前
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中期
以龙山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300年
根据现在的考古学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呈现多元并立的情形:约西元前5000年到3000年前在河南省、河北省南部、甘肃省南部和山西省南部出现的仰韶文化便具备使用红陶、彩陶以及食用粟和畜养家畜的特质。而大约同期在浙江省北边出现的河姆渡文化,山东省出现的大汶口文化

之后发现的如二里头遗址和三星堆遗址则为青铜器时代的代表。

元谋人是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是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1965年,在上那蚌村西北的一个小山丘上发现了属于同一个体的左、右上内侧门齿各一枚,其形态特征与北京人的门齿相似,但也有一些差别。1973年,在附近地层还发现了7件人工打制的石英岩做的刮削器和炭屑、哺乳动物化石。1976年7月25日,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其绝对地质年代为距今170万年左右(也有学者认为,其年代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

对元谋人牙齿化石的研究发现,其齿冠保存完整,齿根末梢残缺,表面有碎小裂纹,裂纹中填有褐色粘土。这两枚牙齿很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命名为 “元谋直立人”。

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有研究者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但是学界争论很大。

与元谋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泥河湾剑齿虎、桑氏缟鬣狗、云南马、爪蹄兽、中国犀、山西轴鹿等29种。

关于元谋人化石的地质时代和绝对年代,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一般认为属早更新世晚期,据古地磁断代,在距今170万年左右。另一种意见认为,在中更新世,因为古地磁年代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距今60万~50万年或更晚。

经过对所发现的石器的研究,表明元谋人所处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初期。

虽然1988年在四川巫山县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经测定距今已有200万年(也有人认为此测定有误),但是一般还是把元谋人看作是中国历史的起点,并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化石。

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中国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更多称为“中国直立人”。中国的直立人化石。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

这处遗址是1921年发现的,1927年起进行发掘。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现存唯一真标本是1966年从顶部堆积层发现的一个北京人头盖骨的模型。后来又发现了石制品、骨角制品。

北京人的颧骨较高。脑量平均仅1000多毫升。身材粗短,男性高约156厘米,女性约144厘米。腿短臂长 ,头部前倾。

有些学者认为,当时已会制造骨角器。除狩猎外,可食的野果、嫩叶、块根,以及昆虫、鸟、蛙、蛇等小动物也是日常的食物来源。

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表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研究发现,北京人通常几十人结成一伙。寿命很短,大多数人早年就夭亡了。

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人在动物学的分类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哺乳纲
目: 灵长目(Primates)
科: 人科(Hominidae)
属: 人属(Homo)
种: 直立人(H. erectus)
亚种: 北京人(H. e. pekinensis)
学名 :Homo erectus pekinensis
(Black, 1927)

石器时代指人们以石头作为工具使用的时代,这时因为科技不发达,人们只可以石头制造简单的工具。 而随着时代的推进,人们对石器的研制也在不断改进。而在时代划分上,石器时代大致可分为三个时代 - 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英文为Paleolithic Age,源自希腊文,Paleo为旧之意,Lithic为石头之意。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一般认为这段时期在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

这个时期的人们主要是制造简单的工具以作打猎和采集的用途,以中国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为例,据考究,他们使用石器和木棍来猎取野兽,并懂得采集果子来充饥。他们主要居住于山洞中,而在考古时,从其洞穴中发现木炭、灰烬、桡烧石、烧骨等痕迹,显示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使用火的技术,并会砍取树木作燃料。

总体来说,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中期出现了骨器,晚期已经能制造简单的组合工具,而且开始形成了母系氏族。

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基本上都处于这一时期。

http://www.angelfire.com/la/kenlai/chhist/prehistory/article1.html
http://www.angelfire.com/la/kenlai/chhist/prehistory/article2.html
http://www.angelfire.com/la/kenlai/chhist/prehistory/article3.html

中石器时代
在大约二万年前,最后的冰河时期渐渐过去。人类亦开始改变其生活习惯。因为自然气候变暖,使采集和渔猎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为了在新的环境中能生存下去,新的发明、创造继续出现,而且比旧石器时代时更多。这就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也就是中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的特色是用燧石组合成的小型工具。在某些地区可以找到捕鱼工具、石斧(adze)、以及像独木舟和桨这些木制物品。

这个时代的遗迹并不多,通常都局限在贝冢。在世界上的森林地区,可以看到森林地开始被开发的迹象。森林地的急遽开垦是新石器时代的事情,因为农业而需要更多土地空间的关系。

而随着农业的出现,中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改变其生活,并进入新石器时代。

http://www.angelfire.com/la/kenlai/chhist/prehistory/article4.html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磨制石器为主,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将植物的果实加以播种,并把野生动物驯服以供食用。人类不再只依赖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食物的来源变得稳定。同时农业与畜牧的经营也使人类由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下来,节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生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善,开始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人类开始出现文明。

在中国,这个时代出现了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和细石器文化等文明。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能够制作陶器、纺织,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开始了定居生活。

在新石器时代完结后,人类开始进入铜器时代。

http://www.angelfire.com/la/kenlai/chhist/prehistory/article5.html

青铜时代(或称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由于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约为800℃;硬度高,为铜或锡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铸造成型。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是两河流域和埃及等地,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

中国的青铜时代
中国的青铜时代为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现存至今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型青铜器。

根据考古的发现,商朝前期,以郑州的二里岗为中心,辉县的琉璃阁、洛阳的东干沟等殷商时期的遗址属于这个时代;商朝的后期,以安阳的小屯村为中心,郑州公园区的上层、洛阳的泰山庙遗址和墓葬属这个时代;周朝前期(西周),主要代表遗址以西安市丰镐村地带、宝鸡西周时期的墓葬;春秋时期以洛阳涧滨(涧滨)为中心、上村岭虢墓、新郑郑墓、寿县蔡侯墓为这个时期的代表;战国时期,洛阳涧滨为中心,辉县琉璃阁、古围村,长沙和唐山的战国墓地属于这个时代。

根据最新的发掘成果,中国南方也在商朝前期进入了青铜时代。最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武汉的盘龙城遗址,湖南长沙的炭河里遗址,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等的出土青铜器,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有发达的青铜文明。

在青铜时代,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郭沫若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是奴隶制国家,有争论),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并且汉字也已经发展成熟。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
河套,位于北纬37度线以北,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今分属宁夏、内蒙古、陕西。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形,故称“河套”。

河套平原一般分为青铜峡至宁夏石嘴山之间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和内蒙古部分的“东套”。有时“河套平原”被用于仅指东套,和银川平原并列。东套又分为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又称“后套”,和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的“前套”。有时河套平原称河套—土默川平原。

山顶洞人指发现于中国北方的晚期智人化石。因化石地点在周口店北京猿人洞上的山顶洞内而得名。

发现及分析
1933年发现3个头骨和其他骨骼化石(代表至少8个个体)。山顶洞人3个头骨分属于老年男性、青年女性和中年女性。头骨硕大,上面部低矮,整个面部中等程度的突出,眼眶较低,梨形孔较阔,其下缘呈鼻前窝形,与现代黄种人相似。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约为1.1—1.8万多年前。山顶洞人的文化遗物丰富多样。石器很少而且制作粗糙,与北京猿人石器相差不多。骨器中有一根骨针,针身光滑,微弯,一端有针孔(用其他带尖器物挖成的),可见山顶洞人已经会缝制衣物,并能制造和使用细的纤维。装饰品丰富多彩,有穿孔的兽牙、蚶壳、石珠、小砾石、鱼的眶上骨、短的骨管和去除横突和棘突的鱼类脊椎骨。牙齿和砾石的孔是从两面对钻或挖而成。孔的周围多带红色,可能是用红色的条带串连所致。意味着山顶洞人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生活中也有休暇不需终日劳累了。山顶洞中还发现48种哺乳动物化石,除少数为绝灭种(洞熊、最后鬣狗等),其中多为现生种(赤鹿、亚洲象等),其中有落入洞隙的熊和虎的骨架,还有现在生活在炎热地带的猎豹和鸵鸟化石,说明当时气候相当温暖。山顶洞人骨周围散布着红色的赤铁矿粉末,这是埋葬死者的标志。
现状
山顶洞的重要化石及遗物均在1941年随同北京猿人标本一起丢失而下落不明。山顶洞堆积已全部挖光,原来的洞顶已被挖掉。今后也不会再有新的发现。

裴李岗文化是新石器时期中国黄河流域一带的一个中原文化,位于河南省的裴李岗。根据考古学家对于在1977年首次挖掘的文明的鉴证,当地文化平均开始于公元前5千年,最早的甚至远至公元前8千年。

从考古挖掘的出土文明来看,当地人已经懂得畜牧和耕种。它们会在田里种植小米,又会在家里养猪。而当地文明亦是现时中国已知的最早期陶器文明。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仰韶村。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

仰韶文化的农耕石器包括石斧、石铲、磨盘等,除此之外还有骨器。除农耕外仰韶文化的人显然还进行渔猎。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制的鱼钩、鱼叉、箭头等。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制的,中期开始出现轮制的。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编织物印下来的纹路,由此可见仰韶文化有编织和织布的手工业。在发掘的动物骨头中除猎取的野生动物外还有大量狗和猪的骨格,羊比较少。

对仰韶文化墓地的发掘为对它的认识带来了许多贡献。墓地的随葬品和下葬的方式为当时的生活方式、信仰、生活条件带来了许多启发。

对于仰韶文化的内部分类、时间上的分类以及各个遗址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术界还有争论。对仰韶文化的社会结构也还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学者今天认为它主要是一个父系社会,早期的母系社会的论点现在只有比较少的人支持了。仰韶文化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早期有仰韶文化来自西方的论点。1960年左右在陕西的考古发掘对这个论点提出疑义。现在一般认为陕西地区的仰韶文化是继老官台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按时代顺序可以分为半坡类型、庙底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龙山文化被看做它的继承文化。

龙山文化最早因山东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发掘,被人们发现。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存在于公元前2,900年至2,100年。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在龙山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黑陶制品了。黑陶源自于人们的生活用器,而后由于质地易碎,逐渐走出日常生活。如今,黑陶被作为艺术品供人们欣赏。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文化典型。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苏淮北一带,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

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其特点,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资料。

二里头遗址共分四期,一二期属石器、陶作坊、村落文化;三四期属青铜和宫殿文化。学术界对二里头文化有两种看法,目前尚无定论:一种认为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朝文物,发现的宫城就是夏都;另一种认为一二期是夏朝文物、三四期是商朝文物,所以发现的宫城是商都。

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四川广汉城西7公里处,距离成都约40公里。
发掘的历程
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青保和兄弟三人在宅旁挖蓄水沟时发现一坑精美玉石器,消息传出引起关注,古董商蜂拥而至。
1934年3月15日,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美国人葛维汉与副馆长林名均教授组建考古发掘队,在月亮湾进行发掘工作,揭开了中国川西平原考古的序幕。
1953年西南博物院院长冯汉骥先生等人重新提出三星堆一带有古文化遗产的可能。
1956年四川省博物馆的王家佑、江甸潮在三星堆—月亮湾一带进行考古调查。
1960年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组全面调查了三星堆和月亮湾等地的文化遗存。
1980年5月四川省考古队对三星堆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龙山时代和3000年—4000年前的房屋基址18座,墓葬4座,出土数百件陶器、石器、玉器文物和数万片陶片标本。
1982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决定对三星堆进行专款专项考古发掘。
1986年四川省考古所在陈德安、陈显丹带领下对三星堆进行大规模发掘工作,发现两座商代大型祭祀坑,坑内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包括造型怪异的青铜面具、精美的玉器等稀世之宝,这次发掘发现的文物震惊了世界。
重要文物
青铜兽面具、黄金面罩、金杖、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青铜太阳轮、跪坐人像

三星堆官方网站:http://www.sxd.cn/

‘贰’ 五帝时期的历史的疑惑

黄帝,有熊国君少典的次子,姓公孙,名轩辕。也有人说姓姬。生于河南省新郑市的轩辕丘,在今河南以新郑为中心,新密、荥阳、登封、禹州等地建立了有熊国。也有一说,生于天水、《史记》说生于寿丘。现在专家研究表明,寿丘要首先排除掉,《史记》原书没有明确的注释,而孔安国强加上去,汉代人孔安国[山东人]是孔子的17代世孙,在当时的社会,大家都对孔子十分崇拜,孔安国也就是给《史记》加注释冒充原书之手笔!当然有不少正确的,但把“黄帝居于轩辕之丘。”注释指出“生于寿丘”,且在鲁东门外(今山东曲阜县东北约六里)是个不小的错误!一直让后人疑惑了好一阵子,后来在一些出土文物中,也验证了这个注释是所加错误!因当时的寿丘根本没有很早的文明出现,而其他的书籍《帝王世纪》、《水经注》、《国语》、《括地志》...都注名了轩辕之丘即新郑也! 立宫建殿于河南省新密市云岩宫,新郑与禹州之间的始祖山[又叫具茨山]也是其经常活动的地方,葬身一说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一说河南省灵宝市。其母亲为有 姣 氏之女,名附宝。相传,她闭着眼睛看见巨大的闪电围绕着北斗七星中的天枢星,照亮了郊野。附宝因此怀孕,后生黄帝。黄帝 37岁而登天子位,寿年110岁。据《史记 · 五帝本纪》、《帝王世纪》载,黄帝正妻为西陵氏的女儿,名嫘祖,生下昌意和玄嚣。二夫人是方雷氏的女儿,名叫女节,生下青阳。三夫人是彤鱼氏的女儿,生下挥和夷鼓。四夫人嫫母,生下苍林和禺阳。黄帝共有25个儿子,3 个女儿得到姓的只有14人。黄帝未让他的儿子继承帝位,让昌意的儿子高阳(颛顼)继承帝位。颛顼死后,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死后,即其弟勋立是为帝尧。后禅让于虞(名为重华)、禹。黄帝修德振兵,教熊、罴、貔、貅、 貘、虎与炎帝战于逐鹿的阪泉,经三次战役而得胜。蚩尤作乱,不听帝令。黄帝九战九败于蚩尤,率部退守河南省新密市云岩宫,于此立宫建殿,研练兵法。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为将相,与风后研创兵法八阵。而后,黄帝乃征师诸侯,在河北涿鹿战败蚩尤,统一中原。黄帝时期,发明创造繁多。播百谷草木,驯养畜禽。造指南车,以辨方向。征避水患,削木为船。伐木造室,始筑宫殿。其妻嫘祖教民栽桑养蚕,抽丝制衣。臣大挠制定天干地支用来计算年月日,后人称之为“黄帝历”,俗称“黄历”。容成制作盖天(浑天仪),观察天象。仓颉始创象形文字。伶伦作律,荣猿铸钟和五音。与岐伯、雷公探研医药,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制处方,防治疾病,而后传为《黄帝内经》。黄帝和炎帝后代的繁衍,逐渐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由多民族相融合的中华民族。因而,后人称黄帝为华夏族的始祖,把一切文化制度创立都归功于黄帝,称之为我国的“人文初祖”。

《国语·晋语》称:“炎帝以姜水成”。《帝王世纪》等文献, 也有相似的记载。姜水的地望,据《水经注·渭水》:“岐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因此,炎帝氏族部落的主要活动地区应是渭水流域。据《史记·五帝本纪》的《集解》,引皇甫谧曰:“黄帝受国于有熊。”即黄帝为有熊国君。有熊,一般认为即今河南新郑。新郑居中原的中央,所以黄帝氏族部落应以中原地区为其主要活动地区。由此可见,炎黄时代的主要活动地区是渭水流域和中原地区。在这地域内, 目前田野考古发现最早的耜耕农业,是距今约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老官台文化;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山西襄汾陶寺的河南龙山文化早期遗址,从现已发掘的近千座墓葬中,能明显地反映出有了一定的礼制。这时的礼制,似乎不像是开始出现,应再向上推至仰韶文化晚期。有较多的考古学者、历史学者认为,陶寺遗址的时代是属传说时代的尧时期。尧之前,为黄帝时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五千年左右。这样,炎黄时代是从距今7000、8000年左右至5000年左右,经历了约有1500至3000年之久。

炎黄两个氏族部落,也就是古史传说中所称的华夏集团。他们长期在渭河流域、中原地区经营、繁殖、发明、创造,这些成就,必然对其周围地区发生影响。《史记·五帝本纪·赞》:“余尝西至空峒(即今甘肃镇原县境内),北过涿鹿(即今河北怀来县或涿鹿县), 东渐于海,南浮江(即长江)、淮(即淮河)矣,至,长老皆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因此,徐旭生先生说, 由于黄帝、尧、舜的声望极高,各地的人都愿意拉上他们为同乡,这也反映了黄帝氏族部落的活动范围,是以中原为中心, 向四方扩展。

炎帝属于哪一个氏族部落,有着不同的意见。徐旭生先生认为属于华夏集团,而傅斯年、蒙文通两先生都认为属于南方集团,蒙先生更具体地说是南方的江汉民族(即苗蛮集团)。《山海经·海内经》说:“炎帝之妻, 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 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 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关于炎帝的世系,《山海经》与《礼己·祭法》、《左传》相一致的是,都说共工生后土。相异的是,《大戴礼记·帝系》和《史记·楚世家》都说,祝融出于帝颛顼。不论怎样,祝融与长江中游的苗蛮集团有关,当无疑问。关于祝融的世系关系,说他属炎帝一支的传说记载出现的时间较早,可能性较大一些。若此推测不误,那末,祝融到了南方之后,成为南方氏族部落的领导者,他的后裔仍是其领导地位的继承者。祝融“可以说成了南方集团的象征”。祝融的始祖是炎帝,炎帝的声望高,影响大,就以炎帝作为南方集团的人文始祖,是完全可能的。

一些专家推测是:炎帝是东夷族比较正统的领袖,蚩尤可能是反对炎帝统治的“叛逆者”,在这种情况下,炎帝只好选择和黄帝与蚩尤当中的一个联合起来对付另一个。大概炎帝比较正统的缘故,最终黄帝被说服与炎帝结盟共同打击蚩尤,然后终于在今河北涿鹿展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有记录的大战“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的结果是,黄帝与炎帝共同战胜了蚩尤。
这次大战的又一结果是,黄帝的西戎部族与炎帝的东夷部族开始融合为一个部族,他们占据了中原,即今中国河南、河北、山东、山西交汇处周边的区域,这就是早期的华夏族,此时的华夏族尚仅分布于黄河流域。华夏族也以黄帝和炎帝的称号作为名称,因此华夏族自认为炎黄子孙。这是华、夏两大族系的第一次大融合。
轩辕黄帝氏族执掌朝政约四百六十年,经历了姬姓轩辕黄帝时代;姬姜姓灵宝有熊黄帝时代;鬼酉姓新郑缙云帝鸿黄帝时代;姬姜姓灵宝有熊黄帝时代;和姬祁姓轩岗汾晋帝轩黄帝时代四个时代,创造了红山文化,大河村仰韶文化,是以征伐统一四方的用兵时代。与炎帝、蚩尤、神农、夸父争战时代是姬姓黄夷氏族时代,到帝芒时始称帝,号黄帝,袭天鼋氏号,名轩辕国,都有熊,地在轩辕丘。在此之前轩辕只是一个方国(地方政权),而不是统一的中央之国。

‘叁’ 中国最早的皇帝是谁

最早称皇帝的人是 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221)姓嬴,名政,为秦庄襄王之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被拥立为秦王。八年后(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蕲年宫举行加冕礼,亲理国政。此后,嬴政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选贤任能、历兵秣马、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公元前230~221年,历经10年的统一战争,他先后消灭了韩、赵、燕、魏、楚、齐等诸侯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帝国。秦始皇自称始皇帝.

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不同的几个说法:有关三皇五帝的几种不同组合,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一些说法:
一三皇:
⒈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⒉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⒊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⒋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二五帝:
⒈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⒉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⒊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⒋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总体来看,三皇五帝是分为几个时间段的,燧人、伏羲、女娲属于旧石器时代,燧人、女娲为早期,而伏羲为晚期,其余则都属于新石器时代。神农、帝喾最早,神农为前大汶口文化,帝喾为早于仰韶文化的裴李岗文化;黄帝、炎帝、颛顼、太昊、少昊基本同时,黄帝属红山文化,炎帝、颛顼属仰韶文化,太昊属薛家岗文化,少昊属于大汶口文化;祝融稍晚,属石家河文化;尧、舜最晚,进入龙山文化阶段,尧位于晋南,属陶寺文化,舜(为)位于晋西南和豫西,属河南龙山文化的造律台类型

‘肆’ 为什么说五帝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关键时期

黄河中游区,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为中心,北达河套及长城沿线,南接鄂西北,东至豫东,西抵黄河上游甘青接壤地带。南头庄文化以下,有磁山(公元前6100—6100年)——裴李岗文化(前6200—前5500年)、大地湾(下层)文化(前5900—5300年),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前5000—前3000年)〈20〉,中原诸龙山文化(前2900—前2000年)继之。

与这一区域相对应的为炎帝和黄帝两大部落集团,从中可以追溯氐羌与华夏起源,并且大致可以肯定继中原龙山文化发展的是夏文化(晋南、豫西、豫中)、先商文化(豫北、冀南)和先周文化(关中)。炎黄集团起源之地比较接近,无论从文化还是从地理的因素分析,这两大集团都是有共同起源和共同文化特点的亲缘集团。

更详细资料看这里
http://bbs.xhistory.net/simple/index.php?t13388.html

http://..com/question/35762010.html?fr=qrl3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
(一)关于中国人及其文化的来源,长期存在外来说和本土说、一元论与多元论的争辩。传统史观认为,中华民族是从黄河中下游最先发端,而后扩散到边疆各地,于是有了边裔民族。这种史观影响甚大,直至近现代也还有一些学者相信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过去史家总是用“礼失求诸野”的观点来推测区域间文化发展变化的关系,把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当作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这就是本土起源说中的一元说。 一元说的论点已被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所推倒,中华文明不是从黄河中下游单源扩散至四方,而是呈现多元区域性不平衡发展,又互相渗透,反复汇聚与辐射,最终形成为中华文明。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
1.黄河中下游东西相对的两个文化区
黄河中游区,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为中心,北达河套及长城沿线,南接鄂西北,东至豫东,西抵黄河上游甘青接壤地带。南头庄文化以下,有磁山(公元前6100—6100年)——裴李岗文化(前6200—前5500年)、大地湾(下层)文化(前5900—5300年),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前5000—前3000年),中原诸龙山文化(前2900—前2000年)继之。
今黄河下游,以泰山为中心,南至淮,东至海,北至无棣,实际是先秦时期济水及海岱地区。其文化渊源和承袭关系比较清楚,发展序列完整。后李文化(前6300—前5600年)〈24〉,青莲岗•北辛文化(前5600—前4300年),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年),龙山文化(前2500—前2000年)和岳石文化(前1900—前1500年),诸文化前后互继。
2.长江中下游东西相对的两个文化区
长江中游,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南包括洞庭湖,西尽三峡、川东(今渝东),北达豫南与黄河中游的考古学文化相同分布,是一个自成体系的考古学文化区。即以两湖平原西南侧为中心的南方系统和以汉水东侧为中心的北方系统的谱系结构。南方系统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由彭头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和汤家岗文化构成,北支由城背溪文化和大溪文化构成,他们的绝对年代约在距今8500—5100年之间。北方系统的考古学文化由边畈文化、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构成,他们的绝对年代约在距今6900—4200年之间。在发展的构成中,南北两系统的考古学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往和影响。约在距今5100年前后,这种以二元为主体的谱系结构被打破,即北方系统的油子岭文化逐步向西南扩展,到屈家岭文化时期基本取代了南方系统,实现了空前的统一和繁荣。尽管如此,南方系统的文化出土仍有部分保留,成为北方系统的不同地方类型。石家河文化之后,来自中原的考古学文化逐渐向长江中游地区渗透,形成了后石家河文化,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江中游地区的传统文化谱系结构,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长江下游,以太湖平原为中心,南到杭州湾地区,北以宁镇地区为中心(包括苏皖接壤地区),是自有渊源、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完整的文化区系。自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3400年)——马家文化(前5000—前4000年)以下,有松泽文化(前4000—前3200年)、良渚文化(前3200—前2200年)。良渚文化出现的成套的礼玉、高坛建筑土筑(“金字塔”)和规划严整的聚落等等,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说明其开始进入等级礼制社会。令人惊讶的是,良渚文化的发展突然中断。其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与后来的青铜文化看不出直接的联系。
良渚文化明显地影响到南北各地。鲁南——苏北一带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就包含有颇多的良渚文化因素,反过来,良渚文化也受到了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影响,两种文化的陶器和石器常有互借现象。良渚文化的重要性,考古学和历史学家都已作了充分的估计,或称其达到“酋帮制”阶段,或认为处于“军事民主制古国”时期。
3.燕辽文化区及黄河上游文化区
燕辽文化区,相当于苏秉琦所说“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文化区。包括辽东、辽西和燕山南北地带的新石器文化——查海文化和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位于辽宁阜新,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敖汉旗。两种文化的最早年代均超过前6000年。查海出土十数件真玉制品,包括工具和装饰品,还发现了最早的龙纹图像,被誉为“中华第一村”。兴隆洼遗址是目前中国北方已知年代最早的环壕聚落遗址,已发掘的房屋有120多座,排列有序,居于中心的房子面积达140平方米,可知当时的社会结构组织已相当系统和发达。继之为红山文化(距今6000—5500年)和富河文化(距今约5200年)。
4.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华南文化区
华南地区,包括今天的两广、闽台和江西等省在内,多为山地和丘陵地带。由于地处东南沿海,是降雨充沛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万年以来,这里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可分为早、晚两期。
重要的遗址,如江西仙人洞、广西的豹子头、广东的西樵山遗址等,均在距今8000年以上。仙人洞文化,距今约1万年。新石器时期中期,只有台湾的大盆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
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发达的农业,江西修水山背和广东石峡文化都发现了稻谷遗存。陶器也更为精致,更晚的时候还出现了硬陶。石峡文化距今5000—4000年,山背文化距今4800年。在福建有昙石山文化(距今4000—3500年),台湾有凤头鼻文化(距今4500—3500年)、圆山文化(距今4000—3500年)和卑南文化(距今3000—2000年)等 (o!i9)
5.北方游牧与渔猎文化区
东北北部、蒙古高原、阿拉善平原和塔里木盆地东缘等地区,普遍分布着以细石器为代表的考古遗存,陶器和磨制石器始终没有得到发展。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农业已经相当发达时,这里仍是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经济形态。其中新开流文化距今6000年,是典型以渔猎为主的文化,有磨制石器、篦纹陶和细石器共存。
(三)讨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还有必要分析一下经济类型,中华各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东西两大部和南北三带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总特点。
公元前3000—前2000年间,是中华文化由多元向一体融合的最关键时期。我们将这一时期,笼统地称为“前王朝古国文化时期”。
(四)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分为四个大的历史时期(或阶段),即起源时期、元典时期、发达时期和近现代时期。起源时期,从中华大地上有人生活算起,重点是万年以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所孕育而成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原质性”于此已经显露出来。元典时期,即夏商周以来的文化。此一时期,约当于西方的希腊、罗马时期。此一时期是中华文命主体巩固与进一步发展的时期,至秦汉时期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帝国。发达时期,主要是指隋唐以后,此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广泛开展起来。近现代时期,则是指自19世纪以来的现代中国时期。我们的研究侧重主要在元典文化时期及其以前,同时也注意到现代以来的文化嬗变。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主要是在元典文化时期以前。中华文明的特质于此时期内明显地表现出来

‘伍’ 黄帝炎帝之前是什么 伏羲女娲之前是什么

黄帝炎帝之前是蛮荒社会,还没有群体意识,神话里之前是伏羲女娲。
伏羲女娲之前是盘古,神话中最早了。

‘陆’ 三皇五帝是谁准却一点的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④伏羲、神农、共工(同上); ⑤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6)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三字经》) (7)天皇、地皇、泰皇 (《史记》) (8)天皇、地皇、人皇(民间传说) 第五种说法由于《古微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五帝
(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2)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3)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4)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5)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伏羲氏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庖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据说他是个大发明家,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这是两件大的发明创造。当然,社会出现这样的新事物,是由于人们集体劳动的结果,而不会是某个“圣人”的恩赐。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那个伏羲氏族开始使用一种记事符号,又懂得制网捕鱼了。羲又叫太昊伏羲,据说,是华胥氏踩了雷泽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儿子。他能够沿着生 长在都广之野的作为天梯的建木“上下于天”。 伏羲有许多创造发明,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他又拥有着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将他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这种二进制数学模式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石)描述了下来,这就是八卦。主要说他坐在一座方坛上,听 了八方风的乐音,便画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悬卦的符号,叫做“八卦”,以代表天地间的种种事物。他又模仿蜘蛛结网,制作了捕鱼的网。他的臣子句芒,则根据这种原理,做了捕鸟的罗。伏羲还制作了瑟,创造了《驾辩》的乐曲。上古文明的曙光,在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就开始显露出来了。 上古时期,孟津东部有一条图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龙马之图画出了干、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伏羲氏造书契、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龙马负图寺遂成为“河图之源”,伏羲氏则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汉书·孔安国传》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传说伏羲生成纪(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境内),长新乐(在今河北),死宛丘(古陈州宛丘县,在今河南淮阳)。参考:《说文》:“陈,宛丘,舜后妫满之所封。(臣铉等曰:陈者,大昊之虚,画八卦之所,木德之始,故从木)。” 《续博物志》卷四:“伏牺六佐:金提主化俗,鸟明主建福,视默主灾恶,纪通为中职,仲起为海陆,阳侯为江海。” 《路史·后纪》卷之二《女皇氏》:“太昊氏衰,共工惟始作乱,振滔洪水,以祸天下,隳天纲,绝地纪,覆中冀,人不堪命。女娲氏役其神力,以与共工较,灭共工氏而迁之。然后四极正,冀州宁,地平天成,万物复生。”《殷本纪》引《汤诰》:“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周书·吕刑》:“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逸周书·尝麦解》:“昔天之初,囗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囗囗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案:前二段引文都用了“惟始作乱”四字,后一段引文则谓:“昔天之初”,蚩尤逐帝。表明在这些文献作者的概念中,伏羲、女娲、共工、蚩尤、赤帝、黄帝、少昊这些人帝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如此,便可以猜出来,那些文献作者心目中的中国历史开端,是“五帝时代”。本《年表》的“五帝时代”,起自伏羲元年(约2400 B.C.),终于帝舜末年(2110 B.C.),约计291年(=2400-2109)。即古人心目中的中国历史,发端于2300 B.C.前后,时值鲁西豫东地区空前繁荣之际。参考:①《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②《淮南子·原道训》:“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③《列子·汤问》:“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④《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⑤《淮南子·本经训》云:“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性。”⑥作者读书摘记:“黄帝是三皇与五帝的分水岭,故古代学者有的把黄帝算为三皇之末,有的又视黄帝为五帝之首。” 伏羲后来做了东方的天帝,他的臣子句芒,便做了他的属神。句芒的形状是鸟的身子,人的脸,驾了两条龙。他两个共同管理着东方青土树木的原野一万二千里的地方,是春天的主神。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炎帝是太阳神这个说法不准确,中国的太阳神是帝俊,他的儿子十金乌也是太阳神,后来被后羿射下9个,就是现在在天上值班的太阳,这个是公认的传说。),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他是传说中主掌稼穑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会农业开始发展的氏族名称。据记载,当初人们吃生肉,喝兽血,穿兽皮。神农认为人们这样生活下去,是难以维持的。于是,他“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实际上农业生产知识是上古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神农并无其人。后来人们推测,神农氏的事迹,大致反映相当于母系氏族制繁荣时期的社会情况。 据西汉初年的古书《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还有一个感人的神话传说,说神农氏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他尝尽了百草,有一天尝到一种剧毒的断肠草,终于他的肠子断烂,为人民牺牲了生命。神农氏还教给人们通商交换:“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些传说都是后人对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说明他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之祖。
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始祖。相传生于姬水,故以姬姓,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黄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传说打败蚩尤后又与炎帝族在阪泉发生三次大战,黄帝统率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打败了炎帝部落,进入黄河流域。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史书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 正是这个原因,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黄帝的功绩,说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让妻子嫘祖教人民养蚕。他命令大臣仓颉造文字,大挠造干支,伶伦制作乐器等等。这些传说不大可靠,我们只能理解为黄帝时代生产工具大有进步。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黄帝后代与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根据研究,黄帝很可能是确有其人,他是父系氏族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位部落联盟长。他通过战争,使得中原各部落实现了联合,并做了很多好事,因为在古人的口传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于将其说成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显然是前人千古一系愿望的反映,有以偏概全之嫌。尽管古人把夏、商、周、秦、汉、安息、鲜卑、匈奴、羌、蛮、狄等的始祖都追述到黄帝,但是炎帝、蚩尤的后裔总不能也说是黄帝的子孙。比如南方的苗族,就自称是蚩尤的后代。当然,对此也不必过于计较,因为我们今天已经把黄帝看成华夏民族由野蛮过渡到文明的一个象征。

颛顼
颛顼,姓姬,号高阳氏,居住河南濮阳县一带,相传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代。二十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古书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可能这是八个氏族。 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后来,有个部落的首领共工对颛顼非常不满。传说他愤怒地用头撞倒了不周山。顿时,撑着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绳子断了。于是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移动;地在东南洼陷,江河随之东流。颛顼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
帝喾
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的曾孙。父亲叫矮(jiao 矮)极,颛顼是他的堂房伯父。帝喾在位时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喾在位70多年。相传帝喾生于穷桑(西海之傧),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迹而生。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颛顼,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而得帝位,迁都毫邑(今河南偃师县西南),享寿百岁。死后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
尧帝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黄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尧在位,天下洪水汤汤,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有一位老人含着食,鼓着腹,敲着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诗称作《击壤歌》。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让舜在尧的文庙拜了尧的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舜帝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舜之父瞽瞍,其弟名象。由于四岳的推举,尧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领职位(让贤),并把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尧典》所记舜的主要事迹有: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许多官职: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为首领时,把各项工作都做的很好,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为中原最强大的盟主。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实际上,当舜之时,国家机器的雏形已经具备了。死后,禅位于禹。

阅读全文

与炎帝和裴李岗文化哪个更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6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7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