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怎么保护我国农业文化遗产

怎么保护我国农业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22-06-08 09:01:25

‘壹’ 怎么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民族﹑国家记忆的精神及物质的根源,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脉所在。文化历史的延续性则关系到人类的发展进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失去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是一定要走向衰落甚至走向灭亡的民族。文化遗产民族记忆的物质及精神的源泉,也是民族生存和延续的动力,还是民族发展与进步的强大动力,更是一个民族灵魂、民族自信心、民族精神的来源。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呢?我认为;
第一;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及物质财富,他是不可再生的。所以我们在保护的同时一定要做到修旧如旧使他们能够在世人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历史价值。
第二;良好的遗产保护,既能促进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也能带动我市一些相关产业的长足进步。
第三;文化遗产的良好保护还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促进并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来宣传保护遗产的重要性。比如,一些景区可以逐步实现对学生的免费参观,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来选产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还可以让他们从小就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思想。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它的价值不仅是文化的无价之宝,更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常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保护文物更应该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但是,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就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自从我国从2000年进入城市发展的加速时期,文物遗产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我希望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或开展一些募捐活动,我觉得用这种方式既能弥补资金的不足,又能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还能成为宣传一个城市的一种方式,更能为城市的经济注入新的力量真是一举多得.
那么,我市在城市发展中,城市发展对文化遗产有影响吗、我认为有三个阶段方面的影响;
第一;初步损毁阶段。在我市发展初期阶段,经济比较薄弱,人民的文化素质也比较低。社会的首要问题是生存和发展,工业虽说大规模开始,但是,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的矛盾已经出现,文物古迹已经开始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则是刚刚开始。
第二;严重损毁阶段。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我市的发展进入到了加速的阶段,这也是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尖锐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腾飞、城市扩大,在群众和个别领导的眼里,把经济发展和快速致富视为首要目标。文化遗产不被重视甚至被视为负担或累赘,我们在对文物保护的难以应对,主要还是在保护经费上投入力度小,最终导致文化遗产遭受到了大的劫难
第三;损毁停止阶段。在全民文化素质和保护遗产的意识的提高及保护经费也大幅度提高时城市的发展也日趋平稳。在这里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对文化遗产的保.danzaiwon护模式。例如;美国只有三百年的历史,但是,他们的城市里有许多殖民时期的建筑大部分都被保留下来而没有随着城市化的进程dan而损毁。而我们中国虽然有着辉煌和悠久的历史,但是在我们城市却很少能见到保存下来的遗迹,这真的值得我们深思借鉴。但大量的文物已经在第一第二阶段遭到破坏,只有一小部分文化遗产被保留下来了,这些幸存下来的文化遗产终于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损毁的行为得到了遏制,大部分领导也意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城市发展。因为,文化遗产和城市建设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两腿,缺一不可。所以,城市不仅是政治中心,还是经济中心,更是文化的中心。文化是立国之本,所以说弘扬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精神源泉,还是国民的精神源泉。如果我们不积极采取经验教训,那么将会导致更多的文物遭到破坏,我国已经站在了历史的门槛前 在此基础上遗产保护的法律也应当建立和完善,只有把现在的文物古迹保护好、宣传好、利用好。城市才能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因为,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它的价值不仅是文化的无价之宝,还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上就是我度如何保护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建议。
最后我真诚祝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

‘贰’ 农业文化遗产的介绍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的主要财富,因此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应该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占有重要一席。特别是在以农药、化肥、除草剂、催熟剂等所谓农业现代化充斥于世的时候,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更有其急迫性和必要性。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历史上所创造出的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但使我们这个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并不算十分优越的古老国度,在数千年间实现了超稳定发展,同时我们的祖先也通过利用施用农家肥、轮种、套种等传统技术,基本上实现了对土地的永续利用。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随着以化肥、农药等西方现代文明莽撞介入,我们的土地仅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便已出现了硬化、板结、地力下降、酸碱度失衡、有毒物质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在此,我们不能不喝问所谓的现代化农业,并由衷地提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叁’ 以怎样对待农业文化遗产为研究课题写出三个关键词并分析说明其对应的哲学依据

1、关键词:批判;继承;创新;
对应的而哲学依据分别是:矛盾普遍性 一分为二;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2、具体分析:
(1)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它的传承主体是农民,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的关键在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在保护的前提下去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来推动保护,这是保护和利用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做好工作。
(2)把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丰富休闲农业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来开发利用,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体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看到了文化之间的联系,即统一。

(3)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工作中注重创新。体现了发展,是斗争性的体现

‘肆’ 什么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念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应在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和濒危性方面有显着特征,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完善的知识技术体系,较高的美学和文化价值,以及较强的示范带动能力。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特点

一是活态性:这些系统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产与生态功能,是农民生计保障和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是适应性:这些系统随着自然条件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系统稳定基础上因地、因时地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调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

三是复合性:这些系统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四是战略性:这些系统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解决贫困等重大问题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是多功能性:这些系统或兼具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

六是濒危性:由于政策与技术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造成这些系统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会产生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农业技术知识丧失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等方面的风险。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意义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是农业系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不但对弘扬中华农业文化,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丰富休闲农业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来开发利用,能够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可以实现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

(一)开展此项工作是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农业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农业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是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农业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

(二)开展此项工作是保护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之根基,是劳动人民长久以来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深入发掘这其中的精粹和重要遗产并以动态保护的形式进行展示,能够向社会公众宣传农业文化的精髓及承载于其上的优秀哲学思想,进而带动全社会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认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开展此项工作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国传统农业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产经验、传统技术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可以提供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先进理念。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可以促进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增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四)开展此项工作是丰富休闲农业发展资源,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我国许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系统,又是重要的文化和景观资源。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在保护的基础上,将农业文化宣传展示与休闲农业发展有机结合,既能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资源载体,为遗产保护提供资金、人力支持,又能有效带动遗产地农民的就业增收,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准

历史性

1.历史起源:指系统所在地是有据可考的主要物种的原产地和相关技术的创造地,或者该系统的主要物种和相关技术在中国有过重大改进。

2.历史长度:指该系统以及所包含的物种、知识、技术、景观等在中国使用的时间至少有100年历史。

系统性

1.物质与产品:指该系统的直接产品及其对于当地居民的食物安全、生计安全、原料供给、人类福祉方面的保障能力。基本要求:具有独具特色和显着地理特征的产品。

2.生态系统服务:指该系统在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方面的价值。基本要求:至少具备上述两项功能且作用明显。

3.知识与技术体系:指在生物资源利用、种植、养殖、水土管理、景观保持、产品加工、病虫草害防治、规避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的知识与技术,并对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以及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基本要求:知识与技术系统较完善,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4.景观与美学:指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演进的生存智慧,具有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力的景观生态特征,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面有较高价值。基本要求: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一定的休闲农业发展潜力。

5.精神与文化:指该系统拥有文化多样性,在社会组织、精神、宗教信仰、哲学、生活和艺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文化传承与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具有较高价值。基本要求: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持续性

1.自然适应:指该系统通过自身调节机制所表现出的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影响的恢复能力。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2.人文发展:指该系统通过其多功能特性表现出的在食物、就业、增收等方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的能力。基本要求:能够保障区域内基本生计安全。

濒危性

1)变化趋势:指该系统过去50年来的变化情况与未来趋势,包括物种丰富程度、传统技术使用程度、景观稳定性以及文化表现形式的丰富程度。基本要求:丰富程度处于下降趋势。

2)胁迫因素:指影响该系统健康维持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生物入侵等自然因素和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新技术、外来文化等人文因素)的多少和强度。基本要求:受到多种因素的负面影响。

示范性

1.参与情况:指系统内居民的认可与参与程度,需要有公示及反馈信息。基本要求:50%以上的居民支持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2.可进入性:指进入该系统的方便程度与交通条件。基本要求:进入困难较少。

3.可推广性:指该系统及其技术与知识对于其他地区的推广应用价值。基本要求: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保障性

1.组织建设: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领导机构与管理机构。基本要求: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和人员。

2.制度建设:指针对农业文化遗产所制定的《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完成情况,要求包括明确的政策措施、监督和奖惩手段等。基本要求:基本完成《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制定工作。

3.规划编制:指针对农业文化遗产所编制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完成情况,要求包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变化、现状与价值的系统分析,提出明确的保护目标、相应的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等。基本要求: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



‘伍’ 农业文化遗产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

俗话说:“活鱼还要水中看”。作为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业文化遗产,通常都是以鲜活的状态存在并服务于民间社会的。将某些农业文化遗产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或是将它们做成标本放进博物馆固然是重要的,但我想这并非是我们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想让这些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农业生产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弘扬,并让它们以鲜活的状态传承于民间。否则,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真的会失去它应有的意义。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陆’ 农业文化遗产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三农”发展

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三农”发展
1、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历史上所创造出的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但使我们这个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并不算十分优越的古老国度,在数千年间实现了超稳定发展,同时我们的祖先也通过利用施用农家肥、轮种、套种等传统技术,基本上实现了对土地的永续利用。
但是,随着以化肥、农药等西方现代文明莽撞介入,我们的土地仅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便已出现了硬化、板结、地力下降、酸碱度失衡、有毒物质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提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首先,在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对育种、耕种、灌溉、排涝、病虫害防治、收割储藏等农业生产经验的保护是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次,对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作物品种实施全面保护。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兴办农具博物馆的方式,将这些农具保护起来。这种专题博物馆投资少,见效快,搜集容易,是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为避免农作物品种的单一化,在建立国家物种基因库保护农作物品种的同时,还应明确地告诉农民有意识地保留某些农作物品种,为日后农作物品种的更新,留下更多的种源。
第三,对传统农业生产制度实施有效保护。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农业生产技术,而没有一套完备的农业生产制度,农业生产是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
最后,对传统农耕信仰等实施综合保护。农业信仰是农业民族的心理支柱。没有信仰做依托,传统农耕文明就不可能实现稳定发展。

2、“三农”发展
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
应对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而更应注重从“三农”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对于化解“三农”问题的意义在于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三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农村城镇化及社区化、均等化、农场化;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

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三农”发展的意义:
1、农业方面:有利于传承农耕文明,拓展农业功能。中国传统农业蕴含着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生物间相生相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生态观和价值观,传统农业积累的生产技艺和管理知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依然具有应用价值。

2、农村方面: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佳县,干旱少雨,生态脆弱。枣树不仅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生计来源,在生态保护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的耕种历史,依山造田,有“人间仙境,世界奇观”之称。
3、农民方面:有利于改善农民生计,实现收入倍增。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原则,根据多个遗产地的探索实践,适度发展旅游是进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柒’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是从何时开始的

据报道,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分析人士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其目的是对全球重要的、受到威胁的传统农业文化与技术遗产进行保护。

希望更多的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得到保护!

‘捌’ 该如何保护农村文物遗产

很多大城市在开发的过程当中也有遇到这样的问题,要想保护这个大树的话,就是在他两盘建设道路,而不要去砍他,也就是说绕着这棵树。

‘玖’ 论述题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做好农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较之有形遗产而言,如指间之沙,稍有不慎,就会流失于指缝。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别是那些历史上没有自己的的语言文字,或是创立较晚的众多少数民族,他们的历史,则是在创世神话中表述,在民间传说中记载,在群众口头上流传。民族传统文化乃是各民族依存的前提,传统文化的消失,便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解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是我们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因为这些文化消失后就不可再生了传100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严重。现在,楼兰古城最完整的资料不在中国,而是在大英博物馆;敦煌文书最完整的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日本;最早出现的湖南滩头年画是在德国和日本的收藏家那里发现的。我国又有多少历史档案及国宝外流,历史上有,至今仍不断发生。对此,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措施,绝不应该让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断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二、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历经数千年而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它长期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历史条件、经济形态、生产、生活方式及群众思想观念的局限,必然要打上某一时代与阶级的烙印,其中既有金砾玉石,亦有残渣败絮;既是精神动力,亦是沉重的包袱。我们在对其研究时,首要的是要分清这两种界限。对其金砾玉石及精神力量,要使之发扬光大,给予继承并创新;对其残渣败絮、沉重包袱,必须弃之不惜,坚决甩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要采取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比如将考古发现的青海大通县上孙专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有舞蹈造型的彩陶,与至今仍在陕北安塞地区流传的民间剪纸“抓髻娃娃”相比较,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证明了人类在童年时期所创造传统文化艺术,历经几千年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给现代艺术以深远的影响。再如湖南侗族学者林河老先生,他将文学典籍中记载的屈原的《九歌》与沅汀地区的民俗,加以比较考证,写出论着《九歌与沅汀民俗》。书中运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民俗风情资料,证实了至今流传在沅湘间的巫歌巫舞,是屈原《九歌》的活化石,提出了《九歌》即《神歌》的论断,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共鸣。有学者称之“是打开楚辞宝库的一把金钥匙”。三、创造保护、传承、发展良好氛围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构成了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特色与风格。近年来,伴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行动的启动,全球性的保护、珍视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逐渐掀起热潮。包括中国“昆曲”、“古琴”这两种凝聚中华文化特质的古老艺术在内,已经有46种世界各地的民间艺术登上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然而,申遗不等于保护,仅仅是申遗,远远不够,重要的是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能像文物一样被保护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死的,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拾’ 如何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

据报道,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工作是从2012年开始的,截止目前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农业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分别于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7年发布4批共91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应当符合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要求,并与遗产的历史、文化、景观和生态属性相协调,不得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和遗产传承造成破坏。

希望更多的农业文化遗产可以被保护起来!

阅读全文

与怎么保护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6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7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